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传统文化试题

合集下载

高考化学-传统文化专题

高考化学-传统文化专题

题型一传统文化描述型1.《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记载药物844种,其中有关于“青矾”的描述:“绛矾,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的主要成分为( )A.CuSO4·5H2OB.FeSO4·7H2OC.KAl(SO4)2·12H2OD.Fe2(SO4)3·9H2O2.《本草图经》中关于绿矾的分解有如下描述:“绿矾形似朴消(Na2SO4·10H2O)而绿色,取此一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

”对此段话的说明中肯定错误的是( )A.绿矾的化学式为FeSO4·7H2OB.绿矾分解过程中没有发生电子的转移C.“色赤”物质可能是Fe2O3D.流出的液体中可能含有硫酸3.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C.“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4.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第一步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可用“蜃”溶于水制得。

“蜃”的主要成分是( )A.CaO B.Ca(OH)2C.SiO2D.Al2O35.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 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中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里所用的“法”是指( )A.萃取B.渗析C.蒸馏D.干馏6.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说错误的是( )A.《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B.《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C.《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D.《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7.《神农本草经》说:“水银……镕化(加热)还复为丹。

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 专题练习

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 专题练习

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练习(1)选择题(共80分=5分×16)1.古丝绸之路贸易中的下列商品,主要成分属于无机物的是(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的冰和水比较,冰的能量更高B.“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泪”的主要成分是水C.“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烟雨”是由飘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形成的D.“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说明常温下钻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3.《本草经集注》中有如下描述:“其黄黑者名鸡屎矾,不入药,惟堪镀作以合熟铜。

投苦酒中,涂铁皆作铜色。

外虽铜色,内质不变。

”其中“鸡屎矾”指的是碱式碳酸铜COOH溶液。

文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 或碱式硫酸铜,“苦酒”指的是CH3A.置换反应B.离子反应C.复分解反应D.化合反应4.下列诗句或谚语可能与化学现象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而后者包含化学变化B.“落汤螃蟹着红袍”发生了化学变化C.“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D.“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形象地描述了溶解平衡的状态5.《本草经集注》中有如下描述:“其黄黑者名鸡屎矾,不入药,惟堪镀作以合熟铜。

投苦酒中,涂铁皆作铜色。

外虽铜色,内质不变。

”其中“鸡屎矾”指的是碱式碳酸铜COOH溶液。

文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 或碱式硫酸铜,“苦酒”指的是CH3A.置换反应B.离子反应C.复分解反应D.化合反应6.下列诗句内容基本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B.刘禹锡的《浪淘沙(其六)》:“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江中浪底来”C.刘琨的《重赠卢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D.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7.(2020·山西八校联考)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知识的叙述,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 B.《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是指可溶性铜盐C.《本草纲目》中“冬灰,乃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也……今人以灰淋汁,取硷浣衣”中的“硷”是K2CO3D.《汉书》中“高奴,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8.我国宋代《开宝本草》中记载了中药材铁华粉的制作方法:“取钢煅作叶如笏或团,平面磨错令光净,以盐水洒之,于醋瓮中阴处埋之一百日,铁上衣生,铁华成矣。

专项02 化学与传统文化(全国卷)(2月期)(解析版)

专项02 化学与传统文化(全国卷)(2月期)(解析版)

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阶段性新题精选专项特训(全国卷)专项02 化学与传统文化1.(2022秋·安徽·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下列关于文献记载的说法正确的是A.《野蚕》中“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诗中丝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B.《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该提取过程属于物理变化C.《序卦传》中“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鼎中的青铜属于单质D.《抱朴子》中“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描述的是升华和凝华过程【答案】B【详解】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错误;B.“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的意思是取一把新鲜青蒿,以二倍的水浸泡,绞榨取汁。

该提取过程属于物理变化,B正确;C.青铜属于合金,是混合物,C错误;D.“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是指丹砂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汞和硫蒸气,遇冷时又化合生成丹砂,该过程包含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是化学变化,D错误;故选B。

2.(2022秋·江苏南通·高三统考期末)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创新的智慧成果和科学技术,包括了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造纸过程中的破碎,碱浸,漂白,沉浆都属于物理变化Fe OB.古代制造指南针的材料为磁石,主要成分为23C.火药爆炸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D.活字印刷术使用的黑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答案】D【详解】A.碱浸,漂白过程中生成新物质,存在化学变化,A错误;B.磁石,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铁,B错误;C.火药爆炸过程中释放出能量,生成物能量低于反应物的能量,C错误;D.黑墨成分含有碳,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D正确;3.(2023秋·广东·高三校联考期末)很多珍贵文物都记载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具有深邃的文化寓意和极高的学术价值。

