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隋唐五代—成熟时期
中国历史知识线索之隋唐五代史
中国历史知识线索隋唐五代史(581年——960年)★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二个繁荣期。
脉络:581年,隋文帝建立隋朝,589年灭陈统一全国;↓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隋亡;↓907年,朱温废唐哀宗自立,建立粱,史称后梁,唐亡,五代十国开始;↓960年,陈桥兵变,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一、隋唐五代鼎盛时期总述1、社会制度先进;2、生产发展水平高;A、表现 3、长期统一;4、文化繁荣昌盛;5、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B、史料:《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唐律疏议》《通典》(唐杜佑撰,一部典章制度通史)二、隋朝立国(581年——618年)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
三年后,迁都大兴城,改元开皇。
A、隋王朝统一全国的条件:1、人民要求和平安定的愿望;2、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条件 3、民族矛盾缓和,民族融合加快,分裂势力衰落;4、北方政治清明,南方陈朝政治腐败;B、隋文帝的统一准备工作:1、政治经济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2、妥善处理与突厥的关系,是灭陈一统工作无后顾之忧;准备工作 3、废除江陵的后梁政权,消除灭陈的障碍;4、广泛征求文武群臣的意见;A+B↓开皇八年(588年)十月,以次子晋王杨广为元帅,高颖协助,发动平陈战役;↓开皇九年(589年)灭陈朝,统一全国。
★★C、隋王朝政治经济革新——隋文帝施政措施1、在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作用:提高办事效率;加强皇权;2、地方上实行州县两级制;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任免;→作用:消(一)政治革新地方割据因素,加强中央集权;3、改革选官制度,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科举制;4、改定律例,制定《开皇律》;1、实行均田制,颁行租庸力役制,五十岁以上均田农民实行庸法;(二)经济革新2、“大索貌阅”,整理户籍;3、颁行输籍之法,制定户等和纳税标准;4、统一度量衡、货币;(三)军事上进行府兵制改革,府兵有军籍和户籍,可按均田制授田;隋王朝政治经济革新——隋炀帝施政措施1、营建东都洛阳,加强对南方和山东地区的控制;2、开凿大运河,巩固和发展统一事业;3、进行北巡、西巡和南巡,巩固统一,同时通西域,加强东西交往;4、改革和完善官制。
第四章 隋唐五代
第四章封建史学的成熟——隋唐五代史学一、史馆制度的确立和唐代官修史书的成就隋唐五代是中国封建史学的成熟时期。
经过魏晋南北朝四百多年分裂割据之后,隋唐时期中国出现了空前的大统一。
特别是唐代,经济繁荣,中外交往频繁,文化发达,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五代时期,中国再次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但统治者重视史学的传统被继承下来,史学仍处于发展之中。
总之,这一时期封建史学的成熟表现在多个方面,史馆制度的确立和大量官修史书的出现,就是其重要的表现。
1、史馆制度的确立:①隋代的修史机构及史官制度:隋朝建立后,结束了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国家的统一,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隋初,秘书监牛宏“请开献书之路”,隋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经过多方搜求,当时存放图书的“嘉则殿遂至三十七万余卷”,修史有了较好的基础,可惜一则隋文帝、炀帝对史学都不够重视;二则隋朝国运短促,大规模的修史还未及展开已经覆亡。
隋代的修史机构,继承了北齐以来设官修史的传统,以宰相监修国史。
但此时史馆制度仍未真正建立起来,宰相监修不过挂名而已。
只有隶属于秘书省的著作曹,才是真正的修史部门。
这一机构始建成于开皇初年,主要撰修前代史、国史和采集民间歌谣,撰集成书。
著作曹有郎、佐郎、校书郎、正字等,共14人(隋时人数时有变动,少时10人,多时达40人),国史撰修由著作郎主持。
除此,还有修史臣和同修国史等。
隋初由著作郎负责撰起居注、实录等,开皇十三年(593)后,以隶属门下省的员外散骑侍郎掌起居注。
大业元年(605),减内史舍人4名,加置起居舍人2名。
这是中国史官制度史上第一次设专职起居注官员,它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古代的记注制度,是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发展上的重要事件。
它为国史撰修建立了一套官方史料系统,编年体实录、纪传体国史都是在此史料系统之上修撰写成的。
这种记注制度被一直沿用到清代,对后代修撰前代史起了重要的作用。
隋朝虽有专职史官,但若遇有较大规模的编撰工作,还是会临时抽调大批才学之士参与。
高考历史题型演练提升——中华文明的繁荣和成熟——隋唐、宋元时期
时空坐标阶段特征隋唐(581—907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时期。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时期。
在这一历史阶段:政治上,中央集权不断完善;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思想文化上,儒学新发展,文化高度繁荣,四大发明外传阶段政治经济文化隋唐(581—907年) (1)中枢机构:形成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2)选官制度:①隋炀帝时科举制正式形成;②唐朝继承并完善。
(1)农业:①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②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①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瓷器远销欧洲、非洲;②丝织业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3)商业:①柜坊、飞钱相(1)思想: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2)科技:唐朝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发明了火药并开始用于军事。
