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5872243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1f.png)
1.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直观的图片、模型等教学资源,为学生讲解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分子与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2.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分子与化合物等。本章节旨在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之前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复习过程中,我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教学案例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秀表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主动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亲身体验化学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情感。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善于提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师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物质构成的奥秘,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为每个小组提供适量的实践任务,如共同完成一个实验报告、设计一个化学小游戏等,让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案--邓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案--邓](https://img.taocdn.com/s3/m/f3f90a35ee06eff9aef80744.png)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案教学内容: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目的:(1)了解原子构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2)了解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和使用。
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
(3)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4)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
(5)了解化学式的涵义,记住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6)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
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难点: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教学分析:尽管是复习课,本单元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不多,感性知识不充分,学生学,教师教都有一定困难。
学情分析:复习课上到现在,前面主要复习了是空气、氧气和水的知识,化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还没有系统复习,学生既有好奇的一面,同时理解运用又有困难的一面。
教学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分析、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间:3课时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知识梳理1.原子的构成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原子中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注意:(1)一般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三种拉子构成的。
但氢原子只有1个质子和1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教)就是质子所带电荷数。
因此,质子数=核电荷数。
又因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因此,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3)在原子中,由子核内质子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数相等且电性相反,因而原子不显电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c91ebd1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f6.png)
3.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中,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存在差异,教师需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验、实例等手段,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难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例,引出物质构成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实验教学,直观感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使学生对微观粒子有更直观的认识。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总结物质构成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三)情感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勤奋的科学态度,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c.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质构成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实践作业:
a.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并撰写实验报告。
b.搜集生活中与物质构成相关的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化学原理,进行小组交流分享。
3.拓展作业:
a.阅读化学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化学领域的前沿动态,拓宽知识视野。
7.知识整合,形成体系:通过总结、概括,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8.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奥秘《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奥秘《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f9d7c8b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8e.png)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奥秘《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从宏观角度认识“水”教师活动1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出示一瓶装有蒸馏水的试剂瓶,提问,引导,点拨,总结评价归纳学生活动1学习任务1:今天老师带来一瓶没有标签的蒸馏水,请帮助老师用水的化学式完成图1标签的书写。
问题1:由水的化学式可知水由什么组成?小组代表回答: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归纳总结:1.物质由元素组成的;2.地壳中居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生物体中居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空气中居前两位的元素:氮氧。
【练习1】【检测目标1】(1)二氧化碳由组成;过氧化氢由组成;高锰酸钾由组成。
(2)地壳中,含量第一的金属元素与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A. Fe3O4B. SiO2C. CaOD. Al2O3(3)由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组成的()A. Na2CO3B. Mg(NO3)2C. Al(NO3)3D. Fe2(SO4)3活动意图说明:本环节通过水的化学式的书写引出物质由元素组成,即从宏观上认识“水”,再通过练习达到复习巩固自然界中元素的分布的目的。
环节二:从微观角度认识“水”教师活动2提出问题点拨分析相互评价归纳总结学生活动2学习任务1:将瓶中蒸馏水倒入烧杯中,若把蒸馏水放大200万倍,我们可以看到构成水的微粒。
如果用“○”代表一个水分子,请在图2中画出微观的水。
学习任务2:如果继续放大水分子,我们会发现一个水分子是如何构成的呢?如果用“○”代表一个氢原子,如果用“●”代表一个氧原子,请在图3中画出水分子(至少2个)。
学习任务3:将食盐放在水中,很快就消失了,食盐是怎么溶解的呢?请从微观角度描述食盐扩散过程,尝试在图4中画出该过程。
