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程》总复习:第六章小学儿童的品德201703
《小学生品德心理》课件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总结词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人格发展的阶段性,认为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需要完 成。
详细描述
艾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经历了八个阶段,其中在儿童期(3-6岁)和学龄期(6-12岁)阶段,儿童需 要完成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的心理社会任务。在这一阶段,父母和教师的鼓励和支持对儿童形成 健康的自尊和自信心至关重要。
德育教育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促进自我 成长和发展。
德育教育的实施方法
课堂教育
通过课堂教学,系统地向小学生 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观念,引导 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
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文艺演出、志愿服务等,培养 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习俗水平
大约在10-13岁之间,儿 童开始意识到社会规范和 价值观,能够理解并遵守 社会规则和期望。
后习俗水平
大约在13岁以后,个体开 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根据普遍的道德原则和价 值观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品德心理的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 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 围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品德心理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总结词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每个阶 段都有相应的道德判断和行为特点。
详细描述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在习 俗水平中,儿童开始理解行为的对错取决于社会规范和法律,并能够换位思考; 在后习俗水平中,儿童能够基于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
《心理学教程》总复习:第四章小学儿童的思维201702
• (三)思维的种类
• 从个体发展与思维凭借物来看,分为动作思 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三种。
• 动作思维是依靠感知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 行的思维。其凭借物是动作。
• 形象思维是运用己有的直观形象解决问题的 思维。其凭借物是形象。
• 3.具体化:把概括出来的一般认识应用到具体的、 特殊的事物上去的过程。
三、思维形式
• 思维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 • (一)概念 • 1.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 每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指概念所包
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于这一概念的 一切事物。
• 概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
• (二)思维过程的具体表现[选择] • 分析和综的不同运用,表现为比较、抽象、概括
和具体化等。
• 1.比较: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并确定 它们之间异同的过程。
• 2.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一些事物的 共同的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属性的过程。概括 是在头脑中把从同类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共同本质 属性结合起来,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思维过程。
• 1.流畅性训练。用词流畅训练,联想流畅性训 练,观念流畅性训练,表达流畅性训练。
• 2.变通性训练。物体功能变通性训练,遥远联 想变通性训练,问题解决变通性训练。
• 3.独特性训练。命题独特性训练,后果推测独 特性训练,故事结尾独特性训练,问题解决独 创性训练。
• △头脑风暴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 教学技术,基本原则是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 上,通过暂缓做出评价让学生踊跃发言,以 便引出多种多样的解答方案。
• 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 事物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的思维。其凭借物 是概念。
第六章 中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与教育
ICU的医生说,小悦悦为特重度颅脑损伤,接近脑死亡,预后很不好,最乐观的估计是植物人状态。据医生介绍,最致命的是第一次被车猛烈撞倒后头部着地造成大脑减速伤。
佛山警方通报称,事发当晚9时,民警抓获了第二辆肇事逃逸司机蒋某。第一辆肇事车的司机胡某投案自首。目前,两人已被刑事拘留1日凌晨零时永远离开了我们。就在噩耗传来的前一秒,网友们还在微博上为小悦悦祈福,人人都在期待生命的奇迹。
7.理解并运用中小学生品德的教育
幻灯片3
扶起老人前,先扶起道德
扶还是不扶?