(3)文艺:①文学—诗歌进入了黄金时期,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②书法—楷书步入盛世,(3)唐末局势: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继问世;②广州成为重要的贸易港口,政府在此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代表人物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③绘画—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都是传世佳作宋元(960—1368年) (1)宋朝:①中央集权—兵权收归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权收归中央。
②分割相权—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朝:①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
②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1)农业:①南宋—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现象,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②宋朝—出现了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2)手工业:①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织锦吸收了花鸟画的写实风格。
②元朝—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
(3)商业:①宋朝—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第五章中国文化的繁荣——隋唐五代时期
第五章中国文化的繁荣——隋唐五代时期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疆域辽阔,民族关系的主流比较协调,封建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状况良好,虽经8世纪中期“安史之乱”的干扰,一系列社会矛盾相继爆发,在前进的长河中激起不小的旋涡,但就这一历史阶段发育的整体而言,无论物质、精神、制度、风俗文化领域,均呈现出繁荣昌盛、朝气勃勃的气象,充溢着刚健自强,恢宏向上,开放开廓的精神,当时的许多成就,如“丝路”远伸,商队东来,科技、诗歌、乐舞艺术、佛教哲学、官制、兵制、科举制、胡汉交融的风习等等,直到今天仍对人们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因而为学界所乐道,人们将唐朝与汉代文化的繁荣,并誉为“汉唐气象”,看作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两个亮点。
第一节繁华的物质文化一饮食隋唐五代时期饮食文化发展的表现,一是饮食品种增加,二是工艺技术提高。
主食原料仍是传统的黍(糜子,去壳为黄米)、稷(即粟,良种叫粱,去壳为小米)、麦(小麦)、麰(又作牟,即大麦)、菽(大豆)、麻(籽可食)、稻(果实去壳为粘米)、粳(米不粘者)、秫(shú,高粱)等。
用这些粮食做成的食物品种类繁多,主要有:b5E2RGbCAP饼包括现在的饼、馒头、包子、面条等。
细分有煎饼、蒸饼(即今馒头)、环饼、汤饼(即不托,宋人叫餺飥,即今面条)、薄饼、胡饼、齑饼、(音duī)饼、烧饼、毕罗等。
其中胡饼和毕罗都是向少数民族学来的。
胡饼是西北少数民族的食物,敦煌文书记载,唐代敦煌僧人和工匠都吃胡饼,每个饼用面半升,块头很大。
1969年新疆吐鲁番阿期塔那唐墓出土了一枚胡饼,直径19.5厘米,很像今天维吾尔族人的素馕。
胡饼有素的、油加胡麻的和夹肉的几类。
毕罗是一种带馅的面点。
唐代从“蕃中”传入北方汉地,尤其在关中比较流行,当时长安有许多毕罗肆(店),家庭主食中,也有用樱桃等作馅做成毕罗的。
p1EanqFDPw饭包括北方人常食的黄米饭,荞麦、大麦饭,南方人多食的稻米、糯米、粳米饭和用菰米做的雕胡饭等。
宁欣:隋唐五代的历史发展脉络
宁欣:隋唐五代的历史发展脉络隋唐五代的历史发展脉络隋唐五代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隋朝(581年至618年)隋朝虽然享国短暂,但它为强大的唐王朝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隋朝结束了四百余年的分裂割据,恢复了全国的统一。
北朝后期,中原地区各族人民已经逐渐实现了民族间的融合,南方经济不断发展,不仅为统一创造了物质基础,也孕育了强有力的客观需求。
隋文帝即位后,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
北方入据中原的少数民族完成了从游牧向农耕经济的转化后,社会经济也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具备了统一的雄厚物质基础。
同时,北强南弱的局面异常明显。
因此,隋文帝在经过精心的准备和布置之后,很快平定南方,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是隋朝对秦汉以来的制度进行了总结,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如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在地方,整顿了南北朝以来行政机构重叠混乱的状况,实行州、县两级制,把对地方官员管理和控制的权力收归中央;在选举制度上,废除了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从而打破了门阀士族对仕途的垄断,使国家政权建立在更广泛的阶级基础之上,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吏治的改善。
在兵制上,隋文帝对府兵制进行了改革,把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起来。
隋文帝还下令修订法律,在北魏、北齐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开皇律》。
此外,文帝还下令整理户籍,实行均田,对50岁以上的均田民允许以庸代役,推行输籍法,统一度量衡、货币等。
隋朝的这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具有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
唐承隋制,正是在隋朝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各项制度,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隋炀帝即位之后,在政治上,进一步深化了文帝的改革,从而使三省制最终得以确立,开创了唐代以知政事官为宰相的先河,进一步限制和削弱了门阀士族;科举制中增设了进士科,形成了通过考试选拔不同层次人才的更佳模式,最终完成了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过渡。
