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2012年考纲】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理解速度的定义及其数学定义式,知道其单位m/s、km/h及其换算;能运用其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包括平均速度的意义和简单地计算等)。
2.会选用适当的计时工具测量时间。
知道时间的国际单位s,知道其他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会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长度;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m,知道其他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能结合生活经验粗略地估测物体的长度。
4.经历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探究过程;能正确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5.知道什么是物体的惯性,知道物体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6.知道二力平衡条件;能在实际情况中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并能与牛顿第一定律联系起来分析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坐在向东行驶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初中运动和力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力和运动的关系2. 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力对物体的作用。
2.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二、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15分钟)1. 讲解力的作用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明白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20分钟)1. 布置实验:让学生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
2.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速度。
3. 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四、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得出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2. 提问: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速度?3.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车、自行车等,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 学生是否能通过实验观察到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第8章运动和力复习
二、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运动状态不变)和平衡力
静止状态 平衡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受力为平衡力
2.二力平衡条件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 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 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相互作用的力 不同点
平衡力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 用在同一直线上
3.减小摩擦的方法: ① 减小压力; ②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 变滑动为滚动; ④ 分离摩擦面。 列举相关的事例: ① 手握单杠不能太紧; ② 滑雪板底面做的很光滑; ③ 机器转动的部分加滚动轴承; ④ 加润滑油; ⑤ 磁悬浮列车靠强磁场把列车托起。
练习 1.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问题时,小红设 计的实验如图乙所示,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 钩住长方形木块,木块下面是一长木板,实验时拉动 长木板,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可测出木块 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小明看了小红的实验后,认为 小红设计的实验优于自 己设计的实验。对此你 F 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木块不必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保持静止, 便于读数。
3 5
摩擦力 /N
0.2 0.35
3
木块与棉布
3
0.4
A.比较第1、2次实验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B.比较第1、3次实验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A.在压力不变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B.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 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 力一定,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③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速度、接触面积无关。
2.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① 增大物体间的压力;
力和运动教学设计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
力和运动教学设计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引言]物理学是一门关于自然界和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力和运动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初中二年级学生全面了解力和运动的概念,通过实践和互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I.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并能正确辨别不同类型的力;2. 培养学生对于运动的观察能力,能够描述运动物体的特征;3.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简单的计算方法,计算速度、加速度等运动参数。
II. 教学准备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 PowerPoint课件:包括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示意图等;2. 实物展示:准备与力和运动相关的实物,如弹簧、滑轮等;3. 小组活动教具: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力和运动的实践活动。
III.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物体的运动场景或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力和运动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b. 引导学生分享一些常见的力和运动现象,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发思考。
2. 知识讲解与示范(15分钟)a. 通过PPT课件展示力的概念、性质和分类,解释不同类型的力对物体的影响;b. 对力的示意图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力的方向和作用;c. 示范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对物体施加不同大小的力,让学生观察并总结不同力的效果。
3. 小组实践活动(20分钟)a.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套小组活动教具;b. 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力和运动的关系,例如:使用滑轮进行斜面上物体的运动实验,测量斜坡的高度和物体的速度。
4. 讲解和讨论(15分钟)a. 学生回到教室后,教师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实践活动结果;b.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发现并总结运动的规律。
5. 拓展应用(10分钟)a. 教师通过相关案例或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b.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力和运动的现象,并与同学分享。
初中物理专题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专题复习,使学生掌握初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力学: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力和运动的关系、浮力、惯性、二力平衡等。
2. 热学:温度、热量、内能、热机、热传递等。
3. 电学: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焦耳定律、串并联电路等。
4.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折射、透镜、视觉等。
5. 声学: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乐音和噪音等。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实验演示等方式,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导入,回顾已学过的物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知识梳理:对专题内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形成知识框架。
3. 重点讲解:对难点和重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案例分析:通过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动手实践:进行实验演示或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7. 总结反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
