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合集下载

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一、办学思想及其提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

1、办学思想: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2、理论基础。

①教育方针。

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方针中提到了“两个服务”和“全面发展”。

我认为,我们的办学思想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

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全面提高,将来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就是在为社会、为人民服务。

②教育理念。

现代学生观可以用4个命题来表达,即,“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

”素质教育就是以人为核心,促进每个个体在与社会发展目标和谐一致的条件下,主动开发个人潜能,以争取个性的最佳发展。

所以,我们在办学思想中提出了“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一是指学校的所有工作人员,所开展的一切工作都应当围绕学生的发展来进行。

二是指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他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将来能够更好地工作,幸福地生活。

③行业特点。

陶西平同志讲过:“作为第三产业的学校,任务就是为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服务。

”世贸组织也指出“教育服务贸易。

”这就决定了学校是服务行业。

但它又不同于社会上其它的服务业。

学校教育是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道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

所以,我们在办学思想中提出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3、现实需要。

①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多年来,我们一直将学生当成被动对象,当“标准件”制造的。

我们出发点不是“你想做什么?”而是“你得做什么?”这样就严重束缚了儿童的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这也是我们在调查中学生反映出的一个问题。

②家长的愿望。

老百姓把孩子送到学校,都想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为此,有的家长捐资助学、有的家长不怕路远而车接车送孩子上下学。

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学校教育,近年来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然而其内涵和实践却存在着诸多误解。

许多人将素质教育表述为培养兴趣爱好、拓展才能,却忽视了其更深层的意义和核心价值。

站在教育专家的角度,我认为,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回归教育的初心,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能力、有智慧的公民。

一、回归教育的初心: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仅仅追求分数或技能。

它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勇敢尝试,在学习和生活中持续提升自身能力。

1.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素质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信息素养等等。

这些能力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

2.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3. 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素质教育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并乐于探索未知领域。

真正的教育在于唤醒学生内在的求知欲,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形成完整的教育模式:从“教”到“学”的转变素质教育的落实需要教育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以“教”为主,而素质教育则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注重个体差异,形成多元的教育模式。

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不再是教师主讲的单一模式,而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互动空间。

教师应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

2.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

教师应灵活运用高效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措施.doc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措施.doc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东社高级小学学生管理初探中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正朝着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所需的人才,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己任,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重视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始终将德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按照《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1、建立健全了德育工作领导机构和德育工作制度,在校外开辟了福寿山德育教育基地,充分利用校内外德育资源,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效,克服形式主义。

2、重视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发挥团支部的作用、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班会、广播站、黑板报等教育阵地,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严格执行国旗升降制度,坚持升国旗、唱国歌、国旗下的演讲。

“整肃纪律优化秩序规范行为营造浓厚学风”专项学生整治活动,树立良好的班风、校风。

3、教师实行一岗双责,既教书又育人,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

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经常性的举办学生学习经验交流会、中考百日冲刺动员会、规划人生,设定目标,努力拼搏的主题班会等,使学生学有动力,超有目标。

大力加强校园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名人警句牌换成了学生自己的座右铭,标语告示贴近生活、注重细节,校园环境力求净化、美化、秩序化、人文化,营造出一片平安、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

4、德育工作的落实学校主要是依靠班主任实施,我校经常性的举办班主任经验交流会,班会示范课,有机会就让班主任外出培训学习,从而不断提高班主任水平,更好的保证学生的德育教育。

教师以人为本演讲稿

教师以人为本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至关重要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

这个理念,既是我国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肩负的神圣使命。

一、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它关乎国家未来、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 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方式。

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成长中收获。

2. 激发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要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各个方面都能有所建树。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综合素质,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具备竞争力。

3. 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是传承文化的纽带,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我们要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民俗,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二、以人为本,是教师的责任担当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我们要以人为本,践行自己的教育使命。

1. 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高尚师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高尚师德,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我们要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和感染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提高自身素质,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我们要不断学习,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校长演讲稿以人为本,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三篇

