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乡村旅游的特征

合集下载

乡村景观审美特征

乡村景观审美特征

乡村景观审美特征一、引言乡村景观是指农村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由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塑造而成。

乡村景观对于人们的审美情趣具有重要影响,它以其独特的特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往游览和欣赏。

本文将深入探讨乡村景观的审美特征及其对人们审美体验的影响。

二、自然元素2.1 清新的空气乡村景观的一大特征是清新的空气。

相比城市的污浊和浑浊空气,乡村的空气通常是清新、湿润的,带有花草的香气和树木的氧气释放,让人感到舒心和放松。

2.2 多样的植被乡村景观通常拥有丰富多样的植被,包括绿树成荫的田野、花团锦簇的农田以及各种野花野草的点缀。

这些植被的多样性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愉悦,与城市灰色建筑形成鲜明对比。

2.3 清澈的水源乡村景观中的水源通常都是非常清澈的,可以看到水底的鹅卵石和小鱼游动的身影。

这样的景象让人们感到宁静和放松,以及水的纯洁与生机。

2.4 美丽的日出日落乡村的地势相对较低,没有高楼大厦的遮挡,日出和日落的景色非常美丽壮观。

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或缓缓落下,在云彩的映衬下,形成了令人陶醉的景象,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人文元素3.1 历史文化遗迹乡村景观中常常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

这些古老的建筑、庙宇、碑刻等代表了乡村人文的积淀和传承,让人们可以感受到乡村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3.2 传统民俗活动乡村景观中还能够欣赏到各种传统的民俗活动,如农耕、农村婚嫁、民俗节庆等。

这些活动不仅保留了古老的传统,还可以让人们亲身参与其中,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道。

3.3 安静的生活节奏相比城市的喧嚣和繁忙,乡村的生活节奏通常较为宁静和缓慢。

人们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宁静,感受到身心的放松和宁静。

3.4 特色的乡村建筑乡村景观中的建筑常常具有特色,如土式建筑、古老的庙宇、传统的农舍等。

这些建筑风格独特,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和建筑传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文化的沉浸。

四、乡村景观对人们审美体验的影响4.1 提供了放松和休闲的空间乡村景观的审美特征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放松和休闲的空间。

