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合集下载

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皮下注射法是将少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注射部位常选择在上臂三角肌下缘,亦可选择在大腿前侧、外侧或两侧腹壁。

常用于不宜经口服给药,或要求较口服给药产生作用迅速而又较肌内或静脉注射吸收为慢的情况,如预防接种或胰岛素、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注射。

执行该操作时,有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如出血、硬结形成、低血糖反应、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等,(疼痛、局部组织反应、注射失败、过敏性休克等与皮下注射并发症类同,不在叙述),应注意预防,如不慎发生应正确处理。

(一)出血1.原因(1)注射时针头刺血管。

(2)患者本身有凝血机制障碍,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按压部位不准确。

2.临床表现拔针后少量血液自针眼流出。

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注射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肤淤血。

3.预防(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开血管丰富部位。

(2)注射完毕后,重视按压工作。

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要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3)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

更换部位重新注射。

4.处理流程(1)拔针后针口出血→重新按压注射部位→擦净血迹→安抚患者及家属→观察针眼出血情况。

(2)形成皮下血肿→报告医生、护士长→注意观察血肿增大情况→对症处理(小血肿早期用冷敷,24h后应用热敷;较大血肿,早期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血液,加压包扎,血液凝后,可行手术切开清除血凝块)→安抚患者及家属→严密观察病情并记录(观察血肿增大情况及生命体征;记录血肿大小和处理情况)→床旁交接班→科室讨论分析→按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

(二)硬结形成1.原因(1)同一部位反复长期注射,注射药量过多,药物浓度过高,注射部位过浅。

密集的针眼和药物对局部组织产生物理、化学刺激、局部血循环不良导致吸收速度过慢,药物不能充分吸收,在皮下组织留时间延长,积蓄而形成硬结。

(2)不正确抽吸药液可吸玻璃碎屑、橡胶颗粒等微粒,在进行注射时,微粒随药液进入组织中无法吸收,作为异物刺激机体系统防御系统,引起巨噬细胞增殖,结果导致硬结形成。

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介绍皮下注射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在诊疗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并发症。

本文旨在介绍常见的皮下注射并发症,并提供预防和处理的规范。

常见的皮下注射并发症1. 出血:在皮下注射过程中,血管或毛细血管可能会受到损伤而造成出血。

这种情况通常不严重,但如果出血过多,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处理。

2. 红肿和疼痛:有些人在注射部位可能会出现红肿和疼痛的反应。

这种反应通常是正常的,但如果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或严重,建议及时咨询医生。

3. 局部感染:皮下注射的过程中,如果注射部位没有得到适当的清洁或消毒,可能会导致细菌感染。

如果注射部位有红肿、发热、排泄物或脓液的症状,应该尽早就医进行治疗。

4. 过敏反应:有些人对注射药物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等。

如果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注射,并尽快就医。

皮下注射的预防与处理规范1. 注射前准备:- 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并确保该部位的皮肤干燥、整洁和无明显损伤。

- 使用适当大小和类型的注射器和针头。

- 注射前进行适当的清洁和消毒。

2. 注射过程:- 确保注射技术正确、准确,并控制注射的速度。

- 避免碰触未消毒的注射针头或药液接触到手部。

- 适当的角度和深度进行注射,避免注射到肌肉或静脉。

3. 并发症的处理:- 出血:如果有少量的出血,可用消毒棉球轻压注射部位。

如果出血较多,持续时间较长或无法止住,请立即就医。

- 红肿和疼痛:可以使用冰袋或热敷来缓解红肿和疼痛。

如果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或严重,建议就医咨询。

- 局部感染:如果出现局部感染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 过敏反应:如果出现严重的过敏症状,如呼吸困难、喉咙肿胀等,应立即停止注射,并立即就医。

总结皮下注射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但仍可能发生一些并发症。

为了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我们应该在注射前做好准备工作,遵循正确的注射技术,并密切观察注射后的反应。

如果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咨询。

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防控与处理规范

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防控与处理规范

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防控与处理规范引言皮下注射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和疫苗接种方式,然而,偶尔可能会出现并发症。

