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合集下载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作物栽培是指农业生产中种植和培育各种作物的过程。

为了保证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技术来进行管理和培育。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1.土壤改良土壤是作物的生长基础,良好的土壤条件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一方面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来改善土壤的肥力,提供充足的养分供应;另一方面可以进行土壤调理,如翻耕、松土、改良土壤结构等,提高土壤的通气性、保水性和保肥性。

2.种子选育种子是作物栽培的基础,良好的种子品质对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选择适宜的种子品种是作物栽培的首要环节。

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病虫害抗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品种。

3.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指在作物生长期间对作物进行合理的管理和照顾。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浇水灌溉: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量和生长阶段合理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避免水浸淹和干旱。

(2)病虫害防治:通过病虫害监测和病虫害防控技术,及时发现和防治病虫害,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

(3)除草除杂: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杂质,减少对作物生长的竞争,维持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养分供应。

(4)定植管理:对于果树和蔬菜等作物,需要根据不同的品种和栽培方式进行适当的修剪、摘心、扶正等措施,以促进作物生长和结果。

4.施肥技术合理施肥是保证作物生长和产量的重要措施。

通过施加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供应作物所需的养分。

可以根据不同的作物和不同的生长阶段,控制施肥时间和施肥量,避免施肥过多或过少的情况。

5.收获和储存在作物成熟后,需要及时进行收获。

不同作物的收获时间和方式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操作。

收获后,还需要对作物进行储存和保鲜,以确保作物的品质和市场供应。

总之,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是保证作物生长和产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土壤改良、种子选育、田间管理、施肥技术以及收获和储存的合理操作,可以提高作物的生长质量和产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奏和开花结实。
遮阳措施
在强光照射下,采用遮阳网或遮 阳棚等措施,可以降低光照强度 ,减轻作物的光抑制现象,保护
作物免受灼伤。
水分调控
灌溉制度
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和土壤水分状况,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确保 作物获得充足的水分供应,避免干旱或过湿对作物造成胁迫。
节水灌溉技术
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水 分浪费,同时降低土壤盐碱化的风险。
保温措施
在寒冷的季节或地区,采用地膜覆 盖、温室加热等方法,可以保持土 壤温度,确保作物正常生长。
光照调控
光照强度
不同作物对光照强度的需求有所 差异,通过选择合适的光源和光 照强度,可以满足作物的光合作
用需求,促进生长发育。
光周期管理
一些作物对光周期有特定的要求 ,通过控制光照时间和黑暗时间 的比例,可以调控作物的生长节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汇报人: 2023-11-23
目录
• 作物生长环境调控 • 作物养分管理 • 作物病虫害防治 • 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
01
作物生长环境调控
温度调控
适宜温度范围
每种作物都有其适宜的生长温度 范围,通过合理的温度管理,可 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产
量和品质。
温室通风和遮阳
在温室栽培中,通过通风和遮阳网 的调节,可以有效地控制室内温度 ,避免高温或低温对作物的伤害。
生物防治
采用生物农药、天敌昆虫 等生物制剂,对目标病虫 害进行特异性防治。
抗病抗虫育种
01
常规育种
通过选育具有抗病抗虫性状的优良品种,提高作物的自然抵抗能力。
02
基因工程育种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抗病抗虫基因导入作物品种中,培育出具有强抗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对部分作物进行培土或壅 根操作,增加根系稳定性, 提高抗旱抗倒能力。
病虫害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深耕 改土等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昆虫信息素等生物手段控 制病虫害发生和扩散。
物理防治
采用灯光诱杀、色板诱捕等物理方法 防治害虫。
化学防治
在必要时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 行化学防治,注意用药安全间隔期和 轮换用药原则。
度。
土壤与肥料
土壤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础,为作物提供水分、养分和空气等必要条件。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质和肥力 水平,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也有不同影响。在作物栽培前,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和培肥,提高土壤肥力和透气性。
肥料
肥料是提供作物生长所需养分的主要来源。合理施肥可以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在施肥过程中, 需要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肥特性和土壤肥力状况,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注意有机肥与无机肥的配合施用。
生物因子
有益微生物
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可以促进作物生 长、增强抗逆性和防治病害。通过施 用生物肥料和菌剂等措施,可以增加 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
病虫害
病虫害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在 作物栽培过程中,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如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生物防治和化 学防治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病虫害加重
气候变化可能加重某些病虫害的发生,对作物产量和质量 构成威胁。应对措施包括加强病虫害防治、选用抗病抗虫 品种等。
资源约束对作物栽培的挑战资源短缺是制约作物栽培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解决方案包括改进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推广耐旱作物品种等。
02
农业大数据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1.连作的必然性: ①社会需求。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大宗的粮粮食作物 和重要的经济作物的需要。②自然资源制约。③经 济效益(大型农场、机械化程度高地区) 2. 连作的危害:①土传性病虫害严重;②伴生性、 寄生性杂草危害;③土壤理化性质恶化、肥料利用 率下降;④土壤积累有毒物质,发生自我毒害等。
3.连作的技术:
3.作物布局的基本原则

大原则: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二是坚持

发挥比较优势,三是坚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 力。 具体原则:(1)稳定粮食生产:粮食生产 时基本生存的需要。(2)发挥资源优势与 经济优势 应在其生态适宜区种植经济效益 较高的作物。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 成化的产业带或产业区。(3)提高经济效 益
(1)选择耐连作的作物或品种。 根据作物耐连作的程度把作物分为三种: ①.忌连作的作物:豆类、花生、瓜类、烟 草、麻类、向日葵,应间隔2-4年再种; ②.耐短期连作的作物:豆科绿肥、薯类作 物。可连作1-2年,再间隔1-2年种植。 ③.耐长期连作的作物:水稻、麦类、玉米、 棉花等,可连作3-4年或更长。