高中历史二轮通史复习:隋唐时期(581--907)——中华文明的成熟时期课件(共31张PPT)
(5)艺术: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传入中国。
西学东渐 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明末清初 以西方科学技术为主 局限于士大夫阶层
晚清民初 技术---制度---思想
--册封、和亲等 (唐太宗“天可汗”)
方式:
和亲、册封、设置机构、战争
影响:(融合、双方、整体)
民族融合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2.隋唐的对外友好交往
⑴表现:
①与许多国家都进行友好交往, 与外国使节往来频繁(新罗、印度 半岛、东南亚各国、中亚、西亚、 欧非)
②广州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是封建国家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重要发展时期。 经济上: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长安是国际性的 大都市,城市的发展是商业繁荣的重要标志。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知识小结】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一、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 1.两汉:①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都护府---东汉 班超经营西域
②汉武帝后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2.隋唐: ①遣唐使 ②鉴真东渡日本 ③玄奘西游天竺
3.宋元:海外贸易兴盛(①北宋 广州 市舶司 ②南宋 泉州 ③元朝 马可波罗)
4明清: ①正常交流与反侵略斗争相交织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②对外政策由开发走向闭关(海禁 闭关锁国)
◆重点问题 一、三省六部制的创立与完善
1.历史沿革:
第6、7课隋唐五代
程,在它的历史上也出现过断裂,出现过波动……于是
有了历史发展的波峰和波谷。
——阎步克
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六、七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大事年表
隋——(581~~618) 唐——(618~~907) 五代——(907~~960)
589年 隋灭陈,统一中国 755——763年 安史之乱 780年 杨炎 两税法 875年 黄巢起义爆发
魏晋时期
租调制,按 户征收粮和 绢帛
北魏时期
土地制度: 均田制 赋税制度 (定额)租 调制
唐朝初期
租庸调制 度
唐中后期
两税法
(三) 衣食租税总关情: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隋唐:租庸调制
内容: ①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 ②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 ③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 纳绢或布代役)
第三篇
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 ——隋唐的乱与亡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一)始皇翻版——炀帝亡隋(618年)
原因:
(1)大兴土木 ,穷奢极欲 ,对外战争 ;
(2)滥用民力,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
【思考】怎样评价隋炀帝?
杨
暴君≠昏君(隋炀帝无德但有功)
广
(二)长恨歌响——藩镇乱唐
30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材料一: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 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材料二: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陷入 了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 相对和平的南方再次成为中原居民逃 避战火的首选之地。从湖北荆州至湖 南常德一带,因移民而增加户口十倍。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华文明的成熟时期—隋唐 课件
重难点问题解读
问题探究
●为什么说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皇帝 政事堂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起草)
政令的审批 (审议)
政令的执行 吏户礼兵刑 工 部部部部部 部
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部:户籍、土地、赋税 礼部:礼仪、科举
兵部:军政 刑部:刑狱 工部: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对点练: 1. 唐朝德贤孝恭首屈一指的长孙皇后摘录历代巾
高考第二轮复习之
中国古代史
隋唐时期
(581—907)公元6—10世纪
中华文明的成熟时期—隋唐
(581年——907年)
开元盛世 (713-741)
武则天
贞观之治
安史之乱 (755-778603年)两税法
藩镇割据 农民起义
589隋
统一
581隋建立
618年唐建立
907年唐灭亡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 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 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 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 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 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 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 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 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帼名媛的言行并加以评述,编纂出封建制度下的妇女章程,是
