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含解析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专题6 课外文言文 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专题6 课外文言文  含答案

六、课外文言文专题6.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9分)陶母责子退鲊①陶公②少时,作鱼梁吏③,尝以坩④鲊饷⑤母。

母封鲊付⑥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鲊(zhǎ):经过加工的鱼类食品,如腌鱼、糟鱼之类。

②陶公:对陶侃的敬称。

陶侃,东晋人。

③鱼梁吏: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员。

④坩(gān):盛物的陶器。

⑤饷(xiǎng):赠送。

⑥付:交还。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①尝.以坩鲊饷母曾经②反书.责侃曰名词作动词,写信(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

【解析】重点词:益:好处。

乃:反而。

(3)你认为陶侃的母亲教育儿子有什么可取之处?(2分)陶母对儿子的教育非常严格,要求儿子为官要清正廉洁,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译文】(晋代)陶侃年轻时,担任监管河道及渔业的官员。

(他)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用陶器盛一些腌鱼送给母亲。

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腌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写了一封回信责备陶侃说:“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官府的东西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

”6.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9分)殷仲堪①既为荆州,值水俭②,食常五碗盘③,外无余肴。

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

虽欲率物④,亦缘其性真素⑤。

每语子弟云:“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⑥其本!尔曹⑦其存之!”(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殷仲堪: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公元392年)任荆州刺史。

刺史,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②水俭:因水灾而年成不好。

③五碗盘:古代南方一种成套食器,由一个托盘和放在其中的五只碗组成,形制较小。

④率物:为人表率。

⑤真素:真诚无饰;质朴。

⑥捐:抛弃。

⑦尔曹:你们。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①外无余肴.鱼肉等荤菜②每语.子弟云告诉(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3分)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怎么能登上高枝(指做宫)就丢弃了根本呢!【解析】重点词:之,的。

部编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含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含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________②及其家穿井________③有闻而传之者________④丁氏对曰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②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答案】(1)打水浇田;待,等到;知道、听说;应答,回答(2)①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3)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解析】【分析】⑴①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

溉汲:打水浇田;②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

及:待,等到;③句意:有人听了就去传播。

闻:知道、听说;④句意:姓丁的答道。

对:应答,回答。

⑵①重点词:道:讲述;闻:使……知道……。

翻译: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重点词:非:不是;于:从。

翻译:(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⑶本题的答题角度有两个,一是从传播谣言者的角度,不能人云亦云,要善于分析,传闻是否合情合理;一是从丁氏的角度,与人交流时,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故答案为:⑴打水浇田;待,等到;知道、听说;应答,回答;⑵①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⑶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书必背古诗词、古文15篇详解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书必背古诗词、古文15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古文详细解析及赏析一、观沧海 (1)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三、次北固山下 (3)四、天净沙.秋思 (4)五、咏雪 (5)六、陈太丘与友期行 (6)七、《论语》十二章 (8)八、诫子书 (11)九、狼 (12)十、穿井得一人 (16)十一、杞人忧天 (17)十二、秋词.其一 (19)十三、夜雨寄北 (19)十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20)十五、潼关 (21)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注释】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何:多么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 zhì):耸立。

竦,通耸,高。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日月:太阳和月亮若:如同.好像是.星汉:银河,天河。

幸:庆幸。

甚:极点。

至:非常。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的直接关系。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创作背景】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下面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B. 诲女知之乎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词义不相同的一项()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以为己任B. 不知为不知/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C. 温故而知新/故善学者假人之长D. 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_______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________(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简答。

请从文中提炼出四个成语:【答案】(1)A(2)C(3)通“悦”,愉快;生气,发怒,恼怒;却;有害;凭什么(4)①温习旧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课内文言文解析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课内文言文解析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课内文言文解析《世说新语》两则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因:凭借10.起:飘起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11.非:不,不是12.相委:委,丢下、舍弃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15.日中:正午时分16.引:拉17.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

部编,新人教,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带翻译)(一)陆元方卖宅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少保:字元方,唐朝人,曾任少保(太子的老师),故又名陆少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B、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C、是欺之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不尔/尊君在不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不学无术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

