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解读

合集下载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阅读答案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阅读答案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阅读答案朱光潜据我的教书经验来说,一般青年都欢喜听故事而不欢喜读诗。

从此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现在一般青年对于文学的趣味还是很低。

一个人不欢喜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

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

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

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

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

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他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

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者社会真相的作品,而纯粹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

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

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

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

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各人的天资不同,有些人生来对于诗就感觉到趣味,有些人生来对于诗就丝毫不感觉到趣味,也有些人只对于某一种诗才感觉到趣味。

但是趣味是可以培养的。

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

这件事实在不很容易。

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

记得我第一次读外国诗,所读的是《古舟子咏》,简直不明白那位老船夫因射杀海鸟而受天谴的故事有什么好处,现在回想起来,这种蒙昧真是可笑,但是在当时我实在不觉到这诗有趣味。

后来明白作者在意象音调和奇思幻想上所做的工夫,才觉得这真是一首可爱的杰作。

美学大师朱光潜谈文学修养,说得太好了

美学大师朱光潜谈文学修养,说得太好了

美学大师朱光潜谈文学修养,说得太好了天生的是资禀,造作的是修养;资禀是潜能,是种子;修养使潜能实现,使种子发芽成树,开花结实。

资禀不是我们自己力量所能控制的,修养却全靠自家的努力。

拉丁文中有一句名言:“诗人是天生的不是造作的。

”这句话本有不可磨灭的真理,但是往往被不努力者援为口实。

迟钝人说,文学必须靠天才,我既没有天才,就生来与文学无缘,纵然努力,也是无补费精神。

聪明人说,我有天才,这就够了,努力不但是多余的,而且显得天才还有缺陷,天才之所以为天才,正在他不费力而有过人的成就。

这两种心理都很普遍,误人也很不浅。

文学的门本是大开的。

迟钝者误认为它关得很严密不敢去问津;聪明者误认为自己生来就在门里,用不着摸索。

他们都同样地懒怠下来,也同样地被关在门外。

从前有许多迷信和神秘色彩附丽在“天才”这个名词上面,一般人以为天才是神灵的凭借,与人力全无关系。

近代学者有人说它是一种精神病,也有人说它是“长久的耐苦”。

这个名词似颇不易用科学解释。

我以为与其说“天才”,不如说“资禀”。

资禀是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只有程度上的等差,没有绝对的分别,有人多得一点,有人少得一点。

所谓“天才”不过是在资禀方面得天独厚,并没有什么神奇。

莎士比亚和你我相去虽不可以道里计,他所有的资禀你和我并非完全没有,只是他有的多,我们有的少。

若不然,他和我们在智能上就没有共同点,我们也就无从了解他、欣赏他了。

除白痴以外,人人都多少可以了解欣赏文学,也就多少具有文学所必需的资禀。

不单是了解欣赏,创作也还是一理。

文学是用语言文字表现思想情感的艺术,一个人只要有思想情感,只要能运用语言文字,也就具有创作文学所必需的资禀。

就资禀说,人人本都可以致力文学;不过资禀有高有低,每个人成为文学家的可能性和在文学上的成就也就有大有小。

我们不能对于每件事都能登峰造极,有几分欣赏和创作文学的能力,总比完全没有好。

要每个人都成为第一流文学家,这不但是不可能,而且也大可不必;要每个人都能欣赏文学,都能运用语言文字表现思想情感,这不但是很好的理想,而且是可以实现和应该实现的理想。

朱光潜先生谈文学趣味

朱光潜先生谈文学趣味

朱光潜先生谈文学趣味朱光潜先生谈文学趣味一、什么是纯正的文学趣味。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借助形象反映生活,通过艺术的感染力量和美感作用影响读者的。

阅读欣赏,亦或说\文学趣味\,就是对这种美的吸纳和通过作品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这是文学理论的一般命题。

但是这样说未免隔膜,还是在这篇文章中,朱光潜真切完整地阐述了\文学趣味\的含义,他举例说: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或崔颢的《长干行》里面都有故事,但是这两段故事多么简单平凡,两首诗之所以为诗,主要不在这两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

