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因果关系与知识
03第四讲 唯物辩证法笔记
唯物辩证法一、名解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2、规律: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4、联系的普遍性。
(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5、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1)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
(2)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人们通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3)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
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6、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8、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9、内容与形式。
内容与形式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
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指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10、本质与现象。
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现象可以分为真象和假象。
11、原因结果。
在事物普遍联系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
12、必然与偶然。
必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
偶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4讲-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之二
国际政治无政府状态这一特性导致了国际政治生活 具有显著的相似性(结构)。
权力斗争是国际体系(结构)的产物,而非人性 的结果,所以威胁与潜在威胁处处可见。
要面对和应对威胁的考虑和行为决定了国际关系 中的相互关系就是一种紧张状态,敌视是常态。
所以,每个单元(国家)都会尽全力保障自己的 安全,从而导致结盟与军备竞赛。
第一,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是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而不是人性。 无政府性才是国际关系的客观存在,才是社会事实。国际和国内 两种不同政治环境的根本分水岭就是无政府性。
第二,无政府条件下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考虑。摩根索认为政 治家的目的是积累权力,而沃尔兹认为国家所最终关心的不是权 力,而是安全。
第三,国际体系结构决定着国家的行为。摩根索认为因果关系是 单向的,即主要从处于相互作用的个人或国家那里寻找原因。沃 尔兹认为因果关系是双向互动的。某些国际后果的原因存在于相 互作用的单位层次上,但是还有某些原因存在于结构层次上。
主学、要加试州图大解学伯释克体利系分层校任次教上,的曾国担任际美行国为模式,如为什么会 发对外生政战策争委、员国会委家员为,什美么国会政治去学制会衡会强长大等的国家等大问题。
1职99。4年退休之后,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终身荣誉教授。主要著作《人、国家与战
争》(1959),《对外政策和民主政治》(1967),《国际政治理论》(1979)。 《国际政治理论》是国际关系学界影响最大,引用率最高的著作。2013年去世。
第四讲_主题法与主题标引(新)
第四讲主题法与主题标引一、主题法的概念所谓主题法就是直接以表达文献的语词作为检索标识,以字顺为主要检索途径,并通过参照系统等方法揭示词间关系的标引和检索文献的方法。
所谓主题,通常指文献论述的对象,包括事物、问题、现象等。
而经过选择,用来表达文献主题的语词,称为主题词。
――《文献分类法主题法导论》/马张华,候汉清编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7二、主题法的特征:目前各国采用的主题法存在多种形式,但一般都具有如下特征:1.都是以特定的事物、问题、现象,即主题为中心集中图书资料的。
主题法不象分类法那样需要受学科体系的限制,而是直接从主题对象的角度揭示图书资料的。
2.都是以语词作为检索标识的。
3.都是以字顺方式作为主要检索途径的。
虽然根据揭示词义关系的需要,主题法也采用范畴、词族等方式组织主题词,但字顺方式始终是它的主要排检依据。
4.一般都是通过详尽的参照系统等方式揭示主题词之间的关系的。
为克服字顺排列不能揭示主题词之间联系的局限,主题法发展了完备的参照系统,并备有词族索引、范畴索引、轮排索引等多种辅助索引,从而在主题词之间建立起充分的语义联系。
5.主要是用来处理文献资料、编制各类检索工具及检索系统的。
分类法通常用以组织文献排架和组织分类检索工具;主题法则一般不用于组织图书,只广泛用于组织各种检索工具,不仅可以利用它编制各类供手检使用的书目索引,也可以用来建立计算机检索系统,进行机械检索。
三、主题法的类型主题法的类型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划分方法,按照主题词的选词方式,习惯上可以分为标题法、元词法、叙词法、关键词法;按照其使用时组配的先后,则可以分为先组式主题法和后组式主题法。
1.标题法标题法是最早出现的一种主题法类型。
它是一种以标题词作为文献主题标识的标引和检索的主题法。
所谓标题词,亦称标题,是指经过规范化处理的,用来标引文献的词或词组,通常为比较定型的事物名称。
标题法是一种在手工检索工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采用列举方式的主题法。
第04讲 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概括(讲义)(解析版)
第04讲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概括目录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概括筛选,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阅读目的取舍信息的思维活动,捕捉和选取有效的、符合阅读目的的重要的语句,体会有关语句的隐含信息,舍弃无关紧要的内容。
整合,就是将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整理、综合、转换的过程。
“筛选并整合”:一是指能够辨别材料中信息的正误;二是指能够从文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有关语句,进行简单表述。
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相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
概括:“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包含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全文中心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中,分析理解是基础,综合归纳是核心,概括表达是关键。
信息类阅读试题关于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概括,可以在选择题中出现,也可以在主观试题中出现。
试题形式灵活多样,这种考点的试题,一般出现在选择题和简答试题中,这是考查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要有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的能力。
概括信息筛选整合信息实战技法整合信息题型一概括内容所谓“重要概念”,就是指含义丰富深刻,能够蕴含文章主题思想,能够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一般涉及以下三点:①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念;②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③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Ⅰ,往往考查对“重要概念”内涵、属性和外延的理解。
此类题的阅读材料多为科普文。
