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现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发展
自然辨证法20世纪科技发展对自然观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课程
(1)爱因斯坦(1879-1955)相对论
1905年6月,《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提出狭义相对论 相对性原理 在所有惯性参照系中,物理学规律都是相同的,不存在一个 优于其他惯性系的绝对惯性系。 光速不变原理 在所有惯性参照系中,真空中的光线都是以确定的速度c运 动的,不管这光线是由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物体发射出来的。
自然辩证法课程
科学意义
经典力学实现了力学现象的综合,电磁学理论实现了磁、电、光 现象的综合,狭义相对论的建立,使力学理论和电磁学理论在更 高的层次上实现了综合。
哲学意义
1、从根本上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根据相对论, 时间、空间与物质不可分割,随物质运动状态而改变。 2、揭示了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性。狭义相对论证明了时间与空间 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把三维空间扩展到四维。
自然辩证法课程
狭义相对论
“同时性”概念:“对于一个观察者来说是同时发生的两个事
件,
对别的观察者来说,就不一定是同时的。”因
此,同时性只是相对的。
爱因斯坦以相对性原理和光
速不变原理作为公理前提,并利 用同时性的相对性,导出了空间 坐标和时间坐标在不同惯性参照 系之间的变换关系式(在形式上 与洛伦兹变换相同),从而最终 把力学和电磁学在运动学水平上 统一了起来。
自然辩证法课程
1、19、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光学、电磁学与力学的统一使物 理学显示出一种形式上的完整,经典物理学被誉为“一 座庄严雄伟的建筑体系和动人心弦的美丽庙堂”。
三大发现: (1) X-射线 (1895,伦琴) (2) 放射性 (1896,贝克勒尔) (3) 电子 (1897, 汤姆逊)
第3章 现代科技革命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新发展
从无机物到有机小分子(氨基酸) 从有机小分子到生物大分子(蛋白质 核酸) 从生物大分子到原始生命 原始生命出现以后 , 经历了从非细胞到细胞 从单细胞 到多细胞 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的过程。
我国实现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刘立 liuli66@
演化与自组织
演化包括进化与退化 热寂说与生物进化论的矛盾; 耗散结构理论,自组织:系统在与外界不断交
刘立 liuli66@
量子论
德国科学家普朗克针对黑体辐射现象中理论与
实验的矛盾,1900年提出了量子概念。
1905年,爱因斯坦首先将量子论的思想应用到
光电效应的研究。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玻尔的量子论原子模型;
德布洛意提出物质波假说1923年;薛定谔提出 波动力学……
物质形态 原始火球大爆炸 质子与反质子湮灭 宇宙汤 电子与反电子湮灭 氦合成 星系合成 原始星际云形成 行星地球形成 最古老的岩石形成 生命起源 初期的鱼类 初期的陆生植物 哺乳动物 刘立 liuli66@ 人类起源
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恩格斯曾预言,生命的起源必定是通过化学的途径。 此预言得到科学家大量模拟实验的证实。
关系 这种对象性关系包括两个方面:
人对自然界的受动性: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生活,也不 能摆脱自然界规律的支配 人对自然界的主动性:人并非消极地依赖自然界而生活, 而能(或能动性)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性,按自然规律去 改造自然,并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完善自身
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受动性和能动性达到统一
刘立 liuli66@
广义相对论
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能解释水星运动不规则; 广义相对论预言空间和时间会发生弯曲。1919年考察 日全食时,证实了光线经过太阳表面时会发生弯曲的 预言。
浅谈人类自然观的演进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浅谈人类自然观的演进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摘要本文简述了自然观的有关概念,并对其产生、发展、变革过程做了简要梳理。
人类自然观的变革与科技发展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相互关系,科技的不断进步使我们能够加深对自然界的了解,同时通过准确的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又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人类只有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协调才能生存和进步。
关键词自然观科学技术演进发展1、自然观概述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主体。
人类从自然界动物群中“提升”出来以后,作为社会的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和自然界发生一定的联系。
自然观即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和最根本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
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
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
因此,自然观既不像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像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
构成自然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
自然观是由生产实践和科学发展的水平决定的。
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按照他们那个时代的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的水平来描绘自然界的图景。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2、人类自然观的演进历程概括地讲,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1)臣服于自然,自然完全主宰人类的命运。