学习任务4:对比图 2 、图 3和图4,上述图中传递出哪些信息?提出问题点拨分析相互评价归纳总结点拨分析相互评价归纳总结小组代表回答:(1)水是水分子构成;(2)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3)氯化钠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构成。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c81280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7c.png)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物质的组成和分类;(2)了解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概念及性质;(3)理解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4)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解决化学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总结、推理判断等思维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强化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3)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2)纯净物与混合物;(3)化合物与元素化合物。
2. 基本粒子(1)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及性质;(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3)化学键的类型。
3. 物质结构与性质(1)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2)分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3)金属晶体的结构与性质;(4)离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
4. 物质的变化与转化(1)化学反应的类型;(2)化学反应的本质;(3)物质转化规律。
5. 物质的性质与应用(1)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2)物质的应用领域;(3)物质的制备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质的组成和分类;(2)基本粒子的概念及性质;(3)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4)物质的变化与转化。
2. 教学难点:(1)原子、分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2)物质结构的微观解释;(3)化学反应的本质及物质转化规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利用实验、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3. 运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4. 注重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运用推理判断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与测验: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交流能力等;六、教学计划与课时安排1. 课时:本章复习共需4 课时。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62367cc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0c.png)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
2.掌握基本物质的种类和特性;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
1.物质的构成和性质;
2.基本物质的种类和特性。
三、教学过程:
1.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不同的物质,如铁、砖块、空气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和好奇心。
2.知识讲解(20分钟)
2.1物质的构成和性质
教师讲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包括物质的原子、分子构成,以及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是相互关联的。
2.2基本物质的种类和特性
教师讲解常见的基本物质种类和特性,包括金属、非金属和水等。
通
过图片和文字说明,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特性,并能够将其归类和描述。
3.实验活动(3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
3.1实验一:探究物质的导电性
学生将金属导线分别与两个灯泡连接起来,然后将导线的另一端分别
与不同的物质接触,观察灯泡的亮度和闪烁情况,判断物质的导电性能。
3.2实验二:探究物质的溶解性
学生取一些水,然后将不同物质加入水中进行搅拌,观察物质是否溶解,并用透明塑料杯盛装物质溶液,观察溶液的性质和颜色变化。
4.实验总结和讨论(20分钟)
5.拓展延伸(10分钟)。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学设计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ac7d2f2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0f.png)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核心教学主题。
只有了解了物质的微观结构,才能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才能更好的理解化学的内涵,才能提高学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
因而本主题的学习对学生深入认识物质的变化,学习身边常见物质的性质有着重要作用。
在这一主题的复习中,我们要进一步帮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去学习化学,认识一些化学现象的本质;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看五彩缤纷的物质世界,帮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系统地形成微粒观、元素观和物质分类观。
(二)教材主要内容《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包括四个二级主题:“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主要使学生形成物质分类观;“微粒构成物质”——帮学生构建完整的“微粒观”;“认识化学元素”——帮学生构建完整的“元素观”;“物质组成的表示”——将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和化学符号间建立了联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在本主题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分子式量等多个概念,以及原子的结构、化合价、根据化学式的计算等内容,涉及的知识多而杂,概念易混淆。
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把学过的主要知识进行分类、归纳和系统化,把学过的基础知识整理成“知识点”,把相互联系的概念连接成“知识线”,最后交织成“知识网”。
这样可避免知识零碎、不成系统,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三、教学设计思想本主题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对物质的由表及里的认识中,教会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世界。
初中化学_物质构成的奥秘 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物质构成的奥秘 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4507e71d5bbfd0a7856734c.png)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学设计(一)课前自学任务单(二)课中助学任务单(三)课后悟学任务单作业:对于不会的题目,课下可以继续观看视频或请教同学和老师。
感悟做题和复习的方法。
《物质构成的奥秘》学情分析本单元知识点又多,又难,而且零散琐碎。
所以我复习时分为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分散、详细的复习单个知识点;第二课时要求学生整合知识点,找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成网络图。
再做大量的题目进行练习巩固达标。
我这节课是第二课时,学案设计的题量较大。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采用学生做完题后,直接下发答案,学生对答案,不会的先自己解决,在小组内请教同学解决,同学们解决不了老师最后解决。
甚至把一些难题讲解过程录成视频,供学生课下再学习。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效果分析《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四第一轮复习,是初三第三单元的复习课。
前两个单元是从生活中了解几个化学反应的现象。
而从本单元开始,正式进入初级层次的化学学习,认识微粒:分子、原子、离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学习用化学符号表征物质以及如何计算。
如果本单元学不好的话,初四的化学方程式就不会。
所以本单元非常重要。
讲课反思时光飞逝,转眼又一届毕业生要进行中考。
中考之前又有一批老师准备中考攻略——复习课。
复习课设计的高效、有用与否,直接决定着学生考试的成败。
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重现,而是知识在心中的有机重组。
复习不是知识的强行灌输,而是在课堂搭建有利于交流的互动平台。
遵循这两个原则,我设计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