下列文物不属于...合金材料的是【答案】B【详解】A.曾侯乙编钟为青铜器,属于合金,故A不符合题意;B.瓷器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不是合金,故B符合题意;C.圆明园兽首为铜合金,故C不符合题意;D.马踏飞燕(东汉铜奔马)为铜制品,属于合金,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高考化学专题——化学与传统文化(含答案).docx

高考化学专题——化学与传统文化(含答案).docx

化学与文化(古文)一一.考物的成分1.我国清代《本草目拾》中叙无机物335 种,其中“ 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五金⋯⋯其水甚,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 里的“ 水”是指A.氨水B.硝酸C.醋D.水2.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在其《物理小》卷七《金石》中指出:有硇水者,剪塊投之,旋而水。

其中的“硇水”指A.醋酸B.酸C.硝酸D.硫酸3.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汞的描述:“⋯⋯得火,不埃,将欲制之,黄芽根。

”里的“黄芽”是指A.金B.硫黄C.黄D.黄4.中国有五千年的史和文化。

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来精,“碱”的主要成分是一种,能促蚕表的胶蛋白水解而除去,使色白、感柔、色光亮。

种“碱”可能是A.胆B.火碱C.食D.草木灰5 .春秋末期国的工官《考工》中有“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和“蜃”( 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来洗帛。

种液体能洗帛主要是因其中含有A.氧化B.碳酸C.氧化D.次酸6.据《易》:“ 中有火”,“上火下”。

,指湖泊池沼。

“ 中有火”,是指“M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象的描述。

里“M气体”是指A.甲B.一氧化碳C.乙D.气7.我国宋代《开宝本草》中了中材粉的制作方法:“取煅作叶如笏或,平面磨令光,以水洒之,于醋瓮中阴埋之一百日,上衣生,成矣。

”中材粉是指A.粉B.醋酸C.冰醋酸D.食8 .宋代著名法医学家宋慈的《洗冤集》中有用毒的,黑即中毒,但代化学表明只能出砒霜的毒性,下列物也能使黑的是A. Na2 S B. NaI C. NaBr D. NaCl9.《天工开物》中:人者短褐、枲裳,冬以御寒,夏以蔽体,其造物之所具也。

属草木者,枲、麻、、葛,属禽与昆虫者裘褐、。

各其半,而裳服充焉矣。

文中的“枲、麻、、葛”和“裘褐、”分属于A.素、油脂B.糖、油脂C.素、蛋白D.糖、蛋白10.“硫二两,硝二两,兜三半。

右末,拌匀”。

段中国古代丹家“伏火方”的被是黑火配方的形。

化学与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化学与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化学与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成语与化学反应中的置换反应有关?A. 点石成金B. 滴水穿石C. 破镜重圆D. 铁杵磨针答案:A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下列哪种物质常用于制作墨水?A. 朱砂B. 雄黄C. 石墨D. 铜绿答案:C3. 下列哪种物质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五石散”?A. 碳酸钙B. 硫酸铜C. 氧化铁D. 硫化汞答案:D二、填空题4. 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主要成分包括硫磺、木炭和________。

答案:硝酸钾5. 在传统中医中,________被用来治疗砷中毒。

答案:鸡蛋清6. 中国古代的陶瓷制作中,________被用作釉料的主要成分之一。

答案:石英三、简答题7. 请简述中国古代的“烧酒”是如何利用化学原理制成的?答案:中国古代的“烧酒”是通过发酵过程制成的,其中涉及到糖类物质在酵母菌作用下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C6H12O6(葡萄糖)→ 2C2H5OH(酒精)+ 2CO2(二氧化碳)。

8. 中国传统的造纸术中,为什么要加入碱性物质?答案:在传统的造纸术中,加入碱性物质如石灰水,是为了中和植物纤维中的酸性物质,提高纸张的耐久性和白度。

碱性环境有助于纤维素的分解,使纸张更加柔软和易于书写。

四、论述题9. 论述中国古代铜镜的制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

答案:中国古代铜镜的制作过程中,首先需要将铜矿石(如硫化铜)通过冶炼过程提取出纯铜。

这个过程涉及到还原反应,即在高温下,铜矿石中的铜离子与木炭反应生成金属铜。

随后,将纯铜锻造成薄片,经过打磨、抛光等工艺处理,制成光滑的镜面。

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在铜镜背面镀上一层锡,以增加光泽和耐腐蚀性。

整个过程中涉及的化学知识包括金属的冶炼、金属的物理性质以及金属的电镀等。

五、实验题10. 如果要通过实验验证“滴水穿石”中的化学原理,你会如何设计实验?答案:为了验证“滴水穿石”中的化学原理,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取几块大小相同的石灰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将其放置在可以控制水滴落速度的装置下。

