高精度GPS数据处理方法的分析研究

高精度GPS数据处理方法的分析研究
高精度GPS数据处理方法的分析研究

大学生研究性与创新性工程

申报·评审表

工程名称:高精度GPS数据处理方法探讨

主持人:

院<系):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

填报日期: 2018.11.28

湖南城市学院教务处制

一、基本信息

二、工程论证

三、工程完成的条件和保障

四、经费预算

六、指导教师意见

七、专家评审意见

八、所在院<系)审核意见

数据包络分析法

数据包络分析法 在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教育财务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姓名:李雪 专业:会计学 学号:201410750244

数据包络分析法 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教育财务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摘要:高新技术产业是个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知识和技术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是其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源泉。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教育财务管理内外环境的变化让财务绩效评价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了高新技术产业财务管理必需推进的工作。财务绩效评价是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对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参照绩效的内在原则,来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教育财务行为过程及结果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综合评价和衡量比较。高新技术产业财务绩效评价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对财务管理工作的促进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数据包络分析法通过客观地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教育活动的输入、输出,兼具考虑所选择指标的可采集性等约束条件,并且采用相对最优的权重确定方法反映财务绩效大小,蕴含着经济学的生产力观点,满足了财务绩效评价的科学性。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教育;财务绩效评价;数据包络分析法 技术创新对企业来讲可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价值,快速适应市场的需求,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于一个产业来说,技术创新可以催发新兴产业群的成长,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提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已经成为高质量经济增长的源泉。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是指在市场的导向作用下,以提高产业效益为目标,经过技术的研发、引进、吸收等一系列的技术活动,生产出新产品、研发出新技术的过程。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是对高新技术产业应用投入的财力和物力研发出新产品、新工艺,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的能力的考核,是评判经济技术活动有效性的一个有效手段。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技术创新水平、系统总结技术创新经验是很有必要的。科学评价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对把握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规律、提升技术创新成功率、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GPS控制网技术总结

GPS平面控制网 技术总结 班级:测绘工程091班 姓名:李天赐 学号:200903227 学校:兰州交通大学

目录 GPS平面控制网技术总结 (2) 1 概况 (2) 1.1测区已有控制资料及利用情况 (2) 1.2 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2) 2 GPS控制网的布设 (2) 2.1 GPS控制网的布设方案及要求 (3) 2.2 选点、埋石 (3) 2.3 GPS网的主要指标 (3) 3 GPS外业数据采集 (3) 3.1所用仪器 (3) 3.2 仪器检验 (3) 3.3 GPS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4) 3.4 作业过程 (4) 4 GPS基线向量的解算及检核 (4) 4.1 GPS基线向量的解算 (4) 4.2 精度统计 (5) 5 GPS网的平差处理 (5) 5.1 无约束平差 (5) 5.2 约束平差 (5) 6. 结论 (5) 7 提交资料 (6) 8 体会 (6)

GPS平面控制网技术总结 1 概况 GPS卫星定位技术是一项多功能、高效、快速、省时和高精度的定位技术,已在国内外测量界得到推广和应用,特别在城市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和地籍测量中得到广泛应用。 为了满足我院测绘工程专业学生教学实习和学院建设的需要,在兰州交通大学校园内建立了D级GPS 控制网。该控制网使用3台Unistrong双频GPS接受机进行外业观测。 本控制网利用以前埋设的控制点,由学生完成选点、网的技术设计、外业观测、数据处理工作,前后历时7天,于2011年12月16日前完成全部工作。 1.1测区已有控制资料及利用情况 (1)已收集到的地形图资料有校园示意图。 (2)控制点资料。 测区内已经搜集到的控制点资料有:地方独立坐标系下的GPS D级点2个。其坐标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已知点坐标和高程 1.2 测区位于高斯3度投影带第34带,中央子午线经度为102°。平面坐标系采用地方独立坐标系,投影面为参考椭球体;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2 GPS控制网的布设 2.1 GPS控制网的布设方案及要求 (1)以D级GPS控制网作为首级控制,本GPS控制网以同步环为基本单元,采用边连接的方式布网,将2个已知点和2个待定点连接成如下网形:(网型附后) (2)D级GPS控制网的最长边为294.603m,最短边为136.848m,平均边长为225.976m。图形结构较好。本网共布设4个点,其中2个已知点为兰州交通大学地方独立坐标系下的D级GPS点,2个未知点为D级GPS 点。 (3)GPS控制网中联测了2个地方独立坐标系下的D级GPS点,以便将GPS定位结果转换至地面坐标系时作为起算数据。 2.2 选点、埋石 在测区范围内共布设了12个控制点,选择其中4个点作为D级GPS点,在点位选择上主要考虑点位分布合理,密度均匀,而且便于直接使用。根据GPS测量规范要求,首先充分利用原有控制点点位标石;其次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点位周围高度角大于15度以上天空无障碍物(如树林、高楼、水塔及高程建筑物等)的地方;无强烈反射无线电波的金属或其它障碍物或大范围水面,点位远离强功率电台、电视发射塔、微波中继站、高压变电所等要求。因此,我们将4个GPS点布设在校园内人行道、交叉路口上等合适的地方,每个点位均做到稳固可靠,便于到达,使用方便,可长期保存。各点均已埋设标石,各GPS点位见网图和点之记。

