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腐蚀试验介绍

合集下载

不锈钢三氯化铁点腐蚀试验实验原理

不锈钢三氯化铁点腐蚀试验实验原理

不锈钢三氯化铁点腐蚀试验实验原理引言:不锈钢是一种常用的金属材料,其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但在特定环境中,仍然可能发生腐蚀现象。

为了评估不锈钢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可以使用不锈钢三氯化铁点腐蚀试验进行实验。

本文将介绍不锈钢三氯化铁点腐蚀试验的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不锈钢三氯化铁点腐蚀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评估不锈钢材料的耐腐蚀性能。

实验过程中,首先需要准备好试样,通常采用直径为10mm的不锈钢圆片。

然后,在试样表面涂覆一层不锈钢三氯化铁溶液。

三氯化铁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以引发不锈钢表面的点腐蚀反应。

实验过程中,试样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取出,观察试样表面是否出现腐蚀斑点。

若试样表面出现腐蚀斑点,则说明不锈钢材料在该环境中存在点腐蚀现象,耐腐蚀性能较差;若试样表面未出现腐蚀斑点,则说明不锈钢材料在该环境中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实验原理解析:不锈钢三氯化铁点腐蚀试验的原理是利用强氧化剂三氯化铁引发不锈钢表面的点腐蚀反应。

不锈钢具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铬膜,可以防止金属内部的氧化反应。

然而,在特定环境中,例如氯化物存在的酸性环境中,氧化铬膜可能被破坏,导致不锈钢表面的点腐蚀。

三氯化铁作为一种强氧化剂,可以提供足够的氧化剂给不锈钢表面的点腐蚀反应。

当不锈钢试样与三氯化铁溶液接触时,三氯化铁会在不锈钢表面引发氧化反应,破坏氧化铬膜。

在破坏的区域,金属表面暴露在溶液中,易于发生点腐蚀反应。

通过观察试样表面是否出现腐蚀斑点,可以评估不锈钢材料的耐腐蚀性能。

若试样表面出现腐蚀斑点,则说明不锈钢材料在该环境中容易发生点腐蚀,耐腐蚀性能较差;若试样表面未出现腐蚀斑点,则说明不锈钢材料在该环境中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结论:不锈钢三氯化铁点腐蚀试验是一种用于评估不锈钢材料耐腐蚀性能的实验方法。

实验原理是利用强氧化剂三氯化铁引发不锈钢表面的点腐蚀反应。

通过观察试样表面是否出现腐蚀斑点,可以评估不锈钢材料的耐腐蚀性能。

这种实验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对于不锈钢材料的耐腐蚀性能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1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
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是一种用于研究金属或合金中氧化物晶间腐蚀的实验方法。

这种试验可以用来评估金属或合金的耐腐蚀性能。

在该实验中,将晶间腐蚀损伤的金属表面和无特殊腐蚀性的晶间相比较,以测定特定温度和腐蚀剂的条件下金属的耐腐蚀性。

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一般分为两步,即暴露试样和检验试样。

在暴露试样阶段,将试样完全暴露在腐蚀剂浴中,使其腐蚀损伤程度达到事先计划好的程度,然后放入不锈钢腐蚀试验箱中。

在检验试样阶段,先根据腐蚀剂浸渍的条件,用恒温恒湿装置将浸渍的试样放在不锈钢腐蚀试验箱内,然后进行腐蚀剂和重氮浸渍,并将其对比检查,当对比检查结果发生明显变化时,就可以得知该金属或合金的晶间腐蚀性和腐蚀性了。

腐蚀剂流动可以伴随着不锈钢晶间腐蚀测试,其原因可能包括晶间腐蚀产生、温度变化、填充物等因素。

与液态腐蚀剂相比,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更具时效性,对氧化物更容易辨认,结果可利用大量的实验数据来评估金属的晶间腐蚀性和腐蚀性。

因此,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是一种用于研究金属和合金腐蚀耐受性能的重要实验方法,是评估金属和合金耐腐蚀性能的基础,对金属腐蚀研究有重要意义。

马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马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马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马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马氏体不锈钢是一种特殊的不锈钢材料,具有良好的耐蚀性和机械性能。

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马氏体不锈钢仍然可能发生晶间腐蚀现象,从而降低其性能和使用寿命。

对于马氏体不锈钢材料进行晶间腐蚀试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马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的方法和步骤。

1. 试验样品的制备需要准备一定数量的马氏体不锈钢试验样品。

样品的尺寸和形状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通常为长方形或圆片状。

在制备样品时,需要保证其表面光滑、清洁,并且没有明显的缺陷或损伤。

2. 试验液的选择接下来,需要选择合适的试验液体。

通常情况下,马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所使用的试验液为氯化物溶液,如氯化钠溶液或氯化镁溶液。

试验液的浓度和温度也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模拟实际工作环境中可能遇到的腐蚀条件。

3. 试验条件的设定在进行晶间腐蚀试验前,需要设定一定的试验条件。

包括试验液的温度、PH值、搅拌速度等参数。

这些条件对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严格控制。

4. 试验过程的操作将制备好的样品放入试验液中,按照设定的条件进行试验。

在试验过程中,定期检查样品表面的腐蚀情况,记录相关数据。

5. 试验结果的分析试验结束后,对试样表面进行观察和分析,评估晶间腐蚀程度。

通过观察试样的腐蚀痕迹和形貌,可以判断马氏体不锈钢材料的抗腐蚀性能。

6. 结论与建议根据试验结果,制定相关的结论和建议。

如果发现马氏体不锈钢材料存在晶间腐蚀问题,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和提升。

选择合适的材料、表面处理或加工工艺等。

马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是评估材料性能和耐蚀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严格控制试验条件和分析试验结果,可以及时发现材料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保证材料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可靠性。

第二篇示例:马氏体不锈钢是一种具有优良耐腐蚀性能的不锈钢材料,但在某些特定环境下,仍有可能发生晶间腐蚀现象,降低其使用寿命和性能。

不锈钢缝隙腐蚀电化学试验方法

不锈钢缝隙腐蚀电化学试验方法

不锈钢缝隙腐蚀电化学试验方法引言:不锈钢是一种具有优异耐腐蚀性能的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然而,在特定条件下,不锈钢的缝隙部位仍然可能发生腐蚀,导致设备或结构的损坏。

