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2024最新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2024最新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二、学情分析
我校一年级现有四个教学班,由于刚入学,对《科学》这门课程充满着好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大学生知识范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
2.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3.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4.植物会生长和死亡。
5.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6.引导学生能够从外部观察头、颈、躯干和四肢组成的身体的基本结构,能够用摸、听等方法探知自己身体内部的情况。
(一)“周围的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
(二)“我们自己”单元:引导学生把眼光从外部世界转移到自己的身体上,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体,知道我们的身体是由共同的外部结构和许多内部结构构成的。眼、耳、鼻、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具有学习的功能。学生通过观察自己的身体发现自己在生长变化。
4.能种植一棵植物,并使其存活一段时间。
5.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6.通过比较测量,引导学生知道自己身体在生长变化,从而能够关注自己未来身体的生长,认同健康生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对植物产生研究兴趣。对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亲自了解自己的身体,从而引发学生对自己身体的兴趣,引导学生能够关注自己未来身体的生长,认同健康生活。

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

但是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在观察、操作、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和帮助。

同时,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包括两个单元,分别是“植物”和“比较与测量”。

“植物”单元引领学生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和共同特点,感受植物的生命过程。

“比较与测量”单元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测量能力,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周围的世界。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材编排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三、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认识周边常见的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基本需求。

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宽窄等,并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科学探究目标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观察结果。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植物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比较。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物体进行比较和测量。

3.科学态度目标对植物和周围世界表现出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能认真观察、如实记录,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

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爱护植物。

意识到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会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植物的特征。

帮助学生掌握比较和测量物体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让学生理解测量的本质和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五、教学措施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文字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科学知识。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6. 观察与比较》教学设计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6. 观察与比较》教学设计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6. 观察与比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观察与比较》是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思维。

教材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和比较中发现物体的不同特征,从而提高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教材首先以“找不同”的游戏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接着,教材分别介绍了通过眼睛观察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通过耳朵听声音的不同,通过鼻子闻气味的差异,通过手触摸感受物体的质地、温度等方面的比较。

教材还安排了一些拓展活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去认识更多的事物。

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了解观察和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认识到不同的感官可以用来观察和比较不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和比较。

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观察和比较的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对观察和比较事物表现出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认真观察、如实描述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观察和比较在生活中的应用。

意识到科学观察和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和比较。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观察和比较的结果。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和比较。

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教师展示两张相似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观察与比较”。

(二)认识观察和比较的方法(10 分钟)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观察和比较事物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介绍观察和比较的方法:用眼睛看颜色、形状、大小等;用耳朵听声音的不同;用鼻子闻气味的差异;用手触摸感受物体的质地、温度等。

(三)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和比较(20 分钟)教师准备一些物品,如两个不同颜色的球、两块不同质地的布、两种不同气味的水果等。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通过感官来发现》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通过感官来发现》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通过感官来发现》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通过感官来发现》这篇课文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自己》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单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自我,探索人体的基本构造及其功能。

本篇课文特别关注于感官系统,即人类如何利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来感知外部环境。

课文首先介绍了五种感官的基本概念,随后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每种感官的功能。

例如,通过蒙眼触摸不同物品来感受触觉,通过品尝不同食物来体验味觉等。

通过《通过感官来发现》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到感官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而且能够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为今后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感官来发现》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目标(1)我们的感官能帮助我们观察周围的世界,感官的观察可以让我们对事物有更多的了解。

(2)每个感官都有自己能做的事,也有不能做的事。

2.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综合运用感官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并能描述观察的结果。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征和变化。

3. 科学态度目标(1)能如实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2)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同时人类的活动也会影响自然环境。

(2)意识到感官观察在认识世界中的重要性,要爱护自己的感官。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感官的作用,综合运用感官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

2. 教学难点: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征和变化,描述观察的结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水果(苹果、香蕉等)、鲜花、不同材质的物品(如塑料、金属、木头等)、眼罩等。

2.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等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3 分钟)(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和周围的世界打交道,那么我们是通过什么来认识这个世界的呢?(2)学生回答: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等。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2. 发现生长》教学设计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2. 发现生长》教学设计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2. 发现生长》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发现生长》是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课以学生自身的生长变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自己和他人在不同阶段的身体特征,从而发现生长的现象。

教材通过图片展示了幼儿、儿童等不同阶段的身体形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生长的变化。

同时,教材还安排了一些简单的活动,如测量身高、体重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长的过程。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初步建立对生长的认识,了解生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且意识到自己在不断成长和变化。

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认识到人和动物都会生长,生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2)了解生长的一些表现,如身高、体重的增加,身体各部分的变化等。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自己和他人在不同阶段的生长变化。