2. 教辅:初中物理复习资料、习题集等。
3. 实验器材: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声学等相关实验器材。
4.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教学软件等。
七、教学时间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分配每节课的时间,确保教学效果。
八、教学建议1. 注重基础,加强概念和规律的学习。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 启发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注重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复习教案
A.变小 B.不发生变化 C.变大 D.立即变为零剖析:在光滑水平面上为理想情况:小车不受摩擦力的作用,当绳子突然断裂后,沿小车运动方向没有外力的作用,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小车将保持绳子断裂这一瞬间的运动状态不变。
【例2】如图所示,木块放在表面光滑的小车上并随小车一起沿桌面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遇障碍物而突然停止运动时,车上的木块将()A.立即停下来 B.立即向前倒下C.立即向后倒下D.仍继续向左作匀速直线运动剖析:(1)注意“光滑”两字。
(2)原来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问题2: 对惯性的认识和理解,并会解释惯性现象【例3】下图为小华拉着放有一盛水器具的小车在水平桌面上运动的瞬间所发生的现象,对此现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图甲、乙所示的现象都是在小车突然停止时发生B.图甲、乙所示的现象都是在小车突然启动时发生C.图甲所示现象是在小车突然停止或在运动中突然加速时发生D.图乙所示现象是在小车突然停止或在运动中突然减速时发生问题3:正确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例4】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一轮船从长江驶入海洋,轮船所受的浮力增大B.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一定受到力的作用C.静止的物体,如果受到推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D.高速公路上之所以对汽车有最大限速,原因是速度越大惯性越大剖析: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必须明确力和物体的运动无关,力只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有关。
问题4:会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二力是否平衡【例5】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力()A.一定是平衡力B.可能是平衡力C.一定不是平衡力D.无法判断剖析:当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则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两力的作用线重合,显然方向相同的两个力不可能成为平衡力,所以本题中两个力一定不是平衡力.【例6】某同学静立在磅秤上,下列几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A.人的重力与磅砰对人的支承力vB.人对磅砰的压力与磅秤对人的支持力C.磅秤的重力与磅秤对人的支承力 D.磅秤的重力与人的重力剖析:注意区分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问题4:会根据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判断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
初中物理_《力和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主题:力和运动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设计者: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复习内容分析(1)本章涉及到的主要考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由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推理得出的2、惯性在生活的利用与防止,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摩擦力的产生、影响大小的因素。
4、生活中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中招考试涉及到本章的题型及应对:摩擦力作为本章的重点考点主要考察倾向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用二力平衡知识测量摩擦力的的大小,以及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在复习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典型例题进行强化训练。
2.学情分析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不理解,做题似是而非依靠生活中错误的经验认识想当然的做题。
因此在复习中要紧抓概念教学,围绕概念进行复习巩固提高复习目标1、通过思维导图,总结本章的基本知识点。
(放到课前自己进行复习)2、通过典型例题复习各个知识点,易错点。
3、独立完成单元复习题,检测考试的热点、易错点、难点。
教学过程学情分析: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但学生对灭火原理很少反思,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学生的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解决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力.这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物理的乐趣。
效果分析综述:本堂课基本完成了预期教学目标。
还算比较满意吧。
学校新建成了录播室,学生们首次进入录播室,兴致很高,兴趣颇浓,所以精神状态不错的。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观看探究实验过程,学生积极性高涨,而且讨论时比较投入,能各抒己见,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竟然也抢着回答问题也。
运动和力复习学案及分析
教案题目:运动和力复习学案教案背景:在潍坊市“三四五教学模式”下设计的适合学生自己探究复习的精品复习教案。
教材分析:本科复习主要内容有:运动的描述、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力的作用效果和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以及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和惯性现象、二力平衡的条件等。
重点是速度的概念和速度的计算公式及二力平衡。
速度不仅是运动学的基本概念,而且这个概念的应用也很广泛。
在讲速度之前,首先讲述机械运动及参照物的知识,以此为基础,进而引出本章重点速度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另外,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和惯性现象等知识点也比较重要。
难点是参照物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参照物的选择对机械运动的描述至关重要,只有正确的选择参照物才能正确的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因此要求突破参照物这个难点,为全章学习打下基础。
平均速度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但应用非常广泛,应通过实验,让学生加以巩固,最后会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当堂检测巩固教学过程及课中实施方案如下:运动和力复习编写人:柴沟中学安晓冬课中实施学案一、复习目标1.知道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掌握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选择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4、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及力的三要素。
5.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现象,并会解释有关现象。
6.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平衡状态的判定,并会利用二力的平衡分析问题。
二、用近几年中考命题涉及本章的知识点引入:(1)参照物及选择(2)速度及计算(3)力的概念及受力分析,力的示意图(4)惯性现象和牛顿第一定律(5)平衡力及力的平衡条件(6)力和运动的关系三、课内探究:(一)、运动的描述与参照物:考点:对参照物的理解。
例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________的,而剑相对于河岸是________的。
例2、用细线将一个金属小球悬挂于匀速上升的电梯中,小球稳定后,剪断悬线,则下列关于小球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以电梯为参照物,小球立即下落B.以电梯为参照物,小球先上升、后下落C.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球立即下落D.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球先上升、后下落例3:图8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了____cm的路程,小球从B点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_____m/s.【考点点拨】参照物是运动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等闲视之。
初中物理力学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分类和测量方法。
2. 理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 掌握重力、摩擦力、浮力等常见力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4. 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2. 力的分类和测量3. 牛顿三定律4. 重力、摩擦力、浮力5. 力学应用实例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复习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的分类和测量(10分钟)1. 复习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