我的复习课分为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带领学生详细、具体的回顾学习每个知识点。
第二课时在课前,学生先通过课前自学任务单,先观看“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各个知识点间相互联系的简单视频,再动手去画一幅“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知识网络图,并练习解说自己的知识网络图。
第二天上课时,展示知识网络图。
先以六人小组为单位组内展示,评选出最优网络图。
再组间进行评选。
这时请每组设计出最优知识网络图的学生上台利用投影仪展示、并为大家讲解自己的网络图内容,之后组内的同学评价他的网络图之所以成为最优图的原因。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学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学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60da3c61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e8.png)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学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物质的构成微粒,如原子、分子、离子等;(2)了解物质的分类,如纯净物、混合物、化合物等;(3)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如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巩固物质构成的知识点;(3)利用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质的构成微粒;(2)物质的分类;(3)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2. 教学难点:(1)物质的微观构成与宏观表现之间的关系;(2)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与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空气、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复习物质的构成微粒、物质分类和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等知识点,巩固已学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物质的构成微粒,通过示例讲解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及特点;(2)讲解物质的分类,明确纯净物、混合物、化合物等概念,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3)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包括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如钢铁生锈、中和反应等,让学生分析其背后的化学原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课堂练习: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并及时批改、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物质构成的理解;3. 收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热情。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510b5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f6.png)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等。
2. 能够运用物质构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构成的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离子。
2.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元素、化合物、晶体等。
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学反应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2. 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质构成的概念。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和互助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的构成是什么。
2. 讲解:介绍物质构成的基本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等,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进行展示和解释。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物质构成的奥秘。
4.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水的沸腾、食盐的溶解等,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构成的知识进行解释。
6. 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物质构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操作和解释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物质构成的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从业者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深入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或相关企业,直观地了解物质构成的实际应用。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物质构成的奥秘 专题复习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 专题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849702227916888486d77c.png)
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复习教案)目的要求: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3.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可分性,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过程: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由讨论后回答。
⑴用其他方法能否将原子继续分下去?若能,它可以分为哪几部分?⑵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相对于原子来说,原子核所占空间有多大?⑶原了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⑷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⑸不同类的原了内部在组成上有什么不同?从表2--1中的数据,能发现有什么规律?学生阅读、思考、讨论,都是巡视辅导答疑,并安排适当时间板书再提出以下问题检查自学效果。
提问:⑴原子是由哪几种粒子构成的?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小结并板书: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中子:不带电原子电子(一)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⑶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的内部结构难以直接看到,我们可以通过形象化的比喻,发挥充分的想象,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原子模型(注意:不能完全用宏观运动去想象原子结构),从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几种原子的构成: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151dbc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6f.png)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以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
2、分子、原子、离子的特征,以及物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化合价的运用及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难点:
1、分子特征的探究,认识元素周期表。
2、化合价的灵活运用和商品标签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活动设计建议]
[活动一]知识整理(以学生总结为主,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为辅)。
[活动二]比一比,看谁答的准!
从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最外层电子等粒子种选择恰当的粒子填入下列空格处:
(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2)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
(3)“在化学变化中能否再分”是的本质区别;
(4)不显电性的粒子有;
(5)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设计意图:
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加深对微观粒子的认识和理解。
[活动三]赛一赛,看谁答的快!
