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好动、外向、开放;求异、求变,重竞争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 大陆农业型 西方思维方式 — 海洋工商型
2. 思维方式的区域特征(续)
东西方各国、大陆与沿海(包括半岛、海岛)、农村与城市、 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农业地区、工商地区、游牧地区、沙漠、 高山、草原等区域的人,思维方式也有不同,如 居住大陆从事农业的人:缺乏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竞争,眼界狭窄 • 思维内向、保守、迟缓;安土重迁,乡土观念强 • 群体主义观念强, 执着民族意识 • 内省自求,重人际和谐,竞争意识淡薄 • 重农轻工商,重义轻利,重实用技术轻科学理论 居住沿海从事工商航海业的人:经常与外界交流与竞争,眼界开阔 • 思维外向、开放、敏捷;以四海为家,常流动奔波,乡土观念弱 • 个体主义观念强,热爱自由民主 • 向外进取,重竞争、扩张 • 重工商、航海,重功利,重科学技术理论
西方思维方式——科学认知型



地理环境:开放性、海洋型 手工业、商业、航海业发达 以古希腊哲学家为代表的智者:出于好奇、“惊异” 注重求知,探索自然奥秘 思维的中心:认知自然 追究宇宙起源,探索万物本质,分析自然构造 寻求物质元素,诘问人生目的 重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哲学 + 科学 = 自然哲学,科学哲学 哲学家 = 自然科学家 近现代西方人:发扬古希腊崇尚自然、追求知识的传统 结果:重科学、重认知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可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 东方 — 中国为代表,思维方式特征: 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重悟性、直觉、意象 好静、内向、守旧;求同、求稳,重和谐 西方 — 古代:希腊、罗马为代表 近现代:西欧、北美为代表,思维方式特征: 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重理性、逻辑、实证
二、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1. 时代特征

中西方思维方式区别ppt课件

中西方思维方式区别ppt课件
特点:具有鲜明的综合整体特征;难以揭 示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只能得出停留在 现象上的结论。

西方人的分析型思维:明确区分主体 和客体,人和自然,精神和物质,现象和 本质,并分别做出深入的分析研究。他们 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思考,从已知推导未 知,象解析几何题那样,一丝不苟地论证, 然后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老子的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声音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与赫拉克利特的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把它分成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表达的意思是差不多相同的但是赫拉克利特的则更为抽象概括中西方思维差异1 目录0102
03
引言
差异的具体内容— —思维方式的不同
造成差异的原因
例如:汉语的螺旋式结构,即以反复而又发展的螺旋形式对一 种问题加以展开,尽量避免直接切入主题,讲究“起、承、转、合” 的八股文章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11
西 方
西方宇宙观主张“天人相分”,认为事物之间是独立的,一切 都在向前发展变化。所以直线型思维的人认为说话、写文章的时候 直接表达必定优于间接表达,并且说话人的立场应保持一贯,不要 用无关的信息掩盖真实的观点。

文学艺术方面: 中国人重视意境,西方人则重视意象。例如, 中国的水墨画注重意境的描述,画家通过描绘 景物表达思想感情,使欣赏者产生共鸣,也就 是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转化、 升华,呈现出情景交融、虚实统一的美感。国 画大师齐白石曾说过,“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而西方的绘画,特别是西方早期的油画,是非 常客观地描绘实物,注重的是意象。
例如:英语语篇一般按直线展开,通常包含四个部分:导入、 主题、支撑、结论:切入主题后就开门见山地先陈述段落的中心思 想,即主题句,再分数点对主题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语 篇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表达的思想要做到与语义直接相关,要用 一定的连接手段将各个部分衔接起来,形成直线流动的实体。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一、整体思维与二元对立
(一)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
中国古代,沿着原始整体性的世界观,通 过五行和阴阳两种哲学范畴,凝结成了天 人合一的观念。当古代中国人探讨人与自 然之天的关系时,五行和阴阳的范畴使得 他们树立起了天与人同质、同体、同道的 信念。
五行意象
(二)二元对立的哲学认识论
西方文化较多强调对立面的冲突与斗争, 它通常把“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 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本质与现象、 内容与形式、知与行等等对立起来。
(一)西方的逻辑分析
西方文化则希望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去获 得和传递精确、可靠、稳定的知识,注重 规则的缜密,体现出思维的逻辑偏好。 具 有客观性、确定性和形式化的特点。
三、实用理性与思辨理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 中国传统思维从“致用”出发,重视实用
技艺和社会人伦。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关 注往往满足于日常的实用需要,重视实用 技术的开发和创造,关心知识的功能性价 值而不作纯粹的认知。
康德
黑格尔
康德:认识如何可能。 黑格尔:辩证逻辑。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在长期 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思维活动的形式, 是相对定型化了的显现出来的社会理性活 动的思维结构,是社会智力、智慧和智能 水平的整体凝聚。
列维·布留尔
原始人的思维遵循 着某些不同于现代 人逻辑思维的准则, 并将其称之为“原 逻辑思维”。
产翁
这种思维方式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遵循“互 渗律”:即认为各种人和物之间存在着一 种神秘的、超感觉的、互相渗透的关系, 或者说相信一种共性的神秘力量,渗透于 一切事物之中。原始人并不将作为主体的 自身与作为客体的事物和环境看作相互外 在、相互对立的。对于他们来说,自身与 环境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是老课题,也是新课题。