因此,研究不锈钢缝隙腐蚀的电化学试验方法,对于预防和控制缝隙腐蚀具有重要意义。

一、试验目的本试验的目的是通过电化学方法,评估不锈钢缝隙腐蚀的程度和特性,为防止和控制缝隙腐蚀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和设备1. 不锈钢试样:选择常见的不锈钢材料作为试样,如AISI 304和AISI 316等。

2. 电解槽:用于容纳试样和电解液的容器,其尺寸应根据试样尺寸和实验要求进行选择。

3. 参比电极:选择适宜的参比电极,如银/银氯化银电极。

4. 工作电极:将试样作为工作电极使用。

5. 电位扫描仪:用于控制和测量电位的仪器。

三、实验步骤1. 准备试样:将不锈钢试样切割成适当尺寸,并去除表面的污染物。

2. 清洗试样:使用去离子水彻底清洗试样,以确保试样表面的纯净度。

3. 安装试样:将试样安装在电解槽中,并保证试样与电解液充分接触。

4. 准备电解液:根据实验要求,选择适当的电解液,如盐酸溶液或硫酸溶液,并根据实验要求调整其浓度和pH值。

5. 连接电极:将参比电极和工作电极连接到电位扫描仪,并确保电极与电解槽中的试样相连。

6. 电位扫描:使用电位扫描仪,以一定速率扫描试样的电位,记录电流随电位变化的曲线。

7. 数据分析:根据电流-电位曲线,分析不锈钢缝隙腐蚀的特性和程度。

四、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应规范,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2. 实验前应确保试样的表面光洁,并避免手触摸试样表面。

3. 电解槽和电解液应清洁,以避免杂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 实验过程中应控制电位扫描速率和范围,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5. 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清洗试样和设备,以防止腐蚀物对设备和试样的损害。

五、实验结果分析根据电流-电位曲线,可以得到不锈钢缝隙腐蚀的特性和程度。

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与分析

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与分析

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与分析一、实验目的1.掌握影响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的因素;2.掌握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的方法;二、实验原理18-8 型奥氏体不锈钢在许多介质中具有高的化学稳定性,但在400-800℃范围内加热或在该温度范围内缓慢冷却后,在一定的腐蚀介质中易产生晶间腐蚀。

晶间腐蚀的特征是沿晶界进行浸蚀。

使金属丧失机械性能,致使整个金属变成粉末。

1.晶间腐蚀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在奥氏体不锈钢中,铬的碳化物在高温下溶入奥氏体中,由于敏化(400-800℃)加热时,铬的碳化物常于奥氏体晶界处析出,造成奥氏体晶粒边缘贫铬现象,使该区域电化学稳定性下降,于是在一定的介质中产生晶间腐蚀。

为提高耐蚀性能,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将 18-8 型奥氏体不锈钢碳含量降至 0.03%以下,使之减少晶界处碳化物析出量,而防止发生晶间腐蚀。

这类钢成称为超低碳不锈钢,常见的有00Cr18Ni10。

(2)在 18-8 型奥氏体不锈钢中加入比铬更易形成碳化物的元素钛或铌,钛或铌的碳化物较铬的碳化物难溶于奥氏体中,所以在敏化温度范围内加热时,也不会于晶界处析出碳化物,不会在腐蚀性介质中产生晶间腐蚀。

为固定18-8 型奥氏体不锈钢中的碳,必须加入足够数量的钛或铌,按原子量计算,钛或铌的加入量分别为钢中碳含量的4-8 倍。

2.晶间腐蚀的试验方法晶间腐蚀的试验方法有 C 法、 T 法、 L 法、 F 法和 X 法。

这里介绍容易实现的 C法和 F法。

试样状态:(1)含稳定化元素( Ti 或 Nb)或超低碳( C≤ 0.03%)的钢种应在固溶状态下经敏化处理的试样进行试验。

敏化处理制度为 650℃保温 1 小时空冷。

(2)含碳量大于 0.03%不含稳定化元素的钢种,以固溶状态的试样进行试验;用于焊接钢种应经敏化处理后进行试验。

(3)直接以冷状态使用的钢种,经协议可在交货状态试验。

(4)焊接试样直接以焊后状态试验。

如在焊后要在 350℃以上热加工,试样在焊后要进行敏化处理。

不锈钢腐蚀试验方法

不锈钢腐蚀试验方法

不锈钢腐蚀试验方法不锈钢腐蚀试验方法是一种评估不锈钢材料抗腐蚀性能的常用方法,可以帮助工程师和科研人员选择合适的不锈钢材料,并确定其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使用寿命。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不锈钢腐蚀试验方法。

1. 盐雾试验(ASTM B117)盐雾试验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评估不锈钢材料的耐腐蚀性能的试验方法。

该试验方法使用盐雾喷雾装置在试样上喷洒盐水溶液,通过暴露试样于高湿度和高盐浓度环境下,模拟海洋气候等恶劣条件,观察试样表面的腐蚀形态和腐蚀程度。

该试验方法可以定性评估不锈钢材料的耐腐蚀性能。

2. 电化学腐蚀试验电化学腐蚀试验是一种定量评估不锈钢材料腐蚀性能的试验方法。

常见的电化学腐蚀试验方法包括极化曲线法、电化学阻抗谱法等。

在极化曲线法中,试样被置于电解质溶液中,通过施加电压并测量试样的电流和电势变化,得到极化曲线,从而计算得到相关参数如极化电阻、腐蚀电流密度等,来评估不锈钢的腐蚀行为。