【教材实例】阅读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下第13课《宇宙的边疆》,从宇宙、行星系、恒星、太阳系、地球这几个说明对象中任选一个感兴趣的进行分析,找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并给它下定义。
【关联高考】[解析]下定义时应注意其“类属”和“特征”。
首先应明确历史地理学是一个学科。
然后根据材料梳理出它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特征、时代等要素,将其组合成一句完整的话语。
回答本题时还应注意不能将其与“沿革地理”混淆。
[参考答案]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理解因果关系的阅读教案
理解因果关系的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因果关系的概念和重要性。
2、帮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识别和分析因果关系。
3、培养学生运用因果关系进行推理和预测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因果关系的定义和常见表达方式。
学会在文本中准确找出因果关系的线索。
2、难点区分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
能够深入分析复杂文本中的因果逻辑。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因果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示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和发现。
4、练习巩固法:布置相关的阅读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开始上课时,老师可以先讲一个简单的小故事,比如:“小明因为昨天晚上熬夜玩手机,所以今天早上上学迟到了。
”然后提问学生:“在这个故事中,什么是原因,什么是结果?”引发学生对因果关系的初步思考。
2、知识讲解(10 分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解释因果关系的定义:“因果关系就是指一个事件(原因)导致另一个事件(结果)的发生。
原因是引起结果的因素,结果是由原因产生的后果。
”举例说明因果关系的常见表达方式,如“因为……所以……”“由于……因此……”“……导致……”“……致使……”等,并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出使用这些表达方式的句子。
3、示例分析(15 分钟)展示一篇简短的文章,比如:“今天天气很冷,人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袄。
”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提问:“天气冷是原因还是结果?人们穿棉袄是原因还是结果?”再展示一篇稍微复杂一点的文章,例如:“由于连续的暴雨,河水水位迅速上涨,淹没了附近的农田。
农民们损失惨重,很多农作物都被毁坏了。
”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文章中的因果链,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4、区分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10 分钟)讲解相关关系的概念:“相关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但不一定是因果关系。
【高考第一轮复习政治】第4讲《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2模拟试题:单元模拟试题解析
【高考第一轮复习政治】第4讲《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2模拟试题:单元模拟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改革开放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②没有弱点和缺陷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④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C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也存在固有的弱点和缺陷,②错误。
2.2011年11月9日,央视报道,国家发改委已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进行反垄断调查,两家企业涉嫌宽带接入领域垄断问题。
电信和联通合在一起占有宽带接入领域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场份额。
若垄断事实成立,两家企业或遭数十亿元巨额罚单。
市场经济中的垄断行为()①是骨干企业盈利的主要手段②破坏了相应市场的正常秩序③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④体现了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 D解析垄断排斥市场竞争,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体现了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缺陷,故②③④符合题意。
市场经济条件下,垄断是一种不正当经济行为,故①说法错误。
3.沃尔玛重庆分店用普通猪肉假冒绿色猪肉被查处后,2011年10月9日,重庆市工商局责令其停业整顿,并处以高额罚款。
这一事件启示我们要()①提高商品质量,降低商品价格②依法诚信经营,树立企业信誉③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资源配置④增加商品价值,提高企业效益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 C解析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有利于促进企业诚信经营,提高商品质量,树立企业信誉;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资源配置,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不是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意义。
故答案为C。
4.读漫画《药品降价,又遇尴尬》,为改变漫画反映的情况,建议政府要认识到()A.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药价是市场调节的必然结果B.要高度重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C.必须在遵循价值规律的前提下,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D.要高度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答案 C解析漫画反映的药品降价后,一些药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将低价药撤柜,改卖高价药的情况。
因果关系
其他现象
二,因果联系的特点
本质特征
先行后续的关系
同时具备
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原因: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 原因: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 结果: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结果: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因 果 区 别 系 原 因
的
结
果
的
系
有人在办完某事以后说, 有人在办完某事以后说,这件事办得毫无结 这件事是否只有原因,而无结果? 果.这件事是否只有原因,而无结果? 提示: ,事物有因必有果,只不过在结果中, 提示:1,事物有因必有果,只不过在结果中,有 预期的结果和未预期的结果, 预期的结果和未预期的结果,好的结果与坏的结 果之分. 果之分. 2,这里的所谓"毫无结果"其实是指未达到 ,这里的所谓"毫无结果" 预期的结果,而并非没有任何结果. 预期的结果,而并非没有任何结果.如我们去办 一件事,无非是办成或者未办成两种结果. 一件事,无非是办成或者未办成两种结果.决不 能说未办成就不是一种结果. 能说未办成就不是一种结果. 3,毫无结果的说法,只是一定意义而言,决 ,毫无结果的说法,只是一定意义而言, 非否定了原因与结果相互依赖的关系. 非否定了原因与结果相互依赖的关系.
无因之果或无果之因都 是不存在的. 是不存在的.从结果分 析原因同样可以探究事 物的发展过程. 物的发展过程.