本文档将介绍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防控与处理规范,以帮助医务人员避免并减轻患者的风险。

1.皮下注射的常见并发症在进行皮下注射时,常见的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1 局部疼痛和红肿在注射部位可能会出现局部疼痛和红肿。

这可能是由于注射时针头进入皮下组织而引起的反应。

针头选择合适的长度和直径,并在注射时保持正确的角度可以减少这种并发症的发生。

1.2 出血和淤血在皮下注射后,也可能会发生出血和淤血。

这可能是由于注射时损伤了小血管或造成血液外渗所致。

合适的注射技术包括正确选择注射点和应用适当的压力可以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1.3 感染皮下注射引入病原体的风险也存在,尽管非常罕见。

为了防止感染,医务人员需要正确地执行消毒和无菌技术。

2.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防控与处理规范为了降低皮下注射并发症的风险,医务人员应遵循以下防控和处理规范:2.1 预防措施- 根据患者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注射点和针头长度和直径。

- 确保患者的皮肤干燥且清洁,避免感染。

- 使用消毒剂进行皮肤消毒。

- 使用无菌注射器和针头,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 在注射时保持正确的角度和插入深度。

2.2 处理并发症- 对于局部疼痛和红肿的症状,使用冰敷或适当的止痛药缓解患者的不适。

- 对于出血和淤血,轻轻按压注射部位,避免过度施压。

- 如果感染症状出现,如局部红肿、化脓、发热等,立即就医,并对感染进行适当处理。

结论皮下注射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防控和处理规范,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风险,提高注射的安全性和效果。

以上是针对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防控与处理规范的简要介绍。

该文档旨在提供一些建议,具体应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知识来确定适当的措施。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和处理规范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和处理规范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和处理规范一、常见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1.注射操作(1)皮下注射:预防措施包括选择适当的注射针头和注射部位,注射前清洁皮肤,并且确保注射部位无出血。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局部感染、出血等。

当发现皮肤有红肿、疼痛等症状时,应即刻变通护理措施并做好相应处理。

(2)肌肉注射:预防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并避开神经和血管。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血肿、感染、肌肉损伤等。

当注射部位发生疼痛、红肿以及肌肉无力等不适症状时,应及时检查处理。

(3)静脉注射:预防措施包括选择适当的注射部位和采用无菌操作。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血栓、静脉炎、药物反应等。

当发现患者出现发热、肿胀、疼痛、静脉堵塞等症状时,应立即处理。

2.导尿操作(1)女性导尿:预防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消毒导尿器置入口和注射用处女膜。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尿道感染、尿道损伤等。

当患者出现尿液异常、排尿困难等症状时,应进行相关检查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男性导尿:预防措施包括选择适当的导尿管和避免损伤尿道。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尿道损伤、尿液滞留等。

当发现尿液异常、尿液渗漏等症状时,应及时检查并处理。

3.静脉穿刺操作(1)预防措施包括选择适当的穿刺部位和使用无菌技术。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血肿、静脉炎、出血等。

当发现穿刺部位有异常肿胀、疼痛、发热等症状时,应立即采取处理措施。

(2)动脉穿刺:预防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避免损伤血管。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出血、血肿等。

当患者出现出血、血肿、局部压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处理。

4.管道护理操作(1)气管插管:预防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插管尺寸、正确插入管道并定位。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误吸、肺炎等。

当发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立即处理。

(2)导管置入:预防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导管尺寸和避免感染。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感染、导管堵塞等。

