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境》读后感

合集下载

简论《艺境》的美学思想

简论《艺境》的美学思想

简论《艺境》的美学思想简论《艺境》的美学思想章启群宗白华先生生前出版的理论性著作只有两本,即《美学散步》和《艺境》。

而《美学散步》的全部文字也都收入《艺境》之中,故《艺境》应是宗白华先生生前出版最完备之理论著作。

而从《宗白华全集》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是一个旁及古今中外、糅合文史哲,试图沟连艺术、宗教甚至科学的体大思深的体系,《艺境》只不过是宗白华思想的冰山一角。

《艺境》的第一个突出贡献在于:发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美的两大类型,即“错彩镂金”的美与“芙蓉出水”的美,而后者是中国古典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美。

鲍照曾说谢灵运的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而颜延之的诗是“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

宗白华说:“这可以说代表了中国美学史上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

”他认为这两种美感或美的理想,表现在诗歌、绘画、工艺美术等中国古代艺术的各个方面。

像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颜延之诗、明清的瓷器,一直存在到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诗中的对句、园林中的对联等,都是一种“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美,讲究华丽和雕饰。

这种美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但向来被认为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而像汉代的铜器、陶器,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这又是一种美,即“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

比较起来,他认为“初发芙蓉”的美比“错彩镂金”的美具有更高的境界。

从历史的发展来说,真正崇尚这种“初发芙蓉”的审美理想是魏晋以后。

宗白华认为:“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段。

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向,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

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到了宋代,苏东坡用奔流的泉水来比喻诗文,要求诗文的境界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平淡并不是枯淡,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以至于人格美的理想,玉的美就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

苏轼又说:“无穷出清新。

”“清新”与“清真”也是同样的境界,即“初发芙蓉”的境界。

宗白华艺境的读书笔记

宗白华艺境的读书笔记

宗白华艺境的读书笔记宗白华艺境的读书笔记篇1宗白华艺境读书笔记1.背景介绍:《艺境》是宗白华先生于1983年出版的一本关于艺术和美的著作。

这本书以西方艺术史为线索,结合中国文化的视角,深入探讨了艺术的价值、意义和美感。

2.对比与参照:在《艺境》中,宗白华先生对比了西方现代艺术和东方传统艺术的不同之处。

他强调了东方艺术注重整体、和谐、自然的特点,这与西方艺术的强调个体、冲突、竞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

3.创作风格:宗白华先生的创作风格独特,他以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带领读者走进艺术的殿堂。

他的文字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有诗意的浪漫。

在《艺境》中,他以绘画、雕塑、建筑等为例,阐述了艺术是如何通过形式、色彩、空间等元素来表达美的。

4.深入分析:在《艺境》中,宗白华先生深入分析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困境和东方传统艺术的复兴。

他认为,现代艺术过于关注个体和物质世界,而忽视了人类精神的需求;而东方艺术则强调整体和自然,能够满足人们内心的需求。

这种分析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艺术的价值和作用。

5.个人观点:我认为,《艺境》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艺术的价值和意义,也让我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宗白华先生的创作风格也让我深受启发,他让我看到了艺术和美的无限可能性。

6.结论和评分:总的来说,《艺境》是一本非常优秀的著作,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有诗意的浪漫。

我非常推荐这本书,并给它打五星的评分。

宗白华艺境的读书笔记篇2《艺境》是宗白华先生的著作,它是一部关于艺术和美的探索之作。

这本书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艺术的美学和哲学基础,对于理解艺术和审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宗白华先生对于艺术的热爱和对于美的追求。

他在书中阐述了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指出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思想、哲理的方式,是一种能够引起人们共鸣和思考的力量。

艺境,益境——《美学与艺境》读后感(1000字).docx

艺境,益境——《美学与艺境》读后感(1000字).docx

艺境,益境——《美学与艺境》读后感人生来目的是谁?人生意义何在?我们为了什么拼搏,为了什么奋斗,又为了什么去学习、去创造呢?这些人生中最重大最核心的问题,不仅古往今来的大师、禅宗都为了世人而竭力解答,凭借我一己之见可以说是毫无说服力的。

每个人有每个人独有的生存意义,只不过古今贤者所探讨得出的答案较为大众所接受罢了,而我所认同的人生应当是不断尝试,不断突破,不断转变的。

人生来有需求,只有当需求没有被满足时才会自主的去发力改变现状。

纵观历史,横看社会,需求无非分为两大类: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当然我们人生不会仅仅停留在物质的追求上,所以精神需求就较之显得更为重要。

精神层面又分为对理性科学的探索和对感性爱情(泛指爱的体验,不止是异性伴侣)的体验。

而人生必然不会一帆风顺,其中的悲剧和坎坷一定会使我们的精神体验变差,但是读过了这本书后,我的心中对人生的幸福又有了不同的见解。

艺术是什么呢?我们常说登上人类的巅峰有三条路:科学、文学、艺术。

通过前段的论述,我们可以将科学视为对理性的精神索取,将文学是为对感性的精神索取,而艺术既不是科学也不是文学,为什么仍有一大批艺术大师在历史的铁历上烙下了不朽的印记呢?因为艺术正是将悲剧与坎坷也一视同仁的看作是人生美好体验的一部分。