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闻准入相/闻之于宋君B、咏将去/去后乃至C、准莫谕其意/意与日去D、归取其传读之/传不习乎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3、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优秀品质?(三)列子学射列子①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②。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

”退而习之。

三年,又以报关尹子。

尹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③亦皆如之。

” (选自《列子列子学射》)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注释】①【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

②【关尹子】人名,善射。

③【身】修养自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中矣/一狼洞其中B、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兄子胡儿C、弗知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退而习之/久之,目似瞑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选自《中华寓言故事》)【注】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衽:席子。

④濡(rú):沾湿。

⑤逾:通“愈”,更加。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徙衽以从阴________②其阴逾去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________。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

【答案】(1)移动;离开(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4)要随机应变,顺应变化,不能仅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

徙:移动;②句意为:树影越移越远了:去;离开。

(2)句中重点词语有:是,这;于:在;夕:晚上。

句意为: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文中郑人“拙”具体表现在“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

(4)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

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移动;离开;(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②是/吾剑之所从坠(3)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4)答案示例:①情况总是在不断变化,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

②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是不能办成事情的。

③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

【点评】⑴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世说新语》两则之《咏雪》阅读与考点揭秘(含解析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世说新语》两则之《咏雪》阅读与考点揭秘(含解析答案)

《世说新语》两则之《咏雪》文言文阅读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作家作品1、作品简介《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坊间基本上认为由南朝刘义庆所撰写,也有称是由刘义庆所组织门客编写。

又名《世说》。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三卷。

2、作家介绍刘义庆(403—444),南北朝刘宋王朝宗室,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yǎn)州刺史。

他秉性简素,爱好文学,喜欢招聚文学之士,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

除《世说新语》外,还编有《幽明录》、《宣验记》等,但已散佚(yì)。

二、写作背景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

38岁开始组织编撰(zhuàn)《世说新语》,与当时的文人、僧人往来频繁。

可惜的是,《世说新语》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返京,不久于41岁病逝于建康(今南京),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

三、课文原文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四、词语解释咏雪:选自《世说新语》的《言语》篇,“咏雪”一题是编者加的。

谢太傅:谢安,字安石,东晋政治家。

死后追赠为太傅。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文义: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何所似:像什么。

胡儿: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

差:大体。

拟:相比。

未若:不如,不及。

因风:乘风。

因,趁、乘。

无奕:谢奕,字无奕,谢安长兄。

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聪慧有才辩。

王凝之:字叔平,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

五、课文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诗论文。

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全册文言文课下注释

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全册文言文课下注释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课下注释说明:古文学习,课下注释的背诵是重点,方便大家编辑整理使用。

目录:一、第八课《世说新语》二、《论语十二章》三、《诫子书》四、《狼》五、《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下注释:一、第八课《世说新语》《咏雪》1、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403-444)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课文所选两则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题目是编者加的。

2、【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

死后追赠为太傅。

3、【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4、【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5、【文义】文章的义理。

6、【俄而】不久,一会儿。

7、【骤】急。

8、【何所似】像什么。

9、【胡儿】即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

10、【差(chā)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11【未若】不如,不及。

12【因风】乘风。

【因】,趁、乘。

13、【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摄(yun),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

【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14、【王凝之】字叔平,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

《陈太丘与友期》1、【陈太丘】即陈寔(104-186或187),字仲弓,东汉颖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

曾任太丘长。

太丘,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北。

2、【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3、【日中】正午时分。

4、【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5、【乃】才。

6、【元方】即陈纪(129-199),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7、【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

8、【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舍弃。

9、【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10、【引】拉,牵拉。

11、【顾】回头看。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考点梳理训练附解析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考点梳理训练附解析

统编教材文言文分册梳理训练七年级(上)第1篇咏雪南朝·刘义庆知识梳理重点字词句归纳1.重点实词(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集:(2)俄而..雪骤.俄而:骤:(3)公欣然..曰欣然:【F】(4)撒盐空中差.可拟.差:拟:(5)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因:2.重点虚词与.儿女讲论文义3.重点句子翻译(1)白雪纷纷何所似?(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第2篇陈太丘与友期行南朝·刘义庆知识梳理重点字词句归纳1. 重点实词(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2)过中不至.至:【F】(3)太丘舍去..舍:去:(4)门外戏.戏:【F】(5)待.君久不至待:【F】(6)相委.而去委:(7)友人惭.惭:【F】(8)下车引.之引:(9)元方入门不顾.顾:2. 重点虚词(1)去后乃.至(2)相委而.去(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3. 重点句子翻译(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第3篇《论语》十二章(2011课标) 考情搜索: 2014年与《孔子世家赞》对比考查。

