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6f4b0e510661ed9ac51f3ab.png)
《xx 对比研究》读书报告一、课堂篇1. 做读书人第一节课刚开始,老师就教导我们:大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读书人。
要真正喜欢书、真正喜欢读书,对书有感情,看到书就想读,情不自禁;要自觉阅读专业以外的书籍,大学生一定要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有比较多的课外阅读,特别是人文方面的阅读;秉承“继承,批判,创新”的精神,将所学的知识学“透。
”2. 思维方式我们要形成“归纳,分析”的思维方式,归纳出属性的共性,分析属性的异性。
3. 文化与语言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中国人和英美人在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模式、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都有不少差异,因而两种语言也大相径庭。
开展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是促进翻译学应用理论建设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语言研究的一种新途径。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得学习这门课程。
连淑能先生认为,语言历来与文化密切相关,尤其与哲学、社会、逻辑、思维、心理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于是,连先生的《英汉对比研究》中的绪论便是“语言与文化”。
然而,什么是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印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就说道,定义某一事物,要注重它的外在和内在,而文化的内在是什么?文化就是人类从野蛮到文雅的转化过程,文化的核心就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那什么又是语言?语言和言语有何区别?很多人会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
没错,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由形、义两级构成的象征系统,形,就是形式,语言的形式便是语音,分节的发音成为思想媒介的精神劳动,是按照持续的、不变的功能进行的,这一功能尽可能完整地承担起来和系统地表现出来,就构成了语言的形式;义,当然是语义,也就是所表达的观念。
语言是由关系联系起来的共同要素构成的系统,语言的符号不是互不相干的一盘散沙,而是有组织、有条理的系统。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b89d304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5d.png)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读了英汉对比研究这本书啊,就像在语言的奇妙世界里来了一场刺激的冒险。
首先呢,这书就像是一把超级放大镜,把英语和汉语这两种看似熟悉,实则暗藏无数奥秘的语言,放在一块儿仔仔细细地端详。
以前我看英语和汉语,就只是单纯地觉得它们是不同国家的人用来交流的工具呗。
但读完这书才发现,这里面的差别可不仅仅是单词和汉字的不同这么简单。
就说语法这一块吧。
英语那语法就像是一套严丝合缝的精密仪器,各种时态、语态、从句,就像仪器里一个个复杂的小零件,每个都有它特定的位置和功能。
比如说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后面还得加个“s”或者“es”,这就像是给这个精密仪器里的某个小齿轮设定了一个特殊的运转规则一样。
而汉语呢,语法就相对灵活得多啦,就像太极拳,讲究一种自然流畅的感觉。
没有那些个复杂的动词变形,一句话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只要意思表达清楚就行。
这就好比我们在生活里,英语语法像是在走迷宫,每一步都得按照既定的路线来,而汉语语法更像是在大草原上漫步,方向对了就行。
再看看词汇方面。
英语单词那可真是个大家族,词源五花八门,有从拉丁语来的,有从希腊语来的,还有些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演变过来的。
而且啊,一个单词往往有好几个意思,就像一个人有好几张不同的面孔一样。
比如说“set”这个词,它能表示“放置”“一套”“确定”等等好多意思,在不同的语境里就得像个变脸大师一样迅速切换。
汉语的词汇呢,那也是相当丰富,但很多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象形意义,感觉就像是一幅幅古老的小画。
而且汉语有很多近义词,虽然意思相近,但每个词的侧重点和使用场景又有点小区别。
这就像是给厨师准备了一堆调料,要根据菜品的不同精确地选用合适的调料才能做出美味佳肴。
从文化角度来说,这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底蕴简直像两座不同的宝藏山。
英语背后的西方文化,充满了那种冒险、探索、直接表达的精神。
他们的语言里很多表达都很直白,就像西方的建筑一样,一眼看过去就能大概知道结构。
翻译论文英汉对比研究
![翻译论文英汉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3746cb70029bd64783e2cbe.png)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感悟梁冰英语一班学号:1203613007 在平时英语学习过程中,同时也随着翻译的东西越来越多以及老师课堂上不断地指引讲解,对翻译的了解越来越深,我也越发感受到要想学好一门语言,翻译好一门语言,如果对其国家的文化和其本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不了解,是没有办法真正学好、翻译好这门语言的。
语的表现方法、思维方式等等都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框架。
读了《英汉对比研究》,除了对连淑能大师的佩服之外,真的是受益匪浅,不只是对翻译而言,对我的整个英语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顾名思义,该书的着眼点是英语和汉语的对比,通过对两这种语言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翻译技巧、思维方式等等方面的具体讲解,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加以对比分析讲解,清晰、不显枯燥的同时又具有说服力。
众所周知,要想学好外语,对其特点的了解是必须的,而要了解其特点,最好的方法就是与母语加以比较。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不仅指出了英语、汉语、西方文化、汉语文化的不同,更解释了为何不同,这也是我获益最大的地方。
例如,英语的句子语法注重逻辑性,这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西方人的思想受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影响,而汉语的哲学背景是儒、道、佛的悟性,所以汉语语法不拘泥于形式,偏重于意会。
除此之外,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本书中引用许多中外名家的观点和例证,并对其加以对比,使英汉的对比研究不再是单单的罗列,而是对语言的思考。
比如,作者在讲英语是静态语言、汉语是动态语言这一章节时提到,西方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英语并不是越“静”越好,也有文体学家认为兜着圈子以“静”代“动”的弱化表达法的滥用反而会使表达显得累赘、缺乏生气;同时,许多学者主张多用活泼的词减少英语的静态倾向。
