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复习提纲
经济史复习提纲
![经济史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25790b4acc175527072208d0.png)
经济成长历程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3)⑴⑵⑶二、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1、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时间)(工具:汉犁壁三翻唐筒曲)2、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三、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课本5、28、46、83页)1.出现时间:2、出现的原因⑴⑵3、概念含义: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生产,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4、特点:(1)自给自足(封闭保守)(2)落后性(规模狭小、简单分工、近代阻碍发展)(3)脆弱性(在天灾、战乱、苛政影响下容易破产)5、发展:(1)明清时期,成为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的主要因素(2)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解体的含义)(3)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
(私变公)四、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商周时期:井田制(性质:)(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3、战国-明清:土地私有制(君主、地主、自耕农)4、土地兼并现象:原因:土地私有(根本),土地买卖;影响:影响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解决:均田制(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不准买卖)★五、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1、青铜时代:是指从到2、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奇迹3、汉代:人们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中国是世界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4、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5、汉代: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6、唐代:丝织业出现技艺7、宋元以来:棉花种植由边疆向内地传播,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8、元代:黄道婆全面推广先进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松江在元明时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9、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10、制瓷业:汉青、南白、元彩、唐独立、宋瓷都、明清出口★六、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方式1、家庭手工业:出现时间:春秋时期特点:与农业结合,副业;产品供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2、官营手工业:时间:西周时期。
高校——中国经济史(复习提纲)
![高校——中国经济史(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14b4953283c4bb4cf7ecd119.png)
经济史纲要复习题名词解释:1.阶级:是现代政治学的基本范畴,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而分成的集团。
2.耕作制度:又称农业经营制度,它是指以土壤耕作为中心,包括施肥、灌溉、除草、水土保持、轮作倒茬等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在内的农作体系。
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并随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发展变化。
在农业发展史上,其演变过程大致由撂荒耕作制、轮荒耕作制、连作复种制和多熟制。
3、租佃制: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以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奴役农民的制度。
是战国以来随着封建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一种封建生产关系的形式。
这一制度自战国经秦汉至明清,延续了两千多年,并在这两千多年中不断地发展变化。
4、押租制:产生于明代,清代普遍流行,是明清时期租佃制的一种新类型。
地主为防止佃农拖欠地租而在出租土地时索取地租抵押金的一种租佃制度。
押租制有利于保证地主地租的实现,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佃农的移动自由。
5、永佃制:中国历史上农民依约向地主交纳地租、永久佃种地主土地的一种租佃制度。
其特征是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永久分离。
在这种租佃制度下,永佃农有更大的人身自由,生产生活亦不受地主干涉,生产积极性更高,更有利于农业发展。
6、牙行:是指古代城乡市场上,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借此抽取佣金的商行,亦指牙商的同业组织。
牙行有官牙、私牙之分。
官牙由官府指定,私牙须官府批准。
明清时期,官府对牙行态度曾几点变化,至清雍正时,牙行管理进入法制化轨道。
7、黄册:又称“赋役黄册”,创立于洪武十四年,是朝廷为征调赋役而编制的户籍册,因上交户部的一份为黄色封面而得名。
黄册把口、田产、赋税三者合一,是国家征收赋役的根据。
8、鱼鳞册图:亦称“鱼鳞册”、“鱼鳞图”。
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
册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逐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册图”。
归纳高一经济史知识点提纲
![归纳高一经济史知识点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7c570cd6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9f.png)
