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岑参》
高适与岑参的送别诗
![高适与岑参的送别诗](https://img.taocdn.com/s3/m/b7bbb238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9b.png)
高适与岑参的送别诗高适与岑参的送别诗高适,唐代著名诗人。
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蓝(今河北沧县)人。
幼年家贫。
下面请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适与岑参的送别诗1、《别董大·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2、《别董大·其二》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3、《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送别高适,是一首七言古诗,是唐代著名的诗人高适的作品,下面是此诗的原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原文】:送别作者:高适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
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
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注音:zuó yè lí xīn zhèng yù táo ,sān gèng bái lù xī fēng gāo 。
yíng fēi mù luò hé xī lì ,cǐ shí mèng jiàn xī guī kè 。
shǔ zhōng liáo liàng sān sì shēng ,dōng lín sī mǎ shǐ rénjīng 。
lǎn yī chū hù yī xiàng sòng ,wéi jiàn guī yún zòng fù héng 。
翻译:无赏析:无高适诗题材几类:边塞诗成就最高。
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https://img.taocdn.com/s3/m/b0c8ee1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76.png)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高适和岑参都是唐代杰出的边塞诗人,他们的作品中都体现了对战争、边塞生活以及忠诚、悲凉等主题的思考和表达。
他们的边塞诗有着相似的情感氛围,同时也有一些共同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方式。
本文将从情感氛围、战争主题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探讨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在情感氛围上,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都透露出悲壮、凄凉的情感氛围。
他们的诗作中常常出现血腥、沙场、孤寂等形象,烘托出边塞战争的残酷和边塞生活的艰辛。
比如高适的《赋别》中写道:“纵有扶桑带片云,他乡永守自豪君。
若人道畔为君哭,风纹露冷共神民。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到:“朔风凛凛雪飞瑞,铁马冰河入梦来。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媚。
”这些描写都体现出作者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边塞生活的思考和思索。
高适和岑参都以战争为主题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
他们用战争的背景和情节,表现了忠诚、爱国以及对战争浩劫的反思。
他们的边塞诗既有关于战争的壮丽描写,也有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比如高适的《大风歌》写到:“虏骑闻之应胆摧,车师西门伫献侯。
西戎草木连城霁,南蛮布帛留云愁。
”这些描述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悲壮,还体现了作者对胜利的向往和对敌人的鄙视。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通过歌颂武判官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表达了对武将忠诚的崇敬之情。
这些边塞诗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思考和体验,也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边塞生活的艰难。
高适和岑参在边塞诗的表现手法上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他们善于用具体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诗中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高适的《将进酒》通过描绘饮酒场面,寄托了对出征将士的祝福和对国家富庶的向往,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还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通过对雪的描绘,抒发了对战友的怀念和对边塞战争的思考。
他们的诗作中还常常运用对比和夸张等手法,使诗歌更有张力和感染力。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创作手法与表现方式都比较接近,体现了他们作为边塞诗人的共同特点。
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3f3761a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64.png)
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高适岑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以其在边塞地区的诗歌创作而闻名。
他通过描述边塞的壮丽景色、边军的英勇举动以及边塞民众的艰辛生活,描绘了一个个独特的群体形象,展现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坚韧精神。
在高适岑的边塞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高适岑的边塞诗大多以写景为主,在描绘边塞地区的自然环境时,他常常运用雄浑豪放的笔调和形象生动的描写,使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他以壮丽的河山、广袤的草原、雄伟的城堡为背景,借助形象生动的词句,将边塞地区的壮丽景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例如,在《从军行》中,高适岑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通过这样的描写,他展示了边塞地区的雄伟壮丽,以及边军士兵们所面对的艰难环境。
除了描绘边塞的自然景观,高适岑还通过写边军的英勇举动,展现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坚毅不拔的精神。
他赞美边塞的将士们为国家边疆的固守和安宁做出的贡献,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钦佩之情。
在《塞下曲》中,高适岑写道:“战士军前半骑白,都把银嘶泪不干。
泪尽乱,山河落落。
今夜月明人尽望”。
这一诗句深情地表达了边军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使人不禁为他们的荣耀和牺牲而动容。
除了描述边军的英勇壮举,高适岑还通过描写边塞民众的生活状况,展现了他们的艰辛和坚韧。
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描绘了边塞民众艰难的生活环境。