史前时期,人类尚处在蒙昧的状态,人类由于经验的稀少和大脑发育的不完善,自身始终不能从自然中分离出来。
2)“去魅化”阶段,即人类意识的觉醒,自然不断人化。
随着人类制造——使用工具的技术不断成熟,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的情况便不断的减弱,随着技术(此时还只是简单的工具,还是物化的自然)的发展人类踏上了“去魅化”的发展道路,自然不断的被人类了解,由服从于对自然不可知的恐惧之中渐渐的走出来,“去魅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人化的过程,而这一切的动因则来自技术的介入。
科学技术及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珍妮纺纱机
骡 机
旧式织布机
全自动织布机
莫兹利车床
B的最初需要和设想:古代希罗的蒸汽动 力球和庙门、近代巴本的设想。 实用蒸汽机的发明:1698年萨弗利“矿工之 友”、1712年纽克门大气机。 瓦特对蒸汽机的重大改进:1763年开始研究, 1776年造出第一台带冷凝器的机器,1782年完 成双向作用机,1783年完成旋转运动机。 蒸汽机的广泛运用:完成了工作机革命后的动力 革命,各种工厂广泛运用蒸汽机。
瓦特制造的蒸汽机
瓦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纽科门的蒸汽机进行 了改进,找出了热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汽缸在每一冲 程中都要用喷水使蒸汽凝结,这时汽缸本身也被冷却, 热量大量损耗。瓦特设计制造了精密的汽缸,发明了 跟汽缸分离的冷凝器
瓦特早期的蒸汽机
瓦特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进
曾拉动历史前进的蒸汽机汽车
C.蒸汽动力技术群的形成
② 第一次科学革命的过程
天文学和力学:哥白尼(1543天体运行论)、布鲁 诺、伽里略、刻普勒、惠更斯、牛顿(1687自然哲学之数 学原理) 数学:对数(耐普尔1594 ) 、解析几何(笛卡尔1637)、 微积分(牛1669-1676,莱1673-1676) 医学:维萨留斯(1543《人体的构造》)、塞尔维特 (1553小循环论)、哈维(1628大循环论) 其他学科:还没有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物理学只 有光学有所发展,地学和生物学尚处于胚胎阶段,化学刚 脱离燃素说)。
③局限性:
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易陷入唯心主 义和神学目的论; 在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需要进一步理论综 合时,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起消极阻碍作用。
2、科学技术方法论
① 总的状况:以实验、分析、归纳和数学 方法为主的分析型科学方法,出现了对科学方 法论的专门研究和论述。 ② 几个主要人物的贡献:
3_现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新发展_512704976
21
新物质的发现
打破了“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变”的神话, 打破了物理学已经发展成熟的看法。
22
相对论的创立与新的时空观
1、历史背景
——理论与实验的矛盾
以太之谜与洛伦兹的解释
——旧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矛盾
马赫、彭加勒
23
2、相对论的创立及其基本内容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运动物体中的电动力学》,从而创立了 狭义相对论。
哲学意义
1、从根本上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根据相对论,时 间、空间与物质不可分割,随物质运动状态而改变。 2、揭示了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性。狭义相对论证明了时间与空间存 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把三维空间扩展到四维。
28
达利: 永恒的记忆》 达利:《永恒的记忆》,1931
量子力学与新的自然图景 1、创立过程
42
20世纪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20世纪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43
普遍联系的系统自然观 演化发展的自组织自然观 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
44
普遍联系的系统自然观
联系的思想已经开始在这个世纪初进入科学研究的微观过 程。
20世纪初,相对论强调了物质与运动、与时空的普遍联系;量子 力学强调了物体运动位置量与运动量、能量与时间量之间的关联。
39
2、自组织理论 ——概念 ——非平衡作用 ——自稳定作用 ——突现作用 ——选择评价作用
40
评价选择 组 织 水 平 自稳定
自稳定
开放与非平衡
电子信息技术与Cyberspace的出现 电子信息技术与Cyberspace的出现 Cyberspace 信息化,全球化,地球村,知识经济,赛博空间 (Cyberspace),伦理、法律、新型人际关系,人机 关系。
科学技术发展中的自然辩证法
科学技术发展中的自然辩证法甄晓琨硕研12班2013021259摘要:自然辩证法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
由于人的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具有局限性,导致科学技术在对社会各个方面上表现出多重效应,这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有消极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多重效应自然辩证法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不但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
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科学的指导。
哲学对科学实施方法论指导;科学是哲学的具体材料。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一、科学技术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
每一次新技术革命,都带来思想的大解放、生产力的大发展、经济的大飞跃,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与进步,这已被历史所证明,但由于科技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人类的不正当使用或滥用,科技所埋藏的隐患、所产生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
