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骨折诊疗规范
胸腰椎骨折(胸椎压缩性骨折)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胸腰椎骨折(胸椎压缩性骨折)入院标准:1.中老年患者,有明确外伤史。
2.X线/CT/MRI提示胸椎压缩性骨折。
3.骨折压缩程度小于椎体高度的1/3,无明显脊髓压迫症状。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胸椎压缩性骨折的住院患者。
一、胸腰椎骨折(胸椎压缩性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腰椎骨折(TCD 2019版:A03.06.01.26)。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椎压缩性骨折(ICD-10编码:S22.000x0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患者表现为腰背痛和(或)单(双)侧胁痛,早期大便秘结,有或无明确的外伤史,检查时脊柱外观可正常或可有畸形,伤椎棘突有压痛或叩痛,胁肋无压痛,可合并脊髓损伤,可有不全或完全瘫痪的表现。
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损伤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拍摄胸椎正侧位片,必要时加拍斜位片,CT检查可明确是否有无碎骨片突出于椎管内,并可计算出椎管的前后径与横径损失量。
在MRI片上可以看到椎体骨折出血所致的信号改变和前方的血肿,还可看到因脊髓损伤所表现出的异常高信号。
诊断:结合外伤病史、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综合诊断。
2.证候诊断胸腰椎骨折(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常见证候:(1)气滞血瘀证:伤后2周内,证属气滞血瘀。
近期胸背部有外伤史,胸背部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弦。
早期常伴有纳呆、胸闷、腹胀痛、恶心呕吐、二便不通等阳明腑实证或蓄血证。
(2)营血不调证:伤后2-4周,证属营血不调。
局部压痛,痛有定处,可按,活动尚可,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3)肝肾气血亏虚证:伤后4周以上,证属肝肾气血亏虚。
局部轻压痛,活动可,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沉或细。
胸腰椎骨折诊疗规范
胸腰椎骨折诊疗规范胸腰椎骨折诊疗规范意见初稿XXX脊柱XXX一、疾病诊断1、诊断标准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胸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伴或不伴神经损伤。
3)辅助检查:X线、CT(三维)、MRI、骨密度。
2、诊断1、病名:胸腰椎骨折2、中医辨证分型;早期血瘀气滞型,中期血瘀痹阻型,后期肝肾亏虚型。
如:胸腰椎骨折骨折(早期气血瘀阻型)。
3、西医分型:(压缩性骨折型、爆裂性骨折型、安全带骨折型(chance骨折)、骨折脱位型);如: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二、治疗方案1、保守治疗:2)复位方法:①、过伸牵引下体位复位:患者俯卧硬板床,双手过肩紧握牵引床,两助手站床尾,向上牵引患者双下肢,直至胸腹部离开床面,使脊柱过伸,整复者手掌按压伤椎棘突,使得患者身躯处于过伸位,以利复位。
②、垫枕法:牵引复位之后,患者仰卧硬板床,伤椎为中心下垫软枕,从5cm 开始每日增高1-2cm,至15cm,逐渐加厚,使脊柱过伸,伤椎复位。
此法也适用于高龄体质较差者同时不能耐受过伸牵引下体味复位者。
3):复位后锻炼:①、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在木板床上,用头部、双肘及足跟五点支撑起全身,背部尽力腾空后伸。
伤后7-10日可采用此法。
②、三点支撑法:在五点支撑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患者双臂置于胸前,用头部、双足支撑用力,使全身腾空后伸。
伤后2周可采用此法。
③、飞燕点水法:患者俯卧上肢后伸,小腿与踝部垫一枕头,使头部和肩部尽量后仰,同时下肢尽量绷直后伸,全身翘起,仅让腹部着床,呈一弧形,俗称“两头翘”。
此法要求较高,多在前两种方法锻炼一段时间后再采用。
4)、后期医治方法及注意事项:①配合本科室专用中药局部外熏洗;②理疗等促进局部损伤经络的修复;③活血、消肿、促进骨折愈合、止痛等药物对症医治(如血栓通、七叶皂苷钠、复方骨肽、双氯芬酸钠等)④绝对卧床休息三个月;④三个月后在胸腰段支具保护下下床举动。
2.手术治疗:包括椎体成形术、后路手术、前路手术一)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VP/PKP):适用于高龄、体质较差、椎体压缩不严重、骨质疏松症者。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