试论乡村旅游原生态文化的本质特征

试论乡村旅游原生态文化的本质特征
自 然 就 成 为 了 传 统 文 化 的载 体

在 乡村

农 耕 文 化 最 具 有旅 游 价 值 的 是 民 俗 文 化

论 村 游 试 乡 旅 原生态 化的 质 征 文 本 特


民 俗 是 民 间 文 化 中带 有 集 体 性 传 承 性 和

模 式 性 的现 象 俗

其 主 体 部分 形 成 于 过 去
吸引

俗 等


保 持 完好 的农村传统 习俗

态 理 念 的体 现
旅 游 者前 往 观 光

体验

娱乐

休闲

度 个
生 活 方式

民居

宗教

仪式 歌 舞 服饰

为现 代 的标 志
也 就 随之 产 生
理 念诱 导 下


乡村 的原 始 在 返 朴 归真



自然 的 概念
回 归 自然 的
假 但是



而 流传于 现 实生 活 中

它 主 要 由物 化 民

制 度 民 俗 和 精 神 民俗 构 成
如饮食
物 化 民俗
田园
是 指 当地 人 们模 式 化 了 的物质 产 品 和 创 造
方式


服饰

住宅 特产



牧 场 及 生 产 交 通 工 具 等 制 度 民 俗 是 当地 社 会 组 织 体 制 和 运 作 方 式 对 个人 参 与 社
。 ,
是优

乡村旅游需求特征分析

乡村旅游需求特征分析

五谷不分 不辨菽麦
从笼子飞向自由
从虚拟回归真实
从都市客回归故乡
33
陶冶情操的旅行
Sea / Sun/ Sad
心灵 原乡
回归心灵的休憩
Heart / Happy / Health
00
乡村游需求特征——显性需求
显性需求:感官的愉悦 看之动乡情,听之还乡梦,闻之体乡味,食之品乡肴,动之有乡趣
看之动乡情
听之还乡梦
闻之体乡味
食之品乡肴
动之有乡趣
11
乡村游需求特征——隐性需求
乡村旅游需求特征分析
从“出售山水奇景”向“贩卖生活方式”转变
显性需求
懂得享受
家庭派 自 驾 出 游
时代情怀
放松身心
小手牵大手
养 生 社 交 亲子游
爬山泡汤
亲近山水
情 侣 党 轻奢盛行
生 活 方 式动静皆宜
舍得花钱
自驾族
隐形需求
钢筋 水泥
名山 大川
城市生活的困境
Decline / Deteriorate / Deficiency
隐性需求:找寻乡愁回忆
从成年回归童年、从新居回归老家、从他乡回归故乡
从成年回归童年
从新居回归老家
从他乡回归故乡
摆脱麻木 重拾童真
逃离尘世 寄情山水
诗意栖居 天人合一
22
乡村游需求特征——隐性需求
都市孤岛 孤Hale Waihona Puke 闭塞隐性需求:创造新乡土记忆
从笼子飞向自由、从虚拟回归真实、从都市客回归故乡
虚拟世界 逃避现实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一、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新热点。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和优化乡村经济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特征表现在多个方面。

从地理分布上看,这些重点村往往集中在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如山水田园风光区、古村落和民族风情区等。

从空间形态上,这些重点村呈现出点状分布、线状串联和面状辐射的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和线路。

这些重点村在空间发展上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从初级的农家乐、乡村观光,到深度的农事体验、文化研学等。

影响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特征的因素众多。

自然地理条件是基础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等,它们决定了乡村旅游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

社会经济条件是决定性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交通状况、政策支持等,它们直接影响着乡村旅游重点村的选址、建设和运营。

文化背景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包括地方文化特色、民俗文化、历史传统等,它们为乡村旅游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特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因素,对于优化乡村旅游的空间布局、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休闲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休闲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它不仅能够使人们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还能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乡村文化,增强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迅速,成为推动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不均,导致一些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滞后,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游客的体验和满意度。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中国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乡村旅游重点村作为其中的热点景点,具有独特的空间特征和受众影响因素。

本文将探讨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特征以及影响因素。

一、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特征1.地理条件:乡村旅游重点村通常位于风景优美的地区,具备独特的自然资源,如山水景观、田园风光等。

这些地理条件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

2.文化底蕴:乡村旅游重点村常常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包括传统建筑、民俗活动、乡土文化等,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光顾。

3.特色产业:乡村旅游重点村通常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如农业观光、民宿、手工艺品等,这些特色产业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

4.基础设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包括餐饮、住宿、交通等方面的设施,满足了游客的各类需求。

二、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影响因素1.政策因素: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兴起得益于政府的扶持政策,包括引导资金、减税优惠、宣传推广等,这些政策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2.市场需求: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发展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随着人们对优美环境、亲近自然的需求增加,乡村旅游重点村得到了更多游客的青睐。

3.经济发展: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乡村旅游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为农民增加收入,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4.社会支持: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发展需要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包括积极参与、提供服务、保护环境等。

社会支持对于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总之,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具有独特的空间特征和受众影响因素。

这些乡村旅游重点村以其地理条件、文化底蕴、特色产业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光临。

政策因素、市场需求、经济发展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也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推动力。

中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中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四、结论
四、结论
中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在未来的发展中, 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 和发展策略,推动乡村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创新与科技等 方面的投入,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质量和竞争力,为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 的动力。
三、特色村镇类和乡村文化类旅 游地集聚程度高
三、特色村镇类和乡村文化类旅游地集聚程度高
在各种类型中,特色村镇类和乡村文化类的休闲旅游地集聚程度较高。这是 因为这些旅游地通常能更好地融合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让游客体验到原汁原 味的乡村生活。而休闲观光类和农业科技类的旅游地数量较多,布局相对分散, 这可能与其发展的阶段和水平有关。
3、建设成本与收益:美丽休闲乡村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 建设成本是影响其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
2、不同类型乡村的分布规律:不同类型的美丽休闲乡村的分布规律也存在差 异。例如,古村落、古民居等文化遗产型美丽休闲乡村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等 传统文化保留较为完整的地区。而自然风光型美丽休闲乡村则多分布在西南、西 北等地的山区和河谷地带。
参考内容二
引言
引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民 俗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度 假的重要选择。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是指那些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底 蕴和良好的休闲设施的乡村地区。这些乡村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和规 律,探讨其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助于为未来美丽休闲乡村的发展提供参考。
2、市场需求与偏好: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乡村旅游的需求 不断增加。同时,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和游客偏好也会影响美丽休闲乡村的分布。