(一)科学技术发展对于和谐社会构建的积极作用1、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科技通过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改变劳动对象的状况、利用科学的管理等途径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最终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以解决经济增长的根本问题。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又有助于科技的进步,二者的互动关系催生了科技经济的一体化。
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
因此,科技进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赖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只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自然辩证法 自然观 中国社会发展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中国社会发展1.引言1.1 概述概述: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论,旨在研究和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矛盾和变化。
它是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辩证思考和把握的重要工具。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世界,并指导我们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探索合理的方向。
本文将首先对自然辩证法进行概念解释,介绍其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其次,将探讨中国古代和当代的自然观。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深受儒家、道家和墨家的影响,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当代中国的自然观念则呈现出更加科学化、综合化的特点,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接下来,本文将着重阐述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当代社会发展的现状。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过程。
从古代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风云变幻,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文章的结论部分将对前文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需要在借鉴和传承中国古代的智慧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辩证法和现代科学方法,促进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深入理解自然辩证法和自然观念的内涵,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的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增进读者对自然辩证法、自然观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促进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为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我们将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概括和说明。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引言、自然辩证法、自然观、中国社会发展和结论。
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重点和内容,并且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个部分的内容和组织方式。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体概述,包括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同时,我们也会描述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导引。
《自然辩证法》近代后期的科学技术成就与自然观变革
1708 1712 1733 1764 1769 1769 1776 1779 1784 1793
Abraham Darby在鼓风炉中使用焦碳 Thomas Newcomen发明蒸汽推动的水泵 John Kay发明飞梭 James Hargreaves发明珍妮纺纱机 Richard Arkwright发明水力纺纱机 James Watt改进蒸汽机 James Watt创造实用的蒸汽机 Samuel Crompton发明骡机 Claude Berthollet在纺织漂白工序中实用氯气 Eli Whitney发明轧棉机
精神哲学:主观精神(个人意识)→客观精神(社会意 识)→绝对精神(通过艺术,宗教,哲学认识绝对精神自己)
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和定律发现、麦克斯韦电磁理论 建立。
揭示了热、机械、电、磁、化学等各种物质运动形式 的统一性,物理科学第二次大综合。
在物质运动统一性方面,摧毁了各种运动彼此割裂的 形而上学观点,从不同角度给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打开 了第三个缺口。
物质运动联系着。
首创权之争
最早提出这一原理的是德国医生迈尔(1814一 1878)。1840年,他曾经作为随船医生去过爪哇, 发现那里的病人的静脉血比他预计的要红得多。 因此开始思考动物热问题。
Elisabetha & Jahannes Havellius十八世纪的一对科 学家夫妇
从最早的时代起,就有机 器给发明出来,如轮子,如 帆船,如风车和水车。但是, 在近代,人民已经发明了作 出发明的方法,人们已发现 了作出发现的方法。机械的 进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 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 我们知道,我们将制造出越 来越完善的机器;这一点, 是以前的人们所未曾认识认 识到的。
十九世纪的科学和技术
【完整版毕业论文】自然辨证法论文----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自然辩证法的源泉
自然辩证法概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自然辩证法的源泉摘要:唯物主义自然辨证法从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一路发展而来,经历了与唯心主义哲学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殊死搏斗最终确立了其科学性与正确性。