(3)选择适应的作物种类:选择最适应的作物和 种类,但不能过分单一,以免增加风险。 (4)确定作物的配置:粮、经、饲比例;春、秋 作比例;主导作物、辅助作物比例。 (5)进行可行性鉴定:资源是否能合理利用,经 济效益是否合理;肥力、水、资金、劳力是否基本 平衡;各方面需要是否满足;加工储藏、市场、贸 易交通等是否可行;科技、生产者素质是否可行; 农林牧工商是否协调发展。 (6)保证生产资料供应:
第三章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3-1 作物栽培制度 §3-2土壤培肥及整地技术 §3-3播种育苗技术 §3-4水肥调节技术 §3-5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 §3-6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3-7收获防灾技术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作物栽培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中的栽培措施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本文将从种子处理、土壤管理以及农药使用等方面讨论作物栽培的措施和技术。

种子处理是作物栽培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良好的种子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种子处理主要包括种子消毒、种子灌浆和种子浸种。

种子消毒是指用药物处理种子,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种子灌浆则是将种子与药液或肥料混合均匀,提供给种子所需的养分。

种子浸种是将种子在药液中浸泡一段时间,以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早期生长。

通过种子处理,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加速生长,提高产量。

土壤管理是作物栽培中的重要环节。

良好的土壤管理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保持土壤湿润和通气性,并减少土壤中有害物质的积累。

土壤管理的关键是有机物质的施用和耕作措施的调整。

有机物质的施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有机物质的来源可以包括农田秸秆、畜禽粪便以及农作物的残渣等。

耕作措施的调整包括土壤翻耕、深翻和中耕等。

适时的翻耕可以翻松土壤,促进植物根系的发育和活动;深翻则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通气性;中耕则可以松土除草,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农药使用是作物栽培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农药可以有效地控制农作物上的病虫害,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农药的选择和使用上,需要根据具体的作物和病虫害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

农药的选择应考虑病虫害的种类和程度,选择对目标病虫害具有高度毒杀效果、不易产生抗药性的农药。

农药的使用应按照使用说明书上的建议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避免过量施用或误用导致农作物的中毒和环境的污染。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作物栽培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措施和技术,如水肥一体化、种植密度调整、病虫害监测和预警等。

水肥一体化是指根据作物的需水需肥特点,合理配置水肥资源,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利用率。

种植密度调整是根据作物的品种和生长特点,调整作物的种植密度,从而达到优化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农作物栽培技术优化管理措施

农作物栽培技术优化管理措施

农作物栽培技术优化管理措施农作物栽培技术的优化管理措施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农作物栽培技术的优化管理措施。

1. 合理施肥:根据农作物的营养需要和土壤的肥力状况,科学调整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合理选择有机肥和化肥进行配合施用,提高施肥效果,并避免过量施肥造成的土壤污染和环境问题。

2. 合理灌溉:根据农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的保水能力,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溉量,避免过度灌溉或不足灌溉导致的水分浪费或干旱情况,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稳定。

3. 防治病虫害: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合理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合理轮作、合理距离种植、合理施用农药等,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提高产量和质量。

4. 喂养和管理畜禽:对于养殖业来说,优化管理包括合理喂养和养殖环境管理。

合理配置饲料成分和饲喂量,提供良好的饲料和饮水条件,保证畜禽获得足够的营养和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产蛋率和肉品质量。

5. 合理播种和间作: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适宜环境,科学选择播种时间和栽植密度,合理进行间作和轮作,避免连作带来的土壤疾病和养分耗竭问题,提高产量和品质。

6. 农事机械化:采用农业机械化设备进行农作业操作,如播种、收割、施肥等,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成本,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和劳动强度,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7. 温室栽培技术:对于一些需要 controlledgrow 光照、温度和湿度的农作物,采用温室栽培技术可以提高产量和质量,延长生长季节,并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

8. 农田水利建设:适时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包括修建水利工程、整治河道、建设水池等,可以有效解决农作物缺水问题,提高灌溉效率,降低因水资源紧缺导致的农作物生长不良和产量损失。

农作物种植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

农作物种植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

农作物种植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土地准备种植农作物前,要对土地进行准备,确保土地的适宜性和肥沃度。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土地准备技术措施:1. 地力调查:通过土壤分析和检测,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PH值和质地等信息,以便制定相应的施肥和施工方案。

2. 病虫害防治:对土地进行合理的病虫害防治,如翻耕、杀菌和施用生物农药等,以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3. 土地平整:通过耕地、犁地和平整地表等措施,使土地表面平整,利于播种、栽培和排水。

种子和育苗种子和育苗是农作物种植的重要环节,对于获得优质和高产的农作物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种子和育苗方面的技术措施:1. 种子选择: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质种子,确保其萌发率和生长势。

2. 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消毒、浸种等,以提高种子的质量和抗病能力。

3. 育苗管理:控制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及时浇水、施肥和防止病虫害,以促进苗期生长和发育。

播种和栽培播种和栽培是将种子或幼苗移植到田地中进行生长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播种和栽培方面的技术措施:1. 播种方式:根据不同的农作物和地区的适应性,选择合适的播种方式,如直播、穴播和条播等。

2. 播期控制: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播期,以提高生长率和产量。

3. 栽培管理:合理控制间隔、密度和排水,及时施肥、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以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发育。

灌溉和施肥灌溉和施肥是农作物种植中必不可少的管理措施,对于提高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灌溉和施肥方面的技术措施:1. 灌溉方法:根据土壤湿度、农作物需水量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灌溉方法,如滴灌、喷灌和地面灌溉等。