扶起老人前,先扶起道德
幻灯片4
18名路人见死不救 拾荒阿姨救起遭碾压女童
13日下午5时30分,广东佛山南海黄岐镇广佛五金城,天空渐暗,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
两岁的小悦悦(化名)刚从幼儿园回来,妈妈收衣服去了。像往日一样,小悦悦一个人在家门口的巷子里玩耍着,厄运突然降临,一辆迎面驶来的面包车猛然加速,将悦悦撞倒卷到车底,右侧车轮从悦悦胯部碾过。司机停了一下车,又加油门开走了,后轮再次从悦悦身上碾过。
生死关头,一位身材矮小的捡垃圾阿姨发现了悦悦,她立刻放下手上的麻袋,试图扶起悦悦,但悦悦已经瘫软。阿姨只好把悦悦从路中间挪到路边上,然后向四周呼救。仍然没有人出来,阿姨向巷子里跑去,几秒钟后,悦悦的妈妈跑过来,惊慌失措,她抱起血泊中的悦悦,疯一般地冲向了医院。
中小学心理学(6-13章)
第六章知识学习1知识分类(991)陈述性知识,2)程序性知识,2知识学习的分类(101-1021)符号学习,2)概念学习,3)命题学习3记忆系统(104)记忆系统分为3个子系统:感觉登记、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4感觉登记特点、认知过程、教育学意义(105容量很大,储存记忆时间很短5工作记忆特点、认知过程、教育学意义(106-107信息保存时间短,容量相当有限,为7+2个组块,6长时记忆特点、认知过程、教育意义(109保存时间很长、从一分钟以上或者终身不忘,容量非常大、没有限度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1098遗忘理论或遗忘的原因(110实际上就是用痕迹衰退说解释遗忘过程9促进知识保持和获得的方法(1111)明确知识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在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系,3)深度加工学习材料,4)进行组块化编码,5)合理安排练习和复习第七章技能学习1技能特点(114-1151)技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不同与本能行为,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知识,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活动,4)技能是通过有意识的反复练习形成的,区别于习惯2技能分类(1161)操作技能,2)心智技能3操作技能的特点(116动作对象具有物质性、动作进行具有外湿性、动作结构具有展开性,4心智技能特点(117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5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联系与区别(118联系:一方面,操作技能经常是心智技能学习的最初依据另一方面,心智技能往往又是外部操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区别:活动的对象不同、活动的结构不同、活动的要求不同6操作技能学习过程(119-121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7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或方法8高原现象定义、原因(124-1259心智技能学习过程(129-131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10心智技能的训练要求或方法(131-133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2)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3)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4)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第八章学习策略1学习策略特征(136完成学习目标而主动使用的;有效学习的需求;学习过程的策略,是制定的学习计划;通过练习获得2学习策略分类(1371)认知策略,2)元认知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3精加工策略与组织策略的区别与联系(1424元认知构成(144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检、元认知监控5元认知策略构成(147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6学习策略训练模式(149-1511)程序化训练模式,2)完形训练模式,3)交互训练模式,4)合作学习模式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1问题的定义(154、问题解决的定义(1552创造性的定义及主要特征(1643问题的组成、分类?组成:(1)目的;(2)个体已有的知识;(3)存在的障碍;(4)解决的方法。
最新教育心理学 第六章 品德的形成PPT课件
水平1:前习俗道德 道德的最早和最不成 熟的形式,个体对什么是对或错还没有采纳 社会习俗或将之内在化。在前习俗水平上, 个体对行为道德的判断主要由对身体产生的 后果来确定:引起奖赏和愉快的行为是“正 确”的,引起惩罚的行为则是“错误的”。
服从与惩罚:处于此阶段的个体,会以这样或那样的行 为方式来获得奖励并避免惩罚。对于这一阶段的个体而 言,行为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顺从,要么受到惩罚。所 有权威的都是正确的,不能违反,否则会受到惩罚。 朴素利已主义 发展到此阶段时,个体的取向就会转向 个人主义和交换。只有当个体认为他的行为是对自己有 益的,才会遵守规则。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 并能尽力调和。对于这个阶段的个体而言,道德感是相 对的,他们认为只有那些受到奖励的行为才是正确的。
权威阶段(6-7、8岁) 又称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在权威表 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他们认为服从、 听话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坏孩子。另外一个 表现是对规则本身的尊敬和顺从,即把成人规 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这个阶段的儿童 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考虑主 观动机。
可逆性阶段(8-10岁)
又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把规则看做是同伴 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他们已经认识到同 伴间的社会关系,认识到应尊重共同约定的规则。 对他们来说,规则已经具有一种保证相互行动、相 互取予的可逆特征。
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表明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 心解脱出来,认识到规则只是在维护自己与他人的 关系,他们倾向于自觉地遵守,因而导致一定程度 的自律。这标志着儿童道德认识开始形成。