曲肱(ɡōn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宁愿贫贱而坚守“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在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第九章:讲学习的态度,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优点的人,也往往是善于学习的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

”(《子罕》)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第十章: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含解析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含解析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鹬蚌相争赵且伐①燕。

苏代②为燕谓惠王③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④,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⑤。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⑥。

今赵伐燕,燕赵久相支⑦,以弊大众⑧,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选自《战国策》)【注】①伐:攻打。

②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

③惠王:赵国国君。

④曝(pù):晒太阳。

⑤喙:鸟的嘴巴。

⑥渔者得而并禽之:打鱼的人同时捉住它们。

⑦相支:长久相持。

⑧以弊大众:而蒙蔽大家(的眼睛)。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赵且伐燕________②以弊大众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4)这个故事后来演绎出一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答案】(1)将要;蒙蔽(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的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

用寓言故事(讽喻或类比的方式)引入,使惠王易于接受。

②态度诚恳。

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

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解析】【分析】(1)“且”是副词,将要;“敝”指使…劳苦(贫困)(2)注意相舍指放过对手;并指全都;故翻译为: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我们可以不同的人物角度方面来回答。

如从苏代的角度,抓住“方法巧妙、态度诚恳”等方面来回答;从惠王的角度看,抓住“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方面来回答。

(4)从“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中可知,这个成语应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故答案为:(1)①将要;②使…劳苦(贫困)(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精品】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含解析

【精品】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含解析

【精品】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因往晓之________②终日在天中行止________③奈何忧其坏________④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_(2)与“杞人忧天”意思相近的成语是________,意思相反的成语是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②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

(4)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做怎样的评价?【答案】(1)告知,开导;行动,活动;为何,为什么;同“释”,解除、消除(2)庸人自扰;高枕无忧(乐天安命)(3)①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②你踩踏着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

(4)嘲讽了一些为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而担心的人。

评价:一些事情虽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我们要在灾难发生之前,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就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

②句意为: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

行止:行动,活动;③句意为: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奈何:为何,为什么;④句意为: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

舍:同“释”,解除、消除。

(2)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

本文具有讽刺意义。

可以寻找词典的解释。

庸人自扰,其意思是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从这则寓言中得出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庸人自扰”。

意思相反的成语高枕无忧(乐天安命)。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三)含解析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三)含解析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三)典例在线【2019年中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耕者王清臣天启初,颍川张远度买田颍南之中村,地多桃花林。

一日,携榼①独游,见耕而歌者,徘徊疃②间,听之,皆杜诗也。

遂呼与语,耕者自言王姓,名清臣,旧有田,畏徭役,尽委诸其族,今为人佣耕。

少.曾读书。

客有遗一册于其舍者,卷无首尾,读而爱之,故.尝歌,亦不知杜甫为何人也。

异日远度过其庐,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③,皆所作诗,后经乱不知所在。

【注】①榼: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

②疃(tuǎn):村庄。

③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看到旧的历书背后,用烧过的树枝写的字模糊不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少.曾读书(________)(2)故.尝歌(________)2.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一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B.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C.过几天张远度经过他家D.这一天张远度经过他家3.张远度来到“____________”(用本文语句回答)的“颖南之中村”,见到王清臣,主动与他交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1.(1)年幼。

(2)所以。

2.B3.地多桃花林王清臣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令张远度很是惊奇【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少曾读书”:年幼时读过书。

少:年幼。

“故尝歌”:所以吟唱过。

故:所以。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教育类文言文(解析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教育类文言文(解析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12讲教育类文言文教学内容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非宁静无以致远()(2)险躁则不能治性()(3)年与时驰()(4)遂成枯落()2.翻译下面的句子(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8.(1)达到(2)修养(3)随同(4)于是9.(1)如果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如果意志不坚定就不能学有所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及原文翻译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及原文翻译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及原文翻译汇总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内容及中心:《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

