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教育机构小升初语文之表现手法
小升初语文复习:文章表现手法
![小升初语文复习:文章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3333070284868762caaed5d1.png)
小升初语文复习:文章表现手法导读:小升初语文复习:文章表现手法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
(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1、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2、以小见大的方法。
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3、联想和想象?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有眼前的事物回忆起以前的有关事物。
例如冬天的早晨,看见玻璃上的霜花,就会想起美丽的孔雀开屏;看见老花镜,就会想起奶奶给自己缝制布娃娃的情景;看见卷面上鲜红的墨水迹,就想起老师为同学们补课批改作业的情景;看见昔日的照片,就想起游山玩水的快乐时光;看见一本旧书,就想起与同学相处的一件往事……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
我们把这些内容写进作文里,就会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想象。
想象与联想就像一对亲兄弟,它们相似却不相同。
它们的相似点都是想,联想是想起关联的事,而想象则是重新组合编排头脑中的形象、材料,创造出新的内容来。
4、渲染与烘托渲染是指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加质感和立体感,加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解。
语文中的表现手法
![语文中的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8f4f31a5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d7.png)
语文中的表现手法1.联想与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想象: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定义: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作用: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定义: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3.对比(对照)定义: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4.衬托(烘托)定义: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5.抑扬(先扬后抑、先抑后扬)定义: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6.照应定义:指诗文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或交代。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在记叙文中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在议论文中强化论点;在散文中反复地表达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7.描写正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
侧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8.虚实结合定义: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作用: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9.抒情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小学语文各种表现手法(共五则)
![小学语文各种表现手法(共五则)](https://img.taocdn.com/s3/m/44bd112b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21.png)
小学语文各种表现手法(共五则)第一篇:小学语文各种表现手法♘记叙文⑴表现手法:狭义的表现手法即“写作手法”,包括: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对比、衬托(正衬、反衬)、抑扬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讽刺、夸张、联想、想象等。
广义的表现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布局谋篇、修辞手法。
⑵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⑶布局谋篇:铺垫、伏笔、照应、悬念⑷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比、衬托、借代、反语、夸张、引用、⑸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⑹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⑺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⑻描写的对象: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⑼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⑽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含神态)、语言、动作、心理⑾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⑿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⒀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⒁抒情的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小说⑴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⑵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文章体裁⑴根据文学体裁分类小说、诗歌、戏剧、散文⑵根据表达方式分类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议论文⑴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⑵论据种类:事实论据、道理论据⑶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⑷论证方式:立论、驳论(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⑸议论文的语言:严密、准确、鲜明、概括、生动⑹议论文的结构: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⑺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形式:引论——本论——结论♘说明文⑴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⑵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主要—次要;概括—具体;整体—部分;特点—用途)⑶说明文的语言:准确、严密、简明⑷说明文的风格:平实、生动⑸说明文的结构: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连贯式第二篇:初中语文语文常见表现手法初中语文语文常见表现手法什么叫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阅读考点与题型解读指导:表现手法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阅读考点与题型解读指导: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783fcc85763231126fdb117b.png)
