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知识结构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从哲学上看,世上的万事万物分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科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源的问题。
二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事实存在着的自然与社会存在中抽象出了其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物质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应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S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性质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
一方面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5.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7.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三个前提和条件,①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③HR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8.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
人工智能的出现表明,人类意识已经发展到能够把意识活动部分的从人脑中分离出来,物化为机器的物理运动从而延伸意识器官功能的新阶段。
考研政治 思维记忆导图(哲学部分)
唯物论哲学框架辨证唯物论(一)整体知识结构图物论(二)《世界的客观性》Ⅰ《世界的客观性》整体图Ⅱ考点辨析(三)《意识的能动作用》Ⅰ《意识的能动作用》整体图Ⅱ考点辨析(四)《物质和意识的关系》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整体图Ⅱ考点辨析◆ 特别提醒①不要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等同于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一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②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唯一的即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③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④并不是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唯心主义也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只是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五)《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整体图Ⅱ考点辨析◇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辩证法(上)唯物辨证法(一)整体知识结构图(二)《联系的普遍性》Ⅰ《联系的普遍性》结构图Ⅱ考点辨析(三)《运动和发展》Ⅰ《运动和发展》结构图Ⅱ考点辨析◇运动、变化、发展三个概念的关系◇ 发展的观点◇发展的原因◇发展的趋势辩证法(下)(四)矛盾分析法Ⅰ《矛盾分析法》结构图Ⅱ考点辨析◇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构图◇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图解◇ 用对立统一观点把握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知识综合)要正确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理论依据:唯物辩证法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两点论的含义:(3)重点论的含义:(4)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两点论与重点论是统一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离开两点看重点,是一点论,离开重点看两点,不分主次,是均衡论,都不能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
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一、主要知识点2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4、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的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8、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相互转化、相互联系,二者是相互辨证统一的关系第一章一、主要知识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和划分标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划分标准是如何回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哪一个是第一性的问题4、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现代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6、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资的运动8、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实践是主体能动性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10、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12、矛盾特殊性的意义1)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2)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14、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16、规律的含义和特点规律是一种内在的非表面现象的联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特点:客观性和普遍性二、简答题:2、实践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三、论述题: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现实意义:坚持马克思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陆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马原》自考知识点
《马原》自考知识点一、知识概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自考知识点》①基本定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原是对这些基本原理的系统介绍。
比如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就像一个智慧的放大镜,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世界是啥样的,像世界是物质的啊,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②重要程度:这在自考里就像一座大山,想要通过自考那是必须得翻过它。
它是其他很多知识的理论基础,理解了马原,在看别的政治社科类学科就好像有了一把钥匙。
③前置知识:最好对历史有所了解,知道大概的社会发展历程,比如资本主义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封建制度的一些特点等。
因为马原常常和历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分析问题。
④应用价值:在生活里,它能让我们明白社会发展的规律。
就好比知道了资本主义有它内生的矛盾,这就能理解为啥经济危机老是隔一段时间就来一次。
在工作和社会观点表达上,能让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马原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最前面像是根基,政治经济学在中间像是树干,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树梢枝头的果实。
②关联知识:和历史学、社会学关联紧密。
就像学社会学要是不懂马原的社会发展规律,那研究起来就像在黑暗里摸瞎。
③重难点分析:最难的就是理解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像辩证法里的对立统一。
关键点在于从生活中的例子去理解这些抽象内容。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里可是重头戏。
考查方式多种多样,有选择题考基本概念,像问物质和意识的第一性问题;还有简答题论述题考原理的理解应用。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拿辩证唯物主义来说,就是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
唯物主义简单讲就是世界是物质的,辩证法就是说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
②特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客观性,也就是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认识。
比如说不管你觉得地球是平的还是圆的,事实就是地球是个近似球体的行星,这就是尊重客观事实。
③分类说明:从辩证的角度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人生活在世界上,需要对世界有一个总体的看法和把握,这就是人的世界观问题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的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一)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路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三)实践是自然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从实际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一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时间是15至19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有事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时在新的自然基础。
仍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一下和制约证件,不断改变自然界。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一是世人闹的技能和属性,是客观实际的主观印象二,一是对物质的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一是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是活动区有目的性和句话训,第二也是活动需要创造性,第三一是具有知道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一十句我知道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第一节
一、物质
1、恩格斯对物质的初步概括: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事物辩证关系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第三节
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3)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目光和战略定力。
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1)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
(2)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
(3)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四、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
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习之风。
科学文化实践
2、人类实践新形式:虚拟实践
四、实践
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毛泽东选集》