校长演讲稿以人为本,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三篇

校长演讲稿范文: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校长演讲稿范文: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一、办学思想及其提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

1、办学思想: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2、理论基础。

①教育方针。

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方针中提到了“两个服务”和“全面发展”。

我认为,我们的办学思想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

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全面提高,将来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就是在为社会、为人民服务。

②教育理念。

现代学生观可以用4个命题来表达,即,“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

”素质教育就是以人为核心,促进每个个体在与社会发展目标和谐一致的条件下,主动开发个人潜能,以争取个性的发展。

所以,我们在办学思想中提出了“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一是指学校的所有工作人员,所开展的一切工作都应当围绕学生的发展来进行。

二是指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他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将来能够更好地工作,幸福地生活。

③行业特点。

陶西平同志讲过:“作为第三产业的学校,任务就是为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服务。

”世贸组织也指出“教育服务贸易。

”这就决定了学校是服务行业。

但它又不同于社会上其它的服务业。

学校教育是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道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

所以,我们在办学思想中提出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3、现实需要。

①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多年来,我们一直将学生当成被动对象,当“标准件”制造的。

我们出发点不是“你想做什么?”而是“你得做什么?”这样就严重束缚了儿童的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这也是我们在调查中学生反映出的一个问题。

②家长的愿望。

老百姓把孩子送到学校,都想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为此,有的家长捐资助学、有的家长不怕路远而车接车送孩子上下学。

新时代的德育理念

新时代的德育理念

新时代的德育理念
新时代的德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成长,强调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的有机融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核心目标。

新时代的德育理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人为本:强调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成长规律,关注
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际交往。

2.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
强调德育与其他教育的有机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目标。

3.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
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社会责任感: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明白自己在社会中
的角色和责任,关注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5.良好的道德品质: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包括诚实守信、尊
重他人、关心社会等方面,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新时代的德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培养,旨在培养具有创
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原则

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原则

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原则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首要原则,也是根本原则。

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目的是要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健康的思维和心理素质,具有积极向上的个性,有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之成为为民族和社会建设服务的时代新人。

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必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依据,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

二、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德育主题教育活动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还要注意学生的智育、体育、美育、劳技教育等各个方面。

这样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四育融合”,不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发展方向。

教育是与时俱进的事业,教育的对象和目的都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使教育的内涵和形式都在不断变化。

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社会道德,提高学生的素质及创新能力,化解社会矛盾,为社会和谐发展服务。

所以,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必须与时俱进,关注社会变革的发展方向,积极地适应社会变革。

四、开放包容开放包容是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开放包容就是要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进行充分尊重。

德育主题教育活动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更要注意学生的智育、体育、美育、劳技教育等方面。

需要形成全校一体化和全员参与的育人氛围,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五、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是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要求我们在德育工作中注重智育、体育、美育、劳技教育等各个方面。

在学生处各方面充分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建设服务,为国家和民族注入新鲜血液。

七、注重德育主题活动方法注重德育主题活动方法是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原则。

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必须注重方法的创新,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多样活动手段,使德育主题更具实效性和教育性。

以上就是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原则,这些原则都体现了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目标、任务和意义,为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基本依据和保障。

朱良初中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朱良初中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朱良初中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坚持以为人本,全面发展,张扬个性,发挥特长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举行了一系列学生乐于参加、易于接受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和国旗下讲
话,陶冶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使
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人生
理想;春运会、秋运会和冬季越野赛等
体育活动,使同学们的体质得到了锻炼,
养成了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品质,也
使一大批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为以后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文艺汇演、学校文化节等活动,为有文艺特长的同学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使他们的才华得到了体现;法制教育、传统教育、逃生训练、换水
游戏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
进生活,学会生活,养成良好的
习惯,为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
基础。

每天的快乐课间,使学生
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做到了劳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才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校园内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良好的育人环境,完善的教学设施,先进的办学理念,规范
的目标管理,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成绩一直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目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学校必须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坚持全面发展。