在《塞下曲》中,他写道:“塞鸿声碎,霜满《床前诗》未了。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劳。
”通过这样的描写,他以悲凉的语调和痛切的感情,传达了边塞民众被战争摧残的苦楚和无助。
高适岑的边塞诗并不仅仅是描写景物和人物,更是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他通过揭示边塞地区特殊的环境和人们的生存状态,深刻探讨了命运对人的影响和作用。
边塞地区的艰辛和困苦象征着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无力和脆弱。
在《塞下曲》中,高适岑写道:“努力奋斗不可怕,割回蓝袖沾红葩。
若属实,空令骄乡村转怯。
”这一诗句表达了人们对命运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传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呼吁。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https://img.taocdn.com/s3/m/3abc3040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ed.png)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高适与岑参是唐代两位备受赞誉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而他们的边塞诗更是他们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共同点之一是题材的选择。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一个独特流派,它以描述边塞风光、塞上英雄和对边疆战争的歌颂为主题。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中都有着对边塞风光的描绘,比如高适的《别董大》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描述了黄河边上的孤城和高耸入云的山峰,烘托出边塞的壮丽景色。
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朔风吹雪入戍楼,铁马冰河入骨寒。
”描写了寒冷的气候条件和边塞战士的坚韧毅力。
他们通过对边塞景观的描绘,突出了边塞风光的荒凉和边塞人民的英勇。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共同点还表现在对边塞战争的描述上。
边塞诗往往以战争为背景,通过描写战争的残酷和英勇的战士来表达对边塞战争的敬意。
在高适的《别董大》中,他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描述了一个战士从少年离家,到中年回家,面对亲人却无法辨认的场景。
这段描写不仅展现了边塞战士的辛酸和疲惫,也抒发了对战争带来的伤害的思考。
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以抒发对将领的深深怀念之情为主,他写道:“扑朔迷离风雨中,寒沙更似悬瀑雨。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马上刀痕新。
”描写了一位将领战胜重重困难,但回到家乡时却已憔悴不堪的悲壮情景。
通过对战争英勇的战士和对将领的怀念的描写,高适和岑参表达了对边塞战争的铭记和敬意。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还表现在对边塞人民生活困苦的描写上。
边塞地区的环境恶劣,人民生活艰苦,这也是边塞诗的一个重要主题。
高适的《别董大》中写道:“餐忘饱,饮忘渴,睡觉东窗忘西席。
”描述了边塞战士对物质生活的简陋和不舍得享受的态度。
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则再现了边塞战士艰苦的生活状况,他写道:“中间过,且莫语,数年思断肠。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论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论](https://img.taocdn.com/s3/m/505caa20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cd.png)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论
高适与岑参是唐代两位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边塞诗作品引起了
后世的广泛关注。
他们的诗不仅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军士的英
勇事迹,也反映了塞上生活的残酷和艰辛。
在他们的诗中,有许多异同之处。
一方面,他们的诗都强调了
战斗的激烈和残酷,以及军人的忠诚和勇气。
例如高适的《赋得古
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
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岑参的《登幽州台歌》中也表现出了士兵们的坚定和决心:“铁衣
迎寒霜,压戍连川陌,梦断边庭峰,雪飞几时伏。
华山远烟落,瀚
海长天濡,汉虏不肯来,音书断白骨。
”
另一方面,他们的诗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情感倾向。
高适的诗多
富于豪放和激情,形象鲜明,如《别董大》中的“红酥手,黄脸儿,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形象,表现出较为直接的感情表达。
而岑参的
诗则显得更为温婉细腻,如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所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给人一种深情而又
略带伤感的感觉。
综上所述,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虽有许多异同,但无论是情感
的倾向还是对边塞生活的描绘,都凝聚着唐代边塞的风貌和军人的
精神。
高适与岑参作品特点
![高适与岑参作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1909b19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fb.png)
高适与岑参作品特点引导语:高岑,盛唐诗人高适和岑参的合称,为盛唐边塞诗歌代表诗人的专称。
高适与岑参作品各有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适与岑参作品特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适与岑参作品特点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
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
唐代的边塞诗人可以分为几类。
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
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
再一类就是曾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适和岑参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两人年轻时都曾游历过河朔的燕赵,壮年时又双双到边塞从军。
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
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
岑参去边塞,多少有些被动不得已的因素,到边塞后,才开始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诗篇越来越多;高适去边塞是积极主动的,他写边塞诗,始于早年的河朔之游,到他任封丘县尉以及河西陇右节度幕府掌书记时,诗作慢慢减少了,而到他任淮南节度使后,诗作就几乎没有了。