虽然很多地方在平时会略有体会,但在读了作者的具体清晰的对比罗列讲解以及权威例证之后,对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了更深的感悟。
以下将主要依照英汉语言文化的具体章节谈一下我读后的所学所获所想,对中西方思维的理解也会穿插其中,相信这也是自己对相关内容的一个重复记忆和思考。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631872d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de.png)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读了英汉对比研究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后,我就像在语言的奇幻世界里经历了一场刺激又有趣的冒险。
以前学英语的时候,就觉得这两种语言像是两个来自不同星球的生物,偶尔有些相似之处,但更多时候是各有各的古怪脾气。
比如说吧,英语的语法就像个严丝合缝的精密机械,时态、语态、词性变化这些规则,一个都不能乱。
就像在搭建一座积木城堡,每一块积木(单词和语法结构)都得放在正确的位置,不然整个城堡(句子)就摇摇欲坠。
而汉语呢,就相对灵活多了,感觉像是流淌的水,虽然也有一些基本的语法框架,但更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
有时候语序变一变,句子的重点和感觉就会有些微妙的变化,就像水流到不同的地方,形成不同的风景。
从词汇上来说,英语里那些长得像一串密码的单词,有些是从拉丁语、希腊语演变过来的,就像带着古老家族的徽章,每一部分可能都有特定的含义。
而汉语的词汇就像是一幅幅象形画,很多字一看就大概能猜到它和什么有关。
这也导致了英语里有些单词看起来特别复杂难记,汉语里则可能会有一些同音字或者近义词让人头大。
在句子结构方面,英语喜欢把重要的东西先说出来,就像一个急性子的人先把关键的事情告诉你,然后再补充细节。
比如说“She bought a beautiful dress in the shopping mall yesterday.”(她昨天在商场买了一条漂亮的裙子),先把“她买了裙子”这个主要事件讲了,再把时间和地点等细节慢慢道来。
汉语则有时候会先铺垫一些东西,把重要的内容留在后面压轴。
像“昨天,她在商场买了条裙子,可漂亮了。
”这里先把时间等背景说出来,最后才强调裙子的漂亮这个重点。
通过这次对英汉对比的研究,我就像是掌握了两种语言之间的秘密通道。
在英语学习上,我感觉自己好像开窍了一点。
以前做翻译的时候,总是很机械地按照单词逐个翻译,现在知道了要考虑两种语言的习惯差异。
而且,我还发现这两种语言之间相互影响的地方也很有趣。
比如说现在汉语里有很多英语的外来词,像“咖啡”“沙发”之类的,英语里也有一些词是受到汉语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绪论与第一章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绪论与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128ebc3810661ed9ad51f3aa.png)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绪论与第一章大三这一学期,我们学完了那些基础课程,迎来了许多重要的课程。
其中英汉对比研究就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
尽管很多学长学姐包括一些老师都认为这是一门复杂难懂的课程,而事实也确是如此,但是我认为这是一门很有意义的课程。
读完课本的绪论和第一章之后,我想写写自己的一些感悟。
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先给我们谈到了如何做人。
我想这是每个老师都应该谈到的话题。
我们来到大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为人处世,也就是做人。
我个人认为学习如何做人比学习课本知识更加重要。
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也是个失败的人。
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
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而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弄明白该怎么样去做人。
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光凭一身技艺是不行的,就算你工作经验丰富,如果你和同事相处不和谐,你还是无法在这个职位工作很久,那就更不可能谈升职等等。
可以这么说,做人是一门涉及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学问,单从任何一个方面入手研究,都不可能窥其全貌。
所以上课前老师给我们讲的有关做人方面的内容还是很有必要的。
书本上能够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些理论知识,而我们从这些理论知识中学到的有用的部分更是微乎其微。
再来,老师谈到了思维方式。
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这不是一个很好理解的词。
通常来说,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
不同国籍、文化背景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不同,便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学术上的说法是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方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
所以,思维方式与我们学习英汉对比研究这门课程有密切关系。
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反过来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
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英汉对比研究所要解读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读书报告---《英汉对比研究》
![读书报告---《英汉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a2e599bc5da50e2524d7ff8.png)
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第一章:综合语与分析语本章主要是关于综合语与分析语,在文章开头作者就介绍了综合语和分析语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定义。
此外,作者通过形态变化、词序、虚词和语调声调方面对英语和汉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首先,英语有形态变化,而汉语则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形态变化主要体现在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上。
在构词方面,英语的词缀灵活多变,有大量的前缀、后缀,而汉语则不多见。
在构形方面,英语常常是将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结合起来表示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而汉语同一个词就可以表示主格、宾格,单数、复数,或者现在、过去等行为。
其次,英语词序较灵活,汉语则较固定。
英语词序倒置的现象比较多,汉语主要表现为功能性倒装。
