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统计学复习资料全
11467-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 - 复习资料
第一章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绪论第一节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企业人力资源P2(2018.10简)1、企业人力资源,也称:企业劳动力资源。
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具有能够从事生产活动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者。
2、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区别:①人力资源是从资源的角度,强调对劳动力的开发、配置、利用与保护。
是“人”的实物形态。
②人力资本是从投资的角度,强调对劳动力本身的投资与回报。
是“人”的价值形态。
2、指标的分类:①根据计算方式,分为:基本指标和派生指标。
②根据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③根据表现形式,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
(三)标志与指标的关系1、区别:①标志说明了总体单位的特征,总体单位是标志的载体;指标说明了总体的特征,总体是指标的载体。
②标志可用数量表示(数量标志),也可用文字表示(品质标志);指标只能用数量表示。
2、联系:很多指标来源于标志。
各总体单位的标志值总和(标志总量)便是总体指标。
第三节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三大方法:统计分组法、统计指标法、统计指数法】一、统计分组法【对于数量较大、数据比较密集的总体,通常采用统计分组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1、统计分组,是指按某个可变标志,将总体分成若干个组成部分(称为组),使得每组中总体单位的性质相同,不同组总体单位的性质不同。
【为了防止遗漏与重复–任何一个部位单位属于且仅属于某一组】2、统计分组的原则:①完备性原则:防遗漏。
②互斥性原则:防重复。
P53、统计分组的作用:①区分现象的质或类型。
②研究总体的内部结构。
③分析现象间的依存关系。
4、统计分组的类型:①根据分组标志的多少,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三)平均指标【标志总量与总体单位总量之比】1、平均指标,又称平均数。
是反映总体一般水平的指标,是各总体单位某数量标志值的代表值。
2、平均指标在数量上表现为:总量指标与总体单位数量之比。
3、平均指标的特点:①将总体单位的差异抽象化;②只有数量标志的标志值才能平均;③被平均的对象必须满足“同质性”。
人力资源统计复习材料--总论
第1章 导论一、教学目的学习这一章,将使你对统计这门课程整体上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重点、难点:什么是统计、统计学的性质与特点、几个重要的基本概念三、课堂设计总体以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重点和难点部分结合当前实际经济数据讲解。
四、学时安排共四个学时五、教学实施效果追记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结合当前实际数据讲解基本范畴,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六、主要参考书1、《统计发展史》于涛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社会经济学》吴寒光著,工商出版社第一节 统计学的对象和性质一、统计的涵义 :1、统计是统计资料、统计工作和统计学的总称。
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他包括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
统计工作:是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的总称。
统计学:从理论上阐述统计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独立的科学。
我们通常所说的:统计一般指统计工作。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
3、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1)数量性:“数字是统计的语言”统计研究对象的数量性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的具体的数量。
这与数学上的数量不同。
(2)总体性:统计上的数量是大量个体的综合,反映现象的共性,具有稳定性、普遍性、规律性。
(3)变异性:统计研究对象的变异性是指总体各单位的特征表现存在的差异。
变异:统计上把总体各单位由于随机因素引起某一标志表现的差异称为“变异”二、统计学的性质1、统计学是认识方法论性质的科学。
2、统计学是一级学科,其理论和方法既可用研究自然现象,也可用于研究社会现象。
各专业统计学分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三、统计学的发展过程及主要流派1、统计实践的产生及发展:(1)人类计数的历史就是统计实践的历史。
(2)统计实践萌芽于奴隶社会,在封建[社会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制度化,现代化大生产对统计提出新的要求。
(3)我国最早的统计局设置于1906年。