史称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其实恰好相反。
因为高适写诗,是想借此沽名钓誉,到他五十岁入幕以后,诗的作用已经不大了。
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
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
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
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
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
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
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 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https://img.taocdn.com/s3/m/1201343c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63.png)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高适和岑参都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创作涉及边疆军事、春秋历史、人生感悟等多个方面。
他们所创作的诗歌在形式、题材、语言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但在某些方面却又有相同之处。
首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共性表现在题材上。
他们的诗歌作品中不乏描绘边塞风光、塞外生活的内容。
例如高适的《长安古意》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岑参的《登幽州台歌》则描写了边塞的雄浑景象:“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此外,两人还多次以边疆征战、节度使令等为题材,写出了不少有关军事困境、壮士忠诚等方面的作品。
其次,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在于语言风格上。
两人的边塞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不乏古意深厚、形容生动的描绘。
例如高适的《陇西行》中写道:“回川路长,归去来兮,每寻芳草忆衰颜。
出门俯崖,辟如也,登高阳峰,胜景也。
”岑参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则写出了凄美的离别之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最后,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共性还体现在其创作思想上。
两人的境遇和生活经历,都让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具有较为深厚的思想内涵。
高适在边塞守卫的生涯中,深刻关注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他曾写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离别情。
”岑参则生活在战乱的年代,他将自己的人生经历镌刻在诗歌中,展现出个体身份、尊严的追求。
他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涕泪满中宵,相留醉留归。
”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他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问,表现出了情感与思想的交融。
总之,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似之处,不仅在于题材、语言风格上的相似,更体现在创作思想和精神追求上。
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保留了历史的印记,更让我们在今天身处的和平年代,对于人生、国家、民族等问题,有更深刻、更具启示性的思考。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https://img.taocdn.com/s3/m/dae11e54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a8.png)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摘要】高适和岑参都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作品都以描绘边塞风景、表现壮志豪情、反映军旅生活、运用修辞手法和倡导爱国主义而闻名。
他们的诗歌中都展现出对边塞地区的独特感悟和深刻理解,描绘了那里的苍凉壮美。
他们的作品中也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责任感。
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达得淋漓尽致。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不仅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描写主题、表现手法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展示了他们对边塞生活的独特理解和热爱,同时也展现出边塞诗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关键词】高适,岑参,边塞诗,边塞风景,壮志豪情,军旅生活,修辞手法,爱国主义,相似之处,重要性,价值。
1. 引言1.1 介绍高适与岑参高适(约708-765年),字希逸,河东人。
岑参(约717-770年),字子昂,天水人。
两位诗人均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以其边塞诗著称于世。
高适以其直率豪放、壮烈慷慨的诗风而著称,其作品多表现军旅生活和爱国主义情怀。
岑参则以其清峻豪放、刚健慷慨的诗风而闻名,其作品多描绘边塞风景和塞上壮士的英雄气概。
二人都对边塞地区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热爱,他们的诗作中蕴含着对祖国的忠诚和对生活的热爱,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作品虽然各有特色,但在表现手法和主题选择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两位诗人都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边塞地区的风光和民风,展现出了壮丽的边塞画卷。
他们都倾注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将个人情感与国家荣辱紧密结合,表现了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歌在唐代以及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瑰宝。
他们的诗作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优秀的文学气质。
在现代社会,回顾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作品,不仅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更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弘扬爱国主义情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https://img.taocdn.com/s3/m/b6e03a48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15.png)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高适与岑参都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边塞诗是一种特殊的诗歌体裁,它反映了唐代边塞地区的历史风貌和风土人情。