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日中。

过中不至(到达),太丘舍(不再等待就走了)去(离开),去后乃(才)至。

元方时(当时)年七岁,门外戏(玩耍)。

客问元方:“尊君(敬词,指别人的父亲)在不(同“否”)?”答曰:“待(等待)君(敬词,指您)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丢下,舍去)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信义,信用);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拉)之(代词,指元方),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不尊君在不通否表示询问待君久不至副词,表示否定去离开:待君久不至,已去到……去学校距离:相去甚远《陈太丘与友期》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时间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

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来,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离开后没多久友人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只有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友人就问元方:“您父亲在么?”(元方)答道:“他等了您很久您也没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自己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去了。

”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

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方径直走向家门,没有再回头看那个无礼的人。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指子侄辈的年轻一代,小辈)讲论文义。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急),公欣(高兴)然(什么的样子)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像什么)?”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2022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汇编(翻译+解答)

2022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汇编(翻译+解答)

七年级上册〔7篇〕〔翻译+解答〕版本行3.《论语》十二章第二单元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根底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那么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8《世说新语》二那么①预习◎《世说新语》中记录了东汉、魏晋时期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两那么。

预习课文时,注意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明机敏和良好的家庭教养。

◎借助注释,把握课文大意。

画出你不懂的语句,与同学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原文呈现】咏雪〔71字14注〕谢太傅②寒雪日内集③,与儿女④讲论文义⑤。

俄而⑥雪骤⑦,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⑧?〞兄子胡儿⑨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⑩。

〞兄女曰:“未假设⑪柳絮因风⑫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⑬,左将军王凝之⑭妻也。

【课下注释】①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403—444〕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课文所选两那么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jiǎ〕〔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

死后追赠为太傅。

③〔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④〔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⑤〔文义〕文章的义理。

⑥〔俄而〕不久,一会儿。

⑦〔骤〕急。

⑧〔何所似〕像什么。

⑨〔胡儿〕即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

⑩〔差〔chā〕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⑪〔未假设〕不如,不及。

⑫〔因风〕乘风。

因,趁、乘。

⑬〔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yùn〕, 谢无奕之女,聪明有才辩。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参考译文)及现代文答题技巧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参考译文)及现代文答题技巧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参考译文班级:姓名:8.《世说新语》二则咏雪谢安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他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柳絮乘风而起。

”太傅高兴地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正午(见面),正午过了那个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丢下他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那人才到达。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嬉戏,那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了你好久你不到,他已经离开了。

”那人便生气地说:“(你父亲)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离开了。

”元方说:“你跟我爸爸约定正午(见面)。

你正午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家的大门。

11.《论语》十二章1.孔子说:“学习之后又按时温习,不也是很愉悦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个有才德的人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和朋友交往是否讲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3.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才可以顺从意愿,又不会越过法度。

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做到这样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有害。

”5.孔子说: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孔子说:“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文言文、古诗词22篇(含译文,5页打印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文言文、古诗词22篇(含译文,5页打印版)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论语》十二章
【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朝代】先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
【作者】刘义庆 【朝代】南北朝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必背文言文、古诗词22篇(含译文)
观沧海
【作者】曹操 【朝代】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从《现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中,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意思正确的一项。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4)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答案】(1)C;A;B;B(2)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4)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

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解析】【分析】(1)①句翻译:你的父亲学我,故选C。

②句翻译: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故选A。

③翻译: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

故选B。

④翻译:周公没有学孔子。

故选B。

(2)根据句意: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故句子划分为: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4)“此事”指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现代话就是: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

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故答案为:(1)C、A、B、B(2)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4)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

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辨析。

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这些意义是同属一个本义(基本意义)的转义,引申、派生或衍生意义。

解答本题,先读一读句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提取出划线字的语境义,再对照义项选择即可。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断不好,所以先读一读句子,体会语感节奏,分析句子成分后再谨慎短句。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注意: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等;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据此思考言外之意即可。

【附参考译文】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会袁绍。

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

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钟毓、钟会①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áo)②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A。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B。