悲剧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在一切痛苦与幻灭之后,是宁愿毁灭生命,以求得的“真”“美”“爱”“神圣”以及人类中最高的“善”。

而艺术赞扬悲剧,这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对人性的包容,是一种超出人本源的对欲望的控制。

谈到“美”,许多人一定觉得这个字眼又亲切又陌生,毕竟我们眼中的“美”与一些人眼中的“美”相差甚远,这也早就了“美学”这一学问的诞生,而了解美学其实就是教会我们拥有一种包容的心态,不止是对世间万物,也是对自我人格的肯定。

回归我们对人生道路的探讨,既然人生来是为了满足需求的,那么我们人生的道路就可以沿着这个思路去自行探求了。

我的需求是什么?我现阶段的从事业务与我的需求是否吻合?我的理想是否与我的需求相吻合呢?弄清楚这些后,还要与自我生存的环境,即我们满足需求的现有途径相结合。

大学生读书笔记:美学散步读后感 《散步的艺术》

大学生读书笔记:美学散步读后感 《散步的艺术》

美学散步读后感散步的艺术散步,何其之地的美好啊——我可以与二三朋友亲人、与三五红颜知己一起悠闲而愉快地徜徉于这片大自然怀抱中,娓娓叙述,放飞心情;宗白华先生曾撰有一篇其随笔书,题为"美学散步",共计收录载有该随笔作者已发表出版的各类随笔美学散文作品近22篇,据见其在书的前一段《小言》"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散步休闲的闲暇时候你可以选择在自己偶尔也能看到在大路旁随意拾折时捡到来的那一枝小草鲜花,也同样可以选择在路上随便拾起一块被别人弃置之于不后顾而让自己一直很是感兴趣的燕石。

无论鲜花或飞燕石,不必特别珍视,也完全不必随意丢掉,放在桌上也可以用来做散步后的回忆念"。

阅读此书,扑面而来的是生命的气息,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文的关怀。

宗白华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于中西绘画艺术理论之中的一代美学大师"。

在一本书中,作者会用着他自己那副触类旁通、学贯中西的敏锐眼睛以及一种热爱新生活、热爱艺术美的心灵,带引着读者我们怎样去品味欣赏古今书画、诗词、音乐、建筑、雕塑艺术。

内容简介他积极提倡艺术生命的美学,关注艺术作品过程中生命的内在生命力,如有《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和《看了罗丹雕刻以后》等篇。

《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谈及魏晋风度,其中的意境令人神往。

然而我们又往往常常只是停留在主观情感体验上而被打动,很少能够从审美理论高度上予以深究的;比如宗先生就能够直接的将晋安人山水之幽美讲作"人格的唯美主义",是属于一种最爱自由、最爱率天真的性格的——但他们也对于这种山水生活之静美、艺术生活之幽美,无不感到一往情深。

像顾恺之夫妇的画、王羲之的父子兄弟的字、如嵇康的提琴曲谱以及历代众多杰出诗人创作的艺术杰作,均都是如此。

《美学散步》名为"散步",实为美学之旅。

宗白华的书法美学思想

宗白华的书法美学思想

宗白华的书法美学思想● 韩盼山宗白华是我国著名美学家。

他“终生情笃于艺境之追求”[1] ,亦即探求艺术的美,是在中外艺术及中国艺术不同种类的比较中发现并关注书法的。

也就是说,宗白华的书法研究,一开始就把书法作为一个重要而独特的艺术门类,从美学角度高屋建瓴予以审视。

既将其置于整体的美学观照之下,又是其全面美学研究的一部分。

或许是由于这种原因,宗白华专门讨论书法艺术的文章并不多。

根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收集宗白华美学论文较全的《艺境》一书,只有《书法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及《论〈兰亭序〉的两封信》是专论书法的。

其余大量论述则散见于其他有关论文中,如《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等等。

宗白华不论专论,还是散论,大都深刻而精警,能够洞察书法艺术的底里。

每次发表,都会在书坛引起反响。

宗白华的书法美学思想,在现代书法理论中独树一帜,愈来愈显示出它的价值和意义。

【一】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历来受到国人的重视。

但重视的原因和程度并不相同。

是仅仅作为一种写字的技术,还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其价值及地位是怎样的?长期以来,人们的认识是有分歧的,在不少人心目中也是模糊的。

在上世纪90年代,书法界还围绕“书法在当代作为艺术的可能性”、“书法应是艺术创作吗?”进行过热烈争论。

书法离不开写字,也与技术密不可分,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技术是实用的,而艺术是审美的。

正确认识书法,首先要对书法正名,承认并确定它的“艺术”名分。

在宗白华眼里,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勿庸置疑的。

不仅是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而且在中国诸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第一次谈到书法,是在1934年发表的《略谈艺术的“价值结构”》一文中,其中写道:“世界上唯有最抽象的艺术形式……如建筑,音乐,舞蹈姿态,中国书法,中国戏面谱,钟鼎彝器的形态花纹……乃最能象征人类不可言不可状之心灵姿式与生命的律动。

