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简史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史的必要性
• 历史是一座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 的智慧之桥。 • 掌握了一个学科的发展史,就可以 看清这个学科发展的方向;可以从 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关键时刻吸取经 验教训,以利于指导学科的发展。 • 以史为鉴
如何研究翻译学科发展史?
• 翻译的通史或简史研究 • 断代史和学科翻译史研究 • 翻译家专题研究
佛经翻译起于何时?
• 中国译经事业始于公元67年(汉明 帝永平十年),即始于天竺僧摄摩 腾所译《四十二章经》。此为一说, 是史学界、佛学界公认的说法。 • 中国佛经翻译始于公元147年(汉桓 帝建和元年),即汉桓、灵间。此 为另一说。
பைடு நூலகம்
• 总之,说我国最早译出的佛经是 《浮屠经》也好,是《四十二章 经》也好,均难以作出定论。我 国翻译佛经,确凿可考者,应自 东汉桓帝时安世高译《明度五十 校计经》始。
• 译经数量:据梁僧祐《出三藏记集》 的记录,有一百五十九部、三百零 九卷。 • 译作:《正法华经》、《修行道地 经》、《阿惟越致遮经》等 • 译经特点有三: 种类繁多、范围广阔; 存真偏质,提高质量; 助译者多,共襄其成。
支谦
• 支谦:三国时佛经翻译家,又名支 越,字恭明,生卒年不详(约三世 纪)。本月氏人,其祖父法度于汉 灵帝时率国人数百移居中国,支谦 随之俱来。 • 受业于同族支亮,支亮则受业于支 谶。“天下博知,不出三支”,三 人均闻名于世。
• 周代时的“东方”,多在今山东省境内。 ---东夷 • 周代时的“南方”,指长江汉水流域的 蛮族所居之地,通称南蛮;又指淮水流 域的夷族所居之地,通称淮夷。 • 周代时的“西方”,在今山西、陕西、 甘肃一带,通称为戎狄。 • 周代时的”北方“,在今河北省境内, 通称北狄。
翻译起于何时? • 自有史以来,有文字记载,最早的 翻译始于战国时期(前475~前221 年),最早的翻译文字作品是《越 人歌》。--此为一说。 • 东汉(公元1~2世纪)的佛经翻译 是中国文字翻译的滥觞。--此为另 一说。
发展时期 • 中期佛经翻译的主要标志:中外 人共译。 • 译经数量:共译佛经3155卷。 • 主要的翻译家和翻译评论家:道 安、鸠摩罗什、彦琮。
释道安
• 释道安(314~385):东晋、前秦高僧, 佛经翻译批评家。毕生致力于般若学, 为六大般若学家之一,倡“本无”宗。 • 主持佛经译场,精审已译经典,厘正译 经文体。 • 直译派的代表人物 • “五失本,三不易”的理论——“在翻 译梵文佛经时,有五种情况易使译文失 去原来面目,有三种情况不易处理好。”
• 从吴孙权黄武二年到孙亮建兴二年 (公元223-253年),约三十年间, 译出佛经《大明度无极经》、《大 阿弥陀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 八卷,创作了《赞菩萨连句梵呗》 三契,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 为重点,为安世高、支谶以后译经 大师。
• 支谦改“胡音”为汉意,也就是用意译 取代音译,使译文更适合汉人的口味, 因此译文的忠实性不能不受到一定的影 响。 • 给译文加注也始于支谦。 • 《法句经· 序》是而今存最早带有佛经翻 译理论性质的文章,反映了早期“质派” 的译学观点。The Preface to Dhammapada reflected the early debate over “substance” and “ornament” in Buddhist translation.
一、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
• 第一阶段(公元148—316年):从东汉 (East Han Dynasty)末年到西晋 (West Jin Dynasty)(草创时期) • 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年):从东晋 到隋末(发展时期) • 第三阶段(公元618—906年):唐代 (全盛时期) • 第四阶段(公元954—1111年): 北宋 (衰落时期)
草创时期 • 早期佛经翻译的主要标志:外国 人主译。 • 译经数量:共译经书近570部。 • 杰出的佛经翻译家:安清、支谶、 支谦、竺法护 • “译界开创二杰”:安世高、支 谶
安清
• 安清(安世高):通晓华语,故译文比较能正确 地传达出原本意义。总的来说,偏于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 • 註:安世高,公元二世紀時人。本名清,是西域 安息太子,特別信仰佛教。當輪到他繼承王位時, 他就讓位給叔父,出家修行。精研佛學。當安世 高來到洛陽時,佛教的信奉者多把佛教當成是一 種神仙方術,祈求長生。安世高認為應當讓人們 了解佛教,於是萌發了譯述佛經的宏願。安世高 共譯佛經三十五部四十一卷。他是中國佛教史上 第一位譯師,從他開始中國才有佛學。
竺法护
• 竺法护(约230~308):又称昙摩罗刹 (梵 Dharmaraksa ,意为法护), 月氏 国人,世居敦煌郡,人称“敦煌菩萨”。 八岁出家,礼印度高僧为师,随师姓 “竺”,具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读经能 日诵万言。为了立志求学,不辞辛劳, 万里寻师,不但精通六经,且涉猎百家 之说。据载,他能通达西域三十六国语 言,熟谙印度、西域各国的字体、发音 等,具备这样的能力,奠定了他翻译经 典的基础。
中国翻译发展史的分期 • • • • 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 “五四”运动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 翻译时期 • 新中国翻译时期
翻译的历史
• 中国翻译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 周代。 • “中国、夷、蛮、戎、狄,… …五 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 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 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礼记· 王制》
• “失本”的五种情况是:①梵文的词序 是颠倒的,译时必须改从汉语语法; ②梵经质朴,而汉人喜欢华美,要使 读者满意,译文必须做一定的修饰; ③梵经中同一意义,往往反复再三, 译时不得不加以删削;④梵经于结尾 处,要做一小结,将前文复述一遍, 或一千字,或五百字,译时也得删去; ⑤梵经中话已告一段落,将要另谈别 事时,又把前话简述一遍,然后开始, 译时则又必须删除。
• 所谓“三不易”:①圣人是依当时 的习俗来说话的,古今习俗不同, 要使古俗适应今时,很不容易;② 把古圣先贤的微言大义传达给后世 的浅识者,很不容易;③释迦牟尼 死后,弟子阿难造经时尚且非常慎 重,现在却要由平凡的人来传译, 也不容易。
支娄迦谶
• 支娄迦谶:通晓华语,译文比较顺畅,但 为了力求保全原本的面目,往往“辞质多 胡音”,即多用音译(transliteration)。 • 註:支婁迦讖,本是月氏國人。在東漢桓 帝末年到洛陽,於漢靈帝時翻譯《道行般 若經》、《兜沙經》等,是最早將大乘佛 教傳入中國的西域高僧。安世高所譯的佛 經是小乘佛經,而支婁迦讖所譯的是對中 國後世影響最大的大乘佛經,後來「般若」 學說不但為統治者所接受,且深入平民中 間,成為漢晉南北朝時的顯學。
• 从古到今,我们一直把学问分为显学和隐学。 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 泛关注的学问;相反,隐学则是离现实较远, 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 • “显学”之名始见于《韩非子》,它不仅 指盛行于世而影响较大的学术派别,更是 指文化内涵丰富、学术价值较高的学问。 • 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 广泛关注,或者在思想学术界占统治地位 的学说。在先秦思想史中特指儒家、墨家 这两种学说。有时也指在整个中国思想史 上占重要地位的儒、道、佛三家。
中国翻译简史
• “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 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 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 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 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 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 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 以能长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 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 季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