这两段故事你和我都会说,这两首诗却非你和我所做得出,虽然从表面看起来,他们是那么容易。

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

对于此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趣味\。

朱光潜认为,文学趣味就是对文学作品中新鲜、有趣的情趣和艺术表现的发现和解悟,从而觉到人生世相的新鲜和有趣。

新鲜有趣是\文学趣味\的核心,这里,朱光潜强调的是关注文学形象本身,关注它所传达的作者的生活情趣。

这里,在文学性质的命题中显然渗入了西方\文学表现说\的因子。

二、\文学趣味\的理念在诗歌教学中的意义。

正确认识\纯正的文学趣味\的内涵,对于诗歌教学有重要的原则意义,它是构思诗歌教学的逻辑起点。

所以,我觉得它是一种理念。

由此,我们应该反思传统的解释诗歌的方法以及教学方法。

袁行霈的《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引自《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大出版社1996年)在讲述传统的方法时说,\政治附会\和\纯理性的分析\是\根本违背文艺批评和文艺鉴赏的规律\的。

他的话,正好从反面说明了什么是\不纯正的文学趣味\:附会政治,是古代正统的解释诗歌的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从原则、概念出发,比附历史,牵合政治,千方百计地到诗中寻找寄托、象征或影射。

用这种方法读诗,无不是瘦词隐语,微言大义;可以任意穿凿附会、深文周纳。

朱光潜《文学的趣味》在线阅读

朱光潜《文学的趣味》在线阅读

朱光潜《文学的趣味》在线阅读文学作品在艺术价值上有高低的分别,鉴别出这高低而特有所好,特有所恶,这就是普通所谓趣味。

辨别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玩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艺术中所领略的趣味表现出就是创造。

趣味对于文学的重要于此可知。

文学的修养可以说就是趣味的修养。

趣味是一个比喻,由口舌感觉引申出来的。

它是一件极寻常的事,却也是一件极难的事。

虽说“天下之口有同嗜”,而实际上“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

它的难处在于没有固定的客观的标准,而同时又不能全凭主观的抉择。

说完全没有客观标准吧,文章的美丑犹如食品的甜酸,究竟容许公是公非的存在;说完全可以凭客观的标准吧,一般人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有许多个别的差异,正如有人嗜甜,有人嗜辣。

在文学方面下过一番工夫的人都明白文学上趣味的分别是极微妙的,差之毫厘往往谬以千里。

极深厚的修养常在毫厘之差上见出,极艰苦的磨练也常是在毫厘之差上做功夫。

举一两个实例来说。

南唐中主的《浣溪沙》是许多读者所熟读的: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冯正中、王荆公诸人都极赏“细雨梦回”二句,王静安在《人间词话》里却说“菡萏香销二句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二句,故知解人之不易得。

”《人间词话》又提到秦少游的《踏莎行》,这首词最后两句是“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最为苏东坡所叹赏;王静安也不以为然:“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

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

”这种优秀的评判正足见趣味的高低。

我们玩味文学作品时,随时要评判优劣,表示好恶,就随时要显趣味的高低。

冯正中、王荆公、苏东坡诸人对于文学不能说算不得“解人”,他们所指出的好句也确实是好,可是细玩王静安所指出的另外几句,他们的见解确不无可议之处,至少是“郴江绕郴山”二句实在不如“孤馆闭春寒”二句。

朱光潜《谈美书简》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朱光潜《谈美书简》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专注下一代成长朱光潜《谈美书简》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

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

人在理智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

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

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

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

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

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

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

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

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

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

一味齐整,如钟。

咬文嚼字练习题

咬文嚼字练习题

《咬文嚼字》练习题一复习指导:1.《咬文嚼字》的作者是,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本文通过对郭沫若等人炼字实例的分析,阐明了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密切联系。

(立论)同步练习: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咬文嚼字()憎恶()深恶痛绝()援例()啰嗦()・・・・・・・锚铢必较()斟酌()剥啄有声()岑寂()豁然贯通()・・・・・・・・二、阅读理解(一)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

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

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

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

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

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

“推”可以无声,“敲” 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 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文学的趣味》朱光潜

《文学的趣味》朱光潜

《文学的趣味》朱光潜文学作品在艺术价值上有高低的分别,鉴别出这高低而特有所好,特有所恶,这就是普通所谓趣味。

辨别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玩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艺术中所领略得的趣味表现出就是创造。

趣味对于文学的重要于此可知。

文学的修养可以说就是趣味的修养。

趣味是一个比喻,由口舌感觉引申出来的。

它是一件极寻常的事,却也是一件极难的事。

虽说“天下之口有同嗜”,而实际上“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

它的难处在没有固定的客观的标准,而同时又不能完全凭主观的抉择。

说完全没有客观的标准吧,文章的美丑犹如食品的甜酸,究竞容许公是公非的存在;说完全可以凭客观的标准吧,一般人对于文艺作品的欣赏有许多个别的差异,正如有人嗜甜,有人嗜辣。