推动着自然辩证法一步步走向成熟的正是科学与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进步为我们打开了物质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懵懂走向成熟。
科技发展是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发展的源泉,反过来自然辨证法的发展与成熟也在不断地促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前进,指导着人们进一步理解客观世界。
关键词:自然辨证法;形而上学;自然科学;自然观;一、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史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中主要由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这部著作所开创的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当代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1]。
自然辩证法的产生有其历史的来源,它同自然科学的萌芽状态相适应。
十六世纪以来西方近代实验、自然科学建立和发展起来以后,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相应地有了重大的发展。
十七世纪唯物主义的哲学,勒内笛卡尔作为欧洲现代哲学的奠基人提出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仍然带有机械的(力学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
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提出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同自然科学的发展是有联系的。
但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尽管包含许多有见识的和合理的东西,却是以神秘的形式阐发的,在那里关于自然界的辩证法的思想,具有思辩的、唯心主义的性质[1]。
这种自然哲学就其形式、体系和方法而言,是同自然科学分离并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是从康德于1755年和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星云学说以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的[2]。
十九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一系列发现,使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被日益揭示出来,整个自然科学经历着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统合的发展过程。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
绪论1,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P1)22,自然辨证法得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P3)23,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P12)-24,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 2第一编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一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创立1,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得发展有怎样得联系?(P23)32,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P23)33,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得基本观点及其评述?(P27)34,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基本观点及其评述?(P31)35,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基本思想、特征与重大意义?(P39)36*补充,马克思主义得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 37,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得自然科学基础与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P38)3第二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发展:系统自然观1,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得现代自然科学前提。
(P44)2,系统自然观确立得重大意义?(P49)3,什么就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就是自然界物质得普遍存在方式?(P52)4,自然界物质系统得基本特点?(P53)5,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得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得过程?(P59)6,阐释自组织得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得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P65)7,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得无限性?(P67)第三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发展:生态自然观1,从生态自然观得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就是对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丰富与发展。
(P76)42,如何理解自然界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得根基?(P70)3,生态危机得概念及其表现。
(P76)4,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P80)5,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您得想法.(P84)第二编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第四章科学得本质与科学知识得构成1,如何理解科学得本质?(P91)2,科学理论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它们得特点与相互关系。
