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合集下载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反思五篇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反思五篇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反思五篇《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反思1一.重视数学语言的准确性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理解“放大”含义,我把图片进行“变大”和“放大”,让学生有直观的体验,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放大的含义,学生不能准确地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清楚时,这时我就用标准的数学术语指出:“现在的图片形状与原来的相同,只是图片的尺寸变大了,这样改变图片的大小,我们数学上称为把图片放大”,学生有了明确的术语指出“放大”的含义,就会从直观的体验升华到理性的认识,便于学生在思维中建立好“放大”的概念。

二.重视难点的突破教学中,做到重视放大与缩小的比的理解。

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我觉得按什么比放大与缩小比较难理解。

教学中,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图形A到图形B的转变过程后,我随之追问:“我们怎样将图形B变为图形A?你是怎样理解“2:1”的?”(有的同学就会说出:“我觉得这个比是现在与原来的比。

”还有的同学说:“我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将图形放大比的前项就大,将图形缩小比的后项就小。

”学生的智慧碰撞,内心的欣喜溢于言表。

)但我觉得还需要逐步健全以下几点:1.尽量放慢语速,让学生更好地听准确,听明白。

2.利用各种形式,多种不同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善于等,等待学生的发现,等待学生的补充,等待学生的健全,或许会有更大的收获。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反思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是在比和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

成功之处:明确放大与缩小的区别。

在教学时首先通过生活中的一些放大和缩小的现象,初步认识放大与缩小的特点是把原图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放大与缩小,因此和图像的变形有着本质的区别。

《放大与缩小》课件

《放大与缩小》课件

3
自定义设置
根据需要自定义设置字体大小、行间距、字间距 等属性,以满足不同场合和需求的PPT制作。
04 实际应用中的放 大与缩小
地图的放大与缩小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地图的放大和缩小是地理信息 查询和展示的重要手段,通过 缩放操作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理 信息。
地图的放大操作可以让我们查 看更详细的地理信息,如街道 、建筑、植被等;缩小操作则 可以让我们查看更广的地理区 域,了解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 和分布情况。
《放大与缩小》ppt课件
目 录
• 放大与缩小的基本概念 • 图像的放大与缩小 • 文字的放大与缩小 • 实际应用中的放大与缩小 • 放大与缩小的注意事项
01 放大与缩小的基 本概念
定义与特性
定义
放大与缩小是指图形按照一定的 比例放大或缩小,保持其形状不 变,只改变其尺寸的过程。
特性
放大和缩小是图形处理的基本操 作,可以用于改变图形的大小, 而不改变其形状、角度、长度等 特性。
选择专业的PPT编辑软件
为了更好地处理放大和缩小操作,建议选择专业的PPT编辑软件,如PowerPoint 等。
熟悉软件功能
在使用PPT编辑软件时,需要熟悉其各种功能和工具,以便更好地进行放大和缩 小操作。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数据的缩放操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的 变化趋势和规律,发现数据中的异常值和趋势, 为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详细描述
数据的放大操作可以让我们查看数据中的细节和 波动情况,了解数据的变化趋势和规律;缩小操 作则可以让我们从宏观的角度了解数据的整体情 况,发现数据中的异常值和趋势。
详细描述

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以及其相对应的比例关系。

2.能够通过比例关系将平面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3.掌握计算放大缩小比例和面积比例的方法。

教学重点:1.放大缩小的概念及其比例关系。

2.计算放大缩小比例和面积比例的方法。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放大缩小的比例关系。

2.如何掌握计算放大缩小比例和面积比例的方法。

教学准备:1.平面图形的放大缩小练习题2.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与讲解(15分钟)1.教师先从平时学习中所掌握的视觉记忆出发,先回忆一下几何图像的形状和部分面积。

2.教师介绍什么是平面图形的缩放,什么是放大。

3.教师通过图示讲解了平面图形缩放的例子。

比如说,将一个三角形放大一倍,就是将三角形的边长和角的大小都放大两倍。

而三角形的面积就会变成四倍。

二、练习与演示(25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练习,通过给出的样本练习其中一些放大缩小的图显示或者给出两个固定图形,通过箭头的标志方法表示两固定图形的放缩比。

2.教师现场演示用计算器或手工计算放缩比,并利用颜色圈画的方法或者其他类似方法计算由放大和缩小引起的面积变化。

三、扩展作业与检验(20分钟)1.教师针对学生知识的基础和程度,赠送学生适当难度的作业。

并提到测试情况,学生情况以及那些问题需要讲解。

2.检查学生所做练习,查看是否存在问题,及时纠正。

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教学,让学生理解到了平面图形的放大缩小的发生,以及其带来的比例变换,对学生数学的实际操作及计算能力都进行了提升。