在文学方面下过一番功夫的人都明白文学上趣味的分别是极微妙的,差之毫厘往往谬以千里。

极深厚的修养常在毫厘之差上见出,极艰苦的磨炼也常是在毫厘之差上做功夫。

举一两个实例来说。

南唐中主的《浣溪沙》是许多读者所熟读的: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通,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冯正中、王莉公诸人都极赏“细雨梦回”二句,王静安在《人间词话》里却说:“菡萏香销二句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二句,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人间词话》又提到秦少游的《踏莎行》,这首词最后两句是“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最为苏东坡所叹赏;王静安也不以为然:“少游词境最为凄惋,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

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

”这种优秀的评判正足见趣味的高低。

我们玩味文学作品时,随时要评判优劣,表示好恶,就随时要显趣味的高低。

冯正中、王荆公、苏东坡诸人对于文学不能说算不得“解人”,他们所指出的好句也确实是好,可是细玩王静安所指出的另外几句,他们的见解确不无可议之处,至少是“郴江绕郴山”二句实在不如“孤馆闭春寒”二句。

登高诗的文化解读 (精选)

登高诗的文化解读 (精选)

登高诗的文化解读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登高诗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登高诗指因登高临远而写景抒情的诗歌统称。

登高就是登临高处,主要指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登高往往没有什么深刻的文化蕴涵,然而登高在历代诗人的笔下却是一个不老的话题,由一种日常习俗变为一种承载多层意蕴文化符号,具有指代功能、情感功能、表意功能,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千百年来被历代文人反复吟咏。

古典登高诗,无论是登楼、登山,还是登台、登塔,在无数次具体的特殊的个性的诗歌情景中,都积累了多样情感蕴涵与深层文化心理。

登高本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俗现象,推其源一是来自古代宗教祭祀活动,也就是“望祭山川”,另一是“重九登高”的节日习俗,所以重阳节也叫“登高节”。

古人有登高的情结,登高和古代文人有着不解之缘,孔子时代就有“君子登高必赋”的传统观念,登高在古代士大夫那里已经演变成日常生活中一种很普遍而高雅的文化活动,成为古代文人展示文才的重要舞台。

诗人的登高,有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情调,站得高必能卓然而立,身体的高举带来的是心灵的超脱,以有限之身面对无限时空,顿觉眼界开阔,能见前之所未曾见或不可见,如萧萧落木、滚滚逝水、迢迢客路、遥遥草色等,能起前之所未起之思、不起之愁,如荒烟蔓草、西风残照、宿鸟归飞、浮云漂泊等,从而获得一种博大的情感体验,更易产生创作的灵感。

所以登高不独于重阳,文人往往因登高而“情满于山”,人生的感慨一起涌来,宇宙、人生、国事、家事,眼前景、心中情,喜怒哀乐竞相涌来,于是便产生了许多游目骋怀的登高诗。

登高诗生动记录了诗人辗转流离的生活经历和坎坷复杂的心路历程,是诗人们时不我待的生命紧迫感、舍我其谁的生命价值感以及忧国伤时的社会忧患感的具体呈现,包蕴其高尚气节和理想人格,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也正因为历代诗人广泛参与登高,从而不断丰富了登高的文化内涵。

浅析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浅析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浅析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诗歌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良好的文化涵养。

我国伟大的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就曾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甚至还说,“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个人不欢喜诗,文学趣味就低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诗歌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那么如何对一首诗进行探究性阅读,即诗歌鉴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根据平时的阅读体会,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知人论世,捕捉初感看小说,还需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和作者所处的小环境等,读诗亦然。

一首诗的鉴赏往往要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和诗歌的写作背景等,这便是知人论世原则。

通过对诗人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和写作背景了解,可以捕捉艺术初感。

艺术初感很重要,这是鉴赏的第一步,也是对作品的“第一印象”,这也就为下一步的鉴赏奠定了情感基调。

如庾信的《拟咏怀》诗中的一首: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庾信北移”在历史上是件大事,他不但给沉闷的北方文坛刮了一股春风,为后来隋唐诗歌的繁荣奠定了最先的基础,而且他的诗风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由前期的“宫体诗”的绮艳,变为后期的咏怀诗的刚健深沉、苍凉悲壮,主要描写自己的萧瑟身世与国破家亡的沉痛感慨,体现出沉痛悲凉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庾信后期的诗是他那个时代的一个投影,是他半生萧瑟的一幅画图,也是他百结愁肠的一曲悲歌,他的作品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