艺术意境 人格精神——读《艺境》

艺术意境  人格精神——读《艺境》

艺术意境人格精神——读《艺境》
王德胜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家》
【年(卷),期】1989(000)001
【摘要】<正> 现代中国怕是没有第二人象宗白华那样“大名鼎鼎”而又默默无闻”了,从学生到教授六十来年,除一部《美学散步》使为数不多的学人知道以外,似乎别无更多可以表明他地位的东西。

不过,颇为奇怪的是,一向爱挑剔的中国文人,对于这位老先生却又都一向不曾和不敢“相轻”。

四十年代美学界有“南宗北邓(以蛰)”之称,八十年代更有“散步学派”之美誉。

此足以察见宗白华的声望绝非薄浅的“著作等身”四字可以妄作比类的。

近来获读新编宗白华美学文集《艺境》,久久地,生了一番结结实实的感觉:“中国美学研究第一人”的桂冠,实非宗白华莫属了。

尤其感到,他集积年功力探入的关于中国艺术意境的研究,更是独树一帜,完全确立了他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无可非议的地位,并且直到今天仍旧成为我们许多人【总页数】5页(P33-36,58)
【作者】王德胜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哲学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融汇中西创建美学--读《艺境无涯--宗白华美学思想臆解》 [J], 凤文学
2.浅谈美感的培育——读宗白华《艺境》有感 [J], 张晟
3.画为心声——论八大山人的人格心理嬗变与艺境 [J], 闵元东
4.人格·诗品·艺境——论沈周对陶渊明的接受 [J], 刘小兵
5.戏曲“美的形式”与“形式美”——读宗白华先生《艺境》 [J], 张绵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争鸣之一宗白华《艺境》

争鸣之一宗白华《艺境》

争鸣之一宗白华《艺境》《艺境》是宗白华先生自选的文集,也是他心目中的代表作。

本书包含两部分。

部分精选了宗白华的美学、哲学论文(该部分标题亦为《艺境》),包含了为人熟知的论文集《美学散步》中的所有文章;第二部分则是他的诗集《流云》(初版于1923年,1947年以《流云小诗》之名再版)。

对于这两部分,宗白华说“诗文虽不同体,其实当是相通的。

一为理论的探究,一为实践之体验”,表明他十分看重这些“小诗”,视其为自己美学思想的“实践之体验”。

先生在序言中说张璪的人格风度在他写这集子中的一些小文时常常悬拟在心眼前,张璪的“外师造化,中的心源”这句话指示了先生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道路,且《艺境》也是先生根据张璪失传的《绘境》所题名。

故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也是我们理解《艺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造化”指自然万物,“外师造化”是说艺术家在创作时要向自然学习,“中得心源”是说在深入观察和体验外物的基础上,使外物的形象进入艺术家的心中,后经过主观的提取、凝练、改造等转化为艺术的审美意象,这八个字是对审美意象创造的高度概括,是情与景的交融互渗。

先生认为这句话是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论及此他写道:“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

除“艺术境界”以外,本书还讨论了“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晋人的美”“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歌德艺术和人格”“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等话题,先生不仅授我们以知识,也向我们灌输“超世入世”的人生观,既为我们解读中国人的美感与艺术精神,又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做学问。

宗白华,曾用名宗之櫆,字白华、伯华,籍贯为江苏常熟虞山镇,祖籍浙江义乌。

在安庆长至8岁后到南京上小学,1916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

解读宗白华“艺境”

解读宗白华“艺境”

解读宗白华“艺境”作者:徐楠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10期摘要:宗白华老先生既是一位哲学家,又是一位美学泰斗。

本文以《艺境》这本书为参照,从书中找到了比较精彩的论断与之共享,摘录了笔者认为精彩的论述与之交流,并试图从整体出发对本书的整体思想加以揣测。

因此,本文主要从部分观点辨析、精彩论述及主题思想三个层面对《艺境》进行解读。

关键词:宗白华艺境《艺境1》是宗白华老先生的历史巨作,这本书是学习美学,进入艺术殿堂必读的一本良作。

笔者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及1987年6月第一版本为例,对本书的部分观点进行辨析,对部分精彩论述进行摘录,并对此书的主题思想做出个人的一些拙见。

一、观点辨析观点一:艺术家创作一个艺术品的过程,就是一段自然创造的过程。

& 亚里士多德“艺术是模仿自然。

”(P7)艺术虽是需用自然的材料借以表现,但他决不是一味地模仿自然,他自体是一种自然的创造,就如同从艺术家的理想情感发展进化到一个完满的艺术品;也就同一个生物细胞发展进化到一个完全的生物一样,所以艺术是一段自然创造的过程;而亚里士多德的意见则是,他看这自然界现象不是幻影,而是一个个生命的形体,所以模仿它,表现它,是件有价值的事,可以增进知识进而表现技能。