同时教师需要更加认真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哪里出了问题,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技巧。

四、拓展与改进1.教师可以加强对图像比例变换的阐述,在口语和画图方面都要注意,以便让学生易于理解。

2.在教学时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和同学的交流,分享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对教学的不同意见,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好的学习。

3.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活动,例如魔方拼图等,让学生感受数学乐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模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模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模板(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P56—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难点:联系实际,建立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

【教学准备】方格纸、直尺、铅笔、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探究新知1、问: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请你们在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平面图形;2、请学生再在同一张方格纸上画一个它(刚才画的平面图形)的放大或者缩小图;3、展示学生杰作;4、揭示课题。

图形的放大或者缩小有什么特点,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出示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尽量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探究。

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做一回知识的发现者,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师生互动、得出规律1、课件出示一张照片,先不规律的放大,问学生有什么变化?2、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画法及教师课件的演示,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1:图1与原图相比,只是长变了,宽没有变,图中的人变得又矮又胖。

生2:图2与原图相比,只是宽变了,长没有变,图中的人变得又高又瘦。

生3:图3与原图相比,长和宽都变大了,但形状没变。

师:长和宽都变大了,但形状不变,这种现象在数学中称之为放大。

(设计意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现实生活中图形的放大与数学领域中图形的放大有很大的区别。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利用比例的知识,同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又是教学比例的现实素材。

教材在这部分的编写,将“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图形放大与缩小”与“数与代数”领域的“比例”知识相融合,数形结合,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学情分析:本节课利用森林动物聚会需要放大图片数数小动物的个数的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1、能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到放大和缩小的特征。

2、能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各边按照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教学难点:掌握把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用具:多媒体、直尺、量角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火眼金睛:森林动物聚会,但是图片太小了,数不清楚有多少动物参加,你能帮忙吗?师课件出示一张图片,然后出示一张放大后的图片。

图片1到图片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揭示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出示日常生活中有关放大和缩小的图片,学生说出其中原理,增加学习兴趣。

平行四边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否适用这一规律?使学生明白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只是大小变了,而形状没变。

得出结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所有对应边长的比的比值相等,所有对应角的大小相同。

三、综合运用,拓展练习1、图形对对碰:让学生判断两个图形是否是放大和缩小关系。

2、大家来找茬:让学生找出不是放大与缩小的图形3、做题小能手:按1:2的比画出下面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及反思(共三篇)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及反思(共三篇)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本课时的学习内容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的照片入手,让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表述图形的放大,再按要求画出放大的图形,深化对放大的认识,最后让学生自主探索在画图中认识图形的缩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

二、说学情学生已认识比的意义和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且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

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作了知识和策略的准备。

同时,多年的数学学习,学生所积淀的数学观察和分析能力,比较和概括能力又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石。

三、说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自学等活动,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2.通过教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比的意义。

难点:把两种量组成比,以及在此基础上求比值。

五、说教学过程板块一、情境导入1.口答: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怎样计算?②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引导学生由找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引出用比表示的方法。

3.课件出示例1。

(第一张长方形照片长8厘米,宽5厘米;放大后长16厘米,宽10厘米)4.出示初学思考题:这两张照片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生:第二张照片的长是第一张照片的2倍,宽也是第一张照片的2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借助主题图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为下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准备】板块二、探究新知1.师:放大后照片的长是原来照片的2倍,我们也可以说放大后照片的长与原来照片的长的比是2:1。

谁来说说放大后照片的宽与原来照片的宽的关系?生:放大后照片的宽是原来照片的2倍,我们也可以说放大后照片的宽与原来照片的宽的比是2:1。

师:把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长度比是2:1,也就是说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整理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这是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单元的第一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新授部分的两次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直观操作五、教具、学具准备:16开方格纸、彩笔、尺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怎样才能看清呢?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它的照片,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2、联系生活实际。

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精品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精品教案

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2.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

3.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难点:读懂题意,并能根据题意准确地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一定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看下面的图片,你们能说一说,图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物体放大?哪些是将物体缩小?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生活中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合作探索1.课件出示问题。

把下面的长方形和三角形放大,使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对应边长度的比为2∶1。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检查。

学生说出做法。

生1: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

原来的长方形长6个单位,宽是3个单位,放大2倍后,长12个单位,宽6个单位。

生2:把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

放大后,两条直角边分别长6个单位、10个单位。

教师展示下面画法。

教师引导:观察上图,说说你的发现。

生1: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相比,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生2:放大后的三角形与原来相比形状没变,大小变了,面积是原来的4倍。