汉语的定语一般在名词前,英语定语位置较灵活。
再次,虚词方面,英语经常使用定冠词、不定冠词、介词和连接词,汉语则没有冠词,表并列和从属关系的连接词的使用率也较低,较常使用的是丰富多彩的助词,如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
最后,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
语调和重音的变化是英语语音的主要表意手段,两者的密切配合可以表达意义的差别,而汉语的语音手段主要是声调。
汉语语音音节匀称,具有均衡美和节奏美。
第二章聚集与流散本章主要是关于英汉句式句型的对比研究。
英语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句型重形合,句式为“聚集型”,而汉语则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协调一致的关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句型重意合,句式呈“流散型”。
英语的主谓结构有五种基本句型,即SV, SVP,SVO,SV oO,SVOC,而上述句型和变式可以通过增加修饰语,扩展基本句型的成分,基本句型的组合、省略、倒装等方式来扩展。
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通过形态标志、连接词和填补词的使用来保持其完整性。
此外,句子成分、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也是英语句子呈“聚集型”的重要因素。
然而,汉语的主谓结构则要比英语复杂的多。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113df8a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bc.png)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读了英汉对比研究相关的书籍之后,我感觉就像是在两种文化和思维方式之间穿梭了一回,那可真是一场奇妙又有趣的“旅行”。
以前学英语的时候,老是觉得那些语法、词汇和表达特别的别扭,就像要把自己强行扭成麻花去适应它。
但是看了英汉对比研究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两种语言背后的逻辑在“捣鬼”呢!比如说吧,汉语就像一幅写意的水墨画,讲究意境和神韵。
我们可以用寥寥几个字就描绘出一个超级有意境的画面,像“枯藤老树昏鸦”,就这么几个词,一幅凄凉的秋景图立马就在脑海里出现了。
而英语呢,更像是一幅写实的油画,一笔一笔地把细节都给勾勒出来。
你看,这就是差别,汉语像是在给你讲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英语则是在详细地描绘这个故事发生的场景、人物的样子,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再说说语序。
汉语的语序那可是相当灵活的,有时候颠来倒去都能说得通,只要语义上逻辑没问题就行。
像“我吃饭了”和“饭我吃了”,都能表达同一个意思。
可是英语就不一样啦,语序就像火车轨道一样,要是乱了那可就“脱轨”了,意思全变了。
这就好比英语里的单词是一群听话的士兵,必须按照规定的顺序排队,不然就会引发混乱。
在词汇方面也特别有意思。
同一个意思,英汉可能会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比如说“龙”,在汉语里那可是吉祥、威严的象征,皇帝都自称“真龙天子”呢。
可是在英语里,“dragon”却往往带有邪恶、凶猛的意味。
这要是不小心弄混了,可就闹大笑话了,说不定还会引起文化上的误会。
通过这次的阅读,我觉得自己好像突然变成了一个“语言侦探”,能够发现两种语言背后隐藏的小秘密。
而且啊,对于英语学习也有了新的看法。
以前觉得那些死记硬背的语法规则、词汇用法简直就是折磨人的小怪兽,现在呢,知道了背后的原因,就感觉像是找到了打败小怪兽的秘籍。
原来,英语和汉语虽然有那么多的不同,但也正是这些不同之处才让语言的世界变得如此丰富多彩。
我现在就像是掌握了两种语言世界里不同的魔法规则,在这个充满魅力的语言宇宙里玩得不亦乐乎呢!这英汉对比研究啊,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两种语言全新认知的大门,真希望能继续在这个有趣的领域里探索下去。
英语英汉互译心得体会报告 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最新3篇)
![英语英汉互译心得体会报告 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最新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a51f54c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0c.png)
英语英汉互译心得体会报告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最新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英语英汉互译心得体会报告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最新3篇)2022英语英汉互译心得体会报告篇一英语的音变技巧方法一。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3dc4f2d7f1922791788e8b9.png)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摘要:英语和汉语的对比,通过对两这种语言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翻译技巧、思维方式等等方面的具体讲解,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加以对比分析讲解,清晰、不显枯燥的同时又具有说服力。
众所周知,要想学好外语,对其特点的了解是必须的,而要了解其特点,最好的方法就是与母语加以比较。
思维方式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影响思维方式的因素也多种多样.英语学习,尤其是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地理解学习和练习,更多时候,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以及中西方文化、思维上的的追根溯源也是必要的,因为学习一门语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学习。
Speaking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mparison,the language of the two rhetorical devices, translation skills, thinking mode and so on,they combine language with culture。
As we all know, in order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to underst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best way is to compare with the mother tongue。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way of thinking. Learning English, especially translation, not overnight, it needs to understand the study and practice, more often, understanding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different thinking on the back is necessary, because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learning。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2110eb0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6a.png)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读了英汉对比研究相关的书籍之后,真的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而且这个世界里充满了各种让人忍俊不禁又深深着迷的“宝藏”。