2. 施肥管理: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农作物需求,选择适宜的施肥方法和肥料种类,如化肥、有机肥和微量元素等。

病虫害防治农作物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以下是一些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技术措施:1. 病虫害监测:定期观察和检测农田的病虫害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农作物栽培技术优化管理措施

农作物栽培技术优化管理措施

农作物栽培技术优化管理措施随着人类生活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也愈加精细化和科学化。

在农作物的栽培中,优化管理措施可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延长生长周期,还可以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作物的经济效益。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优化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管理措施呢?以下是一些具体措施。

一、栽培技术的策略管理良好的栽培技术策略管理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生产成本,延长生长周期。

在具体操作上,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适宜的时间种植。

对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农作物,需要选择合适的种植时间,确保作物在最适宜的气温和湿度条件下生长发育。

2、合理的施肥方案。

施肥方案必须科学合理,不能超量施用,否则会造成土地污染,影响农作物品质和产量。

3、科学合理的灌溉措施。

灌溉措施应该根据土壤状况、气候条件和作物生长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作物的良好生长发育。

二、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等使用管理措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等农作物保护剂也愈加安全、高效、低成本。

对于使用这些保护剂的管理,也有一些重要的措施。

1、合理的施用方式。

使用保护剂必须按照产品说明、科学技术和安全标准来进行。

2、采取防止剂量过量的措施。

使用保护剂务必掌握正确的使用剂量,过度使用会导致小体生态环境的污染和药害,不仅会侵害抗药性,还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3、及时清理过期的农药等剂量。

过期的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等危险物品必须及时清理,尽量不拖延,避免人员和环境的损害。

三、环境管理在农作物的栽培过程中,合理的环境管理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环境管理包括病虫害的排除、绿化、田间地头的清洁等。

1、控制病虫害。

防止病虫害是农作物栽培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可以使用生态清除、病虫害警报等有效的管理方法。

2、绿化。

绿化一方面可以修剪树木、草坪,还可以增加森林覆盖率,缓解地表水严重污染,对降低温度、净化空气等方面有很好的作用。

3、田间、地头清洁。

及时清除田间、地头的杂草和残留物,能够起到保持土壤的肥力、减少病虫害和死物质的作用。

作物栽培技术措施

作物栽培技术措施

作物栽培技术措施一、品种选择品种选择是作物栽培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根据自身的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应性好、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品质好的品种进行栽培。

通常情况下,高产的品种往往也具备较强的抗逆性。

二、地力调整地力调整是通过改善土壤结构、调整土壤肥力等手段,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可以采用有机肥料和化肥的合理施用,培肥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水能力,合理灌溉和排水,保持土壤湿润度和适宜的排水性,使根系发育良好。

三、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作物栽培的关键环节之一,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施肥需要根据作物种类、生长期、土壤肥力等因素来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时间。

一般来说,氮、磷、钾是作物生长的三大必需元素,施肥时应注意适量、均衡、科学稳定施肥,以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要,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四、合理浇水合理浇水是保证作物正常生长的重要措施。

浇水要注意及时性、适量性和节水性。

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求和土壤的湿度状况来确定浇水量和浇水的时机。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作物对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浇水量。

此外,要注意调整浇水的方式,尽量减少水分的蒸发损失,节约水资源。

五、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作物栽培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合理的防治措施。

首先,选用抗病虫害性好的品种进行栽培。

其次,定期巡视作物,并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的初期迹象。

可以采用人工捕捉、放虫、使用生物防治剂、化学药剂等方法来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六、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指在作物栽培的整个过程中,对土壤、作物和环境进行管理和调控。

包括杂草的防除、疏芽、追肥、松土、整枝、减茬等一系列操作。

这些管理措施有助于提高作物的生长环境,促进植株生长和发育,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总之,作物栽培技术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方法,提高土壤肥力、合理施肥、合理浇水、病虫害防治等手段来促进作物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高质量的目标。

农作物栽培技术要点与高产途径

农作物栽培技术要点与高产途径

农作物栽培技术要点与高产途径一、土壤管理要点1. 种植前进行土壤检测,了解土壤养分、酸碱度和有机质含量等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壤改良。

2. 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根据作物对养分的需求进行施肥,避免过量或不足。

3. 耕作深度要适中,能保持土壤湿润度的避免土壤板结。

4. 加强水分管理,及时浇水,并采取保水措施,如覆盖膜、中耕除草等。

二、良种选择与优质苗培育1. 选择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良种,如抗病虫害能力强、产量高的品种。

2. 种植前进行苗床管理,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如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提供充足的阳光等。

3. 控制苗床密度,保证苗木的生长空间和养分供给。

三、科学的播种与移栽1. 确定适宜的播种日期和播种密度,以减少空位和竞争,提高产量。

2. 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如消毒、浸种、温水浸泡等,提高种子萌发率。

3. 移栽时注意保护幼苗的根系,避免损伤,保证移栽后的幼苗生长健壮。

四、合理的施肥与病虫害防治1. 根据作物生长期和需求,科学施肥,避免施肥过量或不足。

2. 选择适宜的肥料种类,如氮、磷、钾等不同比例的肥料。

3. 定期进行病虫害监测,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初期阶段进行防治措施,如喷洒农药、剪除病叶等。

五、适时的灌溉与排水1. 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湿度状况,适时进行灌溉,避免干旱或过湿。

2. 注意洞察土壤排水情况,如有需要,进行排水处理,避免因积水导致作物生长不良。

六、适宜的密植与间作1. 根据作物生长特性和栽培面积,合理安排作物的密度,避免过密或过疏。

2. 可适当进行间作,例如在果树下种植短命作物,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七、适应气候条件与温室种植1. 根据不同作物的耐寒或耐热特性,选择适宜的种植日期。

