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听课记录

合集下载

《与朱元思书》》观课报告

《与朱元思书》》观课报告

《与朱元思书》观课报告近日,本人有幸在学校参加了一次针对《与朱元思书》的观课活动。

通过听课和与其他同学的讨论,本人深刻认识到了朱元思这一自然美学家。

观课活动开始前,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朱元思的背景和主要作品。

我们了解到,朱元思为宋代重要的诗词家、理学家,也是唯一一位自然美学家。

而《与朱元思书》则是一本朱元思与他的朋友在信件中留下的对话记录,内容主要涉及文学艺术、自然美学等方面。

其文风生动、平易近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史珍品。

随后,老师播放了一段有关自然美学的视频,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这一概念。

自然美学,即对自然景色、自然事物的美的感受和理解。

朱元思主张“自然之美不在于其物,而在于其意”,即认为自然美不在于事物本身的形态,而在于其所寓意的情感和内涵。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不禁想到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追求物质欲望和功利目的的现实。

与此相反,朱元思以温和的态度、充满爱和敬畏的心,对待着自然万物,让我深感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与体悟,这种感悟和体悟恰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

此外,朱元思还有一个值得称赞的思想观点,那就是“近取者昏,远取者明”。

他认为,往往我们过于追求近期的得失和利益,而忽略了更加远大的未来和更加广阔的世界观。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有远大的目标和未来的眼光,想象未来,这种思想将激发我们更加积极地行动,为我们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总结阶段,老师着重强调了朱元思对于个体与大自然的具体关系的解释,以及他的亲情观、友情观和家庭观。

对此,我觉得,朱元思提出的这些关于亲情、友情和家庭的观点都相当实际和现实,同时也有一定的理论和哲学意义。

通过这次观课活动,我对朱元思这一自然美学家的人生理念和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更加懂得了珍惜自然和生命以及远大的理想与远大的目标的重要性。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题目是《与朱元思书》。

这篇文章是南朝(南朝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梁朝的吴均写的。

距今天已经一千五百多年,这么长时间流行,证明它就是个经典,那么它经典在什么地方呢?老师概括如下两句话——模山范水的杰作。

“模山范水”是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就是用文字或者绘画描绘自然的山水,叫模范山水。

不是我们现在说的这个人是劳动模范。

模山范水,因为这篇文章是个写景的文章,我们就叫它模山范水,是写景文章的杰作,不是一般的文章。

骈四俪六的美文。

骈四俪六也是成语,大家肯定没见过。

我们这堂课专门研究它,四和六就是文章的句子都是四言或六言的。

骈和俪就是文章都是一对儿一对儿地出现句子,请大家把这两句话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模山范水的杰作,骈四俪六的美文。

晓东点评:开篇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个特点是“简”。

“简”是开门见山,是单刀直入,没有丝毫赘语。

开始的文字简洁只为后来的浓墨重彩。

再一个特点是“奇”。

“奇”在赵老师把《与朱元思书》的精华提炼成两个成语——模山范水,骈四俪六。

然后以此立骨,撑起全篇,此等提炼的功夫,实在让人叹服。

师:这篇教材选自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你们现在是五年级,所以学它是有点难度,大家昨天已经做了预习,现在我检查一下预习结果,拿起教材一起来朗读课文,大点声,《与朱元思书》吴均,读——学生齐读课文师打断学生:有同学刚才没读准,“水皆缥碧”的“缥”应该读第三声,“缥”是绞丝旁,是一种绸缎。

缥碧合起来就是青绿色,“水皆缥碧”,连读三遍。

学生接着齐读课文师:又有问题,最后“有时见日”的“见”,应该读成“现”,表现的“现”,这叫通假字。

“有时见日”什么意思?应该是有时候出现日光,而不是有时候看见日光。

请在书上做批注,“见”是通假字,通现在的“现”,其它都还好。

读,我们基本过关了,现在看看下一步,解释词语,分析章法。

这是我们一定要进行的,请看黑板,既然大家有预习,我就提问。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5816字一、情景导入,怡情激趣(课前播放优美的山水风光画面,配乐《寂静的山林》)师:同学们好!刚才大家在兴致勃勃地欣赏风光,我猜想你们一定挺喜欢旅游吧?(生微笑点头)和你们一样,我也喜欢旅游观光。