小
因 果 联 系
因果辩 证关系 联系 严格区别 特点 显著特点 〈区别于其它 联系形式〉 联系形式〉 其它特点
结
先行后续的关系 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普遍性,客观性 普遍性, 本质特征
含义,时间顺序,地位作用不同 含义,时间顺序,
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精品】中考语文议论文第4讲论证方法复习教案
第4讲论证方法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议论文的三要素,知道了论点、论据、论证的彼此关系,那么,这三者之间如何将知识点联系起来,共同构成一篇既有道理又有条理的文章,其中的一些知识点又是如何在起作用,我们该怎样分析这些知识点的作用呢?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论证有什么方法,各种方法分别起何种作用,这些作用承担了议论文的什么角色......二、复习预习1、复习:我们现在回顾一下以往学习过的议论文知识点:议论文的三要素;议论文三要素的彼此关系;议论文论点的作用;议论文论点的位置;议论文论据的特点;论据的分类;论证的分类,论证的方法......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2、预习:预习培根《谈读书》一文,分析:此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预习马南邨《不求甚解》一文,分析:此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预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分析:此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三、知识讲解知识点1 议论文的主要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
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⑤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
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⑥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
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⑦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⑧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⑨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Unit 4 Time to celebrate --课文知识讲解(重点短语+句子解析)
外研版七年级上册新教材(讲义)Unit 4 Time to celebrate重点短语Spring Festival 春节family reunion 家庭团聚in the UK 在英国treat my British friend 对待我的英国朋友a Chinese dinner 一顿中国晚餐cook sth for sb 为某人做饭in China 在中国whole family 家庭成员on the phone 在打电话a chef 厨师in one hour 在一个小时内some cucumber flowers 一些黄瓜花the dining hall 餐厅the last dish 最后一道菜on the table 在桌子上the lion’s head狮子的头against the law 违法be shocked 吃惊a pork meatball 猪肉丸stand for 代表a piece of 一块around the world 世界各地Chinese culture 中国文化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端午节the Double Fifth Festival 双五节in English 用英语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 农历五日五日the dragon boat races 龙艇比赛eat zongzi 吃粽子in the north of China 在中国的北部you prefer 你更喜欢a traditional festival 传统节日in the west 在西方a Christmas tree 圣诞树a large meal 一顿大餐give each other presents 互相赠送礼课文句子讲解原文An unusual Spring FestivalIt was my first Spring Festival in the UK.I wanted to treat my British friend, Emilia, to a Chinese dinner. She is a nice girl. Sometimes, she cooks for me.However, I just couldn't make it. I often watched Grandma cook, but I never cooked anything myself. It was midnight in China, time for dumplings. But my whole family came to my help on the phone. And I became a chef in one hour! I even made some cucumber flowers.After Emilia hung balloons and lanterns in the dining room, I put the last dish on the table. "This is the lion's head!"."Are you joking? Isn't that against the law?" Emilia was shocked.I laughed, "It's a pork meatball. My family always have it at the Spring Festival. Its round shape stands for family reunions. Try it!” Emilia cut a piece of it with her knife and put it into her mouth. "I love it!" she said. The smell of the dishes and our laughter filled the room. I felt like I was back home.句子详解It was my first Spring Festival in the UK.句型: 主语+ 系动词+ 表语时态: 过去时短语: my first Spring Festival (我的第一个春节), the UK (英国)用法: 描述过去的状态或事实举例: It was a sunny day yesterday. (昨天是个晴天。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俗话说“得民刑者得天下”,刑法的复习在司法考试复习中是非常重要的。
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名师讲义,供考生复习参考。
精彩链接: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危害后果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行为对象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危害行为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客观构成要件概述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实行行为)与危害结果(构成要件意义上的实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一)因果关系的理论意义影响罪数认定、影响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判定、影响过失犯罪是否成立的判定、影响结果加重犯的认定。
(二)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特点1.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的共性:客观性、顺序性、相对性、规律性、复杂性。
2.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特殊性:内容的特定性。
①诈骗罪(包括合同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犯罪),必须是行为人的欺骗行为使被骗人产生认识错误,被骗人基于该认识错误处分财产,从而造成财产损失。