骨科单纯性胸腰椎骨折(骨折)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有明显外伤史。
(2)腰背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压痛、后凸畸形。
(3)X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2.西医诊断标准:(1)有明显外伤史。
(2)局部疼痛、肿胀,站立及翻身困难,可出现腹痛、腹胀甚至出现肠麻痹症状。
(3)X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二)病期诊断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
(三)症候诊断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淤血停积、血瘀气滞、肿痛并见,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筋骨虽续而未坚,肿痛虽未消而未尽,局部疼痛程度已有减轻,但活动仍受限,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气血两虚证:损伤后期,气血不足,筋骨不坚,可见腰部酸软、四肢无力、活动后腰部仍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虚细。
二、治疗方案(一)分期治疗1.早期(1)腰背部垫枕,腰背部行腰背肌功能锻炼.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五点式功能锻炼,患者用头部、双肘及双足作为承重点,用力腰背部呈弓形挺起。
一般在伤后一周内达到此练功要求)。
(2)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治法:理气化瘀、消肿止痛。
推荐方药:复原活血汤加减,柴胡、天花粉、当归尾、红花、穿山甲、酒浸大黄、酒浸桃仁等加味。
(3)对于椎管内梗阻明显的指征明确的,亦可考虑切开复位、椎管减压、椎弓根螺丝钉内固定及其植骨融合等手术治疗方法。
2.中期(1)骨盆牵引、腰背肌功能锻炼。
在床上可持续平卧位,持续骨盆牵引,并且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四点式功能锻炼,患者用双手及双足承重,全身弓形挺起如拱桥。
此练功方法难度较大,青壮年患者经过努力,在伤后5~6周内达到此练功要求。
)(2)辩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治法:和营生新、接骨续筋推荐方药:接骨紫金丹,续断、烫骨碎补、土鳖虫、煅自然铜等。
骨一胸腰椎骨折
胸腰椎骨折(中西医病名相同)一、概述胸腰椎骨折时指由于外力造成胸腰椎骨质连续性的破坏。
这是最常见的脊椎损伤。
在青壮年患者中,高能量损伤是其主要的致伤因素,如车祸、高处坠落等。
多发生在胸椎和腰椎交界处,因此临床上把胸11-腰2椎称为胸腰段。
胸腰段具有很大的活动度,又是胸椎后凸和腰椎前凸的转折点,在脊柱屈曲时以胸腰段为弯曲的顶点,因此最容易有传导暴力造成脊柱骨折。
胸腰段骨折合并截瘫通常是脊髓圆锥与马尾神经混合伤,伤后主要神经症状表现为以双下肢瘫痪、括约肌功能障碍为主。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中胸腰椎骨折诊断标准。
(1)有明确的外伤史。
(2)腰背部疼痛,脊柱活动受限,下肢瘫痪或不全瘫,二便功能障碍。
(3)腰背部肿胀,可有后凸畸形,压痛明显,椎旁肌肉紧张,叩击痛明显。
(4)X线片摄胸腰椎正侧位片可以明确骨折性质、部位。
(5)CT、MRI有助于了解脊髓受压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明确的外伤史。
(2)腰背部疼痛,脊柱活动受限,下肢瘫痪或不全瘫,二便功能障碍。
(3)腰背部肿胀,可有后凸畸形,压痛明显,椎旁肌肉紧张,叩击痛明显。
(4)X线片摄胸腰椎正侧位片可以明确骨折性质、部位。
(5)CT、MRI有助于了解脊髓受压情况。
(二)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以内。
外伤后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膜,阻塞气血、气滞血瘀。
局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
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则加剧。
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3、肝肾不足证:骨折4周以上。
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单纯性胸腰椎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单纯性胸腰椎骨折1范围本指南提出单纯性胸腰椎骨折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功能康复。
本指南适用于成人外伤性胸腰椎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 Simple thoracolumbar fractures凡因外伤引起的胸腰椎骨折并且无神经症状者均称为单纯性胸腰椎骨折,多见于T10~L2。