因为大自然的山水鬼斧神工,钟灵毓秀,它有“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春色,又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夏景;有“造化XXX”之雄奇,更有“清泉石上流”之幽雅,谁不愿亲近它呢?今天,就让我们共读美文,随古人XXX来一次山水之旅。

(屏显课题、作者)师:对XXX有点陌生吧?赶快看看注解1。

生:XXX,XXX,南朝梁文学家。

师:有这样一首诗,“山际见来烟……”生:(自然顺接朗诵)“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师:这首《山中杂诗》就是XXX的作品。

他的诗文大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人称“XXX”。

(指一生)你能为我们读一下课题,并解释它的意思吗?生:给XXX的信。

师:对了,“与”是给的意思,“书”就是书信。

成语“鸿雁传书”中的“书”也指书信。

二、XXX诵读,体味文美(一)读准字音,读通文意师:我们通常给朋友写信,大多是写生活研究近况吧?(生点头称是)古人XXX会给朋友写什么呢?咱们还是先“读”为快。

不过,要注意结合注解读确字音,读通文意,并把不懂的地方勾划一下。

自由大声地读起来!(屏显: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生大声朗读,师巡视)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遇到问题没有?生1:“游鱼细石”的“细”是什么意义?生(脱口而出):细小。

师:对了,这个“细”可不是指的粗细,而是指微小。

生2:“风烟俱净”的“净”是不是干净的意思呢?生3:这里应该指风停了,烟雾都散净了。

“净”是一个动词,消失。

师: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看看后文,哪两个词也是同样的用法?生4:“XXX”,这两个词是高和远的意义,注解里有“作动词用”。

师:你读得真细致!你们也可把本人认为要留意的词给同学们作个友谊提示呀!生5:我提示同学们留意,“任意东西”中的“东西”应该是“向东向西”的意义。

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

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

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

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

有一条江流由南向北流经杭州,他就是古代非常出名的:富春江。

今天,让我们随着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朝著名文学家吴均的脚步,一起欣赏一下富春江的美丽景色。

”我对自己的口语表现能力比较自信,所以很少设计华美的课堂导入词。

我以为,有了足够的口语表现力,即使是平常的句子也能读出韵味来。

在这段简短的话中,富春江与学生熟悉的“人间天堂”杭州建立了联系,并指出富春江在古代就很出名,一并简单交待了作者情况。

学生的阅读期待就形成了。

忘情地朗读我先向学生提出要求,请学生听的时候注意语音、节奏和语调,并告诉他们:听完之后要学读。

我范读完第一段,就停下来,请南两排同学朗读这一段。

我表扬他们:读得不错。

范读完第二段,我停下来,请被两排同学朗读这一段。

我的评价是:要提高音量。

音量不够,读不出效果来。

第三段分成两节,南两排和北两排各学读一个小节。

北两排的印量放大了一点,效果好多了。

其间订正了一个字的读音:转,读四声。

我说:“下面请同学们练练朗读,北两排练读一、二段,南两排练读第三段。

”因为南两排读得好,所以安排他们读更需要声色的第三段。

过了两分钟,我起个头,学生们齐声朗读课文。

北两排读得出乎意料的好。

我把两部分同学的朗读都作了肯定,并指出:“鸢飞”以下四个分句不要读得那么大声,声音要放轻一点。

我示范了一下,再请学生读。

效果好了。

合作翻译师:请同学们同桌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口译全文。

有疑问的地方做个标记,一会儿我们来集体解决。

学生出声翻译课文,我巡视。

走过于老师身旁,她悄悄跟我说:“你的朗读,真有中年男人的魅力!”走过李老师面前,她对我伸出了大拇指。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二课《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二课《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二课《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2019年10月10日,星期四,上午九点,八年级1班语文课开始。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十二课《与朱元思书》。

请大家打开课本,跟我一起读一遍课文。

全班齐读了一遍课文。

老师: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谁可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张同学:这篇文章是朱元璋写给他的弟弟朱元思的一封家书,告诉他如何做一个好官、好人。