如果对方没有被骗,而是基于怜悯等心理或者出于配合警方抓捕行为人的需要而处分财产给行为人,那么,行为人的欺骗行为与取得财产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最多只能认定为诈骗罪的未遂。
法律敎育网②敲诈勒索罪,必须是行为人的恐吓行为使被害人陷入恐惧心理,被害人基于恐惧心理处分财产,从而造成财产损失。
如果被害人根本没有陷入恐惧心理,而是基于同情或者为了抓捕犯罪人而处分财产,那么,行为人的敲诈行为与取得财产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最多只能认定敲诈勒索罪的未遂。
③抢劫罪,必须是行为人的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行为压制被害人反抗,强行劫取财物。
如果行为人取得对方的财物并不是基于压制反抗强行取得,那么抢劫行为与取得财物之间就没有因果关系。
(三)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认定1.合法则的因果关系。
实行行为合法则(符合客观规律必然)地造成了结果时,结果就是实行行为的危险的现实化,应当直接肯定因果关系,将结果归属于实行行为。
MBAOB第四讲归因理论、个性与行为
(三)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1.性格发展的年龄因素 第一阶段:性格形成期(5-10) 第二阶段:性格定型期(11-17) 第三阶段:性格成熟期(18-55) 第四阶段:性格更年期(56-65)
2.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生理因素: 环境因素:
(四)性格对组织管理的作用
首先,注意培养良好的职业性格
其次,人事管理中的选人,用人要注 意性格适应、性格互补的合理性。
可是,没过几天,同事们发现有些不对劲:这个漂亮女孩原来是个 “冷美人”!站在台前,面对大厅,她似乎有些不好意思正视对面走来的 人,不是毫无反应,低头对着电脑屏幕,就是匆匆扫上一眼,一看不是 找她的,就毫无表情地低下头,不予理睬。搞得同事们穿过大厅时像打 扰了她似的,心里有些不舒服。不知道公司外的来访者怎样想。
在小张未被提拔之前,他是车间小组长之 一。另外一个小组长小齐跟他是很要好的朋友, 两人在车间里合作很好,在各自的小组里都有 着良好的带头作用。车间流水线运转很正常,
时常超额完成任务。现在,小张上任后却碰到了 预想不到的问题:流水线因时常被迫停止运转而 导致生产无法正常进行。而且小张明显感觉出了 小齐的异样表情。每次碰到他时,他都会借故走 开,这使小张大为尴尬。经了解,流水线的毛病 出在小齐组里,那里有人在故意怠工。于是小张 以车间主任的名义对怠工者提出批评。那人却说: “你训啥?爬上来才几天,原来不也是一个老百 姓吗?”,小张火了,责令扣除他该月的奖金, 并警告说,若再这样下去,车间损失由他负责。 不料第二天上班时,小张到车间一看,居然没有 一个人来上班了,这是他所始料不及的。
• 随和性: 个体服从别人的倾向性。高随和性者是合作的、热情 的和信赖他人的,低随和性者冷淡的、敌对的和不受欢迎的。
• 责任心 :高责任心者是负责的、有条不紊的、值得信赖的、持 之以恒的;低责任心的人精力分散、缺乏规划性,且不可信赖。
语篇部分 专题一 第4讲---学生版
第4讲词义猜测类题型概述题型破解1 语境分析猜词义解题指导词义猜测常用的五种方法:1.基本构词法:根据前后缀、合成及词性转换去猜测词义;2.同义或定义解释法:上下文中以某种方式对其进行解释,如利用or, that is (to say), in other words, namely等词语进行解释,或利用破折号、同位语(从句)、定语从句等进行解释;3.前后对比法:上下文中往往对生词提供一定的对比背景,且常以反义或对照的方式出现,以此可推测出生词的含义;4.因果推断法:结合上下文的因果关系进行猜测;5.语境理解法:要准确猜测出生词的含义大多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去分析和推断。
[典例](2019·全国卷Ⅰ·B篇) ...But he's nervous. “I'm here to tell you today why you should ... should ...” Chris trips on the “-ld”,a pronunciation difficulty for many 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s. His teacher, Thomas Whaley, is next to him, whispering support. “... V ote for ... me ...”Except for some stumbles,_Chris is doing amazingly well. When he brings his speech to a nice conclusion, Whaley invites the rest of the class to praise him....25.What does the underli ned word “stumbles” in paragraph 2 refer to?A.Improper pauses. B.Bad manners.C.Spelling mistakes. D.Silly jokes.2 就近原则猜指代解题指导猜测代替词的指代内容,要求考生判断代词(it, one, they, this, that, these, those, which等)或助动词(do, does, did等)具体替代什么。
2014春八年级下册Unit4课文讲解+知识点+练习
二、重点句型1. I studied until mid night last night so I didn’t get enough sleep.我昨晚学习到半夜所以睡眠不足。
2. Why don't you forge t about it?你为什么不忘掉它呢?3. Although she’s wrong , it 's not a big deal.虽然她错了•但这并不是什么大事儿。
4. He should talk to his friend so that he can say he’s sorry.他应该跟朋友谈谈以便他能说声对不起。
5. Maybe you could go to his house.也许你可以去他家。
6. I guess I could, but I don’t want to surprise him.我想我可以.但我不想让他感到惊讶。
单元语法一、情态动词should与could的用法should的用法should为情态动词,表示劝告、建议,意为“应该”,它和其他情态动词一样,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后接动词原形,其否定形式为shouldn’t。
Maybe she should say sorry to you.也许她应该跟你说声对不起。
could的用法情态动词could既是can的过去式,表示过去的能力,又可以表示谨慎、客气的建议,后接动词原形,其否定形式为couldn’t。
My grandfather could drive well even at the age of eighty.我的祖父甚至到了80岁任然能很好地驾车。
You could go out and buy her some medicine. 你可以出去给他买些药。
( ) The girl_____ read before she went to school.A. CouldB. Couldn’tC. ShouldD. May二、状语从句状语从句就是在句子中作状语的从句。
第四讲历史认识与历史解释
第四讲历史认识与历史解释一、历史认识活动的结构1、历史认识活动的三极结构:历史认识主体、史料、历史认识客体。
2、三极的各自特点:历史认识主体: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
主体意识结构的构成包括主体的哲学观点、政治态度、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情感、性格气质等。
史料:不完全、主观与客观的结合。
历史认识客体:客观性、不可重复。
3、两种争论和治学取向:客观主义:将史料等同于历史认识客体,否认历史认识主体主动参与的可能,强调建立纯客观的史学。
相对主义:将历史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视为历史认识的决定作用,否认史料的客观性,怀疑人类重建客观历史的能力。
共同特点:没有将三极视为一个能动统一的结构。
二、历史认识的过程和类型1、过程:从感性、知性到理性。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历史认识就是人类依靠自己的理性(有时非理性也会发挥影响)重构历史的过程。
它的基本特点就是合理性的、合逻辑的,人类的理性和逻辑因此常常成为历史认识的限度。
2、类型:事实性认识:目的在于求得历史之真,弄清历史客体的客观面貌,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这是历史认识的基础性工作。
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以史料为对象,考证史料的真伪错谬,力争恢复其原貌(有人称之为外考证);第二,以历史认识客体为对象,考证史事的真实与否,求得历史之真(有人称之为内考证)。