2、统计学发展中折主要流派(1)国势学派: 产生于17 世纪中叶,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康令和阿华尔(Achenwall), 首创“ 统计学”一词,认为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显著事项。
人力资源统计学重点资料(一)
人力资源统计学重点资料(一)引言概述:人力资源统计学是指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系统地统计和分析的学科。
它涉及到人力资源数量、结构、特征、变动等方面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有助于组织和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和管理人力资源。
本文将介绍人力资源统计学的重点资料,包括人力资源数量统计、人力资源结构统计、人力资源流动统计、人力资源薪酬统计和人力资源培训统计等五大方面。
正文:一、人力资源数量统计:1. 数据源:包括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员工档案、员工手册等。
2. 统计指标:人力资源总数、人力资源增减情况、各部门、岗位的人力资源数量等。
3. 数据收集方式:定期人工更新、自动化采集、员工自助填报等。
4. 统计方法:采用人力资源数量统计表、图表、比例计算等。
5. 数据分析:比较时间段内的变动趋势、不同部门、岗位的人力资源分布情况,为组织人力资源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二、人力资源结构统计:1. 统计指标: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工作年限结构、职位层级结构等。
2. 数据源: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员工档案、员工调查问卷等。
3. 数据收集方式:人工填报、自助填报、调查问卷调查等。
4. 统计方法:采用结构比例计算、结构分布图表等。
5. 数据分析:了解组织内不同人群的分布情况,发现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
三、人力资源流动统计:1. 统计指标:招聘人数、离职人数、流动率、流失率等。
2. 数据源:组织内部人事部门、离职调查表、调查问卷等。
3. 数据收集方式:人事部门记录、员工调查、离职访谈等。
4. 统计方法:采用流动率计算、流动图表示、离职原因分析等。
5. 数据分析:了解组织内部的人员职业生涯发展情况,分析引起流动的原因,制定留人策略和人才流失预警机制。
四、人力资源薪酬统计:1. 统计指标:薪资水平、薪资差异、薪资福利构成等。
2. 数据源:薪酬制度、薪资调查报告、薪资福利档案等。
3. 数据收集方式:薪资管理系统、薪资调查问卷、员工反馈等。
人力资源统计学全(二)
人力资源统计学全(二)引言概述人力资源统计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门重要的学科。
本文是《人力资源统计学全(二)》的文档,旨在深入探讨人力资源统计学的相关内容。
本文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分别是:A. 人力资源需求的统计分析;B. 人力资源供给的统计分析;C. 人力资源流动的统计分析;D. 人力资源效益的统计分析;E. 人力资源策略的制定。
下面将依次对这五个主要部分进行详细的阐述。
正文A. 人力资源需求的统计分析1. 基于产量和劳动生产率的需求预测2. 基于组织发展和战略规划的需求预测3. 人力资源需求的定量分析方法4. 人力资源需求的定性分析方法5. 人力资源需求和市场供需的关系分析B. 人力资源供给的统计分析1. 人力资源供给的结构分析2. 人力资源供给的数量与质量状况分析3. 人力资源供给的培养与储备分析4. 人力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分析5. 人力资源供给与组织发展策略的协调分析C. 人力资源流动的统计分析1. 人力资源流动的类型与原因分析2. 人力资源流动的程度与频率分析3. 人力资源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4. 人力资源流动的成本与效益分析5. 人力资源流动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分析D. 人力资源效益的统计分析1. 人力资源成本的统计分析2. 人力资源附加值的统计分析3. 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比的统计分析4. 人力资源绩效指标的统计分析5. 人力资源效益与组织利益的关系分析E. 人力资源策略的制定1. 基于人力资源需求的策略制定2. 基于人力资源供给的策略制定3. 基于人力资源流动的策略制定4. 基于人力资源效益的策略制定5. 人力资源策略的实施与监控总结本文详细介绍了人力资源统计学的相关内容,从人力资源需求、人力资源供给、人力资源流动、人力资源效益和人力资源策略五个主要角度进行了阐述。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组织提供相关的决策支持,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
《人力资源统计学》复习参考资料