了解了庾信的生平经历及艺术风格的转化,对本诗的沉痛悲凉的基调便有了很好的把握。

二、推敲字句,理出意象“推敲”一词出自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

说贾岛是在一次去京城的路上,于驴上吟得这两句诗。

沉吟之时撞上韩愈出巡的马队,韩愈问其缘故,立马良久,向贾岛说“敲”字比“推”字好。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3.中国古人一提到秋,总是伤感、寂寞无可奈何居 中国古人一提到秋,总是伤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多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 的秋天;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的秋天;“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是王维心目中的 秋天;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秋天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笔 下的秋天;“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下的秋天;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是晏殊笔下的秋天……毛泽东同样写的是寒秋景 是晏殊笔下的秋天……毛泽东同样写的是寒秋景 ……
空间转换顺序
具有表现力的词语: 具有表现力的词语: ①“染 ①“染”字,活画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 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很容易让人想到《山行》 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很容易让人想到《山行》 中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中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争 字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 ②“争”字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 烈场面。 烈场面。 ③“击 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 ③“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 健雄姿。 健雄姿。
毛泽东词二首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 长沙
第二课时
写 作 背 景 词 的 知 识 思 考 题 寓 情 于 景 空 间 顺 序 词 语 古 人 写 秋 课 堂 练 习 业 作
1.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 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 年春 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 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 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年至 年至1923年间在长 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 年至 年间在长 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此作。 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此作。本篇 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 月号。 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年 月号 2.介绍词的一般知识 . 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 ⑴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 于南唐之际,大盛于宋, 于南唐之际,大盛于宋,以后作者仍代不乏

登高诗的文化解读(精选)

登高诗的文化解读(精选)

登高诗的文化解读着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登高诗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登高诗指因登高临远而写景抒情的诗歌统称。

登高就是登临高处,主要指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登高往往没有什么深刻的文化蕴涵,然而登高在历代诗人的笔下却是一个不老的话题,由一种日常习俗变为一种承载多层意蕴文化符号,具有指代功能、情感功能、表意功能,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千百年来被历代文人反复吟咏。

古典登高诗,无论是登楼、登山,还是登台、登塔,在无数次具体的特殊的个性的诗歌情景中,都积累了多样情感蕴涵与深层文化心理。

登高本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俗现象,推其源一是来自古代宗教祭祀活动,也就是“望祭山川”,另一是“重九登高”的节日习俗,所以重阳节也叫“登高节”。

古人有登高的情结,登高和古代文人有着不解之缘,孔子时代就有“君子登高必赋”的传统观念,登高在古代士大夫那里已经演变成日常生活中一种很普遍而高雅的文化活动,成为古代文人展示文才的重要舞台。

诗人的登高,有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情调,站得高必能卓然而立,身体的高举带来的是心灵的超脱,以有限之身面对无限时空,顿觉眼界开阔,能见前之所未曾见或不可见,如萧萧落木、滚滚逝水、迢迢客路、遥遥草色等,能起前之所未起之思、不起之愁,如荒烟蔓草、西风残照、宿鸟归飞、浮云漂泊等,从而获得一种博大的情感体验,更易产生创作的灵感。

所以登高不独于重阳,文人往往因登高而“情满于山”,人生的感慨一起涌来,宇宙、人生、国事、家事,眼前景、心中情,喜怒哀乐竞相涌来,于是便产生了许多游目骋怀的登高诗。

登高诗生动记录了诗人辗转流离的生活经历和坎坷复杂的心路历程,是诗人们时不我待的生命紧迫感、舍我其谁的生命价值感以及忧国伤时的社会忧患感的具体呈现,包蕴其高尚气节和理想人格,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也正因为历代诗人广泛参与登高,从而不断丰富了登高的文化内涵。

朱光潜《谈美书简》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朱光潜《谈美书简》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朱光潜《谈美书简》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

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

人在理智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

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

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

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

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

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

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

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

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

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

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

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

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

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

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

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

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

谈文学 朱光潜

谈文学 朱光潜

谈文学朱光潜1.学文学第一件要事是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自己多练习写作,如此才能亲自尝出甘苦,逐渐养成一种纯正的趣味,学得一副文学家体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同情。