3. 加速腐蚀试验为了在较短时间内评估不锈钢材料的抗腐蚀性能,常使用加速腐蚀试验方法。

常见的加速腐蚀试验方法包括酸洗试验、循环加速腐蚀试验等。

在酸洗试验中,试样被浸泡在酸性溶液中,以模拟强酸环境中的腐蚀情况。

在循环加速腐蚀试验中,通过周期性地改变试样所处的腐蚀环境,如改变温度、pH值等,加速试样的腐蚀过程。

这些加速腐蚀试验方法可以用来预测不锈钢材料在实际使用环境中的腐蚀性能。

4. 自然腐蚀试验自然腐蚀试验是将试样暴露在实际自然环境中,在实际使用条件下评估不锈钢材料的腐蚀性能。

试样通常通过埋地试验、露天暴露试验等方式进行暴露。

通过一定时间的暴露后,观察试样的腐蚀情况,包括表面的氧化、锈蚀等形态特征,来评估不锈钢材料在实际使用环境中的抗腐蚀性能。

以上介绍了几种常见的不锈钢腐蚀试验方法,通过这些试验方法,可以对不锈钢材料的耐腐蚀性能进行评估。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试验方法,并根据试验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判断。

不锈钢腐蚀实验报告

不锈钢腐蚀实验报告

5.实验结果
溶液
0% NaCl
1% NaCl
3% NaCl
斜率 V/A·cm-2
-103
-58.62
Word 资料
.
6.思考题 1、线性极化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在自腐电位附近电流与电位成线性关系。根据关系式

次简化后发现自腐蚀电流与线性极化阻力 Rp 成反比。可通过 Rp 看耐腐蚀能力。 2、Rp 为什么称为线性极化电阻率?
5.实验结果
直流电平/V
R1/Ω
Rr/Ω
ωB/Hz
Cd/μF
0
2.4
194.7
4.520
1.14E-4
0.1
5.7
17.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04.3
2.88E-4
0.5
6.2
69.6
48.9
2.94E-4
6.思考题
1、在绘制 Nyquist 图和 Bode 图时为什么所加正弦波信号的幅度要小于 10mV?
Word 资料
0.25mol/L H2SO4 中钝化曲线. 电位:-0.60 1.20 V,50 mV/s
4.注意事项 电极的处理 灵敏度的选择 5.实验结果 1、304 钢在 0.25mol/L H2SO4 的钝化曲线
Word 资料
.
2
-139,0.635
410,0.235 0
-293,1.841
电 流 (mA)
答:Rp 为极化阻力,但根据公式推演以及整个曲线在自腐蚀电位附近是呈现线性关系,所 以称为线性极化电阻率。
3、线性极化法有何局限性。 答:1、要测得自腐蚀电位 2、在导电性弱的体系中可靠性差 3、线性拟合会造成一定影

不锈钢耐腐蚀试验方法的种类和试验步骤

不锈钢耐腐蚀试验方法的种类和试验步骤

不锈钢耐腐蚀试验方法的种类和试验步骤。

根据国家标准,不锈钢耐腐蚀试验方法可分为下列几种:(1)不锈钢10%草酸浸蚀试验方法(GB4334.1-84)适用于检验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的筛选试验方法,试样在10%草酸溶液中电解浸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被浸蚀表面的金相组织,以判定是否需要进行硫酸-硫酸铁、65%硝酸、硝酸-氢氟酸以及硫酸-硫酸铜等长时间热酸试验。

必要时也可以作为独立的无损检验方法。

试验步骤:1)将100g草酸溶解于900ml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中,配制成10%草酸溶液。

对含钼钢种可将100g过硫酸铵溶解于900ml蒸馏水或支离子水中,制成10%过硫酸铵溶液,代替10%草酸溶液。

2)把浸蚀试样作为阳极,倒入10%草酸溶液,以不锈钢板或不锈钢片作为阴极,接通电路。

电流密度为1A/cm2,浸蚀时间90s,浸蚀溶液温度20~50℃。

用10%过硫酸铵溶液浸蚀时,电流密度为1A/cm2,浸蚀时间5~10min。

3)试样浸蚀后,用流水洗净。

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试样的全部浸蚀表面,放大倍数为200~500倍,根据其组织特征确定是否进行其它耐腐蚀试验。

(2)不锈钢硫酸-硫酸铁腐蚀试验方法(GB4334.2-84)适用于将奥氏体不锈钢在硫酸-硫酸铁溶液中煮沸试验后,以腐蚀率评定晶间腐蚀倾向的一种试验方法。

试验步骤:1)将硫酸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配制成50±0.3%(质量百分比)的硫酸溶液,然后取该溶液600ml加入25g硫酸铁加热溶解配制成试验溶液。

2)测量试样尺寸,计算试样面积(取三位有效数字)。

3)试验前后称质量(准确到1mg)。

4)溶液量按试样表面积计算,其量不小于20ml/cm2。

每次试验用新的溶液。

5)试样放在试验溶液中用玻璃支架保持于溶液中部,连续沸煮沸120h。

每一容器内只放一个试样。

6)试验后取出试样,在流水中用软刷子刷掉表面的腐蚀产物,洗净、干燥、称重。

试验结果以腐蚀率评定为W前-W后腐蚀率=──────(g/m2.h)St式中W前──试验前试样的质量(g);W后──试验后试样的质量(g);S──试样的表面积;t──试验时间(h)。

不锈钢沸腾氯化镁应力腐蚀试验

不锈钢沸腾氯化镁应力腐蚀试验

不锈钢沸腾氯化镁应力腐蚀试验
不锈钢在氯离子的存在下,在高温和高压环境中会出现应力腐蚀现象。

氯离子可以进入不锈钢晶界并与晶体中的钢铁原子发生反应,形成氯化物。

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氯化物会引起钢中的应力集中,导致晶格扩张和晶界腐蚀。

这种应力腐蚀破坏会导致不锈钢的力学性能下降,甚至导致不锈钢的断裂和破损。

沸腾氯化镁应力腐蚀试验是一种用于评估不锈钢在高温高压下抵抗应力腐蚀性能的试验方法。

在试验中,将不锈钢试样置于含有氯化镁的高温高压环境中,通常会加入一定的应力,例如通过拉伸试样。

通过观察不锈钢试样的外观变化、测量应力腐蚀裂纹的长度和宽度等方式,评估不锈钢在沸腾氯化镁环境下的耐蚀性能。

沸腾氯化镁应力腐蚀试验可以用于研究不同不锈钢材料的应力腐蚀性能差异,评估不同工艺条件下不锈钢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并指导不同领域的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