1、1996年科学家在宇宙中发现一种由氢元素组成的新物质,其化学式为H3,在每个H3分子中有个氢,H3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2、据报道,某地发现一温泉,水温高达58℃。
经分析,该温泉属硅酸盐矿泉,有软化血管的作用,对心脏病、高血压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
已知硅酸盐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则硅酸的化学式为()
A、H2SiO4
B、H4SiO3
C、H2SiO3
D、Na2SiO3。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59f7d8ec1c708a1294a4457.png)
原子
概念
基本
性质
本质
区别
联系
问题3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问题4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什么是混合物?什么是纯净物?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
知识点2:原子的结构
问题1原子是由哪些微观粒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微观粒子具有什么特点?
问题2怎样画出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每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例4:下列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的简称
B. 相对原子质量近似值为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C. 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与一种碳原子质量的比值
D.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单位是克或千克
例5(2012·泉州)元素周期表
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右图所示
的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中获得
进一步强化化学变化的实质,学会熟练地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两变化”、“两物质”。
【方法指导】
(3)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为新分子或构成新物质。
(4)(1)混合物与纯净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3)属于阴离子的是_______;(4)属于金属元素原子的是_______。
作
业
设
计
人体中必需的微量元素铁、氟、锌、硒、碘等,虽然含量少,但对健康至关重要。下面提供几种微量元素的相关信息,请认真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微量元素中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有种。
(2)铁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3)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选填“阴”或“阳”)离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复习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复习课)](https://img.taocdn.com/s3/m/ec1db49f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28.png)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化学题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学习方法,提高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4.运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增强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批判性思维,学会用科学的视角看待问题,勇于质疑,敢于创新。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经历了前两年的化学学习后,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他们对于物质的性质、变化、分类等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对于物质构成的深层次知识,如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认识尚需巩固和提升。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需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1.基础题:针对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设计填空题、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提高题:涉及物质的量、化学键等难点知识,设计计算题、分析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导入新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我将注重以下方面的教学:
1.概念讲解:详细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强调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化学符号:教授化学符号的书写规则,如元素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4.理解化学键的类型,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能够分析常见物质的构成及性质与化学键的关系。
5.通过对物质构成的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化学方程式的平衡、物质的制备和性质分析等方面。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引导式教学策略,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回顾和总结已学过的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0e604f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34.png)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生活情境: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切入点,如饮料中的二氧化碳、食盐中的钠离子等,引导学生关注物质构成的奥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课。在经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基础知识,但对于物质构成的微观粒子层面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针对这一情况,我以“分子、原子、离子在宏观物质中的存在及转化”为主题,设计了一节实用性强的复习课。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如“分子、原子、离子在宏观物质中的存在及转化有哪些实例?”
2.讨论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小组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四)总结归纳
1.知识梳理:对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性质以及它们在宏观物质中的存在与转化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主动探究分子、原子、离子在宏观物质中的存在及转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注重知识的整合与拓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内容进行细化,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力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精选全文完整版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精选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86fdbff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56.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课题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型复习课编写张宏修订张廷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构成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知道原子构成及各粒子数的等量关系,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了解元素符号化学式及其表示的意义,梳理辨析元素、原子、分子物质间的关系。