乡村旅游的概念、特点及发展历程

乡村旅游的概念、特点及发展历程

乡村旅游的概念、特点及发展历程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这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

乡村振兴涵盖了乡村的方方面面,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其中“产业兴旺”是振兴乡村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乡村旅游作为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横跨一二三产业、兼容生产生活生态、融通工农城乡,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拓宽农民就业空间、提高农民经济收入,还可以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文明进步、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并拉动乡村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对增进城乡交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促进城乡和谐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加快新型城镇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手段[2]。

1.乡村旅游的概念随着消费群体不断扩大,乡村旅游逐渐呈现出多层次、综合化、品牌化的发展趋势,成为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但目前国内外各界人士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

大众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主要体现在游客感受方面,即城市居民到乡村体验生活或是放松身心,而对乡村日渐多样化的旅游资源和产品有待进一步了解。

国内学者杨旭(1992)较早的提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的农业、经济和社会三大资源所构成的立体景观为对象的旅游活动[3]。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4)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

近几年由于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各种旅游产品层出不穷,学者们在定义乡村旅游时考虑到目标人群、游客感受和产品功能等多个方面,乡村旅游的概念日趋具体化。

由于乡村旅游的复杂性和复合性,各界人士对其概念界定的侧重点存在差异,但基本上都认同乡村旅游具有地域限制,即乡村旅游开展的活动都是在乡村进行的。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认为乡村旅游是乡村地区依托于自身独有的农业、自然和人文等资源,为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提供集观赏、休闲、体验、学习、康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产品而开展的旅游活动。

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的概念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前往农村地区体验农村生活、探索乡村文化和自然环境的一种旅游形式。

它强调与自然、文化和社区的互动,提供了一种与城市生活不同的体验。

乡村旅游的目的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保护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并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乡村旅游的特点之一是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乡村地区通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山川、湖泊、森林和农田。

游客可以通过徒步、骑行或者乘船等方式,亲身体验大自然的漂亮和宁静。

此外,乡村旅游还注重环境保护,鼓励游客采取可持续的旅游方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乡村旅游还强调与乡村社区的互动。

游客可以参预农耕活动、品尝农家美食、体验传统手工艺等,与当地居民互动交流。

这种互动不仅能够增进游客对乡村文化的了解,还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乡村旅游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种逃离喧嚣都市的机会,让他们可以放松身心,享受宁静的乡村生活。

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乡村旅游可以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

通过发展旅游业,农民可以增加收入来源,改善生活条件。

其次,乡村旅游有助于保护传统文化和乡村风貌。

游客的到来可以激发农村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再次,乡村旅游有助于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当地政府和居民通常会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从而提升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为了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为乡村旅游提供支持和保障。

其次,需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质量。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乡村旅游景点的保护和管理,确保游客能够安全、舒适地遨游。

此外,还可以通过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乡村地区旅游。

总之,乡村旅游是一种融合自然、文化和社区的旅游形式,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保护传统文化和乡村风貌,并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_内涵特征、关键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_内涵特征、关键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_内涵特征、关键问题及对策建议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内涵特征、关键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乡村旅游的内涵特征、面临的关键问题以及对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乡村旅游的内涵特征乡村旅游是指游客流转于乡村地区,以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旅游方式。

乡村旅游的内涵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乡村旅游强调回归自然、体验生态。

人们在都市生活的繁忙和压力下,追求一份宁静和和谐,乡村旅游提供了一种回归自然的机会,让游客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妙。

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也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

其次,乡村旅游注重文化传承、品味民俗。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通过展示当地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让游客感受到乡村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

这种文化传承的方式不仅能推动当地乡村的发展,也能提高游客对当地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最后,乡村旅游注重交流互动、感受乡情。