高中化学二轮复习试题中国传统古文化描述(解析、强化版)

高中化学二轮复习试题中国传统古文化描述(解析、强化版)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题型对题必练——中国传统古文化描述1.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中含硅酸盐B. “司南之杓(勺),投之于地,其柢(勺柄)指南”,司南中的“杓”含Fe3O4C. 对敦煌莫高窟壁画颜料进行分析,其绿色颜料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铜D. “石胆最上出蒲州……色青,见风久则绿,击破其中亦青。

”石胆指的是CuSO4·5H2O2.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化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下列关于KNO3的古代文献,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A. AB. BC. CD. D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知识。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在“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中,星桥铁锁开涉及到化学变化B. 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的熔点低于纯铁C.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这种对青蒿素的提取方法属于化学变化D. “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的矾指的是高价金属硫化物4.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我国古代的人民在那时候就已经广泛应用了,书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关于古代化学的应用和记载,对其说明合理的是A.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丝质品)谓之为纸”,这里纸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B. 杜康用高粱酿酒的原理是通过蒸馏法将高粱中的乙醇分离出来C. 我国古代人民常用明矾除去铜器上的铜锈[Cu2(OH)2CO3]D. 生物柴油与从石油中分馏得来的柴油都属于烃类物质5.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知识。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中国的圆珠笔头一直需要进口笔尖钢,经过5年数不清的失败,2016年9月,中国太钢集团利用家常和面原理在钢水中加入添加剂试验成功,造出圆珠笔头,可完全替代进口,由此信息可知笔尖钢为合金,且具有良好的切削性。

2025届高中化学考点专练02化学与传统文化

2025届高中化学考点专练02化学与传统文化

专练2化学与传统文化1.[2024·湖北卷]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下列化学原理描述错误的是()答案:C解析:根据松木在窑内焖烧可知,燃烧时空气的量不足,松木发生不完全燃烧,A正确;黏土烧成陶瓷的过程中有化学变化发生,因此有新的化学键形成,B正确;用草木灰水(主要成分为碳酸钾,水解使溶液呈碱性)浸泡树皮可促进木质素的溶解,纤维素不溶于水,在点燃碱性条件下不水解,故C错误;火药点燃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NO3+S+3C=====K2S+N2↑+3CO2↑,是氧化还原反应,D正确。

2.[2022·广东卷]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世界文明中独树一帜,汉字居功至伟。

随着时代发展,汉字被不断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其载体也发生相应变化。

下列汉字载体主要由合金材料制成的是()答案:B解析:兽骨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A项错误;青铜器是铜锡合金,B项正确;纸张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项错误;液晶显示屏的主要材料是液晶,它是介于液态和晶态之间的物质,不是合金,D项错误。

3.[2023·全国甲卷]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苯甲酸钠可作为食品防腐剂是由于其具有酸性B.豆浆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C.SO2可用于丝织品漂白是由于其能氧化丝织品中有色成分D.维生素C可用作水果罐头的抗氧化剂是由于其难以被氧化答案:B解析:苯甲酸钠属于强碱弱酸盐,其水溶液呈碱性,因此,其可作为食品防腐剂不是由于其具有酸性,A说法不正确;豆浆属于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是因为胶体粒子对光线发生了散射,B说法正确;SO2可用于丝织品漂白是由于其能与丝织品中有色成分化合为不稳定的无色物质,C说法不正确;维生素C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可用作水果罐头的抗氧化剂,D说法不正确;综上所述,本题选B。

4.[2024·四川广安二中月考]下面的“诗”情“化”意,分析正确的是()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只发生了物理变化B.“日照澄州江雾开”中伴有丁达尔效应C.杜康用高粱酿酒的原理,是通过蒸馏法将高粱中的乙醇分离出来D.“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新醅酒”即新酿的酒,在酿酒过程中,葡萄糖发生了水解反应答案:B解析:“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涉及化学反应: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又生成碳酸钙,A错误;雾是一种以气体作为分散剂的分散体系,即气溶胶,因此当受阳光照射时会发生丁达尔效应,B正确;高粱中不含乙醇,用高粱酿酒是高粱中的淀粉在酒曲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乙醇,然后用蒸馏法将乙醇分离出,C错误;酿酒过程中,葡萄糖发生氧化分解生成乙醇和二氧化碳,葡萄糖是单糖,不能水解,D错误。