为《女则》。唐太宗“令梓行(雕版印行)之”。请你判断
《女则》的印行应依次经过
①尚书省 ②御史台 ③中书省
④门下省 ⑤礼部
⑥工部
A.①④③⑤
B.③④①⑤
C.③④①⑥
D.③②①⑤
答案:B
第四章隋唐五代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成熟与发展PPT课件
(二)、《旧唐书》的史料价值:保存了大 量原始材料。
(三)、存在的问题: 编撰草率。
《旧唐书》前半部分,基本上完全依据旧 史,多所回护。
因为直接照抄原文,因而还出现了许多不 该出现的错误。
四、国史
据史书记载,唐朝的国史先后修撰了8次。 但屡经战乱,遭到极大损失,到五十年后 的后晋修《唐书》时,就已经“百无二 三”。
对唐朝历次所修国史,刘知几多有批评: “(许)敬宗所作纪传,凡有毁誉,多非 实录”,“(牛)凤及以哑聋不才,而辄 议一代大典”。但应承认,唐修国史为后 晋修唐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5、对历史编纂学提出许多重要的建议
①在史料工作方面,主张既要广搜博采, 又要细心鉴别真伪,慎重取舍。
②在史书体裁体例方面,指出编年和纪传 是两种主要的史书体裁,史书体裁体例的 运用必须谨严而合理(尤为重视断代史)
③在史书内容方面,主张记载对社会、国 家有用的事迹,不要滥录烦芜无用的现象。
④在写作方法方面,主张叙事以简要为主, 要“文约而事丰”;反对“貌同而心异”, 要“貌异而心同”。
⑤在语言运用方面,主张要符合当时人的 语言,主张用一些方言,决不能容许文学 的辞藻损害了历史记载的真实,不能“文 史不分”。要“言必尽真”,对“当世口 语”“方言世语”,“从实而书”。
⑥在修史制度方面,反对设馆修史的官修史书制 度,主张“一家独断”,个人修史。
指出了史馆修史的五“不可”:一是史官群集史 馆,“每欲记一事,载一言,皆阁笔相视,含毫 不断,故头白可期,而汗青无日”。二是近古史 官不见郡国计书,视听不广,“虽使尼父再出, 犹且成其管窥”,何况一般的史官,更受限制。 三是史馆人多,言易外传,致使下笔多有顾忌。 四是监修各持己见,“十羊九牧,其令难行,一 国三公,适从何在”。五是监之者既不指授,修 之者又无尊奉,“争学苟且,务相推避,坐变炎 凉,徒延岁月”。
第四章 封建史学的繁荣时期——隋唐五代
• 三、隋朝修史的失误: • (1)隋禁私人修史。开皇十三年(593)文帝下诏 “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 (《隋书•文帝纪》)从客观上扼杀了私家修史的积 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史学的繁荣。 • (2)官府修史不力,无切实宏大的修史计划和明 确的分工合作。
•
(3)修史者多非其才。炀帝时网罗的人才中, 多是以词章见长的文士,如虞绰、王胄、庾自直等。 后人评价“隋炀帝虽好文儒,尤疾学者,前世史籍, 竟无所成,数代之事殆将泯绝”(《州府元龟》) 卷554国史部》虽好文儒,然轻修史,这是事实。
• (5)、《晋书》的修撰:
• 贞观十八年(644)诏令房玄龄、褚遂良、令狐德棻等重撰 《晋书》(在此之前,有十八家晋史)书成后总题“唐太宗文 皇帝御撰”。实际上唐太宗只拟定了其中《宣帝纪》、《武帝 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四篇纪传末尾的“论”。真 正主修者,令狐氏为首,房玄龄为监修。该书从晋武帝泰始元 年(265)记起,讫于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凡156年历史,共 130卷。除帝纪、志、传外,还增设了“载记”30卷。
• (2)、王劭作《隋书》、《齐志》: • 王劭,字君懋,太原晋阳人,历仕北齐、北周、隋, 入隋为著作佐郎。因母忧居丧在家,私撰《齐书》,被人 所奏。文帝览其书而悦之,任命其为员外散骑侍郎,修起 居注。后迁著作郎。在著作曹近二十年,专修国史,撰成 《隋书》八十卷,编年体《齐志》二十卷等。王劭的《隋 书》既非编年体,也非纪传体,“乃似《孔子家语》、临 川《世说》„„故其书受嗤当代,良有以也”。(《史通• 六家》)而不去系统地记载隋朝君臣的事迹,遂使有隋一 代史事,“堙没无闻”。王劭《齐志》则受到刘知幾的肯 定。称他“抗词正笔,务存直道,方言世语,由此必彰” (《史通•言语》)并为其辩白不遗余力。
隋唐五代PPT课件
• 唐代是一个文学艺术成就非常高的时 代。诗、书、画、歌舞,以及具有鲜 明时代特色的各门类艺术,都得到了 长足发展。唐代的工艺美术也非常发 达,织锦、印染、陶瓷、金银器、漆 器、木工等,都远远超过了前代。唐 代的装饰艺术,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 金时代,清新活泼,富丽丰满的艺术 风格,流传至今。
•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 的时代之一。唐朝是封建帝国的鼎盛时期,经 济发达,文化繁荣,手工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 展,对内对外的商品贸易非常繁荣,城市生活 繁华,现世思想占据社会思潮的主流,人们追 求现世的幸福。文坛上出现“盛唐气象”。唐 朝是中国历史上继汉代之后出现的又一鼎盛局 面,史称“强汉盛唐”。
• 五代十国(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 宋之间的这一特殊历史时期。自黄巢起义后, 唐朝名存实亡,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907 年,梁王朱温篡唐称帝,历史进入五代十国 时期。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 周五个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权。十国指前蜀、 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 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十国只 是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关 于五代十国的理解,狭义为五代十国本身, 广义上则一般以此代指这一历史时期。
• 唐三彩种类很多,有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 文具、家具、房屋等。较为出色和世人喜爱的是马俑、 人物俑。马俑有栩栩如生的各种姿态。人物造型有妇 女、文官、武将、胡人、天王等。
• 此瓶1957年出土于 陕西西安市隋代李 静训墓中,白胎白 釉,胎质纯净细腻, 釉色光亮温润,有 细小的冰裂纹。这 件白瓷形体秀美, 线条洗练,富有时 代特征。尤其是一 瓶双腹之设计,独 具风格,令人耳目 一新,是古代瓷酒 器中的珍品。
绘画趋向全盛的隋唐五代时期