归纳高一经济史知识点提纲一、经济史的定义和意义1. 经济史的概念和范畴2. 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和途径3. 经济史对于理解经济发展规律的重要性二、古代经济体制1. 农耕经济的特点和发展2. 城市经济与贸易的兴起3. 奴隶制经济与封建经济的关系4. 古代经济体制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三、封建社会的经济体制1. 封建经济的基本特征2. 封建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影响3. 封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4. 重商主义和封建经济的关系四、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1. 商业革命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推动作用2. 工业革命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3. 资本主义经济的关键特征和基本原理五、现代经济的形成与发展1. 工业化进程和现代企业的兴起2.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3.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出现和发展4. 全球化对于现代经济的冲击和重构六、经济史的启示与反思1. 经济史对于当前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2. 经济史对于我们个人生活的启示3. 经济史对于社会的影响和挑战七、经济史知识的应用与实践1. 经济史知识在职业选择与规划中的作用2. 经济史知识在投资和财富管理中的应用3. 经济史知识在国际贸易和企业经营中的价值结语:经济史是经济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通过对过去经济发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的规律和趋势。
从古代的农耕经济到现代的全球化经济,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经济体制和特点。
通过对经济史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从中获取启示,为当前的经济决策和个人生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希望本文提供的经济史知识点提纲对于高一学生学习经济史具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复习提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935a937531b765ce05081452.png)
中國近現代經濟史(1842—1949)复习提纲考试题型:名词解释(5分×5)、简答题(10分×2)、材料题(15分×1)、论述题(20分×2)名词解释:钱庄钱庄是明清时期的一种金融组织。
它最初是经营不同货币的兑换,称钱店。
大的钱庄在明末时开始经营存放款业务。
在北京、上海、汉口、杭州等地均有。
鸦片战争后,钱庄主要在上海发展。
钱庄实际上是一种早期的银行。
但它不向社会公开办理存放款,他的存款主要来自关系户、熟人,放款亦然。
后来由于资本主义的入侵,旧式封建钱庄慢慢开始具有近代资本主义的性质。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中国的钱庄在金融活动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其作用和影响超过银行。
票号票号,一种旧式金融组织,又称票庄、汇划庄。
多为山西人所经营,因此又称为山西票号或“西号”。
明末清初首设。
票号一般为合股组织,资金比钱庄雄厚,他的主要经营业务是进行地区之间的汇兑,信用工具叫“汇票”或“会票”。
票号也从事存放款业务。
但不对个人,只对钱庄办理。
鸦片战争以后,票号不仅办理私人汇款,而且代理清政府汇解京饷和军协各饷,并收存官款。
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它无法收回对官府的放款,受重大打击,相继停业,或改为钱庄和银行。
值百抽五所谓“值百抽五”,就是征收百分之五的税率。
它是协定关税时期中国关税中最基本的税率。
“值百抽五”最初来自于《中英通商章程》,但由于其所列货物十分有限,以后新增的贸易品名称就一律按值百抽五来定税率。
而后来签定的《中英天津条约》,第一次确定进出口海关关税“值百抽五”的原则。
但是,在实际征收过程中,由于帝国主义列强以多报少,以大报小,以高报低,实际关税税率远远没有达到5%,只有3—4%,这种税率一直延续到1928年关税自主。
二五减租所谓“二五减租”,是指粮食收获后,优先提取百分之二十五的粮食给佃农,剩下的百分之七十五由地主和佃农对半分。
“二五减租”是国民党在大陆时期曾提出的土地政策。
必修二经济史总复习提纲
![必修二经济史总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17163340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66.png)
【核心内容】
1、中国古代农业、 手工业、商业所共同组成的古代 经济结构及特点; 2、以及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所产生的后果。
【重点问题分析】
1、如何掌握本单元大量的知识点?采用表格记忆法 2、如何评价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积极:①小农经济下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具有
3、民族资本曲折发展的认识与启示
1)认识:
①三座大山(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封建主义)的压迫束缚, 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②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注定了其不可能领 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中国也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③要实现近(现)代化,必须实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而其 中科学技术又是最至关重要的;
【重点问题分析】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①“一五计划”(1953-1957)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 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所谓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是指资本主义对 全世界的统治体系。它包含三个组成部分: 1)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所组成的政治体系; 2)以资本主义市场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3)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2、如何理解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及影响?