当发现导管出现感染、渗漏等症状时,应及时处理。

皮下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PPT

皮下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PPT
6. 做好皮肤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如皮肤较脏者,先用 清水清洗干净,再消毒。若皮脂污垢推积,可先用70% 乙醇擦净后再消毒。
7. 已形成硬结者,可选用以下方法外敷:①用伤湿止痛膏外 贴硬结处(孕妇忌用)。②用 50%硫酸镁湿热敷。③将 云南白药用食醋调成糊状涂于局部。④取新鲜马铃薯切片 浸入654-2注射液后外敷硬结处。
2. 注射完毕后,重视做好局部按压工作。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 要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 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3. 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更换注射部位重 新注射。
4. 拔针后针口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形成皮下血 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 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皮下小血肿早期采 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瘀血的吸收和消散。皮 下较大血肿者早期可采取消毒后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 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取出血凝块。
4. 注射时勿将针梗全部插入皮肤内,以防发生断针时增加处理难度。 5. 若出现针头弯曲,要寻找引起针头弯曲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更
换针头后重新注射。
6. 一旦发生针体断裂,医护人员要保持镇静,立即用一手捏紧局部肌肉, 瞩病人放松,保 持原体位,勿移动肢体或做肌肉收缩动作(避免残 留的针体随肌肉收缩而游动),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 若针体已完全没入体内,需在X线定位后通过手术将残留针体取出。
皮下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皮下注射
概述
将少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常 用注射部位为上臂及股外侧。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㈡ 临床表现 拔针后少量血液自针口流出。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
注射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肤瘀血。

皮下注射法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皮下注射法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皮下注射法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一)出血预防及处理规范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

2.注射完毕,按压局部。

按压部位准确、时间充分,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3.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重新更换部位注射。

4.拔针部位少量出血者,可按压并延长按压时间至不出血为止。

如出现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72 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瘀血的吸收和消散。

如皮下较大血肿,早期可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取出血凝块。

(二)硬结形成预防及处理规范1.熟练掌握皮下注射技术操作,注射时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角快速刺入皮下,深度为针梗的 1/2~2/3。

2.操作前选用合适、针头锐利的注射器,有计划地选择注射点,轮流注射,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及在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等部位注射。

3.注射药量不宜过多,少于 2ml 为宜,推药时速度缓慢,用力均匀,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

4.注射后可给予局部按摩或热敷,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药物吸收,防止硬结形成(但胰岛素注射后勿热敷、按摩,以免加速药物吸收导致低血糖发生)。

5.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防止微粒污染。

6.做好皮肤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

7.已形成硬结者,可选用以下方法外敷:(1)用 50%硫酸镁湿敷。

(2)局部涂擦喜辽妥。

(3)其他方法:将云南白药用食醋调成糊状涂于局部;取新鲜马铃薯切成片浸入 654-2注射液后外敷硬结处。

(三)低血糖反应预防及处理规范1.严格遵守给药剂量、时间、方法。

注射胰岛素前,确保病人饮食准备妥当方可进行注射。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3.对使用胰岛素病人讲解有关糖尿病、胰岛素注射知识,使其主动配合。

4.根据病人的营养状况或皮下脂肪的厚度,掌握进针深度,避免误入肌肉组织。

5.避免注入皮下小静脉血管中,推药前要回抽血液,无回血方可注射。

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一.皮下注射并发症:
1.出血
2.注射部位瘀斑、硬结
3.感染
二.预防措施:
1.对有凝血机制障碍、出血的患者应延长按压时间。

2.正确选择注射部位,手法正确,避免刺伤血管。

3.注射前评估注射部位皮肤,避免在有瘀斑、硬结处注射,交替更换注射部位,按压部位要准确。

4.推药时,速度要慢,用力要均匀。

5.严格无菌操作,消毒规范。

三.处理措施:
1.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2.拔针后针眼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形成皮下血肿者,可根据血肿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对形成瘀斑、硬结及时给予局部热敷,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药物吸收,(但胰岛素注射后勿热敷,以免加速药物吸收,胰岛素药效提早产生)。

