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语文新增篇目《论语》十二章2018年(汇总).ppt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f394f0d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26.png)
敏:敏捷,勤快
而:表并列
就:靠近
于:对于(在)
焉:语气助词
正:修正
通“矣”,了
已: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
状后=于事敏而于言慎
文白对译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基斯坦和古希腊开始奠基,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之上。
2
传统国学深入人心,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组学科月正在筹备一场以“辨诸子驳杂之文,悟百家说理意趣”为主题的展览,现需要各班级制作一块宣传展板。本单元课文中的先秦诸子作品是重要的素材来源。请你和你的小组成员深入研读《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兼爱》等篇目,提取先哲们的智慧思想,并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设计生成一个富有创意和教育意义的展板。
个性原因
历史背景
老子、庄子思想观念比较
对道的尊崇;顺应自然的自然观;追求内心的平静;超脱的处事态度
老子偏向于自然哲学与政治,庄子偏向于个人精神世界与人生态度;老子简洁隐晦,庄子富有想象力与文学性
个性原因
历史背景
对比一:
30
探究3:结合文本以及相关拓展资料,分析比较本单元各家立身处世的异同。
原因分析
孔子
孟子
曾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礼崩乐坏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君主行暴政
而:表并列
就:靠近
于:对于(在)
焉:语气助词
正:修正
通“矣”,了
已: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
状后=于事敏而于言慎
文白对译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基斯坦和古希腊开始奠基,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之上。
2
传统国学深入人心,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组学科月正在筹备一场以“辨诸子驳杂之文,悟百家说理意趣”为主题的展览,现需要各班级制作一块宣传展板。本单元课文中的先秦诸子作品是重要的素材来源。请你和你的小组成员深入研读《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兼爱》等篇目,提取先哲们的智慧思想,并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设计生成一个富有创意和教育意义的展板。
个性原因
历史背景
老子、庄子思想观念比较
对道的尊崇;顺应自然的自然观;追求内心的平静;超脱的处事态度
老子偏向于自然哲学与政治,庄子偏向于个人精神世界与人生态度;老子简洁隐晦,庄子富有想象力与文学性
个性原因
历史背景
对比一:
30
探究3:结合文本以及相关拓展资料,分析比较本单元各家立身处世的异同。
原因分析
孔子
孟子
曾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礼崩乐坏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君主行暴政
新课标高中语文新增篇目《论语》十二章2018年(汇总).ppt
![新课标高中语文新增篇目《论语》十二章2018年(汇总).ppt](https://img.taocdn.com/s3/m/1b30dae60b1c59eef8c7b4a7.png)
• 【评析】 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 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这就是“朝闻道, 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的内涵。孔子的 “杀身以成仁”、孟子的“舍生而取义”正是“朝 闻道,,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
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
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注解】知,通“智”,智慧。
• 【译文】
• 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
不会有忧愁;勇敢的人,不会有所畏惧。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
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
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
,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
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
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你喜欢哪一则?
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 3.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修身、 处世的名言?
• (5)65—73岁,安居鲁国, 办教育,理六经。精品3精品4
精品5•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论语》八佾篇第三则)
• 【注释】①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 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 “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 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实行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
的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不要看,不合礼的不要听,不
合礼的不要说,不合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仁”,这是孔子关于
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
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
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注解】知,通“智”,智慧。
• 【译文】
• 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
不会有忧愁;勇敢的人,不会有所畏惧。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
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
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
,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
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
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你喜欢哪一则?
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 3.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修身、 处世的名言?