丰富多姿的敦煌壁画 敦煌莫高窟现存洞窟半数以上为隋 唐创建,这些洞窟内至今仍保留着大量 以“经变”与供养人为主的壁画,或叙 述佛经故事,或描绘供养人物,与前代 偏重佛本生及说法图有所不同,光彩焕 然,驰誉中外。这显然与当时封建社会 高度发展有关。欢快明亮的气氛,代替 了阴森悲惨的情调;喜庆升平的极乐幻 想,成为人们理想中的佛国世界。围绕 着经变内容的描绘,穿插了宴饮、阅兵、 行医、旅商、农耕等生活场景,简练真 实而富有情趣。 如《西方净土变图》,除了佛与弟 子外,图中展现了琼楼玉宇、仙山碧树, 乐队高奏,舞妓翩翩,一派花团锦簇、 绚烂华丽的气氛,与其说是天上佛国, 还不如说是人间帝皇贵族生活的再现。 [唐]敦煌壁画《西方净土变图》
其弟子巨然,则善用长披麻皴,焦墨苔 点,更在山顶上多累矾头,或水边岩下 布以烟云岚气,以通密林群峰的壅塞之 气,明润郁葱,寄托隐于林泉的逸致。
[五代]巨 然《层岩丛树图》
花鸟画两大流派的形成 与山水画“北有荆关,南有董巨” 相仿,五代的花鸟画也产生了不同的 流派,主要有西蜀的黄筌和南唐的徐 熙。 黄筌最擅长用勾勒法作画,即以 细淡的墨线勾画出所画花鸟的轮廓, 然后填以色彩,以着色为主,给人以 富丽工巧的感觉;同时他爱画名花异 草,珍禽奇鸟,寓有富贵吉祥的含义。 其子黄居采禀承家风,宏扬工细、逼 真的勾勒填彩画法,因此黄氏父子的 画风被称作“黄家富贵“,而且风靡 后代画院,流风不绝。 [五代]黄 筌《写生珍禽图》
[五代]荆 浩《匡庐图》
其弟子关仝,用笔简洁,善于画秋山寒林、 村居野渡,雄浑之中平添北方山水萧索苍 凉之气,代表作有《关山行旅图》等。
[五代](传)关仝《关山行旅图》
董源(?—约978年)曾任南唐北 苑副使,故人称“董北苑”。他的 山水,好以淡墨轻岚写出江南平淡 天真之趣。尤擅长用披麻皴,线条 圆润细长,如麻线下披;并缀以点 子皴,描绘出江南山峦土后林茂、 草木华滋的特色。《寒林重汀图》 则描绘隆冬时节的江南景色。作品 中看不到人踪,听不到喧哗,甚至 风儿似乎也被冷得不愿再发出一丁 点儿声息。静穆横卧的山丘,幽深 延绵的水汀,沉默相对的房舍,无 言挺立的竹木……体现了画家把握 四季景物的高超技艺。 [五宇,皆用线 描画成,轮廓准确优美;山梁以石绿,略施 淡赭,在山后白云的映衬下,格外明丽可人, 花用粉点,树敷浓绿,人物与屋宇则染以白 粉或朱红,愈见轻快显目。风格细腻,情调 委婉丰富;咫尺之内,备千里之趣。 这 幅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佳作,有“丈山、尺树、 寸马、豆人”之评,人与自然配景的比例较 为合理,与前代“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 景况大不相同,成为卷轴山水画兴起的代表 作,并对后世青山绿山水的产生,起到直接 地推动作用。 传为张萱的另一幅作品《虢国 夫人游春图》也很著名。 [唐] 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第四章 隋唐五代史学
第四章隋唐五代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成熟与发展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封建史学走向成熟。
主要成就表现在:其一,建立了专门的修史机构史馆,确立了官方修史制度,官修了一批正史;其二,出现了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史通》;其三,出现了第一部典制体史书《通典》,扩大了历史撰述的领域。
第一节隋朝禁绝私修国史与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一、隋朝禁绝私修国史“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
”这一方面限制了隋朝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和促进了史馆制度的确定,开创了官方垄断国史修撰大权的先河。
隋朝的史学也不是毫无成绩可言,其间也编修过几部史书。
王劭还受到唐代史学批评家刘知几的高度赞扬,被称为“抗词不挠,可以方驾古人”,“其叙述当时,亦务在申实。
”称他“长于叙事,无愧古人。
”二、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底,在门下省设立了常设的修史机构史馆,负责纂修本朝史。
唐太宗后期,史馆又负责前朝史书的编纂事宜。
从此,这种官修史书形式成为定制。
第二节唐代起居注、实录和国史的修撰一、起居注隋代在内史省(中书省)设起居舍人,唐宋又于门下省设起居郎,和起居舍人一起记录皇帝每日的言行,掌修起居注。
唐朝规定,起居注每季一卷,季末录送史馆。
唐朝著名的起居注有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
二、时政记唐朝开始,宰相自撰《时政记》,是由宰相专职记载的一种有关军国大事的原始历史资料,这是对起居注的一种补充。
始于武则天长寿二年宰相姚璹之手。
宋代以后,更命著作郎依据起居注、时政记撰成“日录”,或称“日历”。
三、实录“实录”之名,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
从唐代设史馆开始,每当新君即位,都要命史官根据前一皇帝的起居注、时政记、日录等书,纂修该皇帝的编年体史书,即“实录”,以后遂成定制。
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实录,是韩愈所撰的唐朝《顺宗实录》。
稍后则有北宋钱若水等所撰的《宋太宗实录》残本20卷。
至于整个朝代的实录而又比较完整地保存到今天的,只有《明实录》和《清实录》。
中国史学史讲义05封建史学的成熟——隋唐五代史学
第五章封建史学的成熟——隋唐五代史学隋唐时期,史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了封建史学的成熟时期,这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是私人修史受到了限制,皇家加强了对修史的控制,并设立了专门的修史机构——史馆,完善了相应的史官制度,管修实数成绩斐然。
第二,是史学在思想文化领域中逐步摆脱了经学的羁绊而卓然自立的地位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这反映在文献整理和科举考试方面尤为突出。
第三,是出现了对史学进行总结的专书,史学批评趋于成熟,标志着史学的发展进入了更加自觉的阶段。
第四,是在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典志体实数这一新的表现形式,表明制度史的撰述受到了史学家的重视,从而丰富了史学的内涵,扩大了历史撰述的领域。
第五,是通史撰述出现了复兴的趋势和历史笔记开始发展起来。
史学发展中这些新的内容,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这个时期的历史特点和史学特点,反映出历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史家自觉意识的增强,对后来的史学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一节、唐初史馆的确立和官修史书的成就一、唐朝史馆的设立1、隋禁私修国史和唐初设立史馆隋唐时期,统治集团的历史意识进一步增强,这在历史撰述和历史思想上都有明显表示。
