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传统文化遗产地保护和利用
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国是一个灿烂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有些文物和古迹甚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它们见证了我们国家的繁荣和衰落,也体现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由于时间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多文物和古迹已经慢慢变得残缺不全,甚至有些已经消失了。
因此,在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它们的进一步损毁,同时,还需要适当利用这些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我们的文化。
一、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由于古代文物和古迹的年代久远,以及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它们的保存状况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各级政府和文化遗产机构采取了多种措施。
1、加强管理和监管文物保护部门通过规定相关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力度等方式,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提高了效果。
加强对文物进行常规检修、维护和保养的力度,防止各种故障的出现,也为文物的后续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还要对建筑和文物周围的环境进行整治和保护,避免环境造成的损害。
2、修复和保护文物文物和古迹大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破损和损坏。
为了保护文物,需要进行文物修复和保护。
修复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局部修复和整体修复等,不同的文物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在修复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科学的方式,尽可能减小修复对文物原貌的影响。
同时,对文物进行正确的保护,使其在未来漫长时间中得到保护。
3、制定标准和加强宣传在文物保护中,制定相关标准十分关键。
针对不同文物制定不同的标准,例如文物保存标准、文物保护标准、修复标准等。
同时,利用宣传工具,向公众普及文物保护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文物的重要性,增强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古代文化遗产的利用古代文化遗产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记录、传承和展示人类历史、文化和艺术成果。
但是,文物的价值不止于这些方面,还可以为社会带来其他的价值和收益。
1、发展旅游经济古代文化遗产在旅游业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很多人想要了解自己身处的土地的历史,他们会选择到当地的古迹和博物馆去游览。
北京市的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
北京市的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现代化的大都市中,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历史与文化遗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北京市的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
首先,北京市的历史遗产包括了众多古建筑和文物。
例如,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之一。
为了保护紫禁城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限制游客数量、加强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等。
此外,北京还积极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提升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和国际影响力。
其次,北京市的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古建筑,还包括了传统的手工艺和民俗文化。
例如,北京的传统工艺品如景泰蓝、雕漆和剪纸等,代表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
为了保护这些手工艺品,北京市鼓励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并举办各种展览和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些独特的文化艺术。
此外,北京市还注重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
例如,北京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和中秋节,有着丰富的民俗活动和习俗。
为了保护这些传统节日,北京市组织各种庆祝活动和民俗展览,让年轻一代能够了解和参与其中,传承和发展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除了古建筑、手工艺和民俗文化,北京市还有许多历史名人和文化符号需要保护。
例如,圆明园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但北京市仍然努力保护和修复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同时,北京还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名人的文化符号,如孔子庙、文庙和圆明园的文化遗存等,以激发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在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北京市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压力。
随着城市的发展,土地资源紧张,古建筑的保护面临着困难。
因此,北京市需要在城市规划中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历史遗产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升。
尽管北京市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但仍然存在一些人对历史和文化的漠视。
因此,北京市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历史与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增强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北京的历史文化街区
北京的历史文化街区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传统的建筑形态。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仍有许多历史文化的街区保存完好,成为了人们热门的旅游景点和文化地标。
这篇文章将介绍北京的历史文化街区。
一. 王府之邸王府之邸,指的是在中国历史上为王公贵族所居住的一类大型宅第建筑,也称为“御用府第”,这类建筑除了住宅外,还包括城门、城墙、庭院等建筑。