教师提出新要求: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之后会不会也有什么特点呢?按1∶3的比画出图形①缩小后的图形。

教师谈话:在画图前,你有什么疑问向老师提出吗?(按1∶3缩小是什么意思?)交流讨论,明确画法。

学生画图,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教师提问:想一想缩小后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想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总结: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三、自主练习1.判断。

(1)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比较,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放大和缩小是平面图形中常见的操作,通过改变图形的尺寸,可以使图形变得更大或者更小。

本文将介绍平面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一、放大和缩小的基本概念放大和缩小是指在平面图形中,通过改变图形的尺寸而保持其形状不变。

放大是使图形变得更大,而缩小是使图形变得更小。

在放大和缩小的过程中,图形的各边长、角度和比例都会相应地改变。

二、放大和缩小的方法1. 数学方法:放大和缩小可以通过数学中的比例来实现。

假设原始的图形是A,放大或缩小的图形是B,放大或缩小的比例为k。

则可以通过乘以一个常数k来改变图形的尺寸。

2. 几何方法:放大和缩小也可以通过几何变换来实现。

平移、旋转和翻转等几何变换可以改变图形的位置和方向,从而实现放大和缩小的效果。

三、放大和缩小的应用放大和缩小在现实生活和各行各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下面以几个常见的例子来说明:1. 地图绘制:地图是将地球上的地理信息绘制在平面上的图形,为了方便人们查看和使用,地图通常会进行放大或者缩小,以适应不同的比例尺。

2. 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通常会使用放大和缩小来调整建筑物的比例和尺寸,以便在实际建造之前对建筑物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规划。

3. 制图制表:在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中,制图和制表是常见的工具。

放大和缩小可以用来改变图表的比例,以便更好地展示数据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4. 图形设计:在平面设计和艺术创作中,放大和缩小可以用来调整图形元素的大小,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协调和美观。

四、注意事项在进行放大和缩小的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保持比例:放大和缩小时,应该保持图形各边的比例不变,以保持图形的形状和特征。

2. 操作方式:可以通过直接比例缩放图形的各边长,也可以通过平移、旋转等几何变换来实现放大和缩小的效果。

3. 利用工具:在计算机绘图和设计软件的辅助下,可以更方便地进行放大和缩小的操作,同时可以提高操作的精度和效率。

总结:通过放大和缩小,我们可以改变平面图形的尺寸,从而满足不同的实际需求。

平面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平面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1观察一下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图形的 放大和缩小
北金小学 赵俊卿
5 厘 8厘米 米
10 厘 米
16厘米
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16厘米 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图的长的2倍, 第二幅图的宽也是第一幅图的宽的2倍。 第二幅图和第一幅图的长的比是2:1, 宽的比也是2:1。
5 厘 8厘米 米
如果把原长方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 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观察一下,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缩小后,得到的图形形状不变, 大小变了。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 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 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 关系呢?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 大或缩小后,得到的图形 形状不变,大小变了。
10 厘 米
16厘米 把第一幅图的长和宽都放大到原来的 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和原来长方形 对应边长的比是 2 :1 ,这就是把原来 的长方形按 2 :1 的比放大。
5 厘 8厘米 米
10 厘 米
按2:1画出下面长方形和三角形 放大后的图形。
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 的2倍。
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各图形 对应边 长的比是2:1,
就是把原来的各图形按 2:1的比 放大。 (变化后的长度) :( 原来的长度 )
上面的长方形按2:1放大,也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后, 放大到原来的2倍 ), 就是各边 ( 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形状不 放大后所画的长方形的长要 变,大小变了。 画( 12)格,宽要画(6 )格。
上面的三角形按 2:1 放大 , 放 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 观察一下 , 放大后的图形与原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后, 到原来的 2倍后,斜边是否 大后所画的三角形的一条直 来的图形相比 , 有什么相同的 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形状不 三角形的斜边的长也是原来 也变为原来的 2倍呢? 角边要画 ( ) 格 , 另一条直角 6 变,大小变了。 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的2倍。 边画( 12 )格。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一等奖设计范文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一等奖设计范文3篇

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一等奖设计范文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学习难点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工具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方格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5分钟)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小纸卡。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因为纸卡上的字为小五号字,所以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失望,因为看不清。

)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

提问:纸卡上到底写的是什么?为什么纸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

(25分钟)1.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1)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2)提问:上面物体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将预置在电脑中的一幅图片,通过拉动鼠标的方式,分别得到放大和缩小的图片。