《人力资源统计学》复习参考资料多项选择题:1.下列不计人工资总额的范围的项目有【BDE】A.奖金 B创造发明奖 C.社会保险费用 D.离退休人员待遇的支出 E加班费用2.根据我国职业培训法规的规定,职业培训分为(ABCDE)A、就业前培训B、转业培训C、学徒培训D、在岗培训E、转岗培训3.人工成本一般包括(ABCE)A、保险福利费用B、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C、退休的退职人员的费用D、生产资料费用E、住房费用4.企业劳动争议统计原则有(BCD)A、劳动争议是企业领导与职工之间的纠纷B、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发生的争议,主要是指企业行政和职工之间的争议C、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双方的有关劳动权利与义务问题的纠纷D、劳动争议必须提出申诉E、劳动争议包括职工与职工之间发生的纠纷5.企业社会保险统计指标包括(ACE)A、企业职工退休养老保险统计B、集体福利统计C、企业职工失业保险统计D、个人福利统计E、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统计6.原始记录的特点是(ABDE)A、记录时间的经常性B、记录工作的群众性C、记录内容的综合性D、记录内容的广泛性E、记录项目的具体性7.编写统计分析报告,应注意(ACD)A、主题明确,重点突出B、注意全面总结,不要侧重于分析问题C、论点要准确,判断推理要符合逻辑D、材料和观点要统一E、注意提出办法和建议,不要侧重于全面总结8.在工作时间统计中停工被利用的时间包括【ABCD】A.制度工作时间 B停工时间 C、出勤时间 D.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 E.管理人员的停工时间9.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综合水平取决于【BCD】A.企业组织能力 B个体素质状况 C、人力资源总体的组成结构D.人力资源的组合比例 E.企业的组织结构10.劳动定额的基本形式有【BE】A.计划定额 B工时定额 C、企业定额 D.产量定额E.临时定额计算分析题:1.某企业工资等有关资料如下表所示:问题:(1)计算各项指标的增加额及完成计划率,并把计算结果填入表格中的空白处;(2)运用相对检查分析法对该企业的经营效益与工资总额进行计算分析。
人力资源统计学复习资料全
人力资源统计学复习资料全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2012年6月委考课程 《人力资源统计学》复习资料(课程代码:11467 )一、识记1、工作时间构成中最重要和最核心的部分是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
2、衡量劳动保护工作水平的标准是工伤事故的频繁程度和严重程度。
3、属于间接损失的是事故造成的停产和减产损失。
4、一般来说,劳动生产率与产品成本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5、生产单位合格产品规定的劳动时间消耗量标准,称为工时定额。
6、劳动报酬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货币和实物。
7、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对象是企业人力资源现象的数量方面。
8、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劳动生产率。
9、生产力中首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是人力资源。
10、劳动保护是指保护劳动者在劳动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
11、按工伤事故严重程度分类,死亡2人的属于重大伤亡事故。
12、劳动生产率的基本公式是劳动产品总量/活劳动消耗量。
13、当货币购买力水平下降时,实际工资水平与名义工资水平的关系是实际工资低于名义工资。
14、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因使用劳动力而支付的所有费用就是人工成本。
15、劳动争议人数是指报告期内与企业行政发生劳动争议的总人数,它不包括重复发生争议的人数。
16、衡量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最重要因素是智力水平。
17、一个工日是指一个劳动者工作一个轮班的时间。
18、某甲参加抗灾,某乙参加报告会,按规定甲乙都算非生产工日。
19、劳动生产率结构影响指数是20、一般来说,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1、单位时间内规定的生产合格产品的数量标准,称为产量定额。
22、某企业在报告期内劳动争议处理件数为20件,其中调解、仲裁、判决完结件数分别是14件、2件、1件,则报告期调解完结率是70% 。
010010T T q T q T K T T =÷∑∑∑∑∑23、反映职工代表大会活动的基本情况及其与企业经营状况之间的相关关系的统计就是工会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统计。
人力资源统计学复习资料
人力资源统计学复习资料2012年6月委考课程《人力资源统计学》复习资料(课程代码:11467 )一、识记1、工作时间构成中最重要和最核心的部分是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
2、衡量劳动保护工作水平的标准是工伤事故的频繁程度和严重程度。
3、属于间接损失的是事故造成的停产和减产损失。
4、一般来说,劳动生产率与产品成本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5、生产单位合格产品规定的劳动时间消耗量标准,称为工时定额。
6、劳动报酬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货币和实物。
7、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对象是企业人力资源现象的数量方面。
8、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劳动生产率。
9、生产力中首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是人力资源。
10、劳动保护是指保护劳动者在劳动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
11、按工伤事故严重程度分类,死亡2人的属于重大伤亡事故。