(2)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如尺子、体重秤等,测量自己的身高和体重。

科学态度目标(1)对生长现象充满好奇,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2)在测量和比较的过程中,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生长与健康的关系,知道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身体的健康生长。

(2)认识到科学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长过程,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生长现象,了解生长的表现。

(2)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量身高和体重。

教学难点(1)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自己和他人在不同阶段的生长变化。

(2)理解生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自己和小时候有什么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生长的奥秘吧!展示图片教师展示一些幼儿和儿童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他们的不同之处。

(二)认识生长现象观察自己的身体(1)教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说一说现在的自己和小时候有哪些不同。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这一课在学生已初步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能简单说出植 物会生长、死亡,需要水和阳光的基础上,通过观察一棵植 物,深化对植物外形特征的认识,重点指向根、茎、叶等营 养器官,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植物是生物”的概念。
“在大自然中,你在哪里见过这种植物?”提示学生了解植 物的生长环境,关注植物生存和生长的条件。
要达成这些目标,首先要让学生对生物的特征有所理解 围绕着“植物是生物,是‘活’的、有生命的”这个主 要概念; 以观察、记录、交流为重点,与概念协调发展; 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时,融合科学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体会 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科学概念目标 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 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
运用前面几节课中学习的观察方法,再次 走出教室,观察、记录和认识校园里的植 物,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 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这也是对单元学 习的整体回顾。
进一步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感受到校园 植物的多样性,关心、爱护校园的植物。
再次到室外进行学习,分小组进行,带上活动 手册和笔,用图画记录,讲清活动要求,注意 安全教育。
“它是什么样的?”从整体上观察一棵植物,对植物外形进 行观察和描述,整体感知植株高度、茎的数量、颜色等。
“观察它的茎和叶”由整体到局部,指向植物是有生命的, 运用感官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软硬等。
“画画这棵植物”用画图的方法描述和记录,促使学生仔细 观察,记录下每个小的特点和精细部分。
用画画来记录,适合一年学生的水平;
观察中有比较,比较需要公平,测量使比较的结果 更准确。
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需要。 确定起点和终点、测量单位首尾相连是测量的要素。 非标准单位的测量工具导致测量结果的多样性。 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 我们的身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 我们的身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 我们的身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们的身体》是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的起始课。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了解身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和主要器官的功能。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展示了人体的外部特征和内部器官,激发学生对身体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身体部位入手,逐步引导学生认识身体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和同伴的身体,描述身体的特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认识身体的主要部位,如头、颈、躯干、四肢等。

(2)了解身体主要器官的名称和功能,如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脚等。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自己和同伴的身体,描述身体的特征。

(2)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身体的不同部位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1)对自己的身体充满好奇心,愿意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2)在观察和描述身体特征的过程中,能够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并如实表达自己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身体的重要性,知道要爱护自己的身体。

(2)认识到科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保持身体健康。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身体的主要部位和主要器官的名称和功能。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自己和同伴的身体,描述身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1)对身体的不同部位进行简单的分类。

(2)理解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科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的身体。

你们对自己的身体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我们的身体吧!谜语导入师:我来给大家猜一个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眼睛)对了,眼睛是我们身体的一个重要器官。

一年级一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年级一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年级一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文档旨在分析一年级一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

以下是关于该教材的几点分析:
1. 教材概述:
该教材是一年级一科学上册的第一单元,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教材内容包括了物体的各种属性、自然界的现象、观察和推理等。

2. 教材特点:
(1)简单易懂:教材内容简洁明了,适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

通过简单易懂的例子和生动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

(2)互动性强:教材设计了丰富的互动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贴近生活:教材注重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的奥秘。

3. 教材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包括: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材质等各种属性;自然界的常见现象,如日出、月亮、风等;通过观察和推理来解答问题。

4. 教材补充资料: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研究和理解教材内容,建议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的补充资料,如图片、视频、实物等。

这些资料可以更直观地展示科学的现象和原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总的来说,一年级一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以简单易懂、互动性强和贴近生活为特点,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能力。

通过适当的补充资料和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部编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分析

部编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分析

部编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分析
本文旨在对《部编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进行分析。

该教材是
一年级学生研究科学知识的重要教材,下面将从教材内容、教学方
法和适用性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评析。

教材内容
《部编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内容丰富,包括了四个单元:我
爱科学、动物世界、植物世界和自然界的变化。

每个单元都涵盖了
相关的科学知识,并结合了生动的插图和实际例子,使学生能够更
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

教学方法
教材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观察、实验、讨论和小组活动。

这些方法帮助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
合作能力。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练题和思考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
和巩固所学知识。

适用性
《部编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适合一年级学生研究科学知识。

教材内容简洁明了,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教材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综上所述,《部编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是一本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多样和适合学生学习的科学教材。