2、实践在认识活动中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五、认识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图-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结构图【整体结构图】物质及其存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辩证唯物论物质世界与人的实践存在形式:运动、时间、空间世界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普遍联系基本特征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马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克原因与结果思现象与本质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义可能与现实哲偶然与必然学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过程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论认识的循环性和上升性认识的真理性真理观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与谬误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社会存在社会本质和社会的实践本质基本结构社会结构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和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社会历史进程社会发展和人的本质和价值人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第一章结构图】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哲学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第一性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本问题主观唯心主义(思维和存在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客观唯心主义可知论马克第二性问题思主不可知论义哲历史根源和阶级基础学是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科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直接理论来源的世哲学的基本主观条件界观特征科学性和方马哲的本质革命性法论特征实践性现代西方哲学科学主义马哲与现代的两大流派人本主义西方哲学马哲与现代西本质区别方哲学的关系相互影响深化了马哲的宇宙观现代科技革命对证明丰富了马哲的一系列马克思主马哲与现代马哲的丰富和发展基本原理义哲学与科技革命拓展了马哲的研究领域现时代马哲对科学技术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提供哲学论证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哲学中国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二章结构图】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物质及其的意义义反映论存在形式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存在形式时空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时间和空间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实践的本质: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主体世界实践的要素实践客体的物实践手段质性物质世界客观现实性和人与实践的特征自觉能动性的实人的实践社会历史性践活生产实践动实践的形式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造成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实践的意义造成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分化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性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物质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劳动的产物统一性与意识本质: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实事求是功能: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和人工智能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第三章结构图】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普遍联系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普遍联系中的系统基本特征事物发展的方向性: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规律客观性和层次性永恒发展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矛盾是事物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对立统一发展的动力内外因的辩证关系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联系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和发质、量、度展的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规律基本规律质量互变量变和质变及其规律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核心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事物联系的环节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原因与结果:揭示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关系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外在表现与内在本质的相互关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揭示事物是内在要素与结合方式的统一可能与现实:揭示事物发展中现在和未来的历史关系偶然与必然:揭示事物发展中的两种不同趋势【第四章结构图】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认识的本质主体与客体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关系的关系价值关系: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与实践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区别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认识(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本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质和认识的过程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必要性过程到实践(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条件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认识的真理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真理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逻辑证明是实践标准的补充相互对立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归纳和演绎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历史和逻辑【第五章结构图】地理环境: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存在人口因素: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实践是构成社会特殊运动形式的基础和社会实践本质实践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社会本质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有机体劳动资料生产力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社会经济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人类结构产品分配关系及消费关系社会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的本政治制度质和要素法律制度结构社会政治政治法律设施结构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国家政权国家的对内、对外职能(核心)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类型社会意识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相对独立性自身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艺术社会观念观念形态道德结构的构成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对社会存在的认识功能观念形态对社会现实的评价功能的功能对社会活动的调控功能对社会生活的创新功能【第六章结构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基本动力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直接动力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与技术本质特征创造性社会特征探索性发展连续性规律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科学技术科技作用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结构的变革史创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发展造者科教兴国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历史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历史人物人民群众个人历史作用反动人物:阻碍历史发展普通个人:参与历史群众路线的内容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第七章结构图】经济社会形态社会形态自然历史过程技术社会形态社会发展的社会的世界历史进程历史进程决定性与选择性的统一社会辩证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社会性人的本质多层次性社会(一切社会关具体性发展人的本质系的总和)历史性和人和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及其关系的发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实现途径:社会实践展主体自身条件人的价值实现条件机遇社会发展必然王国自由与必然自由王国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社会的特征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自行消亡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共有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共有七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一章;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2-4章即我们所说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辩证法近年来占最高的比例;第三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三个方面的原理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特别是基本问题二、了解唯物主义的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三、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 哲学的概念,只需记住三个判断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即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这个判断经常被看作哲学的定义。
这是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出发的。
世界观是对世界本质总的看法。
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但是不能反过来讲,因为必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经过思维加工,有理论形态(有概念,有判断,有推理)的世界观,自发产生的,零散的,未经过理论加工的不能成为哲学。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即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
这种概括有对有错。
上升到更抽象,更一般的结论。
关系:既相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对象上看,哲学研究的是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一般规律,而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领域和过程的特殊规律;对象上体现了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方法上,哲学的方法具有普遍的适应性,适用于各门学科,而具体科学的方法只适用于某一特殊门类的科学。
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而具体科学又以哲学为指导。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换句话说,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任何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叫方法论。
例如,矛盾分析方法,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等。
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的一段文字:以往的哲学家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了世界,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哲学不仅是对世界解释的观点,而更重要的是指导我们现实生活的方法。
所以学习原理时,要注意体会原理作为方法论的体现。
例如人们群众创造历史这个原理,那么我们应该联系到我们根据这个原理应该如何做呢--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1 .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2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3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 .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 .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3 .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4 .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5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6 .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7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8 .人的价值原理.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1)、世界物质性原理P13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同时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重视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
P33(非原句)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P26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P26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课件
3、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创立者
哲学家 经济学家 马克思 人类学家 (视频链接) 革命家 法学家 科学家—数学家
Company Logo