抽象性认识:在弄清基本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梳理这些历史事实的发展顺序及其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历史的底蕴,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价值性认识:在事实性认识和抽象性认识的基础上,按照人们的现实性价值需要而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性判断。
这种认识更多地牵涉到历史认识和史学的社会功能问题。
三、史料的搜集与鉴别1、史料的种类:按照其存在形态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文献史料,主要包括经部书、史部书、子部书、集部书、类书、档案、方志、金石铭文、石刻铭文、报刊杂志、外国人著述、口述史料,等等。
第二类:实物史料,主要包括人类化石、石器(石斧、石砧、石针、石农具等)、陶器(鼎、豆、皿、鬲等)、金属器(清潘祖荫《攀古楼彝器款识自序》说“古器自周秦至今(清),凡有六厄”——秦、后汉、隋、后周、宋、金。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藏戏》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藏戏》知识点梳理一、作者简介马晨明,1977年生,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生。
支援西藏,人民日报记者。
现任教师。
马晨明(1977-),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生。
早年援藏,《藏戏》入人教版课本,人民日报记者。
现任教师。
二、多音字藏:zàng (宝藏)cáng (隐藏)传:chuán(传说)zhuàn(自传)三、近义词雄浑——雄壮柔顺——温顺敦厚——忠厚吞噬——吞没鼻祖——始祖稀奇——新奇赞叹不已——赞不绝口四、反义词柔顺——暴躁朴实——浮夸敦厚——奸诈压抑——放松两面三刀——表里如一鲜明——暗淡随心所欲——顾虑重重五、理解词语剧种:戏剧艺术的种类。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可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吞噬:噬:咬。
吞食。
雄浑:本课指歌声雄壮浑厚。
活佛:本课指喇嘛教中用转世制度继位的上层喇嘛。
女巫: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女人。
压抑:对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和发挥。
敦厚:忠厚。
演绎:一种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
本课可作表演、表现来理解。
招徕:招揽。
本课指藏戏开场用陈述藏戏历史的方式招揽观众。
优哉:优:美好,舒服;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开山鼻祖:开山:佛教用语,指最先在某座名山创立寺院。
鼻祖:比喻创始人。
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
本课指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
两面三刀:比喻阴险狡猾,当面一套,背地一套。
随心所欲:随:听任;欲,想要,希望。
心里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
六、句子解析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课文开篇的表达方法新颖独特,用反问句的形式先声夺人,强调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等方面的突出特点。
同时,也为本文将着力描述面具的颜色、形状及作用埋下伏笔。
2.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这句话在全文谋篇布局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面总括藏戏三大特点,用“还是”转折,介绍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
小五语文第4讲:关联词(教师版)
第4讲关联词1.认识9种关联词,熟悉掌握并列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等复句。
2.能够灵活运用每个关联词。
1、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关联词语。
1.(并列关系)(1)我们( )听歌( )写作业。
(2)这个商场的东西价格( )贵,质量( )差。
答案:一边……一边既……又……解析:这两句话的各分句之间都是平行并列关系一边……一边,属于并列复句,根据句意可判断出(1)的答案是“一边……一边”,(2)的答案是既……又……2.(因果关系)(1)()你们都知道了,我()不再重复了。
(2)()有了同学们的热情帮助,()小明的学习进步很快。
答案:(1)“既然…就……”,(2)“因为……所以……”解析:这两个句子的分句之间都是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因果复句。
所以根据句意可判断(1)的答案是“既然…就……”,(2)的答案是“因为……所以……”2、判断下列句中关联词使用的正误,错误的在原句上改正。
1.只要经常锻炼身体,才会增强体质。
( )答案:✘把“才”改为“就”。
解析:第一句,“只要”应与“就”相配,“只有”应与“才”相配,“只要”与“才”搭配不当,应把“才”改为“就”。
2.他宁可挨打,不如泄密。
( )答案:✘把“不如”改成“也不”。
第二句,“宁可”应与“也不”相配,“与其”应与“不如”相配。
句中“宁可”与“不如”搭配不当,根据两个分句的意思,最好是把“不如”改为“也不”3、将下列句子加上不同关联词,使句子意思不同。
1.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取得胜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因为我们共同努力,所以竞赛取得胜利。
2.如果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就能取得胜利。
3.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就能取得胜利。
解析: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关联词语,作用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
小学语文部编版5年级重点知识汇总小五语文第4讲:关联词(教师版)
第4讲关联词1.认识9种关联词,熟悉掌握并列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等复句。
2.能够灵活运用每个关联词。
1、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关联词语。
1.(并列关系)(1)我们( )听歌( )写作业。
(2)这个商场的东西价格( )贵,质量( )差。
答案:一边……一边既……又……解析:这两句话的各分句之间都是平行并列关系一边……一边,属于并列复句,根据句意可判断出(1)的答案是“一边……一边”,(2)的答案是既……又……2.(因果关系)(1)( )你们都知道了,我( )不再重复了。
(2)( )有了同学们的热情帮助,( )小明的学习进步很快。
答案:(1) “既然…就……”,(2) “因为……所以……”解析:这两个句子的分句之间都是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因果复句。
所以根据句意可判断(1)的答案是“既然…就……”,(2)的答案是“因为……所以……”2、判断下列句中关联词使用的正误,错误的在原句上改正。
1.只要经常锻炼身体,才会增强体质。
( )答案:✘把“才”改为“就”。
解析:第一句,“只要”应与“就”相配,“只有”应与“才”相配,“只要”与“才”搭配不当,应把“才”改为“就”。
2.他宁可挨打,不如泄密。
( )答案:✘把“不如”改成“也不”。
第二句,“宁可”应与“也不”相配,“与其”应与“不如”相配。
句中“宁可”与“不如”搭配不当,根据两个分句的意思,最好是把“不如”改为“也不”3、将下列句子加上不同关联词,使句子意思不同。
1.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取得胜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因为我们共同努力,所以竞赛取得胜利。
2.如果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就能取得胜利。
3.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就能取得胜利。
解析: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关联词语,作用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
第4讲 因果分析
拉上窗帘!