2. 复习力的测量: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牛顿三定律(15分钟)1. 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
2. 复习牛顿第二定律:F=ma,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3. 复习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四、常见力(10分钟)1. 复习重力:G=mg,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 复习摩擦力: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 复习浮力:F浮=G排,浮力与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相等。
五、力学应用实例(10分钟)1. 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力学知识解决问题。
2. 举例说明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复习的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鼓励学生课后加强练习,巩固力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力学知识的习题,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
3. 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力的概念、分类、测量、牛顿三定律、常见力和力学应用实例,使学生对力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加强对学生的练习指导,提高学生的力学知识水平。
初中物理教案认识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力的作用
初中物理教案认识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力的作用一、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2.掌握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3.了解力的概念和分类,并能够说明力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运动的基本概念;2.力的作用及其分类。
三、教学难点1.运动的基本概念的掌握;2.力的概念和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造火箭、哪种方式是人快速运动速度的比较,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对运动的思考。
2.概念课(10分钟)(1)介绍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改变位置的过程。
根据物体改变位置的方式和速度的不同,可将运动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匀速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移动的距离相等;变速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不相等。
(2)引出运动的概念: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置是指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可以通过坐标系表示。
位移是指物体在段时间内改变的位置,用Δx表示。
位移有大小和方向之分,可以是正数、负数或零。
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
加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
3.实践操作(15分钟)(1)实验1:“速度的测量”让学生站在一固定位置,经过计时器计算5秒钟内计入的人数,除以5,得到平均速度。
通过多次实验,让学生了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实验2:“力的作用”让学生在桌上推动物体,观察物体的移动。
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力对物体的作用。
4.知识讲解(15分钟)(1)力的概念:力是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理量。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运动和形状的变化,也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和方向。
(2)力的分类:①动力:使物体发生运动的力,如推力、拉力等;②静力:使物体保持静止的力,如支持力、摩擦力等;③弹力:物体形状变化后产生的力,如弹簧力、橡皮力等;④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5.深化练习(20分钟)(1)练习1:填空题①匀速运动的速度是______。
②物体在段时间内改变的位置叫做______。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
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复习目标〕
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2、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
3、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具和学具〕伽利略斜面、二力平衡实验器材、实物投影仪等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习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
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理解或需要讨论的问题
附:本章知识树形结构。
初中物理_《力和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了大量关于力的“前概念”,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
但力的概念,有丰富的物理内涵,这方面学生是陌生的。
教材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不断观察、分析、体会,实验、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从中感悟一些科学方法,逐步把学生引进力的世界。
效果分析上完课后,静心回顾本节复习课设计的得与失。
这节复习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情景展开课堂讨论,重视课堂反馈,强化基础知识,以达到提高复习效果的目的。
1、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建立起了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注意加强了前后基础知识的联系。
本章内容共有三大部分:运动、力、运动和力的关系。
这些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却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矛盾重重,特别是力和运动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力学所要解决的中心课题,也是物理学的基础,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科学批判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学习方法的及时总结。
本章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形式生动活泼。
在课堂教学引入时,力求从那些贴近学生生活、为他们熟悉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还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让他们经历探究积累实际材料的过程。
教材分析教材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事例:人推车、推土机推土、拖拉机拉犁等,分析概括出力的概念。
通过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然后介绍了影响力作用效果的三个要素及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在此基础上,第二、三、四节分别介绍了三种常见的力——弹力、重力和摩擦力。
三节内容各有突出特点:第二节弹力、弹簧测力计,突出测力计的使用:第三节重力,突出重力和质量的关系:第四节摩擦力,突出科学探究——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介绍了摩擦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以及增大和减少摩擦力的方法,以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教材的最后两节,内容上是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形式上是以实验探究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比较,进而进行简单的推理,并用语言表述推理的结果,这是让学生经历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体现了“分析与论证”的要求。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能够理解并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机械能的转化。
(3)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机械能的转化。
(3)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机械能转化的判断和计算。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小组讨论法、实验观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拍打篮球时手的感觉,引出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机械能的转化。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释问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些实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实验观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力的作用效果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和运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初中物理_第八章运动和力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运动和力》学情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