1)形成: ①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 侵略,西欧国家贸易范围扩大,世界市场已显雏形; ②初步形成:工业革命促使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国抢占商品市场和 原料场地,把亚、非、拉许多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体系,使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大大促进了国际间的 经济交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 类进步的最终动力,社会的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 平。中国要想在新一轮的国际格局变动中占得先机,就必须要紧 紧抓住科学技术这个首要生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基础科 学及应用科学的进步,并力争把技术成果尽快转变成生产力,方 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经济史提纲
![经济史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6c94ff956edb6f1afe001f28.png)
经济史提纲经济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第1课1、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为辅;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以家庭为单位,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个体农耕。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1)积极: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生活稳定,农民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2)局限: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度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第2课1、土地制度的变迁:①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这是一种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其实质是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②春秋时期出现贵族个体占有的私田。
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加速了土地国有向私有转变。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东汉至唐朝盛行地主大土地所有制,采用田庄式的经营模式,这是这个时期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④土地兼并问题:随着私有土地制度的发展,大地主通过各种途径兼并国家和自耕农的土地。
⑤东汉末年,曹操实行“屯田制”。
⑥北魏至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
⑦唐后期至明清,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高度集中。
2、井田制的特点: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由得到份田的劳动者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交纳给贵族;“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第4课古代手工业的特点:①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③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④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⑤经济重心南移与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⑥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制约。
经济史复习提纲
![经济史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309a54668e9951e79b8927fc.png)
(1)手段:①海盗式劫掠;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②进行商业战争。
③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拓展殖民地。(英属东印度公司)
④进行残酷的黑奴贸易。
⑤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在殖民地的商业活动和掠夺。
(2)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3、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世界: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扩大的途径:殖民扩张,掠夺)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和香料的追求;
③商业危机:(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使东西方商路受阻;
④宗教根源:基督教会为了传播基督教;
⑵可能性(条件):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航海家
支持国
时间
成就
迪亚士
葡萄牙
1487
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哥伦布
西班牙
1492
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达·伽马
葡萄牙
1497
开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路
麦哲伦
西班牙
1519--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
意义:(1)对世界市场形成意义: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
补充:中国近代化
(1)在政治上,民主和法制逐渐取代封建专制独裁;
(2)在经济上,从生产方式来看,机器大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从性质上来看,商品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在思想文化上,近代的自然科学逐渐取代封建的思想文化。
其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上的工业化。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
世界经济史复习提纲三
![世界经济史复习提纲三](https://img.taocdn.com/s3/m/33bef00a55270722192ef7dc.png)
历史复习提纲三---世界经济史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5课开辟新航路一.原因:(1)必要性①经济根源: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导致对黄金的需求量增大,同时要求扩大对外市场。
(资本、市场)②社会根源:欧洲出现“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实现黄金梦。
③直接原因: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建立后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使东西方商路受阻。
④宗教原因: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热衷于传播天主教;⑤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①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②制造出适于远洋航行的海船;罗盘针已在海船上使用;武器装备得到改善;③葡萄牙、西班牙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具备了组织大规模远洋航行的实力。
二、过程:(1)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行,抵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2)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3)1522年,西班牙支持的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
三、影响:1、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结束,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2、西欧国家纷纷走上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3、各地商业联系日益密切,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雏形;4、欧洲社会出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第6课殖民扩张和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一、、荷兰殖民扩张1、背景: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商传统②新航路开辟的影响③荷兰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嬴得独立2、特点: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
3、过程:①在亚洲,荷兰先后侵入爪哇岛、雅加达等地;从葡萄牙手里夺取了马六甲、锡兰,并在当地贸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②在非洲,17世纪中期,荷兰夺取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③在东亚,荷兰殖民者一度侵入我国领土台湾,还在日本长崎建立了贸易据点。