不锈钢实验报告

不锈钢实验报告

不锈钢实验报告不锈钢实验报告引言:不锈钢是一种常见的金属材料,具有很高的耐腐蚀性和机械强度。

它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于制造厨具、建筑材料、汽车零部件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锈钢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实验一:耐腐蚀性测试为了测试不锈钢的耐腐蚀性,我们选择了盐酸作为腐蚀试剂。

首先,我们将不锈钢样品分为几个小块,然后将它们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盐酸溶液中。

观察不锈钢样品在盐酸中的反应情况。

结果显示,不锈钢样品在低浓度盐酸中几乎没有反应,表面依然光滑。

但是,在高浓度盐酸中,不锈钢样品表面出现了一些腐蚀痕迹。

这说明不锈钢具有一定的耐腐蚀性,但也存在一定的腐蚀风险。

实验二:机械强度测试为了测试不锈钢的机械强度,我们使用万能材料试验机进行了拉伸实验。

将不锈钢样品固定在试验机上,逐渐施加拉力,直到样品发生断裂。

通过测量断裂前的最大拉力和样品的断裂伸长率,评估不锈钢的机械强度。

结果显示,不锈钢样品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在断裂前,样品承受了很大的拉力,且断裂伸长率较小。

这说明不锈钢在受力时具有较好的抗拉性能,适用于需要承受较大拉力的应用场景。

实验三:热膨胀性测试为了测试不锈钢的热膨胀性,我们将不锈钢样品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测量样品的长度变化。

通过计算热膨胀系数,评估不锈钢在温度变化下的表现。

结果显示,不锈钢样品在加热后发生了一定的长度变化。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得到的热膨胀系数较小,说明不锈钢在温度变化下的膨胀程度相对较小。

这使得不锈钢在高温环境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适用于高温工艺和设备制造。

实验四:电导率测试为了测试不锈钢的电导率,我们使用电导率测试仪对不锈钢样品进行了测试。

通过测量不锈钢样品的电阻和长度,计算得到不锈钢的电导率。

结果显示,不锈钢具有较高的电导率。

这意味着不锈钢能够很好地传导电流,适用于需要电导性能的应用领域,如电子器件和电力传输。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锈钢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但在高浓度腐蚀试剂中仍然存在腐蚀风险。

不锈钢三氯化铁点腐蚀试验实验原理

不锈钢三氯化铁点腐蚀试验实验原理

不锈钢三氯化铁点腐蚀试验实验原理引言:不锈钢是一种具有优异抗腐蚀性能的金属材料,然而在某些特殊环境下,如含氯离子的溶液中,不锈钢仍然会遭受腐蚀。

为了更好地了解不锈钢在不同条件下的耐腐蚀性能,科学家们开展了许多研究,其中之一就是不锈钢三氯化铁点腐蚀试验。

实验原理:不锈钢三氯化铁点腐蚀试验是一种定性和定量评估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的实验方法。

其原理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三氯化铁作为一种常见的强氧化剂,可以与金属表面的铁离子发生反应,形成易溶于水的铁离子络合物,从而造成金属腐蚀;不锈钢作为一种含铬合金,可以通过氧化铬形成致密的氧化膜,防止金属进一步腐蚀。

实验步骤:1.样品制备:将不锈钢样品切割成适当尺寸的试片,保证试片表面光洁且没有明显的划伤或污染。

2.试片清洗:使用去离子水和洗涤剂清洗试片表面,以去除表面的杂质和污垢,并用酒精擦拭干净。

3.试液配制:将三氯化铁固体溶解在适量的水中,制备不同浓度的三氯化铁溶液。

4.试片浸泡:将试片分别放置在不同浓度的三氯化铁溶液中,浸泡一定时间,一般为24小时。

5.观察和评估:取出试片,用清水冲洗干净,并观察试片表面的腐蚀情况。

可以通过目测、显微镜观察或者测量腐蚀深度等方法进行评估。

结果分析:根据试片表面的腐蚀情况,可以对不锈钢在不同条件下的耐腐蚀性能进行评估。

通常,腐蚀程度越轻微,说明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越好;反之,腐蚀程度越严重,说明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越差。

影响因素:不锈钢三氯化铁点腐蚀试验的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试液浓度、浸泡时间、试片表面质量等。

通常情况下,为了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需要控制这些因素,并进行多次试验取平均值。

应用领域:不锈钢三氯化铁点腐蚀试验广泛应用于不锈钢材料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

通过评估不同合金成分、加工工艺、表面处理等因素对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的影响,可以指导材料选择和工程设计,提高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

总结:不锈钢三氯化铁点腐蚀试验是一种常用的评估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的实验方法。

不锈钢临界点蚀温度试验

不锈钢临界点蚀温度试验

不锈钢临界点蚀温度试验在不锈钢的应用过程中,点蚀是一种常见的局部腐蚀形式。

为了评估不锈钢在特定腐蚀介质中的耐蚀性,临界点蚀温度(CPT)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本文将介绍不锈钢临界点蚀温度试验的样品准备、温度测量、腐蚀介质选择、电化学测试以及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1. 样品准备在进行不锈钢临界点蚀温度试验时,需要准备不同类型和规格的样品。

样品通常为300系列不锈钢,如304L、316L等,其尺寸一般约为10mm x 10mm x 2mm。

为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样品表面应进行抛光处理,以去除划痕、毛刺等缺陷。

此外,样品在试验前应进行脱脂处理,以避免油脂等物质对腐蚀介质和试验结果产生影响。

2. 温度测量在临界点蚀温度试验中,温度的准确测量至关重要。

常用的温度测量方法有热电偶法和红外测温法。

热电偶法是通过将热电偶的一端与被测表面接触,另一端连接到数据采集器,从而实现对温度的测量。

红外测温法则利用红外传感器捕捉被测表面的红外辐射能量,然后通过数据处理得到温度值。

在选择温度测量方法时,需要注意其精度和稳定性,同时了解其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