老师:很好。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大家对他了解吗?李同学: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将军。

老师:非常好。

我们来看一下这封家书的内容。

第一段中,朱元璋列举了“做人最不可做的几件事情”,你们都看到了吧?全班:看到了。

老师:那请问,朱元璋认为做人最不可做的几件事情是什么?王同学:他说不能假惺惺、不能胡言乱语、不能不讲信用、不能好高骛远、不能不知进退。

老师:非常棒。

这些内容是朱元璋对做人的要求,大家有什么感想?刘同学:我觉得朱元璋讲得很对,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我们要时刻牢记。

老师:好。

那么请大家看第二段的开头,朱元璋说:“当知难固若金汤,易如反掌,亲疏有别。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张同学:意思是要知道在不同的情况下该做什么,有些事情可能很难,但是我们要坚定、决绝地去面对,有些事情可能很容易,但是我们也要认真对待。

而且在处理事情时,亲疏有别,要看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老师:非常好。

对于这段话,我再给大家解释一下。

所谓难如固若金汤,是指面对困难时要坚定不移、顽强拼搏;而所谓易如反掌,是指面对一些容易的事情,我们也要认真对待,不能马虎。

另外,朱元璋还强调处理事情要亲疏有别,也就是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权责和处置方式,我们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从具体情况出发,因人而异。

随后,老师又与学生们讨论了第三段到第六段的内容,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家书中的思想和精神。

最后,老师提醒大家要时刻铭记朱元璋的家书,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道德修养,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能并取得成功。

【评课记录】与朱元思书_语文_初中

【评课记录】与朱元思书_语文_初中

观评记录
主报告人:
教师维度:
教师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我校“新杏坛式教学法”的优点。

两个自学指导环节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先自主思考,再小组讨论,然后分组展示,整节课环节完整、合理、紧凑、流畅。

每个自学指导环节都有有效的学法指导,同时保证了每个环节都有课堂检测,体现了分层教学,优中差生都有明显的进步。

教师教态自然、大方,富有亲和力,通过学习,教师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知识,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讲解时有些啰嗦,不够精练,尤其在点拨写作手法时,缺少知识的系统化。

学生维度:
学生预习较充分,在课堂自学环节能充分自主思考,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确定本小组重点讲解的内容,并能大方展示学习效果,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小组之间互动高效,同时也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实现了基础知识当堂清,人人清。

不足的地方在于,整节课下来,学生虽然动口多,但缺少背诵环节,如果能够当堂背诵会更好,另外还要让学生多动手,会更好。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3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3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3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不知道大家昨晚预习了没有?
 生(多数):预习了。

 师:昨晚老师让我们的科代表布置了作业,要大家在网上或运用其它途径查找关于作者吴均生平及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不知道大家找到了没有?
 (生有的摇头,有的拿出复印资料以示查到。

)
 师:许建标,你来介绍作者吴均。

 生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查的资料很短。

 师:没关系,介绍清楚就可以。

 生介绍作者:吴均,南朝文学家、史学家。

字叔庠,吴兴人。

其文工于写景,
 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有古气,亦能诗,原有集,已失。

 师:很好,请坐下,介绍文字虽短,却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学习态度认。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与朱元思书师:同学们,《论语》当中说“有朋自远方来”生:不亦乐(yuè)乎。

师:不亦乐(lè)乎。

今天台下来了好多老师,知道老师们到这里来做什么吗生:来听我们上课。

师:哦,来听我们上课,好,来,请坐。

老师在这里告诉大家呀,所有的老师今天就是来帮助大家解决问题的。

师: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一个人,走进他写的一篇山水小品。

(配乐:流水、鸟鸣的声音)自然当中听一听流水的声音,听一听鸟鸣的声音,平复一下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当中纷扰的心。

在前面我们跟随着郦道元欣赏了三峡的优美风光;在陶弘景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山川之美;在一个月夜我们与大文豪苏东坡,在一个明亮的月夜,享受了空明澄澈。