• (5)65—73岁,安居鲁国, 办教育,理六经。精品3精品4
精品5•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论语》八佾篇第三则)
• 【注释】①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 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 “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 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实行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
的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不要看,不合礼的不要听,不
合礼的不要说,不合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仁”,这是孔子关于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55页)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55页)](https://img.taocdn.com/s3/m/9ec761dfb14e852458fb5725.png)
课文探究
•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独立做事情 同“又” 顺承 • 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迷惑、疑惑 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从心所欲,不逾
越过、超过
矩。”
规范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 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 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 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第十章
河、河流
流逝
这
舍弃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 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课文探究
•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 比喻 •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 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第十一章
军队
普通人
课文探究
• 第1句讲
• 第2句讲 • 第3句讲
学习方法
学习的乐趣 个人修养
第二章
zēng
每天
我
反省 wèi 自己
谋划,商量办 法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泛指多次
老师传授的知识
忠心,尽心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真诚,诚实 复习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 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 是不是复习过呢?”
词类活用
• 传不习乎 •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 饭疏食饮水 • 饭:名词-动词,吃饭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cf75dc24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cc.png)
学习活动一:诵读吟咏,疏通理解文意
7.第七章中的“重”和“远”如何理解? 8.第八章中的“止”和“进”如何理解? 9.第九章中的“仁者不忧”如何理解? 10.第十章中的“克己”和“复礼”有何联系? 11.第十一章中的“恕”是否理解为“宽恕”? 12.第十二章中孔子为何要提出学《诗经》?
学习活动一:诵读吟咏,疏通理解文意
学习活动一:诵读吟咏,疏通理解文意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不学《诗》,无以言。”(《季氏》)
学习活动二:分类概括,厘清概念观点
(一)“好学”的表现:
第三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里仁》) 第一章: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第四章: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第六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君子的品格
▪ (1)首先君子要“好学”; ▪ (2)其次君子要重“义”; ▪ (3)最后君子要注重内在的修养,也要
注重外在的礼节,做到“文质彬彬”。
学习活动二:分类概括,厘清概念观点
公》) 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第九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仁”的内涵
▪ (1)仁的内涵“克己复礼”“推己及人”; ▪ (2)仁的具体表现为“礼”“乐”; ▪ (3)仁的重要意义为“不忧”; ▪ (4)贯彻践行仁“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50张PPT)
![《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5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0c9e579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88.png)
其不善者而改之
转折 顺承 并列
它的 他人
特殊句式
• 省略句: •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 判断句: • 贤哉,回也!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出自本文的成语:
不亦乐乎、三省吾身、温故知新、 不改其乐、乐在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一则中的成语是 不亦乐乎
2.曾子曰:“吾 日 三 省 吾身:
我 每天 多次 反省
为人 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替 谋划, 竭尽自己的心力 办事
信乎?传 不 习乎?”
诚信 老师传授的知 复习 识(动作名)
固定句式:“不……乎?”译作“是不是……呢?”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 别人办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同朋友交往 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 过呢?” 1、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8.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 肱 而枕之,
吃
粗糙
名词作动词
冷水 弯着 胳膊 以……为枕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乐趣
正当手段
对,对于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 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 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 一样。”
课文探究
1、这句话说了哪个方面的问题?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 秋》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 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 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 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转折 顺承 并列
它的 他人
特殊句式
• 省略句: •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 判断句: • 贤哉,回也!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出自本文的成语:
不亦乐乎、三省吾身、温故知新、 不改其乐、乐在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一则中的成语是 不亦乐乎
2.曾子曰:“吾 日 三 省 吾身:
我 每天 多次 反省
为人 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替 谋划, 竭尽自己的心力 办事
信乎?传 不 习乎?”
诚信 老师传授的知 复习 识(动作名)
固定句式:“不……乎?”译作“是不是……呢?”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 别人办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同朋友交往 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 过呢?” 1、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8.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 肱 而枕之,
吃
粗糙
名词作动词
冷水 弯着 胳膊 以……为枕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乐趣
正当手段
对,对于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 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 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 一样。”
课文探究
1、这句话说了哪个方面的问题?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 秋》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 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 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 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23c21b4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d2.png)
理解本文所蕴含 的深刻哲理培养 把所学知识、道
理付诸实践的意
识。
文化传承 与理解
审美鉴赏
与创造
了解《论语》的
有关知识,明确 其在文学史上的
地位。
导
入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 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 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 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已:同“矣”,句尾语气词 表陈述,相当于“了”。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 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
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 勤勉,言谈谨慎,到有
道的人那里去匡 正自己, 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研读文本
从《学而》这段话,理解孔子是怎样阐述“好学”的?