12、劳动生产率的基本公式是劳动产品总量/活劳动消耗量。
13、当货币购买力水平下降时,实际工资水平与名义工资水平的关系是实际工资低于名义工资。
14、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因使用劳动力而支付的所有费用就是人工成本。
15、劳动争议人数是指报告期内与企业行政发生劳动争议的总人数,它不包括重复发生争议的人数。
16、衡量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最重要因素是智力水平。
17、一个工日是指一个劳动者工作一个轮班的时间。
18、某甲参加抗灾,某乙参加报告会,按规定甲乙都算非生产工日。
19、劳动生产率结构影响指数是KTT?qT?qTTT01100020、一般来说,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1、单位时间内规定的生产合格产品的数量标准,称为产量定额。
22、某企业在报告期内劳动争议处理件数为20件,其中调解、仲裁、判决完结件数分别是14件、2件、1件,则报告期调解完结率是70% 。
23、反映职工代表大会活动的基本情况及其与企业经营状况之间的相关关系的统计就是工会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统计。
24、统计台账的特点是将统计资料按时间顺序系统登记,以便掌握企业经济活动情况的进度资料。
人力资源统计学重点资料(2024)
引言概述人力资源统计学是一门研究人力资源数据和信息的学科,它以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各种人力资源相关数据为核心,为组织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深入探讨人力资源统计学的重点资料,包括人力资源数据的种类、收集和分析方法、数据质量控制、数据的应用等内容。
正文内容一、人力资源数据的种类1.人力资源数量数据:包括组织规模、员工数量、岗位数量等。
2.人力资源结构数据:包括员工的分布情况、职位层级、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
3.人力资源流动数据:包括员工的入职、离职、晋升、调岗等信息。
4.人力资源绩效数据:包括员工的绩效评估结果、绩效考核指标等。
5.人力资源成本数据:包括薪酬数据、培训成本、福利费用等。
二、人力资源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1.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向员工收集相关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2.个案研究:选取典型员工进行深入访谈和观察,获取详细的人力资源数据。
3.统计报表:通过收集组织内部各种人力资源数据报表,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4.数据挖掘: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大量数据中发现潜在的关联和规律。
5.定性分析:通过员工的口头反馈和观察,对人力资源数据进行主观分析和解释。
三、数据质量控制1.数据收集的准确性:确保数据来源可靠,避免数据录入和采集过程中的错误。
2.数据完整性:确保所收集数据的完整性,尽可能涵盖各个方面的信息。
3.数据一致性:确保数据定义和表达方式的一致性,避免数据之间的矛盾。
4.数据保密性:确保人力资源数据的保密性,避免未经授权的使用和透露。
5.数据可靠性和可信度:通过重复数据验证和比对,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四、人力资源数据的应用1.战略决策支持:通过对人力资源数据的分析和解读,为组织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如人员配置调整、组织结构优化等。
2.人力资源规划:通过对人力资源数据的分析,预测并规划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如招聘计划、离职率预测等。
3.绩效管理:通过对员工绩效数据的分析,识别绩效优秀和低下的员工,为绩效管理和奖惩决策提供依据。
人力资源统计学总复习重点
⼈⼒资源统计学总复习重点企业⼈⼒资源管理统计学(总复习重点)第⼀章:企业⼈⼒资源管理统计学概论⼀、企业⼈⼒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特点:(P2-3)概念:企业⼈⼒资源管理统计主要从微观⾓度观察和研究企业⼈⼒资源诸现象和过程的数量表现与数量关系。
特点可归纳为:1、企业⼈⼒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数量特征;2、企业⼈⼒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关联与动态特征;3、企业⼈⼒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提⽰规律性特征。
⼆、企业⼈⼒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范围:(P4-5)企业⼈⼒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是企业⼈⼒资源现象的数量⽅⾯,包括⼈⼒资源配置、使⽤及其劳动者劳动能⼒的再⽣产的过程。
三、企业⼈⼒资源管理统计指标体系:(P6-8)共⼗个⽅⾯,包括了教材第⼆章⾄第⼗⼀章内容。
(论述)1、企业⼈⼒资源数量与素质统计;2、企业⼈⼒资源的⽣活⽇分配统计;3、劳动环境与劳动保护统计;4、劳动⽣产率与劳动效益统计;5、劳动定额统计;6、劳动报酬统计;7、企业⼈⼒资源开发统计;8、企业⼈⼒资源费⽤统计;9、劳动关系统计;10、企业社会保险统计。
四、企业⼈⼒资源管理统计的作⽤:(P9-11)(多选,论述)1、为编制企业⼈⼒资源规划提供依据,并检查企业⼈⼒资源规划的贯彻实施情况;2、为节约劳动、提⾼劳动⽣产率和劳动效益服务;3、发挥企业管理的重要助⼿作⽤;4、企业⼈⼒资源管理统计是劳动者参与管理和实现⾃⾝价值的有⼒⼯具;5、为各级政府制定劳动政策奠定基础,并监测劳动政策的执⾏;6、促进⼈⼒资源管理统计理论的发展。