表现手法判断某句、段写作手法+分析其作用技巧小结:(1)设置悬念——就是在情节的关键处突出地显现情况不明的人、事、物,然后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揭示原委。
作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2)先抑后扬——抑是手段,扬是目的,使得扬的对象在更高的层次上。
作用:作者先写人物(事物)的.........(不足之处),而后赞扬其.......(美好之处),更突出人物(事物)的......特征或品质;(3)对比:同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对比,两种不同的人或事物比较;作用:把......和......进行对比,突出了......的......特征(性格),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借景抒情——把作者的某种感情渗透到对景物描写中,实际是一种间接抒情的方式。
作用: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的情感。
(5)托物言志——把作者的“志”,借助具体的“物”来表达得更巧妙、完美、充分。
如:借蜡烛颂扬奉献精神,借梅兰竹表示高洁志向。
作用:作者通过描写......事物,抒发作者......的情感(抱负、志趣、情操)跟象征相似。
(6)借物喻人——把某人比喻为某物来进行刻画。
作用:作者描写.......事物,突出事物的.......特点,以此比喻.......(某人),表现了.......(某人)的高尚情操。
(7)埋伏笔——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作用:交待含蓄,使得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事,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作铺垫是为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
(8)前后照应——称为首尾呼应,也就是前文与后文同时说道同一件事情或同一个人物、事物。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9)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作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事物的特征。
(10)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小升初作文十大技巧
![小升初作文十大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3ace131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54.png)
小升初作文十大技巧小升初作文十大技巧随着时间的流逝,小升初考试慢慢向我们走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升初作文十大技巧,欢迎阅读。
1、移步换形法采用移步换形的方法描写建筑物,可以不断地变换立足点和观察点,对建筑物进行多方面的观察描写。
同一个建筑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的印象是不一样的。
因此采用移步换形法描写建筑物首先要把观察点和立足点交代清楚,使读者明白你所描述的建筑物形象是从哪一个角度看到的。
否则,容易把读者搞糊涂了。
其次,采用移步换形法描写建筑物时,一定要抓住建筑物的最主要的特征来写。
如果采用面面俱到的方法来描写,文章容易变成一本流水账。
2、说明介绍法采用说明介绍法描写建筑物时,首先要注意紧扣文章确定的中心进行必要的说明介绍,切忌不着边际的东拉西扯。
在说明介绍的过程中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
采用说明介绍法描写建筑物时,还要注意整体的连贯性,也就是说在说明介绍完毕以后,文章要返回到描写建筑物上来,并与前文衔接。
文章从描写建筑物转到介绍说明,或从介绍说明回到描写建筑物要有过渡词或过渡句。
3、环境衬托法周围都是绿色,中间的一点红色就特别鲜艳夺目,所以说“万绿丛中一点红”。
对建筑物周围的景色进行适当描写,建筑物就显得突出。
描写建筑物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建筑物,因此描写景色时要能衬托建筑物的特点,切忌离开建筑物而大写特写景色。
造成喧宾夺主。
在描写建筑物周围的景色时,要把观察点和立足点交代清楚,便于读者了解建筑物的位置。
4、彩笔描绘法植物总是由根、茎、叶、花、果组成的。
运用彩笔描绘法时,要把根、茎、叶、花、果各个部位的最主要特点写出来,要写出它们的形状,写出它们的颜色。
采用这种方法描写植物,要仔细观察。
要分辨出植物各个部位的颜色,同样是红色,要分出是火红的,还是粉红的;同样是黄色,要分出是桔黄的,还是金黄的;同样是绿色,要分出是碧绿的,还是嫩绿的……要仔细区分各个部位的形状特点,同样是花,花骨朵与盛开的花就不一样。
小升初衔接语文培优讲义第5讲:表现手法及概括文章主旨(学生版)
![小升初衔接语文培优讲义第5讲:表现手法及概括文章主旨(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93503c9a0029bd64783e2cbf.png)
第5讲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主旨一.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对比、衬托、铺垫、伏笔、照应、象征、夸张二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1 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2 中心的概括方法一.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对比、衬托、铺垫、伏笔、照应、象征、夸张归纳梳理,领悟知识。
(一)对比。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
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中年闰土: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二)衬托。
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铺垫。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前面的叙述与后面的内容相照应。
由于作者情节的发展事先作了铺垫,因而后来发生的故事并不使读者感到突然。
小升初语文阅读表达技巧
![小升初语文阅读表达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1a7ca1353968011ca3009150.png)