艺术的理想当然是用最适当的材料,在做恰当的方式中,描摹最美的对象,所以艺术的过程终究是形式化的,故艺术是模仿自然。

观点二:我们人人知道照片没有图画的美,照片没有艺术的价值。

这是什么缘故呢?照片不是自然最其实的摄影么? & 照片是机器复制时代的产物,灵韵消散,没有价值。

(P24)我们知道“自然”,是无时无处不在“動”中的。

物即是动,动即是物,不能分离。

这种“动象”,积微成著,瞬息变化,不可捉摸。

照片中的物,只是摄取一角,是静态的。

有价值的乃是动者,表精神者,艺术家要想借图画、雕刻等以表现自然之真,当然要能表现动象,才能表现精神、表现生命。

这就是艺术与照片根本不同之处了。

(完整版)《艺境》读后感

(完整版)《艺境》读后感

《艺境》读后感【摘要】艺术,或者说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经济时代的产物。

这本书主要是辑录了宗白华先生的部分论艺之文,而这其中的“艺”包括:中国艺术,如诗词曲琴棋书画,还有西方的文学艺术,如建筑雕塑等。

【关键词】文化;唯美;艺术在我上研究生的这些日子里,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很多好书,但是我很喜欢宗白华先生写的这本《艺境》,宗白华先生的这一本《艺境》,通读下来给人感觉获益良多。

但好书就是会有如此的功效――即便读完仍意犹未尽。

这本书主要是辑录了宗白华先生的部分论艺之文,而这其中的“艺”包括:中国艺术,如诗词曲琴棋书画,还有西方的文学艺术,如建筑雕塑等。

其中不乏有短小精悍的随感,也有篇幅较长的关于某一问题的论述。

在《歌德之人生启示》一文中,作者写道:“细看起来,可以说有一个莱布齐希大学学生的歌德,有一个少年维特的歌德,有一个魏玛朝廷的歌德,有一个意大利旅行中德尔歌德,与席勒交友时的歌德,艾克曼谈话中的哲人歌德。

这就是说歌德的人生是永恒变迁的,”,“人类的生活本都是变迁的,但歌德每一次生活上的变迁就启示一次人生生活上重大的意义,而留下了伟大的成绩,为人生永久的象征。

”这都“因歌德在他每一种生活的新倾向中,无论是文艺政治科学或恋爱,他都是以全副精神整个人格浸沉其中;每一种生活的过程里都是一个整个的歌德在内。

”正因为作者在这本书中有很深的理解,所以他才会通过这本书和实际生活有很深刻的融入与见解。

人类是在生活中演绎着丰富多彩的喜怒哀乐,它的每一次变迁都会形成一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在众人的面前,它的意义也就非同一般了,就像在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版本的歌德一样,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永恒变迁的,没有两个人的人生的变迁过程是一摸一样的,所以在生活里每个人都要突出自己的“意”。

作者从其作品风格的变换,从少年时期的维特,到晚年的浮士德,窥探出了其思想上的转变,从而得到人生的启示:遭遇的改变以及思想的改变非但不是坏事,与此相对,正是这些痛苦的经历,才锻造出了这样一个文豪。

艺境读后感

艺境读后感

艺境读后感《<艺境>读后感》《艺境》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诸多混合着惊喜与思考的阅读体验。

读到宗白华先生对美学境界的阐述时,我感觉他仿佛是在打开一扇扇通往不同艺术空间的大门,引领我去窥视那隐匿于平常事物之后的美。

比如他谈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这让我想起了我参观画展时看到的一幅水墨画,画面上仅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座山的轮廓,大片的空白之处却让人感受到云雾缭绕、浩渺无垠的意境。

当时站在那画前,我只是单纯地被这种简洁却有力的表达所吸引,却并未深入思考背后的美学意义。

通过阅读《艺境》,我才真正明白那留白不只是空白,而是画家给予观者无限想象空间的有意为之,它象征着天地间的灵气与人的思维交互之处。

特别触动我的是宗先生探讨中国艺术与哲学关系的部分。

他以一种化繁为简的方式,让我看到了中国艺术中所蕴藏的深厚哲学内涵。

我以前总是疑惑,为何中国古老的书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能历经千年仍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人反复品味而不倦。

后来我明白了,这是因为它们扎根于中国深邃的哲学思想土壤之中。

就像中国建筑中的曲径通幽之妙,这不仅仅是一种空间的布局,更是道家阴阳相生、有无相形哲学思想的体现。

这就体现于园林艺术中,看似狭窄、曲折的小径,却能将游者带入随着脚步变化而变幻的不同景色中,有限的空间产生出无尽的意趣。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一种对于艺境的全面理解,它不是单纯地从某个艺术门类出发,而是站在广阔的文化、哲学、历史的基石之上,去探寻各个艺术形式之间共通的美学境界。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大多被快节奏的浪潮推着向前,物质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习惯了直观性、便捷性的美,像美颜滤镜下千篇一律的照片、速成的流行乐。