(P97)3,什么就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得重要性。
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题目: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系班级:姓名:指导老师:2014年4月摘要: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
自然辩证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学习和领会自然辩证法,对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
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
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技术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同步,要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将科学技术置于社会大系统中。
科技工作者要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培养。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哲学、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科学发展观(一)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学技术观自然辩证法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出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来考察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及作为中介的中国科学技术。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中国科学技术观,也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还包括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其学科内容主要由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国科学技术观、中国科学技术方法论三部份组成。
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自然界和中国科学技术。
内容:自然观,科技观和科技研究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讲义2-6(现代自然观的新发展2)
(生态自然观)
陈红兵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chenhb2066@
内容要点
阐述人和自然界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 互作用,强调生命和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 保护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类的一种道德责任。
阐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原则为我们建设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重要理论 基础。
生态伦理观则试图在人类根深蒂固的价值 与伦理观念中来一场新的启蒙,把权利和 义务关系赋予非人类的物种、自然物和整 个生态系统。在它看来,人与自然伦理关 系的确定有助于结束人与自然数百年的敌 对状态。
生态伦理观试图用道德来约束人对自然的行为, 表面看只是伦理的边界扩大,但实质上蕴含着一 场观念上的革命。传统伦理观只关注人这一个物 种的福利,而生态伦理观关注的是千百万个物种 的福利。生态伦理观向人们提出了全新的道德要 求,这意味着人类的一次深刻的角色转变,即由 自然的征服者变成自然的调节者,实现这一角色 的转换不仅需要强制性的政策法规,更需要道德 的力量。生态伦理观便是要为人类适应这种新的 角色建构起系统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其三,自然界具有目的性。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 人、生物和无机自然界具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目的性: 一是人的目的性。它是人类自觉的和有计划的追求 和行为。二是动物和植物的目的性。它是生物有机 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性,一种本能。三是无机 自然的目的性。这是在负反馈机制作用下,使得一 个自然过程得以维持或趋向一种特定的稳定状态, 即目标值(目的)。当代自组织理论的研究也表明, 目的性并非人类独有的,自组织系统也具有这一属 性。普里高津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形成耗散 结构的先行条件是远离平衡态,失去稳定性,进入 非线性区,才能形成新型的目的性结构,它表现为 依靠正反馈机制,自动搜寻目标,从而自行产生和 维持这样的结构。
自然辩证法
一、研究对象1、自然观(自然哲学):普遍性问题。
古代的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的神秘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论自然观;现代的科学自然观。
2、方法论(科学研究的哲学):内部性问题两大基础:数学(逻辑语言)和实验(自然对象)古希腊文明对科学的独特贡献:对自然的纯粹兴趣;初等数学的完善现代科学的本质:系统化的经验解释;数学及实验方法的支持3、科技观(科学发展的辩证法):外部性问题4、自然辩证法有三部分组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具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自然辩证法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并列,两者是统一的。