这是对“什么是好学”这一问题的一种回答,包括 四个方面。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 做什么。孔子说能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 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研读文本
子曰:“见贤思 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 齐:形作动,看齐。 内:名作状,在心里。
孔子说:“看见有德行
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
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
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
样的缺点。”
研读文本
这句话反映出孔子的什么思想?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 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 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 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孔
论语
作品简介
《论语》体式: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 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 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 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16f851f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9c.png)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 进德修业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温:温习; 故:旧的知识。 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凭借。
可以为师矣。 ”
学习方法:
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迷惑,意思是感到 迷茫而无所适从。
成语归纳
➢ 不亦乐乎 ➢ 三省吾身 ➢ 三十而立 ➢ 温故知新 ➢ 不舍昼夜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择善而从 ➢ 逝者如斯 ➢ 匹夫不可夺其志
小结
课文有的内容谈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有的 内容谈了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都有着深刻的 教育意义。
学过本文后我们要反省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 些,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应怎样改进。这样我们才 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 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 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 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 不会越出规矩。”
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第一章:讨论学习方法、学习乐趣与个人修养: 不断学习和温习,方能牢固知识; 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切磋促进; 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概数, 每天。 多次。 自我检查、反省。
曾子曰:“吾日 三 省吾身:
替。 考虑事情。 竭尽自己的心力。
为人谋而不忠乎?
诚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古今异义词
①不亦君子乎 古:指有才德的人 ②饭疏食,饮水 古:粗糙 ③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温:温习; 故:旧的知识。 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凭借。
可以为师矣。 ”
学习方法:
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迷惑,意思是感到 迷茫而无所适从。
成语归纳
➢ 不亦乐乎 ➢ 三省吾身 ➢ 三十而立 ➢ 温故知新 ➢ 不舍昼夜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择善而从 ➢ 逝者如斯 ➢ 匹夫不可夺其志
小结
课文有的内容谈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有的 内容谈了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都有着深刻的 教育意义。
学过本文后我们要反省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 些,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应怎样改进。这样我们才 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 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 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 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 不会越出规矩。”
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第一章:讨论学习方法、学习乐趣与个人修养: 不断学习和温习,方能牢固知识; 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切磋促进; 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概数, 每天。 多次。 自我检查、反省。
曾子曰:“吾日 三 省吾身:
替。 考虑事情。 竭尽自己的心力。
为人谋而不忠乎?