水平2:习俗道德 其特点是接受社会关于 对和错的准则,即使当遵守无奖赏、不服 从无惩罚时,个体也遵守各种规则和社会 规范。对规则和习俗的遵守是严格的;一 条规则的适应性或公平性很少遭到质疑。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概述: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
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遗传、胎期环境、社会文化、家庭教育对儿童
心理发展的影响;校风、出生顺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学习的准备:学习准备的基本内容、学会正确对待学习准备中的差异表现。
第四章:学习的分类、三种学派的学习理论
第五章:小学儿童知觉、记忆、言语发展的特点及在学习中的作用、小学儿童思维的性质、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六章:小学儿童学习的动机、情绪、性格的发展与学习的关系、掌握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态度的心理成分。
第七章:掌握小学儿童道德观念的特点、道德评价能力的特点、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发展的特点。
第八章:掌握练习曲线的典型势态与特点、小学儿童练习中及迁移中的差异、学会如何教会小学儿童练习和学习迁移的基本策略。
第九章:掌握儿童社会背景与行为的关系、小学儿童亲逆社会的行为。
第十章:掌握教师个性、挫折忍受力、焦虑、教学风格的概论、掌握教师期望、社会背景、个性差异对教学的影响。
第十一章:掌握教学模式的分类、个性发展教学模式的主要观点。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心理学复习知识要点:第六章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心理学复习知识要点:第六章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
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第六章第一节品德的概述识记:1、品德:是个人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心理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3、品德的形成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也受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4、品德的心理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
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道德情感又影响道德认识的形成及其倾向性。
儿童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产生道德动机,并可引发出一定的道德行为。
道德意志调节和控制一个人的道德行为。
第二节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领会与应用:1、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小学儿童在道德判断上,总的发展趋势是只注意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规律。
(1)从他律到自律。
小学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以依靠他人的评价为标准逐步发展到以自己独立见解为标准的。
这种转折一般以9岁为界限。
(2)从效果到动机。
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是由行为后果逐步发展到行为动机,然后才到后果与动机统一的水平。
(3)由片面到全面。
小学儿童的道德判断往往从带有较大的片面性逐步发展到比较全面、客观,从只看现象逐步发展到深入事物的本质。
2、小学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一般趋势:(1)道德行为的发展与认识水平的提高相适应。
(2)由外部调节向内部控制过渡。
《心理学教程》总复习:第六章小学儿童的品德201703
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品德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孙 玲
学习目标
• 1.理解品德的概念,了解品德的心理结构。 • 2.理解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特点、发展中
的问题。 • 3.掌握小学儿童品德教育中的几种心理学
方法。
第一节 品德的概述
• 一、什么是品德
• 4.道德行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 行为。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意识的外部表现形态。
• 关系:品德是一个整体的结构,品德中的各种心理 成分是有机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品德的形成是这四 个基本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一种综合平衡发展的过 程。这也是德育过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 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心理学依据。在具体实施过 程中,德育又具有多开端性。
• 2.坚决反对体罚与变相体罚。少用、慎用惩罚。原因: (1)惩罚是带有一定风险的手段;(2)惩罚会削弱 甚至破坏儿童的自我教育;(3)惩罚易造成意义障碍。
• 3.运用惩罚注意:(1)惩罚应以顾及儿童的自尊心、 尊重人格为前提,以便使儿童理解教育者的善意,从 而消除或减少惩罚可能带来的消极作用(2)惩罚要公 正,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3)结合说理的延缓惩 罚效果好。
• 3.由片面到全面:从带有较大的片面性逐步发展到比较 全面、客观,从只看现象逐步发展到深入事物的本质。
补充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 皮亚杰:瑞士,对偶故事法,他律自律(10岁)
•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不能把自己的想象和 外在环境的规则区分开来。
• 2.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6-8岁):绝对地尊 敬并顺从外在权威;只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
• 区别:
• (1)性质不同。道德是依存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 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则是依赖于某一个 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
《心理学教程》总复习:第五章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201702
如何培养学生的应对挫折的能力?