4.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局部感染,可用1%利凡诺湿敷。

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ppt课件

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ppt课件
加快药物吸收。 • (4)注射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选择合适的针头,熟练掌握注射技术。 • 4.处理流程 • 停止在此部位注射→局部热敷或按摩→用50%硫酸镁热湿敷→观察
可编辑课件PPT
2
二、皮下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 (二)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 1.发生原因 • (1)针头本身质量问题,如针头过细、过软、针头钝、针尖有钩等。 • (2)穿刺部位有硬结、瘢痕。 • (3)注射时体位摆放不当,局部肌肉张力高。 • (4)注射操作不规范。 • (5)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不匹配,刺入过深均可造成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 2.临床表现 • 针头部位弯曲变形或针体折在患者体内,注射无法继续进行。 • 3.预防 • (1)选择质量合格的针头。 •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开硬结和瘢痕。 • (3)注射时取舒适的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 • (4)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勿将针体全部刺入皮肤内。 • (5)如出现针头弯曲,应明确弯曲的原因,更换针头后重新注射。 • (6)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宜小,刺入深度酌减。 • 4.处理流程 • 稳定患者情绪→患者保持原体位→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针体→针体如已完全
皮肤湿冷,大小便失禁,甚至昏迷。 • 3.预防 • (1)注射后避免剧烈运动,局部按摩,按时进餐。 •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掌握进针深度,避免误入肌肉组织,有计划地更
换注射部位。 • (3)抽吸胰岛素剂量要准确,不可随意改变剂量。 • (4)消瘦或皮下脂肪少的患者,捏起注射部位刺入深度酌减,进入角度减小
没入皮肤→通知医生需手术取出者→做好术前准备→观察局部→记录
可编辑课件PPT
3
二、皮下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 (三)低血糖
• 1.发生原因 • 存在诱发因素:患者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过大或运动量过大,进食量少,导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 防及处理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2.临床表现
有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乏力、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 搏细弱、血压下降等表现,严重者意识丧失。多见于体质衰弱、饥饿和 情绪高度紧张的病人。
3.预防及处理 (1)注射前应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消除紧张心理,询问病人饮
约l周后疼痛减轻,但留有固定麻木区伴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发生 在下肢者行走无力,易跌跤,局部红肿、疼痛。发生在上肢时肘关节活 动受限,手部有运动和感觉障碍。 3.预防及处理 (1)周围神经药物注射伤是一种医源性损伤,应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 握注射技术,防止神经性损伤的发生。 (2)注射药物应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等渗、pH值接近中性的药物。
(十)应用减轻患者疼痛的注射技术 1、解除患者患者思想顾虑,分散其注意力,取合适体位,便于 进针。 2、注射时做到两快一慢加匀速,即进针、拔针快,推药速度缓 慢并均匀。 3、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选用细长的针头,进针要深。 如需同时注射多种药物,一般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药物,在 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 防及处理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3)给予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呼吸受抑制时,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 呼吸,并肌内注射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有条件者可插入气 管导管,喉头水肿引起窒息时,应尽快施行气管切开。
4)按医嘱将地塞米松5~10mg或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200~400mg加 入5%~10%葡萄糖溶液500ml内,静脉滴注;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如 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25~50 mg或苯海拉明40mg。
糖水、馒头等易吸收的糖类(碳水化合物)。严重者可静脉推注50%葡萄 糖40~60m1。

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注射是一项常见的医疗操作,可以快速有效地给予患者药物治疗。

然而,注射操作也存在一些并发症风险。

为了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并及时处理,医务人员需要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并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1.注射部位皮肤感染:在注射前,医务人员应先洗手并戴好无菌手套。

注意注射器和针头的无菌状态。

在注射部位消毒时,可以用酒精棉球轻拭,然后再用碘酒涂搽,并保持干燥。

避免注射深度不当,以防止药物渗入皮下组织。

如果发现皮肤发红、肿胀、疼痛或有明显的化脓现象,应及时停止注射并处理感染部位,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2.血管损伤:在选择注射部位时,应避免血管和神经丰富的区域,如肘窝、手腕等。

在选择注射部位后,可先按压动脉等待至少5秒钟,观察是否有明显的出血,并感觉手指有无胀痛感。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血管脆弱者或长期注射者,可使用缓慢注射的方式,并注意观察。

3.药物过敏反应:在注射前,了解患者是否有过敏史,并询问过敏药物。

对于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可以进行皮肤敏感试验或皮内试验,以评估患者的过敏风险。

在注射时,应逐渐推进药物,避免快速注射引发过敏反应。

若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应立即停止注射,并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