第⼆章:企业⼈⼒资源状况统计⼀、企业⼈⼒资源的核算原则:(P14-15)1、对于原有⼈员,依照“谁发⼯资谁统计”的原则核算;2、对于新招⽤的⼈员,从其到企业报到之⽇起,⽆论是否发付当⽉⼯资,均应统计为本企业⼈员;3、对于外企业调⼊的⼈员,由起薪之⽇起,统计为本企业⼈员。
⼆、企业⼈⼒资源总量的计算,可以采⽤时间性质不同的指标表⽰,即时点指标和平均指标。
(P15)需清楚这两个指标的统计⽅式。
人力资源统计学复习资料全
2012年6月委考课程《人力资源统计学》复习资料(课程代码:11467 )一、识记1、工作时间构成中最重要与最核心得部分就是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2、衡量劳动保护工作水平得标准就是工伤事故得频繁程度与严重程度。
3、属于间接损失得就是事故造成得停产与减产损失。
4、一般来说,劳动生产率与产品成本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5、生产单位合格产品规定得劳动时间消耗量标准,称为工时定额。
6、劳动报酬得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货币与实物。
7、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得对象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现象得数量方面.8、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得重要指标就是劳动生产率.9、生产力中首要得与决定性得因素就是人力资源。
10、劳动保护就是指保护劳动者在劳动与生产过程中得安全与健康。
11、按工伤事故严重程度分类,死亡2人得属于重大伤亡事故.12、劳动生产率得基本公式就是劳动产品总量/活劳动消耗量。
13、当货币购买力水平下降时,实际工资水平与名义工资水平得关系就是实际工资低于名义工资。
14、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因使用劳动力而支付得所有费用就就是人工成本.15、劳动争议人数就是指报告期内与企业行政发生劳动争议得总人数,它不包括重复发生争议得人数。
16、衡量企业人力资源素质得最重要因素就是智力水平。
17、一个工日就是指一个劳动者工作一个轮班得时间。
18、某甲参加抗灾,某乙参加报告会,按规定甲乙都算非生产工日。
19、劳动生产率结构影响指数就是20、一般来说,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1、单位时间内规定得生产合格产品得数量标准,称为产量定额.22、某企业在报告期内劳动争议处理件数为20件,其中调解、仲裁、判决完结件数分别就是14件、2件、1件,则报告期调解完结率就是70% .23、反映职工代表大会活动得基本情况及其与企业经营状况之间得相关关系得统计就就是工会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统计。
24、统计台账得特点就是将统计资料按时间顺序系统登记,以便掌握企业经济活动情况得进度资料.25、社会保障体系得核心部分就是社会保险。
人力资源统计学
《人力资源统计学》复习材料三、简答题1 简述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综合评价的程序。
"第一步,选择综合评价的对象和范围。
(1分)第二步,选择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指标体系。
(1.5分)第三步,选择指标体系的权重关系。
(1.5分)第四步,评估和评价企业人力资源素质。
(1分)"2 简述劳动时间配置与利用的意义。
"劳动时间配置与利用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通过对劳动时间配置与利用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了解我国企业劳动时间的配置情况是否合理。
(1分)(2)观察企业劳动时间利用程度与效果是否达标。
(1分)(3)发现劳动时间配置与利用中的浪费现象,找出其中的原因。
(1分)(4)发现和总结劳动时间配置与利用方面的宝贵经验,更好地利用时间,从而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社会发展。
(2分)"3 简述企业常用的劳动定额类型。
"(1) 工时定额。
(1分)(2) 产量定额。
(1分)(3) 看管定额。
(1分)(4) 服务定额。
(1分)(5) 工作定额。
(1分)"4 简述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人工费用的构成。
"(1) 产品生产人员的工资总额、福利费。
(1分)(2) 生产单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工资总额、福利费。
(1分)(3) 劳动保护费用。
(1分)(4) 企业管理人员的工资总额、福利费。
(1分)(5) 销售部门人员的工资总额、福利费。
(1分)(6) 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会经费。
(1分)(7) 子弟学校经费、技工学校经费。
(1分)(8) 职工集体福利设施费用。
(1分)四、论述题1 试分析条件不正常和劳动时间利用不充分对劳动定额完成情况的影响。
"(1) 企业各种劳动定额可分为以下四种:生产工人定额完成程度=[(合格品数量+废品数量)*(基本定额+追加定额)/实耗工时总数]*100% (2分)企业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合格品数量*基本定额]/实耗工时总数*100% (2分)企业劳动条件失常增耗工时占实耗工时的比重=[(合格品数量+废品数量)*追加定额+废品数量*基本定额]/实耗工时总数*100% (2分)企业劳动定额综合完成程度指标=合格品数量*基本定额工时/(实耗工时总数+停工工时总数+非生产工时总数+缺勤工时总数)*100% (2分)(2) 通过计算生产工人定额完成程度和企业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分子项的差,可以分析企业劳动条件失常造成的损失,企业劳动条件失常增耗工时占实耗工时的比重反映了这一损失占实耗工时总数的比重;同时,也可以分析由于劳动时间利用充分,总计损失了多少个工时,使企业的定额完成受多大程度的影响。