马克思(1818-1883)诞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马克思主义 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Company Logo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
哲学三章 1、课程体系——四个模块 资本主义论二章
社会主义论一章
共产主义论一章
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⑦共产主义理论:
共产主义可能性、共产主义必然性、共产主义 长期性
Company Logo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内涵和外延 1、定义
① 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②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③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
学说 ④ 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 说
Company Logo
❖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 月干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 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 的问题”。[1]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 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 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 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 时俱进,都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实现的, 也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 [1]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 1471页。
【精简考点】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知识框架图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1、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2、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2、真理的检验标准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垄断产生的原因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垄断的实现形式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垄断资本主义
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的形成与发展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垄断资本扩展的经济动因
垄断资本在世 垄断资本扩展的基本形式
界范围的扩展 向世界范围扩展的社会经济后果
垄断资本的国际组织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人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类
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
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历史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认识论)
实践的本质
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
物质生产实践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社会政治实践
实践论
科学文化实践
实践的新形势:虚拟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在认识活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
26
近代形而上学物质观
基本观点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
原 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
27
局限性
• 机械性 • 形而上学性 • 不彻底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
28
– 什么是物质?P30-31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 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 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列宁物质定义的哲学意义 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 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2.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 知论。 3. 体现了唯物和辩证的统一。 4.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人与动物)
•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
与人)
•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人与自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 43
第一章 第一节 唯物论 what
第一章 第二节 辩证法 how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 44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与发展 基本规律(三大规律)、 基本范畴(五对范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 10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
11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 1、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 • 2、哲学基本问题 内容 哲学基本派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
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
43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 发展中的作用
26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丰富而多样 三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基础、主导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科学实验
27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37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现实意义: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把握我国正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
38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世界的联系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三大规律都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世界怎样联系 和发展的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世界发展的阶段性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世界发展的趋势
21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 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 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 运动的特殊状态。
15
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相互交织, 形成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16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 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一、辨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1辨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唯物辨证法的内容:三大规律和一系列范畴对立统一规律是最根本的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辨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二、唯物辨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1 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反对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吸引的性质两层含义:1)互相依存2)互相贯通,互相转化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区别:1)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不同2)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3)矛盾斗争性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联系:1)矛盾的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和前提2)矛盾的同一性是斗争性的条件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在分析和处理任何矛盾的时候,必须在斗争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斗争,反对任何割裂两者关系的片面性,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2矛盾双方互相利用,各吸取自身的有利因素而得到发展◊3矛盾双方互相贯通,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斗争性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变化,为质变准备了条件◊2斗争性推动着事物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侧面各有不同的特点(个性)矛盾在不同过程及阶段上的特殊性:根本矛盾——贯穿始终非根本矛盾——不贯穿始终—事物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矛盾及其各方面地位、作用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分矛盾主要方面、矛盾非主要方面非主要矛盾:分矛盾主要方面、矛盾非主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矛盾的性质:对抗性矛盾——采取外部冲突方式来解决矛盾非对抗性矛盾(4)矛盾解决的基本形式:1)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2)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取代3)有些矛盾经过一系列发展阶段,最后达到对立面的融合,即融合成一个新事物2 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度质:指一事物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3章重点内容
总结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三章要点复习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一)哲学的物质范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客观实在性的意义:1.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2.坚持能动的反映论(意识的反作用)和可知论3.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4.自然论与历史观的统一(二)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基本存在形式。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从起源来看:1.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4.意识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四)意识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其表现为: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物质的3.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第一章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马克思:实践物质概念恩格斯:物的总和列宁:客观实在——客观实在的意义物及其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静止是相对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意识与人工智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以下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3.多样性4.条件性(二)事物的变化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1.新事物适应了环境变化2.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消极腐朽的因素,保留了旧事物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二、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back
1.哲学的一般特点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2)哲学是概括各门具体知识的学问
(3)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 思考:哲学和宗教都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方式,都有 世界观的意义,那么两者的根本区别何在?