外墙脱落?
经常用酸性清洗液清洗
鸟粪多 鸟多 蜘蛛多 虫多
玻璃幕墙,阳光充足, 温度适宜
@版权归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周永清
2.2 故障树
• 故障树分析技术(Fault Tree Analysis) 美国贝尔实验室于1962年开发出来
• 采用逻辑方法,形象地进行分析工作 • 特点:直观、清晰、逻辑性强 • 可用于定性分析或定量分析
子系统
下一操作
@版权归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周永清
一. 三轴分析法简介 三轴分析法的目的
• 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 寻找解决问题的“薄弱点” • 分析解题资源,降低问题解决的成本
@版权归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周永清
主要内容
• 三轴分析法简介 • 常见的因果分析方法 • 因果轴分析 • 因果轴分析实例
@版权归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周永清
2.3 鱼骨图
• 对一个问题,分类别、穷举性地列出所有 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
• 鱼头:问题 • 大鱼骨:原因类别 • 小鱼骨:原因
@版权归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周永清
鱼骨类别1:服务与流程
政策 Policies
Place 地方
人员 People
五五个个关关键键 变变化化因因素素
测量 Measurement
问:为什么得不到解决
答:用户无法用电话正常沟通
问:为什么无法用电话沟通
答:因为线路太忙,用户打不进电话
问:为什么打不进电话
答:电话线路分线太少,客户需频繁重试
解决办法:加装线路!
@版权归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周永清
五个为什么
• 林肯纪念堂的外墙 是花岗岩制成,脱 落和破损严重,再 继续下去就需要推 倒重建,这要花纳 税人一大笔钱……
第4讲 记忆与记忆能力(王有智)
层次组织 结构层次
更替组织 据经验灵活 组织
信息在脑中保持非消极静止而是动态过程。随经验增 加发生质、量的变化
16:56:23
(三)信息的提取——再现(再认 回忆)
阅读并记 下面文字
柠檬 苏打 糖 米饭
蜂蜜
糖果
巧克力 蛋糕 牙齿 面粉
哭
葡萄 筷子
心脏
饼干
好
2017/5/8
大米、甜、面条、苦 橘子、酸、笑 哪个字词在前面出现过?
短时记忆发展--工作记忆:用先前知识经 验对当前信息进行加工。 (3)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甚至终身的记忆。信息储存库 特点:语义编码、表象编码;容量大
手机号、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
记忆过程示意图
16:56:23
卡1
1865286538654865 3547364737473847 3170417051706170
卡2
ADAEBDAECDAEDDAE WPCBXPCBYPCBZPCB
一、人为什么需要记忆? 二、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三、人如何记忆? 四、记忆能力的提高
16:56:23
一、人为什么需要记忆? 第一节 记忆概述
记忆(memory)大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大脑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的心理过程。
(一)为了生存而记忆
记忆让个体记住生活中的重要信息、危险信息和生活技能。人和动物(鱼7秒、蜜蜂 几天、小狗、小猫等)皆有记忆。为了生存个体必须要有记忆。 记忆是人类在不断进化中大自然所赋予的。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适应是一种学习 和记忆的形式。人用记忆中保存的知识经验去适应现实环境,创造新的知识技术 迎接未来。
回忆 经历过的事物形象、概念在脑中重现并加以确认的过程。
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并列关系
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并列关系嘿,朋友!咱今天来好好聊聊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和并列关系。
先来说说因果关系,这就好比你种下一颗种子,悉心照料,然后它发芽开花结果,你对种子的付出就是因,花朵的绽放和果实的成熟就是果。
难道不是吗?比如说,你努力学习,成绩就会提高,努力学习是因,成绩进步就是果。
再想想,你经常熬夜,身体就容易变差,熬夜是因,身体不好就是果。
就像有句话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因果关系可是生活中无处不在啊!接着讲讲条件关系,这就好像你要打开一扇门,得先找到钥匙。
钥匙就是那个条件,有了它,门才能开。
比如说,“只有你认真复习,考试才能取得好成绩”,认真复习就是取得好成绩的条件。
再比如,“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们就去爬山”,不下雨就是去爬山的条件。
这条件关系,不就像一道道关卡,满足了条件,才能通往你想要的结果吗?再说说并列关系,这就如同你的左右手,同等重要,互不干扰。
比如说,“他喜欢唱歌、跳舞和画画”,唱歌、跳舞、画画就是并列的。
再比如,“今天的晚餐有鱼、肉和蔬菜”,鱼、肉、蔬菜也是并列的。
这并列关系,让各种事物平等地站在一起,不分先后,不分主次。
咱想想,要是生活中没有因果关系,那岂不是乱了套?做什么都不知道会有啥结果。