隋文帝时期,大量收集和整理典籍史料,为唐朝官修前史打下了基础。
为了加强对史学的控制,开皇十三年下诏:“人间有撰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
”(《隋书、文帝纪》)从此,任何人未经朝廷允许都不能擅自撰修国史,这一方面限制了隋朝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唐出史馆制度的确立。
自东汉到隋朝,虽已出现了官方修史的形式或机构,但始终未能形成定制。
贞观三年,,唐太宗因武德年间萧禹等人修史未成,认为很有必要加强史馆领导,建立史馆制度,并由宰相监修,“贞观三年闰十二月,始移史馆于禁中,在门下省北,宰相监修国史。
”(《旧唐书.职官二》)从此,这种官修形式成为定制,历代相沿,直至清朝,无一例外。
2、唐初设馆修史的原因(1)、政治统一。
自汉末到隋统一前,中国长期处于军阀混战,封建割据的分裂局面,至隋唐才重新统一起来。
隋唐五代概述及基本史料ppt课件
炀帝时期:
1、积极措施 ⑴政治制度:深化三省六部制,使之最终
得以确立;开创了唐代以知政事官为宰相 先河,进一步限制和削弱门阀士族。 ⑵科举考试:增设进士科,完善科举制, 最终完成了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过渡。 ⑶开凿运河:开凿贯通南北大运河,有助 于沟通南北经济联系,加强中央集权经济 基础。
12
2、消极举措
(1)滥用民力,大兴土木:掘长堑、筑西 苑;营修离宫别院;修驰道、御道、长城 等。经年常役一二百万人。
(2)爱慕虚荣,大肆巡游:北出长城、西 游张掖,南巡江都;在位14年,留京不足 一年。
(3)穷兵黩武,发动对外战争:征林邑 (今越南中部)、吐谷yu浑,三征高丽等。
四、南方九国与北汉:公元907~979年,历时70年
——吴(公元902~937)、南唐(公元937~975)、吴越 (公元907~978)、楚(公元927~951)、闽(公元 909~945)、南汉(917~971)、前蜀(907~925)、后蜀 (公元934~965)、南平(公元924~963)、北汉(公元 951~979)
9
二、隋唐五代时期历史发展大势:
(四个阶段)
(一)隋朝(公元581~618年):文帝时期 1、结束长达四百年分裂局面,形成全国统
一新局面。 (1)南北民族间的大融合 (2)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3)文帝加强中央政权措施 (4)北强南弱形势日益明显
10
2、总结秦汉以来社会制度,推行一系列对 后世影响深远的社会改革。
3
一、隋唐五代时期世界与中国
(一)隋唐五代时期的世界演进趋势 1、西欧: ⑴封建割据(5~11世纪) ——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公元395~476)
灭亡,日耳曼民族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了 一系列新兴封建国家,这些国家处于封建割据 和分裂状态,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1世纪。 ⑵大国衰落(7世纪后)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公元395~ 1453)幅员辽阔,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 叙利亚、巴勒斯坦、两河流域以及埃及等,首 都君士坦丁堡扼黑海出海口,是欧亚交通枢纽, 7世纪以来不断遭受阿拉伯国家从东部的侵扰, 以及斯拉夫人从北方的进逼,亦很快衰落下去。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第3讲 中华文明文明的成熟(隋唐时期)(共58张PPT)
防止专制 维护民主
立法 行政 司法
国会、 总统、 最高法院
实质 封建君主专制
资产阶级民主 制度
二、隋唐政治经济和文化(581——907)
(一)隋唐时期政治:
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2)选官制度:科举制创立和发展
①背景
A、经济:封建经济发展(中小地主和小农经济实力壮大); B、阶级关系:南朝后期士族势力衰落,庶族地主发展,要求参与政权; C、政治: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同时,统治者 需要新的选官制度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二、经济方面
2、赋税徭役制度 (1)租庸调制。 ①内容: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税徭役制度。凡均田户, 不论授田是多少,按丁交纳定额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租”即 田租,“庸”则是力役,每年替政府服役二十日,也可以“纳绢 (布)代役”;“调”是户调,男丁随乡土所产而纳,交纳定额 的绢或布。
②意义: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障,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赋 税收入有了保障。 (2)两税法。 ①内容:随着均田制的瓦解,租庸调制也无法推行。唐德宗采用 宰相杨炎建议,改“租庸调制”为“两税法”。两税法不再按丁 征税,而是根据资产定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按田亩数量征收 地税。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故称两税法。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中 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分工合作,提高了 行政效率。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 行,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节制君权,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问题探究
●为什么说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1)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三省之间分工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 (3)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在政事堂 共议军国大事,有利于集思广益,确保决策 的科学性
第3讲 隋唐(581--907)——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 课件--2022届高考二轮提升通史整合复习
唐末宋初商品经济发展, 市民阶层出现
唐传奇(小说)