乡村旅游提供了与当地居民互动、交流的机会,让游客更好地了解乡村地区的风土人情,感受当地居民的热情好客。

这种交流互动的方式有助于增进乡城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乡村与城市的融合发展。

乡村旅游面临的关键问题乡村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关键问题:首先,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历史原因和资源条件的限制,一些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其次,乡村旅游产品单一。

目前乡村旅游产品多以自然景观为主,缺乏差异化和特色化的产品开发,导致游客的兴趣难以持久。

再次,乡村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

乡村旅游涉及到农业、旅游、文化等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管理体制相对复杂,协调难度较大。

最后,乡村旅游缺乏专业人才。

乡村旅游发展需要一支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队伍,但目前乡村旅游人才缺乏,制约了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完整版】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完整版】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目录摘要 (2)一、乡村旅游的基本内涵 (3)(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3)(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3)(三)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 (4)二、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5)(一)乡村旅游可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 (5)(二)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5)(三)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促进乡村整体文明的提高 (5)三、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6)(一)开发水平较低,产品形式单一,产品雷同现象严重 (6)(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低 (6)(三)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相关配套政策 (6)(四)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 (6)(五)观念落后,产业组织自发性强,难成规模效益 (6)(六)乡土文化城市化,渐失特色性 (7)(七)品牌意识欠缺,促销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7)四、发展乡村旅游对策研究 (7)(一)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7)(二)科学策划,丰富内涵,丰富产品结构,吸引客源 (8)(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8)(四)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发展资 (8)(五)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 (8)(六)整合旅游资源,挖掘特色性和文化性 (9)(七)打造旅游品牌,创新营销模式 (10)结语 (11)参考文献 (12)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和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日趋丰富,这也直接引发了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越来越热的旅游大军中,乡村旅游活动异军突起,成为我国旅游业不可小视的新的增长点。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有延续了千年历史的乡土文化,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有恬静安宁的田园风光,做大做强做活乡村旅游不仅可以获得经济效益,还可以获得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尤其在国家旅游局倡导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后,乡村旅游更是获得长足发展。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问题,本文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谈起,就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讨论,并且提出来解决的策略,使乡村旅游走上健康的持续发展的道路。

乡村旅游中国内旅游者行为特征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乡村旅游中国内旅游者行为特征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 游览 。 在水 上交 通方 式 的选 择 中, 客偏 爱于 自己 游 摇 划小 木船 , 比例 高达 9 .% , 电动 船 、 艇 和 其 21 对 快 其 他方 式 的选择 比例极低 , 这主要 是 因为旅 游 者对 乡村游 的古 朴 与 自然 无 限向往 。
2 .乡村旅 游产品偏 好
江 西 乡村游 接待 的国 内游 客在 旅 游产 品的偏 好 上 主要侧 重 于农 事体 验 、 光休 闲 、 动养 生 、 化 观 运 文 体 验和 自然科 考 等方 面 。 调查 数据 显示 , 客选择 农 游 事体 验类 旅 游产 品 的 占 5. %,他 们 主要 为帮助 孩 86 子增 长见 识 和 阅历 。选择 观光 休 闲类旅 游产 品 的 占 4 .2 ,选择 运 动养生 、 9 6% 文化 体验 类旅 游产 品 的分 别 占 4 .3 、3 .9 ,主要 动机 是领 略 乡村 田园 13 % 77 % 风光 、 放松 心 情,了解 当地 乡村文 化和 风土 人情 、 增 加 自身 阅历见 识等 。游客对 自然科 学考察 的偏 好 程 度相 对较 低 , 只为 1.6 , 说 明当前 江西 乡村 旅 54 % 这 游仍 然是 以观光游 览类 为 主,但 已开始 向文 化体 验
等 。需求 不 同 , 务 要求也 会不 同 , 服 只有充 分 了解游 客 的出游动 机和对 服 务 的要 求 ,才能 开发 对应 的 乡 村 旅游产 品 , 真正 满足各 个层 次游 客 的需要 。
2 .职 业 结构特 征
L OQU I S E—46 A JAN H .
乡村旅 游 中国 内旅 游者行 为特征 分 析—— 以 江西省 为例 2 .游客 出游 方式选择 分析
调查 表 明,游 客 的 出游 方 式 主要有 : 自驾车 出