3.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把握化合价、化学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4.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复习深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思辨计算能力,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科学精神教学重点 1.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符号及化学式2.知识结构的形成与完善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教学流程设计问题与教学设计学案与导学设计教学问题最佳解决方案创设情景生成问题如图是水分解示意图,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1)组成:水由____________组成;(2)构成:水分子由____________构成,1个水分子由______构成;从知识回顾进入本节内容复习定位提升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通过投影、板书展现这些知识间的关系【板书设计】智能应用1. 构成物质的微粒例1 关于氧气和铁的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分别由氧元素、铁元素构成B. 分别由氧分子、铁原子构成C. 分别由氧原子、铁原子构成D. 分别由氧分子、铁分子的构成例2 在一定条件下,分解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三种物质,都可以得到氧气。
说明这三种物质中含有A.氧气B.氧分子C.氧元素D. 氧化物2. 微粒的构成例1 在下列微粒中,属于原子的有(用序号填空,下同),属于阳离子的有,属于阴离子的有,属于同种元素的有。
1 2 34 5 6分析:分子、原子、离子是微观概念形成物质时用“构成”表示,元素是宏观概念,形成物质时,用“组成”来表示,故A不正确。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cdac55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c3.png)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组成,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概念及性质。
(2)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
(3)掌握化学键的类型,理解其形成过程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对物质构成原理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物质与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概念及性质。
2. 元素与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
3. 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化学键的类型、形成过程和作用。
4. 晶体结构:晶体的分类,晶体的空间结构及性质。
5.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物质的转化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质与粒子的关系及性质。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
(3)化学键的类型、形成过程和作用。
(4)晶体的结构与性质。
(5)物质的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1)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2)晶体结构的复杂性及性质差异。
(3)物质变化的微观解释。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与粒子、元素与周期表、化学键等基本概念和理论。
2. 实验法:进行晶体结构、物质变化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析物质构成的奥秘。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构成的奥秘。
2. 知识讲解:讲解物质与粒子、元素与周期表、化学键等基本概念和理论。
3. 实验观察:进行晶体结构、物质变化等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fa1aa7b307e87100f696bb.png)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构成物质的奥秘 复习▄︻┻┳═一重点:元素的符号,化学式和化学价,相对原子质量考点:化学式和元素的化合价难点:1、从微观角度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2、相对质量的计算3、原子的构成一、 复习原子、分子的有关知识二、 原子的构成历史回忆:原子学说的提出者——道尔顿;汤姆生介绍了枣糕型原子模型;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的设想。
1、 原子的构成情况:2、电性关系不带电的微粒:中子、原子(分子);带负电荷的微粒:电子;带正电荷的微粒:原子核、质子3、电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因是中子不带电);质子数=电子数(原因是原子不带电)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4、质量关系: m (原子)=m (原子核)+m (电子)≈m (原子核)【总结】(1)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碳6+6。
氧8+8)(2)原子核内不一定都有中子(氢:质子数1,核外电子1,中子0)(3)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铁:质子数26,中子数30) 原核外原子质中(在核外作高速(居于原(4)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课堂练习:一、填空1. 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的元素的原子,经测定该原子的近似相对质量为289,则其中子数与电子数的差是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中子数,故中子数为289-114=175,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为175-114=61。
2. 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中,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粒子填在相应的横线上:(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___。
(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
(3)带正电荷的粒子是________。
(4)不显电性的粒子是________。
(5)质量最小的粒子是________。
(6)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粒子是________。
(7)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粒子主要是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
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案
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构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了解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和使用,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
(3)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4)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
(5)了解化学式的涵义,记住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6)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
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过程与方法: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难点: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知识复习,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但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还没有系统复习,故学生对本章知识在理解和运用方面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分析、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投影展示】
二、专题讨论【重点提炼】
.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2.从微粒的观点认识和区分物理变化及化学变化