•①帮助儿童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找出避免 挫折的方法。
•②面对挫折,鼓励儿童充满信心地战胜挫折。 •③提高小学儿童的挫折耐受力。
如何在困难情境中锻炼小学生的意志?
•1.教师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2.要给予鼓励和必要的指导,但不要代替 他们去解决问题
• 三、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简答]
• 动机冲突、意志行动的决策和意志努力。
• 1.动机冲突有原则性冲突和非原则性冲突。也可分为: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
• 2.对若干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以期最佳地实 现目标过程称之为决策。在一般情况下,当做出决策 的时候,人的内心矛盾冲突已基本解决。
•1.道德感: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而 产生的情感体验。(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富 有同情心和对事有责任感,助人为乐,告状行为)
•2.理智感: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情感体验。 (好奇心、求知欲、质疑感和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
•3.美感: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艺术品 以及人的道德行为的美学价值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 感体验。(如对英雄人物行为的歌颂等)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情感
• 一、小学儿童情感的发展[简答,选择]
• (一)小学儿童情感稳定性的发展 • 小学儿童的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具体
事物、具体情景的支配。
• 小学儿童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的情感稳定性比较差, 中高年级儿童稳定性逐渐增强,情感的境遇性减 少,选择性提高,逐渐产生了较长时间影响整个 行为的情感体验。
• 2.意志和行动是不可分的,意志总是通过行动 表现出来的。这种在意志调节和支配下的有目 的、自觉的、有意识的行动称之为意志行动。
7.第六章中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与教育
❖ 道德行为简称行,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 现出来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间的关系 ❖ 道德认识在道德行为中起定向作用,道德情感是
道德行为的推动力之一,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感结 合在一起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 动力时,就成了道德动机。道德动机是道德行为 内部依据,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外部手段。 二者之间的沟通有赖于道德意志。
(3)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社会对其成 员的道德要求,品德作为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个 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关系。
2.联系:
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人 身上的体现。个人品德是在 社会道德舆论和道德影响下 发展起来的。个人的品德及 其行为表现体现了社会道德 的内容。
一、品德的实质
A 前道德阶段 B道德实在论阶段 C道德相对论阶段
分析
超速行车是错误行为吗? 甲儿童说是错误行为。 乙儿童说超速行车如是为了急救病人,那么就不是
错误行为了。 ❖ 根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阶段理论,分析两个儿童
的道德认知各处于哪一阶段?为什么?
2. 道德发展的原因
(1)道德实在论或他律道德发展的原因 一是年幼儿童的道德实在论倾向,即儿童具有服从外界法则的 一种自然心理倾向; 二是年幼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即儿童具有从自己的观点去看 待世界,而不考虑别人会有不同观点的一种自然心理倾向。
❖ (二)通过移情训练,激发道德情感
例如: 如果你或你的亲人是残疾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有许多
不便,有人因此而取笑,你的心情如何?你觉得该怎样对 待残疾人?