严复、林语堂等早期名家及当代不少中外专家、学者,都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

以下挑选十个方面,择其主流,论其大略,着重从总体上简要地讨论中西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力图梳理出一个眉目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中西思维方式在中西文化及汉英语言的种种表现,限于篇幅,留待专文探讨.1.伦理型与认知型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和小农经济哺育了儒家思想。

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现实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

《易经》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系辞》).出于“忧患”意识,先哲们认为人是认识的对象和核心,探索自然只是为解释社会政治问题提供例证,因而从自然现象寻求相应的启示。

儒家学说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基础之上,是做人的“明智之学".思维的中心在于伦常治道,在于确立和论证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维护人伦关系是为了维护君臣关系和封建专制,最终为了安邦治国.政治、伦理既与哲学紧密相连,又与哲学家本人的生活紧密相关,哲学家也是政治家、道德家,又是文学家或诗人。

古代先哲以政治、伦理为视觉焦点,以维护封建宗法制的伦理道德为评判标准,主张“仁、义、礼、智、信”,“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力求“明于治乱之道”,“审于是非之实”,倡导听天由命,顺应自然,体认天道,以天道为人道,以立己为起点,以平天下为归宿,重伦理纲常,重道德修养,重人际关系,重社会秩序,重安定和谐,重现实,重致用,轻自然,轻功利,对探索自然奥秘缺乏兴趣。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公十八年》)天道是彼岸世界的事,不可及也不可知;人道是此岸人间的事,可知又可及,于是成了关注的中心。

孔子哲学以“仁”、“礼”为中心,“仁"寻求人伦关系规范化,“礼”寻求社会有序化,哲学、伦理、政治三者混为一体,主要是人生哲学、伦理哲学、政治哲学,而非西方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形而上学。

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讲课讲稿

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讲课讲稿

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班级:B041102学好:B04110233姓名:周德金由于这一学期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系统学习,不难发现中西方无论是衣食住行夫人那个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次我们讨论的是中西方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

下面就来分几个方面来细致的探讨一下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几种角度的分析大多数西方人喜欢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然而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

,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如“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

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譬喻的话,那么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西方人喜欢更简单的抽象符号,对汉字的图形符号识别法感到非常头痛,因为这不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所以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是最深奥难懂的文字。

那么,他们认定使用这种难懂文字的中国人,其思维方式更是不可捉摸的。

东西方文化在逻辑观念上也存在着基本的差异。

比如,面对同本身想法有悖的观点时,美国人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观点,驳斥他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

相反的,亚洲人则更加容易改变自己的立场,承认即使不太正确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

东方人因“整体思维”更容易注意到重要的环境因素,并认识到它们也会产生影响,所以,东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各种事情大的如国际事务小的如夫妻关系,都有可取之处,不可片面否定;但在很多事情诸如有关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则可以向西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学习。