4.神经损伤:在注射时,应避免刺入神经组织。

在选择注射部位时,可使用两手指法找到注射点,避免一手支撑一手注射,以减少手的震颤。

如果患者出现明显的疼痛、麻木、刺痛或无力等症状,应及时停止注射,并给予适当处理。

5.触及血管:在注射时,应避免直接触及血管。

如果发生了意外接触血管,应立即停止注射,并更换新的注射部位。

对于有明显渗血的患者,应及时用无菌纱布进行压迫,并确保血压正常。

6.注射部位出血:在注射后,应观察注射部位是否出血。

对于出血现象,可使用无菌纱布进行轻轻按压,以止血,并注意观察是否出现血肿。

对于不易止血或出血较多的患者,应及时就医。

皮下注射并发症★

皮下注射并发症★

2、局部硬结、感染
• (1)预防:①熟练掌握注射深度与角度,注射药量不宜过多。少于 2ml为宜,注射过程中做到“二快一慢”,减少对局部的刺激。②选 用锐利针头,合理安排注射部位,避免在同一处多次反复注射, 避免在癞痕、炎症、皮肤破损处注射。③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防止微粒污染。注射一种药物使用一个注射器。④做好皮肤消毒, 防止注射部位感染。⑤粉剂类药物充分溶解。
4、过敏反应
• (1)预防:①注射前询问用药史、过敏史。②注射后观察用药的反 应。③治疗盘内备1%盐酸肾上腺素。
• (2)处理:①立即停药;快速,正确评估患者病情。②一般过敏反 应:使患者平卧位,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对症处理并记录。③ 过敏性体克(同口服药过敏性休克处理)。④记录过敏反应的时间、 原因、病情及处理措施和效果,认真做好交接班。⑤发生过敏反 应后接规定及时上报相关科室,组织讨论,分析原因。
皮下注射并发症
骨科 XXX
并发症
出血 局部硬结、感染 针头弯曲或折断 过敏反应
1、出血
• 预防:①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利伤血管。②告知息者按压注射 部位5分钟,勿按揉。
• (2)处理:①者已刺破血管,则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更换部位 重新注射。②拔针后针眼处少量出血者,再次延长按压时间。③ 皮下血肿者,根据血肿的大小采取相应的措施:皮下小血肿早期采 取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小时后改用热敷促进淤血的吸收和消散; 血肿较大者早期可采取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血液,再加 压包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取出血凝块。
• (2)处理:①发生硬结,可采用局部热敷或硫酸镁湿敷患处,也可 使用新型敷料局部敷贴,如水胶体敷料。②必要时使用红外线照 射。③局部发生感染者给予局部消毒处理。
3、针头弯曲或折断

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ppt课件

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ppt课件
加快药物吸收。 (4)注射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选择合适的针头,熟练掌握注射技术。 4.处理流程 停止在此部位注射→局部热敷或按摩→用50%硫酸镁热湿敷→观察
二、皮下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二)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1.发生原因 (1)针头本身质量问题,如针头过细、过软、针头钝、针尖有钩等。 (2)穿刺部位有硬结、瘢痕。 (3)注射时体位摆放不当,局部肌肉张力高。 (4)注射操作不规范。 (5)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不匹配,刺入过深均可造成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2.临床表现 针头部位弯曲变形或针体折在患者体内,注射无法继续进行。 3.预防 (1)选择质量合格的针头。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开硬结和瘢痕。 (3)注射时取舒适的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 (4)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勿将针体全部刺入皮肤内。 (5)如出现针头弯曲,应明确弯曲的原因,更换针头后重新注射。 (6)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宜小,刺入深度酌减。 4.处理流程 稳定患者情绪→患者保持原体位→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针体→针体如已完全
肤湿冷,大小便失禁,甚至昏迷。 3.预防 (1)注射后避免剧烈运动,局部按摩,按时进餐。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掌握进针深度,避免误入肌肉组织,有计划地更
换注射部位。 (3)抽吸胰岛素剂量要准确,不可随意改变剂量。 (4)消瘦或皮下脂肪少的患者,捏起注射部位刺入深度酌减,进入角度减小。 4.处理流程 评估→初步判断→绝对卧床→通知医生→快速查血糖→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
快速补充葡萄糖→监测血糖变化→心理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并发症处理
(一)硬结形二成、皮下注射技术操作2及并发症处理
1.发生原因 (1)同一注射部位反复、多次、大量注射药物。 (2)药物浓度过高、速度过快,用力不均匀,注射部位过浅。 (3)局部血循环不良,药物吸收缓慢。 (4)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2.临床表现 (1)局部肿胀。 (2)可扪及明显的硬结。 3.预防 (1)避免长期在同一个部位注射,注射时避开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 (2)注射药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ml,注射速度要缓慢,准确掌握注射深度。 (3)对于一些难以吸收的药液,注射后及时给予局部热敷或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