《小学心理学》 - 6-2
《小学心理学第六章情绪、情感和意志第二节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及培养情绪与情感是从认知到产生行为之间的桥梁,在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动机作用、调控作用、信号作用和适应的功能。
一、小学生情感发展特点(一)情感内容的丰富性不断提高(二)情感的深刻性增加(三)情感的稳定性增强小学生的情绪、情感逐步从冲动性、易变性向平衡性、稳定性方向发展。
小学三年级是这种转变的转折点。
(四)小学儿童情绪、情感的自控力不断增强(五)高级情感的进一步发展1、小学生道德感的发展(小学生的道德感还只是外部的、被动的、粗浅的。
)根据儿童道德感的发展过程,培养时应注意:(1)为儿童树立切实可学、生动形象的榜样。
(2)在进行道德教育时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断激发学生的共鸣,使他们从小能对符合社会道德的行为产生愉快、自豪、羡慕、向往的情绪体验,对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表示厌恶、蔑视、羞耻。
要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及时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行为,使正确的道德行为得到道德上满足的情感,不良的行为产生否定的体验。
(3)随着儿童认识的发展,阐明道德理论、道德标准,使道德体验不但概括化、深化。
2、小学生理智感的发展小学生的理智感主要表现在求知欲的扩大和加深,表现在学习活动上。
培养儿童的理智感应注意:(1)鼓励小学生多提问、多探究,并创造条件有机会去探索、去创造。
(2)小学生在游戏和学业上取得了成功要及时给予表扬,尽量避免让小学生体验过多、过强的失败情绪,任务与要求要切合小学生的实际,要善于发现小学生认识活动中的优势领域和兴趣。
成功和兴趣是推动年幼小学生理智感发展的重要保证。
3、小学生美感的发展小学生的美感主要指向于内容,指向具体人物的形象,较少注意作品的艺术评价。
二、小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在进行情感教育中,要注意直观性、形象性、感染性,减少说教的成分。
要发展小学生的高级情感,其中道德感和美感是一定不能忽视的。
另外,还要培养小学生对自己不良情绪的调控能力,教给他们适当的方法,使他们的积极情感和行动紧密相联。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三) 品德的心理结构
1. 道德认识 2. 道德情感
3. 道德行为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三、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发现, 二者的实质是相同的。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 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 的道德行为规范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 的心理特征。二者的结构也是一致的,都是由认 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但是,态度与品 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
第六章 态度和品德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 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一) 态度的实质
心理学认为,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 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态度是指人依据自己的经验或观点对特定的事物在内 心进行意义估量或凭直觉做出如何对待的一种心理倾 向,它是一种尚未表现于外的内心历程或潜在的心理 状态。
第二节 品德发展的理论
(二) 道德发展阶段
1.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 权威阶段(6~7岁) 3. 可逆阶段或互惠阶段(8~10岁) 4. 公正阶段(11~12岁)
第二节 品德发展的理论
(三) 两个规律的发现 1. 从客观责任向主观责任发展 2. 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第二节 品德发展的理论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二) 品德与道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它 是指一定社会为了维持其稳定、保护共同利益、协调 人际关系而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不仅按这些规范和准则去评价别 人的行为,也按它来支配自己的行动。个体遵守这些 规范和准则就是道德的、善的,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 称赞、表扬;否则,就是不道德的、恶的,就会受到 人们的谴责、批评。道德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 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因此,道德 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历史性和继承性。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第六章 小学儿童学习心理)
第六章小学儿童学习心理一、填空题:1、桑代克的联结学说认为学习产生应遵循三条定律,即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2、桑代克以猫的迷笼实验为理论基础,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连串尝试错误的过程。
3、早期格式塔学派认为,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是突然觉察到问题解决的办法,是一个知觉的重新组织过程。
4、奥苏伯尔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活动,是新旧知识的实质联系。
5、加涅的五类学习: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6、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其关系的知识我们称之为陈述性知识;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的知识则为程序性知识。
7、知识学习是学生形成各种技能和发展智力的前提,也是学生形成态度和品德的因素之一。