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多年来,我校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主要有以下策略: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对于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业务上的指导,其次才是行政管理”。

作为一名校长,首先必须做到严格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党的教育方针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南。

我校确立了“对学生未来负责,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新的人才观,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注重培养全面加特长的学生。

一是在课程设置上,执行教育政策不走样,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好每一门课。

特别注重体、音、美等课程的教学,加大这些方面的投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各方面的人才茁壮成长。

二是在学业评价上,我校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注重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成绩呈现等级评价。

三是在活动开展上,长期坚持“活动经常,活动多样”的原则,大力表彰各方面特长学生。

例如:我校开展阳光体育锻炼、开展大课间活动,举办“大家唱、大家跳”的活动,举办书画展,开展科技活动等等。

这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策略。

二、构建德育工作的新网络我校坚持德育为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地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的内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我校以“文明伴我成长”为主线,以迈好中学第一步(七年级);迈好青春第一步(八年级);迈好人生第一步(九年级)三大专题为抓手,着力打造学校德育工作的系列化,深入开展德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研究,学校德育工作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日日有要求。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素质和综合素养的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对于学生的成长、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素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忽略了个体的全面发展。

而素质教育则将个体素质的提高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除了重视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学生品德、思维、情感、行为、表达等方面的培养。

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学生的个性、能力的提升,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其次,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社会的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质、健康心理素质和综合素养的人才。

这种教育理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还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社会上将有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人才,这将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文化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此外,素质教育还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学生为了追求高分,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兴趣和个性,而素质教育则将个性的发展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个人潜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更是不容忽视,我们需要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落实“以人为本”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落实“以人为本”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落实“以人为本”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这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从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提供给学生身上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成为学生交流学习体会的特殊场所,使学习活动深入生活、溶入社会,真正实现由“以本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根本性转变。

本文就在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精神,促进学生发展试作阐述:一、“乐学”——落实“以人为本”精神的前提。

“1块。

”索新知。

二、“未来的1先,粗读。

如计算法则一般按照准备题、例题、旁注说明算理算法,练一练,想一想,总结计算法则等。

其次,教学生读懂字面含义,抓文字中的关键词语。

教学新知识或指导学生预习,要边读边问几个为什么,做到读懂。

再次,精读。

深入思考,品味,推敲其中的重要问题和结论。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

2、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自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可以独立进行的有效学习能力。

教师要抓教材的重、难点,设计迁移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在看书过程中解决矛盾。

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时,,在复习两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法则后,在乘数上添数百位数,使学习出现矛盾。

接着教师提出了看书自学的思考题:⑴乘数的百位上的数是在什么情况下去乘的?⑵它和用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去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⑶为什么百位上的数乘被乘数所得到积的末位要和百位对齐?在教师明确指导下,学生的自学思考过程就进入到一个有意义的、有序的信息系统中,然后展开讨论,动手演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也使学生体验到看书获得成功的愉快感,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教会学生思考。

智力活动的核心是思维,不仅要有“乐于思考”的习惯,还要有着“善于思考”的科学方法和能力。

教会学生思考,就要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善于随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的思考。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包括两个含义:一是以学生的个性为本,学校教育不应像花匠摆弄盆景那样,按自己的意愿去剪裁学生;二是以全面发展为本,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不应让学生像野花那样“自然成长”。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

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

学生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支配着教育者的行为,决定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或师生关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展开的,而这种思想认识的核心就是学生观,换句话讲,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教育者会依据已有的学生观来展开教育工作,并产生相应的教育结果。

科学合理的学生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良性师生关系,有助于高效地开展教学实践,自然也就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八大基本理念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八大基本理念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八大基本理念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八大基本理念是指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是指导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这八大基本理念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创新驱动、开放包容、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全球视野。

下面将对这八大基本理念进行详细解读。

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核心理念之一。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因此,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二、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另一个核心理念。

全面发展是指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升。

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多元发展,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发展,让学生在多个领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升。