3诊断[1-3]中医病名:单纯性胸腰椎骨折。
西医病名:单纯性胸腰椎骨折。
3.1病史有外伤病史(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可无明显外伤史)。
3.2临床表现3.2.1症状 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可伴有肿胀。
3.2.2体征 局部可有压痛、叩击痛、活动受限,有时可见肿胀、后凸畸形等。
3.3影像检查X线片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CT检查可见有无椎板骨折下陷,关节突骨折,爆裂骨折骨块突入椎管及其程度;MRI检查可显示压迫脊髓的因素和部位、椎管狭窄程度、脊髓损伤改变等。
老年患者可行骨密度相关检查。
3.4分类3.4.1Denis分型A类:压缩性骨折;B类:爆裂性骨折;C类:安全带骨折;D类:骨折脱位。
3.4.2AO分型[4]3.4.2.1A类:椎体压缩类:①A1:挤压性骨折;②A2:劈裂骨折;③A3:爆裂骨折。
3.4.2.2B类:牵张性双柱骨折:①B1:韧带为主的后柱损伤;②B2:骨性为主的后柱损伤;③B3:由前经椎间盘的损伤。
3.4.2.3C类:旋转性双柱损伤:①C1:A类骨折伴旋转;②C2:B类骨折伴旋转;③C3:旋转剪切损伤。
3.4.3根据损伤后脊柱的稳定性分类[5]3.4.3.1稳定性骨折:轻度和中度的压缩骨折,脊柱的后柱完整。
单纯横突、棘突和椎板的骨折也属于稳定性骨折。
3.4.3.2不稳定性骨折:①三柱中有两柱骨折;②爆裂骨折:中柱骨折后,椎体后部骨折块突入椎管,有神经损伤的可能性;③累计前、中、后三柱的骨折-脱位,常伴有神经损伤症状。
胸腰椎骨折的中医诊疗PPT
。
加强锻炼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和 核心肌群锻炼,增强腰 部肌肉力量和稳定性。
注意安全
避免剧烈运动和意外伤 害,如佩戴护具、加强
防护措施等。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 减轻腰椎负担。
保健方法
热敷和按摩
通过热敷和按摩缓解腰部肌肉 紧张和疼痛,促进血液循环。
避免自行诊断和治疗
不要自行判断病情或随意使用药物,以免加 重病情或产生副作用。
注意康复锻炼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逐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复腰 部功能。
THANKS
感谢观看
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舒通经络,达到缓解疼痛、恢复功能的目的。
艾灸治疗
通过艾灸的热刺激,温通经脉、散寒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推拿治疗
舒缓按摩
对患处及周围肌肉进行轻柔的按摩, 缓解肌肉紧张、疼痛等症状。
整复手法
在专业医师的操作下,运用手法整复 错位的骨折部位,促进骨折愈合。
其他中医诊疗方法
拔罐治疗
通过拔罐负压吸引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刮痧治疗
通过刮痧刺激皮肤,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疼痛、肿胀等症状。
04
胸腰椎骨折的康复与护理
康复训练
早期康复训练
在骨折愈合的早期阶段, 进行轻度活动和拉伸,以 促进血液循环和减轻疼痛 。
中期康复训练
随着骨折愈合的进展,逐 渐增加活动量和强度,包 括肌肉力量训练和关节灵 活性训练。
体征
脊柱畸形、局部压痛、叩击痛 等。
影像学检查
X线、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 可确诊胸腰椎骨折。
胸腰椎骨折诊疗常规修改5(附件)
四川省骨科医院脊柱创伤科诊疗常规一胸腰椎压缩骨折诊疗常规(2010年)一、诊断要点1,外伤史(高处坠落、滑倒跌伤,重物落下打击,车祸撞击等)2,受伤部位肿胀、畸形、压叩痛、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可合并有脊髓神经损伤、大小便功能障碍3,影像学检查:X片(正、侧、斜位),CT,MRI检查可显示骨折脱位部位、类型和移位元情况、椎管受压情况。
二、骨折分类(一)稳定性分型:1、稳定型骨折:单纯压缩骨折压缩高度在1/2以下(本规范主要适用此型骨折)、单纯附件骨折。
2、不稳定型骨折压缩高度超过1/2,Cobb 角大于20度的压缩性骨折;:骨折脱位型;屈曲牵张型骨折;波及三柱的爆裂性骨折,多合并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
(二)暴力机制分型(Denis分类):1、Denis分类:屈曲压缩骨折(本规范主要适用此型骨折)、爆裂骨折、屈曲旋转骨折脱位、水平脱位、屈曲牵张型损伤2、压缩性骨折的Denis分型(前柱的压缩骨折):A型:骨折涉及上下终板;B型:骨折仅累及上终板;C型:骨折仅累及下终板;D型:椎体前侧皱缩,终板未受损。
(三)中医证侯分类:1、肝肾亏虚、骨断筋伤,多见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症见舌质淡苔薄白或黄,脉玄细。
2、骨断筋伤、血淤气滞,症见舌质暗舌底脉络淤紫、苔黄腻,脉玄。
3、骨断筋伤、血淤气滞、督脉受损,多伴有肢体萎软、麻木、二便失禁,症见舌质暗紫、苔薄黄,脉玄,日久可见脉细弱。