8、为了有效促进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在教学中应正确采用直观教学,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二、判断题:1、巴甫洛夫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强调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
2、斯金纳认为自发产生的行为是操作行为,而由明显刺激引发的是应答行为。
3、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这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顺应过程实现的4、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知识基本是无用的”,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学习提供资源和创设氛围。
5、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智能化的机器已经具备了学习的能力。
6、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而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称为发现学习。
7、发现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8、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即是对知识表面特征的认识,它是知识领会的起点。
9、由骨骼、肌肉和相应的神经过程而实现的合理而流畅的外部动作系统,我们称为智慧技能。
10、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所以动作技能形成的有效条件是练习,而练习则不同于机械的重复,它是有目的、有组织、有指导的活动。
11、智慧技能形成的特征:内在化、简缩化、自动化。
1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认为,学习的核心内容是基本的知识结构,即要求所学知识应该易学、易记、易迁移。
《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复习提纲Chap6 小学儿童的品德1、什么是品德?品德和道德这两个概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品德心理结构的是什么?其各成分的关系又是怎样的?3、从总体上如何估价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我们从中应得到什么启示?4、为什么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水平会出现一个低、高年级高,而中年级低的“马鞍型”?5、请简述学生道德判断的发展特点。
6、请简述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
7、请简述儿童攻击的原因,并谈谈如何帮助有攻击行为的儿童。
8、请简述儿童撒谎的原因,并谈谈如何对待儿童的撒谎。
9、请列举矫正不良品德的心理方法有哪些?10、谈谈对惩罚的理解和运用。
Chap 7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1、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2、小学儿童择友标准如何变化的?这说明了什么?3、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有何性别特点?4、如何引导班级中的小团体?5、你认为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发展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不足之处在什么地方?在改变这种消极的教学模式上有何设想,其出发点是什么?6、教师如何调整处境不利儿童在集体中的地位?Chap 8 个性及其倾向性1、怎样理解个性是心理发展的产物?2、什么是个性?个性有哪些特征?3、简述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的三者的关系?4、为什么说个性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5、如何理解个性的整体性?6、为什么说个性最本质的特点是社会性?7、什么是需要,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8、小学儿童的需要发展有何特点,如何培养和发展?9、什么是兴趣,小学儿童兴趣发展有何特点,如何培养和发展?10、什么是志向,小学儿童志向发展有何特点,如何培养和发展?11、影响小学儿童志向发展的因素有那些?12、兴趣迁移的条件是什么?如何理解表扬和奖励要适当?Chap 9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1.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构成如何?2.自我意识有何作用?3.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特点?4.小学儿童自我监控方面存在一种什么奇特现象,造成的原因是什么?5.小学儿童自我评价有哪几种基本形式,各有什么特点?6.小学儿童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7.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儿童自我评价有何重要意义?为什么?有何教育启示?8.提高小学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9.交往活动对儿童自我评价有何作用?10.什么是社会视角转换,如何培养儿童的转换技能?11.儿童交往中如何个别指导?(自我评价过高、过低儿童的特点、成因和对策)Chap 10 小学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1.什么是能力、天才和才能,他们三者的关系?2.简述能力、知识、技能三者的关系?3.什么是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者关系?4.简述能力的种类?5.简述小学儿童能力的差异?6.智力测验的意义?7.小学儿童能力发展,如何培养和发展?8.列表说明希波克拉底的气质类型说?9.列表说明巴甫洛夫的气质神经系统活动类型说?10.什么是气质,如何理解气质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11.如何根据学生气质类型进行教育?12.课堂提问应如何早照顾学生的气质类型?13.什么是性格,性格的特征包括哪些?14.性格与气质的联系与区别?15.简述小学儿童性格的培养方法?16.如何根据学生性格特点,进行相应教育?Chap 11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1.什么是心理发展,他的具体表现?2.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3.如何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4.