数据包络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介绍和应用综述 【摘要】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一种基于线性规划理论的模型,它将多输入指标和多输出指标综合成为单个评价指标,是运筹学、管理科学和数理经济学交叉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数据包络分析使用数学规划评价具有多个输入与输出的决策单元(简记为DMU)间的相对有效性(DEA 有效), 使用DEA对DMU进行效率评价时, 可以得到很多在经济学中具有深刻经济含义和背景的管理信息。本综述的目的是介绍DEA研究的历史、现状, 特别是它的发展过程及某些新的模型扩展,同时综合阐述了DEA在生产、管理、商务中的广泛应用和它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结构决策单元发展以及应用趋势 一、数据包络分析(DEA)概念及模型简介 1、概念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运筹学、管理科学和数理经济学交叉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1978年由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首先提出了一个被称为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的方法,主要用来评价生产中各个部门间的相对有效性(因此被称为DEA有效)。我国自1988 年由魏权龄①系统地介绍DEA 方法之后, 先后也有不少关于DEA 方法理论研究及应用推广的论文问世。 其中,比较全面的一篇论文是《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应用》1994年3卷第4期,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朱乔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综述与展望》,指出“据国外统计已经有400余篇关于DEA的研究论文、工作报告或者学术论文可查,例如:Annals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85)、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2)、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1992)等等,还有近期为了悼念A.Charnes,W.W.Cooper教授,Annals of Operational Research还专门出版了“从有效性计算到组织和分析数据的新方法---DEA方法15年”的专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魏全龄,在《评价相对有效性的DEA 方法———运筹学的新领域》一文中系统地介绍了DEA的方法,指出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一种基于线性规划理论的模型,它将多输入指标和多输出指标综合成为单个评价指标。 在此基础上,李美娟, 陈国宏2003年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的研究与应用》中指出DEA 方法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 用于评价具有相同类型的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是否技术有效的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并且对DEA的基本思路进行了详细阐述。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可见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一种基于线性规划理论的模型,它将多输入指标和多输出指标综合成为单个评价指标,其基本思路是把每一个被评价单位作为一个决策单元(DMU ,decision making unit s) , 再由众多DMU 构成被评价群体, 通过对投入和产出比率的综合分析, 以DMU 的各个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权重为变量进行评价运算, 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 并根据各DMU 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距离状况, 确定各DMU 是否DEA 有效, 同时还可用投影方法指出非DEA 有效或弱DEA 有效DMU 的原因及应改进的方向和程度。 2、模型简介 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在1978年提出的第一个模型被命名为CCR模型,从生产函数角度看,这一模型是用来研究具有多个输入、特别是具有多个输出的“生产部门” ①魏全龄:中国人民大学信息系教授,先后出版了数十篇关于DEA的发展及应用方面的文章,科研成果显著。

科研常用的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科研常用的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对于每个科研工作者而言,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是在开始论文写作之前十分常见的工作之一。但是,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有哪些呢?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有: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对应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 1、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聚类分析指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成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聚类是将数据分类到不同的类或者簇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同一个簇中的对象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不同簇间的对象有很大的相异性。聚类分析是一种探索性的分析,在分类的过程中,人们不必事先给出一个分类的标准,聚类分析能够从样本数据出发,自动进行分类。聚类分析所使用方法的不同,常常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不同研究者对于同一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所得到的聚类数未必一致。 2、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 因子分析是指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因子分析就是从大量的数据中寻找内在的联系,减少决策的困难。因子分析的方法约有10多种,如重心法、影像分析法,最大似然解、最小平方法、阿尔发抽因法、拉奥典型抽因法等等。这些方法本质上大都属近似方法,是以相关系数矩阵为基础的,所不同的是相关系数矩阵对角线上的值,采用不同的共同性□2估值。在社会学研究中,因子分析常采用以主成分分析为基础的反覆法。