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仅是微粒间的间隙发生了改变,而微粒本身没有改变;但当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时,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其他物质,即化学变化的过程就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3.关于原子结构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子质量很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原子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4.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粒子种类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别
粒子
结构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粒子
电性
不显电性
显正电性
显负电性
符号用元素符号表示
用阳离子符号表示
用阴离子符号表示
联系
得电子
得电子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失电子
失电子5.元素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元素的分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的倾向
化学性质
金属元素
一般少于4个
易失电子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
易得电子
不稳定
稀有气体元素8个(氦为2个)稳定结构
一般不参加化学反应,性质稳定
稳定
6.化合价与离子符号的书写
化合价
离子
表示
方法用+1,+2,-1,-2等表示,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1”不省略)用+,2+,-,2-等表示,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1”省略不写)
实例
Na、mg、Al、cl、oH、So4
Na+、mg2+、Al3+、cl-、oH-、So42-
联系同种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和离子,通常数值相等,正负号书写位置不同7.化学式表示的意义宏观上:表示某物质;表示该物质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微观上: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还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情况。
8.化学式与化合价的关系
根据“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这一规律,可以应用化合价解决以下几种类型的问题:检验化学式的正误;
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书写实际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9.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计算化合物中原子个数之比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就是表示该元素原子的个数,这些数字的比值就是化合物中原子个数之比。
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之比就是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与
相对原子质量乘积之比。
计算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三、典例分析【思路点拨】
例1.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汽中都存在碘的微粒,馒头遇到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都能变成蓝色。
这一实验事实说明了
A.微粒始终在做无规则的运动B.微粒之间存在间隙
c.微粒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D.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例2.某同学在家做如图所示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在容器外壁划一条线,然后向水中放人一块蔗糖,再在容器外壁沿液面划一条水平线,在原来那条线的。
过一会儿发现糖块溶解,液面比原来水平线
了。
通过这一现象请你解释其中的原因。
例3.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
科学家设想在
宇宙中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反物质;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会产生“湮灭”现象,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能源研究领域中前景可观。
请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A.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B.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c.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D.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例4.下表是几种原子的构成。
新课标第一网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氢
碳
6
6
6
氧
8
8
8
钠
1
2
1
氯
7
8
7 通过此表,可以总给出的规律有:
(1)
,
(2)
,
(3)
,
(4)。
例 5.偏二甲肼是火箭推进器的常用燃料。
根据偏二甲肼的化学式c2H8N2。
你知道哪些信息(即化学式表示的意义)?请写出三点:
;;。
例6.由Na2So4、Na2So3和Na2S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中,测得氧元素的质量分数22%,则其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23%
B.32.6%
c.46%
D.无法确定
四、牛刀小试【练习实践】
.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阴离
子、阳离子中,按照要求填写下列空格: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
;
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是
;
构成原子核的微粒是
;
带正电荷的微粒是
;
带负电荷的微粒是
;
不带电荷的微粒是。
2.由某科技节目报道,夏威夷联合天文中心的科学家在宇宙中发现了氢元素的一种新粒子,它的组成可以用H3+表示。
一个H3+粒子中含有
质子,
个电子。
3.西汉刘安曾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这里的“铜”是指
A.铜元素
B.铜单质
c.氧化铜
D.铜原子4.甲醛是室内装潢时的主要污染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B.甲醛是由水分子和碳原子构成的
c.甲醛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D.甲醛由一个碳元素、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5.关于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它们的质子数相同
B.它们的核外电子数不同
c.Na+比Na多一个电子D.Na+最外层电子数为稳定结构6.1985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组成为c60的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它的分子中含有60个原子
B.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0
c.它是一种新型的混合物D.它是一种单质7.在符号2H、2So2、2ca、2H2o中,数字“2”表示的意义不尽相同,其中“2”的意义表示分子个数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8.现有①四氧化三铁;②食盐水;③水;④高锰酸钾;⑤洁净的空气;⑥液氧;⑦二氧化锰;⑧铁粉;⑨澄清石灰水;⑩碱式碳酸铜10种物质。
其中属于单质的是;属于化合物的是
;属于混合物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其中含有氧分子的物质有
;含有物质种类最多的物质为
;含有元素种类最多的纯净物为。
9.指出下列化学符号中“2”所表示的含义
2H
;S2–
;
2ca2+
;。
0.用化学符号表示:磷元素
;2个硫原子
;钠离子
;n个镁离子。
1.如图所示,把充满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和无色氢气的集气瓶中间的玻璃片抽走,使两瓶口密合在一起,可观察到A中两瓶气体的颜色很快就趋于一致,而B中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观察、对比实验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有:
⑴
;
⑵。
2.人体中钙元素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以羟基磷酸钙晶体[ca1062]形式存在,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牛奶含钙丰富而又易吸收,且牛奶和钙的比例适中,是健骨的理想食品。
右图是某乳业公司纯牛奶包装标签的一部分文字,请仔细阅读后回答问题:包装标签中脂肪≥3.3g,是指100mL牛奶中含脂肪质量至少要 3.3g,那么一盒牛奶含钙至少
g。
求羟基磷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若人体每天至少需要0.6g钙,且这些钙有90%来自于牛奶,则一个人至少要喝多少盒牛奶?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