什么是年龄特征,,如何理解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5.如何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定向性?6.如何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儿童心理发展可分为那几个阶段?7.什么叫遗传特征,他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何作用?8.生理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何意义?9.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机方面?10.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其什么作用,为什么?11.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是什么?如何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个人依据社会道德采取 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熟背]
• 3.道德和品德的关系[简答] • 联系:品德和道德两者有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社
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体的品德;同时,个体品德又是 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个体品德的集中表现反映着 时代的特征,并影响社会道德的内容和社会风尚。
•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知、情、意、行]
• 1.道德认识:指个体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 识。道德认识是品德的核心,也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 2.道德情感: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 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如责任 感、义务感、荣誉感、友谊感、自尊感等。
• 3.道德意志:一个人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 道德目标,以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过程,它是调节 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
• (二)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调节和控制能力的发展 • 小学儿童道德意志发展水平四年级后明显上升。 • 1.坚持性的发展 • 坚持性指在道德行为中把决定贯彻始终的品质,是
道德意志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 低中年级:外界权威的影响;高年级:内心自觉。 • 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坚持性水平不高的且不稳定。 • 2.自制力的发展 • 自制力是指在道德意志行为中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
• 3.可逆性阶段(8-10岁):把规则看成是同伴间共 同约定的,自律道德的开始。
• 4.公正阶段(10-12岁):倾向于主持公正和平等。
补充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科尔伯格:美国,道德两难故事,三水平六阶段
水平
阶段
前习俗水平
(幼儿园及小学中低年级)
服从惩罚取向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
• 3.由片面到全面:从带有较大的片面性逐步发展到比较 全面、客观,从只看现象逐步发展到深入事物的本质。
补充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 皮亚杰:瑞士,对偶故事法,他律自律(10岁)
•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不能把自己的想象和 外在环境的规则区分开来。
• 2.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6-8岁):绝对地尊 敬并顺从外在权威;只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
• 注意:1.说理要科学:科学性、针对性;2.说理要尊 重儿童;3.排除意义障碍。
• 对道德认识和道德要求的心理抗拒称为意义障碍。意 义障碍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对具体人的意义障碍; 二是对具体要求的意义障碍。
• 二、仿效法
• 仿效法是根据儿童善于模仿的特点,给儿童提供道 德榜样,让其仿效,从而把社会的道德要求在儿童 身上具体化的方法。
• 1.原因:(1)过分严厉的惩罚,造成儿童自尊或情 感上的挫折;(2)同学或社会组织团伙的诱惑;(3) 儿童不良的个性心理。
• 2.如何预防:(1)父母不要过分娇宠或体罚、辱骂 孩子。(2)成人要学会尊重和爱护儿童,有理有节, 不姑息儿童的错误。(3)教师要论事不论人,公平 地对待每个学生,使好学生不至于承受不了挫折,差 生也不至于消极逃避。
• 3.对已逃学或出走的儿童的系统帮助:
• (1)对出走行为表示理解,设法让儿童不再出走 和愿意接受帮助,防止造成进一步对立;
• (2)与儿童诚恳交谈,设法寻找出走的原因;
• (3)对造成儿童出走的原因做出必要的解释,但 也不可无原则地忍让迁就;
• (4)对于因任性而出走的儿童,家长或教师应努 力淡化这种行为;
2016-2017学年五年制师范专转本考试《心理学教程》复习要点
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品德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孙 玲
学习目标
• 1.理解品德的概念,了解品德的心理结构。 • 2.理解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特点、发展中
的问题。 • 3.掌握小学儿童品德教育中的几种心理学
方法。
第一节 品德的概述
• 一、什么是品德
• (一)模仿学习的作用:儿童具有模仿的天性,成 人榜样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
• (二)为儿童提供榜样时应注意的问题:为儿童提 供的榜样要可敬、可信和可亲。
• (三)注意纠正儿童模仿上的偏向:儿童经常会模 仿一些不适当的场景和人物,对此要注意做好引导 和预防工作。
三、强化法[熟背]
• 1.运用强化法的原则:(1)要有一个目标;2.制定小 步子;3.及时“反馈”;4.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巩固 训练结果。
行为的能力。பைடு நூலகம்