举一个例子:德国人做菜放多少盐是需要用天平来称的,而中国是用勺子舀的。

中国人似乎更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长于条分缕析;中国人善于归纳,西方人善于演绎;中国人强调群体,西方人强调个体;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中国人善形象思维,西方人善逻辑思维;中国人更具诗人的气质,西方人更具科学家的头脑;中国人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充塞其中的是“道”或“气”,西方人把宇宙看作一个个原子,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中国人处理事情就像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西方人处理事情就像西医,头痛医头,脚疼医脚。

第4章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第4章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康德提出的著名 命题是“人为自 然立法”。
马克思通过实践把 人与自然紧密连在 了一起,人造自然 开始获得了更大的 学术关注。
• 施密特说,“欧洲人从来不委身于自 然”,这表达了人对自然的控制欲征服。
• 英国历史学家布克尔在《英国文明史》 中说,全部文明的进程是以精神法则战 胜自然法则——人战胜自然为标志的。 • 《老人与海》的小说中塑造的硬汉形象 也同样是人与自然的分裂与奋斗的过程。
• C.社会观:对立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他人的关系、人自身的对立几个层 面。
人与社会的对立
• 个人的自由追求与集体的共同目标极有可能是 不同的,”造成城邦瓦解的不是由于整体共同 的情感,而是由于各自不同的私人的情感,在 同一件事情上,一半人为之欢呼,一半人为之 痛苦。“——苏格拉底 • 政府的强制性:“合作是牺牲个人的兴趣及倾 向而服从一个共同目的,于是发生了社会的强 制。”——马林诺夫斯基 • 政府的强制遭到的是个人的强烈反对,好莱坞 的电影题材是例证,其他例证同样众多。
• 早期的人类阶段属于主客混同的情形。 “儿童的年龄越小,他就越没有意识到 他自己的自我。从理智的观点来说,他 并没有区分外部和内部、主观和客 观。”——皮亚杰
• 希腊时期的普罗泰格拉就强调了认识的 主体:人是一切存在着存在的尺度,是 一切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 心与物的对立在其后的学者思想中也得 以体现:
• 唯天下至诚,未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 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 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 参矣。——《礼记· 中庸》。只有顺应自 然,与天道相参,才可以享受更大的自 由。
• 现代社会的异化
• B.认识论上,天指认识对象、客体,人 是认识主体。天人合一指认识主客体相 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

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

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

思维方式是历史的产物,不同历史时代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每一时代的思维方式反映该时代的社会和文化,体现该时代的社会生产力、科学发展程度、认识水平、实践方式和时代精神。

从历史的眼光看,可以把人类的思维方式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

相对而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后馈性、再现性和稳定性的特征,不像西方思维方式那样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古代生产力低下,古人智力不发达,思维能力弱,思维空间狭窄,思维方式简单,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模糊的整体,把某种事物或现象看作是世界的始基,都有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思想,往往从主观出发看待客观世界,把主观感受赋予思维对象,加以联想,产生主客互渗、“天人合一”的观念,具有朴素的整体性、直观性、辩证性、模糊性、意向性、单向性以及封闭性、神秘性和猜测性。

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不能用古今差异或变相的古今差异来取消的,因为这与基本的历史事实不合。

因而是不可能用古今之别来解释的。

当然,如何描述、把握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还需要在前人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付出持续的努力,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中西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确存在着实质性差异。

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承认任何一种哲学的核心范畴或概念,无非就是对于蕴含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的反思性把握,那么,这种差异带来的中西思维方式之间的张力,以及由此张力所造成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变异,就构成了当代中国哲学发展和创新的一个可能空间。