朱光潜著:《谈文学》之《序》,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2版。

2.文学也是如此。

它起于实用,要把自己所知所感的说给旁人知道;但是它超过实用,要找好话说,要把话说得好,使旁人在话的内容和形式上同时得到愉快。

朱光潜著:《谈文学》之《文学与人生》,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2版,第4页。

3.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一半根据对于语言文字的认识,一半也是要靠虚心模仿前人的范作。

文艺必止于创造,却必始于模仿,模仿就是学习。

最简捷的办法就是精选模范文百篇左右(能多固好;不能多,百篇就很够),细心研究每篇的命意布局分段造句和用字,务求透懂,不放过一字一句,然后把它熟读成诵,玩味其中声音节奏与神理气韵,使它不但沉到心灵里去,必须沉到筋肉里去。

这一步做到了,再拿这些模范来模仿(从前人所谓“拟”),模仿可以由有意的渐变为无意的。

习惯就成了自然。

入手不妨尝试各种不同的风格,再在最合宜于自己的风格上多下功夫,然后融合各家风格的长处,成就一种自己独创的风格。

从前做古文的人大半经过这种训练,依我想,做语体文也不能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方法。

朱光潜著:《谈文学》之《资禀与修养》,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2版,第16页。

4.文学作品在艺术价值上有高低的分别,鉴别出这高低而特有所好,特有所恶,这就是普通所谓趣味。

辨别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玩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艺术中所领略得的趣味表现出来就是创造。

趣味对于文学的重要于此可知。

文学的修养可以说就是趣味的修养。

朱光潜著:《谈文学》之《文学的趣味》,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2版,第17页。

5.我们一般人至少对于自己日常生活知得比较清楚,所以记日记是初学习作的最好的方法。

普通记日记只如记流水帐,或是作干燥无味的起居注,那自然与文学无干。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解读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解读
谁主沉浮?—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 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 青年。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仰视:鹰击长空

俯瞰:鱼翔浅底
总结:万类霜天竞自由
问:谁主沉浮
景中寓情 情中显志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仰视:鹰击长空
江面千帆竞发的
换成“飞”? 热闹场面
到中流击水,表层意思:水中搏击
深层意思:革命风浪
浪遏飞舟?
中搏击Leabharlann 谁主沉浮?回答: (言志)
沁园春 长沙
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 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地枫 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近看碧绿清澈 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 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 宇宙间地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 对这一派勃勃生机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 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
“意象”简释

创作者的 思想感情

作品中的 客观物象
诗人的 思想感情 与客观物 象融合形 成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 意象的创造和 组合所构成的 一种充满诗意 的艺术境界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沁园春 长沙
写作背景:
长沙是毛泽东早年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 地方。1925年,革命运动一浪高过一浪,五卅 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 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同时,国共两党统一战线 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但 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领导权交给资产 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的力量,看到星星之 火,可以燎原。 这年秋天,毛泽东去广州主 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 写下了这首词。

朱光潜文学的趣味课后不认识的生字

朱光潜文学的趣味课后不认识的生字

朱光潜文学的趣味课后不认识的生字
(实用版)
目录
1.朱光潜与文学的趣味
2.文学对于人生的影响
3.课后不认识的生字
正文
朱光潜,一位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学者。

他提倡文学应具有趣味性,认为文学的趣味不仅在于文字的美感,更在于文学作品对人生百态的描绘以及对人类情感的诠释。

朱光潜认为,文学的趣味在于它可以让我们暂时忘却生活中的烦恼,沉浸在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中。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可以与各种各样的人物相识,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爱恨情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感得到了升华。

因此,文学的趣味并不仅仅是消遣,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性的探究。

然而,在课后的学习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生字,这些生字可能是我们不熟悉的词汇,也可能是我们无法理解的意象。

这些生字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困扰,但却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在查阅资料、请教老师、与同学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些生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从而使我们的阅读更加丰富,也更加有趣。

总的来说,朱光潜的观点让我们认识到,文学的趣味并不仅仅在于文字的美感,更在于文学作品对人生百态的描绘以及对人类情感的诠释。

第1页共1页。

朱光潜《谈文学》

朱光潜《谈文学》

朱光潜《谈文学》导读:文脉关乎国运,文艺化育人心。

站在价值多元和技术横流的时代窗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艺?朱光潜先生认为,文艺第一要是是养成高尚纯粹的趣味。