3、相关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 相关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相关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以及相关程度。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的关系,例如,以X和Y 分别记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或分别记每公顷施肥量与每公顷小麦产量,则X与Y显然有关系,而又没有确切到可由其中的一个去精确地决定另一个的程度,这就是相关关系。 4、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 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也称关联分析、R-Q 型因子分析,通过分析由定性变量构成的交互汇总表来揭示变量间的联系。可以揭示同一变量的各个类别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变量各个类别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联列表的行和列中各元素的比例结构以点的形式在较低维的空间中表示出来。 5、回归分析 研究一个随机变量Y对另一个(X)或一组(X1,X2,…,Xk)变量的相依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数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十分广泛,回归分析按照涉及的自变量的多少,可分为一

市场调查数据分析方法和手段

第四编市场调查中的数据分析 第一节调查问卷的回收与编辑 数据资料的处理过程是从回收第一份问卷开 始的。按照事先调查方案的计划,尽量确保每份问 卷都是有效问卷(所谓“有效”问卷,指的是在调查 过程中按照正确的方式执行完成的问卷)。问卷回 收以后,督导员必须按照调查的要求,仔细的检查 问卷。检查问卷的目的在于将有错误填写,或者是挑出不完整或不规范的问卷,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所谓错误填写即出现了那些不合逻辑或根本不可能的结果,通过对调查员的复核,可以检查出哪些调查员没有按照调查的要求去访问,那么,该调查员完成的问卷可能存在很多问题。还有可能出现漏答了某些必须回答的问题,比如被访者的人口特征等基本情况,造成问卷回答不完整。 鉴于这些情况,不管是由于调查员造成的还是被访者的原因,通常有两种方式进行补救:对于出现漏答的问卷,通常要求调查员对受访者进行重访,以补充未答的问题;如果不便于重访或重访后的问卷还有问题,数目不是很多,可以当作缺失值计。如果数量非常大,这份问卷就只能当作废卷处理,并且按照被访对象的抽样条件,补作相关的样本。 问卷检查

问卷的检查一般是指对回收问卷的完整性和访问质量的检查,目的是要确定哪些问卷可以接受,哪些问卷要作废。检查的要点包括:(1)规定详细的检查规则,一份问卷哪些问题是必须填写完整的,哪些问题出现缺失时可以容忍等,使督导员明确检查问卷的每一项流程。 (2)对于每份调查员交回来的问卷必须彻底地检查,以确认调查员或者被访者是否按照相关的要求完成了访问,并且完整的记录在问卷恰当的位置。 (3)应该将问卷分成三种类型,一种是完成的问卷,一种是作废的问卷,第三种是有问题的问卷,但是通过追访还可以利用的问卷。 (4)如果抽样中有配额的要求,那么应将完成的问卷中的配额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确定问卷是否完成配额的要求,以便及时的补充不足的样本。 (5)通常有下面的情况的问卷是不能接受的:所回收的问卷明显不完整,缺了一页或者多页;问卷中有很多内容没有填答;问卷的模式说明调查员(被访者)没有理解或者遵循访问指南回答等;问卷的答案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如在态度的选项上全部选择第x项的情况;问卷的被访者不符合抽样要求;问卷的回收日期超过了的访问的时限等。 问卷的校订

论文:马尔科夫链模型

市场占有率问题 摘要 本文通过对马尔科夫过程理论中用于分析随机过程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将转移概率矩阵法应用于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分析当中,并给出了均匀状态下的市场占有率模型。单个生产厂家的产品在同类商品总额中所占的比率,称为该厂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随产品的质量、消费者的偏好以及企业的促销作用等因素而发生变化。企业在对产品种类与经营方向做出决策时,需要预测各种商品之间不断转移的市场占有率。 通过转移概率求得八月份的各型号商品的市场占有率为……稳定状态后,通过马尔科夫转移矩阵,计算出各商品的市场占有率为…… 关键词马尔科夫链转移概率矩阵