二、历史渊源自然的概念:事物的本性(宇宙)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希腊的自然哲学:直观、思辨、猜测泰勒斯:万物皆水;阿娜克西美尼:玩物皆火;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三、近代科学的兴起理性主义A:隔离体法——明确事物间的因果关系B:思维经济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奥卡姆剃刀)历史背景文艺复兴:回归古希腊人对本身的肯定宗教改革:确立了信仰的个人属性哲学背景英国经验主义的兴起:培根、洛克、休谟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怀疑主义)康德的三大机制:纯粹的理性批判(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实践理论批判(道德哲学);判断力批判(艺术美学)四、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A、机械论取代了泛灵论B、定量方法取代了定性描述(函数关系)C、假说演绎体系的建立D、将复杂的运动现象纳入到单一的自然图式中去五、学科性质——哲学什么是哲学?科学是对自然现象的理解与分析;哲学是对精神现象的理解与分析亚里士多德:思想思想哲学概念:辩证法(即对话艺术)和世界(即存在的展开状态)六、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客观实在性:主观——一己之见;客观——共同世界形态多样性:生命非生命;固液气;等离子;超密;真空;反物质理论七、物质联系的系统方式基本特点A、系统方式:现代科学的整体思维工具非加和性(系统的根本属性)B、系统构成:要素、结构、功能、环境C、历史意义:对近代科学隔离D、系统类型E、整体与部分:加和性:非加和性F、稳定性一个完整的体系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A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B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C系统的结构使它成为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D功能是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
自然辩证法论文---论自然观对科技发展的关系
论人类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
摘要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与科学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
在经历了从古代朴素自然观直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在,无论自然观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并决定着自然观的形态。
辩证唯物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是科学发展史上的灯塔,它的创立为科学技术的深层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前提。
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然观,而自然观的发展,使得人们开拓思维、解放思想,进一步促进与影响新领域的探索。
我们应该将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这种互动与辩证关系的指导作用更多的与实际结合。
关键词: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科技发展;辩证。
《自然辩证法》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自然观的影响
化学工业技术
石油冶炼和化肥成为新的生产部门;
在高分子化学的基础上,二十世纪初产生了 一个庞大的塑料(合成树脂)工业部门:
1908年出现了第一种塑料(电木),塑料开 始广泛替代木材、石材和金属;
1930年,有机玻璃问世;
1939年,聚乙烯问世;各种作为包装材料和 电子绝缘材料的塑料也不断被制造出来。
制造人造纤维的工业技术也出现了:世纪初 出现了人造丝;随后又出现了醋酸纤维丝、 尼龙(1935)和涤纶。
与化学相关的技术还创造了新的炸药和新的 农药。
交通技术的变革
有轨电车,柏林,1882
汽车时代的来临
1890年代,汽车问世,一战后开始被普遍使用,美国成为轮子上的 国家。汽车工业因其具有迅速成为广泛关联效应的“先导产业”, 对经济产生了多重影响,比如对钢铁生产的促进,又比如对人造橡 胶工业的催生。
遗稿,1895年恩格斯逝世。 1925年苏联首先出版。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 恩格斯负责整理、出版《资本 论》遗稿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直到1895年恩格斯去世。所以 《自然辩证法》一直未能完成。
1925年,苏联首先出版了俄文 版的《自然辩证法》。
以后,在社会主义国家陆续出 版。中国是1932年出版了第一 部中译文本。
二.19、20世纪之交的 物理学革命
自然辩证法的建立,是人类自然观、科 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发展演化观的 划时代的变革。
当然,正如恩格斯所说,自然辩证法战 胜形而上学自然观有两条道路:科学家 自觉学习唯物辩证法的道路;通过科学 家自己的努力和摸索的道路。
历史实际上走的是后一道路。
19世纪下半叶,牛顿力学在各个自然科 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机械自然观总 体上仍然处于主导地位。“经典物理学 大厦已经竣工完成”。“理论物理学终 结了”。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 . . .论文题目: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学院理学院专业物理学号+++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摘要:自然观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的哲学概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自然观的变化不断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自然观的形成。
本文从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科技发展史出发,比较两者的异同,说明两个文件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揭示自然观和科学技术间的关系,论证人类认识对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在文章最后指明认识到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辩证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字自然观科学技术西方文明文明辩证关系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的自然观也不同。
其中,科技对自然观的演变起着重要的导向功能,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共经历了原始的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的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下面通过分析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及科技发展史来探讨其辩证关系。