通过八年级上册及下册第七章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
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了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学会生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是节复习课,采取青岛初中“整—分—合—补—测”以及“小循环,快反馈”的典型的复习课的模式,先提取出整章的知识框架,然后再分开复习,并辅以及时的反馈练习,逐一击破,学生轻轻松松的掌握知识。
最后再进行达标检测,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高效简洁。
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材分析本章教材在结构上环环相扣,从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一实际问题认识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实验推理:由不受力时物体运动状态不变,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然后进一步认识到物体有惯性这一客观事实。
1.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
比如“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教材先提出问题,又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减小了实验探究的难度。
2.教材的编写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在前面学习力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第一节编排了牛顿第一定律,而第二节二力平衡又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第三节“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又用到二力平衡知识,这样编排便于学生建构知识,提高能力。
我个人认为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人教版的教材要好于沪科版,沪科版把摩擦力放到了二力平衡之前来学习,不便于学生建构知识。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参照物的选择。
(5)掌握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验和演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
(3)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力和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1)力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力的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改变等。
2. 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力与运动的关系。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 重力、弹力、摩擦力(1)重力的产生和作用。
(2)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3)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参照物的选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
5. 速度、加速度、位移(1)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2)加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3)位移的定义及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速度、加速度、位移的定义及计算。
2. 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摩擦力的计算。
(3)相对性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和运动的知识。
2. 利用实验和演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
3.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合实际例子,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复习电子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电子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巩固力学基本概念和定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2.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条件、惯性等知识点。
3.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2. 二力平衡条件3. 惯性4. 重力5. 摩擦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15分钟)1. 复习二力平衡的概念: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2.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三、复习惯性(10分钟)1. 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惯性的应用:惯性可以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如车辆行驶时的安全带、运动员起跑时的助跑等。
四、复习重力(5分钟)1. 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引力。
2. 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3.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五、复习摩擦力(5分钟)1. 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力。
2. 摩擦力的分类: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第二课时:一、复习力的作用效果(5分钟)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伸、压缩、弯曲等。
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加速、减速、改变方向等。
二、复习二力平衡条件(10分钟)1. 大小相等:两个力的大小相等。
2. 方向相反:两个力的方向相反。
3.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4.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三、复习惯性(10分钟)1. 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惯性的应用:惯性可以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如车辆行驶时的安全带、运动员起跑时的助跑等。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材章节涉及《力》、《热》、《光》、《电》四个模块。
复习内容具体包括:力的概念、重力、摩擦力、二力平衡;热量的传递、温度与热量关系、比热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
二、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物理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重力、摩擦力、二力平衡;热量的传递、温度与热量关系、比热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
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热量计算;光的折射定律;串并联电路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力的概念,如提书包、拉车等,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2. 知识点讲解:(1) 力的概念、重力、摩擦力、二力平衡。
(2) 热量的传递、温度与热量关系、比热容。
(3) 光的传播、反射、折射。
(4) 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
3. 例题讲解: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如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热量计算问题、光的折射定律应用问题、串并联电路计算问题等。
4. 随堂练习:针对讲解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练习,巩固知识。
5.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解答疑难问题。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重力、摩擦力、二力平衡;热量的传递、温度与热量关系、比热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
七、作业设计2.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3. 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自选课后习题进行练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物理兴趣小组、科技创新活动等,提高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速度公式的应用,三种常见力
难点
惯性及其应用
教
学
过
程
学生看教材分组讨论完成下列基础填空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注意: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速度公式的应用,三种常见力
难点
惯性及其应用
教
学
过
程
学生看教材分组讨论完成下列基础填空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
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复习目标〕
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2、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
3、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习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
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理解或需要讨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