而宗白华先生的《艺境》却像是一针清醒剂,提醒我们要去探寻那些深层次、蕴含着历史与文化积淀的美。

对了还想说,书中有些部分在初次阅读时比较难懂。

也许是因为我自身对于一些古老哲学概念和文言文表述不够熟悉。

例如在论述魏晋时期艺术风格与当时社会思潮关系的时候,那些引用的古人言论和思想分析就需要我反复阅读才能略知一二。

严东学:论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读宗白华《艺境》笔记

严东学:论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读宗白华《艺境》笔记

论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读宗白华《艺境》笔记内容提要:中国人的生活和艺术也一样浸透着中国人以体悟为本的哲学智慧,呈现出天人合一、灵肉不二的大化之境。

这形而上的道同时贯穿到人们的日常用品和衣食住行当中,成为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圆融无碍的生命表征。

正如宗白华所说:“人类这种最高的精神活动,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是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

这充沛的自我,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掉臂游行,超脱自在,需要空间,供他活动。

”(《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本文试图从古人对道的认识、理解基础上,探索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的关系。

庄子说:“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可以说道的存在,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但道为何物?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又分明说道是无法言说,甚至无从言说之事。

先秦诸子所讲之道,无不秉承《易经》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而来;同时又从各自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基础上做了一番发挥,最终成为他们各自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如此,但这并不妨碍先秦诸子对道的根本或者本体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

那就是《易经》所说的一阴一阳。

对一阴一阳的认识阐述是他们天道观或者宇宙观的核心;而宇宙观和本体论则是任何哲学思想的两大基石。

没有自成体系的宇宙观和本体论,就不能称作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

因此,哲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建立宇宙观和本体论。

至于逻辑和知识论是西方哲学的传统。

在中国哲学家那里,无需借助逻辑和知识系统的建立就完全可以直接宇宙人生的大本大源,既可以从宇宙往下说,亦可从人生往上说,通过对宇宙人生的直觉体悟,建立一个自足的生命哲学体系。

直上是宇宙的,直下是人生的。

以此,中国人的生活和艺术也一样浸透着中国人以体悟为本的哲学智慧,呈现出天人合一、灵肉不二的大化之境。

这形而上得道同时贯穿到人们的日常用品和衣食住行当中,成为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圆融无碍的体现。

正如宗白华所说:“人类这种最高的精神活动,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是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

《艺境》读后感

《艺境》读后感

《艺境》读后感
《艺境》,作者以非凡的写作才华,将这波动着阴晴怒喜的人生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是一场让人深以此感触的唯美盛宴。

从书中不经意间萦绕起的遐想,给我们带来对爱的新认识。

书中解构得如此完美的爱,让我们从另一方面去理解当下所流行的另类爱情,更是让我们改变我们的爱情思维方式,开拓新的思维容器。

看完书,慢慢地,我们开始懂得如何去把握爱情,去尊重爱情,去珍惜爱情,将爱情之母——生活当做一种最珍贵的礼物,将爱情之父——心意当做一种最宝贵的贡献。

书中还有许多美好的剧情,让我们不断地思考未来,展望未来,探索未来,用真诚擦亮当下,珍惜现在,将未来变得更加美好。

书中没有悲苦,甚至没有不如意,但是我们却能从书中学习到更多,学习如何创造绚丽的艺境,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境界,让自己的心情越来越宁静。

此书教会我们感谢自然,学会品味美好,将艺术融入我们的生活当中,成为一种完美的审美视野,用于提升生活的境界,赋予生活的不可替代。

《艺境》使人看完后,使得心海有了一丝平静,生活多了一份精彩。

它让我们重新认识爱情、重新认识未来、重新认识生活,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会如何去珍惜,及如何妥善把握一份唯美而宝贵的人生礼物。

读《艺境》有感

读《艺境》有感

读《艺境》有感我读书一向随意,正如杨绛先生说的,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看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题匾偶有所得,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

今年暑假一人蹲在书房,细细品位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宗白华教授的《艺境》一书,使我眼界大开,得益匪浅。

宗白华先生(1897—1986)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曾长期在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执教。

他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就致力于哲学、美学的研究,尤以对艺境的追求和探索,孜孜不倦、始终如一。

六十多年来,他写下了一批论及中国艺术和美学的论文,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拿叔本华的眼睛看世界,拿歌德的精神做人,”是青年宗白华的基本人生观。

它实际包含了两种取向,即以“同情”基础的“幽默的人生观”和以创造超越为基础的“悲剧的人生观。

”前一种人生观因主体与对象的融合、“天人合一”而具有浓厚的审美特征,后一种人生观强调欲望(意志)有秩序、节奏的实现,更多的是对自身与对世界的改造,实质还是一种权力意志,是传统的主体性哲学的体现,未曾超越主客二元对立。

在书中我看到,道家尤其是《易传》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宗先生找到了所需要的理论资源:所谓“生生而条理”,“生生”即是指生命本体的健动创化不已,“条理”即是指生命创化所遵循的形上永恒之“宇宙秩序”。