小升初阅读表达技巧一.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3.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一)考试题型: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1.记叙:交待背景,为写下文作铺垫2.说明:详细清楚地交代了... 科学准确地介绍了...3.抒情:直抒胸臆,抒发了...的情感,表达了...的观点4.描写:(1)描写的方法:①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②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③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④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⑤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3)关于描写的答题公式:a人物描写:形象生动地刻画了...的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b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烘托...的气氛,衬托了人物...的性格c心理描写:通过……的心理描写,细致的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变化5.议论: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二.修辞手法:(一)常见考题: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表现手法:(一)对比(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技巧辅导之表现手法及作用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技巧辅导之表现手法及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ddcf670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9e.png)
初中语⽂阅读理解技巧辅导之表现⼿法及作⽤
——语⽂阅读是语⽂学习的⼀⼤板块。
⽆论在考试还是在平⽇的积累中都⾮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的⽐例。
为快速提⾼同学们的阅读能⼒,店铺给⼤家整理了,希望对同学们的语⽂学习有帮助。
初中语⽂阅读理解技巧辅导之表现⼿法
表现⼿法
常见的表现⼿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初中语⽂阅读理解技巧辅导之表达⽅式的作⽤
表达⽅式的作⽤
(1)描写的作⽤
散⽂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物描写等。
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物思想感情的作⽤,要严格区分⼩说景物描写与散⽂景物描写的不同(⼩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物;散⽂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值得注意。
⼈物描写主要是突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
散⽂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课件常用的写作手法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课件常用的写作手法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47a976dfc5da50e2534d7fc5.png)
5 .托物言志
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 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 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象征
a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 b表达了~~~~的感情, c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 d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课件常用的写 作手法 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课件常用的写 作手法 部编版
欲扬先抑
a 显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 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 表达更加充沛;
7.衬托
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 别的事物作陪村,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 。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 陪衬叫反衬。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用菊花来正衬,用牡丹来反衬 ,突出莲的高洁。
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课件常用的写 作手法 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课件常用的写 作手法 部编版
c 成鲜明对比,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d 如果在文章最后面出现“扬”,还可以起到卒 章显志的作用。
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课件常用的写 作手法 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课件常用的写 作手法 部编版
夸张讽刺
a夸张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给读者以鲜 明而强烈的印象。
b讽刺可以使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文章深刻性 和批判性。
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 作手法 部编版
衬托
a可以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 b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c增强语气, d使意义明显。 总之 “加强 突出 显示 增强”等等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小升初阅读:理解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解析版)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小升初阅读:理解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解析版)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649fe676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0b.png)
第九讲理解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教学目标】让同学把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让同学把握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抑扬等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问答教学法范例演示法练习教学法【教具预备】教学PPT【课时支配】2小时【教学步骤】一、课前沟通与同学沟通争辩最新时事热点,挂念同学积累素材。
(老师依据当时的最新时事热点,自行预备)二、题型讲解1.复习导入【问】上一讲,我们学习了分析插叙作用的技巧。
下面,请同学们回答如下两个问题:(1)从哪些方面分析插叙的作用(2)简述分析插叙作用的答题步骤【练】同学回答:略【过渡】今日,我们专题学习分析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技巧。
【问】理解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有哪些常见的题目类型?【练】同学回答【评】同学互评常见的题目类型有:(1)文章运用了怎样的表现(写作)手法?(2)指出本文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并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3)从写作技巧方面赏析第×段中画线句。