2. 在气候条件较恶劣的地区,可采用温室种植,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增加产量。

八、定期监测与调整栽培措施1. 定期检查作物生长状况,了解作物需求和潜在问题。

2. 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栽培措施,如适时施肥、调整灌溉量等。

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方案

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方案

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方案是通过合理的管理和科学的栽培措施,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方案:1. 土壤改良:通过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的施用,改善土壤结构和养分供应,增加土壤肥力。

此外,采用深翻、中耕、覆盖等措施,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

2. 良种选育: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抗病虫害、丰产稳产的新品种,提高植株的抗逆性和产量潜力。

3. 合理密植:根据作物的生长特点和需求,合理确定植株间距,达到最优的光合利用和资源分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4. 水分管理:科学调控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遵循作物生长的需水规律,避免水分过量或不足,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5. 病虫害防治:采用综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包括良好的田间管理、合理施用化学农药和生物防治剂等,控制病虫害危害,减少损失。

6. 适时施肥:根据作物的生长期和养分需求,科学合理地施用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在关键生长时期给予适宜的追肥,提高养分利用效率。

7. 种植方式优化:根据作物的特点和生长需求,选择合适的种植方式,如直播、穴播、条播、整枝等,以提高作物的均匀性和通风性,促进产量增长。

8. 控制杂草:及时采取除草措施,保持田间整洁,减少杂草对作物生长的竞争,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9. 科学收获和后期管理:在作物成熟时选择适宜的收获时间,避免过早或过晚收获导致产量损失。

同时,进行适当的农田管理、秸秆还田和病虫害监测,为下一季作物的种植创造良好的条件。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方案,具体的技术措施应根据不同作物的特点和种植环境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产量和品质。

《作物栽培技术措施》ppt课件

《作物栽培技术措施》ppt课件
段。
作物栽培技术的应用场景
农业生产
作物栽培技术是农业生产的重要 支撑,通过应用作物栽培技术, 可以实现农作物的优质、高产、
高效、安全、稳定的生产。
生态环境保护
作物栽培技术可以改善土壤质量、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对生态 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
食品安全保障
作物栽培技术可以保障农产品的质 量安全,减少农药残留和有害物质 的含量,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
特点
03
04
05
综合性:作物栽培技术 涵盖了从种子到成品的 全过程,包括播种、施 肥、灌溉、病虫害防治 等多个环节,需要综合 考虑环境、品种、气候 等多种因素。
系统性:作物栽培技术 需要按照预定的生产目 标和要求,制定系统的 技术方案和操作规程, 确保生产的稳定性和高 效性。
地域性:不同地区的气 候、土壤、水资源等条 件不同,作物栽培技术 需要根据当地情况进行 调整和优化。
智能化灌溉
通过智能化灌溉系统,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和养分状况,精确控制灌 溉时间和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自动化采收
采用自动化采收设备,根据作物成熟度和天气条件,进行适时采收 ,提高生产效率和采收质量。
新品种培育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
新品种培育
通过传统育种和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逆性、抗病性、优质高产的作物新品种,满足农业生产的多样 化需求。
耕作时间
选择适宜的耕作时间,如春季、夏季 、秋季等,以避免土壤水分过大或过 小,影响作物生长。
施肥技术施肥种类根据作生长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选择适宜的肥料种类,如有机肥、化肥、 生物肥等。
施肥量与施肥方式
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土壤肥力状况,确定合理的施肥量和施肥方式,以满足作 物对养分的需求。

农作物的适应性栽培技术与措施

农作物的适应性栽培技术与措施

农作物的适应性栽培技术与措施农作物的适应性栽培技术与措施在现代农业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采取科学的栽培技术和措施,可以更好地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提高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农作物适应性栽培技术与措施,包括合理的水肥管理、适宜的温度调控、病虫害防治、生物调控和科学的灌溉方式。

一、合理的水肥管理农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要是不同的,因此合理的水肥管理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首先,要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和需水量合理安排灌溉频率和量,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导致作物的生长不良。

其次,根据土壤的养分含量和作物的生长需求合理施肥,确保作物获得足够的养分供应。

此外,可以采用水肥一体化的技术,通过滴灌、喷灌等方式将水和肥料混合供应给作物,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

二、适宜的温度调控温度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作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是不同的,因此要根据具体作物的要求进行适宜的温度调控。

例如,在低温季节,可以采取覆盖保护措施,如农膜覆盖、建立温室等,提供适宜的温度环境,促进作物的生长。

而在高温季节,可以采取喷雾降温、增加遮荫等措施,避免作物受热过度而受损。

此外,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不同地域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情况和作物的特性,调整合适的栽培技术和措施,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三、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农作物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要进行病虫害监测和预警,及时了解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趋势,采取预防和治理措施。

其次,要根据不同作物的特性和病虫害的生物学习性,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如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

同时,要加强病虫害的综合治理,采取病虫害防治与生态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四、生物调控生物调控是一种利用天敌或寄生虫控制病虫害的方法,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引入天敌或寄生虫来控制特定病虫害的发生,可以有效地降低病虫害的种群密度,保持农作物的生长状况。

农作物栽培技术优化管理措施

农作物栽培技术优化管理措施

农作物栽培技术优化管理措施农作物栽培技术是农田作物生产的基础,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减少农药和肥料的使用量,保护环境,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下面介绍一些农作物栽培技术的优化管理措施。

1. 土壤改良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对土壤进行改良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通常的土壤改良方法有施肥、有机肥的应用、耕地休闲、灌溉管理等。

根据土壤的类型和作物的需求,选择适当类型和用量的肥料施用,补充土壤中缺乏的养分。

有机肥的应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提供养分,增加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