康德(I.Kant) 1724—1804
康德从知识的形式入手,把科学命题归结为:先天的综合判断。 这种判断既有经验内容,能够给人以新知,又具有普遍必然性。 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就转化为先天的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
他认为这种判断之可能的条件有二:外部客体的作用 和主体先天的能力。前者提供判断的质料,后者提供判断 的形式。主体先天的能力依次表现为三种形式:
方法论
表现一定的世界观
back
(2)哲学是概括各门具体知识的学问
知识体系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思维科学
物理、化学、生物… 经济学、法学、历史学… 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
★ 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知识门类: ①哲学着眼于世界总体,具体科学着眼于世界某一特
定领域; ②哲学提供普遍性认识,具体科学提供特殊性认识。
▲原子论把物质形态说提升为物质结构说
back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克洛
back
#.不可知论示例——休谟
坚持彻底经验论的原则:人心中的一切思想观念
都来思自想于活感动觉背经后验有,无又精超神不实出体经—验—的心范灵围(;自我)?不 感觉经验背后的原因——物质实体是否存在? 可
世界万物之外有无全能的实体——上帝?
❖ 参考书:1.孙正聿:《哲学概论》(辽宁) 2.罗素(英):《西方哲学史》(商务)
大一毛概知识点归纳思维导图
大一毛概知识点归纳思维导图《大一毛概知识点归纳思维导图》导图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的。
1. 辩证唯物主义1.1. 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着矛盾、运动和发展的复杂系统,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对立面的相互作用。
1.2.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的关系。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体系。
2.1. 劳动史观历史是劳动者创造过程的结果,强调劳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2.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形式,强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性和相互作用关系。
2.3. 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社会阶级是由于不同的经济地位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社会群体,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导图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过渡阶段。
1. 社会主义基本原则1.1.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公有制为主导,按劳分配为主要分配原则,强调公有制的优越性和按劳分配的公平性。
1.2. 现代国家和人民民主专政现代国家是社会主义的政治组织形式,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强调人民群众在国家和政权中的主导地位。
2. 社会主义建设实践2.1.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包括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等,强调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
2.2.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建设,包括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法治建设等,强调政治稳定和民主法治的建设。
2.3.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包括科学文化、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建设。
考研政治马原结构图
在价值方面
构成,决定:其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构成和决定的 社会因素:劳动力价值受历史和道德因素影响
在使用价值方面: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的源泉(增值)
形成: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 操纵和控制
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 ——两次否定( 一次否定,矛盾 初步解决,但 处 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 具有片面性,二次 否定,实现对立面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三个阶段(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
第三章
认识的本质与规律
认识活动(实践)的构成要素(3 个):主体,客体,中介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 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反之则相反 认识本质:能动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反映与被反映关系),直观反映论(旧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被动的反映,离开实践和辩证法来考察认识,认为认识是一 次性完成的),先验论(唯心主义—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认识过程的两种形 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认识的发展规律: 认识——实践——认识——实践„„(以至无穷)——反复性,无限性,前进性
生产实践:人与自然→(社会化)→经济生活→经济结构
形式,包含的关系,结果 社会实践:人与人→(社会化)→政治生活→政治结构
科学实验:人与意识→(社会化)→文化生活→文化结构
形式
关系
结果
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内容:(普遍联系,永恒发展)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 事物的灭亡)联系和发展的关系:因果关系 辨证法 关于发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否定之否定原理) 关于联系:五大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现象与本质(感性与理性认识的对象),内容与形式 意义: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