三、治疗(一)中医三期辩证治疗:1,早期治法(1-2周以内):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①中药内服:可选用创伤宁、玄胡片、三七口服液等,也可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汤。
外用新伤软膏;对伤后腹部胀痛的治疗:通下逐淤为法内服可选用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等加减,必要时行灌肠导便,气虚者以麻仁丸缓下。
②手法治疗:胸腰椎骨折正脊复位手法:方法一:复位时,患者俯卧位,两助手分别于患者两侧腋下和踝部,做对抗持续牵引3~5分钟,术者两手重叠置于骨折部用力只需向下按压1~2分钟,同时握踝部牵引的助手逐渐将两下肢抬起,使腹部离开床面,使腰脊柱过伸。
胸腰椎压缩骨折诊疗方案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中胸腰椎骨折诊断标准。
(1)有明显外伤史。
(2)腰背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压痛、后凸畸形。
(3)x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5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和《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孙传兴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年)(1)有明显外伤史。
(2)局部疼痛、肿胀,站立及翻身困难,可出现腹痛、腹胀甚至出现肠麻痹症状。
(3)x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二)病期诊断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
(三)证候诊断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瘀血停积、血瘀气滞、肿痛并见,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筋骨虽续而未坚,肿痛虽消而未尽,局部疼痛程度已有减轻,但活动仍受限,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气血两虚证:损伤后期,气血不足,筋骨不坚,可见腰部酸软、四肢无力、活动后腰部仍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虚细。
(四)中医鉴别诊断:1.闪腰:“闪腰”在医学上称为急性腰扭伤,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急性腰痛,疼痛学上称之为腰脊神经后支痛,还有人称为“非特异性腰痛”、“小关节综合征”、“腰肌劳损”等。
多发生于老年人、劳动强度大的工人、农民、久坐的办公人员等“闪腰”多由姿势不正、用力过猛、超限活动及外力碰撞等造成软组织受损所致。
2.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典型的腰腿痛伴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动受限,脊柱侧弯,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挺腹试验阳性、腱反射异常和皮肤感觉障碍等神经根受压表现。
胸腰椎骨折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胸腰椎骨折临床诊疗规范样本三柱概念1983年Denis根据400多例胸腰椎损伤妁治疗经验,提出一种新的三柱分类概念。
其前提是脊椎的稳定性决定于中柱的状况,而非决定于后方韧带复合结构。
三柱分类即将胸腰椎分成前、中、后三柱,前柱包括前纵韧带、椎体的前l /2、椎间盘的前部,中柱包括后纵韧带、椎体的后l/2、椎间盘的后部,后柱包括椎弓、黄韧带、椎间小关节和棘间韧带。
脊柱的稳定性有赖于中柱的完整,当前柱遭受压缩暴力,产生椎体前方压缩者为稳定性,而爆裂性骨折、韧带损伤及脊椎骨折—脱位,因其三柱均损伤,则属不稳定。
[诊断]一、症状和体征(一)有严重的伤病史,如从高空坠下,或弯腰工作时,头颈及胸背部被重物打击,或有严重的交通、工伤事故等。
(二)局部疼痛,往往程度剧烈,不能起立,翻身困难,搬动时病人常感疼痛程度增剧。
(三)患者骨折部分均有明显之压痛及叩击痛。
若棘突骨折、棘间韧带断裂,而局部有血肿形成者,其压痛程度尤为明显;若单纯椎体骨折者,其压痛往往稍轻,但一般叩击痛较为明显,尚必需注意在多发性损伤病者,有时因注意力集中在其他部位,胸腰椎损伤的压痛可以不明显,或甚轻,易被漏诊。
(四)腰背部活动受限、肌肉痉挛,系重要的体征,重者病人不能站立或坐起,轻者亦应有明显活动受限、腰背部肌肉痉挛,细心检查是不难发现的。
(五)腹胀、腹痛,胸腰椎损伤后,常因后腹膜血肿刺激植物神经,致肠蠕动减弱,常出现损伤以后数日内腹胀、腹痛、大便秘结等症状。
(六)神经症状。
胸腰椎损伤病人可能同时损伤脊髓或马尾。
其主要症状是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和膀胱、直肠功能均出现障碍,其程度随脊髓损伤的程度和平面而异,可以是部分性,可以是完全性,也可以是单纯马尾损伤。