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的概念引言概述: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爱慕。

它不仅能够带给游客独特的体验,也能够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从乡村旅游的定义、特点、发展背景、影响和前景等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乡村旅游的概念。

正文内容:1. 乡村旅游的定义1.1 乡村旅游的概念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到农村地区游玩、休闲、观光、体验农耕文化等活动的旅游形式。

它强调的是与自然环境的亲近、与农村居民的交流与融合。

1.2 乡村旅游的特点乡村旅游与传统的城市旅游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自然环境优美:乡村地区的自然体面具有独特的魅力,如田园体面、山水景色等。

- 文化体验丰富:乡村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游客可以通过参预农耕、手工艺制作等活动来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

- 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旅游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避免对环境造成过大的破坏。

2. 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2.1 城市生活压力的释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的压力不断增加,人们对自然环境和宁静生活的憧憬也越来越强烈。

乡村旅游提供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环境,让人们能够放松身心,享受大自然的夸姣。

2.2 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乡村旅游不仅能够为农村地区带来经济收益,还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民可以利用自己的土地和资源,开展农家乐、农产品销售等业务,提高收入水平。

2.3 政策支持的力度加大为了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建设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 乡村旅游的影响3.1 经济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同时,乡村旅游也能够促进农产品的销售,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2 社会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促进城乡交流与融合,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同时,乡村旅游也能够保护和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

我国乡村体验式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善对策

我国乡村体验式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善对策

管理视窗经营管理·36 ·我国乡村体验式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善对策乔 治 廖和平作者简介:乔治(1990-),男,汉族,河南宁陵人,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单位:湖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2012级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摘 要:我国乡村体验式旅游具有鲜明的主题性、参与的积极性、过程的愉悦性、内容的文化性等特点,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一定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主题不够鲜明,文化氛围不浓;基建设施不足,安全意识淡薄;逐利色彩较浓,环境保护不力;服务质量偏低,游客评价不高。

本文从优化体验主题、预防体验隐患、合理开发项目、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改善对策,逐步完善我国乡村体验式旅游。

关键词:乡村;体验式旅游;问题;改善对策一、乡村体验式旅游的主要特征乡村体验旅游是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体验经济在美国的迅速发展而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和青睐。

所谓乡村体验式旅游就是发生在乡村空间,旅游者用较长的时间充分参与乡村真实的生产与生活,并体会城乡差异和乡村文化的活动过程。

它能有效地满足游客的休闲度假、审美求异、考察学习和娱乐等需求,纵观乡村体验是旅游过程,具有与一般旅游不同的特征。

(一)鲜明的主题性乡村体验式旅游将乡村的民俗、民情要与一定的主题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它就是整个体验过程的灵魂。

因此,对主题的选择和展开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好的体验主题能加强旅游者在活动中的综合体验感,并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旅游产品的活动品位和体验价值。

主题来源于旅游地的各种特殊文化形态表现,要富有当地性和本土特点并要具有感召力和实践性,有利于体验活动的开展和体验活动的增值。

比如说巴中市平昌县元山镇的中岭村,整齐划一的巴山新居宽敞亮堂,一排排现代化蔬菜大棚展示着新村活力,可谓做足了“农”特色主题。

(二)参与的积极性高参与性也是乡村体验式旅游的一个主要特点。

在乡村体验式旅游活动中,游客与旅游产品、当地居民及其他游客之间产生互动行为,从而完成个人独特的旅游体验。

论乡村旅游的特征

论乡村旅游的特征

论乡村旅游的特征随着旅游业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倾向于选择乡村旅游,这是因为乡村旅游独特的魅力和特色。

本文将探讨乡村旅游的特点和特征。

一、自然环境优美乡村旅游主要将游客引入乡村的自然环境中,乡村地区环境资源非常丰富和多样化。

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特征也不尽相同,但共同点是大多数乡村环境都非常优美,让人沉醉。

在某些地区,旅游者可以体验独特的自然景观,如丛林、山脉、湖泊和海滨,也可以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

二、文化底蕴深厚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不同,乡村旅游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底蕴也是吸引力之一。

许多乡村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保留了历史古迹和传统文化,如古老的村落、传统建筑、民间艺术和风俗等。