一、中国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史1、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蒙昧之初,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思考都是从很直观的自然现象出发,在中国人看来,天地万物是由五行组成的,五行按一定顺序,相生相克。
五行学说解释了宇宙的结构,但是没有解释宇宙的起源。
阴阳学说解释了宇宙起源,阴阳学家认为是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世间万物。
这种观点带有浓郁的思辨性质,讨论的是世界的本源和对运动规律的思辨解说,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整体角度出发,注重的是辨证统一。
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导,由起初的认为天定胜人,对自然界的恐惧和绝对服从,到后来尊崇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
产生的儒家、道家等学派,与其说是结果还不如说是原因。
然而这种思维也潜移默化中限定了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长于整体性思维、重直觉和顿悟, 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联想、类比, 然后用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进行归纳、总结, 说理往往带有玄虚、混沌色彩, 缺少严密推理的逻辑过程, 有时甚至带有几分神秘色彩, 对事物发展的深层原因追究甚少。
《自然辩证法》近代初期的科学技术和自然观
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
1497年葡萄牙贵族达·伽 马率领约170名船员分乘4艘 船,从里斯本出发,在阿拉 伯水手的领航下,于1498年 5月20日到达印度西海岸。 次年9月,达·伽马率领满载 香料、宝石的船队回到里斯 本。这次航行所得纯利为航 行费用的60倍。
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
的元朝大汗。
航行两个多月后的一个夜晚,哥伦布突然望见远处 有亮光在闪动。原来他们已经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一 个小岛。几小时后,见到陆地。他们登上这个岛屿, 岛上居民热情接待,以为他们是天外来客。船队接着 到达古巴、海地。哥伦布以后又三次西航,到过中、 南美洲的一些沿海地带。他的成就轰动一时,但是他 没有给西班牙带来大量黄金。他终于被冷落,默默死 去。
4、人类世俗生活的的先决性
对世俗生活的弘扬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 的一个重要特色。很显然,这种现世的世俗生活 态度,有助于现代技术的产生。因为只有人类现 世的世俗生活获得相对于中世纪的禁欲主义生活, 人类的物质需求获得相对中世纪的拯救需要时, 人类的才华有可能大规模地投入物质生产技术, 而不是诸如欧州中世纪的那种拯救技艺。
哥伦布的船,长度仅26米
1492年他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启程,横流茫
茫无际的大西洋,到达古巴、海地。他始终以为自
己到了印度,因此称当地பைடு நூலகம்民为印第安人,意思是
印度居民。
哥伦布的船队由三艘不大的船组成,航行的目的
地主要是印度、中国等地。为此他随身带着西班牙
国王致中国大汗的信。当时中国早已建立明朝,但
是西欧人还以为中国的君主仍旧是马可·波罗所说
近代初期的科学技术和自然观
本节主要内容: 近代科学技术 近代科学革命 机械自然观和形而上学 思维方式
第二讲 自然观——20世纪科技发展与自然辩证法
速度必定不一样,但是实验否定了这个结论。如果认为以太被地球带
着走,又明显与天文学上的一些观测结果不符。
11
• 1887年迈克尔逊和莫雷利用光的干涉现象进行了非常精确的 测量,仍没有发现地球有相对于以太的任何运动。对此,洛 仑兹提出了一个假设,认为一切在以太中运动的物体都要沿
学退化(熵增定律,总是自发地奔向无序)。 还涉及到决定论(确定论)与统计论、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 与非线性间的关系,
2)物理学革命
爱因斯坦——相对论 1905年——狭义相对论(时间与空间、质量与能量) 1915年——广义相对论(物质、时间与空间关系) 量子理论 1900年——普朗克(能量子假说) 1905,爱因斯坦,光量子理论。 20世纪初——卢瑟福(有核原子模型)。 1913——玻尔(经典量子论原子模型) 。 1923——德布罗意,(物质波即实物粒子与光子一样具有波粒 二象性)。 1926——薛定谔(波动力学)。 1926——海森堡(矩阵力学)。 1927——(量子力学)。
我们观测的宇宙,据最新的数据大概有一百二三十亿光 年的寿命,中间有许多黑洞,白洞,以及暗物质反物质, 等等都引起了哲学上的一些争论。 宇宙处于演化之中,但是这个演化会坚持多少亿年,多 少百亿年,今天人类文明已经五千年了,我们再往前面推 演一下,与宇宙的亿年相比呀,都还是一个非常短暂的时 间。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要寻根究底的去追问,去反思,去追思。
16
反质子、反中子和反电子如果像质子、中子、电子那样结合起来
就形成了反原子。由反原子构成的物质就是反物质。当你照镜子 时,镜中的那个你如果真的存在,并出现在你面前,会怎么样呢? 科学家们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们把镜中那个你叫做“反你”。科 学家想象很远的地方有个和我们的世界很像的世界,它将是一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出现三大新发 现和两个问题,彻底地变革了科学的自然 图景,推动自然科学进入现代自然科学发 展的新阶段。
第一节 、19—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 革命与系统自然观的产生
一、世纪之交的物理学发现、危机
这些新发现动摇了原子和元素不可分、不 变、是物质组成最小单位的形而上学的观 念。同时,正当人们陶醉在物理学经典体 系“尽善尽美”的境界时,物理学的晴朗 天空中却出现了“两朵乌云”,这就是当 时经典物理学理论无法解释的麦克尔逊— 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物理学陷入空 前的危机。
• 在生命观上突出“自组织”的观点(事物自发自 主地从非生命演化出生命);
• 在发展观上强调环境和条件(外因)的作用;最 大的变革在于它提出了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的观点。
四、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
• 系统自然观建立在新物理学革命和系统科学基础之上,为 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 从微观领域到宇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 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
3、分子生物学
• 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 沃森、英国生物学家 克里克和维尔金斯关 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 现,标志着分子生物 学的诞生,它阐明了 生物界结构和生命活 动的高度一致性。