北京市内有许多著名的王府之邸,例如,景山公园内的九龙壁、北海公园内的福寿园、什刹海附近的恭王府以及东城区的雍和宫等等。
这些王府之邸均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代表,它们的建筑风格、布局规划、艺术品鉴赏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 胡同胡同是北京的地道文化,是北京城里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户居形式。
它是连续排列成巷的房屋,两旁有矮墙,中央是大家共用的宽坦道路。
胡同是老北京的象征,也是北京文化的特色之一。
许多著名的文化街区都是以胡同为特色的,如南锣鼓巷、东四地区、什刹海附近等等。
这些地方不仅保存了传统的胡同文化,还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三. 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民居建筑形式,是我国古代农村传统建筑文化所特有的。
四合院是以四边围墙为界,中央是一块宽阔的空场,四周建有厢房。
四合院既有居住功能,也有防御和收翰的作用,是中国民居建筑中的经典之作。
在北京市内,许多四合院得到保护和修缮,并重新利用,成为了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例如,德胜门胡同的龙潭花园、什刹海附近的悦宝园、东城区的和田胡同等等。
四. 文化街区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北京的传统文化街区得到了广泛的保护和重视。
这些街区不仅保留了传统的胡同、四合院、王府之邸等建筑风格,还有许多著名的文化遗产和博物馆。
例如,南锣鼓巷、什刹海、大栅栏、曹家大院等等,这些地方都充满着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在这些文化街区里,人们可以品尝到传统的北京小吃、购买到北京的特色文化产品,体验到老北京的生活方式。
北京的历史文化街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
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瑰宝,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的传承。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保护与活化利用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课题。
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意味着对其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坚守。
许多古老的建筑、文物、遗址等,都是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们所蕴含的物质形态和背后的文化内涵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比如古老的长城,蜿蜒于山峦之间,那一块块砖石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和无数的烽火硝烟;再如故宫,其宏伟的建筑格局、精美的装饰细节,无不展现着明清时期皇家的威严和精湛的工艺。
对于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应当以科学的方法进行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人为破坏。
保护文化遗产,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
政府应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标准和责任追究机制。
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盗掘、走私文物等违法犯罪行为。
此外,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用于文化遗产的修缮、保护和研究。
_____等专业人员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凭借丰富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对文化遗产进行评估、监测和修复,确保其能够长久保存。
但仅仅保护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文化遗产进行活化利用,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活化利用并不是对文化遗产的随意改造,而是在尊重其原有价值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亲近它们。
例如,将一些历史建筑改造成博物馆、艺术馆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这样不仅能够保护建筑本身,还能为其赋予新的功能,吸引游客和创意人才,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如剪纸、刺绣、陶瓷制作等,可以通过开展体验式活动,让人们亲身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让人们能够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领略文化遗产的风采。
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还能够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遗产都具有独特的魅力,通过交流与合作,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多样的文化。
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北京市加大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通过调研和分析,我们对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报告旨在总结目前的工作进展,提出问题、分析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促进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背景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然而,由于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这些宝贵的遗产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保护与利用问题。
因此,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些挑战。
三、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1. 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制定北京市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规定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和措施。
政策制定的目的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以及与其相关的环境和历史价值。
2. 遗产保护与管理机构北京市设立了专门的遗产保护与管理机构,负责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维护。
这些机构负责制定具体的保护计划,组织研究和调查工作,以及监督和管理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
3. 遗产保护成果展示北京市通过举办文化遗产展览和演出活动,向公众展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