它将帮助学生建立对科学的兴趣和认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我们的身体》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自己》中的重要一课。

本单元以“我们自己”为主题,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体,了解身体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培养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关注。

而《我们的身体》这篇课文作为单元中的关键内容,为学生开启了对自身身体探索的大门。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他们首次在科学课程中系统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它不仅为后续学习人体的其他方面知识奠定基础,如感觉器官、健康生活等内容,还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材内容分析1.知识内容-认识身体的基本组成部分:课文首先引导学生认识身体的基本组成,包括头、颈、躯干、四肢。

通过直观的描述和图片展示,让学生对身体的整体结构有初步的认识。

-了解身体各个部位的主要功能:分别介绍了头部、颈部、躯干和四肢的主要功能。

例如,头部有思考、观察、听、说等功能;颈部连接头部和躯干,使头部能够转动;躯干保护内脏器官,进行呼吸和消化等;四肢用于运动、抓握和操作。

-初步培养比较思维: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身体不同部位的特点,如头部和四肢的大小、上肢和下肢的长度、左手和右手的形状等,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和观察能力。

2.呈现方式-图文并茂:教材中配有生动形象的图片,如人体的整体图、身体各个部位的特写图等,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身体的结构和功能。

文字简洁明了,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

-活动设计:教材中设计了观察自己身体、与同桌交流、比较身体部位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

(三)、教材与生活实际的联系1.日常生活中的身体认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自己的身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如知道用手抓东西、用脚走路等。

教材中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认识身体,将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与科学知识相结合。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分析一指导思想积极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的指示,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

注重突出科学、植物、比较、测量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

包括二个单元:植物、比较与测量。

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科技探究:知道科技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

对动植物、环境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

关心新事物与生活的联系。

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技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

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技课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科学价值观、科技知识二各方面得到发展。

三、教学措施:a)开展生动的科技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b)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c)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d)树立安全意识。

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四、潜能生培养措施: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科学课的特点。

潜能生主要表现在:1、对学科知识无学习兴趣;2、无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3、缺乏合作意识;4、实践能力不足。

针对这些情况,首先以生动的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供合作与参与的机会,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组中安排他们进入较好的组学习,并开展“一帮一”的活动帮助他们。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发现生长》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发现生长》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发现生长》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发现生长》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自己》中的重要一课。

本单元以“我们自己”为主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自己的身体特征和变化。

而《发现生长》这一课文在单元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带领学生开启对自身生长变化的探索之旅,为学生初步建立对生命成长的认知奠定基础。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认识身体生长变化的现象和原因,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对自身和生命的热爱与珍惜之情。

(二)、教材内容分析1.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对比自己小时候和现在的照片、物品等,直观地感受身体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例如,通过照片可以看出身高、外貌的变化;通过小衣服、小鞋子等物品可以发现身体尺寸的增大。

-介绍可以从身体特征(如身高、体重、牙齿情况等)和能力表现(如运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观察生长变化。

-初步探讨生长变化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到生长与饮食、运动、睡眠等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2.呈现方式-图文并茂:教材中配有生动的图片,包括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照片、生活中的物品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长变化。

文字简洁明了,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活动设计:设置了对比照片、观察物品、填写记录表格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生长变化,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三)、教材与生活实际的联系1.日常生活中的生长体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自己的生长有一定的感受,如发现自己长高了、衣服变小了等。

教材中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和认识这些体验,将其与科学知识相结合。

2.健康生活习惯的培养:通过探讨生长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生长的重要性,如合理饮食、多运动、充足睡眠等。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意识,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教材的教育价值1.自我认知价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体生长变化,增强对自我的了解和认知,培养自我意识。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气味告诉我们》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气味告诉我们》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气味告诉我们》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气味告诉我们》聚焦于学生的嗅觉体验,让学生理解气味作为感官信息之一,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探索中的重要性。

本节课通过丰富的气味探索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未来教学中,可以继续挖掘更多与感官相关的主题,设计更多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目标-认识不同的气味可以传递不同的信息。

-了解一些常见物品的气味特点。

2.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嗅觉辨别不同的气味。

-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气味的特征。

-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气味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气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如何正确使用和保护自己的嗅觉。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嗅觉辨别不同的气味,并描述其特征。

-让学生认识到气味可以传递信息。

-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实验。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准确地描述气味的特征。

-培养学生对不同气味的敏感度。

-确保分组实验的安全和有序进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各种带有不同气味的物品,如水果(苹果、香蕉等)、花朵(玫瑰、百合等)、调料(醋、酱油等)。

-眼罩若干。

-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气味的场景和用途。

-实验器材,如小烧杯、滴管、棉球等。

-实验记录表格。

2. 学生准备-无。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谜语导入教师出示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

”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

学生猜出是空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空气里有很多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其中有一种能让我们闻到各种不同的味道,那就是气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味告诉我们》。