要是没有条件关系,那岂不是随便就能达成任何事情,哪还有什么挑战和努力的意义?要是没有并列关系,那表达各种事物的时候得多单调啊!所以说啊,这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和并列关系,就像生活中的调味剂,让我们的思考和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它们在我们的日常交流、写作、思考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得好好理解它们,运用它们,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条理,更加精彩,不是吗?总之,明白了这三种关系,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更好地与人交流,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让我们一起在这奇妙的语言世界里,尽情地探索和运用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因果关系与知识(2010-04-01 00:23:33)今天所要了解的内容中既包含了问题,又包含了解答。
问题有两个:1)我们是否能为因果关系提供依据?2)我们能否进行确定的经验推理,从而获得经验知识?这两个问题的关联可以用逻辑的形式来说明。
如果把一个经验推理写成从“A”推出“B”的形式,那么要能够这样推理,我们需要两个前提,一个是“A”,另一个是“A蕴涵B”。
其中后一个前提所表示的就是因果关系。
如果能够为这个前提提供依据,也就能够保证这个前提为真。
关于前一个问题,休谟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按照常理,如果否定了1),那么对后一个问题也就会给出否定的回答。
由于所有不是经过直接的观察而获得的经验知识(而这包含了所有有意思的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推断的基础上的,对2)的否定回答就使我们陷入了关于经验知识的怀疑论。
这是人们不情愿看到的。
鉴于这种后果,前一个问题就被称为“休谟问题”。
休谟问题使休谟名垂青史,包括康德在内的后来很多人都致力于思考这个问题。
不过,休谟本人对2)给予了肯定的回答,看起来,休谟认为自己实际上解决了休谟问题。
这种解决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中称为“怀疑论的解决”。
1.知识要得到知识,需要两个必要条件(当然,这不排除其他条件的可能性),其一是推理,其二是信念。
知识的表述形式就是,在观念间建立连接。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是两个直角”在“三角形内角和”与“两个直角”这两个观念间建立连接,而“刘翔是上海人”就把“刘翔”这个观念和“上海人”这个观念连接起来了。
观念间的连接被休谟认为就是推理。
[1]知识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是信念。
随意想象的东西也是观念,但知识是为人所相信的观念,这样的观念就是信念。
因此,要探究知识,就要考虑什么样的观念才能构成信念。
休谟对建立观念连接的方式进行了区分。
一种连接是一旦给出观念就可以建立的连接,这种连接就是观念的连接。
另外一种连接则关系到这两个观念涉及到的事物是否连接起来了,因而被称为事实的连接。
由于这些事物是通过印象进入心灵的,它们之间的连接就体现为印象的连接。
“直角三角形是三角形”与“三角形内角和是两个直角”属于前者,而“刘翔是上海人”则属于后者。
区分这两类连接的方法是,如果所涉及到的两个观念之间不如此连接是不可设想的(从而是不可能的),那么它们之间的连接就是观念的连接。
在这种连接中,只要给出相应的观念,它们本身是连接在一起的,这一点就确定了。
与之相反,如果可以设想两者没有连接,那么它们之间的连接就并不取决于这两个观念本身,这就是说,它们借以连接的东西是事实。
由此看出,这个区分所涉及的不是构成连接的双方是不是观念,而是,使两个观念连接在一起的,是这两个观念本身,还是其他东西。
也许我们会说,两个观念是否可以拆散,与它们是否靠自己连接,应该不是一回事,可是,这个区分把它们等同起来了。
在通常情况下这两者确实不能等同,例如,负电荷与正电荷就是凭自身连接在一起的,但它们还是可以分开。
但是,在讨论观念时,是否可以拆散,就表明了它们是否凭自身连接。
我们之所以会认为正负电荷是凭自身连接在一起的,是因为我们把正负电荷的观念与电磁力的观念联系在一起,我们把一个正电荷理解为对负电荷具有电磁引力的电荷,如果把这种理解中的电磁引力分离出来就可以说,正负电荷是凭借电磁引力连接在一起的。
由于休谟的可分离原则,在谈论观念时,应当与关于事实的谈论分开。
这样一来,如果两个观念是通过别的东西连接的,那么由于这个第三者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这两个观念也就可能连接,又可能不连接。
在休谟看来,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属于观念的连接,而所有其他知识都属于事实的连接。
这里主要关心的是后一类知识。
在休谟看来,所有关于事实的知识都依赖于因果关系。
他说,所有关于事实的知识无非属于三类,即同一关系(identity),时空关系和因果关系,而前两者都以因果关系为基础。
显然,他把理由与原因混淆在一起。
不过,即使如此也不会影响后面的论证。
事实上,由于所有关于事实的知识都需要理由或证据,休谟的结论确实适用于所有关于事实的知识。
2.因果关系与因果问题按照我们前面已经看到的研究方向,关于因果观念也同样会有关于其来源的问题。
由于一切能够存在于心灵中的观念要么来自于印象,从而是具体观念,要么是由具体观念构成的,关于因果观念的来源问题,自然也就是心灵何以能够产生因果观念的问题。
如果因果观念来源于印象,那么关于这个观念,我们就会有来自于事实的证据支持。
印象提供的就是证据支持,休谟把这种支持称为“直观(intuition)”。
如果因果观念来自于具体观念,那么我们就会有来自于观念关系的支持,这种支持被称为“理证(demonstration)”。
这样,关于来源的问题也就是关于依据的问题。
关于因果观念,我们要区分因果律(causal law)与因果关系(causation)。
因果律通常指这样一条定律:凡事物都是有原因的。