④在美洲,荷兰也在进行殖民活动。
经济史复习提纲
![经济史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ee5e923de87101f69e319550.png)
经济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第1课1、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为辅;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以家庭为单位,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个体农耕。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1)积极: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生活稳定,农民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2)局限: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度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第2课1、土地制度的变迁:①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这是一种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其实质是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②春秋时期出现贵族个体占有的私田。
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加速了土地国有向私有转变。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东汉至唐朝盛行地主大土地所有制,采用田庄式的经营模式,这是这个时期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④土地兼并问题:随着私有土地制度的发展,大地主通过各种途径兼并国家和自耕农的土地。
⑤东汉末年,曹操实行“屯田制”。
⑥北魏至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
⑦唐后期至明清,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高度集中。
2、井田制的特点: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由得到份田的劳动者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交纳给贵族;“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第4课古代手工业的特点:①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③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④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⑤经济重心南移与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⑥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制约。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a61a0717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d6.png)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如男耕女织);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的精耕细作。
A.小农经济的特点: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②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③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⑤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B.小农经济的影响:①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②关系到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政权的安危;③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
2.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汉代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小农经济的形成)3.土地制度井田制(商周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宋初实行“不抑兼并”,明清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普遍。
后果: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导致租佃关系日渐普遍化。
二、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一)、高超的冶金技术1.商周时期冶铜技术发达,被称为“青铜时代”2.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在春秋晚期3,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在汉代(二)、享誉世界的制瓷业青瓷(商周)→白瓷(唐)→青花瓷(元)→五彩瓷(明)→珐琅彩瓷器(清)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成为“瓷都”。
(三)、异彩纷呈的丝织业1.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2.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明朝后期棉布取代丝、麻、毛,成为主要衣料。
3.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一)、秦汉商业初步发展大型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它与住宅区严格分开。
经济常识复习提纲
![经济常识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9423d7926bec0975f465e26c.png)
经济生活复习提纲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物美价廉”、“货真价实”体现的就是两个基本属性)(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生产者生产的目的是实现商品的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让渡使用价值才能实现价值,所以为了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商品生产者就要生产适销对路高质量的商品。
3、货币的产生: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5、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①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②用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叫价格。
③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观念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④纸币不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流通手段:①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②商品流通公式:W---G---W③为什么从商品到货币的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并且卖出好价钱,才能生存发展下去。
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就意味着他白白付出了劳动,所需的商品也买不回来。
要使自己的商品能够卖出去,并卖个好价钱,商品生产者就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④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⑤纸币能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贮藏手段:①当做社会财富保存起来,必须是足值的金银②纸币不能代替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
●支付手段:①货币被用来偿还债务、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及分期付款等。
②是一种事前预付和事后补付的行为。
③纸币可以代替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世界货币:①是世界市场上购买外国产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等。
②部分国家的纸币如美元、日元、欧元、英镑等可以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6、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商品的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纸币的实际购买力=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实际纸币的发行量7、国家为什么不能随意发行纸币?①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人教版历史必修Ⅱ经济史总复习提纲(全套)
![人教版历史必修Ⅱ经济史总复习提纲(全套)](https://img.taocdn.com/s3/m/e1b6916748d7c1c708a145d6.png)