”2. 谈话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闻到过哪些气味呢?这些气味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湘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从观察开始》教学设计及反思

湘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从观察开始》教学设计及反思

湘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从观察开始》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从观察开始》是2024年新教材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科学》的起始课,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科学,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而本课则侧重于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和能力,为后续的科学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教材以“走进校园”为主题,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动物、建筑物等,让学生感受身边事物的丰富多样,意识到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教材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

二、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初步认识到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了解身边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变化。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探究实践: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学会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掌握简单的观察方法和技巧,如有序观察、比较观察等,并能如实记录观察结果。

态度责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科学态度,以及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引导学生掌握简单的观察方法,如有序观察、比较观察等。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如实记录观察结果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帮助学生理解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并能将观察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学生情况一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喜欢观察新鲜的事物,但由于年龄较小,观察往往比较随意、无序,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

此外,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自我控制能力较弱,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一些常见的事物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如何科学地观察和描述事物的特征还知之甚少。

五、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校园情境,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和探究欲望。

2024年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精选3篇

2024年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精选3篇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精选3篇〖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第【1】篇〗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

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

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

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教学重点:1、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2、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3、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4、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5、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我们知道的植物》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我们知道的植物》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我们知道的植物》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我们知道的植物》一课作为小学科学学习的起始课,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并了解身边的植物,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环保意识和保护植物的责任感。

(一)、教材概述《我们知道的植物》是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的第一课,也是学生科学学习的起始课。

本课旨在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并了解身边的植物,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与结构本课内容围绕“植物是活的”以及“怎么活下去”的主题展开,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聚焦板块:通过观看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植物世界,领略科学的魅力,产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对植物、对大自然的喜爱。

探索板块:活动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启发学生回忆并交流原有知识,借助“班级记录表”记录他们对植物的初始想法。

活动二:找一找、数一数图中的植物:在图片中辨认植物,认识植物分布广泛、具有多样性,并初步认识植物和动物的不同。

研讨板块:通过“比一比,说一说”活动,引导学生使用证据判断“塑料花是植物吗?”,意在提升学生对植物的认识,并学会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拓展板块:通过“种一棵植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观察和感受生命的生长和变化过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植物的基本特征,如根、茎、叶等。

了解植物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如美化环境、提供氧气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描述和分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如看、闻、摸)观察植物,并记录其外部形态特征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热爱,培养珍爱生命、爱护自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植物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认识常见植物,并能描述其主要特征。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一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一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一册教案一. 教材分析《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册教材内容丰富,涉及自然现象、动植物、人体等方面的知识。

一年级上册共12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3个小节,每个小节都有各自的主题和知识点。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限。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此外,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兴趣和背景知识存在差异,教师应关注这些差异,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对生活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每个单元的小节内容。

2.难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科学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具:准备教材和相关的教具,如实物、图片、模型等。

2.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如植物、动物、仪器设备等。

3.教学多媒体: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实物或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或操作,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一年级上册科学
教材分析
教师:曹树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包括两大块:
植物:1我们知道的植物 2观察一棵植物 3观察叶
4这是谁的叶 5 植物是“活”的吗 6 校园里的植物
比较与测量:1 在观察中比较 2 起点和终点 3 用手来测量
4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5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6 做一个测量带
7 比较测量带和尺子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单元的内容。

“植物”单元,将引领学生认识自己身边的各种各样的植物,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观察植物的叶子的形状、大小、颜色及其变化。

“比较与测量”单元,让学生在亲身观察和动手测量中,感知物体有大小及形状的不同。

认识一些测量工具,体验不同工具的测量方法以及准确性。

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刚跨入小学学习生活的一年级学生,对全新的课程充满了好奇和渴望,这也为上好科学课带来了契机。

加上本册教材安
排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相信他们会倾注更多的热情来学好这门课程。

大多数学生会喜爱科学,特别是男生,对于科学实验课充满了期待。

但由于之前没有系统的接触过这门课程,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课堂主动参与思考性也会不足,今后要在这几方面多多强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知道身边常见植物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简单分类以及用途。

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不同植物的叶子的大小、形状及颜色的不同。

2.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认识一些简单的比较与测量的方法,了解生活中常用的尺子、体温计、温度计、卷尺、卡尺等不同的测量工具。

学习制作测量纸袋,学习用测量纸带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2.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3.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4.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5.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6.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知道身边常见植物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简单分类以及用途。

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不同植物的叶子的大小、形状及颜色的不同。

2.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认识生活中常用的尺子、体温计、温度计、卷尺、卡尺等不同的测量工具,初步了解它们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制作测量纸袋,学习用测量纸带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在科学实践活动中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
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以及和同学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课时:13课时
教学进度安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