一、问题重述 1.1背景分析 现代市场信息复杂多变,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对其产品进行市场预测,从而减少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盲目性,提高科学性。然而,市场对某些产品的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普遍具有随机性。为此,利用随机过程理论的马尔科夫模型来分析产品在市场上的状态分布,进行市场预测,从而科学地组织生产,减少盲目性,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1.2问题重述 已知六月份甲,乙,丙,三种型号的某商品在某地有相同的销售额。七月份甲保持原有顾客的60%,分别获得乙,丙的顾客的10%和30%;乙保持原有顾客的70%,分别获得甲,丙的顾客的10%和20%;丙保持原有顾客的50%,分别获得甲,乙顾客的30%和20%。求八月份各型号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及稳定状态时的占有率。 二、问题分析 单个生产厂家的产品在同类商品总额中所占的比率,称为该厂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随产品的质量、消费者的偏好以及企业的促销作用等因素而发生变化。题目给出七月份甲、乙、丙三种型号的某商品的顾客转移率,转移率的变化以当前的状态为基准而不需要知道顾客转移率的过去状态,即只要掌握企业产品目前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就可以预测将来该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概括起来,若把需要掌握过去和现在资料进行预测的方法称为马尔科夫过程。 马尔科夫预测法的一般步骤: (1)、调查目前本企业场频市场占有率状况,得到市场占有率向量A ; (2)、调查消费者的变动情况,计算转移概率矩阵B ; (3)、利用向量A 和转移概率矩阵B 预测下一期本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 由于市场上生产与本企业产品相同的同类企业有许多家,但我们最关心的是本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对于众多消费者而言,够不够买本企业的产品纯粹是偶然事件,但是若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在质量、价格、营销策略相对较为稳定的情况下,众多消费者的偶然的购买变动就会演变成必然的目前该类产品相对稳定的市场变动情况。因为原来购买本企业产品的消费者在奖励可能仍然购买本企业的产品,也可能转移到购买别的企业的同类产品,而原来购买其他企业产品的消费者在将来可能会转移到购买本企业产品,两者互相抵消,就能形成相对稳定的转移概率。 若已知某产品目前市场占有率向量A ,又根据调查结果得到未来转移概率矩阵B ,则未来某产品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可以用A 乘以B 求得。即: 111212122212312*()*n n n n n nn a a a a a a A B p p p p a a a ????????????=????????????????????? 三、模型假设 1、购买3种类型产品的顾客总人数基本不变; 2、市场情况相对正常稳定,没有出现新的市场竞争; 3、没有其他促销活动吸引顾客。

马尔科夫预测

第6章 马尔可夫预测 马尔可夫预测方法不需要大量历史资料,而只需对近期状况作详细分析。它可用于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预测、期望报酬预测、人力资源预测等等,还可用来分析系统的长期平衡条件,为决策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6.1 马尔可夫预测的基本原理 马尔可夫(A.A.Markov )是俄国数学家。二十世纪初,他在研究中发现自然界中有一类事物的变化过程仅与事物的近期状态有关,而与事物的过去状态无关。具有这种特性的随机过程称为马尔可夫过程。设备维修和更新、人才结构变化、资金流向、市场需求变化等许多经济和社会行为都可用这一类过程来描述或近似,故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6.1.1 马尔可夫链 为了表征一个系统在变化过程中的特性(状态),可以用一组随时间进程而变化的变量来描述。如果系统在任何时刻上的状态是随机的,则变化过程就是一个随机过程。 设有参数集(,)T ?-∞+∞,如果对任意的t T ∈,总有一随机变量t X 与之对应,则称 {,}t X t T ∈为一随机过程。 如若T 为离散集(不妨设012{,,,...,,...}n T t t t t =),同时t X 的取值也是离散的,则称 {,}t X t T ∈为离散型随机过程。 设有一离散型随机过程,它所有可能处于的状态的集合为{1,2,,}S N =L ,称其为状态空间。系统只能在时刻012,,,...t t t 改变它的状态。为简便计,以下将n t X 等简记为n X 。 一般地说,描述系统状态的随机变量序列不一定满足相互独立的条件,也就是说,系统将来的状态与过去时刻以及现在时刻的状态是有关系的。在实际情况中,也有具有这样性质的随机系统:系统在每一时刻(或每一步)上的状态,仅仅取决于前一时刻(或前一步)的状态。这个性质称为无后效性,即所谓马尔可夫假设。具备这个性质的离散型随机过程,称为马尔可夫链。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就是: 马尔可夫链 如果对任一1n >,任意的S j i i i n ∈-,,,,121Λ恒有 {}{}11221111,,,n n n n n n P X j X i X i X i P X j X i ----=======L (6.1.1) 则称离散型随机过程{,}t X t T ∈为马尔可夫链。 例如,在荷花池中有N 张荷叶,编号为1,2,...,N 。假设有一只青蛙随机地从这张荷叶上跳到另一张荷叶上。青蛙的运动可看作一随机过程。在时刻n t ,青蛙所在的那张荷叶,称为青蛙所处的状态。那么,青蛙在未来处于什么状态,只与它现在所处的状态()N i i ,,2,1Λ=有关,与它以前在哪张荷叶上无关。此过程就是一个马尔可夫链。 由于系统状态的变化是随机的,因此,必须用概率描述状态转移的各种可能性的大小。 6.1.2 状态转移矩阵 马尔可夫链是一种描述动态随机现象的数学模型,它建立在系统“状态”和“状态转移”的概念之上。所谓系统,就是我们所研究的事物对象;所谓状态,是表示系统的一组记号。当确定了这组记号的值时,也就确定了系统的行为,并说系统处于某一状态。系统状态常表示为向量,故称之为状态向量。例如,已知某月A 、B 、C 三种牌号洗衣粉的市场占有率分别是0.3、0.4、0.3,则可用向量()0.3,0.4,0.3P =来描述该月市场洗衣粉销售的状况。