人教版必修2经济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的精耕细作知识要点归纳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技术。
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4.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
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3)屯田制(三国)原因:东汉末年,曹操为筹措军粮,推行屯田。
经济史复习提纲
![经济史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e70f0159804d2b160b4ec02b.png)
新航路开辟的一、背景⑴、新航路开辟的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1500年前后,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
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
在这种条件下,为了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早期的殖民者贪婪的追求黄金。
②社会原因:《马可·波罗游记》的广泛流传,刺激西欧贵族和商人开辟一条商路到达东方的途径,以追求财富和珠宝、香料等贵重物品。
③直接原因:商业危机。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后,开始控制东西方的商路,经过转口贸易香料价格一般要提高8到10倍。
⑵、新航路开辟的条件①政治条件:①当时的欧洲正处于动乱之中,各国积极对外扩张,西班牙、葡萄牙首先把目光投向欧洲大陆以外的地方。
②西班牙、葡萄牙是中央集权国家,为进行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政治保证。
②思想条件:基督教为了传教,不惜使用武力进行“圣战”也成为欧洲人向外扩张的一个重要动力。
文艺复兴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并实现人的价值。
③科技条件:新航路开辟前,欧洲人在造船和航海方面的进步,为远洋航行提供了条件。
(中国的罗盘针、阿拉伯的星盘、航海图的改进、地圆说的流行)◆葡萄牙、西班牙为何能冲在开辟新航路的最前锋呢?第一,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第二,两个国家都掌握了航海技术,特别是葡萄牙的亨利王子,为葡萄牙的航海事业铺平了道路;第三,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的宗教热情特别强烈。
宏扬基督教的信念是推动他们积极寻求东方新航路的一种精神动力。
二、经过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对欧洲1)促进西欧商业范围的重大转变。
①在亚、非、美、欧之间建立直接的商业联系②欧亚大陆的一端西欧开始崛起2)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热那亚、威尼斯衰落,伦敦等西欧城市崛起)3)扩大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金银价值下降,物价上涨。
(即通货膨胀)2、美洲、非洲1)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受灭顶之灾;(印第安人被屠杀、金银矿被开采、种植园经济)2)非洲的黑奴贸易带来灾难。
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国经济史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国经济史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3b9b79d9eff9aef8951e068e.png)
必修二中国经济史复习提纲目录: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2)(一)、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表格) (2)(二)、土地制度演变 (2)1.演变基本过程: (2)2.井田制: (2)3.土地私有制: (2)4.土地兼并: (3)5.均田制: (3)(三)古代人群的变化: (3)1.地主阶级: (3)2农民阶级:、自耕农、佃农、雇农 (3)(四)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3)1 .小农经济的生产概况与特点 (3)2.小农经济在战国形成的条件 (3)3.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3)4.小农经济的地位与评价 (3)(五)古代城市发展 (4)1.城市的形成、功能变化(代表城市): (4)2.商业活动时空限制变化: (4)(六)重农抑商政策 (4)1.演变过程: (4)2.目的: (4)3.评价: (4)(七)闭关锁国海禁政策 (4)1.含义: (4)2.原因: (4)3.评价: (4)(八)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5)1.概念: (5)2.表现: (5)3.缓慢原因 (5)(九)近代前夜中西社会差异 (5)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经济变化 (6)(一)、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6)1.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 (6)2.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6)(二)、洋务运动的兴起及失败: (6)1.洋务运动的兴起原因与代表人物 (6)2.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 (6)3.洋务运动的失败及评价: (6)(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7)1.晚清时期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 (7)2.民国前期民族资本主义黄金发展(1912-1937): (7)3.民国抗战时期(1937-1945): (7)4.1870年代—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 (8)(四)、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与特点 (8)(五)、1840-1949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趋势: (9)(六)、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于各领域变化的具体表现: (9)1.形体修饰在鸦片战争前后之变化 (9)2.礼仪风俗在鸦片战争前后之变化 (10)3.休闲娱乐在鸦片战争前后之变化 (11)4、新潮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新事物: (11)(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影响: (12)三、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12)(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 (12)1.过渡时期 (12)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 (13)3.文革时期 (13)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 (13)(二)对外改革开放 (13)1.原因: (13)2.历程: (13)3.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与人们生活的剧变 (13)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表格)农业:工具的改进演变、水利工程的发展、土地制度的演变、农业耕作经营方式变化手工业:金属冶炼业、纺织业、陶瓷业;经营方式:官营、私营、家庭商业:商人、货币的变化、城市设置和商业活动限制变化、政策变化区域性不平衡,经济重心南移:两晋之际开始南移,中唐南方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期完成南移(二)、土地制度演变1.演变基本过程:原始时期公有制——商周时期井田制——战国以后土地私有制——魏、唐均田制2.井田制:是西周的经济制度,名义上是土地国有,实际是周王分封给各贵族诸侯所占有的土地制度,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fa51cd01a6c30c2259019e4a.png)
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2、神农氏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汉朝有哪些耕作方式与生产工具?3、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历史时期是什么?4、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5、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有哪些?5、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课前提示3)6、描写古代农业经济的的文学作品有哪些?(课本中找)7、汉唐宋丝织业与纺织业各有哪些成就?8、汉代冶金业有哪些先进的技术工具?9、汉唐宋明清陶瓷业各有哪些工艺?10、古代中国手工业有哪些特点?11、汉唐宋时期描述商业经济各有哪些文艺作品?(如《四民月令》)12、明代出现哪两大商帮?会馆的作用是什么?13、草市出现的历史时期是什么?有什么特征?14、宋代的“市”有什么突破?原因是什么?15、汉宋清各有哪些重要商业城市?16、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与目的各是什么?有哪些积极与消极影响?17、秦汉时期管理工商业的措施政策各有哪些?18、“海禁”实施的历史时期是什么?有什么影响?19、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是什么?22、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主要有哪些?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23、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条件是什么?