• 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制力还是初步的,而且容易 兴奋,易带有一定程度的冲动性。
四、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 (一)攻击
• 1.表现:(1)因为不能控制自我的怒气和沮丧而 产生的攻击行为;(2)恶意的,带有挑衅性的攻 击行为。都属于品行障碍。
• 2.原因:(1)本能反应;(2)达到目的的手段; (3)模仿的结果。
• 3.矫正的策略:(1)首先应取得父母的配合; (2)注意培养互助、互爱和尊重他人的良好班级 风气;(3)注意为受挫儿童提供及时的疏导,合 理宣泄积郁,使之恢复心理平衡。
• (二)撒谎
• 撒谎是一种虚构或捏造事实的行为,有时候儿童表 现为用不适当的方式隐瞒部分或全部事实。
• 1.原因:(1)亲子间缺乏民主、信任与沟通,是儿 童撒谎最常见的原因;(2)期望获得重视;(3) 大部分儿童爱幻想,经常把想象中的或期望的事情 当作真实的内容加以表述,这通常并不是撒谎。
(小学中年级至青年、成年)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二、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选择]
• 1.小学儿童的情感发展呈上升趋势,这种上升是 不均衡的,4-6年级发展速度最快。
• 2.道德情感的不同范畴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 3.城乡的道德情感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 4.不同性别儿童道德情感发展趋势一致。 • 5.道德情感的发展在不同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
• 选择:一名学生决定改掉上学迟到的毛病,可是一 到冬天,他又经常不肯起床,上学迟到。对于这个
学生的教育应该注意侧重培养其( )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第二节 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
• 一、小学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 • (一)道德概念的理解 • 小学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是从直观的、
• 4.道德行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 行为。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意识的外部表现形态。
• 关系:品德是一个整体的结构,品德中的各种心理 成分是有机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品德的形成是这四 个基本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一种综合平衡发展的过 程。这也是德育过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 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心理学依据。在具体实施过 程中,德育又具有多开端性。
约,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三、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
• (一)小学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一般趋势[简
答]
• 1.道德行为的发展与认识水平的提高相适应。
• 2.由外部调节向内部调控过渡。
•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养成。
• 注意:小学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出现一个低 年级和高年级高而中年级低的“马鞍型”。原因:低 年级虽缺乏自觉性但外控;中年级独立性发展,外控 作用降低,但自律尚未形成;高年级自觉性发展,开 始自律。
具体的理解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本质的理 解。
• (二)道德判断[重点]
• 总趋势: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 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 具体规律:
• 1.从他律到自律:即从依靠他人的评价为标准逐步发展 到以自己独立的内在的评价为标准。关键点:三年级 (9岁左右)
• 2.从效果到动机:由行为后果逐步发展到行为动机,然 后才达到后果与动机统一的水平。
• 区别:
• (1)性质不同。道德是依存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 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则是依赖于某一个 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
• (2)形成和发展条件不同。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 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 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还服从于个体生理、心理 活动的规律;
• (3)研究范畴不同。道德主要是伦理学与社会学 研究的对象,品德主要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 对象。
• 2.对策:(1)教师、父母增强对儿童的理解,加强 沟通,打消孩子对教师、父母的戒备乃至恐惧心理。 (2)严肃认真地指出说谎的危害,要让儿童知道, 用撒谎来掩饰错误将是错上加错。(3)要注意帮助 儿童克服因过去说谎而产生的罪恶感。
• (三)逃学与离家出走[了解]
• 逃学与离家出走是一种因为儿童拒绝学校或家庭而造 成的社会行为问题。
• (5)对于因其它社会诱因造成的儿童出走,还应 注意消除一些社会影响对儿童造成的危害。
第三节 小学儿童品德教育中的几种心理学方法
• 一、说理法
• 说理法是针对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摆 事实、讲道理,使其明辨是非、恶善的准则,从而形 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道德水平的方法。说理法是 小学儿童品德培养的主要方法。
• 2.坚决反对体罚与变相体罚。少用、慎用惩罚。原因: (1)惩罚是带有一定风险的手段;(2)惩罚会削弱 甚至破坏儿童的自我教育;(3)惩罚易造成意义障碍。
• 3.运用惩罚注意:(1)惩罚应以顾及儿童的自尊心、 尊重人格为前提,以便使儿童理解教育者的善意,从 而消除或减少惩罚可能带来的消极作用(2)惩罚要公 正,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3)结合说理的延缓惩 罚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