而高适与岑参作为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诗歌风格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下面我将从诗歌主题、艺术手法和影响力三个方面来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从诗歌主题来看,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多以塞下曲为主题,反映了边塞地区的风景和人文风情。
高适在《赠婢》中写道:“昨夜东风吹血色,朔风吹雪花,吹落星如雨,飞入凉关门,情人在巴顿,行行重行行。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地区的寒冷和荒凉,表现了武士远征的悲壮情感。
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黯黯黄云鬼物吹,新城晚望霁光低。
十两银钩重马尾,沙头宛宛吹戍旗。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地区的风雪风貌和军营生活,表现了军中的孤寂和壮丽。
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都具有浓厚的边塞风情,突出了边塞地区的特殊历史和文化背景。
从艺术手法来看,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都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采用了较为丰富的修辞手法和音韵技巧。
高适在《赠婢》中运用了丰富的对比手法,通过描绘东风和朔风的冷酷风景以及情人在凉关门的离别情感,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荒凉和壮美。
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了较多的拟人手法,将黄云比作鬼物,将马尾比作银钩,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苍凉和戎马风情。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都采用了较为丰富的音韵技巧,押韵和对仗处理得当,具有较强的音乐美感。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在艺术手法上具有较高的水平,展现了诗人的文学功底和审美追求。
从影响力来看,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适是唐代边塞诗的开创者之一,他的诗歌以其深沉的思想和雄浑的风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岑参是唐代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诗歌以其清新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f63c97dd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3a.png)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边塞诗,听着就有一种粗犷的气息。
高适和岑参这两位诗人,都是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风格却各有千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1. 高适的边塞诗:豪情万丈高适,这位大诗人,他的边塞诗可是充满了豪情和气概。
让我们先来看看他的风格。
1.1 描写自然风光高适的诗,多半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
比如他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两句诗,读起来有种风雪呼啸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那辽阔的边疆。
高适特别擅长通过自然风光来衬托诗人的情感,用“北风吹雁”这样的描写,极具震撼力。
1.2 表达个人情感高适的诗,还特别注重个人的情感抒发。
他在《阮郎行》中提到的“汉家青垣,塞上长云”,就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透过他的诗,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家国的深沉感情,像是给人的心里抹了一层浓浓的乡愁。
2. 岑参的边塞诗:柔中带刚岑参的边塞诗,又是一番风味。
他的诗风不同于高适,更多了些柔美,也多了点奇幻的色彩。
2.1 描写奇特景象岑参的诗,特别注重边塞的异域风情。
他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征》就很有代表性:“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种描述,给人一种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画面感,仿佛让人穿越到了那风沙漫天的边疆。
2.2 表现民族风情岑参的诗,还充满了对异民族风情的描绘。
在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冰天雪地,雪中白头”这样的词句,把雪山、冰川等自然景观描写得淋漓尽致,展现了北疆的严寒和孤独。
3. 高适与岑参的共同点:情感真挚虽然高适和岑参在边塞诗上各有特色,但他们的诗歌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都以边塞为题材无论是高适还是岑参,他们的诗歌主题都是围绕边塞展开的。
他们通过对边疆自然风光和军旅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不同的情感色彩,构成了边塞诗的丰富画卷。
3.2 都充满了对家国的情怀两位诗人,虽然风格不同,但在对家国的感情上却是一致的。
高适通过对边塞的描写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岑参则通过对战争的描述表达对国家的担忧。
高适与岑参的异同
![高适与岑参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ccabc6db240c844769eaeed2.png)
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谈高适和岑参是盛唐时期的两位诗人,以写边塞诗著称。
他们的名字常被后人并列提及,是谓“高岑”。
两人都很幸运,赶上了“开元盛世”;又都很不幸,碰上了“安史之乱”。
两人还都曾背井离乡,辗转于长安、洛阳两地,以求仕途升达;又都不堪卑躬屈膝、为五斗米折腰,转而投笔从戎,征战沙场。
他们都有冲天的斗志,豪迈的气概,他们都有乐观的气度,宽广的胸怀,笔端一点,就将阵中凶险、塞外苦寒化作催人奋进的诗篇。
他们的边塞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具有共同的特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
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高、岑的边塞诗中,始终都洋溢着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怀。
高适“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志存高远。
岑参“万里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
”“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
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意气豪迈。