以前学英语和汉语的时候,就像是在两个各自独立的轨道上跑步,虽然都在努力前进,但从来没好好想过这两条轨道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着各种鲜明的区别。
就拿词汇来说吧。
汉语的词汇那叫一个博大精深,一个字可以有好多意思。
比如说“打”字,能组成“打车”“打酱油”“打电话”,这“打”字在每个词里的意思都不太一样,但咱中国人就是能心领神会。
再看英语呢,“hit”“take”“make”这些词,虽然也有很多搭配,但和汉语比起来,这种一词多义的感觉还是很不一样的。
英语里很多单词感觉像是一个个分工明确的小零件,而汉语的字就像是多功能的小魔方,随便一转就有新花样。
句子结构更是有趣。
英语的句子就像是盖房子,各种从句就像大梁和支柱,必须得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搭建,主谓宾定状补,一个萝卜一个坑。
比如说“This is the book which I bought yesterday.”(这就是我昨天买的那本书),这个“which I bought yesterday”从句规规矩矩地跟在后面,像是给“book”做了个详细的注释。
可汉语呢,句子有时候就像流水,自由自在地流淌。
我们可以说“我昨天买的书,就是这本。
”或者“我昨天买了本书,就这个。
”没有那么多严格的结构限制,就像散文一样,形散神不散。
在语序方面,英汉也像是两个调皮的孩子,各有各的玩法。
英语常常把重要的东西先说出来,比如地点状语和时间状语的顺序,“I went to the park yesterday.”(我昨天去了公园)先说去的地方,再说时间。
汉语有时候就反过来,“我昨天去公园了。
”先把时间摆在前面。
这就像两个人讲故事,一个从结尾开始倒叙,一个从开头按部就班地讲。
通过这种对比研究,我突然觉得学习英语和汉语变得更加有趣了。
英汉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8ad766aa26925c52cc5bf2f.png)
2011届民生英语师范3班李真《英汉对比研究》读书笔记【摘要】本文就《英汉对比研究》中下篇中西思维方式做出了观后感,其中包括对从十个方面比较中西思维方式,及中西思维方式十对特征之间的互相联系等对翻译课程的影响。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lks about what the author learned after reading the book Contrastive Stud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article consist of ten aspects of the mode of thinking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and how the mode of thinking influence the translating course.【关键词】汉英思维中西对比翻译影响【书籍简介】《英汉对比研究》就英汉的语法特征、表现方法、修辞手段、英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某些文化因素等方面论述了英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
作者选择了十个带有普遍性的专题,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联系语体风格与翻译技巧进行了对比分析。
作者,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连淑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正文思维,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思考的过程,即思考。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
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
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
思维的工具是语言。
人借助于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思维是反应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
它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倘若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正其实。
反之,若没有思维,语言也就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
《英汉对比语言学》主要著作介绍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语言学》主要著作介绍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510857c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e.png)
《英汉对比语言学》主要著作介绍5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本书选择了十个带有普遍性的专题,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之办法,联系语体风格与翻译技巧就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特征、表现方法、修辞手段、英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某些文化因素等方面对英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
该书对英汉语在语法方面的异同做了以下分析:(1)现代英语属综合分析语,汉语则是典型的分析语。
英语有形态变化,汉语没有严格的形态变化;汉语词序比较灵活,英语词序相对固定;英汉都有大量的虚词,但各有特点。
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
(2)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前呼后拥,严密规范,句式呈“聚集型”。
汉语不受形态约束,没有主谓形式协调一致的关系,主谓结构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因而句式呈“流散型”。
英语重形合,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的是焦点句法:汉语重意念连贯,不求结构齐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统法,因而流泻铺排,采用的是散点句法。
(3)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形接应,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
英语常综合运用关系词、连接词、介词及其他连接手段,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构筑长短句子,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