文化艺术反映政治、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
(2016·课标全国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 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 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 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发展→ 北宋 扩大录取;严格考试制度,糊名法、誉录法:乡试、会试、
殿试三级
僵化→ 明清 八股取士,严格控制士人的思想
改革→ 戊戌变法 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及时务策
废除→ 1905清末新政 废除科举
汉唐以来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和规律
选拔主体:由地方逐渐演变为中央 选拔范围:由士族到庶族 选拔方式:由推举到考试选拔 选拔标准:由门第逐渐演变为才学 总趋势是日益严密,趋向制度化、公开化、公平化
答案
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
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
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
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
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 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 现了其实物——佛光寺。 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图7 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 图8 五台山佛光寺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 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品之前另列亲王三名,汉王元昌、江都王、嗣滕王,以为尊崇,未予品第,体现了一定的阶级性。 逸品之后又有25人因未见画迹,仅附于书后,也未加品第,可见作者品评态度之谨慎。
“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 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是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 书画用笔同法。”(《论顾、陆、张、吴用笔》)
按:张彦远发挥了《易经》中“河出图,洛出书”的说法,认为书画起源天地圣人之意,是由天地造化 显现出作为最初绘画的“图”和作为文字典籍的“书”,由圣人记录下来。在最初的时候,书和画是同体而 不分的。在书和画的原始阶段,是一体的。在极为简陋的原始形态中,书是画,画也是书。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主要理论贡献:
张彦远(约815~875,一说813~879),字爱宾,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晚唐时期著名的美术评
论家、绘画理论家。所著《历代名画记》是我国已知最早的绘画通史著作。全书十卷,可分为两个部分,前 三卷是画学通论,论述绘画的起源和功能、绘画法则、山水画的发展过程、历代画家的师承、重要画家的艺 术成就等问题,也记载了古画流传收藏、隋唐寺庙壁画等情况。后七卷是画史,以时代为序记录了自轩辕至 唐会昌元年370余位画家的史料并附品级和评论。其中因涉及的画论原著大都已佚,所以具有很高的史料价 值。
“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
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 按:对“气韵”和“骨气”的重视是对顾恺之“传神”论的精当理解和继承。“以形似之外求其画”就
是说重要的不是形似,而是气韵生动,或者说是“传神”。解决“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的方法就是 “以气韵求其画”,首先抓住“气韵”即“神”不放,以神去写形,就可以达到形神兼备,这可以看作是对 六朝时期“以形写神”要求的进一步发展。 ②强调了“立意”和“用笔”之间的关系;
②“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山水论》),早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意存笔先”,系第一次提出;
③观察自然的细致入微,布局的合理安排以及透视远近物象变化等方面都有论述。如“丈山尺树,寸马分 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于云齐。”
⑵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论:
张璪,生卒年不详,字文通,吴郡(江苏吴县)人,撰有《绘境》一书,已佚,其绘画思想只能从仅 存的一些记载中概括。善画山水。
⑸评论绘画“须知师资传授南北时代”:
“只如吴道子画仲由,便戴木剑;阎令公画昭君,已着纬帽。殊不知木剑创于晋代,纬 帽兴于国朝,举此凡例,亦画之一病也。”
“芒履非塞北所宜,牛车非岭南所有。” “若不知师资传授,则未可议乎画。……各有师承,递相仿效,或自开门户,或未及门 墙,或青出于蓝,或冰寒于水,类似之间,粗精有别。”
⑵提出用笔的“四势”——筋、肉、骨、气: 筋——笔绝而不断
善笔力者多骨;
肉——起伏成实
不善笔力者多肉
骨——生死刚正
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
气——画迹不败
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按:将“四势”与卫夫人的《笔阵图》对照,可以看出其渊源,卫夫人是褒筋、骨,而贬肉的,荆浩 是三者并重并与气相连的。
⑶提出了绘画上的“了”与“不了”说: “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俱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
必了,此非不了也;若不识其了,是真不了也。” 按:张氏的“了”与“不了”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绘画内在“意”的表现的“了”与“不了”;