总之症状的差异很大,骨科医师必需细心的检查,以作出合理的诊断。
应该知道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是非常严重的症状,其后果严重,可能导致病人终身残废,因此及时作出有效的治疗,争取最好的治疗效果是临床医师的职责。
单纯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
单纯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单纯胸腰椎骨折是指无脊髓、神经损伤的外伤性胸椎或腰椎骨折。
多见于T10~L2。
前柱在压力下崩溃,后柱受到牵张,中柱作为活动枢纽,椎体后缘的高度保持不变。
临床以屈曲型较为多见,单纯胸腰椎骨折分为三类:I类为单纯椎体前方楔形变,压缩不超过50%,中柱与后柱均完好。
II类是椎体楔形变伴椎后韧带复合结构破裂,并有棘突间距离加宽、关节突骨折或半脱位。
Ⅲ类为前、中、后三柱均破裂,椎体后壁虽不受压缩,但椎体后上缘骨折,折片旋转进入椎管,侧位X线照片上可见到此折片位于上椎与骨折椎的椎弓根之间。
一、诊断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中胸腰骨折诊断标准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中相关诊断依据拟订。
(1)有明显外伤史。
(2)腰背部疼痛、肿胀、压痛、后凸畸形、活动受限。
(3)摄X线片检查,椎体呈楔形压缩(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 中医分期治疗适应证:Ⅰ类、Ⅱ类骨折,Ⅲ类骨折骨块后移位不超过椎管1/3。
早期:指伤后1~2周内。
证属气滞血瘀。
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病人入院后卧硬板床,腰背部垫气囊托板[鲁威食药监械(准)字2008第1640004号],逐渐向气囊内充气,气囊的弧顶部位于受伤的胸腰椎背侧,气囊弧顶高度由初始10cm,在病人适应的情况下逐渐向内加压充气,24小时后达到最大加压程度,气囊弧顶高度可大15 cm。
同时采用持续骨盆牵引,牵引重量10~15千克,一般在24~48小时内腰背痛可逐渐缓解。
同时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五点式功能锻炼,患者用头部、双肘及双足作为承重点,用力使腰背部呈弓形挺起。
一般在伤后一周内达到此练功要求。
)中药治疗治宜活血行气导滞。
可内服消肿止痛胶囊(鲁药制字z1020030014,主要成份为:丹参、当归、赤芍、醋延胡索、土鳖虫、三七等十味)。
2013胸腰椎压缩骨折诊疗方案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中胸腰椎骨折诊断标准。
(1)有明显外伤史。
(2)腰背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压痛、后凸畸形。
(3)x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5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和《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孙传兴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年)(1)有明显外伤史。
(2)局部疼痛、肿胀,站立及翻身困难,可出现腹痛、腹胀甚至出现肠麻痹症状。
(3)x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二)病期诊断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
(三)证候诊断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瘀血停积、血瘀气滞、肿痛并见,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筋骨虽续而未坚,肿痛虽消而未尽,局部疼痛程度已有减轻,但活动仍受限,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气血两虚证:损伤后期,气血不足,筋骨不坚,可见腰部酸软、四肢无力、活动后腰部仍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虚细。
(四)中医鉴别诊断:1.闪腰:“闪腰”在医学上称为急性腰扭伤,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急性腰痛,疼痛学上称之为腰脊神经后支痛,还有人称为“非特异性腰痛”、“小关节综合征”、“腰肌劳损”等。
多发生于老年人、劳动强度大的工人、农民、久坐的办公人员等“闪腰”多由姿势不正、用力过猛、超限活动及外力碰撞等造成软组织受损所致。
2.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典型的腰腿痛伴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动受限,脊柱侧弯,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挺腹试验阳性、腱反射异常和皮肤感觉障碍等神经根受压表现。
胸腰椎骨折诊疗常规