今天我们再回到1500年前,同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一起走进富春江,感受山水之美,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与朱元思书》(板书课题:与朱元思书)来,用我们最响亮的声音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与朱元思书》吴均师:看到这个题目之后有疑问吗生:这个意思呢,是与朱元思写信,所写的内容。

师:好,请坐,这是一封书信,是不是信的内容会写什么呢你觉得信的内容会写什么生:对友人的问候。

师:我们平时在写书信的时候,是不是也在跟自己的朋友说一说近来所做之事,近来的心情是不是呀。

好,请坐。

这篇文章距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仅留下了144个字,其他内容无从考究。

那我们来看今天的144个字是什么内容我们今天有三个小活动,(出示课件:走进一个人,诵读一篇文,感受一份情)一同走进一个人,诵读一篇文,感受一份情,学习文我们必先识其人,看一下吴均(出示课件: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其文体清拔有骨气,谓为吴均体,因私撰《齐春秋》被梁武帝而招致焚毁免职,从此寄情山水,避世退隐),读一读。

生:齐读课件。

师:吴均,注意老师标示红色字体部分,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因为他的写作文体清拔有骨气,所以后人很多人都在模仿着吴均的这种写作方式,形成了一种文体叫吴均体。

吴均因为私自撰写一本书,叫《齐春秋》被梁武帝焚毁,自己也遭到了贬职,从此寄情山水,避世退隐。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形象又富有节奏感。
审美体验分享
1 2 3
美的感受
通过阅读《与朱元思书》,读者可以感受到文中 所描绘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从而获得愉悦的 审美体验。
情感的共鸣
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可以引起读者的共 鸣和思考,使读者在审美体验中获得更深层次的 感悟。
语言的韵味
文中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使读者在品 味语言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 精深。
人物性格特点及关系探讨
朱元思与友人的关系
朱元思与友人之间情谊深厚,彼此信 任。他们在困难时期相互扶持,共同 度过难关。这种友谊使得故事更加温 馨感人。
朱元思与敌人的关系
朱元思面对敌人时表现出果断、勇敢 的特点。他不畏强敌,敢于斗争,最 终战胜了敌人。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 使得他在故事中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仰 的英雄形象。
当代价值与社会意义探讨
生态意识
文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对于当代社会提倡生态文 明建设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精神追求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文章所倡导的追求内心自由 和独立精神的理念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有助于人们摆脱物 欲的束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
审美教育
文章以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富春江的美景,对 于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
骈散结合
文章骈散结合,清新隽永,历历 如画,是六朝山水小品的佳作。
作者及时代背景
作者吴均
吴均是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 ,其诗文自成一家,称为“吴均体” ,开创一代诗风。
时代背景
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 客多寄情于山水之间。吴均也不例外 ,他在《与朱元思书》中表达了对大 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艺术创作启示

与朱元思书 观评记录

与朱元思书  观评记录

观评记录
张爱丽:
教学设计创新,内容丰富。

教师对文本的细读,对比阅读,深层的挖掘,延伸相关的学科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特别注重了对文本的细度,注重了对比阅读。

拓展了课的宽度、深度、广度。

侯树清: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

从课堂教学中,我能感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吃透”教材,还充分地了解学生。

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

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的发展观。

田以奎:
1.教师角色定位准。

整堂课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合作者、伙伴、朋友引领孩子们走进课堂进行学习,始终微笑面对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2.课堂语言准确规范,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证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善于利用多媒体,图表等各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

4.教态亲切,表情丰富,非常有感染力,课堂的组织、调控能力很强,灵活应变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的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

5.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后盾,素材丰富,课堂充实。

《与朱元思书》课堂教学实录与教案分享

《与朱元思书》课堂教学实录与教案分享

《与朱元思书》课堂教学实录与教案分享。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1.了解《与朱元思书》这一文学作品的背景、作者以及写作意图;2.熟练掌握文章中的每个段落所表达的意思,理解全文的主旨;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够懂得用心去欣赏文学作品;4.提高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环节1.理解课文背景和意图在学习正式课文之前,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向学生展示了《与朱元思书》这一文学作品的名字、作者、写作背景以及写作意图,并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相关解释。