汉语的意合法往往采用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对照等,紧缩句,四字格等手段。
(4)从属结构是现代英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英语句子呈句首封闭句尾开放格局。
英语造句主要采用“楼层建筑法”,句子一般有完整的结构,许多有关的成分通过各种表示关系和连接手段组成关系词结集,直接或间接地粘附在这个句子结构的里外、前后、左右或中间,整个句子成了庞大复杂的“建筑物”。
汉语语序是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来排列的,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流水记事法”,常用分句或流水句来逐层叙述思维的各个过程,汉语通常采用散句、松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或并列形式的复句,以中短句居多。
《英汉概念结构对比》-读书报告心得
![《英汉概念结构对比》-读书报告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8babaece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1d.png)
形合意合角度下汉英语言的差异——读《英汉概念结构对比》有感本人在学期期间曾在课上听过老师说这样一句话:做好翻译,必须掌握住英汉语言的差异。
为此本人利用闲暇时间读完了由陆国强先生编写的《英汉概念结构对比》一书,对这个事情颇有感触。
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能够帮助人们正确意识英汉翻译中信息不对等的根本原因,我们在上课时就经常讲到说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而汉语重意合,因此不难想象,在我们分析这两种语言时往往需要注重不同的方面。
形合与意合中的“合”是其最核心的特征,是指将语言单位实现由零到整的聚集手法,通常来说,形合中的合是体现在形态和形式上的贴合,这两者之间存在异同,也存在重合,聚焦的关键点不同,形态更为具体,是指词的变化,而形式通常指一种语言的结构层次,与形态可以认为存在从属关系。
汉字主要由会意字和形声字构成,属于表意文字,汉字的形态具有传递语义信息的功能;而英语是拼音文字,文字与语音关系密切,与意义的关系则不密切。
与汉语重语义的特征相比较,英语则更加偏重于形式,如前后缀、屈折变化等规则,有很强的形合性。
改变英语的词缀便可以使词性发生变化。
如:sleep—asleep、wake—awake 等;又如action、teacher、successful 等是通过分别加—tion、—er、—ful 等后缀从而产生新的词或改变词语原有的词性这种显性公式化的通用词缀的使用,就是英语形合特征的体现。
虽说,汉语中也有词缀,但是汉语中的词缀更多的是语音上的变换,大部分的词缀使用与否不影响词语的词义或词性,不带有强制性。
而相比之下,英语的词缀则是语法上的概念,带有强制性。
去掉的话,会改变词语本身的意义、词性或使用功能。
汉语词语的逻辑构成基本遵循的是语义上的先后、大小、重轻及因果关系。
如:“养活”、“扩大”等,这类词语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先“养”后“活”,先“扩”再“大”,这就是遵循时序的先后;又如:“年月”“厚薄”“高矮”“中国广东广州”等,这些词语都是按照时空大小,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的时间或空间顺序组词,由表及里,从一般到具体。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笔记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792691576c66137ee06197e.png)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读书笔记文章:英汉对比研究一百年作者:潘文国发表时间: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1期(总第59期)定义对比研究:所谓对比研究,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比较研究,描述它们的异同,尤其是不同之处,以促进人们对所对比语言的研究,并为语际翻译、语言教学和双语词典的编纂等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语言学中的这种比较研究,称作“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cA),也称作“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 —guistic)。
一、起源与发展1、国外19世纪 20世纪初 二战后洪堡特2、在中国的发展第一时期: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1898年 马建忠《马氏文通》,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之作。
1904年 严复《英文汉诂》1932年 赵元任《英汉语调初探》1933年林语堂《开明英文文法》、黎锦煕《比较文法》20世纪40年代王力、吕叔湘、高名凯,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汉语语法体系。
第二时期:有自觉学科意识的时期1977年吕叔湘《通过对比研究语法》比较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形成。
1994年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在长沙成立,会刊《英汉语比较研究》。
学科史的研究可以使人们在总结以往的成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更好地看清学科的意义、价值和发展方向。
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我们把这两个时期分别称之为“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和“有自觉学科意识的时期”。
二、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普世语法观观照下的对比研究普通语言学观照下的对比研究1、普世语法观观照下的对比研究马建忠:《马氏文通》“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证繁引”。
《马氏文通》因为过多的“模仿”而为时人所诟病,其实当时汉语没有现成的语法体系没有参考可循,起步之难而不得已而为之。
因而马建忠的贡献在于建立了一个汉语语法体系,并进行了最全面、最细致的对比。
不过它虽有首创之功,但是一味地模仿西方的语法,忽略了汉语自身的特点,也是其一大弊端。
黎锦煕:给“比较文法”下了汉语的定义《新著国语文法》,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奠基之作,第一部将现代汉语与英语作对比的著作。
英汉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6b384ea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a3.png)
英汉对比研究ContrastiveStudiesofEng1ishandChinese连淑能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3序近几年来,国内语言学界兴起了一股热潮,叫做汉英比较研究。
投身于这种研究工作的有多少人,我不知道,但是我注视着一位身居前列,奋勇争先的来自厦门的中年人一连淑能。
为什么连老师的成绩比许多人好呢?除了他聪明过人,勤奋好学之外,我估计厦门大学的师、友,尤其是几位前辈学者的指点提携,对他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汉英比较研究有许多条路可走,连老师的着眼点是语法和修辞。