这不仅可以增加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
4. 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挑战尽管北京市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土地和环境的破坏,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成了威胁。
其次,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还有待提高。
再次,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需要取得平衡,以确保保护和利用的可持续性。
四、建议与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北京市政府应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建立健全相应的保护机制,以确保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得到有效的保护。
2. 加强公众教育北京市应加大对公众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北京胡同的历史演变与文化遗产保护
北京胡同的历史演变与文化遗产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的胡同成为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标志之一。
这些狭窄的巷道和传统的住宅群落见证了许多世纪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探讨北京胡同的历史演变以及如何有效地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胡同的起源与发展胡同,又称为“衚衕”,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3世纪的元代。
胡同最初是为了供应品牌和马车通行而修建的,起初只有两三米的宽度。
随着时间推移和城市发展,胡同不断延伸和分支,逐渐形成了复杂的网状结构。
在明清时期,胡同作为北京市民的主要居住空间而兴盛起来。
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家族传统在胡同中得以延续。
胡同成为人们交流、互相帮助和彼此认识的重要场所。
二、胡同的历史演变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规划的改变,胡同的历史与文化遗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在20世纪的木构建筑禁令中,许多传统的胡同建筑被拆除或改建为现代化建筑。
胡同的独特风貌逐渐消失,被高楼大厦和道路所取代。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胡同的重要性,并提倡胡同的保护与活化。
胡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逐渐被重新认可。
三、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保护北京的胡同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一座城市的历史遗产,更是为了保护人类宝贵的文化记忆。
胡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胡同的保护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不仅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和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
胡同的存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城市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
四、胡同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胡同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胡同区域面临着拆迁的威胁。
其次,胡同居民的流动性增加,传统的胡同生活方式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此外,胡同的建筑老化和维护成本的增加也是一大困扰。
为了有效地保护胡同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加大对胡同保护的扶持力度。
同时,公众教育与宣传也至关重要,人们应该意识到保护胡同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一、前言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代表了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乃至整个人类的传统和文化传承。
然而,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1.法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依靠法律。
我国专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出了详细规定。
法律明确要求对文物保护区进行划定和保护,严格规定了文物拆卸、迁移、修缮、开挖和保管等行为。
此外,法律还规定了对非法行为的刑事、行政和经济处罚。
2.物资保护物资保护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环节。
运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科学的加固和防护,是物资保护的核心。
包括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以确保文物不受日晒雨淋、空气、土壤浸泡等自然环境的侵蚀。
3.意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离不开人们的意识。
加强历史文化教育,提高公民文化素质,树立文化自觉,保护和传承文物,是意识保护的基础。
同时,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引导人们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不破坏文物,不盗窃文物。
三、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1.旅游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不仅可以推动本地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更能够加强国家和民族文化认同。
2.商业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商业利用,不仅可以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额外的财政资金支持,还可以吸引更多投资,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3.文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利用,是通过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塑造民族自豪感。
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1.过度商业化当前的历史文化遗产,正面临过度商业化的问题。
文物的集中商业开发,给遗产带来了人为破坏。
铺张浪费,文化质量的下降和破坏了原有的历史文化氛围。
2.管理混乱由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负责单位数量众多、职责不清,文物的管理无序,遗产保护工作不能够顺利开展。