一、化学与传统文化

一、化学与传统文化

一、化学与传统文化1.(2023年北京西城一模)中医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屠呦呦团队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青蒿素,采用了萃取的方法B.中药甘草、金银花、石膏、明矾等的主要化学成分都是有机物C.汤药存放于冰箱中,可以减小其腐败变质的速率D.煎制草药不宜使用铁质容器,可能因为草药的有些成分能与铁发生反应影响药效答案 B2.(2022·广东模拟)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煅烧贝壳,将产物投入海水中以获得Mg(OH)2B.用小麦、大米、玉米、高粱、糯米五种粮食发酵酿酒C.将在酒精灯上灼烧后的铜丝迅速插入乙醇中,能闻到刺激性气味D.将乙烯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紫色褪去答案 A解析贝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煅烧碳酸钙时为碳酸钙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氧化钙,氧化钙、水、镁离子结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钙离子,在整个过程中均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选A;小麦、大米、玉米、高粱、糯米五种粮食的主要成分为淀粉,由淀粉发酵酿酒需要经过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再被氧化生成乙醇、二氧化碳和水,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B 不选;将在酒精灯上灼烧后的铜丝迅速插入乙醇中,会引起乙醇的催化氧化,故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选;乙烯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高锰酸钾本身被还原而褪色,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选。

3.(2021·肇庆模拟)五千年中华文化不仅能彰显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本草纲目》有“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也……今人以灰淋汁,取硷浣衣”的记载。

“薪柴之灰”的成分是碳酸钾B.“地生天赐硝磺炭”中提到了黑火药的主要成分C.“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所描写的印刷术陶瓷活字属于硅酸盐材料D.“寒溪浸楮舂夜月”所描写的造纸术工艺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答案 A解析 A.“薪柴之灰”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钾,故A错误;B.黑火药是由硝石、硫磺和木炭混合组成的,故B正确;C.黏土高温烧制得到陶瓷,陶瓷是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成分是硅酸盐,故C正确;D.“寒溪浸楮舂夜月”描写的是造纸术工艺,其中的除杂、蒸熏、漂白过程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化学与传统文化备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化学与传统文化备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化学与传统文化备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例1.(2019·全国卷Ⅰ,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解析:“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与氧化亚铁有关,而氧化铁显红色,A项错误;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B项正确;陶瓷以黏土为原料,经高温烧制而成,属于人造材料,主要成分是硅酸盐,C项正确;陶瓷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硅酸盐中硅元素化合价处于最高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D项正确。

例2.(2019·全国卷Ⅱ,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解析: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项正确;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项正确;“蜡炬成灰”是指蜡烛燃烧,这属于氧化反应,C项正确;在古代蜡烛通常由动物油脂制成,动物油脂的主要成分为高级脂肪酸酯,其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项错误。

考点点评:1.传统文化中的物质与工艺判断:(1)传统文化涉及的“物质”判断:根据文言文信息分析物质的性质,然后根据性质判断是哪种物质。

例如有关“强水”的叙述:“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硝酸。

(2)传统工艺涉及的“变化”判断:由古代文献记载的内容,联系化学反应,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等。

例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是描述石灰石的焚烧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化学与传统文化专题习题(带答案)

化学与传统文化专题习题(带答案)

化学与传统文化专题习题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文明古国,智慧人民,灿烂文化。

古代的陶瓷文化、冶金文化、古代的本草医药和炼丹术、古代的酿酒制醋、四大发明等等构成了我国丰富的古代化学史。

根据“在高考命题中,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弘扬和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高考为国选才的重大使命。

各学科在试题中都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体现”(教育部考试中心)。

1.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本草经集注》中写到“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

“硝石”指的是(b)A.Na2SO4B.KNO3C.Ca(NO3)2D.KIO32.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里所用的“法”是指(c)A.萃取B.渗析C.蒸馏D.干馏3(2016•济宁一模)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药物“鼻冲水”,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宜外用,勿服.….”这里的“鼻冲水”是指(A)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4.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A.“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B.“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5、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b)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6、1856年.英国传教士威康臣先生在译著《格物探源》中提到:“天地万物皆以六十四种元质配合而成,如金银铜铁养轻淡炭等皆是元质,皆由微渺而造”,“微渺”即现代之“原子”。

专项17 传统文化与化学-2023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核心考点专项提优拓展训练(解析版)

专项17 传统文化与化学-2023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核心考点专项提优拓展训练(解析版)

专项18 传统文化与化学一、单选题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化学的视角看,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浪淘沙》中写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金不活泼,在自然界以单质形式存在B.《汉书》中记载“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洧水”的主要成分石油,属于可再生能源C.《天工开物》中记载的“锤锻成钢”,意为生铁经不断高温锻打成钢,降低了含碳量D.《三国志》中记载的“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蕴含的灭火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答案】B【解析】A.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自然界中以单质的形式存在,故选项说法正确;B.石油在短时间内不能形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选项说法不正确;C.生铁和钢都是铁合金,生铁是含碳量为2%~4.3%的铁合金,钢是含碳量为0.03%~2%的铁合金,生铁经不断煅烧捶打氧化,降低碳的含量,故选项说法正确;D.“釜底抽薪”蕴含的灭火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2.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