三、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另一个重要理念。

素质教育是指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艺术素质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不是单纯追求学术成绩的提高。

四、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另一个重要理念。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开放包容开放包容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另一个重要理念。

教育应该注重国际化和多元化,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同时也要注重本土化和民族化,保持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教育应该包容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让学生具备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精神。

六、协同发展协同发展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另一个重要理念。

人文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人文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人文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人文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修养的培养。

它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人类文化、历史和艺术,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在于:
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创造能力和情感素质,在提高智力水平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领悟人类智慧和价值观。

学生通过人文教育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增强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具有人情、人性、人格、人文和人道等人本主义特征的精神状态。

人文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自己的人文情感和人文精神,以此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四、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人文教育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总的来说,人文教育的意义和作用非常重要,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学校应该重视人文教育,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 1 -。

小学班主任“人本”育人观论述

小学班主任“人本”育人观论述

小学班主任“人本”育人观论述小学班主任的“人本”育人观,是指以人为本,以关爱、尊重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为出发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育人理念和观念。

它强调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体差异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考虑,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智慧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教育环境中获得全面发展。

一、关爱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对于身心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要耐心倾听,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关注学生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饮食、睡眠和锻炼习惯,为学生的健康提供保障。

二、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特长,班主任应该尊重和欣赏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且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

班主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开展兴趣小组、个性化学习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培养每个学生的人格与情感。

人格的培养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班主任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优秀道德观念。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如责任感、合作精神、自律能力等,通过各种情境化、生活化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阳光、向上的人格特征。

四、发展每个学生的智慧与能力。

班主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智慧和能力,使他们具备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

班主任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自主学习,在兴趣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提供适当的挑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五、营造和谐、积极的班级氛围。

班主任要营造一个和谐、积极的班级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环境。

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班级活动、提供学习资源、鼓励学生互助合作等方式,促进班级内学生间的友善交往和良好互助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

六、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和协作。

语文课程标准 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 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总目标的追求,从三个维度来建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

2.根据语文课程特点,注重丰富的人文内涵,既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又要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并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4.突出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建构作用,力求实现建设有序、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课程理想。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方式由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师生合作,教材力求开放性和有弹性。

5.着眼创新精神,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自主探究能力。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6.强调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发挥多种评价功能,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本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人本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人本教育的内涵与意义(原创版)目录一、人本教育的内涵1.以人为本2.个性化需求3.教育公平二、人本教育的意义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提高教育质量3.实现教育公平4.培养个性化人才正文人本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旨在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人本教育的内涵体现在以人为本。

在人本教育中,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人,强调把人放在第一位,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种教育理念认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

因此,人本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其次,人本教育的内涵还体现在个性化需求。

在人本教育中,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需求。

因此,教育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再者,人本教育强调教育公平。

在人本教育中,教育公平不仅体现在教育机会的公平,还体现在教育过程的公平。

这意味着教育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关注和指导。

此外,教育公平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公正对待每个学生,不偏爱、不歧视,以保障每个学生的合法权益。

最后,人本教育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和培养个性化人才。

通过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人本教育可以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发展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个性化人才,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人本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化需求、追求教育公平和培养个性化人才的教育理念。

中级教育管理规定(3篇)

中级教育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中级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中级教育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中级教育机构,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等。

第三条中级教育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坚持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三)坚持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四)坚持改革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效益;(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保障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第四条中级教育管理机构应当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管理水平,确保本规定的贯彻落实。

第二章管理机构与职责第五条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国中级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宏观管理和政策指导。

第六条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级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监督管理和评估。

第七条中级教育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教育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第八条中级教育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一)制定并实施学校发展规划;(二)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四)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五)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六)加强学校安全管理;(七)做好招生、就业和信息服务工作;(八)维护学校合法权益;(九)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三章教育教学管理第九条中级教育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学校教育教学计划。