3. 腐蚀介质选择在不锈钢临界点蚀温度试验中,腐蚀介质的选择同样重要。

一般而言,腐蚀介质为酸性和碱性溶液。

在选择腐蚀介质时,需要考虑其浓度、成分以及与不锈钢材料的相容性等因素。

例如,在酸性介质中,可以选择1%至5%的稀盐酸或稀硫酸作为腐蚀介质;而在碱性介质中,可以选择10%至30%的氢氧化钠溶液作为腐蚀介质。

在确定腐蚀介质后,还需要对腐蚀介质进行纯化处理,以避免杂质对试验结果产生干扰。

4. 电化学测试在进行不锈钢临界点蚀温度试验时,电化学测试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电化学测试,可以获取不锈钢在腐蚀介质中的电化学性能参数,如自腐蚀电位、点蚀电位等。

常用的电化学测试方法有恒电位法和恒电流法。

恒电位法是通过控制电极电位,观察电流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恒电流法则是通过控制电流大小,观察电极电位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不锈钢三氯化铁点腐蚀试验实验原理

不锈钢三氯化铁点腐蚀试验实验原理

不锈钢三氯化铁点腐蚀试验实验原理
不锈钢是一种常用的金属材料,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能。

然而,在某些特殊环境下,不锈钢仍然会发生腐蚀。

为了评估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可以采用三氯化铁点腐蚀试验。

三氯化铁点腐蚀试验是一种常用的金属腐蚀试验方法,可以用于评估不锈钢等金属材料的耐腐蚀性能。

该试验原理是在不锈钢表面涂上一层三氯化铁溶液,然后在溶液上放置一块滤纸,使其与不锈钢表面紧密贴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氯化铁会逐渐渗透到滤纸和不锈钢表面之间的空隙中,形成一个点状腐蚀区域。

通过观察腐蚀区域的大小和形态,可以评估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

三氯化铁点腐蚀试验的优点是简单易行,可以快速评估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

但是,该试验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三氯化铁溶液的浓度和涂布方式会影响腐蚀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该试验只能评估不锈钢表面的耐腐蚀性能,不能反映不锈钢整体的耐腐蚀性能。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其他试验方法和实际使用环境,综合评估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

总之,三氯化铁点腐蚀试验是一种常用的金属腐蚀试验方法,可以用于评估不锈钢等金属材料的耐腐蚀性能。

该试验简单易行,但也存在
一些缺点。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综合评估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

不锈钢晶间腐蚀e法试验时间

不锈钢晶间腐蚀e法试验时间

不锈钢晶间腐蚀e法试验时间
不锈钢晶间腐蚀E 法试验是一种常用的不锈钢晶间腐蚀检测方法。

该方法通过观察试验过程中试样的腐蚀情况,来判断不锈钢的晶间腐蚀性能。

下面将详细介绍试验的步骤、试验时间、试验结果评定以及注意事项。

一、试验方法
E 法试验主要包括试样制备、试验溶液准备、试验过程和试验结束后的处理四个步骤。

首先,需要制备一定数量的试样,然后将试样放入试验溶液中进行腐蚀试验。

试验过程中,需要定期观察并记录试样的腐蚀情况。

试验结束后,需要对试样进行处理,以备后续的评定。

二、试验时间
E 法试验时间的要求根据具体的标准和试验条件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试验时间需要足够长,以确保试样能够充分腐蚀,从而得出准确的试验结果。

然而,试验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试样过度腐蚀,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试验时间需要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

三、试验结果评定
E 法试验结果的评定主要依据评定标准和方法。

通常,需要根据试验过程中的试样腐蚀情况,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评定。

评定结果可以表示为具体的腐蚀程度、腐蚀速率等。

四、试验注意事项
进行E 法试验时,需要注意安全措施,避免试验过程中的意外事故。

此外,还需要注意试验过程中的操作细节,如试验溶液的配制、试样的放置等,
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试验结束后,需要对试样进行处理,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总之,不锈钢晶间腐蚀E 法试验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其试验时间应根据具体条件和标准进行合理安排。

不锈钢腐蚀试验介绍

不锈钢腐蚀试验介绍

不锈钢腐蚀试验介绍一、实验目的1、观察与分析不锈钢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

2、了解不锈钢焊接接头产生晶间腐蚀的机理及晶间腐蚀区显微组织特征、实验装置及实验材料(一)C法电解浸蚀装置二)金相显微镜三)吹风机(四)腐蚀液稀释为10%的草酸(C2H4O4 • 2H2O分析纯)水溶液1000ml(五)实验材料1Cr18Ni9Ti(或1Cr18Ni9)钢手弧焊或TIG焊试片40X 20X 1.5〜3mm 6对六)秒表七)乙醇、丙酮、棉花、各号金相砂纸等。

三、实验原理1、焊接18-8型奥氏体不锈钢的接头产生晶间腐蚀的类型及控制18-8型不锈钢焊接接头出现三个部位的晶间腐蚀现象,即,焊缝腐蚀区,刀状腐蚀区,敏化腐蚀区。