诚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古今异义词
①不亦君子乎 古:指有才德的人 ②饭疏食,饮水 古:粗糙 ③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16afe9b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1f.png)
基础知识
论语( lún ) 愠( yùn ) 曾( zēng ) 逾( yú ) 殆( dài ) 曲肱( gōng )
说( yuè ) 三省( xǐng ) 传不习乎( chuán ) 罔( wǎng ) 一箪食( dān ) 笃志( dǔ )
初步感知
重点词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时习:按时温习。
初步感知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
好(hào):喜爱, 爱好。
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乐:以…… 为快乐。
译文: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 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 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 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谋:谋划。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传(chuán):传授,指 老师传授的知识。
初步感知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学 习,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四十岁时不 (为自己所做的事情)疑惑,五十岁时知 道了上天的意旨,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 的意见,七十岁时能顺从意愿,却不越过 法度。”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 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3.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文化文学
孔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东南)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 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共77张)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共77张)](https://img.taocdn.com/s3/m/6c71210a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52.png)
孔子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整理《诗》、
《书》等古代文献。孔子幼年丧父,家境清贫, 据孔子自述,他十五岁时就以学为志,学习的内 容非常广泛,到三十岁时,所学已颇有成绩。曾 周游列国,希望找到一个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 地方,但终究未能如愿。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仁”,反对残酷统治,同情人民疾苦。他创办 私学,开私人讲学之先河, 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 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 十二人,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的第一人。他 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 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 大名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 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会为一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域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会,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委曲
去做。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
注意下列读音
1、论(lún)语 2、不亦说(yuè)乎 3、人不知而不愠(yùn) 4、三省(xǐng)吾身 5、传(chuán)不习乎 6、不逾(yú)矩 7、学而不思则罔(wăng ) 8、思而不学则殆(dài) 9、贤哉(zāi) 10、一箪(dān)食 在陋巷(xiàng) 人不堪(kān)其忧 11、曲肱(gōng)而枕之 12、博学而笃(dǔ)志
《 论 语 》 十 二 章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 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课文的特点,理解孔子的政 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成语、名言警句。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丘,字仲尼,春秋末期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首创人。相传有 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 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 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 《书》,定《礼》、《乐》,序 《周易》,作《春秋》。他正直、 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 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 的社会。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eeb1ad5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fd.png)
在孔子看来,道德修为与他人无关,一个有修养的人并不会因为他 人不理解自己而恼怒,这种消解名利的自在境界,只有君子才能做到。
➢ 你认为这一章的关键词是哪一个字?
名作状,每天
替人谋划事情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多次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
动作名,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坚定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
广泛
恳切
仁德
矣。”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 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你如何理解子夏强调要多考虑 “当前的事情”?
任务三:合作探究
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孔子在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和道德修养方面都有哪些主张?试就 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名作动,吃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
这里指胳膊
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介词,对,对于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
译 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 文 天上的浮云一样。”
讲道德修养,孔子提倡“安贫乐道”
走路
好的方面,优点
子曰:“三人行行,必必有我师焉焉。择其善善者而从之,
指军队
子曰:“三军 可夺帅也,匹匹夫夫不可夺志也。”
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 气。”
这一章讲个人修养,强调坚守志向。 孔子以三军之帅与匹夫之志作对比,一个“可”一个“不可”, 态度鲜明地强调了志向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告诉人们一个人要有志向 并要坚守志向。
➢ 你认为这一章的关键词是哪一个字?
名作状,每天
替人谋划事情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多次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
动作名,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坚定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
广泛
恳切
仁德
矣。”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 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你如何理解子夏强调要多考虑 “当前的事情”?
任务三:合作探究
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孔子在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和道德修养方面都有哪些主张?试就 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名作动,吃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
这里指胳膊
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介词,对,对于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
译 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 文 天上的浮云一样。”
讲道德修养,孔子提倡“安贫乐道”
走路
好的方面,优点
子曰:“三人行行,必必有我师焉焉。择其善善者而从之,
指军队
子曰:“三军 可夺帅也,匹匹夫夫不可夺志也。”
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 气。”
这一章讲个人修养,强调坚守志向。 孔子以三军之帅与匹夫之志作对比,一个“可”一个“不可”, 态度鲜明地强调了志向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告诉人们一个人要有志向 并要坚守志向。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88d4121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bb.png)
有 :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立 :站立,站得住。
逾 :越过,超过。
矩 :规矩,规范。
耳顺 :指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天命 :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惑 :迷惑,疑惑。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ɡ),思而不学则殆(dài)。”
重点词语
通“悦”,高兴
通“又”,整数和零数之间
1 “信”
2 “达”
3 “雅”
(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
(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 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文言文九字翻译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者:代词,……的人。
水:冷水。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重点词语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dài
yú
jǔ
dān
hào
gōng
lún
yuè
yùn
wǎng
dǔ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重点词语
译文:孔子说:学到的(知识)能时常温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恨,不也是很有修养的人吗?