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理解这篇作品所存在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2.读懂文章内容我让学生一起用声音朗读了一遍全文,让学生先大致了解文章内容。

我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课文,先让他们阅读理解,然后逐个发言解释。

通过集思广益,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可以将这一段的意思言之有物,同时也让其他小组可以迅速了解课文内容。

我再通过讲解和引导将全文的意思阐述清楚。

3.探究文本分析文学作品是学生的必修内容,通过深度解读文本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深层思想,懂得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

在此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探究式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解析。

第一步,我对全文进行拆解,然后带领学生多角度进行分析。

比如从语言、文体、情节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通过分析和解释,让学生掌握了如何分析文本的技巧和方法。

第二步,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某个重点段落进行探究与解读。

通过不同角度的交流和讨论,深入理解了文章中存在的复杂问题,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

4.推广阅读知识传播永远不止于课堂,我们需要让学生对文学有持久性、深远性的认识。

在推广阅读方面,我采用了多种方式。

第一步,我组织学生到图书馆或在线阅读平台进行查找资料和阅读相关作品,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和阅读体验。

第二步,我还引导学生进行对课文的过程式写作,例如作文等。

通过对作品的感悟与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层意义,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与朱元思书的听课记录

与朱元思书的听课记录

时间2014年3月10日星期二班级八(2)科目语文授课人李老师课题与朱元思书
听课记录
一﹑激情导入
1.导入
2.简介文体和作者
A文体:骈文
B作者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悟,疏通文意
1.指导学生读,正字正音
2.老师范读
3.生齐读
4.翻译
A 生自译,质疑小组内质疑,解疑班上质疑,解疑
B指名一生读一生翻译老师强调文言知识
a通假字:
“转”通“啭”鸣叫
“反”通“返”返回
b词类活用:
净东西奔轩缈
C指名说段意
三﹑练习
语文配套练习册
四﹑课堂小结
评:1.教态大方,语言流畅;
2.思路清晰,衔接自然;
3.学生积极性高。

z y q
第1页共1 页。

与朱元思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与朱元思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与朱元思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今天是我们参与朱元思书集体备课活动的第一天,大家都兴致勃勃地走进了会议室。

朱元思书集体备课活动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朱元思的作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位伟大诗人的诗意世界。

我们就朱元思的生平和思想展开了讨论。

朱元思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以写景抒情为主,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我们一致认为,要教好朱元思的作品,首先要了解他的生平和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他的诗作。

接着,我们对每一首朱元思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我们发现,朱元思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我们一致认为,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朱元思的诗作,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自然景物,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朱元思的诗意世界。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还讨论了如何选取适合学生的朱元思的作品,并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

我们一致认为,要选取适合学生的朱元思的作品,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阅读水平,选择内容简洁、意境深远的作品。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配合音乐、图片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朱元思的诗意世界。

我们还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展开了讨论。

我们认为,通过让学生模仿朱元思的创作风格,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和情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我们总结了今天的备课内容,并确定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我们决定每个人都选择一首朱元思的作品进行详细研究,并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教学活动。

我们还决定定期召开集体备课会议,分享和讨论自己的研究成果,相互学习和进步。

通过这次朱元思书集体备课活动,我们不仅增加了对朱元思的了解和认识,还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教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我们相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教好朱元思的作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位伟大诗人的诗意世界。

《与朱元思书》课堂教学实录

《与朱元思书》课堂教学实录

《与朱元思书》课堂教学实录《与朱元思书》课堂教学实录师:请一位同学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师:我找一位没有举手的。

就是你吧。

你为什么没有举手?生:我字写得不好。

师:没关系。

没有谁不练习就把字写好的。

练习练习吧。

师:字写得蛮可以嘛,虽然不能说漂亮,但是笔顺都对,间架结构都合理。

要努力,大胆些,敢于表现,才有成功。

师:先不要走。

当老师没有当完呢,给大家解释一下课题呀。

生:和......朱元思写信。

师:“与”有“和”的意思,但这里应解释为“给”;“书”解释得很好,在这时是名词,“信”的意思。

生:给朱元思的信。

师:非常棒!你再看看书,会知道,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名字。

生:《与宋元思书》。

师:到底是“朱元思”还是“宋元思”,已经无从查考,大概过去刻板印刷的时候,刻写不清楚,让读者“朱”“宋”难辨认。

师:这是一篇骈体文。

师:再请一位同学当一当小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

师:这封信美不美!下面我们齐声把全文朗读一遍。

师:通过大家的读,我也似乎看到了吴均书信中描绘的那既秀丽、又壮美的景色。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一篇好文章如果按十分计算的话,那么,朗读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应该占到七分。