但在同一个接头中不会出现这三种晶间腐蚀区,其取决于钢的成分。

1)焊缝腐蚀区焊缝腐蚀区主要与焊接材料有关,同时也受焊接工艺的影响。

(a)、防治措施:①控制焊缝金属化学成分,主要是尽量降低含碳量和添加足够量的Ti和Nb。

焊缝中Ti和Nb 的量应大于钢板的量(b)控制焊缝的组织状态,使之含有适当数量的一次铁素体S S =5%为最宜,适宜量为4〜?12%)。

S相的有利作用:⑴打乱单一奥氏体柱状晶的方向性,从而避免贫Cr层贯穿于晶粒之间构成腐蚀介质的集中通道。

②S相富Cr,且Cr在S相中易扩散,碳化铬可优先在S相内部边缘沉淀,并由于供Cr条件好,不会在奥氏体晶粒表层形成贫Cr层。

S相的害处:①相脆化(一种硬脆而无磁性的金属间化合物)。

②②S相选择性腐蚀。

2)敏化区腐蚀在焊接热影响区中峰值温度处于敏化温度区间的部位所发生的腐蚀(敏化温度为450C〜850E ;实际区为600E〜1000C)。

敏化区腐蚀只发生在不含Ti或Nb的18-8不锈钢中。

防治措施:①采用含Ti或Nb的18-8或超低碳00Cr18Ni11不锈钢。

②在工艺方面,应尽可能减少热影响取处于敏化温度区间的时间。

产生敏化腐蚀区后的处理措施:采用稳定化处理,将处理件进行850〜900 E短时加热后空冷。

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不锈钢是一种常用的耐腐蚀材料,但在特定条件下仍可能发生晶间腐
蚀现象,严重影响材料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因此,对不锈钢晶间腐蚀
的试验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提高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试验方法:
1.宏观评估法
宏观评估法是通过观察样品表面腐蚀形貌,确定晶间腐蚀程度的试验
方法。

一般来说,采用氯化铜-硝酸混合溶液进行腐蚀试验,可以在样品表面形成不同程度的腐蚀开裂区域,观察开裂长度、数量以及分布
等参数,评估晶间腐蚀程度。

2.金相检测法
金相检测法是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试样横截面的晶粒结构和组织状态,判断晶界处是否存在腐蚀现象的试验方法。

首先需要对试样进行切割、
研磨、抛光等处理,然后使用金相显微镜对横截面进行观察,确定晶界处是否出现腐蚀缺陷,以及晶界附近晶粒的变化情况。

3.电化学试验法
电化学试验法是通过测量样品的电位、电流和电化学阻抗等参数,判断不锈钢晶间腐蚀程度的试验方法。

目前常用的电化学试验方法包括交流阻抗法、极化曲线法、电化学噪声法等,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快速、准确的试验。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试验方法适用的试样、条件、设备等方面的要求也有所差异,因此在进行试验时需要仔细选择合适的方法,并按照相应的标准或规范进行操作。

总的来说,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材料和使用环境来确定,综合考虑多种试验方法的结果,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估晶间腐蚀的程度和影响。

不锈钢腐蚀实验报告

不锈钢腐蚀实验报告

不锈钢腐蚀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洪宇浩实验一、钝化曲线法评价不同种不锈钢在同一介质中的腐蚀能力1.实验目的●掌握金属腐蚀原理和金属钝化原理●掌握不锈钢阳极钝化曲线的测量●掌握恒电位仪软件的操作2.实验原理3.实验步骤本实验测试430不锈钢(黑)和304不锈钢(黄)在0.25mol/L H2SO4和含1.0% NaCl 的0.25mol/L H2SO4中钝化曲线.电位:-0.60 1.20 V,50 mV/s4.注意事项●电极的处理●灵敏度的选择5.实验结果1、304钢在0.25mol/L H2SO4的钝化曲线-800-600-400-20002004006008001000-8-6-4-22电流(m A )电位(mV)-293,1.841-139,0.635410,0.235904,0.7082、304钢在含1.0% NaCl 的0.25mol/L H 2SO 4中的钝化曲线.-800-600-400-20002004006008001000-7-6-5-4-3-2-101电流(m A )电位(mV)(-267, 0.59829)(-69, 0.38967)(398, 0.20901)(799, 0.38485)3、430钢在0.25mol/L H 2SO 4中的钝化曲线.-800-600-400-200020040060080010001200-4-2024681012电流(m A )电位(mV)(-287, 11.133)(930, 1.7327)(174, 1.1011)(-21, 1.5724)4、430钢在含1.0% NaCl 的0.25mol/L H 2SO 4中的钝化曲线.-600-400-200200400-10-55101520电流(m A )电位(mV)(-221, 15.914)(180, 1.1999)(328, 1.9463)(-84, 4.9479)点蚀电位E D/mV9047999303285.思考题1、试讨论不锈钢的钝化曲线给出了哪些电位、电流参数可供评价不锈钢在所在介质中的耐腐蚀能力。

不锈钢腐蚀试验操作图解

不锈钢腐蚀试验操作图解

不锈钢腐蚀试验操作图解1.简述:不锈钢在腐蚀介质作用下,在晶粒之间产生的一种腐蚀现象称为晶间腐蚀。

不锈钢焊接试件一般要进行晶间腐蚀倾向性试验,以此来检验焊接接头的热影响区、焊缝或熔合线是否出现晶间腐蚀裂纹,产生晶间腐蚀的不锈钢,当受到应力作用时,即会沿晶界断裂、强度几乎完全消失,这是不锈钢的一种最危险的破坏形式。

检验不锈钢晶间腐蚀的标准GB4334-2000共计有6个系列,在这6个系列里,GB4334.5-2000的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实用,方便快捷,适用于不锈钢焊接试件的检验。

这里我们将该标准的一些试验方法简要地介绍给大家,以帮助需要做此试验的朋友作为了解和学习。

2.1 焊接试样的制备试件的制备应严格按照GB4334.5-2000中3.2条的规定制取,我们所做焊接试件的样品尺寸一般为100x20x3mm。

试件一组为2件(图1.焊接样品)2.2.1试验器皿准备:试验器皿十分简单,且连接制作方便,需要的有:三角烧瓶1000ml一个、蛇形冷凝管一只、胶皮塞(大号)一个、乳胶管10米左右。

(图2.所需试验器皿)2.2.2试验器皿的简单安装:首先将胶皮塞用打孔器按照冷凝管的粗细打好孔,安装好(图3.将打好孔的胶皮塞安在冷凝器上)然后我们将乳胶管平均截为2段,第一段的一头接入冷凝管的下出口,另一头与自来水管连接,也就是冷却的进水口(图4.进水的连接方法)第二段乳胶管一头接入冷凝管上出口,另一头与滴漏相连,这个就构成了一个水冷却循环系统。