2.操作探究,理解图形放大的含义。

(1)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4。

(2)小组交流: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回答。

(3)学生动手在教师发的方格纸上画图。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展示学生作品,交流画法。

(5)引导观察发现。

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

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从内角、边长、周长方面观察)②深化小结:每个图形各边的长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周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内角不变。

图形变大,但形状不变。

3.合作探究,理解图形缩小的含义。

(1)提问: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1∶3,长方形按1∶4,三角形按1∶2缩小,各个图形发生了什么变化?(猜一猜)(2)学生动手画一画。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教材分析:这是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单元的第一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新授部分的两次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练习九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教师在前几天拍摄了几张照片,请同学们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百度图片http://ww /img/2003-09/24/2741D7.jpg(云门山缩小图)看得出拍的是哪个地方吗?(大小看不清)怎么办?(鼠标拖动放大)这两张照片相比,你能发现什么?B、像刚才把长方形照片放大或缩小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大小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认识图形的放大(出示课件)例1说出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教师利用白板上的尺,先量出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再根据给出的条件把长方形放大。

接着小组讨论,汇报两幅画之间的关系。

总结学生的发现(课件出示书中的2句话)教师小结: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板书:按2:1的比放大)继续观察:2个长方形大小、形状上有什么变化?板书:(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追问:这里的2:1,表示什么意思?比的前项指什么?后项呢?可不可以继续放大?可以按几比几的比放大?(学生回答)观察一下这些比的比值,有什么发现?(比1大)认识图形的缩小(课件出示)学生根据出示的问题,说出1:2的意思。

最新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6 比例尺 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最新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6 比例尺 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比例尺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2页。

教材简析:本课利用长方形图片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课前准备:教学课件、练习纸、直尺教学过程:一、复习:1.甲圆的半径是2厘米,乙圆的直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直径比是(),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2.如图所示,甲和乙是两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甲和乙两幅图中的阴影面积的比是()︰()。

二、对比导入、揭示课题情境演示:呈现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

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的变化又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就要涉及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平面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板书课题)三、联系实际、形成概念1、师:组织学生讨论:“把下面的长方形和三角形放大,使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对应边长的比为2:1”是什么意思?怎样放大才能符合这个要求?让学生试着在方格纸上放大长方形。

2、课件出示两幅图片的长和宽。

(原来长方形画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放大后长方形画的长是12厘米,宽是6厘米。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推荐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第【1】篇〗《图形放大和缩小》六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图形放大和缩小》六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先让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比例的内涵。

同时教材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贯穿整个单元的始终。

这样的安排,既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也能为以后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成反比例的量,以及图形的相似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过程与方法的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扩大或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扩大或缩小的方法。

情感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3、说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4、说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二、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中,利用长方形图片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023人教版数学六年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共四篇)

2023人教版数学六年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共四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一)一、说教材《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感知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操作探究中,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思考、操作验证、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图形相似的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概括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图形放大或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体会图形相似的特点。

教具、学具:实物投影、课件;答题卡、三角板、直尺、量角器。

四、说教学过程:一)、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揭示课题:1.借助实物投影放大、缩小。

在一张纸上写着我的生日,同学们,一起看看,知道我的生日了吗?(字很小,看不清)怎么办呢?(放在实物投影上放大)放大到看不清了,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在把它缩小。

知道我的生日了吗?2.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看来呀,我们借助实物投影,我们可以把字放大或缩小。

想一想,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放大与缩小的现象吗?(课件展示生活中一些放大、缩小的实例)3.揭题: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还有很多很多,下面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最简单的平面图形入手研究。

二)、出示学习目标:师:同学们,一起来看学习目标:1、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

2、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师:目标明确了,要实现本节课的目标,还要靠大家的自学,你们有信心完成吗?三)、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P60页内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2:1放大是什么意思?是把它们的什么放大了?2:1是谁与谁的比?前项表示什么?后项表示什么?2、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呢?四).先学学生认真看书,师巡视,确保人人都在认真看书。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方案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教科书第38—39页“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逐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并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一个简单的图形放大和缩小;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课件出示刚才放大前后的两幅画教师:王晓光有一幅蛋糕的画,他在电脑上把这幅画放大,请看这是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第一幅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第二幅的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又有什么关系?教师:我们可以发现第二幅画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画的2倍,就是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我们还可以发现第二幅画和第一幅画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也就是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2:1,这时我们就可以说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课件出示: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教师:想一想,这个2:1表示的是哪两个数量的比?教师:这个2:1是指放大后现在的边长与放大前原来的边长的比。