第十条中级教育机构应当加强教学管理,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一)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过程;(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三)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五)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湖口县舜德中心小学:刘艳曾经听到这样一个笑话:一堂公开课上,一位老师抽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后,希望孩子能够寻求更多的学习路径,于是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天真的孩子回答说:“是老师你给我讲的。

”那位上课的教师顿时语塞。

姑且不论这个笑话的真假,笑过之后却引人深思:我们的教育似乎习惯了“作秀”,习惯了形式;为了一味的追求所谓的效果不择手段,我们的课堂太需要真实的东西。

很多人喜欢把课堂说得很神秘,要制造课堂氛围,要体现教学艺术,要这样要那样。

到最后,什么都想到了,就是忘记了真实,忘记了关注学生的发展。

我也曾经问过学生类似的问题,回答是五花八门。

有说父母教的,这种学生我告诉他不光是书本上能学到知识,表扬他懂得向别人学习;有说自己在书上看到的,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表扬他乐于学习,博览群书;也有一次,有个学生对我说是老师你给我讲的。

当然我清楚我没有私底下对他说什么答案,但这件事却让我反思了很久:课堂是学生的,过多的提示只会让学生成为一头被人牵着鼻子走的驴,没有主见。

只有充分的尊重学生,从学生的自我体验出发,从孩子发展需要出发,以人为本,才会让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发展。

从这两个事例中不难看出我们今天的话题: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让我们的教学体现人文性。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这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从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提供给学生身上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成为学生交流学习体会的特殊场所,使学习活动深入生活、溶入社会,真正实现由“以本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根本性转变。

一、“乐学”——落实“以人为本”精神的前提课堂教学落实”“以人为本”精神,首先应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乐学、爱学。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根本内驱力,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能推动学生去探究和学习。

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就必然想去认识它、研究它、占有它,从而获得与它有关的知识、技能,并使自己的智力、创造力得到发展。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乐学”。

要让学生“乐学”,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时,课前教师轻松地与学生交谈:“我带来了两块饼,平均分给小华和小明两位小朋友吃,每人分几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1块。

”接着教师又问:“如果我只带来1块饼,你们怎样把饼平均分给两位小朋友?每人分到的饼能用学过的整数表示吗?那该怎么办?”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地探索新知。

要让学生“乐学”,还应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又探索就会有成功,学习的真正兴趣还在于经过艰苦探索获得成功的体会。

成功的愉悦是维持兴趣的保证,是培养兴趣的催化剂。

探索的乐趣、知识的获得、方法的掌握、答案的正确、教师的赞扬都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不少学生由于缺乏这种体验,以致把学习当作苦差事,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获取成功。

如教学“圆与周长”是放手让学生量一量几个不同大小的圆的周长与直径,并讨论归纳,教师再介绍有关事迹,使学生惊讶地发现,自己得出的结果竟与我国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终生研究的成果差不多,从而产生精神上的满足与慰藉。

二、“会学”——落实“以人为本”精神的根本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文化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目前的学生所面对的未来,是科技、人才竞争的时代,不会学习的人将要被现代信息社会所淘汰。

小学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阶段,因此,使学生由“学会”成为“会学”的人,是我们小学教师落实“以人为本”精神的根本。

1、指导阅读教材。

读书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基本途径,书本是教师教学是主要依据。

学生学会了自觉看书,就能够离开教师的辅导独立获取课内外跟丰富的知识,把握学习的主动权。

首先,粗读。

如计算法则一般按照准备题、例题、旁注说明算理算法,练一练,想一想,总结计算法则等。

其次,教学生读懂字面含义,抓文字中的关键词语。

教学新知识或指导学生预习,要边读边问几个为什么,做到读懂。

再次,精读。

深入思考,品味,推敲其中的重要问题和结论。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

2、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自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可以独立进行的有效学习能力。

教师要抓教材的重、难点,设计迁移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在看书过程中解决矛盾。

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时,,在复习两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法则后,在乘数上添数百位数,使学习出现矛盾。