3.保护及利用不平衡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中,一些文物心无旁骛的保护,而另一些文物则却过于素材化,缺乏历史文化的人性化理解和实践。
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与活化传承
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与活化传承作者:李建平来源:《前线》2021年第11期[摘要] 对北京老城的整体保护与活化传承,体现了当下人们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认知发展。
北京老城由四重城和中轴线组成,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
以中轴线申遗为契机,深入挖掘老城人文价值和中轴线文化内涵,做好老城整体保护与活化传承,讲好老城与中轴线的故事,是北京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 北京老城; 中轴线; 整体保护; 活化传承[中图分类号] D616; K92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11-0077-03通过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特别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尤其是通过北京中轴线申遗,人们对北京老城的历史文化价值认知越来越深入。
人文北京是北京发展的优势所在,要挖掘和传承北京老城保护的人文价值,发挥中轴线在保护中的引领示范作用,讲好中轴线申遗与老城保护故事。
对老城整体保护与活化传承的认知推进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民族现代化的根基,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是检验一个民族进步的尺度。
北京老城汇集了中华优秀的传统建筑,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
过去,在文物保护中人们只关注有突出价值的古代建筑,对老城整体文化价值认知不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的批复中明确提出:加强老城空间格局保护,保护好两轴与四重城廓、棋盘路网与六海八水的空间格局,彰显独一无二的壮美空间秩序。
1对北京老城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就是珍重。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要把老城作为北京发展的优势所在,将老城整体保护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擦亮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名片。
提升对北京老城整体保护的意识。
北京老城是一个整体,过去人们往往只关注老城内的故宫、天坛和一些有突出价值的古代建筑,而忽略了老城整体保护价值。
由此,北京老城四重城廓不断流失,河湖水系减少,街巷胡同变样,一些有价值的四合院也被拆除,一些古代建筑虽然得到抢救性修缮,但修缮后显得孤零、冷清。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21年)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21年1月27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保护体系第一节保护对象第二节老城、三山五园地区等重点保护区域第三节保护名录第三章保护规划第四章保护措施第五章保护利用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改善人居环境,统筹协调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与城乡建设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及其相关活动。
第三条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应当坚持科学规划、分类管理、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共治共享、区域协同的原则,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历史风貌的完整性、社会生活的延续性、城市功能的多样性,保持历史文化底蕴,促进优秀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融合,保留人民群众对北京历史文化的记忆和情感。
第四条本市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统筹、单位实施、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机制。
涉及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大事项,应当经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审议,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负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统筹安排保护资金,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推进世界遗产申报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
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落实保护利用、改善民生等责任。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加强对本辖区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情况的巡查,引导动员公众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协助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工作。
第六条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负责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总体谋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并纳入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工作体系。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市规划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承担。
古代园林的开发与保护——以北京颐和园为例
古代园林的开发与保护一一以北京颐和园为例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的范畴;做好它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对于整个国际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迈入现代化阶段较晚;和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经济实力上,还是思维观念上都存在明显不足。
这些差距表现在对待世界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就造成了当今中国缺乏政府主导、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明显落后于世界先进管理模式:即由政府直接管理、以公众利益为首要目标、强调遗产的存续与发展,缺乏政府主导。
作为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和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不在少数。