教师:那么如果把第一幅画按1:2的比缩小,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呢?各是多少厘米呢?请大家先想一想,然后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教师:这个1:2指的是缩小后现在长方形的边长与缩小前原来长方形的相应边长的比。

那么也就是说缩小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二分之一,是4厘米;缩小后长方形的宽也是原来宽的二分之一,是2.5厘米。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初步认识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想一想,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这个比表示的是哪两个数量的比?教师:不管是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还是缩小,这个比表示的都是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的边长与原来图形边长的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2页。

教材简析:本课利用长方形图片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练习纸、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甲圆的半径是2厘米,乙圆的直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直径比是
(),
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2.如图所示,甲和乙是两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甲和乙两幅图中的阴影面积的比是()︰()。

二、对比导入、揭示课题
情境演示:呈现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

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的变化又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这就要涉及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平面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板书课题)
三、联系实际、形成概念
1、师:组织学生讨论:“把下面的长方形和三角形放大,使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对应边长的比为2:1”是什么意思?怎样放大才能符合这个要求?让学生试着在方格纸上放大长方形。

2、课件出示两幅图片的长和宽。

(原来长方形画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放大后长方形画的长是12厘米,宽是6厘米。


师:观察、比较放大后的长方形和原长方形,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放大的方法。

师:放大后图片的长是多少?原来图片呢?我们把这两条边叫做对应边。

放大后图片和原来图片对应的长有什么关系?(放大后的长是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的比是2:1)我们就说把原来的长按2:1的比放大。

放大后的图片和原来图片对应的宽分别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放大后的宽是原来的2倍,放大后宽和原来宽的比是2:1,把宽按2:1的比放大。


教师小结:(课件同时出现长度和宽度)把长方形画的长和宽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和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多少?(2:1)这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设计意图】设计了“观察具体现象—提取本质特征—揭示概念—概念延伸与完善”的教学线索。

首先,呈现电脑上放大长方形画面的情境,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图形的放大上,初步感知图形放大是整体性的变化,它的每条边都变长了,面积也变大了。

接着,给出长方形画放大前与放大后长、宽的数据,让学生分别研究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有什么关系,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长的变化和宽的变化是一致的,可以用相同的倍数或比来描述。

在此基础上,教材及时归纳学生的研究与发现,揭示长方形按2 ∶1的比放大的含义,使新的数学概念植根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3、师:如果反过来,把第二幅图变化成第一幅图,对应的长发生了什么变化?宽呢?缩小后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对应边的比是多少?我们就说把第二幅图按1:2的比缩小。

对应的长和宽是原来图形的几分之几呢?
4、三角形的放大问题参照长方形的方法进行。

师: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这个三角形,会画吗?
学生在书上画出按指定的比放大三角形。

学生结合自己画出的图形说说怎样画的。

(课件演示)
教师:量一量,对应的斜边也是按2:1的比放大的吗?
教师小结:按2:1的比放大这个三角形时,把它的两条直角边按2:1的比放大,对应的斜边也跟着放大2倍。

【设计意图】把三角形、正方形放大和缩小,进一步巩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画放大后的直角三角形,应按规定的比,先画出放大后图形的两条直角边,再画出斜边围成三角形。

让学生量一量三角形的斜边,算一算是不是原来的2倍,再次体验图形放大或缩小时所有对应边的长度比都是相同的。

5、“试一试”是学习把图形按一定比缩小的知识。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参照把图形放大的方法独立完成,然后引导学生交流。

交流时,重点关注数据及画图的方法,发现问题,要有针对性指导、纠正。

四、运用概念,动手操作
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按1:2的比把下面图形缩小,你会画吗?
说说怎样画的。

教师小结:缩小图形时,所有对应边的长度都按相同的比缩小。

【设计意图】第1题是巩固将图形按比缩小的题目。

练习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步骤后再画图。

对于三角形,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对于长方形,可引导先确定原图形的长与宽,再根据比算出缩小后的长与宽,然后按一定的顺序去画。

可从外向内画,也可从内向外化,注意确定两个长方形相对位置。

2、练习第(1)小题时,应让学生先进行讨论,确定好方法,再画图。

练习第(2)小题时,完全可以由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完成。

【设计意图】第2题是综合巩固将图形按比放大和缩小的题目。

具体画图时,要提醒学生考虑最佳的画图步骤。

如果有的学生选择别的画图方法,只要能画正确也要给予肯定。

但最后,应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找到较好的方法。

五、自主评价,总结提升
今天咱们学习了利用网格或格点图可将一个图形按照一定比放大或缩小,怎样放大或缩小一个图形呢?
【设计意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回顾与反思,总结学习本课内容的表现和主要收获。

同时,要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并注意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