耕地休闲可以使土壤恢复,减少作物连作难题。

合理的灌溉管理可以避免土壤水分不足或过多,保证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

2. 品种选择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习性和品质要求,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进行种植。

合适的品种具有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应性广、产量高、品质好等特点,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和抗病虫害的能力。

3. 种植密度和疏菜对不同的作物和品种,合理控制种植密度可以提高作物产量。

通过调整植株的间距和行距,增加光合有效辐射的利用率,减少病虫害的侵害,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疏菜是合理控制作物植株的数量和分布,以增加个体间光照条件和养分的供应,调整作物株型结构,促进作物均匀生长和提高产量。

4. 合理施肥合理的施肥是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重要环节。

根据作物的养分需求和土壤测试结果,选择适当的肥料种类和用量,进行分批施肥。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作物的营养状况,减少养分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5. 生物防治和绿色防控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和益生菌等生物手段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

选择对当地病虫有一定防治效果的天敌和益生菌,进行预防和控制。

绿色防控是利用物理、生物和生态学等非化学手段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通过改良种植结构、优化灌溉管理、合理疏菜和休闲、加强防治和封堵源头等措施,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风险。

6. 合理田间管理对于不同的作物和生长阶段,采取适当的田间管理措施,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第三节 营养调节技术
一、营养元素的吸收规律
1、作物种类不同,吸收的矿质养分的种类、数量不同。就 种类而言,禾本科作物和棉花需氮较多;豆科绿肥作物 需磷较多;烟草、麻类和薯类作物需钾较多,就数量而 言,水稻每生产100公斤经济产量需N、P2O5和K2O数 量2.10、1.25和3.13公斤;花生每生产100公斤经济产 量需N、P2O5和K2O数量5.45、1. 04和2.62公斤;甘 蔗100公斤鲜蔗茎需N、P2O5和K2O数量0.19-0. 23、 0. 07-0.14和0. 27-0.30公斤。 2、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养分的要求不同。总的趋势是生 长初期吸收量少、强度小;生长发育旺盛期吸收量、强 度明显增加;接近成熟时吸收也逐渐减慢。
二、株配置方式 1、植株配置方式:是指每一个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营养空间 的大小及形式,行间和株间的距离等。实质上是指作物群体 的均匀性问题。 2、确定种植方式的原则:(1)充分有效的利用光能;(2) 充分利用土壤营养和水分;(4)方便农事操作。 3、主要的种植配置方式:(1)撒播,植株个体分布不均匀; (2)条播,宽窄行法和等行距法等;(3)穴播,宽行窄株 法、行穴等距法、宽窄行法等。 生产上应用最多的是宽窄行法、宽行窄株法、行穴等距法。 前两种方法有利于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作物种植的行向的确 定一般认为东西行向与南北行向对光能利用率没有明显的优 劣之分。另外,在丘陵地区种植,等高线种植,品字型种植 更有利于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流失的作用。
2、栽培制度 根据前作收获期决定后作移栽期,根 据后作的适宜苗龄决定适宜的播种期,做到播 期、苗龄、栽期三对口。间套作栽培,应根据 适宜共生期长短确定播期。 3、品种特性 主要是指温光反应;春性品种易 晚播,冬性品种易早播;晚熟品种易早播,早 熟品种易晚播; 4、病虫害发生规律 调节作物播种期,错开病 虫发生季节,是防病治虫的农业措施之一。调 节播种期、错开病虫害发病季节,如玉米早播, 有利于避免地下害虫(蛴螬)和后期玉米螟为 害,并减轻大斑病的发生;水稻提早播种可避 免螟虫、飞虱和稻温病的发生。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作物栽培是指在特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技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首先,作物选择是作物栽培的基础。

根据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作物品种,以确保其生长和发展的条件。

其次,土壤准备是作物栽培的重要环节。

应进行土壤翻耕,以改善土壤结构和通气性。

在翻耕的同时,还需施用大量的有机肥料,以提供充足的养分供作物生长。

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适时、适量地施肥。

根据作物的需求,可以选择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进行施用,合理配比。

另外,生长期不同的作物对养分需求也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发育阶段进行分阶段施肥。

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也是作物栽培的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防治措施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例如,通过合理的轮作制度,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机会;通过合理的种植密度和间距,增加空气流通,减少病虫害的传播。

另外,水分管理也是作物栽培的重要环节。

根据作物的水分需求,合理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在干旱季节,可以通过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和喷灌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光照是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作物栽培中也要注意光照管理。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太阳光照射时间较长、阳光强度适中的地理位置种植作物。

如果遇到光照不足的情况,可以通过人工光源补光,以提供足够的光照供作物生长。

最后,作物栽培中还需要注意预防和处理各种不良气候因素的影响。

例如,遇到大风、暴雨、严寒等极端天气时,需要采取措施保护作物,以防止其受到损害。

综上所述,作物栽培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技术。

通过合理的土壤准备、施肥、病虫害防治、水分管理、光照管理和应对气候因素的措施,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当然,作物栽培中还需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农业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不断改进和创新,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作物的需求。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及注意事项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及注意事项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及注意事项农作物的高产栽培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收入和社会的粮食安全。

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农作物的高产,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以及注意事项,希望对广大农民朋友有所帮助。

一、合理选用优质种子选种是农作物高产栽培的第一步,优质种子是高产的基础。

优质种子应该具有良好的抗逆性、生长势强、产量高、品质好等特点。

农民在选种时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种子,不仅要注重产量和品质,还要注重抗病虫害和适应性。

同时要注意购买种子时要选择正规的销售点,不要购买假冒伪劣种子,以免影响产量和品质。

二、科学施肥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充分的营养,科学施肥是保证农作物高产的重要保障。