因此,人们必须承认并把握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

从思维方式层面看问题,一种文化对于外来观念的吸纳,实质上就是将一种思维方式中的思想“映射”或“移植”在另一种思维方式之中。

在一般情况下,一种文化对于另一种异质性文化中观念的吸纳大多是偶然的、非系统的,这种吸纳通常不会改变既有的思维方式。

但在社会处于大变革,对于新观念具有迫切需要,从而导致非偶然的、系统性地对于异质性文化中观念的吸纳之时,这种吸纳就再也不会不造成对既有思维方式的改变了。

中西思维比较

中西思维比较

概括: 概括:
• 一 思维的共性和特性 • 二 思维方式差异比较及其在语言
上的表现
一 思维的共性和特性
(一)思维的共性为可译性提供了基础。 人类生活在同一物质世界,语言反映着 人类普遍的共性,各民族的语言虽然不同, 但都可以用相同的概念、推理和判断等思 维方式,叙事述理、表情达意等。 请看例1 请看例1: (1)汉语古训: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 途。 English old saying:All roads lead to saying: Rome.
二 思维方式差异比较及表现
• (一)英民族重抽象思维,汉民族重形象 英民族重抽象思维,
思维
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尚象” 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尚象”,《周易》以“观象制器”解 周易》 观象制器” 说中国文化的起源,汉字以“象形”推衍构字之法,中医以“ 说中国文化的起源,汉字以“象形”推衍构字之法,中医以“观面象 察舌色”诊治疾病,天文历法研究“观象授时” 美学则以“意象” 察舌色”诊治疾病,天文历法研究“观象授时”,美学则以“意象” 为中心, 意象具足”视为普遍的审美追求。西方文化“尚思” 为中心,将“意象具足”视为普遍的审美追求。西方文化“尚思”, 人们在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的过程中, 人们在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从物象的类别中提出该类物的 共相,再抽象概括,将各类物象的共相归在一起, 共相,再抽象概括,将各类物象的共相归在一起,形成柏拉图所谓的 理念世界” 这两种思维方式直接反映在句子词汇的使用上就是, “理念世界”。 这两种思维方式直接反映在句子词汇的使用上就是, 汉语用词(除了在科技论文、哲学和政论等文体中)一般倾向于具体, 汉语用词(除了在科技论文、哲学和政论等文体中)一般倾向于具体, 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 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而英 语则使用大量的抽象名词,往往有一种虚、 隐地感觉。 语则使用大量的抽象名词,往往有一种虚、泛、隐地感觉。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ss doc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ss  doc

Unit Three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Thinking Ways中西思维方式比较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思维模式是一种影响文化面貌与发展的价值形态,作为基础的哲学观念在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留有痕迹。

一、从宇宙观到认识论中国哲学坚持有机联系的整一宇宙观,以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合一为认识的基础;西方哲学专注于对事物作本质区别,细心地分解万事万物,欢欣于人的独立,以独立主体的确立作为认识的基本前提。

1.“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中国哲学: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关系宋明时期的哲学家张载:“天人合一”---作为宇宙观的自然观“天”是化生万物的本源,人是天工造化之物。

所谓“天人合一”是人与天道本质的生养、赞化、共运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整一、协调、有机的联系董仲舒:“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中国文化:人对自然的顺应、协调和感恩---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天”指认识对象、客体,“人”指认识主体。

“天人合一”是指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

认识主体与客体通属宇宙大全,主体若从客体中分离出来,客体就不是完整的客体了,宇宙大全也就不再是整一性的了。

---作为社会观“天”是人格化的、有德行的实体,它是一切社会法则和价值的来源。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道法则与社会法则、天道模式与社会模式的一体性。

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人合一”—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构造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反对分裂,也不尚竞争;--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为模式,。

2.二元对立的认识前提西方哲学:人与自然分离;物我分离,主客对立的二元世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表现出控制与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

古利安:“原始人同时既认识自然,又藐视自然;既掌握着自然,又处于自然的控制下;既细心观察着自然,有使自然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既崇拜自然,又惧怕自然。

中英思维方式对比PPT

中英思维方式对比PPT
•Rain or shine
词义的朦胧(hazy) 具体(specific) • 汉语词义较笼统,英语语义较具体
“车来了” Here comes the …” 车=bus, minibus, lorry, taxi, bike, motorcycle… “借我一支笔” 笔=pen, ball pen, pencil, a piece of chalk, color pen
Western people think a lot of evidence. They think use evidence to get the conclusion , which is convincing and objective.
Common and difference because of the need of control, qin dynasty publish the policy, it is called “big unification”(大一统) this thought influenced many aspects of people, it became the need of strengthening imperial power and booming of country
Linear thinking and curved mode of thinking(直线思维与曲线思维) chinese people are soft ,they often use the indirectly way to express their ideas. Many kiss the baby for the nurse’s sake .(醉 翁之意不在酒),it is typical of chinese people’s nature

中西思维方式对比

中西思维方式对比

中西思维方式对比梁程200711311110摘要: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处于文化的最深层。