时间、地区、投资人各是什么?24、早期著名的三家民族工业是什么?25、近代民族工业有哪些特点?26、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出现高潮的原因条件有哪些?最大的工业部门是指什么?27、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有哪些特点?28、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受哪三大势力的压迫?(课本第36页)29、影响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0、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31、三大改造的名称是什么?其各自的主要形式是什么?32、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时间、内容、意义各是什么?3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什么后果?34、1960年“八字”方针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35、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哪些重大决定?有什么意义?36、农村改革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始于哪两个省?最终实施什么经济体制?有什么意义?37、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改革的内容是什么?38、对外开放最终形成了什么格局?有哪些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开放区?中国进一步开放的标志是什么?(浦东开放)39、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什么?40、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有哪些?有什么意义?41、中共十四作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使之具体化的会议是什么?42、中共十五大的提出的关于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新”在何处?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43、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是什么?(课前提示)44、近代男女服饰主要有哪些?45、近代习俗风尚的变革有哪些?46、四大菜系是指什么?北方典型民居是什么?近代以来居室的典型征是什么?46、近代以来出现了哪些先进的交通工具?47、影响近代生活变迁的因素(原因)主要有哪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成长历程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3)⑴⑵⑶二、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1、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时间)(工具:汉犁壁三翻唐筒曲)2、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三、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课本5、28、46、83页)1.出现时间:2、出现的原因⑴⑵3、概念含义: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生产,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4、特点:(1)自给自足(封闭保守)(2)落后性(规模狭小、简单分工、近代阻碍发展)(3)脆弱性(在天灾、战乱、苛政影响下容易破产)5、发展:(1)明清时期,成为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的主要因素(2)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解体的含义)(3)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
(私变公)四、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商周时期:井田制(性质:)(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3、战国-明清:土地私有制(君主、地主、自耕农)4、土地兼并现象:原因:土地私有(根本),土地买卖;影响:影响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解决:均田制(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不准买卖)★五、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1、青铜时代:是指从到2、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奇迹3、汉代:人们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中国是世界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4、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5、汉代: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6、唐代:丝织业出现技艺7、宋元以来:棉花种植由边疆向内地传播,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8、元代:黄道婆全面推广先进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松江在元明时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9、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10、制瓷业:汉青、南白、元彩、唐独立、宋瓷都、明清出口★六、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方式1、家庭手工业:出现时间:春秋时期特点:与农业结合,副业;产品供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2、官营手工业:时间:西周时期。
从西周到明朝前期,一直据最主要地位特点:官府统一管理(工商食官);产品满足官府需要,不进入市场;3、私营手工业时间:春秋战国时期,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特点:生产商品,进入市场(获取利润);出现雇佣关系(明中叶后)★七、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1、货币:货币产生(商)--纸币(宋元)--白银(明)2、商人:职业商人(商)-私商(春秋战国)-外商(隋唐)-区域性商帮(明清)3、市场:商业都会(春秋战国)-夜市(宋)-商业市镇(明清)4、明清时期商业发展表现(5)(商人、商品、货币、市场、劳力、课本21页)5、唐宋城市的比较?(布局、管理、职能、课本22页)八、中国古代商业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重本抑末)(课本23页)1、出现时间2、原因:矛盾3、影响:有利于农业发展;明清时阻碍资萌发展;是造成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九、中国古代商业政策二:明清海禁政策(广州?)1、原因:根源: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明:(24页小字)清:(28页)2、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侵略;给航海业和对外贸易沉重打击;落后★十、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1、出现时间:地区:行业:2、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3、特点:手工工场、雇佣关系(机户、机工、“计日受值”、劳动力商品化)4、地位影响:只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不占主导地位,发展缓慢但代表了中国经济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势,是积极进步的5、缓慢发展的原因(课本28页):封建制度的阻碍(1)经济:(2)国家政策:(3)购买力(市场):官府沉重剥削,农民购买力低下(4)资本:商人、工场主投资土地剥削“衣租食税”,影响工业再生产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与对中国的冲击一、新航路的开辟(15-16世纪初)1、原因:经济根源。
社会根源2、影响:对世界:(全球化)(1)(2)对欧洲:商业革命、资发(原始积累)、殖民扩张★二、两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19世纪上,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1、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政治前提:直接原因(市场)2、蒸汽时代成就(轻工业为主)(1)主要发明:棉纺-冶金-采矿-交通运输业,连锁反应蒸汽机(作用:提供动力、城市化、环境污染)火车、汽轮(美)(2)主要新兴工业部门:棉纺织业、铁路运输业、机器制造业3、电气时代成就:(重工业主导)(二工的主要特点:科学技术紧密结合)(1)主要成就(4):电力、内燃机、化学工业、钢铁工业。
(2)新兴工业部门:石油、化学、电力、电器、汽车工业(石化电汽)4、工业革命的影响:1)经济组织:工场—工厂---大企业(垄断组织)2)世界市场:最终形成3)生产力:巨大发展4)生产关系:产生新的阶级:无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经济联系:欧美工业国主导)1、初步形成:时间:15-16世纪初原因:新航路开辟(34页)2、扩展:时间:16-18世纪原因:欧洲早期的殖民和海外贸易(38页)3、最终形成:⑴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因:两次工业革命推动(43页)⑵最终形成方式:⑶最终形成标志:四、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发生了怎样的变动?五、洋务运动---中国近代企业产生(◆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时间:2、原因目的:清内忧外患,利用西方技术来维护其封建统治(自强、求富)。