胸腰椎骨折诊疗常规[病史采集]1.及时采集病史,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内容要求全面、系统,包括受伤时间、受伤机制及伤后处理情况,尤其详细询问伤后胸腹症状。
【检查】1.脊柱检查,要求入院后立即完成,包括脊柱畸形、压痛、肿胀情况,同时进行胸部及腹部检查,以防合并胸腹损伤的漏诊。
疑有胸腹部损伤者,即请有关专科会诊。
2.神经系统检查:脊柱骨折常伴有脊髓损伤,在全面检查基础上,重视两下肢运动、感觉、反射的检查,切忌遗漏肛门及会阴部检查结果,并做好记录。
3.辅助检查:(1)X线检查,以了解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CT或MR1检查以便观察骨折移位及对椎管、内容物压迫情况。
(3)血常规、血型及出凝血时间检查。
老年病人查心电图及尿糖。
【诊断】1.有明确外伤史。
2.受伤部位的疼痛、肿胀、畸形、压痛、叩击痛及功能障碍。
3.根据X线、CT或MR1等影像学改变。
[治疗原则】1.屈曲压缩型骨折。
(1)单纯压缩性骨折,椎体压缩<20%,予卧硬板床及对症治疗3〜4周。
并尽早作腰背肌功能锻炼。
(2)椎体压缩,有无影响中柱、后柱等脊柱稳定性,来决定是否采用手术器械复位内固定。
2.爆裂型骨折,脊椎前中柱均受破坏,且常合并有脊髓神经损伤,主张早期治疗,尽早行椎管减压,重建脊柱稳定性,为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3.屈曲牵引型骨折,多系脊柱后柱损伤,对不合并有脊髓神经损伤者,主张卧床及对症治疗。
现仍多主张手术以加强。
4.屈曲旋转型骨折脱位,此类型骨折常伴有关节突骨折或脱位,为恢复脊柱生理载荷,主张手术治疗。
5.剪刀型脱位,主张手术治疗以恢复脊椎的稳定性。
6.合并脊髓损伤者,作好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如褥疮、呼吸系及泌尿系感染等)。
7.重视康复治疗,住院期间指导及协助病人做康复锻炼。
1.痊愈:脊柱稳定性恢复,功能无障碍。
2.好转:经治疗后脊柱活动功能部分障碍。
3.改善:脊柱骨折治愈,对合并脊髓损伤者截瘫无恢复。
(出院标准]骨折固定可靠,无近期严重并发症,可出院。
胸腰椎骨折的诊疗规22
单纯胸腰椎骨折的诊疗方案浙江省舟山市中医骨伤联合医院脊单纯胸腰椎骨折:是指无脊髓、神经损伤的外伤性胸椎或腰椎骨折,多见于T10~L2。
一 :诊断(一)、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照199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胸腰骨折诊断标准。
(二)中医辨证分型根据损伤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早﹑中﹑后期。
三期分治方法是以调和疏通气血﹑生新续损﹑强筋壮骨为主要目的的,临证时,必须结合病人体质及损伤情况辨证施治。
1、早期气滞血瘀一般在伤后1~2周以内,由于气滞血瘀,需消瘀退肿,以“下”﹑“消”法为主;若邪毒入侵可用“清”法;气闭昏厥或淤血攻心,则用“开”法。
2、中期筋骨未续是在伤后3~6周期间,虽损伤症状改善,肿胀瘀阻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未尽,仍应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故以“和”﹑“续”两法为基础。
3、后期肝肾两虚为伤后7周以后,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恢复,应以坚骨壮筋,补养气血﹑肝肾﹑脾胃为主,而筋肉拘挛﹑风寒湿痹﹑关节不利者则予以舒筋活络,故后期多用“补”﹑“舒”两法。
二:中医治疗(一)内治法1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1)、早期证属气滞血瘀。
主要证候:患处肿胀、疼痛明显,活动受限,舌淡红或淡暗,苔薄白,脉弦。
内服腰痛一号汤,方药:元胡12g,当归12 g,红花3g,炮山甲3g,制大黄5g,枳壳10g,三七3 g,骨碎补10 g,白芍10 g,赤芍10 g,川牛膝12 g,陈皮10 g,甘草10 g。
(2)、中期证属瘀血未尽,筋骨未续。
主要证候:肿痛渐消,肢体酸痛,活动不利,舌暗,苔薄白,脉弦涩。
治宜活血和营、接骨续筋。
内服接骨二号汤,方药:当归12g,川芎6g,白芍12g,杜仲10g,川断10g,骨碎补10g,丹参10 g,地鳖虫3 g,炮山甲3g,陈皮6g,自然铜10 g,甘草6 g。
(3)、后期证属肝肾两虚。
主要证候:肿痛已消,肢体乏力,肌肉瘦削,舌淡苔薄白,脉沉。
胸腰椎骨折中医治疗原则解析
胸腰椎骨折中医治疗原则解析一、整复骨折整复骨折是中医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第一步,其目的是使骨折端恢复到正确的位置。
整复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法整复和石膏固定。
手法整复是通过手法按摩、推拿等方法,使骨折端达到正确的位置。
石膏固定则是将石膏浇铸在骨折部位,以固定骨折端,防止其移位。
二、固定骨折固定骨折是中医治疗胸腰椎骨折的重要步骤,其目的是保持骨折端的稳定,促进骨折的愈合。
固定方法主要有三种:木板固定、石膏固定和牵引固定。
木板固定是将木板固定在骨折部位,以保持骨折端的稳定。
石膏固定则是将石膏浇铸在骨折部位,以固定骨折端,防止其移位。
牵引固定是通过机械牵引,使骨折端保持稳定。