人力资源统计学简答和论述复习
人力资源统计学简答和论述题复习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指标体系(P6-8)答:数量与素质统计,生活日分配统计,劳动环境与劳动保护统计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统计、劳动定额统计、劳动报酬统计;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统计、企业人力资源费用统计、劳动关系统计、企业社会保险统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作用(P9)答:为编制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依据,并检查企业人力资源的贯彻和实施情况;为节约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服务;发挥企业管理的重要助手作用;人力资源统计是劳动者参与管理与实再自身价值的有力工具;为各级政府制定劳动政策奠定基础,并监测劳动政策的正确执行。
企业劳动力的统计分析( P27-31 )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概念和内容(P32-34)答:人力资源的素质是指人在劳动中运用劳动能力综合水平高低程度。
它包括个体素质和整体素质两个方面。
个体素质包括:体力,智力,健康状况,文化程度、性别、年龄、劳动积极性、能力;二、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综合评价的设计原则( P41)整体性、主导因素、定量化、模糊灰色、最优化;三、劳动环境的内容;社会劳动环境的分析( p76-78)劳动环境是指在劳动和工作的过程中,涉及到劳动者安全,卫生和劳动强度等的各种因素。
它是保障劳动在生产或工作中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劳动环境的内容包括: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工作环境中影响劳动安全和劳动卫生的个方面的因素。
生产过程中主要有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产因素。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员程度,城乡绿化情况,大气,水质和土壤的治理程度。
劳动保护措施按现行标准划分:劳动保护措施共分四大类,1 安全技术措施,2 工业卫生技术措施,辅助房屋及设施,如淋浴室,更衣室,消毒室,室外作业取暖保温设施,女职工卫生室等 6 项。
3 辅助房屋及设计 4 宣传教育。
四、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统计的任务( P 10 )1 计算企业劳动生产率及劳动效益水平 2 计算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3 研究决定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4 研究和分析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社会总产量及生产占用劳动力变化的影响, 5 研究劳动效益的影响因互及期与劳动生产率的数量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6月委考课程 《人力资源统计学》复习资料(课程代码:11467 )一、识记1、工作时间构成中最重要与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
2、衡量劳动保护工作水平的标准就是工伤事故的频繁程度与严重程度。
3、属于间接损失的就是事故造成的停产与减产损失。
4、一般来说,劳动生产率与产品成本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5、生产单位合格产品规定的劳动时间消耗量标准,称为工时定额。
6、劳动报酬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货币与实物。
7、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对象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现象的数量方面。
8、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就是劳动生产率。
9、生产力中首要的与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人力资源。
10、劳动保护就是指保护劳动者在劳动与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
11、按工伤事故严重程度分类,死亡2人的属于重大伤亡事故。
12、劳动生产率的基本公式就是劳动产品总量/活劳动消耗量。
13、当货币购买力水平下降时,实际工资水平与名义工资水平的关系就是实际工资低于名义工资。
14、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因使用劳动力而支付的所有费用就就是人工成本。
15、劳动争议人数就是指报告期内与企业行政发生劳动争议的总人数,它不包括重复发生争议的人数。
16、衡量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智力水平。