F
“四书”“五经”
立 :站立,站得住。
逾 :越过,超过。
矩 :规矩,规范。
耳顺 :指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天命 :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惑 :迷惑,疑惑。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ɡ),思而不学则殆(dài)。”
重点词语
通“悦”,高兴
通“又”,整数和零数之间
1 “信”
2 “达”
3 “雅”
(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
(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 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文言文九字翻译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者:代词,……的人。
水:冷水。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重点词语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dài
yú
jǔ
dān
hào
gōng
lún
yuè
yùn
wǎng
dǔ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重点词语
译文:孔子说:学到的(知识)能时常温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恨,不也是很有修养的人吗?
F
“四书”“五经”
5《论语》十二章课件(5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5《论语》十二章课件(5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bf76a4bb852458fb760b5692.png)
真正的勇者不是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 惧怕之心,横逆忧患之来,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31
君子
从尹,从口。“尹”,手握权杖,表示治事;从 “口”,表示发布命令。
原本含义:居于上位者的贵族阶层。统治者和
从尹贵,族从男口子。的“统尹称,”代,表手身握份权地杖位,。表示治事;从 “口春”秋,中期表后示,公发室布衰落命,令政。权下移,有才能的人逐渐走入权利
反问句增强感情色彩,既具有说服力,又具有感染力。
22
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 “礼”起源和核心是尊敬和祭祀祖先。 周礼是周初确立的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这套“礼 仪”对每个氏族成员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相当于后世的 法律。 周礼包括礼制、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 (一)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 (二)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 (三)礼貌(义),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 养(如恭敬、和顺、谦让)。 目的是为了“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礼的根本目标是维 护周王朝的统治。
野人:朴素粗鲁的人或指乡野平民,这里指平民百姓。 夫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出身平民的人;先 做官而再学习礼乐的人,是世袭贵族出身。如果让我选择的话, 那我一定会选择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去做官。”
做。”
15
疏通字词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言:字 行:奉行,实践 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 ‘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4
疏通字词 状语后置:于事敏 而于言甚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31
君子
从尹,从口。“尹”,手握权杖,表示治事;从 “口”,表示发布命令。
原本含义:居于上位者的贵族阶层。统治者和
从尹贵,族从男口子。的“统尹称,”代,表手身握份权地杖位,。表示治事;从 “口春”秋,中期表后示,公发室布衰落命,令政。权下移,有才能的人逐渐走入权利
反问句增强感情色彩,既具有说服力,又具有感染力。
22
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 “礼”起源和核心是尊敬和祭祀祖先。 周礼是周初确立的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这套“礼 仪”对每个氏族成员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相当于后世的 法律。 周礼包括礼制、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 (一)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 (二)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 (三)礼貌(义),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 养(如恭敬、和顺、谦让)。 目的是为了“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礼的根本目标是维 护周王朝的统治。
野人:朴素粗鲁的人或指乡野平民,这里指平民百姓。 夫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出身平民的人;先 做官而再学习礼乐的人,是世袭贵族出身。如果让我选择的话, 那我一定会选择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去做官。”
做。”
15
疏通字词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言:字 行:奉行,实践 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 ‘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4
疏通字词 状语后置:于事敏 而于言甚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
![《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d62f48e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47.png)
正:匡正、端正
关键词:好学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 佾》) 仁:内在的仁德 如礼何:“如…何”,古代常用句式,“把(对)…怎么 样(怎么办)”
礼:指各种礼节规范
关键词:仁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关键词:好学
道:学问、人生哲理、大义、真理、是非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克己复礼为仁”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 覆一篑,往,吾往也。”
资料拓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明确:孔子“仁”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都 是从“克己”出发,向外延伸,推己及人(恕)。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 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阳货》)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夫:那 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怨:指讽刺时政。
群:提高人的人际交往能力。
迩(ěr):近。
关键词:学《诗》
文言积累小结 实词:敏、喻、质、文、野、史、迩 虚词:梳理“而”的几种用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 不 惧。”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 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