因此思维方式体现了一个民族外在特性,也是比较文化差异的根本所在。

本文打算从不同的方面对中西思维方式进行比较,以便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一个总体概观。

关键词:思维方式经验科学理性感性引言:前面已经说过思维方式具有稳定性与普遍性,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要形成这样的特性必然与该民族生活的自然条件、社会制度、文化演变有密切关联,而且是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与积累才能形成。

在远古时期,人们的科学知识匮乏,对于环境的事物只能通过主观臆想而没有实际的验证推理,所以当时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没有了太大的区别。

但是到了后期的文化演变,中西方的思维模式有了明显的差异。

经验与科学中国古代的人们在面对长期的战争与恶劣的环境等客观条件,由于没有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而把自然、社会现象归因于神魔传奇,并且把自身与环境分割开来,而没有想到人本身就是社会以及自然的一部分。

对于自然的盲目膜拜致使无法对事物的本质做真实的探讨。

由于天灾难测,古人便把注意力集中到人的自身上,修身齐家乃为根本。

从这一方面我们知道这会导致自然环境乃自身心生之物的错误观点,偏向于一种原始的唯心论而与现实相悖。

西方的地理条件比中国优越,这有利于航海与商业,与此同时还孕育出一大批优秀的数学家、哲学家、天文学家等,科学知识蓬勃发展,该时西方已对自然有了初步的理性认知,知道自然与社会是可以被研究与发现的。

新大陆的发现,天文现象的直接观察,无不印证着西方人唯物观的萌芽与发展。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在西方国家十分奉行,凡是追求合乎逻辑,物外于心才能觅得真理。

这一点与东方人有很大区别。

意象与概念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文学发展繁荣,从侧面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偏向于感性,对于外界的事物通过自身的认识与联想描绘,多采用想象——意象——实物的思维顺序。

除此之外文学中的形式与修辞手法,例如:赋比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中西思维方式对比

中西思维方式对比
2、影响因素:
◆决定因素: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其中社会生产方式是根本的决定因素。
◆其它影响因素:政治、法律、宗教、道德、 艺术等上层建筑 。
精选可编辑ppt
3
二、中西思维方式主要差异
中国思维方式 整体统一 直觉感性 中庸调和 内在超越
西方思维方式 个体独立 逻辑论证 矛盾斗争 外在超越
精选可编辑ppt
精选可编辑ppt
15
四、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走向现代化的思考
1、发展个体独立的思维方式
确立个体独立性思维方式,就是 使个人由某种关系、某种群体的附属 物成为独立性的个人,具有独立的人 格、思想和思维,能自立、自主、自 强,最终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精选可编辑ppt
16
2、确立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
◆ 弘扬批判精神,崇尚探索质疑,破除 唯上、唯书、唯权威的思维习惯。
不足:忽视对外界的探索,思维易于 走向封闭化,即将主体自身作为认识的 出发点、对象乃至目的。
精选可编辑ppt
14
2、西方思维方式的优缺点 (概评)
优势:有利于对社会的变革、创新和
对自然界的探索、改造,从而促进科技的 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跨越式、质变式发展。
不足:容易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威
胁社会的和平稳定,导致人文精神失落尤 其是社会道德水准下降。
◆ 既要“求善”,更要“求真” 。
精选可编辑ppt
19
整体统一 直觉感性 中庸调和 内在超越
个体独立 有
科学理性 机 求异求变 结 求善求真 合
精选可编辑ppt
20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 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 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又 仿效拜占庭帝国。在许多这种交流中,作为 ‘学生’的落后国家最终总是超过做‘老师’ 的先进国家。在中国与外来文化交流过程中, 假若中国是学生,那么,中国最后也会超过她 的先进老师的。”