这些地方的特色和历史背景,不仅给游客带来了美的感受,也让游客体验到了这个地方的传统文化。

三、淳朴的农村生活乡村环境与城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淳朴的农村生活也许会让一些城市游客感到新鲜和惊奇。

在乡村地区旅游,游客可以品尝当地美食,亲身体验传统手工作坊或农家乐,与友善的村民交流,了解当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纪念,体验不同的事物。

四、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乡村地区以寂静、宁静、有益身心健康为主,但在一些特定节庆,乡村也会变得非常的生动和有活力。

例如:元宵节、春节、花神节等节日庆祝活动,游客可以参与节日庆典活动,了解相关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同时还可以享受当地音乐、文艺表演和美食,从而尝试不同的体验感。

五、放松身心,回归自然许多旅游者选择远离城市的喧嚣,来到乡村寻求放松和安静的体验。

乡村的环境和氛围使旅游者能够减轻压力、缓解疲劳和焦虑症状,同时也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并增强幸福感和满足感。

绿色环保、文化底蕴、人文风情等元素,非常吸引人们慢慢地走进乡村。

综上所述,乡村旅游在自然、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有许多特色和魅力。

对于那些厌倦了城市的游客来说,远离城市喧嚣、寻求小镇沉静和自然的体验是非常正常的。

好的乡村旅游产业是以本地文化为基础,以环保产业为导向,注重建立生态保护,积极推动文化发展,同时通过创新改善乡村生活,吸引游客前来,也为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

解读乡村旅游的乡村性

解读乡村旅游的乡村性

解读乡村旅游的乡村性乡村旅游的乡村性解读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近年来备受关注。

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是指其特有的乡村特征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乡村旅游的定义、乡村性的内涵和乡村性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来解读乡村旅游的乡村性。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前往农村地区,体验农村生活、欣赏乡村风景、了解乡村文化的旅游活动。

乡村旅游与传统的城市旅游相比,强调的是回归自然、体验农耕文化、享受乡村生活的悠闲与宁静。

二、乡村性的内涵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特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 自然环境:乡村旅游的乡村性体现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上。

乡村地区通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山川、湖泊、田园等,这些自然景观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 农耕文化:乡村旅游的乡村性还表现在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上。

乡村地区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乡村旅游通过展示农耕文化的历史、技艺和习俗,让游客深入了解农村的传统文化。

3. 乡村生活:乡村旅游的乡村性还体现在对乡村生活的体验上。

乡村生活以其宁静、悠闲的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游客可以参与农事活动、品尝农家美食、体验农村民俗等,感受乡村的独特魅力。

三、乡村性的表现形式乡村旅游的乡村性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现:1. 乡村景观:乡村旅游的乡村性主要通过其独特的乡村景观来展现。

乡村地区的自然景观如山水田园、村庄民居等都是乡村旅游的重要景点。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原生态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2. 农耕文化体验:乡村旅游的乡村性还通过农耕文化的体验来展现。

游客可以参与农事活动,如种植、采摘等,亲身体验农耕的乐趣。

同时,游客还可以观摩农耕技艺的展示,了解农村的传统文化。

3. 乡村民俗活动:乡村旅游的乡村性还体现在乡村民俗活动上。

乡村地区通常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民间艺术表演等。

游客可以参与其中,感受乡村的独特风情。

4. 农家乐体验:乡村旅游的乡村性还表现在农家乐的体验上。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_内涵特征、关键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_内涵特征、关键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_内涵特征、关键问题及对策建议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内涵特征、关键问题及对策建议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模式,在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乡村资源开发不足、市场需求不明确、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等。

本文将深入探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1. 融合性发展:乡村旅游应融合传统农业、手工业、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等多元元素,形成独特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2. 可持续性发展:乡村旅游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保持乡村的原生态面貌,并在旅游过程中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3. 社会参与性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广泛吸纳当地居民参与,通过培训和转岗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收入水平。

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1. 乡村资源开发不足:当前乡村旅游仍存在资源开发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强对农村特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2. 市场需求不明确: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不明确导致旅游产品匮乏和服务质量不高,需要进一步开展市场调研和精准定位。

3. 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交通、通讯、住宿等方面的不完善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制约。