下列古代文献涉及的化学知识,对其说明错误的是()A.《本草纲目拾遗》中对强水的记载:“性最猛烈,能蚀五金。

”强水为酸B.《抱朴子内篇·黄白》中记载:“曾青涂铁,铁赤如铜。

”曾青为可溶性铜盐C.《新修草本》描述“青矾”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琉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中含Fe3+D.《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以上食物中富含糖类、油脂、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答案】C【解析】A.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强水“性最猛烈,能蚀五金”,强水为酸,说法正确;B.铁能与可溶性的铜盐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曾青涂铁,铁赤如铜”,曾青为可溶性铜盐,说法正确;C.青矾是绿色,经煅烧后,分解成粒度非常细而活性又很强的Fe2O3超细粉末为红色,二价铁离子为绿色,氧化铁为红棕色,所以青矾应含有亚铁离子,说法错误;D.“五谷”包括玉米、小麦、水稻等,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五果”富含糖类;“五畜”富含油脂和蛋白质;”五菜”富含维生素,说法正确。

化学与STSE、传统文化(附参考答案)

化学与STSE、传统文化(附参考答案)

题型化学与STSE、传统文化考向1化学与STSE1.(2019·全国卷Ⅰ)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解析:选A A错误,氧化铁的颜色为红棕色,不是青色;B、C、D正确,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2.(2018·全国卷Ⅲ)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泡沫灭火器可用于一般的起火,也适用于电器起火B.疫苗一般应冷藏存放,以避免蛋白质变性C.家庭装修时用水性漆替代传统的油性漆,有利于健康及环境D.电热水器用镁棒防止内胆腐蚀,原理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解析:选A泡沫灭火器喷出的液体能导电,不适用于电器起火,A项错误;疫苗是生物制品,温度过高,会导致蛋白质变性,使疫苗效果降低或失去作用,B项正确;水性漆与传统的油性漆相比,水性漆具有低甲醛和低芳香类化合物等优点,属于环保产品,C项正确;装有镁棒的电热水器,是一个以镁棒为负极(阳极)、内胆为正极(阴极)的原电池,D项正确。

3.(2017·全国卷Ⅰ)下列生活用品中主要由合成纤维制造的是()A.尼龙绳B.宣纸C.羊绒衫D.棉衬衣解析:选A尼龙绳是由尼龙切片制成的纤维丝经一系列加工制成的,它属于合成纤维,A项正确;宣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它属于天然纤维,B项错误;羊绒衫的主要原料是羊毛,属于蛋白质,C项错误;棉衬衣的主要原料是棉花,棉花属于天然纤维,D项错误。

4.(2017·全国卷Ⅲ)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PM2.5是指粒径不大于2.5 μm的可吸入悬浮颗粒物B.绿色化学要求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C.燃煤中加入CaO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及温室气体的排放D.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是我国目前推广使用的清洁燃料解析:选C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A项正确;绿色化学要求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B项正确;燃煤中加入CaO是为了除去煤燃烧生成的SO2,可减少酸雨的形成,但不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故C项错误;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和H2O,属于清洁燃料,D项正确。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1.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里所用的“法”是指()A.萃取B.渗析C.蒸馏D.干馏2.1856年英国传教士威康臣先生在译著《格物探源》中提到:“天地万物皆以六十四种元质配合而成,如金银铜铁养轻淡炭等皆是元质,皆由微渺而造”,“微渺”即现代之“原子”。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元质”即现代之“元素”,现在人类发现的化学元素多于六十四种B.“养、轻、淡”即“氧、氢、氮”三种元素,现代的元素命名更具科学性C.上文中提到的八种“元质”包括四种金属“元质”和四种非金属“元质”D.“微渺”因极其微小,故“微渺”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不可再分3.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B.“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4.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本草经集注》中写到“…如握雪不冰。

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乃真硝石也”。

“硝石”指的是()A.Na2SO4B.KNO3C.Ca(NO3)2D.KIO35.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6.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药物“鼻冲水”,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宜外用,勿服”。

这里的“鼻冲水”是指()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7.《》说:“水银,镕化(加热)还复为丹。

专题卷02 化学与传统文化(解析版)

专题卷02  化学与传统文化(解析版)