数据分析的常见方法

一、描述统计 描述性统计是指运用制表和分类,图形以及计筠概括性数据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偏度、峰度。 1、缺失值填充:常用方法:剔除法、均值法、最小邻居法、比率\回归法、决策树法。 2、正态性检验:很多统计方法都要求数值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所以之前需要进行正态性检验。常用方法:非参数检验的K-量检验、P-P图、Q-Q图、W检验、动差法。 二、假设检验 1、参数检验 参数检验是在已知总体分布的条件下(一股要求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对一些主要的参数(如均值、百分数、方差、相关系数等)进行的检验。 1)U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大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2)T检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小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A 单样本t检验:推断该样本来自的总体均数μ与已知的某一总体均数μ0 (常为理论值或标准值)有无差别; B 配对样本t检验:当总体均数未知时,且两个样本可以配对,同对中的两者在可能会影响处理效果的各种条件方面扱为相似; C 两独立样本t检验:无法找到在各方面极为相似的两样本作配对比较时使用。 2、非参数检验 非参数检验则不考虑总体分布是否已知,常常也不是针对总体参数,而是针对总体的某些一股性假设(如总体分布的位罝是否相同,总体分布是否正态)进行检验。 适用情况:顺序类型的数据资料,这类数据的分布形态一般是未知的。

A 虽然是连续数据,但总体分布形态未知或者非正态; B 体分布虽然正态,数据也是连续类型,但样本容量极小,如10以下; 主要方法包括: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二项检验、游程检验、K-量检验等。 三、信度分析 检査测量的可信度,例如调查问卷的真实性。 分类: 1、外在信度:不同时间测量时量表的一致性程度,常用方法重测信度 2、内在信度;每个量表是否测量到单一的概念,同时组成两表的内在体项一致性如何,常用方法分半信度。 四、列联表分析 用于分析离散变量或定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 对于二维表,可进行卡方检验,对于三维表,可作Mentel-Hanszel分层分析。 列联表分析还包括配对计数资料的卡方检验、行列均为顺序变量的相关检验。 五、相关分析 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相关方向及相关程度。 1、单相关: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叫单相关,即研究时只涉及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 2、复相关:三个或三个以上因素的相关关系叫复相关,即研究时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时序数据上的数据挖掘

V ol.15, No.1 ?2004 Journal of Software 软 件 学 报 1000-9825/2004/15(01)0000 时序数据上的数据挖掘 ? 黄书剑1+ 1(南京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江苏 南京 210093) Data Mining on Time-series Data HUANG Shu-Jian 1+ 1(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 Corresponding author: Phn +86-**-****-****, Fax +86-**-****-****, E-mail: ****, http://**** Abstract : Data mining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in the recent years. Since time related data occurs frequently in various areas, there has been “an explosion” of interest in mining time-series data, which is a popular branch of data mining.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n overview of the major research areas and tasks in mining time-series data, such as preprocessing, representation, segmentation, similarity, classification, clustering, anomaly detection, rule discovery, etc. Some solutions of several tasks are also includ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 data mining; time-series 摘 要: 近年来数据挖掘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由于越来越多的数据都与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时序数据的挖掘作为数据挖掘的一个分支,正在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本文概述了时序数据上的数据挖掘这个领域内的主要研究方向和课题,包括数据预处理、数据表示、分割、相似度度量、分类、聚类、异常检测、规则识别等。并对部分课题的主要解决方案进行了一些介绍。 关键词: 数据挖掘;时序数据挖掘 中图法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近几十年来,计算机运算存储能力不断提高,数据产生和采集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因而数据量越来越大;而与此同时,人们面对巨量数据,能够直接获得的信息量却越来越有限。单纯的人力已经很难胜任对这样巨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取出相关信息的任务。为了解决这种数据与信息之间的矛盾,数据挖掘应运而生。所谓数据挖掘,即从巨量数据中获取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1]。数据挖掘的目的就在于找出巨量数据中的潜在规律,以对未来的分析和决策提供支持,其在分析处理中的优势以 ? Supported by the **** Foundation of China under Grant No.****, **** (基金中文完整名称); the **** Foundation of China under Grant No.****, **** (基金中文完整名称) 作者简介: 黄书剑(1984),男,江苏盐城人,硕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自然语言处理.