这是一条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用意义的路。
他继承了赵元任、王力、吕叔湘等先生的传统,同时又采摘了外国学者0.Jespersen,H.W.Fow1er,R.Quirk等等的精华,加以消化熔铸。
脚踏实地,取材用宏,这是他的成功诀窍。
关于本书有什么内容,可供什么人使用,作者在前言中已经作了介绍,我不必饶舌。
但是书中有好些精采之处,我忍不住要说几句。
例如作者指出:1.英译汉往往要破句重组:Inthedoorway1ayat1easttwe1veumbre11asofa11sizesandco1ors.门口放着一堆雨伞,少说也有十二把,三白六色,大小不一。
2.英语用指物主语的句子,汉译往往要改用指人主语:Anideasudden1ystruckme.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
3.汉译有时要用动词代替英语原句中的抽象名词:Hehadsurfacedwith1ess visibi1ity inthepo1icydecisions.在决策过程中,他已经不那么抛头露面了。
4.汉语“他能吃能睡”,英语该怎么说呢?rt Hecaneatands1eep,,?Whocannot?”Hecaneatwe11ands1eepwe11,,?"eatwe1Γ,可能指吃得好,肯花钱在食品上面。
作者的答案是:Heisagoodeaterandagoods1eeper.。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4742e45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ff.png)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I. IntroductionThe purpose of this report is to compare and contrast the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reading in Chinese and English. The report will examin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in terms of reading habits and cultural attitudes towards reading.II. English Reading Culture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reading is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pursuit both for personal enjoyment and education. People are encouraged to read from a young age, and many children are taught to read before they even start school. Reading for pleasure is also a common pastime, with many people choosing reading as a way to relax and unwind.III. Chinese Reading CultureIn Chinese culture, reading is also seen as a beneficial activity, but the emphasis is more on education and self-improvement. Children are taught to read at a young age, and much of their education is based onreading and memorizing classic texts. Adults also value reading, but it is often seen as a means to an end rather than an end in itself. Reading is viewed as a way to gain knowledge and improve oneself.IV.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ReadingAlthough both cultures value reading, there are some key differences in the way it is viewed and practiced.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reading is seen as a leisure activity, while in China it is more of a formal pursuit. This difference is reflected in the type of materials people read, with English readers more likely to read fiction and Chinese readers more likely to focus on classical texts.Another difference is in the attitude towards reading for pleasure. While English readers often choose books based on their personal interests and tastes, Chinese readers often select books based on their educational or professional needs. English readers also tend to read for shorter periods of time and at a faster pace than Chinese readers, who may spend hours poring over a text.V. ConclusionIn conclusi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reading cultur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speakers are rooted in cultural attitudes and educational systems. 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ces, both cultures share a common appreciation for the importance of reading in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y recognizing and appreciating these differences, we can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that reading plays in our lives.。
英汉结构对比读书报告2013
![英汉结构对比读书报告2013](https://img.taocdn.com/s3/m/9c8d8d057cd184254b3535a3.png)
读书报告--《英汉概念结构对比》英语104 杨霞3100311109第一章概念能力概念表现这一章里作者向我们粗略地解释了概念能力和概念的三种表现,即概念形成机制,概念合成机制和语言编码机制。
为了免外语教学中过于偏重语法结构过细分析的缺陷,此章又详细地介绍了整体处理法。
比如本书举的一个例子tue to form, 在《英汉大词典》中是“一如往常”,但是此习语的隐含意义是“故伎重演”,有贬义。
而接下来的三种映射也让是英语语言国家固有的思维模式即概念变换,分别是借代式,隐喻式和类比。
而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我们,要避免中式英文就要了解概念结构了。
从例句“我们享受公费医疗”中,典型的中式英语会翻成“We enjoy free medical care”.但殊不知我们一味追求词性,词序和词义的机械对应,而把中式语言的概念强加在英语上。