皮下皮内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皮下皮内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皮下皮内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1.注射前的准备:-充分洗净双手,并佩戴无菌手套,以确保注射环境的卫生。

-准备好所需的注射器、药物或疫苗、酒精棉球和适当的容器用来处理废弃物。

2.注射部位的选择:-选择适当的注射部位,可以选择上臂三角肌、臀部上外侧等部位。

避免注射在有疮口、瘀血或皮疹处。

-不要在疼痛、红肿或受损的皮肤上进行注射。

3.皮肤准备:-清洁注射部位的皮肤,可以使用酒精棉球擦拭,从注射部位的中心向外擦拭,以确保皮肤清洁。

等待酒精完全干燥后进行注射。

4.注射角度和深度:-注射时选择合适的角度和深度。

通常情况下,皮下注射要将针头完全插入皮下组织中。

5.针头位置:-确保针头进入皮下组织。

如果针头进入肌肉组织,可能会发生不适或疼痛。

如果注射的是疫苗,不正确注射可能会导致注射效果不佳。

6.缓慢注射:-在注射过程中要缓慢注射药物,以减少不适感和可能的局部反应。

7.技术培训:-医护人员需要接受专业培训,掌握正确的注射技术,以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在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和处理方法:1.疼痛和刺痛:-操作时要注意缓慢注射,避免药物过快进入组织引起疼痛。

-确保药物是在室温下,并且不要过冷或过热,以减少注射时的刺激感。

2.局部不适:-操作后可以用冰块或冷敷物缓解局部不适。

-避免在有皮肤感染的区域注射,以免引起更严重的并发症。

3.局部出血:-注射时要注意避开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避免局部出血。

-注射后用纱布或棉球轻轻按压注射部位,以止血。

4.局部感染:-注射时要确保注射器、药瓶、瓶塞等都是无菌的。

-在注射之前和之后要注意保持注射部位的清洁,避免感染。

5.针头断裂:-使用质量可靠的注射器和针头,避免过度使用力量。

-如果发现针头断裂,应立即停止注射,并将断针头取出。

总结起来,预防和处理皮下皮内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的关键在于准备工作、正确的注射技术和细心的操作。

医护人员需要接受专业培训,并时刻注意患者的反应和注射部位的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以确保注射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皮内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皮内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皮内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皮内注射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也存在着一些并发症,如注射失败和过敏性休克。

为了预防这些并发症,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并在操作前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

在皮试观察期间,需要嘱患者不可随意离开,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

同时,注射盘内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等急救药品也是必要的。

如果注射失败,可以重新选择部位进行注射。

而如果发生过敏性休克,则需要立即采取抢救措施,包括停药、平卧患者、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1ml等。

同时,也需要给予氧气吸入、肌肉注射呼吸兴奋剂等,并根据医嘱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类药物等。

对于血压低的患者,也需要根据医嘱应用升压药、补充血容量。

如果心跳骤停,则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抢救。

最后,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记录患者呼吸、脉博、血压、神志和尿量等变化。

皮下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皮下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皮下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皮下注射是一种常见的药物给予途径,常见于日常医疗护理中。

理解皮下注射技术、注意注射操作规范以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对提高注射效果、保证患者安全非常重要。