一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G P S 控制测量设计书

1.工作大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1任务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2工作内容及任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技术设计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1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1.1项目区概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1.2已有资料及其利用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2技术标准和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3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3.1控制测量设计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项目目组织实施计划和进度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3.1项目组织机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3.1.1组织机构设置计划本项目组织机构设置计划如下图所示___________ 5 3.1.2各部分的具体职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3.1.3项目设备资源配置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3.2项目进度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4.质量管理措施、进度控制措施、生产安全保障措施_______ 6 4.1质量保证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4.2项目进度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4.3生产及资料安全保障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5. 提交成果资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6附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6.1GPS点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数据包络分析法应用研究综述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57期2009年第19期Serial No.57 No.19,2009一、DEA 基本思想与模型研究进展 1978年A.chames 等人以单输入单输出的工程效率概念为基础提出了第一个DEA 模型一C 2R 模型。DEA 基本思路[1]是把每一个被评价单位作为一个决策单元DM U , 再由众多DM U 构成被评价群体,通过对投入和产出比率的综合分析,以DM U 的各个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权重为变量进行评价运算,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并根据各DM U 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距离状况,确定各DM U 是否DEA 有效。1984年,R.D.Banker 等人从公理化的模式出发给出了另一个DEA 模型一BCC 模型[2]。 C 2R 和BCC 这两个模型的产生不仅扩大了人们对生产理论的认识,而且也为评价多目标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使得研究生产函数理论的主要技术手段由参数方法发展成为参数与非参数方法并重,这两个模型是最基本的DEA 模型。 自1978年以来,多种派生和专用DEA 模型相继诞生。越来越显示出它们的重要地位,并成为系统分析的有力工具之一。 基于目标规划的正、负偏差变量思想,1985年Charnes 和Cooper 针对C 2R 模型中生产可能集的凸性假设在某些条件下是不合理的,给出了另一个评价生产技术相对有效的DEA 模型一C 2S 2模型[3]。 2000年Wei 提出了逆DEA 模型[4],后又将其推广到具有锥结构的情况。2004年针对C 2WY 模型不能直接进行编程计算的缺点,Y.B.Yun 等[5]给出了一个综合的DEA 模型并探了其求解方法,这一模型不仅包含了多种常用的DEA 模型,而且还可以直接编程计算。 二、DEA 理论研究进展 随着DEA 应用的日趋增长,对DEA 相关理论的研究也比较多,主要包括对DEA 有效性、随机性、灵敏度及与其他方法相融合等方面的研究。 DEA 有效是DEA 理论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由于它在DEA 理论中重要地位,因此,对DEA 有效性问题的研究也较多。DEA 有效性与指标及决策单元个数之间的关系密切。1989年魏权龄等针对综合DEA 模型给出了DEA 有效决策单元集合的几个恒等式[6],从而使决策单元进行分组评价成为可能.进而使大规模决策单元的评价问题找到了简化的办法。1993年吴文江[7]给出了寻找DEA 有效单元的一种新方法。 另一个与有效性相关的课题是随机DEA 的研究,随机DEA 模型的研究也是目前DEA 研究的前沿之一。Baker [8]等把统计方法引入DEA ,提出了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处理DEA 中的随机性;Olesen O B [9]使用可信度域的分段线性包络方法提出了概率约束DEA 模型;CooPer 等[10]把满意度概念引入DEA ,提出了满意DEA 模型;胡汉辉等[11]利用最小绝对误差估计和机会约束规划,建立了一系列线性与非线性规划的数据包络模型。中国台湾学者Tser-yieth Chen [12]应用对机会约束的数据包络分析与随机有效前沿面分析对39家银行的技术有效性进行了比较。 DEA 方法的灵敏度分析一直是DEA 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1985年Charnes 等人从构造特殊的逆矩阵的观点出发,研究了有效决策单元单个产出量变化时的灵敏度分析。Charnes 等给出了被评决策单元的输入和输出以同比例变化的DEA 超有效灵敏度分析法[13]。 单一评价方法有其自身的优缺点,DEA 方法的弱点在于对有效决策单元所能给出的信息太少,将各种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运用是综合评价的一个研究趋势。Zilla S [14]将DEA 方法和判别方法集合起来,对决策单元进行排序,在基于DEA 评 收稿日期:2009-03-13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基金资助(2008077) 作者简介:袁群(1971-),女,江苏金坛人,副教授,博士,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研究。 数据包络分析法应用研究综述 袁 群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200135) 摘要:数据包括分析(DEA )是运筹学、管理科学和数理经济学交叉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使用DEA 进行效率评 价可以得到很多在经济学中上仍深刻经济含意的管理信息。 介绍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模型,分析了这一非参数方法的几个数学模型,阐述了DEA 方法在多个领域的研究应用状况,总结了国内外近二十年来DEA 方法的研究成果,并对该方法的发展作一展望。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法;应用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09)19-0201-03 201——