专题卷02 化学与传统文化难度:★★☆☆☆建议用时:25分钟正确率:/301.(2022•海南省选择性考试)《医学入门》中记载我国传统中医提纯铜绿的方法:“水洗净,细研水飞,去石澄清,慢火熬干,”其中未涉及...的操作是( )A.洗涤B.粉碎C.萃取D.蒸发【答案】C【解析】水洗净是指洗去固体表面的可溶性污渍、泥沙等,涉及的操作方法是洗涤;细研水飞是指将固体研成粉末后加水溶解,涉及的操作方法是溶解;去石澄清是指倾倒出澄清液,去除未溶解的固体,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倾倒;慢火熬干是指用小火将溶液蒸发至有少量水剩余,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发;因此未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萃取,故选C。

2.(2022•湖南选择性考试)化学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下列叙述中没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石胆能化铁为铜”B.利用“侯氏联合制碱法”制备纯碱C.科学家成功将CO2转化为淀粉或葡萄糖D.北京冬奥会场馆使用CO2跨临界直冷制冰【答案】D【解析】A项,“石胆能化铁为铜”指的是铁可以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发生了化学变化,A不符合题意;B项,工业上利用“侯氏联合制碱法”制备纯碱,二氧化碳、氨气、氯化钠和水发生反应生成的碳酸氢钠晶体经加热后分解生成碳酸钠即纯碱,发生了化学变化,B不符合题意;C项,CO2转化为淀粉或葡萄糖,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D项,使用CO2跨临界直冷制冰,将水直接转化为冰,没有新物质生成,只发生了物理变化,没有涉及化学变化,D符合题意;故选D。

3.(2022•广东选择性考试)广东一直是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馆藏文物是其历史见证。

下列文物主要由硅酸盐制成的是( )文物选项A .南宋鎏金饰品B .蒜头纹银盒C .广彩瓷咖啡杯D .铜镀金钟座【答案】C 【解析】A 项,鎏金饰品是用金汞合金制成的金泥涂饰器物的表面,经过烘烤,汞蒸发而金固结于器物上的一种传统工艺,其中不含硅酸盐,故A 项不符合题意;B 项,蒜头纹银盒中主要成分为金属银,其中不含硅酸盐,故B 项不符合题意;C 项,广彩瓷咖啡杯是由黏土等硅酸盐产品烧制而成,其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故C 项符合题意;D 项,铜镀金钟座是铜和金等制得而成,其中不含硅酸盐,故D 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

热点02 化学与传统文化(原卷版)

热点02 化学与传统文化(原卷版)

2020年高考化学命题热点提分训练2——化学与传统文化1、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

下列常见古诗文对应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选项古诗文化学知识A《本草纲目拾遗》中对强水的记载:“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惟玻璃可盛。

”强水为氢氟酸B《诗经·大雅·绵》:“堇茶如饴。

”郑玄笺:“其所生菜,虽有性苦者,甘如饴也。

”糖类均有甜昧C《梦溪笔谈》中对宝剑的记载:“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

”铁合金的硬度比纯铁的大,熔点比纯铁的高D《本草经集注》中记载鉴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的方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是真硝石也。

利用焰色反应2、化学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下列有关物质用途及原理分析都正确且有相关性的是( )选项物质用途原理分析A液氨常作制冷剂氨气分解生成N2和H2是吸热反应B聚碳酸酯料替代聚乙烯作包装材料聚碳酸酯塑料容易降解成小分子C磁性氧化铁用于制造指南针Fe2O3具有磁性D服用豆浆可缓解重金属中毒重金属使蛋白质盐析3、战国时期的古书《尚书•禹贡》中有关于古代矿物颜料“黑土、白土、赤土、育土、黄土”的记载。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Fe2O3、Fe304均可作红色涂料B.铅白[2PbC03• Pb(OH)2]不耐高温C.成语“信口雌黄”说明古代曾用雌黄(As2S3)作涂改液D.秦兵马俑屮使用的BaCuSi2O3中国紫)和BaCuSi4O10(中国蓝)均为硅酸盐4、化学知识无处不在,下列与古诗文记载对应的化学知识不正确的是常见古诗文记载化学知识A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在酿酒的过程中,葡萄糖发生了水解反应B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

泥土具有吸附作用,能将红糖变白糖C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制陶的主要原料是黏土,烧制陶瓷属硅酸盐工业D釆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原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石”即石碱,具有碱性,遇酸产生气体5、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记载了民间制取花露水的方法:“锡为小甑,实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于香。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成语体现了化学知识。

下列成语中涉及到的主要变化不是化学反应的是()A.百炼成钢B.饮鸩止渴C.铁杵磨针D.火上浇油2.我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化学知识的记载,如《梦溪笔谈》中的“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等,上述描述中没有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类型是()A.复分解反应B.化合反应C.离子反应D.氧化还原反应3.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下列化学操作中与“渍”和“绞”相同或相近的是()A.洗涤、捣碎B.浸泡、研碎C.萃取、剪断D.煮沸、过滤4.《本草图经》记载:“不灰木,或云滑石之根也,出滑石处皆有。