因果关系则存在于某个特定事物与另一个特定事物之间。
既然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没有原因的事物,因而其存在是可能的,在休谟看来,也就可以否定因果律了。
休谟在否定了因果律之后就提出了著名的休谟问题:我们的因果关系的观念是否有依据?关于因果关系的观念是否有依据的问题,所问的不是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确实,我们都对某些我们熟悉的事物具有因果关系的观念。
例如,你肯定知道,这枚石子扔过去的后果是窗玻璃破碎。
问因果关系的依据,是在问你凭什么断定窗玻璃破碎。
休谟问题关系到,在何种情况下你会认为因果关系成立,而不是问,你是否认为因果关系成立。
依据之有无的区别在于:在不需要依据的情况下,我们说A引起了B或者引起了C,这都是偶然的;而在有依据存在的情况下,这种偶然性排除了。
我们有依据断定A引起了B,这么说就意味着,如果事先不知道A所引起的就是B,那么给我依据,我就可以断定会引起B,而不是别的。
依据保证了A必然会引起B。
为了达到这种必然性,我们的依据当然不能循环的,也就是说,不能事先断定会引起的就是B。
这个问题很快就显示出威力。
如果你回答说,这是因为石子很重、很硬、力道很大,等等,这不足以回答问题,因为我会接着问,为什么这不会导致钢板破碎。
你的回答也许是,玻璃是脆的。
但是,如果我接着问,“脆”是什么意思,你就会回到原地。
因为,说一个东西脆,就是说在击打之下它很容易破碎。
这个问题之所以要求这样追问,是因为它所关心的是因果关系的依据,而我们提供的依据不能是循环的。
要回答休谟问题,实际上就是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有什么依据确定,在具有了印象A时会产生观念B,而不是别的东西。
很明显,如果印象A是复杂的,分解以后包含了对应于B的印象,那么我们的依据就是观念A包含了B。
但是,这是关于观念关系的问题,而不是关于事实关系的问题。
休谟问题是关于事实关系的。
3.因果问题与归纳问题原因A与需要的依据至少要相关,才使得A引起B成为必然。
思考之下可以发现,A与B以外的任何一种东西(无论是印象还是观念)都不能保证,A会引起B。
不仅如此,A本身也不能保证。
按照可分离原则,任何不同的东西都可以在心灵中彼此独立地出现,因此存在A而不出现B是可以设想的;按照可设想性原则,存在A 而不出现B是可能的,也就是说,A的出现引起B仅仅是偶然的。
事实上,就以这个理由就可以否认A与B之间的因果关系会有任何依据。
不过休谟没有用这种简单而又略嫌武断的做法解决问题,而是考虑了一系列的可能性。
现在假定A发生了,我们实际上会采取什么理由,来断定B会发生呢?物理学中用力来解释一个台球的撞击使另一个台球滚动,我们也可以说,A具有引起B的能力。
但是,对于能力是什么,我们却没有任何观念。
如果把这种能力说成是“使B发生的能力”,那么这就需要事先把A与B的因果关系建立起来。
可以继续推想,如果A以前引起了类似于B的东西,或者类似于A的东西引起了类似于B的东西,那么我们就可以断言,A或类似于A的东西具有引起B的能力。
这种想法不会引起循环,因为前提中所引起的东西不是B,而是类似于B的东西。
但即使如此,我们完全可以设想,虽然以前A具有这样的能力,但这次却不具有了。
问题在于,我们没有对以前发生过的类似事情会不会这次在A身上继续发生,做出任何约束。
一旦做出约束,我们面对的情况就是:存在这样的规律,使得类似于A的东西总是会引起类似于B的东西,从而一旦A出现,就会引起B发生。
例如,对于玻璃的脆性,我们可以提供关于玻璃的晶体结构分析,从而对其脆性做出解释,这样的解释其实就是这样一个规律。
但是,规律是否能够保证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吗?按照休谟关于观念关系与事实关系的分类,规律应该不是依据观念关系建立的。
从这样的关系不能得到事实关系,因此规律本身所表述的仍然是事实关系。
我们可以肯定,要得到规律,我们仍然需要以前发生过的因果关系。
例如对于脆性的晶体学解释,如果不用破碎的玻璃加以验证,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这种晶体结构所对应的是脆性物质。
这种建立规律的方式我们称为“归纳(induction)”。
归纳是我们建立所有的事实关系时,实际上采取的方式。
如果归纳是有依据的,那么关于因果关系的依据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
因此,传统上也把归纳问题称为休谟问题。
可以清楚地看到,休谟问题变成了这样的问题:过去出现的事实关系,现在还会出现吗?如果我们假定,自然具有均匀稳定的模式,是整齐划一的,也就是说,自然具有“齐一性(uniformity)”,对这个问题就会给予肯定的答复。
但是,自然的齐一性是通过归纳得来的吗?如果是,那就陷入了循环;如果不是,那么它又何以能够成立呢?是通过直观,还是理证?显然不可能是理证,因为这里涉及的不是观念关系。
那么,直观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实验:鼓励一个从来没有打碎过玻璃的小孩,让他一次又一次地打碎一块又一块的玻璃,直到他明白,用石头总能够打碎玻璃。
我们可以说小孩经历了一个归纳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他心灵中建立了关于打碎玻璃的因果关系。
问题是,他所观察到的什么东西,使他学会这个观念的呢?其实这些我们也可以观察到,除了少一些惊讶和刺激,多一些内疚。
我们可以列举一下他能够观察到什么。
我们看到,击打动作与玻璃碎裂之间在时间上先后接续,以及击打的地方就是开始碎裂的地方。
也就是说,关于因果关系,直观告诉我们的仅仅是,原因先于结果,原因与结果在空间上具有接近的关系,但是,我们知道,这种时空间的关系并不是因果关系,也不足以保证任何时空关系。
结论是,关于因果关系,我们提不出任何依据。
4.怀疑论的怀疑和对怀疑的怀疑论解决,或习惯如果没有依据建立因果关系,那么任何我们声称的事实关系都是可以怀疑的,从而,对任何经验知识也就可以进行怀疑。
由于没有依据并不等于错,经验知识的可怀疑性并不意味着这些观念都是错的,而是意味着没有权利(right)断定它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