”【注】①钟毓:魏国车骑将军。

钟会:魏国大将军,后平蜀。

②钟繇:三国时魏国相国。

(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中“令”解释,与下列哪一个选项的加下划线词意思是相同的()A. 可令二子来B.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C. 三令五申D. 巧言令色(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复问会曰:“卿何以不汗?”(3)①根据语境,将(甲)“战战栗栗,汗不敢出”与(乙)“战战惶惶,汗出如浆”两句的序号分别填入文中A、B两处。

②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两兄弟中你更欣赏谁,为什么?(4)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你猜测本文应编入《世说新语》中的哪一类?()A. 德行B. 言语C. 方正D. 雅量【答案】(1)D(2)(魏文帝)又问钟会说:“你为什么不出汗?”(3)①A【乙】 B【甲】②【示例1】我更喜欢钟毓。

他见到魏文帝“战战惶惶,汗出如浆”,这是紧张的表现,但也是人之常情,他能如实地说明自己流汗的原因,这是老实、守规矩的表现。

而钟会回答魏文帝的话明显是找说辞,抖机灵,明显是刻意讨巧、耍滑头。

【示例2】我更喜欢钟会。

他见到魏文帝却并不慌张,在魏文帝问话时能灵活应答,既解释了自己不出汗的原因,又体现了魏文帝的威严,及自己对他的敬重,相当机智。

而相比之下钟毓的流汗的表现则显得过于胆小与紧张,老实有余,灵活不足。

(4)B【解析】【分析】(1)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把握“令”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语境来分析。

例句和D项中的“令”,意思都是“美好”;A项中的“令”,意为“让,使”;B项中的“令”,意为“县令”;C项中的“令”,意为“命令”。

故选D。

(2)此句中的得分点有:复,又;卿,你;何以,为什么;汗,出汗。

(3)①理解句意,结合上下文回答。

“卿面何以汗?”是问出汗的原因,故A处应填“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卿何以不汗?”是问不出汗的原因,故应填“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②本题要结合二人的性格特点回答。

先根据对两人的语言描写分析其性格。

两人各有优缺点,要辩证地分析。

“战战惶惶,汗出如浆”表现出钟毓的老实、守规矩,因为他能如实表达自己出汗的原因。

但是他的紧张体现出他的胆小、过于拘谨、不够灵活;“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表现出钟会头脑灵活、机智,在解释自己不出汗的原因的同时,还维护了魏文帝的威严。

但是也体现出其过于讨巧、耍滑头、抖机灵的性格。

对比两人的优缺点,选取一人作答。

(4)本文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主,而人物的性格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而且也并没有表现出德行、方正、雅量的意旨。

故选B。

故答案为:⑴D;⑵(魏文帝)又问钟会说:“你为什么不出汗?”;⑶①A【乙】 B【甲】②【示例1】我更喜欢钟毓。

他见到魏文帝“战战惶惶,汗出如浆”,这是紧张的表现,但也是人之常情,他能如实地说明自己流汗的原因,这是老实、守规矩的表现。

而钟会回答魏文帝的话明显是找说辞,抖机灵,明显是刻意讨巧、耍滑头。

【示例2】我更喜欢钟会。

他见到魏文帝却并不慌张,在魏文帝问话时能灵活应答,既解释了自己不出汗的原因,又体现了魏文帝的威严,及自己对他的敬重,相当机智。

而相比之下钟毓的流汗的表现则显得过于胆小与紧张,老实有余,灵活不足。

⑷B。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⑷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本文刻画人物使用的描写方法,根据描写方法即可做出选择。

【参考译文】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

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

”于是奉旨进见。

钟毓脸上冒有汗水,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

”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划线的词①太丘舍去________②尊君在不________③下车引之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一起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 陈元方小的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 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 “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答案】(1)舍弃;通“否”;牵,拉(2)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

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C【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

去:离开。

②句意为:你的父亲在吗?不:通“否”。

③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引:拉。

(2)①句中的重点词有: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日中,正午时分。

句子翻译为: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

②句中的重点词有:日中,正午;信,信用。

句子翻译为: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A项,不是陈太丘不守信用,过了约定的时间,陈太丘才走的。

B项,陈元方并不是傲慢无礼,还是比较有礼貌的称呼他“君”。

D项,“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故选C。

故答案为:⑴舍弃;通“否”;牵,拉⑵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

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⑶C【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