要提升文艺的志趣,唯一的办法是多多玩味第一流文艺杰作,在这些作品中把第一眼看去是平淡无奇的东西玩味出隐藏的妙蕴来,然后拿“通俗”的作品来比较,自然会见出优劣。

文艺的功用在表现作者的情感思想,传达于读者,使读者由领会而感动。

就作者说,他有两重自然的急迫需要。

第一是表现。

情感思想是生机,自然需要宣泄,宣泄才畅通愉快,不宣泄即抑郁苦闷。

所以文艺是一件不得已的事。

一个作家如果无绝对的必要,他最好是守缄默;得已而不已,勉强找话来说,他的动机就不纯正,源头就不充实,态度就不诚恳,作品也就不会有很大的艺术价值。

其次是传达的需要。

人是社会动物,需要同情,自己愈珍视的精神价值愈热烈地渴望有人能分享。

一个作者肯以深心的秘蕴交付给读者,就显得他对读者有极深的同情,同时也需要读者的同情报答。

所以他的态度必须是诚恳的,严肃而又亲切的。

如果一个作家在内心上并无这种同情,只是要向读者博取一点版税或是虚声,为达到这种不很光明的目的,就不惜择不很光明的手段,逢迎读者,欺骗读者,那也就决说不上文艺。

在事实上,文艺成为一种职业以后,这两种毛病,这表现与传达两种急迫需要的缺乏,都很普遍。

作者对自己不忠实,对读者不忠实,如何能对艺术忠实呢?这是作者态度上的基本错误,许多低级趣味的表现都从此起。

第一是无病呻吟,装腔作势文艺必出于至性深情,谁也知道。

但是没有至性深情的人也常有出产作品的引诱,于是就只有装腔作势,或是取浅薄俗滥的情调加以过分的夸张。

最坏的当然是装腔作势,心里没有那种感触,却装着有那种感触。

满腔尘劳俗虑,偏学陶谢恣情山水,冒充风雅;色情的追逐者实际只要满足生理的自然需要,却跟着浪漫诗人讴歌恋爱圣洁至上;过着小资产阶级的生活,行径近于市侩土绅,却诅咒社会黑暗,谈一点主义,喊几声口号,居然像一个革命家。

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短评

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短评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散文家,他在文学批评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中,有关读诗与趣味培养的观点也颇受关注。

本文将针对朱光潜先生的观点进行一些短评。

1. 读诗与趣味培养的意义朱光潜先生认为,读诗与培养趣味对人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通过诗歌的欣赏和阅读,可以启迪人的感情和思维,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诗歌也是一种表达情感、抒发思想的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

培养趣味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升审美情趣、丰富个人内涵的过程,可以使人的心灵更加丰富和健康。

2. 读诗与趣味培养的途径朱光潜先生提出了一些读诗和培养趣味的具体途径。

他认为,要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首先要多读诗,特别是经典的诗歌作品,通过品读和理解,逐渐形成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要注重理性思考,对诗歌中的意象、情感、意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要注重情感体验,通过诗歌的阅读,去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提升个人的情感品味和审美修养。

3. 读诗与趣味培养的现实意义朱光潜先生认为,读诗与培养趣味不仅是一种文化修养,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在今天物质丰富而精神匮乏的社会中,人们往往过于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忽视了对内在精神世界的培养。

而读诗与培养趣味正是一种重要的途径,可以帮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到心灵的寄托和慰藉。

读诗与培养趣味也可以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丰富生活的内涵,使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义和丰富。

读诗与培养趣味在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4. 结语朱光潜先生对于读诗与趣味培养的观点,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在当代社会,人们应该注重对内心精神世界的培养,读诗与培养趣味正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我们可以通过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去认真对待诗歌的阅读和理解,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精神世界,使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义和深刻。

基于朱光潜先生对于读诗与培养趣味的经典观点,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一话题,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扩展。

“纯正的趣味”:朱光潜的批评标准

“纯正的趣味”:朱光潜的批评标准

“纯正的趣味”:朱光潜的批评标准江守义;刘欣【摘要】朱光潜推崇克罗齐“创造的批评”,但认为这种批评忽视了价值判断,于是提出“文学的趣味”来加以弥补.批评有了价值判断,就应该有批评标准,这一标准就是朱光潜所说的“纯正的趣味”.【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9)004【总页数】6页(P429-434)【关键词】朱光潜;创造的批评;文学的趣味;纯正的趣味【作者】江守义;刘欣【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3;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1通过对西方文学批评史的考察,朱光潜按照批评家的自我定位,分列出四类批评:“司法式”批评、“舌人式”批评、“印象主义”批评和“创造的批评”。