三、内外用药中医治疗胸腰椎骨折强调内外用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
内服药主要是根据中医辨证,选用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的中药。
如柴胡疏肝散、七厘散等。
外用药则主要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的中药膏剂或敷剂,如红药膏、跌打膏等。
四、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是中医治疗胸腰椎骨折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促进骨折的愈合,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功能锻炼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初期应以被动锻炼为主,如翻身、咳嗽等。
随着骨折的愈合,可逐渐进行主动锻炼,如起床、行走等。
五、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中医治疗胸腰椎骨折的重要辅助措施,其目的是提供充足的营养,促进骨折的愈合。
饮食调理应根据中医辨证进行,如骨折初期应多吃一些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食物,如丹参、桃仁、山楂等。
骨折中期应多吃一些壮骨壮筋的食物,如牛骨、猪蹄等。
骨折后期应多吃一些补益肝肾、强筋骨的食物,如杜仲、核桃、黑芝麻等。
胸腰椎骨折中医治疗原则解析整复骨折是治疗的第一步,旨在将骨折端恢复到正确的位置。
整复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法整复和石膏固定。
手法整复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使骨折端达到正确的位置;石膏固定则是将石膏浇铸在骨折部位,以固定骨折端,防止其移位。
固定骨折是治疗的重要步骤,目的是保持骨折端的稳定,促进骨折的愈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腰椎骨折诊疗规范意见初稿
常德市第一中医院脊柱科周明
一、疾病诊断
1、诊断标准
(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胸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伴或不伴神
经损伤。
(3)辅助检查:X线、CT(三维)、MRI、骨密度。
2、诊断
1、病名:胸腰椎骨折
2、中医辨证分型;早期血瘀气滞型,中期血瘀痹阻型,后期肝肾亏虚型。
如:胸腰椎骨折骨折(早期气血瘀阻型)。
3、西医分型:(压缩性骨折型、爆裂性骨折型、安全带骨折型(chance骨折)、骨折脱位型);如: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二、治疗方案
1、保守治疗:
(1)适应症:各类稳定性脊柱胸腰段骨折;程度较轻的不稳定骨折不伴有神经损伤者;X线拍片、CT平扫显示椎体高度丢失<1/3,椎管内骨块占位小于30%者;老年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者。
(2)复位方法:①、过伸牵引下体位复位:患者俯卧硬板床,双手过肩紧握牵引床,两助手站床尾,向上牵引患者双下肢,直至胸腹部离开床面,使脊柱过伸,整复者手掌按压伤椎棘突,使得患者身躯处于过伸位,以利复位。
②、垫枕法:牵引复位之后,患者仰卧硬板床,伤椎为中心下垫软枕,从5cm开始每日增高1-2cm,至15cm,逐渐加厚,使脊柱过伸,伤椎复位。
此法也适用于高龄体质较差者同时不能耐受过伸牵引下体味复位者。
(3):复位后锻炼:①、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在木板床上,用头部、双肘及足跟五点支撑起全身,背部尽力腾空后伸。
伤后7-10日可采用此法。
②、三点支撑法:在五点支撑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患者双臂置于胸前,用头部、双足支撑用力,使全身腾空后伸。
伤后2周可采用此法。
③、飞燕点水法:患者
俯卧上肢后伸,小腿与踝部垫一枕头,使头部和肩部尽量后仰,同时下肢尽量绷直后伸,全身翘起,仅让腹部着床,呈一弧形,俗称“两头翘”。
此法要求较高,多在前两种方法锻炼一段时间后再采用。
(4)、后期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①配合本科室专用中药局部外熏洗;②理疗等促进局部损伤经络的修复;③活血、消肿、促进骨折愈合、止痛等药物对症治疗(如血栓通、七叶皂苷钠、复方骨肽、双氯芬酸钠等)④绝对卧床休息三个月;④三个月后在胸腰段支具保护下下床活动。
2.手术治疗:包括椎体成形术、后路手术、前路手术
(一)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VP/PKP):适用于高龄、体质较差、椎体压缩不严重、骨质疏松症者。
患者术后可以1周内下床活动。
此法具有切开少,创伤少,时间短,费用少,恢复快,安全的特点,将成为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的首选治疗。
(二)前路/后路手术:
其手术指征目前有几种观点:
①、胸腰椎损伤分型及评分系统(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 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 ,TLICS)。
具体标准是:(1)骨折的形态表现:压缩性骨折1分;爆裂性骨折2分;旋转型骨折3分;牵张性骨折4分。
若有重复,取最高分。
(2)椎体后方韧带复合结构的完整性:完整者0分;不完全断裂者2分;完全断裂者3分。
(3)病人的神经功能状态:无神经损害者0分;不完全损伤者或马尾综合症者2分;完全性脊髓损伤者3分。
各项分值相加即为TLISS
总评分,该系统建议大于或等于5分者应考虑手术治疗,小于或等于3分者考虑非手术治疗,4分者可选择手术或非手术治疗。
②、存在以下2点中任何一点均有手术指征:1、是否合并有椎管受压并伴有脊髓或神经损伤。
若合并有脊髓损伤应判明脊髓损伤的程度,是完全性损害还是非完全性。
2、是否存在不稳定。
脊柱骨折的不稳定性的概念尚有歧义。
目前较为通用的胸腰椎骨折不稳定性的标准为任何双柱损伤的骨折均为不稳定性骨折。
③、脊柱载荷评分系统(Load-Sharing scoring system)较受关注。
Parker等[19]依椎体粉碎程度、骨块进入椎管的范围以及后凸畸形程度等三方面进行打分评定,每项各打3分,最低为3分,最高为9分。
3~6分可单独行后路手术,≥7分行单独前路手术。
④Vaccaro等[14]认为,影响胸腰椎骨折手术入路选择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TLICS三大因素中的椎体后方韧带复合结构的完整性及神经系统功能状态。
其基本原则是:对有不完全神经功能损伤且影像学检查证实压迫来自椎管前方者,通常需要前路减压;对有椎体后方韧带复合结构破坏者,通常需要后路手术;对两种损伤均存在者通常需要前后路联合。
手术治疗的任务主要包括:(1)恢复椎体的高度、序列与曲度(复位、矫形)。
(2)解除神经压迫(减压)。
(3)重建脊柱稳定性(固定、融合)。
(三)后路手术(参考《脊柱外科学》中《改良Dick固定器手术》章节):
1、适应症:①、参考上面手术指征内容。
②、T8-S1各种不稳定性骨折
脱位合并截瘫者。
最多用于爆裂性骨折或者伴后柱损伤者,同时需行椎板切除或者后外侧入路减压手术者。
2、禁忌症:损伤已超过2周以上或者陈旧性脱位者。
3、术后注意事项:①、术后卧床休息一个月,功能锻炼;②、在支具保护下下床活动;③、根据X线结果取除外固定时间(10-12个月);④、术后12-14天出院,术后1、2、3、6、12个月来院复查。
⑤、抗炎、改善循环、促进骨折愈合对症治疗,中药三期辩证治疗。
(四)前路手术(参考《脊柱外科学》中《胸腰椎前路手术》章节)
1、适应症:①、参考上面手术指征内容。
②、胸腰椎骨折脱位伴不完全性
瘫痪,确证在硬脊膜前方有压迫存在,为前路手术绝对禁忌症。
就骨折类型来说,最适应于爆裂性骨折及屈曲压缩性Ⅲ°骨折。
③、脱位已超过2-3周,后路手术难以复位;若伴不完全截瘫需行减压术者。
术后注意事项:①、监测生命体征及伤口引流情况,术后48小时拔出引流管,不必要时输血;②、常规应用抗生素5-7天;③禁食2天,静脉补液,处理可能发生的肠胀气;④、鼓励深呼吸与咳嗽,及时处理胸部合并症。
⑤、卧硬板床,可适当抬高床头,以利呼吸与引流,不宜采取半卧位,避免脊柱前屈;⑥后柱完整者可在术后2周内坐起,后柱损伤者建议卧床2个月。
⑦术后12-14天出院,于出院前、术后3、6、12个月各复查一次X片。
⑧、抗炎、改善循环、促进骨折愈合对症治疗,中药三期辩证治疗。
三、内治药物:所有骨折患者均按骨折三期辩证施治
初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桃红四物汤加减、独圣活血片)。
中期接骨续筋为主,辅以和营止痛,舒筋活络(续骨活血汤)或骨康胶囊,每日三次,每次三粒。
后期补养肝肾、气血、强壮筋骨(补肾壮筋汤)。
四、功能恢复
1、非手术
早期:以肌肉舒缩活动为主;
中期:继续肌肉舒缩活动,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配合中药熏洗患处,中药离子导入,结合中医推拿手法按摩患处。
后期: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为重点。
在支具保护下下床活动,继续配合中药熏洗患处,中药离子导入,结合中医推拿手法按摩患处。
2、手术
术后即开始患肢肌肉主动功能锻炼,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在支具保护下下床活动。
五、疗效判定:
1、痊愈:骨折完全愈合,无胸腰背部活动受限,无软组织肿胀,活动时无疼痛。
2、尚可:骨折愈合,胸腰背部活动轻微受限,活动时轻微疼痛。
3、未愈: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附方:
桃红四物汤:
桃仁10g 川芎6g 当归10g 赤芍10g 生地10g 红花6g 丹皮10g 香附10g 延胡索10g
肿胀明显加茯苓、木通;疼痛明显加乳香、没药。
续骨活血汤
当归尾10g 赤芍10g 白芍10g 生地10g 土鳖虫10g 红花6g 续断10g 乳香6g 煅自然铜10g 没药6g 骨碎补10g
补肾壮筋汤
熟地黄10g 杜仲10g 枸杞子5g 五加皮10g 山茱萸6g 茯苓10g 续断10g 当归10g 牛膝5g 白芍10g 青皮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