3、内容:(举办军工、民工、海军、学堂留学生)主要企业:4、影响:引进、培养、刺激、抵制、标志中国近代工业(使用机器生产)起步。
★六、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1、产生:时间原因2:、主要企业、、(集中在沿海地区?)2、初步发展:时间(48页)原因3:、、(主因?)表现:轻工业,纺织业为主。
3、黄金时期:时间(50页)原因5:、、、(主因?)表现:纺织业面粉、卷烟业迅速发展,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也获发展。
4、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根源:民族工业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评价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它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动的重要经济前提,也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一、创新: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一)、建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背景:内忧外患(国内战争爆发,列强武装干涉)内容:余粮征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评价:积极: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斗争胜利消极: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度,挫伤群众积极性。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1921背景:经济困难、政治危机内容:固定的粮食税;中小企业和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允许自由贸易意义:经济恢复、政权巩固、找到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特点: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30年代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建立过程: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内容:(1)单一公有制,(2)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指令性计划经济评价:积极:①基本实现工业化;②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民、地方和企业积极性不高(二)、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1、为什么改革?2、三夫怎样改革?赫:(农业)物质利益、玉米运动勃:(工业)运用价值规律戈: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加速发展战略(重工业)3、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4、三夫改革的教训和启示:二、调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自由→干预→减少干预)(一)、30年代的调整:罗斯福新政1、大萧条(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原因:基本矛盾(根本)、供需矛盾、股市投机影响:①经济: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遭到严重破坏②政治:社会动荡,法西斯抬头,资本主义面临严重政治危机③国际:各国转嫁危机,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国际关系恶化★2、罗斯福新政(实践)内容:整顿、调整、调节、社会救济、以工代赈(中心措施?)(围绕调整供需矛盾,缓和社会矛盾方向思考把握其内容)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评价:(对美国)经济恢复,矛盾缓和,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对资本主义)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3、凯恩斯主义(理论)英国经济学家,主张国家应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二)、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1、主要内容(4)国家干预经济(主要方式有:)人民资本主义(实质是)经营者革命(影响)福利国家的出现(实质)2、调整的作用: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三)、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再调整1、原因:1973年后,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滞涨”现象2、主要内容: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过渡时期(1949-1956)1、1949-195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2、1953-1956: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一化三改⑴、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意义: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公私合营⑵、三改的意义:(三改的实质是:)★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成就与曲折(1956-1976)1、成就:1956,中共八大的召开,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国情)2、失误: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会化运动实质:“左”倾错误;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影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破坏,人民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出现三年严重困难时期教训: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必须尊重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3、调整:1960年,“”八字方针(正确探索)结果: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曲折:十年文革(1966—1976年)实质:“左”倾错误;教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三、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改革开放(1978-)一)、改革方针制定: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二)改革的内容:(86页)1、农村改革:1)实行家庭特征是:作用:2)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的发展2、城市国企改革:时间:中心环节目标作用(87页)3、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十四大制定,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三)对外开放:1、开放历程:1980经济特区(点)----1984沿海经济开放城市(线)----沿海经济开发区(面)------1992开发浦东(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2001加入WTO(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制度化)2、开放格局: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05页)1、一个中心:美国(美元)2、两大体系:、3、三大支柱:4、影响(三化):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二、经济区域化:一)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欧共体到欧盟)1、原因:(107页)(历史、现实、教训)2、过程:1952:开始:煤钢共同体;1967,欧共体成立;1968,关税同盟建成,实施共同农业政策;1991,《欧洲联盟条约》(马约)通过;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经济政治组织)2002,使用欧元3、影响:对欧洲:、对世界二)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单一的经济组织三)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论坛性经济组织,APEC方式(多样灵活自主自愿)三、经济全球化的趋势1、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115页)(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两极格局的结束、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2、表现:国际贸易的增加、世界市场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3、问题:(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2)世界经济的投机性和风险性(3)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4、展望:(1)对待全球化的态度: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2)从长远来看: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要建立起新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