宗先生因而在《易传》宇宙一本体论的基础上建构起自身的生命美学体系。

《艺境》一书分“艺境”和“流云”两集。

“艺境”是美学和文艺论文,中国艺术的审美特征、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艺术的价值结构,文艺的空灵与充实、诗歌书法的空间意识和空间美感等组成。

虽说为论文,却也是好读好看。

例如:艺术趣味的培养有赖于传统文化艺术的滋养。

只有到了徽州,登临黄山,方可领悟中国之诗山水、艺术的韵味和艺境。

又如:美学,一方面讲创造,一方面讲欣赏。

创造者应当是真理的搜索着、梦想的醉梦者、精神和肉体的劳动者。

作者从戏曲、绘画、书法、诗歌、音乐、雕塑等各个方面探讨体验艺术的审美特征、价值结构、空灵美感。

“艺境”论的启示

“艺境”论的启示

“艺境”论的启示作者:曹振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4期摘要:宗白华的“艺境”是艺术境界的统称。

而艺术境界中,又以“意境”为核心,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的心灵,最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艺境”的实质是一种心境,一种个体凭借自己的愿望及想象构建的精神居所。

“道”“艺”合一的艺术意境是空灵动荡、虚实相生的,这需要空明澄澈的审美心胸。

“艺境”“这种微妙境界的实现,端赖艺术家平素的精神涵养。

天地中的生生节奏是中国艺术的源泉,也是“艺境”最高境界的最后一个要素。

关键词:艺境;意境;以心见心;生生节奏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8)04-0105-04Abstract:Zong Baihua’s “Art Realm”is a collective term for the state of art in which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s the core that can best embody the spirit of Chinese ar t and the richest traditional Chinese artistic spirit.“Art realm” is essentially a state of mind, a spiritual residence of an individual constructed with his own wishes and imagination. The unity of “DAO”and “Arts”is elusive instability calling for an empt y and clear aesthetic.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ubtle “Art Realm” depends on the artist's spiritual cultivation. The rhythm of life in heaven and earth is the source of Chinese art and the last element of the highest state of “Art Realm”.Key words:Art Realm; artistic conception; soul to soul; the rhythm of life“艺境”是宗白华一生不渝的追求。

艺境―无悔的追求

艺境―无悔的追求

艺境―无悔的追求音乐艺术,是抽象的艺术,极具表现力。

在民族乐器中,琵琶以其音域宽阔,表现力丰富音乐之意境极为深广,善于抒情而独擅其长。

流传至今的琵琶古曲,仍焕发出沉静而古朴的美。

它以琵琶的弹、挑、轮指、推、拉、吟、揉等技法,就可将一幅幅寰宇浩淼,月舞长空的自然景色和战马嘶鸣,金铁相撞的战争场面表现的淋漓尽致。

音乐艺术具有形象性的特点,作曲家通过旋律、节奏、力度、速度、和声、音色等音乐语言,塑造生动感人的音乐形象,表达作曲家的心声、感受、观念、认识等创作理念和主观意识,并标记在乐谱之中。

而演奏家根据乐谱的演奏,把技巧与意境密切结合起来,性灵入于琴,实乃是音乐之再创造。

从而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以感动听者。

由此可知,情境、意境与艺境的关系,实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又反作用于主观的这样一个辩证的过程。

“意由心生”、“境由心造”。

意境即心境。

意境,源于生活。

艺境,高于生活,更能给人以震撼。

以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为例。

我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离龙梅、玉荣的家乡达茂联合旗新宝力格公社不到百里。

协奏曲描写的夏、秋季草原,满坡的新草,像一大片绿苗麦地,草香浓郁,绿水青山,与粉红色的天际云海相汇,草原的小河,从山谷流出,形成湖泊,泉水清清,水面上流淌着朵朵白云。

真是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但是,冬天的草原如果天气骤变。

草原的上空,厚厚的黑云翻滚盘旋,直上蓝天。

瞬间云层便吞没了百里的山影,像巨大的黑掌向牧场头顶压来。

雪片横飞像白毛飞舞。

牧民们说:“白毛雪风,白毛雪风,白毛妖怪在发疯。

”人畜无不闻白毛雪风而丧胆,人喊马嘶狗吠羊叫,风雪咆哮,湮没了一切。

我在演奏此曲时,感受到草原的美丽,白毛风雪的凶残,龙梅、玉容姐妹与暴风雪搏斗挣扎的情景。

音乐形象气势恢弘,生动、活泼。

使我进入乐曲的情境之内,艺境之中。

可见,进入至佳的艺术境界,演奏者的情感体验与个人的经历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

理解与传递相一致。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艺术的创作,力求关注到人的内心,力图探到人心深处,表现人的复杂细微的心理与精神活动。