这是致命的缺陷。
由于enjoy与free medical care 缺乏语义相连性,这句话在概念上不连接。
正确翻译的方法应该是we are entitled to free medical care.第二章词级概念结构对比本章主要介绍了词级概念结构的三个方面:英语的词级概念结构模式,英汉词级概念结构的相互转换和词级概念结构的联想。
首先在词级概念结构模式中,本书提到英语中的这种结构模式特点是一个词项与其他词项在语义联想和结构形式上存在着密切联系。
英国语言学家Firth 提出了相互期待理论。
他认为,理解一个词要看它的结伴关系。
如,vacant常与fall或leave连用。
概念结构主要有四种,分别是:以动词为中心,以名词为中心,以形容为中心和以虚词为中心。
在以动词为中心的概念结构有(1)动词+名词+介词短语,如to accuse sb. Of sth.。
(2)动词加小品词,这种结构有两个特性:一是语义统一性,二是结构固定性。
(3)限定动词与非限定动词连用的概念结构。
在以名词为中心的概念结构中分为(1)形容词+名词:A.固定词组,eg. high tea正式茶点(此类结构为数不多,多半表示转义,需要死记硬背);B.自由词组,eg. a fast life放荡的生活 a fast dye 不褪色颜料(此类词组的对比取决于语感)。
27 覃汉芳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27 覃汉芳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488058e51e79b8969022610.png)
《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读书报告姓名:覃汉芳学号:130210104027这本书分为上篇和下篇。
上篇首先讨论了英汉对比研究的重要性、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而进行对比分析。
所讨论的内容涉及英汉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法、表现方法、文体风格、翻译技巧、写作技巧、思维方式及相关社会文化因素。
下篇首先论述了思维方式的定义、类型、思维方式与语言文化的关系、思维方式的四大基本特征,进而挑选了十对中西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逐对进行对比分析,并概况这十对特征之间的互相联系。
在绪论里,笔者一再强调语言和文化的联系及其复杂,并且强调学者不能以自己的主观随意性去捏造一些语言和文化上的联系,必须要能证明在语言和文化中的本质特征,且经得起反例论证,才能算是某语言或文化特征。
还有就是当代学生应当具备“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上篇英汉语言文化上篇主要是讲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语言上由于社会和文化因素造就的差异,相关的研究及其对学习外语的重要性。
书中提到了10中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比较,包括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和意合、繁复与简短、物称与人称、被动和主动、静态与动态、抽象与具体、间接与直接、替换与重复。
在第一章综合语与分析语里主要讲述了汉语和英语在形态变化上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
首先,解释了汉语和英语在形式上的差异,但各有各的特点,再引申到如何处理在翻译上遇到的相关现象。
如:汉语没有冠词,在英译汉时可以省略。
刚性指的是英语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体现在它的句式结构和句子结构上。
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结构形式规范,复杂而不流散。
相对而言,汉语的柔性体现在汉语主谓结构复杂,但是主语形式可多样化,甚至可有可无。
所以不受形态形式约束的汉语显得柔性,灵活。
美国翻译家Nida认为,英汉在语言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摘要:英语和汉语的对比,通过对两这种语言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翻译技巧、思维方式等等方面的具体讲解,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加以对比分析讲解,清晰、不显枯燥的同时又具有说服力。
众所周知,要想学好外语,对其特点的了解是必须的,而要了解其特点,最好的方法就是与母语加以比较。
思维方式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
影响思维方式的因素也多种多样。
英语学习,尤其是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地理解学习和练习,更多时候,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以及中西方文化、思维上的的追根溯源也是必要的,因为学习一门语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学习。
Speaking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mparison,the language of the two rhetorical devices, translation skills, thinking mode and so on,they combine language with culture. As we all know, in order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to underst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best way is to compare with the mother tongue.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way of thinking. Learning English, especially translation, not overnight, it needs to understand the study and practice, more often, understanding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different thinking on the back is necessary, because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learning.关键词:思维方式语法特征修辞手段翻译技巧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英语注重形合,且注重环环相扣的逻辑关系,所以汉译英时往往要加入连词和对句子进行扩展和组合,形成复合句或长句;相反,由于汉语句子一般结构较为简化,无拖沓,所以在英译汉时也应当注意,常常需要将英语句子进行分解、拆散和重组。
英语文章多为长短句交错使用,了解这一特点对平时汉译英和写作时也大有益处。
又如,英语通常为物做主语,而汉语则为人,所以在英汉互译的时候要注意其人称、物称主语的转换。
文化上的不同也是需要注意的,如在写作的时候,西方人喜欢引用专家学者,尤其是有科学依据的观点,而中国人则频繁使用领袖和伟人的话。
思维方式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
影响思维方式的因素也多种多样。
其中最为明显的,概括而言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儒、道和佛三家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的悟性,重人文,轻科学,而西方则讲求逻辑思维,以判断推理为主,提倡理性思辨和科学探索。