17、一个工日就是指一个劳动者工作一个轮班的时间。
18、某甲参加抗灾,某乙参加报告会,按规定甲乙都算非生产工日。
19、劳动生产率结构影响指数就是20、一般来说,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1、单位时间内规定的生产合格产品的数量标准,称为产量定额。
22、某企业在报告期内劳动争议处理件数为20件,其中调解、仲裁、判决完结件数分别就是14件、2件、1件,则报告期调解完结率就是70% 。
23、反映职工代表大会活动的基本情况及其与企业经营状况之间的相关关系的统计就010010T T q T q T KT T =÷∑∑∑∑∑就是工会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统计。
24、统计台账的特点就是将统计资料按时间顺序系统登记,以便掌握企业经济活动情况的进度资料。
25、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就是社会保险。
26、从现象上瞧,市场竞争就是:产品质量的竞争;产品价格的竞争;产品售后服务的竞争。
27、属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就是:在本企业工作的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缺勤职工;在企业中工作并由企业支付工资的外方人员。
28、构成劳动环境的因素有:生产过程因素;劳动环境因素;生产环境因素。
29、劳动争议数量统计的指标有:劳动争议件数;劳动争议人次数。
30、进度分析的指标有:计算执行进度;时间进度。
31、对比分析主要就是运用:相对指标;指数的方法进行分析。
32、劳动工资资料台账属于累计资料的台账。
33、专题分析就是指针对某一专门问题而进行的集中、深入的分析研究。
34、不论就是何种指标,在对比分析时,一定要保持指标的可比性。
35、根据想象客观存在的关系,建立一些平衡计算公式,利用平衡表的形式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就就是平衡分析法。
36、判断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有各种划分方法,当r 的绝对值在0、3以下,为低度相关。
37、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就是企业。
38、产品销售统计不属于企业人力资源统计的内容。
39、为了准确统计企业人力资源的数量,各企业应该执行的原则就是谁发工资谁统计。
40、以下经济损失属于直接损失的有:人生伤亡后支付的医疗费用;丧葬及抚恤费用;现场抢救费用。
41、计算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指标时,应遵循可比性原则,包括:时间范围可比;空间范围可比;计算口径与范围可比。
42、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间接指标不包括智力。
43、工间操时间属于工作时间。
44、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蝉翼过大时,说明产品积压过多。
45、劳动生产率的固定组成指数就是 46、某劳动者7月份从所在单位领到3000元工资,业余讲课获得课时费1200元,则该110111q q T q TK T T =÷∑∑∑∑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就是3000元。
47、报告期人工成本中工资所占比重提高,而报告期人工成本关总额不变,则报告期工资总额肯定提高。
48、某企业在报告期内劳动争议处理件数为20件,其中调解、仲裁、判决完结件数分别就是14件、2件、1件,则报告期处理完结率就是85% 。
49、制动调动通知单、职工卡片、职工考勤表、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职工奖励表等都就是劳动管理的原始记录。
50、职工变动台账、劳动时间利用台账、工资台账属于汇总资料用台账。
51、专题分析就是指针对某一专门问题而进行的集中、深入的分析研究。
53、判断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有各种划分方法,当r的绝对值在0、8以上,为高度相关。
54、企业职业病严重程度的指标有:治愈率;病残率;痊愈者平均患病天数。
55、以下哪种产品不计入产品实物产量:次品;上期产品。
56、计算平均工资时,要求工资总额与职工人数应该:时间一致;空间范围一致。
57、进行动态分析时,一般需要对事物做出连续较长时期的观察与分析,并采取时间数列的一系列分析指标与方法。
58、社会保障要实现的最高目标就是社会福利。
59、如果总量变动就是各个因素变动的绝对差额所致,则可用差额因素分析法来分析各个因素对总量变动的影响方法与影响程度。
60、回归方程可以说明在相关条件下两现象相关的数量变化关系。
61、市场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竞争;人才水平的竞争。
62、人才竞争主要就是指人才素质的竞争。
63、资金与成本统计不属于企业人力资源统计的内容。
64、计算月平均人数时,遇到公休日与节假日的人数处理办法就是按其前一天的人数算。
65、企业人力资源数量统计具体任务主要包括:数量极其构成的统计;数量的增减变动统计;劳动潜力分析。
66、人力资源素质指标体系的设计的构成因素有:文化;身体;心理。
67、劳动保护措施费用主要体现在:实施劳动保护措施项目支付的费用;个人劳动保护用品费用;保健食品费用;女职工与未成年职工的保护费用;安全宣传教育肌组织等费用。
68、原始记录的特点就是:记录时间的经常性;记录项目的具体性;记录内容的广泛;记录工作的群众性。
69、衡量企业人力资源素质范围最广的一项综合指标就是能力。
70、劳动者可以利用的工作时间的最大自然极限就是日历工日数。
71、设每天制度工时为8小时,则关系式正确的就是8 ╳出勤工日数≥出勤工时数。
72、企业职工上下班遭遇车祸的伤害属于工伤事故。
73、间接经济损失的确定,一般以相当于直接经济损失倍数的经验数据计算,间接经济损失就是直接经济损失的4-7倍。