农民在施肥时要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和品种特点,合理施用氮、磷、钾等不同营养元素,满足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

还要注意合理施用有机肥和矿质肥,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土壤肥力。

三、科学浇水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科学浇水是农作物高产的重要因素。

农民在浇水时要根据作物品种、生长阶段、天气情况和土壤水分状况,科学合理地确定浇水量和浇水频次。

避免过量浇水导致土壤水分过多,影响根系通气和抗旱能力,也要避免缺水导致作物生长发育不良。

还要注意合理利用雨水,加强排水系统建设,防止积水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四、密植适宜稀苗密植和适宜稀苗是农作物高产栽培的重要技术手段。

农民在种植时要根据作物品种特点和生长阶段,合理安排种植密度和行距,保证作物充分利用光热和养分,提高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

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及时进行适宜的稀苗,留下健壮的苗,剔除弱小和畸形的苗,保证作物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和营养供给。

五、科学防治病虫害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高产的重要因素,科学防治病虫害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保障。

农民在防治病虫害时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合理轮作、混作、间作、间茬、抗病虫害品种选育、合理施肥和科学用药等,减少病虫害的危害。

农作物栽培技术优化管理措施

农作物栽培技术优化管理措施

农作物栽培技术优化管理措施1.合理选择品种:根据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等因素选择适合的农作物品种。

高产、抗病虫害、耐逆性强的品种更适合栽培。

2.土壤改良:积极采取土壤改良措施,如有机肥的施用、合理耕作、机械揭犁耕作等,以改善土壤结构、保持土壤水分和养分平衡,提高土壤肥力。

3.合理施肥: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和土壤的养分状况,科学合理地施肥。

可以进行土壤测试,确保施肥量和比例适当,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控制病虫害:定期巡视农田,及时发现和防治病虫害。

采用生物防治等安全环保的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5.合理水肥管理:科学灌溉,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浪费。

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和水分状况,合理施灌水。

6.种植结构优化:合理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选择轮作和间作的方式,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7.小气候调控:采用塑料大棚、遮阳网等技术手段,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提高作物的生长环境,增加产量和质量。

8.精细管理:合理控制作物的栽植密度和疏果、疏叶等管理措施,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和通风透光,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9.定期监测和评估:建立科学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定期对作物的生长状况、病虫害情况和产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10.知识更新和技术推广:加强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推广先进的农作物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优化农作物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是提高农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关键。

通过合理选择品种、土壤改良、施肥、病虫害治理、水肥管理、种植结构优化、小气候调控、精细管理、监测评估和技术推广等措施,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资源的浪费,保护环境。

这些措施需要农民和农业部门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实现农田的可持续发展。

《作物栽培技术措施》ppt课件

《作物栽培技术措施》ppt课件
化学防治优点
见效快、使用方便;缺点:易产生药 害和环境污染,长期使用易产生抗药 性。
05
现代农业技术应用
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实现大规模种植和养殖。
精准农业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田的精准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提 高产量和品质。
农业装备现代化
推广使用新型农业机械,如智能拖拉机、无人机、自动化种植机等 ,提升农业生产自动化水平。
土壤
包括土壤类型、pH值、肥 力等,对作物的生长和产 量有直接影响。
水源
充足的水源是作物生长的 必要条件,不同作物对水 分的需求不同。
作物生长周期
发芽期
种子吸水膨胀,胚芽突破种皮 ,开始生长。
幼苗期
作物开始长出真叶,进行光合 作用,逐渐形成根系和地上部 分。
生殖生长期
作物进入开花、结实阶段,形 成果实或种子。
病虫害防治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 治,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案例二:某地区玉米栽培技术
总结词
选择良种、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与灌溉、病 虫害防治
选择良种
选用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丰产性好的玉米品种。
适时播种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适宜的播种时间,确保玉米生 长的关键时期与当地气候条件相吻合。
播种技术
种子选择
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宜 的品种,确保种子的发芽率和生长适 应性。
播种方法
采用适当的播种方法,如条播、点播 等,确保播种均匀、深度适宜,有利 于作物的生长和管理。
播种时间
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当地的季节变 化,合理安排播种时间,确保作物能 够正常生长。

农作物栽培技术优化管理措施

农作物栽培技术优化管理措施

农作物栽培技术优化管理措施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作物栽培技术也在不断优化和改进。

针对不同的农作物,可以采取以下管理措施来提高产量和质量。

一、土壤管理1.合理施肥: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需求,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施肥时间,保证作物养分供应的均衡性和连续性。

要注意合理配比不同种类肥料,避免养分过剩或不足。

2.有机肥施用:适量施用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农药残留。

有机肥施用要注意控制施用量,避免田间出现秧苗烂根等问题。

3.增施矿质元素:合适的施用矿质元素可以提高作物的养分吸收效率,增加植株的抗病虫害能力。

根据作物对矿质元素需求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施用方式和时间。

二、水资源管理1.节水灌溉:合理利用水资源,选择合适的灌溉方法,如滴灌、喷灌等,减少水分蒸发损失,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要根据作物生长期需水量的变化,合理调整灌溉量和灌溉频次。

2.饮水给水:特别是对于蔬菜类作物来说,在开始果实扩大期之前,适量增加灌溉量,保证果实的水分供应。

果实扩大期后,减少灌溉量,以提高果实的品质和口感。

三、病虫害管理1.无毒防控:采取生物防治、性信息防治等无污染的病虫害防治方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频次。

要合理选择农药,控制药剂残留,保证农产品安全性。

2.病虫害监测:定期对农田进行病虫害监测,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趋势,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可以利用昆虫诱捕板、树棍等工具来进行病虫害监测。