(图5,出水的连接方法)溶液的配制:配制溶液所需的药品:硫酸铜、硫酸和蒸馏水即可。

(图六.所需试剂)2.3.2 硫酸铜溶液的配制。

(以下以图文的方式介绍)称取100g硫酸铜放入烧杯中,加入600-700ml蒸馏水,搅拌在小心加入100ml的浓硫酸搅拌后,进行冷却,冷却后稀释至1000ml。

2.4 试验条件和步聚:2.4.1 首先将试件用适当的洗涤剂去油。

2.4.2 按照gb4334.5-2000的6.2规定准备些铜屑铺在烧瓶底部,如果没有铜屑,准备些纯铜片也可以.见图将铜屑装入瓶中,铺满瓶底然后放入试件试件放好后,可以在试件上铺上铜片,还可以继续在上面放入试件。

马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马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马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马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硫酸-硫酸铜-铜屑法(SSCC):该方法是最常用的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之一。

它适用于马氏体类型的不锈钢。

该方法采用硫酸铜溶液和铜屑作为阳极,不锈钢试样作为阴极,通电进行加速腐蚀。

通过观察试样表面形貌和测量失重率等指标,评价不锈钢的耐晶间腐蚀性能。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重现性好等优点,但不适用于奥氏体型不锈钢。

2. 65%硝酸法:该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不锈钢,尤其是奥氏体型不锈钢。

该方法采用65%硝酸溶液作为腐蚀介质,通过浸泡或点滴方式进行加速腐蚀。

通过观察试样表面形貌和测量失重率等指标,评价不锈钢的耐晶间腐蚀性能。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除了上述两种方法外,还有其他一些试验方法,如草酸浸蚀试验、65%硝酸-氢氟酸法、沸腾的氯化镁溶液法、沸腾的氢氧化钠溶液法、硫酸-硫酸铁法、硝酸-氢氟酸-硫酸法、硝酸-氢氟酸-磷酸法、硝酸-氢氟酸-硫酸-磷酸法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试验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马氏体不锈钢和不同的腐蚀环境,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法。

同时,在进行晶间腐蚀试验时,需要严格控制试验条件,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不锈钢硫酸 硫酸铜腐蚀试验方法

不锈钢硫酸 硫酸铜腐蚀试验方法

不锈钢硫酸硫酸铜腐蚀试验方法
不锈钢硫酸和硫酸铜腐蚀试验方法为:
1. 准备试验设备和试样:选择不锈钢试样,尺寸随需求而定。

确保试样表面光洁且无任何腐蚀或污染物。

2. 准备硫酸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按照需要的浓度配制硫酸溶液和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溶液的浓度可以根据试验要求进行调节。

3. 设定试验条件:根据需要,设置试验的温度、时间和搅拌速度等条件。

4. 将不锈钢试样浸泡在硫酸溶液或硫酸铜溶液中。

可以选择将试样完全浸泡,或者只浸泡部分面积以模拟特定条件。

5. 在设定的试验条件下,对试样进行腐蚀测试。

可根据需要定期观察试样的腐蚀情况,记录试验的时间和观察结果。

6. 完成试验后,取出试样并进行评估。

评估试样的腐蚀程度,可以通过观察试样表面的腐蚀程度、质量损失以及其他相应的化学分析方法来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试验都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要求进行设计和执行。

在进行试验前,应仔细阅读和理解相关的实验要求和标准,确保试验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锈钢腐蚀试验介绍
一、实验目的
1、观察与分析不锈钢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

2、了解不锈钢焊接接头产生晶间腐蚀的机理及晶间腐蚀区显微组织特征。

二、实验装置及实验材料
(一)C法电解浸蚀装置
(二)金相显微镜
(三)吹风机
(四)腐蚀液稀释为10%的草酸(C2H4O4·2H2O分析纯)水溶液1000ml
(五)实验材料1Cr18Ni9Ti(或1Cr18Ni9)钢手弧焊或TIG焊试片40×20×1.5~3mm 6对(六)秒表
(七)乙醇、丙酮、棉花、各号金相砂纸等。

三、实验原理
1、焊接18-8型奥氏体不锈钢的接头产生晶间腐蚀的类型及控制18-8型不锈钢焊接接头出现三个部位的晶间腐蚀现象,即,焊缝腐蚀区,刀状腐蚀区,敏化腐蚀区。

但在同一个接头中不会出现这三种晶间腐蚀区,其取决于钢的成分。

1)焊缝腐蚀区焊缝腐蚀区主要与焊接材料有关,同时也受焊接工艺的影响。

(a)、防治措施:
①控制焊缝金属化学成分,主要是尽量降低含碳量和添加足够量的Ti和Nb。

焊缝中Ti和Nb 的量应大于钢板的量
(b)控制焊缝的组织状态,使之含有适当数量的一次铁素体δ(δ=5%为最宜,适宜量为4~ً12%)。

δ相的有利作用:
⑴打乱单一奥氏体柱状晶的方向性,从而避免贫Cr层贯穿于晶粒之间构成腐蚀介质的集中通道。

②δ相富Cr,且Cr在δ相中易扩散,碳化铬可优先在δ相内部边缘沉淀,并由于供Cr条件好,不会在奥氏体晶粒表层形成贫Cr层。

δ相的害处:
①相脆化(一种硬脆而无磁性的金属间化合物)。

②②δ相选择性腐蚀。

2)敏化区腐蚀在焊接热影响区中峰值温度处于敏化温度区间的部位所发生的腐蚀(敏化温度为450℃~850℃;实际区为600℃~1000℃)。

敏化区腐蚀只发生在不含Ti或Nb的18-8不锈钢中。

防治措施:①采用含Ti或Nb的18-8或超低碳00Cr18Ni11不锈钢。

②在工艺方面,应尽可能减少热影响取处于敏化温度区间的时间。

产生敏化腐蚀区后的处理措施:采用稳定化处理,将处理件进行850~900℃短时加热后空冷。

3)刀状腐蚀区:产生的条件:①只出现于含Ti和Nb的18-8不锈钢接头中。

②发生在近缝区的过热区中(加热超过1200℃)产生的特征:①沿晶破坏,呈现深而窄的形状,类似刀口形状。

②腐蚀区宽度初期为3~5个晶粒,逐步扩展到1.0~1.5mm。

产生机理:18-8Ti不锈钢的供货状态一般为固溶处理状态(即一般经1050~1150℃水淬固溶)这时钢中少部分碳和很少量Ti溶入固溶体,大部分C与Ti结合成为TiC(游态)。