中西文化 4 思维方式

中西文化 4 思维方式

自然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一开始就表现 出控制与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
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是整个西方文化突出 的特征。 征服自然必以认识自然为基础,于是科学理论 作为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备受西方文化重视。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 “凡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都 必惊恐、惧怕你们;连地上一切的 “全部文明的进程是以 昆虫并海里一切的鱼,都交付你们 精神法则战胜自然法则—— 的手,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做你 们的食物,这一切我都赐给你们, 人战胜自然为标志的。” 如蔬菜一样。”——《圣经》 “人为自然立法”——康德
——亨利· 托马斯· 布克尔 “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 《英国文明史》 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
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来 进行生产的材料。” ——马克思
社会观
个人是自由独立的,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而群体(社 会)则注重共同目标。从这种意义上讲,社会共同利 益的原则对个人个性原则毫无疑问是一种限定、制约、 压制。 西方文化不仅关注社会与个人的对立,也承认每个个 体之间存在利益的冲突。 承认对立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社会中每个个人的独立权 利。
中国人思维方式重形象、重体验、重直觉, 但抽象逻辑思维却不够发达。
所有重大基本的哲学概念都落不到实处,都没有确定明 晰的内涵与外延。 如“仁”、“道”。
–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汉语语法研究直至1898年《马氏文通》出版,才成为独 立的学科,大大晚于印度文化体系和希腊文化体系。 鸦片战争之后,逻辑一词由严复译自英文logic 。
认识论
“天”是指认识对象、客体,“人” 指认识主体。天人合一:主客体合 一。 把天地人我、人身人心、万事万物 都处在一个系统之中,肯定各子系 统合要素的内外依存,密切联系。 如以“道”、“一”、“太和”表 明整体,以阴阳为两面,认为阴中 有阳,阳中有阴,互相渗透,互相 补充,形成一个整体综合。强调了 宇宙一元论、世界的一体化,是一 种古朴的系统论。而阴阳之间的相 互转化又体现了一种朴素的辨证思 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直觉的整体性 (互补)
• 整体性:习惯于把事物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两方面是一 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互相制约,互相依存。 • 直接性:重视直觉,通过下意识或潜意识而直接把握事物。 • 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的考虑方式。
中西方思维差异
直觉的整体性:整体地去认识自然并改造自然,认识世界
并改造世界。 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的关系处于统一的结构 之中。 与社会的关系:把个人放在整个人际关系中去把握。
中西方思维差异在文化中的体现
• 西医治标,中医治本。 • 中国画注重写意,追求神似;西洋画注重写实,追求形似。 • 中国烹饪讲究“五味调和”,荤素搭配;西方饮食较为单一, 注重营养结构。
• 中国人看问题习惯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而西方人正好 相反。
中国人的整体思维模式是:
先整体后局部,是演绎式的思维模式。
2、 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中国——具象思维
• 人们以经验为基础没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 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进而达到协同效应。 • 类比、比喻、喻证和象征等思维方式。 • 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于以‚实‛的形式表示‚虚‛的概念,
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思维之中的逻辑性联系可
以不很明显,只要有相关性,就可建立联想。
在处事方面:重视直觉:通过下意识或潜意识活动而直接把
握事物。
(2)和谐的辨证性
追求公允、协调、互补和自行调节,以此达到事物的平衡和 稳定。
美国人强调以经验和事实为依据,看重观察和分析的方式,热 衷于搜集资料和数据,是典型的‚归纳法‛和‚实证主义‛。
西方:逻辑、分析、线性思维
的推理判断。
——‚无领域依附‛
英语注重‚形和‛,就是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
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汉语注重‚意 和‛,虽然也有关联词语,但是远不如英语的多。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还怕没办法?‛
表示转折关系 but, however, while, though, yet, still, nevertheless, or, otherwise, on the contrary / on the other hand, in spite of… / despite the fact that…, even though, except (for), instead, in stead of, of course, after all, even so 表示并列关系 or, and, also, too, not only … but also…, as well as, both… and…, either …or…, neither…nor… 表示条件关系 as (so) long as, on condition that, if, unless 表示让步关系 though, although, as, even if, even though, whether …or…, however, whoever, whatever, whichever, wherever, whenever, no matter how (who, what, which, where) 表示举例 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such as…, like…, take… for example 表示比较 be similar to, similarly, the same as, in contrast, compared with (to)…, just like等等。
两种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表现:
汉语重语义,英语重结构; 汉语形象化、隐喻性较强; 英语抽象化、逻辑性较强。
《卫风· 硕人》
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她走在美的光彩中
乔治· 戈登· 拜伦
她走在美的光彩中,象夜晚 皎洁无云,繁星漫天; 明与暗,最美妙的色泽 呈现在她的仪容和秋波: 耀目的白天只嫌光太强, 它比那光亮柔和而幽暗。 增加或减少一份明与暗 就会损害这难言的美。 《 拜伦诗歌精选》查良铮译,杨德豫译