自1985年正式加入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7年故宫、长城等第一批遗产入选以来,截止2014年4 月,共有28处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其中古代园林类共有3处,分别是:北京颐和园、苏州古典园林、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
“园林艺术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体现,是创造者及其所处时代的文化凝聚体,是物化了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
它能够形象的传达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一个时代的文化心理特征。
"1中国古典园林依托秀丽的山水,体现着华夏民族独特的建筑艺术,更凝聚着深邃博大的东方哲学。
本文分别选取北方皇家园林的代表一一北京颐和园,对中国这一类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进行梳理、分析。
一、北京颐和园:(一)颐和园的价值: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是保存最完整的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它占地约290公顷,位于中国首都北京西北部的海淀区的四环到五环之间(距城区约15公里),毗邻另一座举世闻名的清代皇家园林一一圆明园,在今天城市规模惊人庞大的北京,尚属郊区范畴。
该园始建于公元1750 年(乾隆十五年),乃是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而花费巨资、在金明两代行宫的基础上兴建的,初名清漪园。
北京古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传承
北京古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传承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自古以来,它一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延续。
北京的历史遗迹,无论是皇家建筑还是寺庙古迹,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韵味,更是回顾中国古代文明的一扇窗口。
本文将从历史遗迹和文化传承两个方面探讨北京古都的魅力。
一、历史遗迹的保护与传承北京作为一个历史城市,有许多著名的历史遗迹,如故宫、天坛、颐和园等。
这些遗迹代表了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精髓,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遗产,北京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遗产保护法的出台、遗产修复与维护工作的开展等。
在保护方面,北京市政府重视对历史遗迹的管理和维修。
他们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历史建筑的修复与保养,并采取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保护这些古迹。
例如,故宫博物院用激光清洗技术对故宫的建筑物进行了修复,使其焕发出原本的光彩。
通过这些努力,历史遗迹得以保存下来,成为后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窗口。
与此同时,北京市政府鼓励公众参与到历史遗迹的保护工作中来。
他们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包括讲座、展览和研讨会,来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此外,政府还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捐赠资金和物品来支持历史建筑的保护。
这一系列的举措大大促进了历史遗迹保护事业的发展。
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挑战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不仅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还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而这些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文化逐渐流失,文化传承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挑战是巨大的。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得人们越来越忽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他们更加关注物质生活和科技发展,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这对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其次,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有所减少。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传统文化的教育被边缘化,学生更多地接触到的是现代科学和理论知识。
这导致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陌生与不感兴趣。
世界之最—天坛的保护和利用
世界之最—天坛的保护和利用..遗北京建筑工程学院fJOURNALOFIIEDTNGINS1rr兀,TEOF'(『世界之最天坛的保护和利用何,(建筑系.北京100044)摘要天坛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清乾隆十六年(j7jj)扩建完善天坛的格局.成为一处最为壮观的中国古建筑群.这组建筑群位于北京城南,是北京城纵贯南北轴线南城的底景.明清时期.天坛墙垣之外.宁静幽雅.夸非昔比.而夸闹市已包围这座.天界..为了保护和和】用这座举世罕见的文化遗产.已经制定了保护性的控规则.贯砌执行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保护好天坛.必须具有一个文明建设北京的整体意识.天坛的保护和建设有|叠于北京整体环境的整.关键诵世界之最;天坛;文化遣产;底景:神界分类号TU-092;K928.71.天坛在古都北京的地位天坛是我国着名的建筑文化遗产.就其历史性,文化性,园林建筑艺术性而言,是北京十大.世界之最'之一.在世界建筑文化遗产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国汉唐以来.皇帝(天子)郊祀天地已成定射.明代仿古旧{}j,于永乐十八年(142o年)在北京南郊建成天地坛.每冬至祀天.夏至祀地.嘉靖九年(1530年)夏于北郊建地坛祭地.东郊建日坛祭日.西郊建月坛祭月,将天地坛改为祭天之所,并在坛圜丘.使为专用祭天之所,嘉靖十三年(1534年)正式改名天坛.十年后,拆大祀殿,在原位建圆形大享殿,作为析谷坛.与圜丘共同构成南北两坛.外设两重坛墙的格局.两坛东侧各建神厨,神库.宰牲亭.西侧建斋宫.西外坛建神乐署.牺牲所.南外坛东西各建石牌枋一座.乾隆十五年(1750)扩建圜丘.改为白玉石栏.青石铺砌,十六年(1751 年)改大享殿三重檐上蓝中黄下绿琉璃瓦为蓝琉璃瓦殿顶,与天色相映.加强崇高的气势.圜丘北为皇穹宇.是圜丘坛祭天的附属部分——祭祀神主的供奉所.明嘉靖九年建收稿日期:1996-01—17一;:勰,,,朝明第,,,.一如?北京建/1..r-~t学盹|'l(1530年).初名豢神殿,十七年(1538年)改舜皇穹宇,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单檐蓝琉璃瓦圆攒尖顶.羹金宝顶,汉白玉石台基.石护栏.设东西配殿,其外周圈环墙,构成回音壁.皇穹宇以北,设成贞门,与析年门遥相呼应,两门之间.筑丹陛桥,高出地面效米,桥东西两侧遍植古柏.形成天桥的气势.迈步丹陛,犹如置身天界.