(4)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5)选文运用对比,更加鲜亮地表现了文章主题。
请问全文作了哪些对比?(6)确定或查找文中所运用的伏笔与照应。
2.公式解说如何理解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有什么样的答题公式?(1)真题呈现一请看下面的阅读题。
集中营的课堂程刚①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把握着华沙。
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来到学校,大声地对她说:“沙宁,跟我们走一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说完,他们便涌上来,将沙宁摁到了车上。
②孩子们都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知爸爸赛夫,沙宁老师被抓走了。
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③其次天早上,谢达静静地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着冲向纳粹看管,他很快被制服,投进了集中营。
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粹只好把他关起来。
语文表现手法有哪些及作用
![语文表现手法有哪些及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dfb13043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a6.png)
语文表现手法有哪些及作用语文表现手法有哪些呢,作用又有什么呢?同学们清楚吗,不清楚的话,快来小编这里瞧瞧。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表现手法有哪些及作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表现手法有哪些及作用(1)引用即援引现成的语言材料(名言、格言、民谣、谚语、诗词、典故等),其主要起到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的作用(如:增加文章文采和文化内涵,丰富文章内容等,具体见“引用”专题)(2)对比即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
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使事物的某种特征更鲜明。
(3)衬托即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起衬托作用的事物居于次要地位。
其主要作用: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某个方面。
(4)象征是通过对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的描写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
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使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5)白描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白描手法的作用有很多:运用白描手法,可使景物描写的内涵更丰富,更能使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变化融合到环境中,使语言更有嚼头;在外貌描写中,运用白描手法,能洞穿人物骨髓,由貌触及本质、灵魂;在语言描写中,运用白描手法,能传神表达人物内心,展现情操品质;在动作描写中,运用白描手法,可使人物内心情感的表露更准确、语言凝练;在特定的场景中,运用白描手法,可以烘托气氛,扩大视像体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白描手法,可使作者想重点突出的东西,表现力更强,有时甚至使人过目不忘。
(6)动静结合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学员编号:年级:课时数:学员姓名:辅导科目:学科教师:授课类型C前后照应 C 对比衬托T 伏笔授课日期及时段教学内容一、专题精讲题型1:母鸡一向讨厌母鸡。
不知怎样受了一点惊恐。
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嘎嘎到前院,没结没完,而并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可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
它永远不反抗公鸡。
可是,有时候却欺侮那最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它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也会下毒手;乘其不备,狠狠的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使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下去。
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亲。
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
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的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当它发现了一点可吃的东西,它咕咕的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教它的儿女吃。
结果,每一只鸡雏肚子都圆圆的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
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
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教多少次。
它还半蹲着--我想这是相当劳累的--教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温暖。
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惨,使任何贪睡的人也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
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
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1、本文意在赞美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但作者在文章开头却说印象中的母鸡之令人生厌,这种写作手法是。
2、第6段中,“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与前文“”相照应,这样写的用意是。
3、结尾一句说“不敢再讨厌母鸡”,之所以用“不敢”一词,集中表达了作者对母鸡的之情。
参考答案: 1、欲扬先抑;2、与文中第二段中的“它永远不反抗公鸡”相照应;突出表现成为一个母亲后,母鸡在保护幼子时的勇敢和责任感。
3、崇敬欲扬先抑“扬”,是指褒扬、抬高。
“抑”,指按下、贬低。
抑扬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
想要达到对所描写对象的褒扬,先指出其缺点或不足,从而使所描写对象的长处显得尤为突出。
也可以相反来做。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例题2:人生无乞丐朋友从南站办事回来,给我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那天正是中午,又下小雨,车厢里的乘客稀稀落落的,车子行驶到桥头站时,上来了两名一老一小惹人注目的乘客,从近似的容貌很容易看得出,他们两人是父子,而且都是残疾人,中年的男子双目失明,而那大约八九岁的男孩则是一支眼紧闭着,只有另一只眼能微微睁开些,小男孩牵引着他父亲,一步一步摸索上车来,径直走到车厢中央。