指明处事之道,认为处事修 行要做到仁德、恕道,克于 己修于仁方能成“大德”。
君子之风
君子“文质”观
最新高中新课程新增《论语》十二章精品ppt课件
![最新高中新课程新增《论语》十二章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008ef69dd88d0d232d46ae5.png)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司马牛请教如何去做一个君子, 孔子回答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不 大明白,接着又问:“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 称作君子了吗?”孔子的回答是:“内省不疚,夫 何忧何惧?”也就是说,如果自己问心无愧,那有 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当然,君子坦荡荡,不 仅是一个行为端正的问题,同时也来自于人的内在 品德。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仁爱、 智慧和勇敢。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 者不惧”,也就是说人如果有着一颗博爱之心,有 着高远的人生智慧,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那么他 就必然会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从而心底宽 广、胸怀坦荡。
• 【点评】这句话成为后世儒生修身养德的座右铭, 毛岸英的爱人教刘思齐,名字就从此句而来。初 中所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此意。
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论语·雍也》)
• 【译文】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 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恰到好处,然后才可 以成为君子。
• 1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 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 【译文】颜渊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返归 于周礼就是仁。一旦所有的人都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 全天下就尽归于仁了。对仁的追求完全取决于自己,难 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具体的做法。”孔子 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 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 愚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卫灵公》)
新课标高中语文新增篇目《论语》十二章2018年
![新课标高中语文新增篇目《论语》十二章2018年](https://img.taocdn.com/s3/m/8138a69265ce050876321363.png)
• 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 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 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 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 学会吸取教训,不要跟别人堕落下去。初中 所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此意。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 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 秩序的统治。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 王之弟——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即周礼。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 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礼乐制 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奠 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 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弱,诸侯争霸,礼坏 乐崩,礼乐制度受到严重冲击,进而造成 儒家创始人孔子,将致力恢复西周时期的 礼乐制度作为了自身的毕生追求。
【点评】“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 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 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 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 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 ,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 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 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 终。
10、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解】兴:抒发情志。观:观察(社会与自然)。
群:结交朋友。怨:讽谏怨刺(不平之事)。迩:近。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抒发 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结交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 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 的名字。”
《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
![《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29daa0d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98.png)
君子?
• 安居乐道,敏而好学 • 学习《诗经》的重要性 • 推己及人 • 克己复礼 • 智、仁、勇兼备 • 仁而懂礼 • 重义轻利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文质彬彬 持之以恒 仁为己任 追求理想不惧牺牲
《论语》
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 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 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 的一般原则;
孟子 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孔子 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 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和远大的志向,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 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 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
特殊句式
• 克己复礼为仁 •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判断句 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仁
亻
二
与 人 相 关
和 人与人相处 他
人
和善 相
处
治国措施 2
仁?