培根《论求知》
• 论学习的重要性: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 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 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 论学习应持的态度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 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 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 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 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 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2、乱用类比推理,从毫不相干的事物或自然现象中,推导出人 生大道理。
《老子》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பைடு நூலகம்之,故能为
百谷之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以其言下之;预先民;以其身后之。 是以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为之争”。
3、用‘经典’作为论据甚至论点的来源。中国的‘古代思想
西方:——抽象思维(逻辑思维)
西方人偏重抽象思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它以第二型号(语言、文字、数字、符号)作为思想或思维
的工具。 • 以概念、判断、推理作为思维的形式 • 再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分类等途径加以系 统化、精确化,并形成相关体系。
两种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表现:
汉语重语义,英语重结构; 汉语形象化、隐喻性较强; 英语抽象化、逻辑性较强。
荀子《劝学》 • 论学习的重要性: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 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 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 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 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 假于物也。
• 论学习应持的态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 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 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中西方思维差异在文字中的体现
西方:表音文字,拼音字母与语言中的声音单位 (音素或音节)相联系,以形标音,是线性文字。 中国:表义文字,字形与语言中的意义单位(语素) 相联系,以形写意,形、音、义三位一体,是平 面型文字。
• 3、东西方的感情表达方式
• 《梁山伯与祝英台》
• 《傲慢与偏见》
中西思维方式不同实例解析
• 注重内在的差别和对立,寻求世界的对立,进行‚非此及彼‛
• 分析性思维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
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并把两者分离、对立起
来,分别对这个二元世界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 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加以分门别类,把复杂的现象和事物分解 为具体的细节或简单的要素,深入考察各部分、各细节、各要 素在整体中的性质、地位、作用和联系,从而了解其特殊本质。
认知模式的差别可能表现在思维 活动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方面。
“无领域依附” “领域依附”
“无领域依附” (field-independence):
• 具备更强的把某一组成部分从其整体中分离出来 的能力。
• 有较强的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把某些组成部分 从环境中离析出来并在具体环境中加以解决。
• 对应西方文化 • 对应‚弱环境文化‛
话以后就问:‚请问这位先生,这个鱼我们日本能不能引进? 如果根据我们日本的气候和水温、水质,这个鱼能不能生 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 好吃一点?‛这个故事说明了不同民族的思维特点。
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 的区别
中西思维方式不同案例分析
• 概念不清的第一个后果,是我们热衷奢谈的东西,其实是我 们自己都莫名奇妙的东西。 • 中国的老祖宗所有的重大概念,全都是模糊的,比如最重大 的概念如:道、气、理、中庸、君子、小人、圣人,等等, 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清晰的、让人没有误解并不会产生歧义的
• 故事:一个德国人,一个日本人,一个中国人,三个人坐火 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三个人坐在一个包厢里。突
然上来一位客人,因为车厢有四个位子。这位客人拿了一个
鱼缸端上来,放在空座上,德国人开始问端鱼缸的人:‚您 能告诉我这鱼是什么名称,在生物学上应该如何归类,有哪
些特性?它们在科学上有什么意义?‛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
“领域依附” (field-dependence) :
• 具备更强的的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 有较强统摄整体问题的能力,能领悟事物内部不 同组成部分之间的辨证的、内在的有机联系。
• 接近东方文化
• 对应‚强环境文化‛
中西方思维差异
1、 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 ——‚领域依附‛
中国: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辨证性
• 概念不清的第三个后果,就是遵循正确的思路,也会导出错误 的结论。 • 中国人常见的思维毛病就是:
1、不懂形式逻辑学中的‘充足理由律’,给出论点后不证而论,
只有论点,没有论据。《石华宁辩证思考笔录》第30条说: ‚差别越多,吸引力越大,越容易溶合。如东西文化。‛这明 显违反充足理由律,按这结论,亨廷顿先生就无法写出《文明 的冲突》这本畅销书了。再说了,人和动物如猪狗猫的差别也 很大,是不是人和这猪狗猫非常容易融合?石华宁岂不是让人 笑掉大牙?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The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 fly evening crows. Neat tiny bridge beside a cot a clear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use go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