分子双螺旋结构
• 这些革命性成就的取得,一方面产生了两个全新 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另一 方面还对自然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展现出一幅全 新的自然景观:
• 自然的演化过程具有不可逆性;
• 自然的进化是一个不断有序化和发生对称 性破缺的过程,具有开放性、远离平衡态、 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的自组织机制;
• 自然界的循环发展具有无限性。
第三节、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
• 20世纪自然观新进展不仅体现了关于自然 界系统联系和演化发展的特征,而且还体 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特性。
• 20世纪70年代前后相继出现的耗散结构理 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论等自组织 理论及分形理论、孤粒子理论和混沌理论, 是系统科学的最新发展。
• 系统科学的诞生给辩证自然观的发展增添了新的 思想和内容:
• 在物质观上开始把具有复杂性特征的事物作为研 究对象;
• 在时空观上深入研究时空与物质关联的复杂性; 在演化观上强调事物的生成与演化及其方向和趋 势;
• 它最深层次、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 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 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 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 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 思想。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更为重 要的是,它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方式,提供了一种探索组织 性、复杂性问题的全新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
第二节 、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及 其演化
一、何谓“系统”?
• 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 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 有机整体。
• 系统的四层含义:
•
二、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 形式
• 19世纪,恩格斯明确指出系统是自然界物 质的存在方式。
三、自然界的演化
• 20世纪的新物理学革命革新了机械自然观 的物质观和时空观。随后出现的系统科学 和非平衡态热力学则带来了从静止到演化 的自然观——演化发展的自组织自然观。 其基本观点是:
• 其一,彻底推翻了物质与运动无关的形而上学观 点,深刻地揭示了物体质量与运动速度、物质质 量与时空之间的深刻关联;
• 其二,绝对时空并不存在,时空不仅与物质关联, 而且本身就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属性和方式。同 时,它还触发了一系列深刻的哲学和科学争论。
三、系统科学的出现和系统自然观 的诞生
• 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控制论、信息论、 系统论,是家爱因斯坦创建狭义相对论,科 学地揭示了时间与空间、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 之间、质量和能量之间的统一性。
• 1916年他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时 间与物质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生动体现
2、量子力学
1927年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被证实二者是等价的,后称“量子力学”。
• 20世纪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人类带来了 巨大福祉,也大大加快了人对自然生态破 坏的步伐,带来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 的危机,是社会异化的产物,也是传统发 展观的必然结果。
三、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
• 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全世界范围内的人 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尖锐,以及系统 科学的发展,生态学的研究视野拓展到人 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出现了一 门关于人类“生存之科学”的人类生态学, 具体而生动地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 置。人类生态学中的“整体的观念”、 “循环的观念”、“平衡的观念”和“多 样的观念”,以及它所揭示的生态规律, 构成了生态自然观的重要理念和科学依据。
• 以往的自然观主要是关于自然的观点,而 20世纪的辩证自然观则是包含人和社会因 素在内的自然观,是人如何对待自然的认 知、态度和伦理价值的自然观。
一、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来源
•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这种自然观 的直接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 想的基本观点:
二、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
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实质是形而上学思维方 式和机械论自然观的危机,表明旧理论在 新发现面前的无能为力。
二、20世纪上半叶的物理学革命及 其辩证自然观思想
• 20世纪初,正是在解决新实验事实同旧理论之间 的矛盾的过程中,爱因斯坦和普朗克等科学家创 立了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理 论体系。
• 1、相对论
•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两部有影响的环境科 学著作:
• 一部是美国女生物学家卡逊(Rachel Louise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1962 年),开启了人类环保时代的大门;
另一部是美国科学家芭芭拉·沃特、勒 内·杜博斯合著的《只有一个地球》,并 由此催生了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的一 系列环境科学分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