【文献综述】时间序列预测――在股市预测中的应用

文献综述 信息与计算科学 时间序列预测――在股市预测中的应用 时间序列是一种重要的高维数据类型, 它是由客观对象的某个物理量在不同时间点的采样值按照时间先后次序排列而组成的序列, 在经济管理以及工程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例如证券市场中股票的交易价格与交易量、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期货和黄金的交易价格以及各种类型的指数等, 这些数据都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时间序列. 利用时间序列数据挖掘, 可以 ]1[ 获得数据中蕴含的与时间相关的有用信息, 实现知识的提取.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最早起源于1927年, 数学家耶尔(Yule)提出建立自回归(AR)模型来预测市场变化的规律, 接着, 在1931年, 另一位数学家瓦尔格(Walker)在A R模型的启发下, 建立了滑动平均(MA)模型和自回归、滑动平均(ARMA)混合模型, 初步奠定了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基础, 当时主要应用在经济分析和市场预测领域. 20世纪60年代,时间序列分析理论和方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伯格(Burg)在分析地震信号时最早提出最大熵谱(MES)估计理论, 后来有人证明AR模型的功率谱估计与最大熵谱估计是等效的, 并称之为现代谱估计. 它克服了用传统的傅里叶功率谱分析(又称经典谱分析)所带来的分辨率不高和频率漏泄严重等固有的缺点, 从而使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不仅在时间域内得到应用, 而且扩展到频率域内, 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在各种工程领域内应用功率谱的概念更加方便和普遍. 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 随着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不仅在理论上更趋完善, 尤其是在参数估计算法、定阶方法及建模过程等方面都得到了许多改进, 进一步地迈向实用化, 各种时间序列分析软件也不断涌现, 逐渐成为分析随机数据序列不可缺少的有效工具 ]2[ 之一. 随着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日趋成熟, 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主要集中在预报预测领域, 例如气象预报、市场预测、地震预报、人口预测、汛情预报、产量预测, 等等. 另一个应用领域是精密测控, 例如精密仪器测量、精密机械制造、航空航天轨道跟踪和监控,以及遥控遥测、精细化工控制等. 再一个应用领域是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 在工程施工和维修中经常会出现异常险情, 采用仪表监测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可以随时发现问题, 及早排除故障, 以保证生产安全和质量要求. 以上仅仅列举了某些应用领域,实际上还有许多应用, 不胜 ]4,3[ 枚举. 股票市场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截至2006年底, 沪深两市总市值为89403.89亿元, 市值规模上升至全球第10位, 亚洲第3位. 由于中国股票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 无论是从政府宏观决策层面还是从具体投资者微观层面

产品经理做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的方法

产品经理为什么要做市场调研?调研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在做市场调研前,必须有一个自己的调研思路:调研目的、调研对象、需要收集的

数据、需要达到的效果等。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获得更加有效的数据。 1、通过调研了解市场需求、确定目标用户、确定产品核心,为了更好的制订MRD; 2、为领导在会议上PK提供论据; 3、提高产品的销售决策质量、解决存在于产品销售中的问题或寻找机会进而系统、客观地识别、收集、分析和传播营销信息,及时掌握一手资源; 4、验证我们定的目标客户是不是我们想要的,目标用户想要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 5、了解我们能不能满足目标用户的需求并且乐于满足目标用户的需求; 6、找准产品机会缺口,然后衡量各种因素,制定产品战略线路; 7、调研到最后,目标越明确,需求确明确,也就会觉得,产品越难做,难以打开市场等; 8、对于全新的产品,调研前PM必须先自己有一个思路,然后通过调研去验证自己的想法的可行性。 二、市场调研的方式方法有哪些?怎样确定调研的维度? 1、问卷调查、用户AB测试、焦点访谈、田野调研、用户访谈、用户日志、入户观察、网上有奖 调查; 2、做人物角色分析:设置用户场景、用户角色进行模拟分析; 3、情况推测分析; 4、调研的维度主要从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视觉层来展开(不同的产品从不同的层次来确定调研的维度) 三、如何整理市场调研的数据? PS:对收集到的调研数据,我们需要整理出那些有效的数据,对于无效数据果断丢弃。对有效数据进行细致的处理、分析。 通过市场调研,我们收集了不少的数据,这些数据都是用户最直接的对产品的某种需求的体现。作为产品经理,我们视这些数据为宝贝,我们需要将这些数据进行整理,让他们变为珍宝。那我们该如何整理呢?