此乃古人匠心所在.由内坛南墙的昭亨门经圜丘.皇穹宇,成贞门,过丹陛桥人析年门,至祈殿,这一条长效百米的主轴线.气势之磅礴,立意之妙绝.为古今世界绝无仅有.围绕这组主体建筑群安排的大面积的古柏丛林把它烘托得更为壮丽宏伟.它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称得上世界的重要文化遗产.图J清代天坛全图摹J期何t艾:世界之t——天坛的保护和利用?9l?天坛是北京城纵贯南北中轴线南城的底景.处于整个城市重要位置.它的地位远高于地坛日坛,和月坛.从园林布局,环境处理,建筑群的构成等方面看.在北京众多古典园林中匠心独运.天坛的建筑造型和它象征天'的布局.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明清时期,天坛墙垣之外.宁静幽雅,衬托出这座神圣的天界,今非昔比,而今闹市已包围这个.天彝'.昔日优美令人神往的境界一去不复返矣12.天坛环境一瞥七十年代天坛曾一度变成了庙会集市.九十年代搬走了.天山.,取消了庙会,园内恢复到六十年代的景象.而它的外围高楼林立,把昔日至高无上的祈年殿衬托得那样低矮,与天相通的气氛被扼杀了.造成难于弥补的损失.临街外墙被连绵几里长的摊点集市包围.尤其是天坛正门,被淹没在商业气氛之中.往日庄严肃穆的西大门面貌已改观.六十年代所兴修的北门.高大气派.形式古典,与原有旧建筑风格虽还协调.但从天坛整体环境上看.大门体置过大.型体单薄.对衬托相距不远的析年殿是不当的.作为一座公园,近几年来.园内增添不少服务设施,美化了环境.对游人确实起到休息服务的作用.无可非议.如果能更好的结合天坛所赋予的那种象征气氛.锦上添花,岂不更好.因此,团内一景一物的添设,绿化环境的配置,宜慎重规划设计.立意明确,符合天坛所具有的独特环境——.天界..3.提高文化意识,完善天坛的保护和建设天坛是北京南城最大的一片绿地.原拥有土地273公顷.虽部分土地被外单位占用. 它那成片的古松柏林为当前南城居民提供一处健身活动不可多得的场地.据了解近几年来使用月票来天坛活动的附近居民高峰日容量已达30000之众,对草坪和古木的极大破坏.造成了利用和保护之间的矛盾.作为举世罕见的文化遗产.首先是保护,在维护文物环境的前提下,再研究如何利用.有人提出把天坛作为一处对群众开放的古典园林与其他公园并列.是不洽当的.也有人提出.内坛外园.的方钟.以浦足当前群众迫切的需要,的确目前北京可供群众活动的环境和场地太少.如何利用天坛这块宝地,大家极为关注.担心因怒容量的利用,伤失天坛固有的神韵.可喜的是天坛公园管理处已作了保护性的控制规划.希望进一步作好切实可行的划规,尽盈收回被侵占的土地和古建,早日重现天坛所独具的天界.天坛的环境规划必须以完善保护文化遗产为前提去进行各项规划没计.制定切实可靠的措施,这是一项统一的工程.从策划,设计,施工.经营,管理,修缮等.应严格按照规显『.在统一的具有文化意识的思想指导下贯砌执行.天坛既然已经从古代祭把功能转化为群众文化休息公园.必然要添建服务性的建筑.92北京建筑工租学晓荦机摹l改善原来单一的绿化环境.管理单位做了不少工作.为开放这座公园进行过研究和探讨,为进—步改善天坛的环境刨造了条件.天坛的环境规划应有别于其他文化休息公园,规划的立意应立在天坛固有的文化意识上.即以'天'为主题的文化意识,围绕天的意境这个主题去做文章,改善和添置建筑, 布置花卉绿丛.点缀陈设装饰,安排特殊的照明灯饰,以及为环境增色的休息坐凳等.这—切设施虽为服务而设,但它们应在统一构思下完成.一物一景经过精心规划设计,定会选到意想的境界,会一步步漫向理想的.天界.更具体一点说.原天坛所固有的布局和景物应按文物保护法加以整惨,维护其原来的面貌.天坛的总体规划应在原来旧建筑布局的基础上,做出宏观控制性规划,逐步改善不舍理的设蓝,侧重于两个(西门和北门)主要人口规划设计上,由人口至主景在一行程中的空间序列需要精心设计.构成一条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令人神往的甬道.园内一切服务设藏,宜小不宜大,宜矮不宜高,宜藏不宜露.避免鲜艳夺目.务求敦厚质朴.围墙外的摊位,应早日拆除.用垂直绿化美化墙垣.4.感受与建议谈到天坛必然要涉及到整个北京,如果没有一个文明建设北京的整体意识,孤立地保护天坛是难于达到保护的目的.天坛外围商业云集,高楼林立,正说明缺乏文明建设古都北京的整体意识.这里所提整体意识,是指北京城整体环境形象,环境形象不是靠某些建筑的局部整修所能得到的.它是由大小的环境空间反映的文化气质,人生活在这些大街小巷.居住楼群之间,能感受封一种时代的文明气息.当前我国正面临蓬勃建设的时期.社会科技的发展.生活内容丰富.建筑环境功能变异,必然孕育出新的超传统的建筑形象,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我们不能抱残守缺,把一些与新建筑不协调的,旧的传统形式的建筑局部,生硬的贴在新建筑上,尺度很难统一,会适得其反.不伦不类.有损旧传统建筑的形象.同时消弱了新建的时代艺术性. 中国古建筑艺术的精华主要反映在建筑群体所构成的环境空间处理上.天坛之所以令人神往,不是一栋祈年殷,也不是一处圈丘,而是由古柏丛林所烘托出的这一组以祭天为主题的建筑群体构成的这一系列环境空间序列组合.故宫之所以辉煌壮丽.气势威严.仅仅一座天安门是不足以显其皇权神威.它成功的布局是由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殷等一系列大小建筑群构成的空问组合.两组建筑群立意不同,两组空问序列浑然有别,前者开I习,意在天界,后者封闭,意在皇权.这是运用空问构成所得的效果.中国园林个体建筑极为简朴.单体造型并不出奇.但由这些简朴个体所构成的优美环境,却夸西方人倾倒神往.中国自古以来.建筑创作追求的.重在环境的塑造. 从城镇村落到宅院无不在群体布局上下工夫.常把生活的哲理融汇在环境布局之中.环境构成是中国建筑精华所在.时代永远向前.新事物不断涌现.推陈出新.是新时代文明建设的必然趋向,抱残守摹J期何t艾:世耳t——更培的最妒和刺用?93?缺去对待时代发展的需求,是行不通的.北京旧城区的改造.应把注意力放在人们生活环境的追求上.结合现存的形形色色的文化遗迹,包括有价值的胡同宅院,市街古术等等,塑造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环境空问.提出几点看法.供讨论.1,对待慷天坛,北海故宫,中南海等处较完整的文物古迹,应全面做出宏观控制性的内外规划,忽略外部环境的保护性规翅.会有损于文物价值.只有具备优美的外围环境,才足以衬托出它们的真正价值.这些文物古迹内部环境也面临艰难的保护和改造.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妥善的改造,以满足现实开放的需要.全面制定控制性的规划也是不可少的.任何一个旅游胜地,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只有控制旅游容量.才能有效的保护文物古迹.2旧城区居住街区的改造是一个难题,居住密度过大,不合理的居住形式,大杂院是历史遗留下的残迹.有待彻底改造,才能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水平.改造旧区,是百年大计.要放眼未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活方式也在改变,人们揭望生活在一个充实而丰富的优美环境里.这是每个居民起码的祈望.旧城区的胡同和四合院,在一家一院的条件下生活是舒适的.保留一些完整的胡同和四合院,作为老北京的胡同文化.是有一定价值的,这些四合院作为高标准的住宅保留下来.为了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仅改造内部还是不够的.院外环境的改造,既要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也得满足区内居民户外活动的需求.旧胡同缺少绿地.找不到生活赫乐,散步的环境.胡同有特改造,必须创造人际往来的空间,给旧居住区赋予新意.传统胡同文化才褥以发展.3,二环路的建设.给古都北京带来了生机.打破一条街的布局形式,在空间构成上创造许多优美的环境,把沿线的文化古迹纳人总体规划之中,在保留文物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的要求,推陈出新.运用我国传统空间的手法,求得散点透视的效果,组合成一幅十里长卷.这橱画最优美的一段要称蓟门烟树'土城一带的环境.而最壮观的建筑群体捌要'算复兴门这一带的城市空间,这一段避免过去那种城墙式的布局,建筑高低参差.疏密有致.每当黄昏时节,晚霞夕照.华灯初上,景色如画.这条道上有的地段不够理想.板式高层住宅楼群临马路太近.且过于密集,封闭街道空间,景观单调,居住环境沉闽.在城市总体规划上由于缺乏对生活环境空间的构想.故导致这种生活气息淡漠街区的出现.4北京立交桥的出现,打破过去那种平视街景的艺术效果,人们乘车高速行驶.从高处俯瞰街景,扩大了视野.陈现出一幅幅动态的散点画面,这是高架桥所带来的新的城市景观.