他们都抒发了报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但由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与差距,他们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叹:“谁怜不得志, 长剑独归来。
”“早治安边计,未尽平生怀。
”但他们并未因此而放弃对理想和抱负的执着追求,报国立功的情怀始终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和创作。
二、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如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士兵们“铁衣远戍辛勤久”,远离家乡和亲人,即使是妻子儿女哭断肠,仍然义无返顾地走向战场,是他们无情吗?不!因为这是在“破残贼”,是在保家卫国。
爱国主义是催促他们踏上征程的动力,激励他们奋勇杀敌的号角。
高适岑参诗译释
![高适岑参诗译释](https://img.taocdn.com/s3/m/4a63ca73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c5.png)
高适岑参诗译释
摘要:
1.高适和岑参的诗歌创作背景
2.高适和岑参的诗歌特点
3.高适和岑参的诗歌翻译与释义
4.高适和岑参诗歌的价值与影响
正文:
高适和岑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高适(约700-约765 年)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以边塞为背景,以赞颂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英勇为主题。
高适的诗歌风格豪放、奔放,他的诗句形象生动,意境深远。
他的代表作有《燕歌行》、《塞下曲》等。
岑参(约715-约770 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以山水田园为主题,以描绘自然风光和农村生活为主要内容。
岑参的诗歌风格清新、优美,他的诗句婉约、含蓄,意境深邃。
他的代表作有《山居秋暝》、《夜泊牛渚怀古》等。
高适和岑参的诗歌作品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诗歌风格和主题各具特色,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他们的诗歌作品被广泛翻译和释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他们的艺术成就。
高适和岑参的诗歌作品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影响。
他们的诗歌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被介绍到世界各地,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的来说,高适和岑参的诗歌作品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他们的诗歌创作对我国和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适与岑参
![高适与岑参](https://img.taocdn.com/s3/m/0df3dc9f6529647d26285208.png)
2、抒怀诗:
《封丘县》 表达现实浑浊、不乐世事、向往 隐居的思想。 风格:沉痛、舒缓 自嘲意味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桂阳孝廉
桂阳年少西入秦, 数经甲科犹白身。 即今江海一归客, 他日云霄万里人。
3、描写风光的边塞诗
塞上听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奇而入理,乃为之奇。若奇而 不入理,非奇也。……尝以己未冬, 谪戍出关,祁连雪山,日在马首, 又昼夜行戈壁中,沙石吓人,没及 踝膝。而后知岑诗“一川碎石大如 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之奇而实确 也。 ——洪亮吉《北江诗话》
送李副使赴碛qì 西官军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诗歌特点:注意力在人而非自然景观,以 抒情为主线,很少单纯写景。
1、描写战争的边塞诗:
代表作:雄壮浑朴的《燕歌行》
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 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 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塞下曲》
……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高岑的区别
内容:
岑:多以浪漫想象写边塞景色和建功 豪情。 高:更贴近现实,有对边塞苦寒、军 中苦乐不均的批评和战争的反思。 风格: 高:悲壮深沉; 岑:奇伟瑰丽,格调高昂。
王昌龄的边塞诗
《从军行》
边塞诗派: 高适与岑参
高适(702-765) 字达夫,少性落拓, 不拘小节,耻预常科。 前期生活孤贫,仕途 坎坷;后期日渐通达, 官至散骑常侍,封诗 人之达者,唯适而 已”。
课外古诗词积累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课件语文六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积累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课件语文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165dcdf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5c.png)
人物简介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做过 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唐代著名边塞 诗人。岑参描写边塞风光的诗歌既有亲 身经历,又有丰富想象,十分精彩。
代表诗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京》、《逢入京使》等。
相同之处
一、经历相同 高、岑二人具有相似的人生经历,都有军旅生活的真实体验。 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真实的记录了边塞生活。
知识链接
你一定听说过这样句话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 人不识君?”这是多么潇洒豪迈的送别朋友。彼此告别各奔 前程时,这样的赠言一定会让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那么你知道最先说出这句话的人是谁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讲到的诗人——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首 诗是高适送别好友董庭兰时写的。当时他为董庭兰作了两首七 绝,这是第一首。董庭兰在家里兄弟中排行老大,所以这两首 诗就叫做《别董大》送别“董老大”的意思。
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
高适和岑参并称“高岑”,都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而且都 是真正在边塞生活过的诗人。他们眼中的边塞风光和你想象中的是 不是一样呢?
人物简介
高适(700-765)字达夫、仲武,沧 州人。世称高常侍。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出身贫寒,有游侠气质。
高适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 唐时期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唐代的时候,羌笛是边塞上很常见的一种乐 器,经常出现在边塞诗中,但是并没有正式进入 唐代宫廷或军队,只是兵士们和少数民族人民用 来自娱自乐的简单乐器。现在在四川省的一些羌 族地区,我们仍旧可以看到人们演奏羌笛。在喜 庆丰收、过年过节、劳动休息时,人们总会拿起 羌笛吹上一曲。这时他们既不是表现战争的艰苦, 也不是诉说思乡的忧愁,而是表达自己愉快的心 情。今天,吹奏羌笛还是小伙子们向姑娘表达爱 情的一种方式呢!