四、生长管理1.适时播种:根据作物的生长习性和生育期,选择适时播种,确保秧苗的健壮和整齐,避免影响产量和品质。

2.畦整整齐:对作物进行畦整整齐的管理,保持一定的行距和株行间距,利于作物的生长和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剪揭营养:合理剪除作物叶片,促进营养物质向果实集中,提高果实质量和品质。

4.定期摘心:对于需要摘心的作物,采取定期摘心的方法,调整养分的分配,促进侧枝的发育,增加产量。

五、收获和储存管理1.合理收获:根据作物的生理成熟期和品质要求,选择合适的收获时间,避免过早或过晚收获,影响产量和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上述方程就可以推算出最高产量时的最适密度。
3、合理的种植密度:(1)作物种类不同,作物品种不同, 最适密度不同;例如,玉米的最适密度范围是4-8株/m2,高 粱是10-16株/ m2,水稻和小麦是250-300株/ m2,可见密 度越高,植株变小,当植株重量变小而接近临界株重时,收获 指数下降显著,据推算,玉米的临界株重约在40克左右,棉 花10克左右,水稻和小麦是1克左右。(2)种植密度(基本 苗)确定之后,可根据种子质量和田间出苗率等计算出播种量;
二、播种技术
1、种子清选和处理:种子清选就是在播前清除空、瘪、病 虫粒、杂草种子及其它杂质;方法是筛选、风选、液体比重 选等;种子处理就是晒种、石灰水锓种、药剂拌种、包衣剂 的使用等;另外还有锓种催芽等。例如,水稻泥水液体比重 法清选时,采用的泥水比40:100,若是食盐水时25:100; 在药剂拌种方面,用农用链霉素100-200 ul/L(毫升/升) 水锓种24小时,可防水稻白叶枯病;用0.1%的“402” 锓种 24小时可防治水稻稻瘟病。种子包衣剂主要成分是农药、微 肥、生长调节剂和微生物等,再加上成膜剂、稳定剂等包在 种子表面,起到苗期防病、治虫、促进作生长等的目的。催 芽的适宜温度是25-35℃,方式主要是水稻温室催芽,地坑 催芽、砂床催芽等。
露地育苗苗床的营养土采用熟土和腐熟 肥料配制而成。
可做成与湿润育秧相似的旱苗床或将营 养钵排列于苗床上
种子或撒播、条播、点播,播后盖薄土 (因作物而异)。
用覆盖物保持苗床体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供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4)设施育苗:采用某种覆盖物或调节温湿度和光照 的设施进行育苗的方式。
—设施育苗是露地育苗方式的发展。
2、栽培制度 根据前作收获期决定后作移栽期,根 据后作的适宜苗龄决定适宜的播种期,做到播 期、苗龄、栽期三对口。间套作栽培,应根据 适宜共生期长短确定播期。 3、品种特性 主要是指温光反应;春性品种易 晚播,冬性品种易早播;晚熟品种易早播,早 熟品种易晚播; 4、病虫害发生规律 调节作物播种期,错开病 虫发生季节,是防病治虫的农业措施之一。调 节播种期、错开病虫害发病季节,如玉米早播, 有利于避免地下害虫(蛴螬)和后期玉米螟为 害,并减轻大斑病的发生;水稻提早播种可避 免螟虫、飞虱和稻温病的发生。
——设施条件下培育的作物幼苗移栽入大田必须经历适应
性炼苗的过程,目标: 嫩弱苗
健壮苗
(人工温、湿、光) (自然温、湿、光)
3、移栽技术 苗床培育的壮苗按照栽培目标的密度配置行株距栽入大田。 移栽期的确定:
——根据移栽后易活棵确定移栽苗龄
——根据前茬收获期或与前茬共生期确定移栽时间。
移栽方法: ——移栽时要施好安家肥; ——带土移栽有利于缩短缓苗期; ——水稻小苗抛栽、或机械插秧; ——移栽时浇大水促活棵; ——分苗类移栽促进平衡发苗 。
肥料利用率(肥料当季利用率):有机肥当季利用率20 -25%;氮素化肥50-70%(其中碳酸氢铵和氨水因挥 发性强、使用方法不当,普遍在40%以下),磷肥15- 30%;钾肥50-70%。
肥料中有效养分含量:据许多地区分析:一般高肥力地 有机质含量均在1%以上,全氮0.08%以上,速效磷20- 30 mg/kg,速效钾50-100 mg/kg,土壤容重1.2-1.4。 孔隙度50%;中肥力地有机质含量均在0.7-1%以上, 全氮0.05-0.08%以上,速效磷10-20 mg/kg,速效钾 50-70 mg/kg;低肥力地有机质含量均在0.7%以下,全 氮0.04-0.06%以上,速效磷10 mg/kg以下,速效钾50 mg/kg以下。
大。
依据种植 制度前茬收获
时间
依据作物 生长发育 的安全性
——小麦、油菜的安全 越冬,水稻安全抽穗
——避开虫害、风灾等
2 、播种量的确定
一般规则
3 (seeding rate)
基本苗数×千粒重(g)
播种量(Kg/亩)=
发芽率(%)×种子净度(%)×出苗率(%)×106
灵活原则
考虑气候变化、土壤水分和播种方法。
2、播种方式: 播种方式是指作物种子在单位面积上的分布状态,
即株行配置。主要有撒播(如水稻育苗用撒播); 条播(主要分为窄行条播、宽行条播、宽窄行条播 等,小麦玉米带田,小麦窄行行距12-20厘米,宽 行玉米行距45-75厘米);穴播(也叫点播,在丘 陵山区使用较多);精量播种(又叫精密播种,再 小麦玉米上采用较多)
—设施育苗通过覆盖物的作用或其它设施的作用改变自 然状态下的温、光、水等条件,培育适应于特定栽培体 系所要求的健壮幼苗。
—设施育苗方式可概括为两类:保温育苗和增温育苗。
(5)保温育苗(protective cover nursery) 在露地苗床上加覆盖材料,广泛应用的有塑料薄膜、遮 阳网、玻璃、秸草等; 覆盖材料内的苗床温度或高或低于自然状态,而温度一 般较自然状态稳定; 覆盖方式分搭架(大拱棚、小拱棚)或平铺两种
第二节 种植密度和种植配置方式