原因是在1150℃以下时TiC在钢中的溶解度是不大的,而在固溶处理时,Cr23C6将可能全部溶入固溶体。

但是,在焊接时,温度超过1200℃的过热区中首先出现的变化是TiC不断地分解并且向奥氏体中溶解而形成固溶体。

峰值温度越高,TiC的固溶量越多,这时,在过热区中只有少量大块的Ti(CN)和TiN不能发生固溶。

TiC高温分解后,分离出来的碳原子将插入到奥氏体
点阵间隙中,而Ti则占据奥氏体点阵节点的空穴位置。

随后冷却时,由于高温下碳原子极为活泼,比Ti的扩散能力强,碳原子将趋向奥氏体晶粒周边扩散运动,Ti则来不及扩散而仍保留在奥氏体点阵节点上。

因此,碳将析集于晶界附近成为过饱和状态。

如果随后再经中温敏化加热时,碳原子可以优先已很快的速度向晶粒边界扩散,使晶界更富集碳;而与此同时,Cr也以一定速度(比C扩散稍慢,比Ti扩散要快),因此易于在晶界附近形成铬的碳化物M23C6的沉淀,致使靠近晶界的晶粒表面出现一个贫铬层,使铬低于临界值12%。

此时,奥氏体晶粒内由于含铬量高而带正电位,晶界因铬的碳化物存在,而产生贫铬层带负电位,在腐蚀介质中带负电位的贫铬层就会成为被消耗的阳极而遭受腐蚀。

TiC固溶量越多的部位,M23C6的沉淀量越大,相应地这个部位的晶间腐蚀倾向表现得越严重。

防治措施①采用超低碳不锈钢,含碳量希望小于0.06%。

②在工艺上,尽量减小近缝区过热,特别要避免在焊接过程中就产生“中温敏化”的加热效果。

由此可见:“高温过热”和“中温敏化”是产生刀蚀的必要条件。

对于焊接接头“高温过热”是焊接热循环中必然形成的,因此只需要进行一次“中温敏化”处理,就可根据GB1223-75标准进行晶间腐蚀试验。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根据国家标准GB1223-75试验晶间腐蚀倾向的方法共有五种,对于18-8钢主要采用C法、T法和X法三种试验方法。

1、C法草酸电解浸蚀试验,又称草酸阳极腐蚀试验,试验装置如图1所示A 图1草酸电解浸蚀实验示意图
图中不锈钢容器接电源的负极,若采用玻璃烧杯作容器,则负极端部接一厚度为1mm左右的不锈钢薄并放置于杯底,腐蚀液采用10%的草酸水溶液。

该实验简单,方便迅速,一般不超过两分钟,但不如其他试验方法严格,常作为其他试验方法前的筛选试验方法(不适用于含钼钛的不锈钢耐酸钢),也可作为独立的无损试验。

1、T法铜屑、硫酸铜和硫酸沸腾试验该实验方法是将规定的试样放在加有铜屑的硫酸铜和硫酸的水溶液中沸腾16小时,然后弯曲成90度,用10倍放大镜观察,以不出现横向裂纹为合格,或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如发现晶界有明显的腐蚀痕迹,即为晶间腐蚀倾向。

3、X法:硝酸沸腾试验该实验方法是将试片放在65%沸腾硝酸中,每周期沸腾48小时,试验三个周期。

每周期试验后取出试样,刷洗干净干燥,称重。

然后按下式计算腐蚀速度,以其中最大者为准。

dAWS⋅Δ×=0182式中:S—腐蚀速度ΔW—每周期试样失重。

A—试样表面积d—试样密度
T法和X法分别为国际通用的B法和E法,试验条件严格,需要一定的专门装置,试验周期较长,因此一般常用C法进行试验。

当用C法试验评定认为有问题时,进一步作T发或X 法试验,并以T法和X法试验结果为准。

对于18-8钢焊接接头,由于母材一般已经过晶间腐蚀试验评定合格,故可采用C法与母材同时进行对比试验。

(一)试验步骤1、试样制备(1)从同一钢板上取材,按表1要求制备试样。

表1试样取样试样尺寸试样
数量长宽厚
母材 2 40~6020 ≤5 沿轧制方向选取
单条焊缝 2 40~6020 ≤5 焊缝位于试样中部
交叉焊缝 4 40~6030 ≤5 焊缝交叉点位于试样中部
说明
(2)“中温敏化”处理,加热至650~700℃,保温1~2小时。

(3)用砂轮或锉刀将试片进行表面加工,去掉棱角。

(4)按金相试片要求,用各号砂纸将试样检验表面磨平磨光,并用水冲洗干净。

(5)抛光试样表面,表面粗糙度不低于0.80μm,用水净,再用棉花酒精或丙酮擦净检验表面,吹干。

(6)将试样检验表面浸入10%草酸溶液,将试件接电源“+”端,同时接通电路。

电流密度按试样检验表面积计算,为1A/cm2,试验溶液温度为20~50℃,试验时间为1.5~2min。

(7)取出试样用水冲洗净,用酒精或丙酮擦净检验表面,吹干。

2、观察与评定(1)用金相显微镜观察浸蚀表面,放大倍数为150~500倍。

(2)焊接试样的浸蚀组织分为三级:一级:近缝区及母材晶界清晰,无腐蚀沟,晶粒间呈台阶状,焊缝金属
铁素体被显现,见图b所示二级:近缝区或母材晶界有不连续腐蚀沟,晶界局部变宽,或焊缝金属铁素体被腐蚀,见图c所示。

三级:近缝区或母材晶界有连续腐蚀沟,个别晶粒的晶界被腐蚀沟完全包围,或焊缝金属铁素体严重腐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