①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讨论的主要是“司法式”批评和“创造的批评”,在《谈美》中又列出“导师式”批评、“法官式”批评、“舌人式”批评和“印象主义”批评。

“导师式”批评指的是批评家拿自己的哲学、美学理想向作家发号施令,提出一系列教条来规定作家的创作,这和“法官”式批评是相通的,“法官”式批评家用文学中纪律和法则来衡量一切作品。

这里朱光潜似乎用“导师" 式批评指代具有原创性的批评理论,但在这两类批评中朱光潜都举了坊间流传的如《诗歌做法》、《小说做法》为例。

可见朱光潜对这两类批评范式的区分是很模糊的。

故本文将“导师式”批评和“法官式”批评合并为“司法式”批评。

在他看来,前三类批评分别把批评当做“判断”、“诠解”和“欣赏”,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把欣赏和批评分得很清楚,近代批评则试图打破这两者间的隔阂,主张“创造的批评”。

[1]376朱光潜认为这一派的批评大家有两个,一是艾略特,他主张“创造必寓批评”,一流的作家必然是一流的批评家;第二个是克罗齐,他注重“批评必寓创造”,于是批评家也成为艺术家。

朱光潜尤为欣赏克罗齐的“创造的批评”。

朱光潜:诗与纯粹的文字游戏

朱光潜:诗与纯粹的文字游戏

朱光潜:诗与纯粹的文字游戏谐与隐都带有文字游戏性,不过都着重意义。

有一种纯粹的文字游戏,着重点既不像谐在讥嘲人生世相的缺陷,又不像隐在事物中间的巧妙的凑合,而在文字本身声音的滑稽的排列,似应自成一类。

艺术和游戏都像斯宾塞(Spencer)所说的,有几分是余力的流露,是富裕生命的表现。

初学一件东西都有几分困难,困难在勉强拿规矩法则来约束本无规矩法则的活动,在使自由零乱的活动来牵就固定的纪律与模范,学习的趣味就在逐渐战胜这种困难,使本来牵强笨拙的变为自然娴熟的。

习惯既成,驾轻就熟,熟中生巧,于是对于所习得的活动有运用自如之乐。

到了这步功夫,我们不特不以牵就规范为困难,而且力有余裕,把它当作一件游戏工具,任意玩弄它来助兴取乐。

小儿初学语言,到喉舌能转动自如时,就常一个人鼓舌转喉作戏。

他并没有和人谈话的必要,只是自觉这种玩艺所产生的声音有趣。

这个道理在一般艺术活动中都可以见出。

每种艺术都用一种媒介,都有一个规范,驾驭媒介和牵就规范在起始时都有若干困难。

但是艺术的乐趣就在于征服这种困难之外还有余裕,还能带几分游戏态度任意纵横挥扫,使作品显得逸趣横生。

这是由限制中争得的自由,由规范中溢出的生气。

艺术使人留恋的也就在此。

这个道理可适用于写字、画画,也可适用于唱歌、做诗。

比如中国民众游戏中的三棒鼓、拉戏胡琴、相声、口技、拳术之类,所以令人惊赞的都是那一副娴熟生动、游戏自如的手腕。

在诗歌方面,这种生于余裕的游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成分,在民俗歌谣中这个成分尤其明显。