一、种植密度
1、种植密度的概念:是指作物群体中每一个个体平 均所占营养面积的大小。它决定侧作物群体的 大小,影响者作物的群体结构。
2、种植密度与干物质生产(或产量)之间的关系: 一般认为,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渐近线 和抛物线两种数学关系。渐近线数学方程为: y=1/(a+bx)或y=x/(a+bx);抛物线数学方程为: y=1/(a+bx+cx2)或y=x/(a+bx+cx2);
2、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养分的要求不同。总的趋势是生 长初期吸收量少、强度小;生长发育旺盛期吸收量、强 度明显增加;接近成熟时吸收也逐渐减慢。
3、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养分的要求不同。总的趋 势是生长初期吸收量少、强度小;生长发育旺 盛期吸收量、强度明显增加;接近成熟时吸收 也逐渐减慢。 4、作物的营养临界期和作物的营养最大效率期 因作物不同而不同。例如磷的临界期都在幼苗 期;氮的临界期在养分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期; 钾的临界期就水稻而言在分蘖和幼穗形成期。 而营养最大效率期是作物生长中期,如玉米在 大喇叭口到抽雄期。
生产上应用最多的是宽窄行法、宽行窄株法、行穴等距法。 前两种方法有利于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作物种植的行向的确
定一般认为东西行向与南北行向对光能利用率没有明显的优 劣之分。另外,在丘陵地区种植,等高线种植,品字型种植 更有利于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流失的作用。
第三节 营养调节技术
一、营养元素的吸收规律
1、作物种类不同,吸收的矿质养分的种类、数量不同。就 种类而言,禾本科作物和棉花需氮较多;豆科绿肥作物 需磷较多;烟草、麻类和薯类作物需钾较多,就数量而 言,水稻每生产100公斤经济产量需N、P2O5和K2O数 量2.10、1.25和3.13公斤;花生每生产100公斤经济产 量需N、P2O5和K2O数量5.45、1. 04和2.62公斤;甘 蔗100公斤鲜蔗茎需N、P2O5和K2O数量0.19-0. 23、 0. 07-0.14和0. 27-0.30公斤。
三、育苗与移栽技术
水稻、甘蔗和烟草等作物以育苗与移栽为主。其方式主
要有:(1)露地育苗湿润育苗、营养钵育苗、方格育苗等); (2)保温育苗(农用薄膜育苗);(3)增温育苗(温床育 苗、电热温床育苗等)。目前生产上经常使用的育苗方式有: (1)湿润育苗,主要用在水稻育秧方面;(2)阳畦育苗; (3)营养钵育苗,营养钵直径6-7厘米,高7-8厘米); (4)方格育苗;(5)工厂化育苗,又称为温室育苗。 苗床管理要精细,在移栽前6-7田视幼苗生长情况酌情追施 一次速效氮、磷肥料为主的“送嫁肥”,以促进移栽后发根 成活。 作物移栽期要根据作物种类、适宜苗令和茬口而定;一般水 稻苗令是40-50%叶令指数;玉米苗令25-35天;现在水稻 大多数采用抛秧技术。
3、播种方式的确定
播种 深度
——大粒种、土质疏松、土壤水分少、 温度高,适当 深播;反之适当浅播。 —— 小 麦 、 玉 米 播 深 3~4㎝ , 棉 花 2~3㎝ ; 水稻、油菜、烟草播于表土。
播种
——撒播(broadcast sowing):水稻、油菜育苗;
方式
——条播(drill sowing):小麦、牧草(确定行距);
第六章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第一节 播种与育苗技术
一、播种期的确定 作物适期播种不仅可以保证发芽所需的各种条件,
而且能使作物各个生育时期处于最佳的生育环境, 避开低温、阴雨、高温、干旱、霜冻和病虫等不利 因素,使作物生育良好,获得高产优质。
播种期的确定主要考虑气候条件、栽培制度、品 种特性、病虫害发生情况以及种植方式等因素。
(2)湿润育秧(semiarid nursery) 水稻的育苗方式; 在水田内筑成一定畦面宽度(130~150㎝)的苗床, 床土施好配比肥料,床面做平后种子均匀撒播于床 面,覆上细土;
播种后保持床面湿润状态 供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薄水层)。
(3)旱育苗(dry nursery)
油菜、蔬菜、玉米、烟草、棉花和水稻 均可采用这种育苗方式。
4、播种量的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每千克(kg)种子粒数=(1000(粒)×1000(克))/ 千
粒重(克)
播种量(kg/ hm2)= 每hm2基本苗数/ (每千克(kg)种子粒 数×种子净度(%)×发芽率(%)×田间出苗率(%))
二、株配置方式 1、植株配置方式:是指每一个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营养空间 的大小及形式,行间和株间的距离等。实质上是指作物群体 的均匀性问题。 2、确定种植方式的原则:(1)充分有效的利用光能;(2) 充分利用土壤营养和水分;(4)方便农事操作。 3、主要的种植配置方式:(1)撒播,植株个体分布不均匀; (2)条播,宽窄行法和等行距法等;(3)穴播,宽行窄株 法、行穴等距法、宽窄行法等。
1、育苗移栽 育苗移栽的意义(seeding raising and transplant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