高适岑参选集(中国古典文学名家选集)
![高适岑参选集(中国古典文学名家选集)](https://img.taocdn.com/s3/m/ee416c3f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97.png)
3
魯郡途中遇徐 十八録事 〔一〕
4
途中寄徐録事 比以王書見贈
5 奉酬北海李太
守丈人夏日平 陰亭 〔一〕
詠史 〔一〕
贈别王十七管記 〔一〕
田家春望
1
别董大二首 〔一〕
留别鄭三韋九 2
兼洛下諸公 〔一〕
3
送兵到薊北 〔一〕
4
使青夷軍入居 庸三首 〔一〕
5
薊中作 〔一〕
1
除夜作 〔一〕
2
答侯少府 〔一〕
01
還高冠潭口 留别舍弟 〔一〕
終0 2南 雲 際 精 舍尋法澄上 人不遇歸高 冠東潭石淙 望秦嶺微雨 作貽友人 〔一〕
03
灃頭送蔣侯 〔一〕
04
初授官題高 冠草堂 〔一〕
06
田假歸白閣 西草堂 〔一〕
05
高冠谷口招 鄭鄠 〔一〕
驪姬墓下作夷吾、重 耳墓隔河相去十三里
〔一〕
題平陽郡汾橋邊柳樹 參曾居此郡八九年 〔一〕
3 獻封大夫破播
仙凱歌六首 (選四) 〔一〕
4
北庭作 〔一〕
5
輪臺即事 〔一〕
登北庭北樓呈幕中 諸公 〔一〕
北庭貽宗學士道别 〔一〕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 京 〔一〕
1
玉門關蓋將軍 歌 〔一〕
2
玉關寄長安李 主簿 〔一〕
3
天山雪歌送蕭 治歸京 〔一〕
4
熱海行送崔侍 御還京 〔一〕
5
送崔子還京 〔一〕
火山雲歌送别 〔一〕 胡歌 〔一〕
高适岑参选集(中国古典文学名家选 集)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https://img.taocdn.com/s3/m/507c6a5e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3b.png)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高适和岑参都是唐代的诗人,他们的创作主题都与边塞有关。
在边塞这样一个特殊的地域背景下,他们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军事、战争、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他们的边塞诗在描写边塞景物、表达壮志豪情、抒发人民疾苦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常常以描写边塞景物为主题。
高适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以边塞的草原景色作为写景的对象,表达了草原的壮美和自然界的循环变化。
岑参的《白日依山尽》中也有类似的景物描写,他写道:“朔风吹白沙,青海入黑天,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这些描写既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又彰显了边塞地区的荒凉与辽阔。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常常表达了壮志豪情和对军事的关注。
在这些诗中,他们塑造了伟大英雄形象,歌颂了士兵们的英勇和忠诚。
高适的《后晋书感事四首》中写道:“愿得此身长报国,何辞生死望乘劳。
古南阳顾灵府遗,莲台意气过潼关。
”这首诗表达了对为国家战斗的军人的敬佩和赞美。
岑参的《白日依山尽》中也有壮志豪言:“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孤独而艰难的求学之旅的坚持和决心。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也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他们通过描写人们辛勤劳作、生活苦难等情景,表达对人民的同情和关心。
高适的《拟古乐府节拍令诗》中写道:“张弓射大虫,胖食人之肉。
我虫既能食人”,这首诗以苦难深重的边塞生活为背景,揭示了人民所受的艰辛与痛苦。
岑参的《赋得力田霜歌示鲁郡》中也有类似的描写:“早渡青河沙尘暗,散漫平野水云低。
种禾万顷鸿若天,丰岁万户皆丰衣。
”这首诗以描写农民的辛勤劳作和富饶的收成来表达对人民的关怀和祝福。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3eddafeccc7931b764ce15a4.png)
引导语:高适、岑参边塞诗比拟谈高适和岑参是盛唐时期的两位诗人,以写边塞诗著称。
世称“高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
人们常说“唐诗宋词汉文章〞。
盛唐时代的诸多因素,促成了边塞诗的繁荣,形成了一个边塞诗派。
高适、岑参为其代表诗人。
高岑二人虽俱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然二者的边塞诗同中有异,异中存同,各有特色。
现试以高适的《燕歌行》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对二人的诗作特色进行一番浅析。
高适家境贫寒,曾随军到东北塞外征契丹,体验过边塞生活,壮年在梁宋漫游,过的是落拓潦倒的生活。
他是开元盛世首先注意到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显然会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上,边塞诗也不例外。
《燕歌行》是高适有感于一次战役而作,文章开篇写“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一落笔便写战火纷飞,男儿慷慨应征,一下就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接下去,他不是清清地描写边塞生活和风物,而是从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情出发,对男儿奔赴边关的英勇行为进行讴歌和描绘。
“拟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写得雄迈高亢。
高适在安史之乱时,曾任谏议大夫,后又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刑部侍郎,终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因此往往是以政治家的眼光去分析边防问题,以政论的笔调说明自己的见解。
他的边塞诗不只反映征人思妇的离情——当然也有,如“铁衣远戍辛勤久〞、“征人蓟北空回首〞,而能通过边塞将士的生活描写,深刻地揭示出边防政策的弊病,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广阔爱国士兵还在前线浴血奋战,而边塞的将帅却携美人至军营,置战士生死于不顾,还在帐中欣赏美人的歌舞,其荒淫无耻之态跃然纸上!他在无情地鞭挞边塞将帅的同时,也表达出了对戍边士卒生活艰辛的理解。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https://img.taocdn.com/s3/m/8de61a78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b8.png)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高适与岑参是唐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边塞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题材选择、意境构建、情感表达等方面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高适与岑参在题材选择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他们都以边塞为创作背景,以表达自己对战争、边疆生活的感慨和思考。
他们通过描绘边塞士兵英勇抵御外敌、守卫国家安宁的场景,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认识。
比如高适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通过草木的轮回变化,表达了士兵们为国家作战而牺牲的悲壮情怀。