宗白华艺境读书笔记

宗白华艺境读书笔记

宗白华艺境读书笔记我们宗白华赏析《我们》宗白华我们并立在天河下。

人间已落沉睡里。

天上的双星映在我们的两心里。

我们握着手,看着天,不语。

一个神秘的微颤,经过我们的两心深处。

(《我们》宗白华)赏析一宗白华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美学家、诗人。

是“五四”时期“小诗”这一自由诗体的首创者。

他善于利用小诗写景、抒情、议论(通过形象表达哲理)。

《我们》这首小诗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小诗是一幅美丽的画。

星光下的静夜,一对痴情的青年男女手握着手,他们一会儿仰望灿烂的星空,想那古老、美丽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会儿含羞对视,用眼睛交流。

宏观的天地与微观的“我们”,具体的“我们”与无限的神思…构成了一幅含蓄隽永、意境优美的画面。

更令人赞叹不已的是这首小诗写景抒情的技巧。

(一)部分与总体并称,另创一个天地。

“我们并立天河下,人间已落沉睡里。

“我们”本是“人间”的组成部分,但诗中的主人公似乎更喜欢这个“人间”皆睡,“我们”独醒的时刻,因而把“我们”与“人间”并称。

这样,此时的世界就似乎成了“我们”的世界。

此情此景,令人不禁想到“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情景。

但“我们握着手,看着天,不语。

这是多么美妙、神秘的意境,“此时无声胜有声”(二)“主观”与“客观”倒置,别有一番意味。

本来是“我们”仰望“星空”而看到“双星”(牛郎、织女)。

但是诗人以奇妙的想象写道:“天上的双星,映在我们的两心里。

这“反客为主”的一招,把“双星”写成有情的“主体”,“我们”成为“被动”的“客体”。

这就勾勒出一对情人的痴情,忘我、深沉,从而完成了形象的创造。

(三)含蓄隽永的收束,令人回味无穷。

“一个神秘的微颤,经过我们的两心深处。

小诗结束两句,是“天上的双星,映在我们的两心里”而荡起的微波。

这“神秘的微颤”到底是什么呢给人留下了巨大的想像空间:或许是为牛郎,织女的痴情而激动或许是为他们只有每年一度的鹊桥会而遗憾或许对制造牛郎、织女悲剧的“王母娘娘”而想到现实人间这一切的一切都包含在这“神秘的微颤”里,令人回味无穷。

略论宗白华的“艺境”论对当代图像传播的启示

略论宗白华的“艺境”论对当代图像传播的启示

远 ,吸纳无穷”_2_7 ’。等思想主张 ,对现代图像传播学 像 “道 不远 人 ”或 者只求 诸 于 内心 的错 误做 法 ,提 作 用 。需 要 单 独 说 明下 ,文 章 想 性 和艺 术性 相结 合 的 图像观 念 。
中的 图 像 传 播 内容 ,泛 指 包 括 诗 歌 、文 字 、雕 塑 、绘 画
关键词 :《美学散 步》; 艺境 ; 道 ; 象 ; 远近 ; 澄怀观道 ; 幽情 壮采 中图分类 号 :J 0l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672—6219(2018)02-0032—06
中 国美 学 里一 直 有 意 境一 说 ,这 种 说 法 可 以追 溯 绘 画 与诗歌 追 求 “神 似 ”。宗 白华 却 在 传 统美 学 以 及
潘诺夫斯基认为图像主题值得研究因为图像并非模仿之物而是特定时期历史文化的象征形式超以象外得环其中恰有不谋而合之意认为图像是超越了对生活的普通模仿超旷空灵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2177
2018年 3月
三 峡 大 学 学 报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第 4O卷 第 2期
0f Chi—na—Three Gorges Universit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国古 代诗 画关 系进行 了讨 论 ,认 为 好 画 家 可 以设 法 暗
中国人 以独 特 的综 合 能力 ,致力 于 各 门艺 术 形 式 示这 种 意味 和感 觉 。他 以 “蒙娜 丽 莎 的微 笑 ”为例 ,指
之间的互相借鉴与融合。中国画和诗是 同源的,大画 出“神秘 的微笑 ”的图像 内容使画具有 了诗意 。因为
DOI:10.13393/j.cnki.1672—6219.2018.02.00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境》读后感
【摘要】艺术,或者说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经济时代的产物。

这本书主要是辑录了宗白华先生的部分论艺之文,而这其中的“艺”包括:中国艺术,如诗词曲琴棋书画,还有西方的文学艺术,如建筑雕塑等。

【关键词】文化;唯美;艺术
在我上研究生的这些日子里,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很多好书,但是我很喜欢宗白华先生写的这本《艺境》,宗白华先生的这一本《艺境》,通读下来给人感觉获益良多。

但好书就是会有如此的功效――即便读完仍意犹未尽。

这本书主要是辑录了宗白华先生的部分论艺之文,而这其中的“艺”包括:中国艺术,如诗词曲琴棋书画,还有西方的文学艺术,如建筑雕塑等。

其中不乏有短小精悍的随感,也有篇幅较长的关于某一问题的论述。

在《歌德之人生启示》一文中,作者写道:“细看起来,可以说有一个莱布齐希大学学生的歌德,有一个少年维特的歌德,有一个魏玛朝廷的歌德,有一个意大利旅行中德尔歌德,与席勒交友时的歌德,艾克曼谈话中的哲人歌德。