品格
7
11
为人处世的方法
10
忍耐和克制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27张PPT)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2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e614c55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ac.png)
——《论语·卫灵公》
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换位思考”。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 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尊重他人, 平等待人。
逐句剖析(十二)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朝闻道,夕死可矣。
“可”包含了闻道的欣悦、殉道的宁静与平 和,用语寻常却极其隽永。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彬彬”形容两者配合得十分适当,既不偏 胜于文,也不偏胜于质,不偏不倚,恰到好 处。叠字的使用,很有形象感。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止,吾止也。
“譬如”一词表明堆土成山,运用比喻手法, 说明功亏一篑的深刻道理,只出现喻体,未出 现本体,给人很多联想。
(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
2
新知探究
整体感知,梳理概括 1.请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填出下图的空缺内容。
论“仁” 论“道” 论修己与待人
整体感知,梳理概括
2、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一些 观点,请根据文本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语句
基本观点
逐句剖析(四)(五)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重义,小人重利;君子于 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
逐句剖析(六)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 深刻道理。
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换位思考”。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 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尊重他人, 平等待人。
逐句剖析(十二)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朝闻道,夕死可矣。
“可”包含了闻道的欣悦、殉道的宁静与平 和,用语寻常却极其隽永。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彬彬”形容两者配合得十分适当,既不偏 胜于文,也不偏胜于质,不偏不倚,恰到好 处。叠字的使用,很有形象感。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止,吾止也。
“譬如”一词表明堆土成山,运用比喻手法, 说明功亏一篑的深刻道理,只出现喻体,未出 现本体,给人很多联想。
(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
2
新知探究
整体感知,梳理概括 1.请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填出下图的空缺内容。
论“仁” 论“道” 论修己与待人
整体感知,梳理概括
2、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一些 观点,请根据文本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语句
基本观点
逐句剖析(四)(五)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重义,小人重利;君子于 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
逐句剖析(六)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 深刻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注解】(1)为山:堆积土山。(2)篑:kuì,土筐。
• (3)平地:填平洼地。(4)覆:倾倒。
• (5)进:前进。指继续堆土。
• 【译文】
•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 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 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 【点评】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
【点评】知者不惑:真正智慧的人,真正
的智者,什么都看透了, 所以不惑。
仁者无忧:仁爱的人拥有仁爱的心,看什
么都是美好的,所以无忧。
勇者不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注解】“其”,是副词,“大概,也许”的意思。
11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注解】
• 质,朴,质朴。
• 文,文采,文饰。野,鄙野、粗野。
• 史: 本指宗庙之祝史,或在官府之掌文书者,这 些人往往显得虚伪正经,故史意指虚浮,虚伪。 彬彬:这里指文和质相杂适中的样子。
•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 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 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点评】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弘大的志
向、坚毅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这
句话说得悲壮,总让我想起屈原的长叹:“路曼曼其
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还让我想起诸葛亮、岳
飞、文天祥、史可法……精品137、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 也;譬如平,见不贤而内自 省也。”
• 【注释】
•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齐:与......看齐。
• 焉:于之。
• 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 思:思考,心里想。
• 【译文】
• 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看见
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
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
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
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注解】知,通“智”,智慧。
• 【译文】
• 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
不会有忧愁;勇敢的人,不会有所畏惧。
• 孔子在这则语录里提出了“文质彬彬”的说法, 这为后人普遍接受,对这句话的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 乎?
【注解】
弘毅:弘,大。毅,坚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且意志坚毅, 因为他责任重大,路途遥远。以实行仁德为己任,不 是很艰巨吗?直到死才停止追求,不是很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 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 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 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 学会吸取教训,不要跟别人堕落下去。初中 所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译为“懂得”。
• 【译文】君子对道义通晓(看重),小人对利益 通晓(看重)。
• 【评析】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 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 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 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 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 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5
•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论语》八佾篇第三则)
• 【注释】①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 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 “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 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 【评析】仁,仁德。礼,指各种礼节规范。乐,
包括音乐和舞蹈。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
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
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
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
礼、乐的问题。 [1]精品6•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 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 秩序的统治。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 王之弟——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即周礼。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 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礼乐制 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奠 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精品1精品2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 (1)30岁前,位卑而能 “鄙事”,有志于学。
• (2)30—50岁,欲仕不能。
• (3)50—55岁,在鲁从政。
• (4)55—68岁,周游列国, 历尽艰辛。
• (5)65—73岁,安居鲁国, 办教育,理六经。精品3精品4
精品• 【评析】 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 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这就是“朝闻道, 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的内涵。孔子的 “杀身以成仁”、孟子的“舍生而取义”正是“朝 闻道,bea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译文】
• 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说:“有什么话是可以 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 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 人.”
• 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弱,诸侯争霸,礼坏
乐崩,礼乐制度受到严重冲击,进而造成
儒家创始人孔子,将致力恢复西朝闻道,夕死可矣。”
• 【译文】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 以。
• “道”指的是儒家的“仁义之道”,
• “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