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绘了战场上的残酷景象和战士们的英勇才智,表达了对边塞战士的崇敬之情。
在意境构建方面,高适与岑参都倾向于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塑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
他们通过对沙漠、草原、雪山等边塞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边塞战争的艰苦环境和士兵们的英勇形象。
比如高适的《别董大》中写到:“河源破,胡墙然。
更无一塞寒鸿影。
”通过对战争破坏的河流和寒鸿飞过的寂静塞地的描绘,暗示了边防局势的严峻和士兵们的辛苦。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则描绘了雪山中战场的景象:“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飞沙连天雪。
”通过对风雪与战士的对比,凸显了边塞战场的残酷和战士们的英勇。
在情感表达方面,高适与岑参都通过强烈的个人情感抒发,突出诗人的感受和思考。
他们通过倾诉自己对边塞生活和战争的触动,表达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
比如高适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到:“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聚高堂,谁知道高堂在。
”表达了对友人的离别之情和对友人未来的关心。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则表达了对边塞战士的敬仰和慰问之情:“促织鹿裘去,吹角落木隳。
铁衣寒不退,中箭血犹滋。
”通过对战士身世的描写,表达了对士兵们的崇敬和对战争悲惨性的思考。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具有许多相似之处。
他们在题材选择上都以边塞为创作背景,以表达对战争、边疆生活的情感和思考。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https://img.taocdn.com/s3/m/e697bbbe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82.png)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高适与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以写边塞风情著称。
虽然两人有各自的独特风格和表现手法,但他们的边塞诗在主题、表现方式等方面有一些共同之处。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作品都着重描绘了边塞地区的壮丽景色和特殊环境。
他们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对比,展示了边塞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边塞人民的崇高品质。
比如高适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他们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大漠孤烟、银装素裹的壮丽景色,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都充满了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他们不仅关注边塞的自然景观,更关注边塞的战争和军民生活。
他们以豪迈的语言和极具感染力的词句,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忧虑,以及对边塞民众的敬佩和赞美。
高适在《和张仆射塞下曲》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达了自己对武将的敬仰和对战争的思考,“胡尘四起连朔漠,汉策三分绕蓟门。
”他们的边塞诗既抒发了个人情感,又彰显了对家国的热爱,充分展示了他们深深扎根于边塞民族情感的一面。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都含有浓郁的宿命感和哲理思考。
他们的作品中常常展现出对人生、命运和世事的深刻思考和颇具哲理的感悟。
高适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妃曲罢夜乌啼,霜深树尽月明稀。
”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到“芳甸绮丽四时春,山原旷朗万里晴”,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对人生悲凉和宿命的思考,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思考。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有着一些共同之处。
他们的诗作都以描绘边塞风情为主题,都展现了边塞地区壮丽景色和特殊环境,都表达了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命运和世事的深刻思考和哲理感悟。
他们的这些共同之处使他们成为唐代边塞诗坛上的佼佼者,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高适岑参集
![高适岑参集](https://img.taocdn.com/s3/m/b0189d29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15.png)
暮秋山行
邯郸客舍歌
送王大昌龄赴江宁
秋夜宿仙游寺南凉 堂呈谦道人
醉题匡城周少府厅 壁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01
高冠谷口招 郑雩阝
02
胡笳歌送颜 真卿使赴河 陇
03
初过陇山途 中呈宇文判 官
04
西过渭州 渭水思秦川
05
逢入京使
06
经火山
宿铁关西馆 碛中作
过碛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戏问花门酒家翁
安西馆中思长安
读书笔记
这是《高适岑参集》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高适岑参集》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 破九曲之作
九曲词(三首选二)
塞下曲
同鲜于洛阳于毕员外 宅观画马歌
1
赴彭州山行之 作
2
人日寄杜二拾 遗
3
送田少府贬苍 梧
4
送李少府
5
除夜作
01
南溪别业
02
自潘陵尖还 少室居止秋 夕凭眺
04
东归晚次潼 关怀古
06
函谷关歌送 刘评事使关 西
03
还东山洛上 作
05
夜过磐豆隔 河望永乐寄 闺中效齐梁 体
目录分析
别韦参军
行路难(二首选一)
塞上听吹笛
1
咏史
2
别冯判官
3
塞上
4
蓟门(五首选 一)
5
营州歌
01
邯郸少年行
02
效古赠崔二
03
独孤判官部 送兵
04
醉后赠张九 旭
05
淇上别业
06
送魏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诗人的性格和经历反映在创作上,使他的诗歌具有 沉雄深厚的特色。他对自己的抱负和才具充满自信: “公侯皆我辈,动用在谋略。(《和崔二少府登楚 丘城作》),对历史上的英雄勋绩也不胜向往: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 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画 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 穷。”(《塞下曲》)因其如此,现实中的不遇使 诗人格外愤激不平。
.
❖ 他又是具有纵横壮志和实际政治才干的人物, 生平第一次任官(封丘县尉)即因与宏阔志 向不合弃印而去。安史乱中他主动诣阙献计, 又先后得到玄宗和肃宗的赏识,受命于危难 之际。可见他志大才雄,并非好作空言之辈。
.
封丘作
我本渔樵孟诸野, 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 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 公门百事皆有期。
.