城市出现高架桥,是因为城市交通发展的结果.旧城市窄街道所建的高架桥,对城市面貌反而起到坏的作用,堵塞街道的视角.北京二环路上的高架桥之所以陈现完美的景观,留有视野通透的空间,如果祜袈过去邵种临街板式建筑,一线排列,新的城墙出现在高架桥两侧,效果不堪设想.因此想到,城市总体规划的艺术构思.对空问的追求,应当从各个角度去审视,只注意建筑的静态立面.建筑群的平视空间,或街道立面的艺术效果是不全面的.应当承继我94北京建氯工租肇晓摹毫国固有的传统的建筑艺术概念.从城市整体出发.寻求.步移景异.的动态视觉艺术,倒重于环境空甸的追求.曳巅睁世纪的《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古都北京建设成一座'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理代化县碌城市要优化城市布局,开拓新的城市发展空闻;要突出首都特点.保护和发晨历史文化名城传统特色;创建社会主义中国首都独特风格.'要实现这一密伟且标,我们必须l}l国际的标准.时代的脉搏,我国传统的环境观.按照人民生活的需求,去塑造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古都北京.北京'世界之最之保护与建设有籁于整体环境的控筋. ProtectionandUtilizationoftheTenpleofHeaven ————aRareWonderoftheworldHezhongyl(Dcpt.ofArchltccture,Being1OOO44)AbstractThccmpleofHcavcn,firstbuiltin1420,Ofthe18thyearofthereignofthe MingempczorY ongle.wascompletedafterextension.m1751.orthe16thyearofthe reignoftheQingempcrorQianlong.Amostsptedidchineseancientarchitecturalcomplex locatedthesouthernpartofthecityofBeiiing.thistempleaffordsascenicviewatthe gOUthendoftheaxiallinerunningthroughthecity.DatingtheMingandQ.mgdynasties.theSpaceoutsidethewalloftheTempleof Heavenwassosercncanddellgnffu1.Buttoday,the'HeavenlyRealm'findsitselfinun?.菌廿,srroadingsofbusymarkets.Forprotectionandutilizationfothisrareculturalheri. rageofthewodd.aprotectiveprogrammeofcontrolhasbeenformulated.Tocarryout "ch丑programme,however,willbeanarduouslask.TOwellprotecttheTempleofhear- ∞.itisdeemednecessarytohaveageneralawB.rcncs$oftheneedtodevelopIkiiingwith thenkcstcare.IndeedtheprotectionanddevelopmentofthetemplegroundsrcliesonBc译|,soveraHenvironmentalimprovcmcnt. KeywordsaRarewonderoftheworld;TempleofHeaven;culturalheritage;endor scenicview;HeavenlyRealm.。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利用及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利用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等多种价值的非物质文化实体,如民间音乐、传统舞蹈、戏剧、节日、手工艺品、传统医药等。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了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
如何在经济利用和保护之间取得平衡,是目前关注的焦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利用1.旅游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着全球游客的目光。
如日本的富士山、中国的长城和故宫、法国的巴黎铁塔等知名旅游景点,都因为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而备受游客欢迎。
同时,传统节日、手工艺品等也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
如中国的春节文化、墨西哥的亡灵节等传统节庆活动,成为了各国旅游业者推广的重点内容。
2.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创造、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等为主的产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接经济利用形式之一。
如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领域。
同时,电视剧、电影、音乐等文化作品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日益发展壮大。
3.文化教育产业文化教育产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种重要经济利用方式,包括文化教育培训、文化艺术表演、文化教育机构、文化产业产权交易等。
如各国的艺术学校、民间艺术团体等,通过培训和表演,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同时,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通过产权交易的方式实现经济效益。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1.法律保护各国政府通过法律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如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法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法、日本的文化财保护法等,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保护措施。
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对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2.科技保护科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
如数字化技术可以保存传统文化的数字资料,人工智能可以对口述文化进行自动翻译,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更真实地了解传统文化。
北京胡同的保护与开发
北京胡同的保护与开发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胡同。
胡同是北京传统的街巷形态,每一条胡同都有着独特的韵味和历史价值。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胡同面临着保护和开发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北京胡同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胡同保护的重要性胡同作为北京历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许多胡同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北京市民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胡同,就是保护历史遗产和传统文化,维护城市的文脉传承。
此外,胡同也有着独特的社区功能。