一、皮下注射技术操作规范1.查明患者身份:在给予皮下注射前,核对患者身份和医嘱,确保给予正确的药物。

2.液体药物准备:按照医嘱,准备所需的药物和注射器。

确保使用正确浓度的药物。

3.注射部位选择:常见的皮下注射部位有上臂、腹部和大腿。

选择注射部位前要注意以下几点:-避免静脉注射部位;-避免坚硬、红肿、疼痛或有创伤的部位;-对于多次注射的患者应尽量选择不同的部位轮流注射,以防局部反应的发生。

4.皮肤准备:用无菌棉球蘸取75%酒精在注射部位进行消毒,实施消毒时应从注射点向周围扩散,使酒精在皮肤上完全干燥。

5.张力:用拇指和食指轻抓皮肤,在注射部位形成一个皱褶,增加注射穿刺的容易度。

6.注射技术: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抓握好注射器,穿刺方向应与皮肤皱褶平行,迅速插入皮下组织。

一旦进入皮下组织,手指轻放在注射器柱塞上,缓慢推进注射器柱塞,注射药物。

7.在注射完成后,将棉球放在注射部位上轻压,以减少局部出血。

1.局部疼痛和出血:多数情况下,局部疼痛和出血是可以避免的。

在注射前,确认注射部位没有血管,避免静脉穿刺。

注射完成后要适度轻压注射部位,帮助止血。

如果出现局部肿胀、疼痛和持续性出血,应立即停止注射,迅速拔针,轻轻用棉球按压出血部位。

出血时间超过10分钟或疼痛严重者需要及时报告医生。

2.感染:皮下注射操作前要进行手部卫生洗手。

皮肤必须使用无菌棉球蘸取酒精进行消毒,消毒后必须等待皮肤完全干燥后再进行注射操作。

注射操作时,避免直接触摸注射器的针头。

如果发现局部感染症状,例如红肿、热痛、化脓和引流,需要立即停止注射,报告医生并给予相应的处理。

3.药品泄漏和故障:在皮下注射时,如遇药物泄漏到皮肤上,要擦拭干净,重新准备药物,换注射器进行注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下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并发症1:出血拔针后少量血液自针口流出。

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注射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肤淤血。

预防及处理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

2.注射完毕后,重视做好局部按压工作。

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要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3.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

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4.拔针后针口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

形成皮下血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 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淤血的吸收和消散。

皮下较大血肿早期可采取消毒后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却出血凝块。

并发症2:硬结形成
局部肿胀、痛痒,可触及硬结。

预防及处理
1.熟练掌握注射深度,注射时,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 40°角快速刺入皮下,深度为针梗的1/一2/。

2.操作前,选用锐利针头,选择注射点要尽量分散,轮流使用,避免在同一处多次反复注射,避免在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注射。

3.注射药量不宜过多,少于2ml 为宜。

推药时,速度要缓慢,用力要均匀,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

4.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微粒污染。

5.做好皮肤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

6 •已形成硬结者,可选用以下方法外敷:①用50%硫酸镁湿热敷。

④取新鲜马铃薯切片外敷硬结处。

并发症3:低血糖反应多发生在胰岛素注射期间。

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过大,注射部位过深,在运动状态下注射,注射后局部热敷、按摩引起温度改变,导致血流加快而胰岛素的吸收加快。

预防及处理
1 .严格遵守给药剂量、时间、方法,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经常更换注射部
位。

对使用胰岛素的病人多次反复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胰岛素注射有关知识的宣教,直到病人掌握为止。

2.准确抽吸药液剂量。

3.根据病人的营养状况,把握进针深度,避免误入肌肉组织。

如对体质消瘦、皮下脂肪少的病人,应捏起注射部位皮肤并减少进针角度注射。

4.避免注入皮下小静脉血管中。

推药前要回抽,无回血方可注射。

5.注射后勿剧烈运动、按摩、热敷、日光浴、洗热水澡等。

6.注射胰岛素后,密切病人情况。

如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糖水等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

严重者可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60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