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相关知识PPT.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验: SALT 1100IU/L, SAST 620IU/L , TBIL 50μmol/L。HBsAg阴性。
1.诊断什么病?诊断根据是什么? 2.如何治疗
答案: 1.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以甲型可能 性大。可进一步查抗-HAV IgM以确诊。 2. 治疗: ①消化道隔离;②卧床休 息;③可静滴葡萄糖液500ml加入Vit C, 亦可加入甘草甜素、茵栀黄注射液,有改 善症状、降黄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慢性乙肝免疫病理分期
1.免疫耐受期:SALT正常而HBVDNA高水 平复制:
2.免疫清除期:SALT升高而HBVDNA中度 复制 ;
3.病毒残留期:未被清除的HBV整合形成 潜 感 染 , ALT 正 常 , HBVDNA 低 水 平 复 制 。
免疫耐受
是指宿主对HBV抗原不产生特异性 免疫应答,是免疫系统与HBV和平共处 状态。
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功能缺陷密切相关。
慢性乙肝(CHB)的病程进展
HBeAg(+)
HBV携带→CHB→肝硬化→肝癌→死亡
HBeAg(-)
↑↑

一级 二级 三级(预防性治疗)
(阻断乙肝三步曲)
五、临床表现
1. 病毒血症 3. 黄疸 5. 肝外表现
2. 消化道症状 4. 皮肤表现 6. 其他表现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典型病例二
贾某,男性,36岁。乏力、纳差2周就诊。 HBsAg阳性2年。血清转氨酶反复升高1年多。 曾住院治疗3次,服用多种保肝药物,未用干 扰素等抗病毒治疗。无手术及输血史。
体检:一般情况可。无明显肝病面容, 肝掌可疑,前胸部可见3个小蜘蛛痣。肝脏肋 下未及,脾脏侧位肋下刚及,稍硬。无腹水 及浮肿。
间接胆红素升高的意义; (4) 胆酶分离的问题(重型肝炎)
3. 蛋白质
白蛋白:合成代谢功能的指标 球蛋白:纤维细胞增多合成的球蛋
白增多 白球比值(A/G):有时A/G倒置
4. 凝血酶原时间(PT)
1. PT延长的秒数:正常值12-16秒,比正常 对照小于3秒为异常;
2. 正常化比值:病人/对照:大于1.2; 3. 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值80-100%
体征
1. 黄疸; 2. 肝脏肿大:轻到中度肿大,质地
软, 有触痛,肝区有叩痛; 3. 出血体征:齿龈出血、皮肤淤点
淤斑。
慢性肝炎的各种体征
1. 肝病面容、肝掌、血管蛛; 2. 浮肿、 腹水; 3. 急性发作时肝脏肿大,重型肝炎
及肝硬化者肝脏缩小; 4. 脾脏肿大; 5. 腹壁静脉曲张;等。
巩膜皮肤黄染
病毒性肝炎相关知识
一、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10岁,某小学学生,因发热、 乏力、食欲差、恶心、呕吐1周,尿黄、眼黄2日, 于1998年3月12日入院。
既往无肝炎史,无用药史,无输血及手术史, 近1月内无下水史。最近学校中有同学患“肝炎”, 详细情况不明。
体检: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巩膜中度黄染, 肝肋下2cm,有压痛,脾肋下可及。
2. 血液(体液)传播:乙、丙、 丁肝;
3. 母婴传播:乙、丙、丁
流行病学2
(三) 易感人群: 1. 甲肝以儿童为主; 2. 乙、丙、丁、戊肝各年龄组均有。 (四) 流行特征: 1. 散发: 2. 暴发: 3. 季 节分布 4. 地理分布。
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
2%
26%
10% 2% 60%
抗HBc及/或抗HBs阳性 非感染人群 慢性乙型肝炎 HBsAg阳性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 HBsAg阴性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
的肝细胞并清除之 急性乙肝
慢性乙肝的发病原因
乙肝病毒入侵后,机体的免疫功能被激活,但
处于低下或者耐受状态,机体对已感染病毒的肝细
胞反复攻击,但是又不能完全清除之,导致肝组织
慢性炎症反复发作
慢性乙肝
参与肝纤维化的细胞
肝脏星状细胞(Ito细胞) 肝细胞 内皮细胞 kupffer细胞 Pit细胞
腹水和腹壁静脉曲张
六、实验室检查
(一) 肝功能试验 1. 酶学检查
(1.) 丙氨酸转氨酶(ALT、GPT): 正常值<40U/ML 临床意义:急、慢性上升.疗效观察指标。
( 2) 门冬氨酸转氨酶(AST、GOT)
正常值<40U/ML 临床意义:慢性肝炎上升.疗效观察指标。
2. 胆红素测定
(1) 胆红素类型:直应胆红素、间应胆红素 (2) 正常值:小于17mmol/L (3) 总胆红素升高、直接胆红素升高、
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
乙型肝炎垂直传播是指乙肝病毒在 生殖生育过程中通过男方或女方传给他 (她)的子女。
目前我国乙肝患者80%-85%来自于 垂直传播。
垂直传播发生的过程(产前)
垂直传播发生的过程(产后)
四、发病机制
(一) 甲型肝炎: HAV—经口进入肠道—病毒
血症— 免疫反应—肝细胞损伤。
乙肝的发病机理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肝细
胞的病变,其所复制的抗原表达在肝细胞膜上,激发人
体免疫系统来辨认,从而对已感染发生攻击和清除反应。
HBV通过激发宿主的免 疫系统攻击感染肝细胞 而间接引起肝损害!
急性乙肝的发病原因
❖ 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健全,免疫系统被激
活后
识别乙肝病毒,攻击已感染病毒
乙肝病毒(示意图)
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
传染性HBV 病毒颗粒
传染性HBV 病毒颗粒
DNA
部分双链 聚合酶
DNA
负链DNA
cccDNA
A(n) mRNA
逆转录酶
包裹后的前基 因 mRNA
肝细胞
HBsAg 包膜
三、流行病学
(一) 传染源: 患者病毒携带者(ASC1.2亿)
(二) 传播途径: 1. 粪口传播:甲肝、戊肝
意义:反映严重肝损伤(重型肝炎)
(二) 病毒基因检测
意义:定性和定量 方法:斑点杂交法
PCR法
(三) 免疫功能检查
T细胞亚群:CD3.CD4.CD8 细胞因子:干扰素、肿瘤坏死
因子、白细胞介素等
(四)病理检查(肝穿刺活检)
方法:1秒钟肝穿刺:简单、安全 意义:常规病理:确定损害程度、分级
二、病原学
1. 甲型肝炎病毒:HAV.抗-HAV. 2. 乙型肝炎病毒:HBsAg.anti-HBs.HBeAg.
anti-HBe.anti-HBc.HBVDNA. 3. 丙型肝炎病毒:HCV.anti-HCV. 4. 丁型肝炎病毒:HDV.anti-HDV. 5. 戊型肝炎病毒:HEV. 6. 庚型肝炎病毒:HG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