接着教师提出了看书自学的思考题:⑴乘数的百位上的数是在什么情况下去乘的?⑵它和用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去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⑶为什么百位上的数乘被乘数所得到积的末位要和百位对齐?在教师明确指导下,学生的自学思考过程就进入到一个有意义的、有序的信息系统中,然后展开讨论,动手演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也使学生体验到看书获得成功的愉快感,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教会学生思考。

智力活动的核心是思维,不仅要有“乐于思考”的习惯,还要有着“善于思考”的科学方法和能力。

教会学生思考,就要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善于随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的思考。

把听讲、思考、记忆结合起来,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三、“创新”——落实“以人为本”精神的重点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教师落实“以人为本”精神的重点。

教师要教育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开拓,才能培养出新世纪的有用人才。

1、加强创造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过程实际上创造思维激发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时,指导学生广开言路,在进行集中思维和正向思维的同时,多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运用不同的知识善于发现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工程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设计练习题:师傅和徒弟合作加工一批零件,徒弟单独做要15天完成,师傅单独做要10天完成,————————?让学生提问题,学生可以提出许多不同的问题。

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练习中得到了培养。

2、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

“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先请同学们量出已准备好的几个直角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

教师板书出部分数据,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组数据后,提出:“根据你们测量出的结果,有什么问题?”学生有了许多疑惑:为什么这些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和都是90°?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四、“运用”——落实“以人为本”精神的目标学生掌握知识,就是为了在实践中应用,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是学生智力与能力得到不断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因此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是落实“贯彻“以人为本”精神的最终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布置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让学生做一做、量一量、验一验、用一用,学会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儿童的应用多种数学知识、技能及创新精神。

一可展示在同一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如植树节进行植树实践活动,可让学生编出或计算出直线、环形、方形等不同植树方法所能植树的棵数问题;可以编出和解答造林绿化的面积问题,还可以编出和解答有关人均植树棵数或完成植树所需时间等问题。

二可展示数学知识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教学百分数应用时,在学校可用于计算学生的出勤率;在工厂可用于统计产品合格率,完成任务的百分之几等;在农村可用来统计植树成活率,根据发芽率计算出所需种子的数量。

三可展示在不同的生活实际中同一知识运用的不同侧面。

如学“圆”后,计算圆桌面的面积最快宜用刻度尺直接量出直径再计算;可计算大树干的横截面积;可计算工程中的土石方量;可测量计算土地面积等等。

……这样既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应用的技能技巧,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

五、加强交流合作,完善健康的人格个性。

学会表达与交流是将来走向社会、适应新环境,求得生存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能力。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都是父母掌上明珠。

常于电视、电脑游戏为伴,缺少与他人的交流。

以此有些学生性格较孤僻,或自视天份高,不屑与他人合作学习,或由于成绩不好,过分地自卑等。

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做交流的主人,勇敢地参与数学交流。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与他人的合作精神,完善健康的人格个性。

例如:在数学传统复习课的教学,知识的梳理这一环节大多是教师来完成的,学生被动的接受,然而这种方式的效果往往不算理想。

教学中教师如能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效果一定会不同凡响。

因为学生自已整理出来的知识结构,往往是最贴切学生的认知能力,从中也最能暴露学生知识的盲点,有助于教师的矫正。

这样的教学而且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地发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平等交流中体验互助合作的神奇,完善健康的人格个性。

当然,合作交流并不是学习数学的唯一方式。

数学中有不少内容宜于合作交流,也有不少内容宜于动手实践或自主探索。

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切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应选择有价值的内容以及确切的时机,来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六、改进评价方式,追求人文性评价。

传统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存在诸多问题,“一张试卷定终身”现象仍在延续。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这种评价方式完全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没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没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以往的评价,目标单一,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忽视对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而且只重结果不看过程等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这种以“人的发展”为目标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是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的。

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以增进情感体验为导向,加大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注意对学生平时表现记载,采用民主评议的方式,让学生评学生,学生评老师,老师评学生,让学生在民主评议的气氛中激励自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