英语学习,尤其是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地理解学习和练习,更多时候,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以及中西方文化、思维上的的追根溯源也是必要的,因为学习一门语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学习。
The way of thinking,Performance method, rhetorical device,translation skill,logical thinking,abstract thinking, Pay attention to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of interlocking, So the translation often join conjunctions and extension and combination of the sentence on the contrary, the Chinese sentence structure is simplified, without procrastination, so in English Chinese translation should also be noted that the English sentence often needs to be decomposed and detached and reassembled. English articles for the length of sentence interla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sual translation and writing is also helpful. Cultural differences also need to be noted, such as inwriting, Westerners like to quote experts and scholars, especially the scientific basis of the view, and the Chinese people often use leaders and great words. The way of thinking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language differences.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way of thinking. The most obvious effect, is Chinese way of thinking by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of the three generally formed Chinese understanding.Learning English, especially translation, not overnight, it needs to understand the study and practice, more often, understanding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different thinking on the back is necessary, because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learning.该书的着眼点是英语和汉语的对比,通过对两这种语言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翻译技巧、思维方式等等方面的具体讲解,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加以对比分析讲解,清晰、不显枯燥的同时又具有说服力。
众所周知,要想学好外语,对其特点的了解是必须的,而要了解其特点,最好的方法就是与母语加以比较。
虽然很多地方在平时会略有体会,但在读了作者的具体清晰的对比罗列讲解以及权威例证之后,对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了更深的感悟。
在平时英语学习过程中,同时也随着翻译的东西越来越多以及老师课堂上不断地指引讲解,对翻译的了解越来越深,我也越发感受到要想学好一门语言,翻译好一门语言,如果对其国家的文化和其本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不了解,是没有办法真正学好、翻译好这门语言的。
语的表现方法、思维方式等等都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框架。
读了《英汉对比研究》,除了对连淑能大师的佩服之外,真的是受益匪浅,不只是对翻译而言,对我的整个英语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以下将主要依照英汉语言文化的具体章节谈一下我读后的所学所获所想,综合语与分析语首先,英语词的形态变化较灵活,比如有灵活多变的前缀和后缀,也有动词和静词词形的变化等而汉语则不受严谨主谓结构的约束,也很少使用关联词语,注重时间和事理的顺序,且多用四字格,属于明显的重形不重意的语言。
因此在这一点上较英语而言,汉语较为简洁。
繁复与简短这里指的是句子的长短,英语较繁复,汉语则较短。
这与两种语言各自的语法特点关系密切。
如,英语中存在大量的从属结构,句子可以向后不断扩展,从句环环相扣,再加上短语,往往显得句子繁长,其句首封闭,句尾开放的特征也是由于受到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逻辑思维模式的影响。
与此同时,中文句子特点是向前延伸或重组分割,也仍旧受到悟性思维模式的影响,通常先摆事实后讲道理,所以语序比较自然,也因此句首开放、句尾收缩;总之,很难像英语那样一直向后扩展延伸,所以中文体现出比较简短的特点。
物称与人称物称与人称分别指的是英语和汉语的主语叙述方法。
英语多采用被动式结构,汉语多用主动形式。
被动与主动英语中的被动句与物称倾向紧密相连,二者相互促进,同时,英语重形合和灵活多变的的特点也增加了被动句的使用频率。
尤其是正式文体的被动句使用更多。
间接与直接间接指英语表达比较委婉含蓄,汉语倾向于直接。
汉语多用敬辞、谦辞和婉言,但这样的表述方式也不如英语里那样流行,近年来汉语学家也一直提倡准确、鲜明的文风。
替换与重复忌重复是英语的一大特点。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中译英时一定要回避过多重复,否则翻译出来的英文只能让人觉得华而不实,词汇贫乏。
了解这些语言特点,也有助于平时的翻译和写作工作。
比如,英语注重形合,且注重环环相扣的逻辑关系,所以汉译英时往往要加入连词和对句子进行扩展和组合,形成复合句或长句;相反,由于汉语句子一般结构较为简化,无拖沓,所以在英译汉时也应当注意,常常需要将英语句子进行分解、拆散和重组。
英语文章多为长短句交错使用,了解这一特点对平时汉译英和写作时也大有益处。
又如,英语通常为物做主语,而汉语则为人,所以在英汉互译的时候要注意其人称、物称主语的转换。
文化上的不同也是需要注意的,如在写作的时候,西方人喜欢引用专家学者,尤其是有科学依据的观点,而中国人则频繁使用领袖和伟人的话。
思维方式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
影响思维方式的因素也多种多样。
其中最为明显的,概括而言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儒、道和佛三家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的悟性,重人文,轻科学,而西方则讲求逻辑思维,以判断推理为主,提倡理性思辨和科学探索。
英语学习,尤其是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地理解学习和练习,更多时候,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以及中西方文化、思维上的的追根溯源也是必要的,因为学习一门语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