一是指绘画外在的“形”的“了”与“不了”。对后者而言,大可不必“历历俱足”,所以“不患不了,而 患于了”,这是对艺术真实与自然真实的辩证关系的揭示;就前者而言,“若不识其了,是真不了也”,同 他提出的绘画创作“皆本于立意”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 按:这里包括了“骨法用笔”和“应物象形”的内容。“骨气”、“形似”是就画面的表现效果而言的, 指富有生命力的形象塑造。“立意”是指作画时的构思,按主题要求,凝神静思,预先在心中形成意象,通 过经营位置在画面上体现可视的艺术形象,这是需要靠用笔来完成的。张氏相当完整地论述了形象塑造、立 意与用笔之间的关系。
③注重“经营位置”的重要性; “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 按:张氏首先肯定了经营位置在绘画创作中的特殊地位,将其视为“画之总要”,影响了后世画家、理
论家对章法构图的深入探讨。
④突破“随类赋彩”,从理论上对“墨色”进行了研究,首次提出“墨具五色”之说,标志着一种新的色彩 观开始出现;
⑤“传移模写,乃画家末事”,但肯定了其历史作用和复制古画的价值;
⑥突破了“六Leabharlann ”的传统品评体例,提出了“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说; “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
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余今立此五等,以包六法,以贯 众妙。”
“上古之画,迹简意淡而雅正,顾、陆之流是也;中古之画,精密细致而臻丽,展、郑之流是也;近代 之画,焕烂而求备;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众工之迹是也。”
《唐朝名画录》最大的理论贡献在于序中将唐代97位画家分神、妙、能、逸四品,神、妙、能三品又 各分上、中、下三等。最早以“逸品”论画家的应为唐代的李嗣真,他在其《后书品序》(已佚)中称其 《画评》有“逸品”四人,其后张怀瓘《画断》应是最早以神、妙、能三品评论画家的画论著作。朱景玄 仿张怀瓘《画断》例增列逸品,开后世品评体例之先河。
①提出“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山水诀》); 按:老庄讲自然之道,自然乃自然而然之意。对于山水画来说,“运墨而五色具”,即仅运墨之色就
可以含蕴现象界中的各种色彩。由此可知,水墨是颜色中最为朴素却可以超越于其它颜色之上的“母色”。 中国山水画之所以以水墨为统宗,是和山水画得以成立的玄学思想背景及由此种背景所形成的性格密切关 联在一起的。玄远思想所以能表现于颜色上,是由远处眺望山水所启发的。因为由远处眺望山水,山水的 各种颜色,皆浑同而成为一体。
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笔—笔勾轮廓,墨显体积、表远近。墨华烟润,文彩自 然,要不见用笔痕迹。
“六法”与“六要”的比较:
气韵生动
气
骨法用笔
韵
应物象形
思
随类赋彩
景
经营位置
笔
传移模写
墨
按:“六要”中删去“传移模写”,而增入“六法”中所无之“墨”。因谢赫时为人物画时代,尚重临 摹;荆浩时,已为山水画渐盛时代,尚未十分成熟,故仍有赖于写生和创造。至于用墨,在唐以前并未重视, 所画多为勾勒着色,墨无浓淡,故水墨之趣不能发现。至王维而始用水墨渲淡,水墨既兴,色之研究微矣, 色与墨常处于不能并存的地位,重色则轻墨,重墨则轻色,故“六法”之中有色而无墨,“六要”之中有墨 而无色。
⑴完整地提出了绘画功能说: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 “图画者所以鉴戒贤愚,怡悦情性,若非穷玄妙于意表,安能合神变乎天机?” 成教化,助人伦——教育作用; 穷神变,测幽微——认识作用; 怡悦情性——审美作用。
⑵在画论中首次解释谢赫“六法”: ①强调“气韵”和“骨气”,认为这是绘画能够形似的根本所在;
⑶提出二病——有形病与无形病: “夫病有二:一曰无形,一曰有形。有形病者,花木不时,屋小人大,或树高于山,桥不登于岸,可
度形之类也。是如此之病,不可改图。无形病者,气韵俱泯,物象全乖,笔墨虽行,类同死物。以斯格拙, 不可删修。”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张璪留传下来的唯一画论思想,是继姚最 “心师造化”之后的又一重要理论,是对姚最学说的深化和发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概括了从客观物象 到艺术意象、再到艺术形象创造形成的全过程,说明艺术美的真正来源是现实美、自然美;由于画家主观 能动性的作用,绘画又高于现实,是现实与画家主观情思熔铸、锻造的结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同时作 品所反映的客观物象必然带有画家的主观情感因素。
⑷首次透彻明了地提出了“书画异名而同体”的观点: ①张彦远论证了书与画的密切关系,首次提出了“书画同体,用笔同法”的观点;
“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按字学之部,其体有六:一古文,二 奇字,三篆书,四佐书,五缪篆,六鸟书。在幡信上书端,像鸟头者,则画之流也。颜光禄云:‘图载之意 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又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 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书画异名而同体也。”(《叙画之源流》)
②“书画道殊,不可浑诘”,指出了书画二者的差异;
按:“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传其意”和“见其形”将书法和绘画二者的性 质和功能区分开来,即书法是以文字为表达媒介,传达书写者之意,而绘画则以写形状物为其特征,二者虽 出于一源却是分流的,各自有各自的边界。
张彦远既承认书画二者的差异,又从差异中寻找共同点,这是理论认识上的一大飞跃,这就把书画关系 的探讨提高到一个新的理论层面上。
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思者,删拔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 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笔。”
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心灵手敏,意到笔随,一气呵成,笔无凝滞。专指画家用笔的气。 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隐去笔墨痕迹,突出物体形状,所画虽甚完备而还能不琐碎庸俗。 思者,删拔大要,凝想形物—删其繁冗,求其主要,凝想物形,宛然目前。 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制度不同,随时变更,搜其妙处,创为真画。 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笔法熟练,入乎法中,出乎法外,精熟之后,自由 变通,不专顾实质,也不专顾外形,生动活泼,毫不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