”其中不灰木是指()A.硫酸盐B.硝酸盐C.硅酸盐D.氯化物5.《本草纲目》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

其方法与分离下列物质的实验方法原理上相同的是()A.甲苯和水B.硝酸钾和氯化钠C.乙酸乙酯和乙酸D.食盐水和泥沙6.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与下列分离方法类似的实验操作是()A.苯甲酸的重结晶B.从碘水中提取碘C.分离乙醇和二甲醚D.分离沙子和氯化钠溶液7.明代《本草纲目》记载了民间酿酒的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这里用到的方法可用于分离()A.丙烯酸甲酯和甲醇 B.对硝基甲苯和含硝酸的水层C.硝酸钾和氯化钠 D.氯化铵和碳酸铵8.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中对“CaCO3→CaO”的转化进行拟人化描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上述转化属于分解反应B.上述转化过程放出大量热C.生成的CaO可作氯气的干燥剂D.CaCO3是水泥的主要成分之一9.出土的锡青铜(铜锡合金)文物常有Cu2(OH)3Cl覆盖在其表面。

高考化学-化学与传统文化30题(解析版)

高考化学-化学与传统文化30题(解析版)

2023年高考化学总复习高频考点必刷1000题必练01 化学与传统文化30题1.(2022·广东高考真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世界文明中独树一帜,汉字居功至伟。

随着时代发展,汉字被不断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其载体也发生相应变化。

下列汉字载体主要由合金材料制成的是【答案】B【解析】A.兽骨,甲骨文的契刻载体之一,主要是牛的肩胛骨,一小部分是羊、猪、鹿的肩胛骨,还有极少部分的牛肋骨,其主要成分是钙质物质,不属于合金材料,故A不符合题意;B.青铜器是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属于合金材料,故B项符合题意;C.纸张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故C不符合题意;D.液晶显示器是一种采用液晶为材料的显示器,液晶是一类介于固态和液态间的有机化合物,故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答案为B项。

2.(2022·广东高考真题)广东一直是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馆藏文物是其历史见证。

下列文物主要由硅酸盐制成的是【答案】C【解析】A.鎏金饰品是用金汞合金制成的金泥涂饰器物的表面,经过烘烤,汞蒸发而金固结于器物上的一种传统工艺,其中不含硅酸盐,故A项不符合题意;B.蒜头纹银盒中主要成分为金属银,其中不含硅酸盐,故B项不符合题意;C.广彩瓷咖啡杯是由黏土等硅酸盐产品烧制而成,其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故C项符合题意;D.铜镀金钟座是铜和金等制得而成,其中不含硅酸盐,故D项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答案为C。

3. (2021·广东高考真题) 今年五一假期,人文考古游持续成为热点。

很多珍贵文物都记载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具有深邃的文化寓意和极高的学术价值。

下列国宝级文物主要由合金材料制成的是【答案】A【解析】A.铸客大铜鼎属于铜的合金,A符合题意;B.河姆渡出土陶灶属于陶器,主要成分为硅酸盐,不属于合金,B不符合题意;C.兽首玛瑙杯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不属于合金,C不符合题意;D.角形玉杯主要成分为硅酸盐,不属于合金,D不符合题意;故选A。

化学与传统文化

化学与传统文化
化学与传统文化
1.中国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成语体现了化学知识。下列成语中涉及到的主要变化不是 化学反应的是( )
A.百炼成钢
B.饮鸩止渴
C.铁杵磨针 D.火上浇油
2.我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化学知识的记载,如《梦溪笔谈》中的“信州铅山县有苦泉,…,
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等,上述描述中没有涉及到的化学
都是在土釜中加热 Hg 制得的,这里的“丹”是指( )
A.氯化物
B.合金
C.硫化物
D.氧化物
16.《本草经集注》记载:“鸡屎矾(碱式硫酸铜或碱式碳酸铜)不入药用,惟堪镀作,以
合熟铜;投苦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鸡屎矾中含有极性共价键
B.铜盐溶液可与铁发生置换反应
C.碱式碳酸铜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D.鸡屎矾投苦酒中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
17.《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记载药物 844 种,其中有关于“青矾”的描
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的
主要成分为( )
A.CuSO4•5H2O B.FeSO4•7H2O C.KAl(SO4)2•12H2O D.Fe2(SO4)3•9H2O 18.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
溶解,蒸发结晶
D
性质 “(火药)乃焰消(KNO3)、硫磺、山木炭所合, 以为烽燧餇诸药者” ——《本草纲目》
利用 KNO3 的氧化性
5.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
二次……价值数倍也”。这里用到的实验操作方法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与传统文化试题
1.中国丝绸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剂”来精炼丝绸,该“碱剂”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盐,能促进蚕丝表层的丝胶蛋白杂质水解而除去,使丝绸颜色洁白、质感柔软、色泽光亮。