刚才大家的朗读就是如此。

师:听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

“风烟俱净......天下独绝。

”开头两句,应当显得特别大气,眼界非常宏观;中间两句,要显得特别自在;而“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应当带着欣赏的态度,非常陶醉。

来跟老师一齐读。

师:看看,老师是没有看书,背诵的,哪位同学也来试试?师:全体齐背。

师:我们再来诵读。

在我们的大脑中,要想像,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

我吴均坐在船上,跟随流水飘荡,随着水流任凭它把我带向东带向西。

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来里呀,全是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我吴均真是看不够。

船儿哟,你慢些走呀,慢些走。

让我把这美丽的富春江看个够......(课堂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还有笑声。

)师:这是总写,还是分写?生:是总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朱元思书》听课记录
听课时间:2016.02.25 参与人员:初二二部全体语文教师授课教师:梁凤敏班级:初二19班
听课内容:吴均《与朱元思书》新授课
授课流程:
出示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掌握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骈体文的写
作特点。

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能正
确翻译句子。

学习作者通过间接描写和直接描写以及动
静结合来描写景物的手法。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追求闲适生活、淡泊名利
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
以苏轼的诗(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导入,并引领学生进行改写。

二、介绍作者吴均的有关文学常识,并让学生了解骈体文的写作特点。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

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

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

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讲究对仗和声律,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
种形式主义的倾向。

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三、释题
书——书信,一种文体。

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书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

四、识记重点生字词
韵柯飘荡轩邈
泠嘤缥碧横柯窥谷
鸢飞戾天经纶千转不穷
五、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将文章分成三部分。

学生讨论回答,师明确,文章以总分的结构通过对奇山异水的描写展现了富春江美好的风光。

六、理解课文
1、生自读第一部分,并翻译重点字词:净、从流飘荡、东西、自、
至、许、独绝。

生回答,师明确,并强调净、东西的词类活用用
法。

指导学生回忆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并指出第一部分中句子的表达方式。

2、生自读第二部分,并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师出示重点词句,生自
译后同桌互译。

生回答,师明确,强调奔的词类活用用法,掌握
通假字“转”并指导学生翻译的方法。

在翻译中引导学生通过修
辞手法来赏析句子。

师引导学生回忆《小石潭记》描写水清的句子,从直接描写和间
接描写来分述,然后让学生思考本文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手
法?写出水的什么特点。

生回答,师明确,并指导学生答题的正
确方式:通过描写······,侧面表现了······。

师总结并板书,本段通过描写水清和水急突显了水的异。

3、生自读第三部分关于“奇山”的描写。

师出示PPT,生看PPT再
读课文,并自译重点词句:轩邈、负势竞上、泠泠、相鸣、嘤嘤
成韵、鸢、戾天、息心、经纶、窥谷忘反、横柯上蔽、犹、交映。

并强调轩邈、上的词类活用用法,掌握通假字“反”,并通过“蝉
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骈体文的写作特
点。

生再次朗读课文,总结第三部分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
者什么情感。

生回答,师板书。

让学生对主旨句进行翻译,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态度。

师结合
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对于闲适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名
利的鄙弃。

生背诵课文。

七、板书
异:水清奇:山之势高峻
水急山之声幽静(侧面反衬)
听课总结:师在课堂上语速恰当,稳重又不失亲和力,适时地夸奖学生,鼓励学生脚踏实地去学习就会有收获,帮助学生恢复信心。

在讲课过程中,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融合,如描写手法的运用、成语气宇轩昂和轩邈的联系、有关描写手法的答题技巧,让学生在学好课文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文学知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