这就是说歌德的人生是永恒变迁的,”,“人类的生活本都是变迁的,但歌德每一次生活上的变迁就启示一次人生生活上重大
的意义,而留下了伟大的成绩,为人生永久的象征。

”这都“因歌德在他每一种生活的新倾向中,无论是文艺政治科学或恋爱,他都是以全副精神整个人格浸沉其中;每一种生活的过程里都是一个整个的歌德在内。

”正因为作者在这本书中有很深的理解,所以他才会通过这本书和实际生活有很深刻的融入与见解。

人类是在生活中演绎着丰富多彩的喜怒哀乐,它的每一次变迁都会形成一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在众人的面前,它的意义也就非同一般了,就像在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版本的歌德一样,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永恒变迁的,没有两个人的人生的变迁过程是一摸一样的,所以在生活里每个人都要突出自己的“意”。

作者从其作品风格的变换,从少年时期的维特,到晚年的浮士德,窥探出了其思想上的转变,从而得到人生的启示:遭遇的改变以及思想的改变非但不是坏事,与此相对,正是这些痛苦的经历,才锻造出了这样一个文豪。

所以,歌德跟相恋了十年的志同道合的女朋友分手而娶了一个普通女子,是“各时期心灵之需要”;“他弃掉法律投入文学,弃掉文学投入政治,又逃脱政治走入艺术科学”,是为了完成自身的蜕变,是为了尝遍全人生的各境地,完成一个最人性的人格。

也正因为人生无常,我们谁也无法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是幸运之神的眷顾还是灾难的降临,我们无从得知,因而我们须无惧变化,无惧苦难,并敢于尝试,在尝试中发现适合自己
的,在尝试中体验人生。

“生命是要发扬,前进,但也要收缩,循轨。

一部生命的历史就是生活形式的创造和破坏。

生命在永恒的变化之中,形式也在永恒的变化之中。

所以一切无常,一切无住,我们的心,我们的情,也息息生灭,逝同流水。

”我很也要珍惜眼前暂时的幸福,也要做好下一步我们为之要努力奋斗的目标,我们永远不知道,我们的努力是否会取得胜利,我们以不知道我们的努力是否会惨败而收场,我们都要在此去体验人生,去体验人生中真正的喜怒哀乐,因为真正的人生就是如此。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论和晋人的美》一文。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这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

”就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精神的特性,作者作了以下几点的总结:
魏晋人生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

山水美的发现和晋人的艺术心灵。

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泼,更主要的还是他们的“一往情深”!
魏晋时代人的精神是最哲学的,因为是最解放的、最自
由的。

晋人的“人格的唯美主义”和友谊的重视,培养成为一种高级社交文化如“竹林之游,兰亭禊集”等。

晋人之美,美在神韵。

晋人的美学是“人物的品藻”。

晋人的道德观与礼法观。

总而言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生气,活泼爱美,美的成就极高的一个时代。

我以为,晋人之所以在艺术上能有那么高的成就,能首创行草,盛行文人画,产生王羲之、顾恺之、竹林七贤等大家,跟其政治经济有相当大的关系。

正是因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因而士阶层的人都普遍对官场感到厌恶,一心投入到艺术的怀抱。

正如春秋战国时期,在那个硝烟弥漫战火不断诸侯争霸的年代,催生出了一系列的思想巨匠。

另外,民国时期也是一个大家辈出的时代。

虽然全国上下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可思想活跃,学术氛围浓厚。

学者们大都满怀报国热忱,留学欧美,再回到祖国,因而成就了一大批真正的学贯中西、贯通古今的学者,诸如钱钟书、蔡元培、徐志摩等等,为我们的文艺创作开创了又一次的繁盛时代。

又如赵元任,既在文学上有所建树,又在音乐上成就不小。

乱世出英雄,乱世也是文艺繁盛的土壤。

艺术,或者说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经济时代的产物。


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今天我们培养不出大家,为什么再难有享誉中外流芳千古的学者,为什么鲜有单纯研究学术的学者而不掺杂其他想法。

这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环境决定的。

国家强盛了,我们再难有前人们的那份报国的满腔热情,我们如今的走出去,就真的是走出去而很少有再回来了。

这不是单个人的过错,这是整个大环境的影响。

所以,要繁盛当前的文艺,要再有一次真正的思想解放,仍需好好努力。

总的来说,宗白华先生的这本书,既谈艺术和美,又不单只谈艺术和美,从中我还读到了一些人生的哲学,其文字行云流水、旁征博引,且中外资料信手拈来,颇有种读钟老文章的感觉。

但与钟老不同的是,他的文字里又有更多的中国古典文化气息,又有更加深厚的美学底蕴,是研究中国文艺必不可少的资料。

当然,初读此书,免不了有点吃力,于是写了一篇以摘抄为主的读书报告。

个中韵味,仍要在日后的时光里反复品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