在《本草纲目》中“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石,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

”这种“碱剂”可能是()
A. 食盐
B.火碱
C. 草木灰
D.胆矾
2. 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

”这里的“黄芽”是指()
A.金B.硫 C.铜 D.铁
3.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第一步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可用“蜃”溶于水制得。

“蜃”的主要成分是
A.CaO B.NaHCO3 C.SiO2 D.CaCO3
4.《本草纲目》中“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

”这里的“石碱”是指
A.KOH B.KAl(SO4)2 C.KHCO3 D.K2CO3
5.汉时期我国的劳动人民又发明了“湿法炼铜”,在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万毕术》一书中有一段文字记载:“曾青得铁则化铜”。

“曾青”(铜的化合物)是指
A.CuCl2 B.CuSO4 C.Cu(OH)2 D.CuCO3
6.西1640年,我国早期科技丛书《物理小识·金石类》记有“青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载木不盛”。

“青矾”强热,得赤色固体,“气”凝即得“矾油”。

“矾油”是指
A.硝酸 B.氨水C.硫酸 D.盐酸
7.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本草经集注》中写到“…如握雪不冰。

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乃真硝石也”。

“硝石”指的是()
A.Na2SO4B.KNO3 C.Ca(NO3)2 D.KIO3
8.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药物“鼻冲水”,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宜外用,勿服.”这里的“鼻冲水”是指()A氨水B硝酸 C醋 D卤水
9.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
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
10.《神农本草经》说:“水银…镕化(加热)还复为丹.”《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Hg制得的.这里的“丹”是指
A.氯化物B.合金C.硫化物D.氧化物
11.《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记载药物844种,其中有关于“青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
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的主要成分为
A.CuSO4·5H2O B FeSO4·7H2O C KAl(SO4)2·12H2O D Fe2(SO4)3·9H2O
12.油条中铝含量超标十分普遍,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食品安全隐患。

油条无铝配方由碳酸氢钠(小苏打)和臭粉组成。

下列关于臭粉的成份组合正确的是()
A.NH4HCO3 B.Na2CO3C.(NH4)2CO3 D.Na2CO3
13.《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石出泉水……其水有肥,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

”《酉阳杂俎》一书:“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

”这里的“石漆”“石脂水”是指A.油脂 B.油漆 C.石油 D.甘油
14.古代炼丹家将丹鼎类比为自然界,整个丹炉在炼丹家看来就是一个缩小的“宇宙”。

用来炼制丹药的仪器,即我们今天所讲的反应器,按加热方式和温度高低不同、操作方式不同而有不同种类,鼎是其中广泛使用的一类。

初唐至盛唐的《灵砂七返论》有以下描述:“鼎者有五:一曰金鼎、二曰银鼎、三曰铜鼎、四曰铁鼎、五曰土鼎”,以下物质可作为“土鼎”的主要成分的是
A.碱金属硝酸盐 B.碱金属碳酸盐C.碱土金属硅酸盐 D.铵盐15. 我国晋朝傅玄的《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中写道:“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形。

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里的“朱”指的是
A.Fe3O4 B.CuO C.HgS D.CuS
16.周辉《清波杂志》卷十二:信州铅山胆水自山下注,势若瀑布,
用以浸铜,铸冶是赖,虽干溢系夫旱涝,大抵盛于春夏,微于秋冬。

古传一人至水滨,遗匙钥,翌日得之,已成铜矣。

这里的胆水是指 A.FeSO4溶液B.CuSO4溶液C.氨水 D.NaCl溶液
17.古代造纸工艺中使用的某种物质存在副作用,它易导致纸张发生酸性腐蚀,使纸张变脆,易破损,该物质是()
A.生石灰 B.草木灰 C.明矾 D.漂白粉
18.《本草衍义》中有如下叙述:“嘉州峨眉山有燕萨石,形六棱而锐首,色莹白明澈。

”这里“燕萨石”的主要成分可能是
A.SiO2 B. CaO C. NaCl D.C(石墨)
19.据《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

泽,指湖泊池沼。

“泽中有火”,是指“M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

这里“M气体”是指
A.甲烷
B. 一氧化碳
C.乙烯
D.氢气
20.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里所用的“法”是指
A.萃取B.渗析C.蒸馏D.干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