马尔可夫过程的研究及其应用

马尔可夫过程的研究及其应用 概率论的思想通常都很微秒,即使在今天看来仍没有被很好地理解。尽管构成概率论的思想有点含糊,但是概率论的结果被应用在整个社会当中,当工程师估计核反应堆的安全时,他们用概率论确定某个部件及备用系统出故障的似然性。当工程师设计电话网络时,他们用概率论决定网络的容量是否足够处理预期的流量。当卫生部门的官员决定推荐或不推荐公众使用一种疫苗时,他们的决定部分的依据概率分析,即疫苗对个人的危害及保证公众健康的益处。概率论在工程实际、安全分析,乃至整个文化的决定中,都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关于概率的信息虽然不能让我们肯定的预测接下来发生个什么,但是它允许我们预测某一事件或时间链的长期频率,而这个能力十分有用。概率论的思想不断渗透到我们的文化当中,人们逐渐熟悉运用概率论的语言思考大自然。 世界并不是完全确定的,不是每个“事件”都是已知“原因”的必然结果。当科学家们对自然了解的更多,他们才能认知现象—例如,气体或液体中分子的运动,或液体的波动。由此引入了人们对布朗运动的定性与定量描述。在人们思考布朗运动的同时,俄国数学家马尔可夫开始研究现在所谓的随机过程。在实际中遇到的很多随机现象有如下的共同特性:它的未来的演变,在已知它目前状态的条件下与以往的状况无关。描述这种随时间推进的随机现象的演变模型就是马尔可夫过程。例如森林中动物头数的变化构成——马尔可夫过程。在现实世界中,有很多过程都是马尔可夫过程,如液体中微粒所作的布朗运动、传染病受感染的人数、车站的候车人数等,都可视为马尔可夫过程。关于该过程的研究,1931年A.H.柯尔莫哥洛夫在《概率论的解析方法》一文中首先将微分方程等分析的方法用于这类过程,奠定了马尔可夫过程的理论基础。1951年前后,伊藤清建立的随机微分方程的理论,为马尔可夫过程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1954年前后,W.费勒将半群方法引入马尔可夫过程的研究。流形上的马尔可夫过程、马尔可夫向量场等都是正待深入研究的领域。 安德烈?马尔可夫(A.A.Markov,1856-1922),1856年6月14日生于梁赞;1922年7月20日卒于圣彼得堡。马尔可夫上中学时,大部分课程学得不好,惟独数学成绩常常都得满分,并开始自学微积分,有一次他独立地发现了一种常系数线性常微分方程的解法,就写信给著名数学家布尼亚科夫斯基,信被转到彼得堡数学系科尔金和佐洛塔廖夫手里,从此马尔可夫与彼得堡大学的数学家建立了联系。1874年考入彼得堡大学数学系学习,在学习期间他深受切比雪夫、科尔金、佐洛塔廖夫等数学家的启发和影响,1878年大学毕业,并以《用连分数求微分方程的积分》一文获金质奖章。1880年以题目为《论行列式为正的二元二次齐次》的论文取得硕士学位并在彼得堡大学任教。1884年获物理数学博士学位,1886年成为教授,1890年当选为彼得堡科学院候补院士,1896年当选为院士,1905年退休时彼得堡大学授予他功勋教授称号。马尔可夫研究的范围很广,对概率论、数理统计、数论、函数逼近论、微分方程、数的几何等都有建树。在概率论方面,他深入研究并发展了其老师切比雪夫的矩方法,使中心极限定理的证明成为可能。他推广了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的应用范围。他提出并研究了一种能够用数学分析方法研究自然过程的一般图式,这种图式后人即以他的姓氏命名为马尔可夫链。他还开创了一种无后效性随机过程的研究,即在已知当前状态的情况下,过程的未来状态与其过去状态无关,这就是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马尔可夫过程。马尔可夫的工作极大的丰富了概率论的内容,促使它成为自然科学和技术直接有关的最重要的数学领域之一。 20世纪50年代以前,研究马尔可夫过程的主要工具是微分方程和半群理论(即分析方法);1936年前后就开始探讨马尔可夫过程的轨道性质,直到把微分方程和半群理论的分析方法同研究轨道性质的概率方法结合运用,才使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化,并形成了对轨道分析必不可少的强马尔可夫性概念。1942 年,伊藤清用他创立的随机积分和随机微分方程理论来研究一类特殊而重要的马尔可夫过程──扩散过程,开辟了研究马尔可夫过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