❖ 胡应麟(1551-1602),字元瑞,号少室山人,别号 石羊生,兰溪县城北隅人。是明朝著名学者、诗人和文 艺批评家,他在文献学、史学、诗学、小说及戏剧学方 面都有突出成就。他布衣一生,却广交天下,无论贵贱。
❖ 胡应麟最为著名的著作是《诗薮》,共20卷,分内外两 编。内编是分体总论,外编(包括杂编与续编)则是自 周至明,依时代为序,对作家、作品进行评论。《诗薮》 颇为 完整、系统地表述了作者的诗学思想,远远超越了 诗话发展前期的那种随笔、散论的性质,是集本体建构 和作家作品批评为一体的诗学专论。胡应麟笃信严羽之 主张,却不墨守严氏针对”以议论为诗”、“以文字为 诗”、“以才学为诗”之弊病,而把诗歌与禅宗联系说诗 之法,其说诗比较切实,在于其对用事之探讨,形独特 且系统之看法。
拜迎长官心欲碎, 鞭挞黎庶令人悲。
悲来向家问妻子, 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 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 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 转忆陶潜归去来 。
.
❖ 全诗直抒胸臆,滔滔说来,节奏鲜明而毫不 局促。形式上四句一转韵,每节前两句散行, 后两句以偶句出之,而对偶处总是最斩截最 激昂的内心独白。尤其“拜迎”、“鞭挞” 两句,既表现了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傲岸 性格,也表现了他不忍诛求百姓的内心冲突, 显得真切感人。
.
❖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风骨” 著称,他们都曾厕身戎幕,擅长以古诗尤其 是七古的形式来写边塞题材,而且诗中充溢 着感激不平之气。不过,这两位诗人同中又 有异,在诗坛上各自作出了不同的贡献。
.
❖ 高适(704—765)字达夫,渤海蓨tiao县(今河北景县) 人。
❖ 高适一生的经历比较丰富。他早年生活困顿,二十岁时 西游长安,开元十九至二十年间曾北上蓟门。以后约有十年 滞留宋州,过了多年“混迹渔樵”的落拓浪游生活。
.
❖ 高适的性格狂放不羁,年轻时结交游侠,过着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别韦参 军》)的放浪生活;
❖ 浪游梁宋时,也是“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 (《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行止不定。
❖ 杜甫称他“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送高三 十五书记十五韵》),殷璠称他“性拓落,不拘小 节”(《河岳英灵集》)。
高适 岑参
.
❖ 唐宋以来,高适和岑参是经常被人们并称的 两位诗人。例如杜甫说:“高岑殊缓步,沈 鲍得同行。《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 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
❖ 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沧浪诗话》)
.
❖ 严羽,南宋诗论家、诗人。字丹丘,一字仪卿,自号沧 浪逋bu客,世称严沧浪。严羽论诗推重汉魏盛唐、号召 学古,所著《沧浪诗话》名重于世,被誉为宋、元、明、 清四朝诗话第一人。
❖ 四十六岁时应试举有道科中第,然仅得汴州封丘尉之职。三 年后弃官,赴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书记。安史之乱 发生后,高适自骆谷西驰见玄宗,陈潼关败亡之势,又从玄 宗至蜀郡,拜谏议大夫。至德元年(756),受肃宗命征讨 永王璘,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此 后数任地方大员。
.
❖ 代宗即位后,先后入朝为吏部侍郎、刑部 侍郎,进封渤海县侯。《旧唐书》说他“有 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他最不 遇的是在第一次出塞前后的时期,那时他漫 游蓟北一带,想投笔从军,但未能如愿,不 得不在梁宋一带栖游,但这却是他创作力最 旺盛的高潮时期。晚年做了大官后,虽也间 有佳作,较之以前却不免有所逊色了。有 《高常侍集》。
.
❖ 辛文房说:“参……诗调尤高,……与高适 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唐才 子传》)
❖ 胡应麟说:“高岑悲壮为宗,王孟闲淡自 得。”(《诗薮》)
❖ 辛文房,西域人,能诗,泰定元年(1324)官居省郎之 职。此书成于元成宗大德甲辰(1304),共收唐五代诗 人传记278篇,传中附及120,合计398人。 唐代许多 诗人在旧史中无传可稽,辛氏广采资料,其中一些史料, 例如记载诗人登进士第年等,十分可贵;辛氏虽为众多 的唐代诗人立传,而其主旨却似乎在因人而品诗,重点 在标其诗格,而不在考叙行迹,所以其中叙述诗人生平 部分,杂采文集、笔记、小说等,而又缺乏必要的鉴辨, 史实的疏误甚多。相反,辛氏或摘取作家本人及他人诗 文,或采择前人旧评,或在前人旧评基础上有所增饰, 或自出新意,品评诗歌,则颇具启发性。所以,"此书 的主要价值与其说在提供诗人传记史料方面,倒不如说 是在唐诗的品评方面。"(陶敏、李一飞《隋唐五代文 学史料学》)但它毕竟是唯一的一部唐代诗人传记,故 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