三、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1. 积极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地方政府应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支持和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2. 加强资源开发和整合:要充分发掘乡村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3.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修建道路、提供电力、改善住宿条件等,提高游客体验。

4. 加强人才培养和服务能力提升:通过开展培训和转岗等方式,提高农民从业者的素质和服务能力,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5. 强化宣传推广:加强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工作,通过互联网和媒体渠道,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乡村旅游ppt

乡村旅游ppt

二、乡村旅游的特征
3、客源市场的城市性
乡村旅游的游乐主体一般都是城市居民。乡村旅游以农 业为载体,具有为游客提供观赏、娱乐、休闲等方面的 功能。其载体、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客源目标市场只 能定位于有别于乡村的城市,特别是高度商业化的大都 市,所以,乡村旅游的客源是生长在城市,对农村、农 业和农民情况比较陌生的城市居民。
四、有关的文献综述
• 我国对乡村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1990年 代的初期,最初期研究成果很少,研究内容十分 有限,以介绍国外的乡村旅游发展为主。1990年 代末期,逐步出现“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意 象”、“乡村景观”等概念,对乡村旅游内容的 研究也涉及管理、产品、营销和规划等诸多方面。 近几年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与之相关的研 究也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其研究内容主要集 中在对乡村旅游概念研究,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乡村旅游规划与设计研究,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问题及对策研究等几个方面
徐琪认为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自然与人文活动为吸引以农户为经营服务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以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娱乐度假学习购物等各种需要为目的的旅游活刘春亮认为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
乡村旅游概念研究
• 赖碧瑛认为,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独特 的乡村田园风光、乡村民俗文化、乡村人居环境、农业 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它具有如下特点: 游乐行为的体验性、产品文化的高位性、客源市场的城 市性和旅游发展的持续性。 • 徐琪认为,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自然与人文活动为吸引 物, 以农户为经营服务主体, 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 场, 以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娱乐、度假、学习、购 物等各种需要为目的的旅游活动。 • 刘春亮认为,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 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 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 以都市居民为目 标市场, 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 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

中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中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中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摘要:乡村旅游地作为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外游客中具有广泛的吸引力。

本文通过对中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揭示了乡村旅游地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以及影响这些特征的因素。

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发达的经济区域。

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到自然环境、旅游资源、交通设施、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可为乡村旅游地的发展和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中国;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一、引言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借助农村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开展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等活动的旅游形式。

乡村旅游地的发展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乡村旅游资源的国家,各方面对乡村旅游的发展都非常重视。

因此,研究中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中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根据统计数据,乡村旅游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发达的经济区域。

具体而言,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份是乡村旅游地最为集中的地区。

其中,河南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山东省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江苏省的苏州、扬州、南通等乡村旅游地以其园林、古镇等独特景观享有盛誉;浙江省的西湖、乌镇等乡村旅游地是中国乡村旅游的瑰宝。

三、影响中国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因素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乡村旅游地发展的重要基础。

优美的自然风光、清洁的空气、丰富的水资源等对于吸引游客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自然环境的好坏对于乡村旅游地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乡村旅游的特征
本文介绍乡村旅游的起源以及我国乡村旅游的历史演变、现代乡村率业的迅速发展,阐述我国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

即: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产品的体验性、开发的扶贫性、资源的可持续性和时空的多变性。

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自然风光与乡村人文活动为吸引物,以农户为经营服务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学习、购物等各种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活动。

乡村旅游的发展在西欧发达国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中期,而在国内的兴起却是近十年来的事情,尤其是进入后工业文明以来,都市的喧嚣、环境的恶化、工作节奏的加快,使城市人生活在麻木的状态中,人类思想最深处贴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潜意识时刻传递着远离城市,走进田园的信息。

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98华夏城乡游”之后,乡村旅游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
乡村旅游始于1855年,法国参议员欧贝尔带领一群贵族到巴黎郊外的农村度假。

他们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舟,学习制作农家食品,欣赏游鱼飞鸟,学习养蜂,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

这些活动使他们重新认识了大自然的价值。

但学术界通常把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全国旅游协会”的成立作为乡村旅游起源的标志。