当车子缓缓继续前行时,小男孩的声音也随之响起:“各位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你们好,我叫王小明,我现在唱几首歌给大家听。
”这时候,音质很一般的电子琴声响了起来,小男孩自弹自唱,孩子的歌声有天然童音的甜美。
唱完了几首歌曲之后,男孩走到车厢头,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他开始“行乞”了,他没有托着盘子,也没有直接把手伸到你前面,只是轻轻地走到你身旁,叫一声“叔叔阿姨”什么的,然后默默地站立着,所有人都知道他的意思,但都装出不明白的样子,或干脆把头转向另一侧……当男孩空着小手走到车厢尾时,坐在我身旁的一位中年妇女很气恼地尖声大叫起来:“怎么搞的,柳州这么多乞丐,连车上都有?”顿时,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他俩的身上,没想到,小男孩小小的脸上竟显出与年龄不相称的冷峻,声音不大不小的不紧不慢地说:“阿姨,我不是乞丐,我是卖唱的。
”霎时间,所有淡漠的目光都变得生动起来,不知是谁带头鼓起了掌,片刻,车厢里掌声连成一片。
说到这儿,朋友的声音变得很低沉:“一个没有生存能力的小男孩却已经不屈地承受生命,他怎么可能是乞丐呢?”那一刻,我的眼睛亦漂浮一层雾水,有一天,我路过广场,一阵悠扬的琴声飘来,是一位少年在拉二胡,我一眼就看出,他就是朋友提过的那个卖唱的小男孩,当我把微薄的人民币完全没有施舍的心态郑重地放在小男孩的手心时,我相信它同时还伴随着一个沉甸甸的信念——人生无乞丐。
1、与第七自然段“所有淡漠的目光”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参考答案:“所有人都知道他的意思,但都装出不明白的样子,或干脆把头转向另一侧……”(先在文中找出原句,.再从内容上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落复叠式照应。
提炼出具体描写“所有淡漠的目光”的地方。
)二.学法提炼1.专题概述什么叫照应呢?照应就是文章中在前后相应的部位上的关照、呼应。
前面提到的问题,后面有着落,后面说到的内容,前面有伏笔或暗示。
注意了照应,能使文章意脉相连,文气贯通,构成浑然一体。
照应大体上可分为题文照应、首尾照应、前后照应三种类型。
照应形式具体解释【举例】首尾呼应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互相呼应。
首尾照应的形式:或开头交代起因,结尾告知结果;或开头提出问题,结尾作出回答;或开头抒发情怀,结尾深化主题。
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也往往起到突出中心的作用。
《十六年前的回忆》开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16年了。
结尾: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分析: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思想感情。
前后照应指行文中上下文之间的互相呼唤和照应。
具体地说是指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
使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第1自然段:“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先设疑,然后例举了“评论《水浒传》”、“谈论‘碰壁’”、“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阿三”四件事,最后用“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一句作结,与上面提出的问题照应起来。
分析: 这样写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既做到了前后照应,又突出了本文的中心。
文题照应也就是文章的内容和题目呼应,起到点题的作用。
(用扼要的话把谈话或文章的中心意思提示出来。
)(1)明点:紧扣标题,直接说明、解释标题的含义。
(2)暗点:在词句上与标题没有直接联系,只是在意义上比较含蓄的点出题意。
【举例】《彩色的翅膀》结尾写道:“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彩色的翅膀。
”分析:这句话用象征手法,照应了课题,又说明了小昆虫已在海岛安居乐业,展示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建设海岛的美好心灵。
2.常考题型1、找出在结构上照应的相关内容;2、找出引出全文内容,或总领全文,或为后文情节埋下伏笔的句子;3、联系相关内容,在文中填写一句使文意通畅,结构合理的话。
3.答题方法阅读中我们找照应的句子,①分析所提供句子的内容;②阅读全文,找到与之呼应的句子;③分析其作用。
内容上(1)时间照应;(2)设问照应;(3)人物照应;(4)心理照应;(5)物件照应等。
分析其如何呼应——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文章中心。
结构上(1)文章标题;(2)文章首尾。
使文章结构严谨三、专题过关学会合作(真题)这次体育节上,有一个有意思的集体项目——齐心协力向前冲。
这可要考验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20个同学的脚一个连一个的绑起来,一起跑30米,最先到达终点的班为第一名。
离比赛还有几个星期,我们班就开始了魔鬼似的训练。
刚开始,我们都各走各的,一些快,一些慢,没走两步就“全军覆没”了,重重地摔在地上爬不起来。
“就怪你,走那么快干嘛? “是你走慢了!”……我们互相埋怨,怪这怪那。
当时,我也是特别气愤,心想怎么遇上这么些人不知道齐心一点要是把我复制20个参赛准能拿第一就这样,一气之下,全队解散了,谁也不搭理谁。
后来,我冷静下来一想,发现这不是某个人的错,而是我们缺少团队精神。
想到这儿,我立刻跑去动员他们,重新开始了训练。
这次,我们一边练,一边分析总结,找方法,找技巧。
我仔细琢磨着:我们要是规定了每步的距离,并且喊起拍子,喊“一”时单数列出左脚,双数列出右脚,喊“二”时单数列出右脚,双数列出左脚,这样一来,20个人不就像一个人在走了吗?这下有了方法,我们走的速度明显提高了,从四、五秒一步到一秒一步。
在烈日下,我们练了许多遍,大家都学会了互相鼓励。
一直训练了很久,没有哪一个人不是汗流满面,没有哪一个人不是筋疲力尽,但自始至终都没有人提出要休息。
说实话,练到后来我真的是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摔在地上,不靠同学们拉一把,根本爬不起来。
我时刻都鼓励着自己,坚持下去,再练几遍我们又可以进步些了,不要因为我一个人而影响了集体的利益,这样,我打起了精神,认认真真地参加训练。
不知练了多长时间,我们这次的练习才结束。
解开绳子,我才发现自己的膝盖已经被摔破了,腿脖子都肿了,现自己的全身都湿透了。
我们一直都在训练着,直到那天,这场比赛我们得的第三名。
这个成绩虽然不算好,但在训练中,我们学会了合作,这也是我们参加比赛最大的收获。
1.给文中第二自然段划线句子的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3分)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4分)近义词:埋怨——( ) 琢磨——( )反义词:冷静——( ) 鼓励——( )3.写出第二段的意思。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回答问题。
(4分)①为什么“我们互相埋怨,怪这怪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读了短文,你想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用“”划出和第一自然段画线部分互相照应的句子。
(2分)参考答案:1.:“?。
,。
”2.抱怨思考冲动压制3. 开始我们互相埋怨,怪这怪那,发现缺乏团队精神,我们一边练,一边分析总结,找方法,找技巧,后来20个人就像一个人在走。
(二) 错过就会永远失去①几年前,在北京孔庙的卖纪念品处,反复地放着古乐器埙的音乐磁带,十分地悠远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