74、相关系数γ的数值范围就是在-1到1之间。
75、劳动定额就是自生产(工作)进行之前制定的。
76、计算车间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时,其产品产量包括非车间自身原因造成的废品。
77、当物价水平上涨时,职工实际工资水平与名义工资水平的关系就是实际工资低于名义工资。
78、职业技能开发的重点就是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业务技术水平。
79、如果报告期人工成本总额增加,职工平均人数不变,则平均人工成本增加。
80、本期期末完结件数就是5件,本期处理件数就是12件,上期期末完结件数就是8件,则本期申诉的劳动争议件数就是9件。
81、反映企业职工民主权利的落实情况与企业领导体制就是否健全完善的指标就是职工代表大会组建率。
82、职工工资表、职工工资变动单、职工加班加点通知单等都就是工资管理的原始记录。
83、专题分析就是指针对某一专门问题而进行的集中、深入的分析研究。
84、判断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有各种划分方法,当r的绝对值在0、3以下,为B、低度相关。
85、实际数与计划任务数的对比就是对比分析。
86、如果总量变动时各个因素变动量相加之与,可用总与因素分析法来分析各个因素对总量变动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
87、如果现象之间却似存在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但关系数值却就是不固定的,可采用相关分析。
88、一般情况下,劳动生产率与产品成本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89、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就是:节约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效益。
90、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主要就是指:技术业务水平;文化水平;健康水平;思想政治水平。
91、按工伤人员被伤害程度分为:轻伤;重伤;死亡。
92、对劳动生产率(X,千元/人)与工资(Y元)进行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Y =10 + 70X,则表明: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000元/人,工资提高70元;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为直线关系;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为正相关。
93、属于工时定额的有:3小时/台;5工时/千克;24工时/件。
94、劳动争议的调解委员会成员有:职工代表;工会代表;企业行政代表。
95、为了能准确地反映企业劳动经济的活动情况,原始记录的内容应包括:原始记录的名称与编号;活动内容的记载;计量单位;填写时间;填表人及责任人的签章。
96、因素分析法具体分为:总与因素分析法;连乘因素分析法;差额因素分析法。
二、理解、应用97、试论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指标体系。
98、试论述劳动生产率的三个指标体系。
99、试画出工作时间(工日)构成图。
100、试论述工资总额的构成。
101、某企业2011年4月公假8天,采取一班制劳动,生产工人月平均人数为800人,其她情况如下:计量单位:工日求:该企业的1)日历工日数;2)公假工日数;3)制度工日数;4)出勤工日数;5)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6)全部实际工作工日数。
7)出勤率、出勤时间利用率、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8)加班加点强度。
(要求写出计算公式、计算步骤,计算一律精确到2位小数)1日历工日=计算期企业劳动者平均人数乘以日历天数=800乘以30=240002公假工日数=计算期企业劳动者平均人数乘以制度公休天数=800乘以8=64003制度工日数=日历工日-制度公休日=24000-6400=176004出勤工日数=制度工作日-缺勤工日=17600-300=173005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日历工日-制度公休工日-缺勤工日-停工工日+停工被利用日-非生产工日=24000-6400-300-200+150-50=172006全部实际工作工日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加班工日=17200+280=174807出勤率=计算期出勤工日/同期制度工作工日=17300/17600=98%出勤时间利用率=计算期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同期出勤工日=17200/17300=99%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计算期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同期制度工作工日=17200/17600=98%8加班加点强度=加班工日/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280/17200=2%102、某氮肥厂报告期各种氮肥产量与含氮量见下表,试计算劳动生产率标准实物量指标(以含氮量21%为标准),要求写出计算公式、计算步骤,计算一律精确到2位小数。
折算系数=产品的实际规格/标准产品的规格所以尿素的规格为2、20 氨水的规格为0、71标准实物产量=各种规格产量乘以折算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