可见早期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贵族化特征,普及型不强。

现代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70年代之后开始在欧洲国家大规模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绿色生态、回归自然、体验传统、文化复兴等一系列思潮的影响,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又
会效益,于是各地纷纷效仿,开办了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项目。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应该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21世纪,我国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目前我国工薪阶层享受的节假日已有114天,约16周多,占全年日数的31.2%,进入拥有余暇时间的小康阶层。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环境质量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自然回归的本性、对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使生活在城市化地区的人们对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需求增加。

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平稳,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尤其是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00元以上,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在不断改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政府政策性扶持加速了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2004年,“三农问题”作为国家发展战略重点,乡村旅游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有益尝试开始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省区在发展规划中把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

目前,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

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农村地区的旅游收入已经占到国内旅游收入总额的21.5%,农民获得了旅游收入份额的11.6%。

“五一”、“十一”、“春节”3个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中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在每个黄金周可形成约6000万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

在乡村旅游较发达地区,很多农民家庭七天旅游纯收入达万元。

不难看出,乡村旅游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二、乡村旅游的特征
(一)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乡村性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和独特卖点,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基础和界定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标志。

绿荫掩映下的村舍、袅袅升起的炊烟、敦厚古朴的风土人情、优美的田园生活和纯朴的乡村风味是乡村旅游的具体体现。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古国,广大农村地区保持了原始的自然风貌、风格迥异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使乡村旅游在活动区域和活动的对象上具有乡村性的特点。

古朴的乡村作坊,原始的建筑风格,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构成了乡村地域的“古、始、真、土”的独特景观,是游客贴近自然、返璞归真的重要吸引力。

(二)乡村旅游产品的体验性
乡村旅游是复杂的、多侧面的、多功能复合型的旅游活动,除了具备传统旅游项目的共性外,乡村旅游使旅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娱乐性,它的本质在于体验。

乡村旅游的客体主要是以城市平民为主的城市人群,他们或者对乡村生活完全陌生以致于对乡村充满好奇,或者本人就出生在农村试图找回渐渐失落的记忆,或者曾经在乡村生活过可以重新获得一种曾经熟悉而如今已经陌生的体验。

同时生活在城市快节奏、高压力环境下居民对自然的渴求更为强烈,在满足“怀旧”和“回归”追求的同时,不仅能够体验到乡村的民风民俗、劳作方式等独具特色的乡村民间文化,而且能够在劳作的欢愉之余购得自己满意的土特产品和民间工艺品。

既增长知识又丰富旅游情趣。

(三)乡村旅游开发的扶贫性
旅游扶贫是贫困乡村将乡村旅游资源作为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当地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借助外部推动力量来扶持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形成独特的乡村旅游产品来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同时通过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使贫困乡村居民摆脱贫困,促进乡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策略。

联合国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在发展中国家有近13亿人口生活在绝对贫困状态,每年约有1800万人死于贫困。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地域辽阔,我国80%以上的自然保护区、79%的旅游景点、近1/2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都分布在较为贫困的农村地区。

我国旅游扶贫实践活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0多年来,通过发展旅游直接受益的贫困人口占全部贫困人口的1/3左右。

旅游扶贫能够给贫困人口带来的不仅仅是温饱,而且还有外来的文化融合、带动贫困地区人口素养的提升,促使贫困地区产生社会、生态、经济三重效益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见图)。

(四)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
乡村旅游是发生在广大乡村地区的经济现象,是大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产生的新型旅游产品,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景观、建筑物、生产和生活工具、乡村的知识和传统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物,是潜在的乡村旅游资源。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旅游发展的基本要求,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

因此对其资源开发利用一般不以破坏原有的农业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前提,为子孙后代保留足够生态环境和原汁原味的乡村人文景观。

旅游者参与乡村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享受自然、回归自然,通过乡村旅游活动使得旅游者更热爱自然、将
保护生态、保护自然成为旅游者的一种自觉行为。

(五)乡村旅游时空的多变性
乡村旅游具有季节性特征和在空间上分散性的特点,乡村旅游资源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不同的节气有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而我国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都有风格迥异的乡村历史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

每一种乡村景观类型都具有其特定的景观环境、景观行为、人类活动方式。

所以乡村旅游呈现出多样性、多变性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