我们姑从《北平歌谣》里择举二例:老猫老猫,上树摘桃。

一摘两筐,送给老张。

老张不要,气得上吊。

上吊不死,气得烧纸。

烧纸不着,气得摔瓢。

摔瓢不破,气得推磨。

推磨不转,气得做饭。

做饭不熟,气得宰牛。

宰牛没血,气得打铁。

打铁没风,气得撞钟。

撞钟不响,气得老鼠乱嚷。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三层。

塔前有座庙,庙里有老僧,老僧当方丈,徒弟六七名。

一个叫青头愣,一个n1愣头青;一个是僧僧点,一个是点点僧;一个是奔葫芦把,一个是把葫芦奔。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词的相关知识
❖ 词是产生于隋唐兴盛于两宋的一种新诗体.词 又称为:“曲子词”、“诗余”、“乐府”和 “长短句”等。与近体诗相较,词在形式上独 具特色:一、词是配乐的;二、词有一个音乐 性的调名,即词调,通常称词牌;三、词分为 数片,通常是上下两篇;四、词的句子长短参 差不齐;五、每一种词调有不同的押韵位置。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感怀—往昔壮 志豪情
中心思想: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 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 主宰的问题。
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 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也形象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到中流击水,表层意思:水中搏击
深层意思:革命风浪
浪遏飞舟?
中搏击
谁主沉浮?
回答: (言志)
沁园春 长沙
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 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地枫 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近看碧绿清澈 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 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 宇宙间地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 对这一派勃勃生机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 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
谁主沉浮?—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 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 青年。
课文分析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时间 地点 人物
豪迈
角度 景 状态
❖ 看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 自 远 山红 静
秋❖ 漫江碧透, 然 近 水绿 动
色❖ 绚❖

丽❖
百舸争流。 景 鹰击长空, 物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鹰击 鱼翔
动 动
点--面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鱼 鹰百 漫 翔 击舸 江 浅 长争 碧 底 空流 透
❖分类: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0字以上)
❖ 词牌名——沁园春
❖ 确定字数、句数、格律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词的思路,理解文意 2、把握词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推敲关键词句
3、掌握词中意象, 体味词的意境
一.注音:
舸gě 寥廓liáo kuò 峥嵘zhēngróng 遒qiú 遏è
3国7继、岳的作、和续1麓求。1世9从91界2山学8事3年为年孩学革,生4奋4月命追活月儿 不斗,工,目怀和与作立成他标革1何。离的9叔志名命1开新衡1长斗民至出誓等沙学争同1,乡不会9志经赴2。创3关还历上年立海,,。了间、因以广在改有州长造等此沙中地 4、“五四埋”时骨期,何他须组织桑领导梓了地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
毛泽东在长沙的活动
15产、1、沙主911,29义9152开小10年年始年组春,了9。月十他,,八在他他岁此与回的地何毛湖长叔泽达南衡东十老等同三同家志年志来之指建到久导立湖的了农南求湖省民学南会和运共长革 6动、命1。斗92争同1生年年活7月秋。中,国自共产韶党山诞赴生广后,州又接组办建了农中民共 2湘、运区自动委19讲并13任习年书至所记1,918途年经,他长在沙省,立游第一橘师子范洲学校、读书。
“意象”简释

创作者的 思想感情

作品中的 客观物象
诗人的 思想感情 与客观物 象融合形 成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 意象的创造和 组Fra bibliotek所构成的 一种充满诗意 的艺术境界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沁园春 长沙
写作背景:
长沙是毛泽东早年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 地方。1925年,革命运动一浪高过一浪,五卅 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 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同时,国共两党统一战线 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但 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领导权交给资产 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的力量,看到星星之 火,可以燎原。 这年秋天,毛泽东去广州主 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 写下了这首词。
二.释词:
怅: 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 沉浮:指盛衰。 峥嵘:不平凡,不平常。 指点:评论的意思。 粪土:用做动词,以‥‥‥为粪土,意动用法。
遏: 阻止。
在一个深秋的季节 里,橘 子洲头,伫 立着一位英姿 勃发 的年轻革命家,他 正深 情在注视着滚 滚北去的湘江波涛, 凝重的目光里似乎 折射出心头翻腾的 无限遐思……
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
引起了全国人进生步思无想界处的重不视青。随山后,。又领导了驱逐
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
鉴赏诗歌流程 流畅诵读 理解文意 理解感情
背诵玩赏 体会韵味
鉴赏诗歌要点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时代、写作背景 把握技巧:推敲词句、捕捉意象、体会音韵
展开想象
回忆往昔,曾经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 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 候,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 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 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 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 前进的船只?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时间、地点、人物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见景—生机勃
鹰击长空,
勃之景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生情—济世沧
谁主沉浮?
桑之情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过渡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追忆—当年革
指点江山,
命盛景
激扬文字,
导入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 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 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 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教学导入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 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 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读诗的功用不仅在消愁解闷,不 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品;它在 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 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 命的活力。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写景- 抒情
看-怅-问
携来百侣曾游。
看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革命青年
写景恰同学少年,
| 风华正茂;
- 年轻 - 有才华
忆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记事指点江山,
- 奔放热情 - 强劲有力 - 关心国家命运
激扬文字,
- 敢于斗争
粪土当年万户侯。- 蔑视反动军阀
曾记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