胡同内的邻里关系紧密,人们相互照应、互相帮助。
胡同里的小店和传统手工业也形成了一种特色的商业模式。
胡同的保护意味着保持这种社区精神和活力。
二、胡同保护面临的挑战然而,目前,北京胡同的保护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的需求使得胡同面临拆除的压力。
胡同常常被认为阻碍了交通流动和城市更新。
其次,胡同的老旧结构和基础设施也是一个问题,需要大量的修复和维护投入。
此外,胡同周边商业的发展也给胡同带来了一定的商业开发压力。
三、胡同保护与开发的平衡为了保护北京的胡同,我们需要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保护胡同的核心是保护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胡同的保护力度,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加强胡同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同时,还需要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投资参与到胡同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中。
胡同的开发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通过胡同的开发,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然而,开发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不破坏胡同的历史风貌和环境卫生。
可以开发一些具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促进胡同的发展和社区的繁荣。
四、胡同保护与开发的实践案例在胡同保护与开发方面,北京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实践案例。
例如,南锣鼓巷的保护和改造,将其打造成了一个具有独特文化氛围的商业街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消费者。
另外,某些胡同也被转型为创意园区、文化街区等,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1-0078-05 收稿日期 2023-06-16摘 要 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和中国的首都,不仅要保护北京老城,还要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多位于北京老城核心地段,是北京传统风貌的重要载体,保护更新能更好地延续北京历史文脉、突出北京城市特色、传承胡同居民记忆。
以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总结以价值为核,整体保护,功能重组,结构优化的思路,提出和谐共生,物质空间保护;传承文脉,非物质空间传承;面向未来,功能更新的保护更新策略。
关键词 北京老城 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更新策略 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Abstract As the ancient capital and the capital of China, Beijing's old city renewal should implement the strategic positioning of the capital city on the basis of protecting the old city. Beij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 are mostly located in the core area of Beijing's old city, which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Beijing's traditional style, and protection and renewal can better continue Beijing's historical context, highlight Beijing's urban characteristics, and inherit the memories of Alley residents. Tak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of the Brick Tower Alle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 come up with new ideas and protective measures. The new idea is the core of value with overall protection and 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 with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ideas. The update strategy is material spac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space and updated feature.Keyword Beijing Old Town,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Protection and update policies,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of the Brick Tower Alley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Strateg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in Beijing Old Town: A Case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of the Brick Tower Alley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具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000年左右的建都史,经历元、明、清三朝的建设发展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
北京市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简介资料
[]北京市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简介一、音乐智化寺京音乐智化寺始建于明代正统九年(1444年),初为明英宗时期的大太监王振“舍宅为寺”所建的敕赐寺院,后王振擅将部分宫廷音乐移入寺院,并组建乐队,用于寺院佛事和一些民间活动,此即智化寺音乐的由来。
清道光、咸丰年间,智化寺音乐从寺院逐渐传播到北京周边地区,从而成为了北方佛曲的代表,被时人冠以“京音乐”。
至今已传承562年,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京音乐共约300余首乐曲,但至今只有48首乐谱。
其乐器分为两类:一是吹奏乐器,主要有管、笙、笛;一是击奏乐器,有云锣、鼓、铛子、钹、铙、子等。
乐队编制为9人14件乐器。
智化寺京音乐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庄重、古朴、典雅、辉煌的音乐风格;庞大、规范的曲式结构;纯熟、精湛的演奏技法。
它有着严格、保守的传承训练方式。
需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学艺七年方可出师,至今已传至二十七代,是我国唯一按代传袭且没有断代的乐种。
很多学者认为智化寺京音乐与唐宋古乐有关,它在曲目、乐器、宫调、演奏方法等多方面保存了唐、宋、明旧制。
并忠实地保存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风貌。
为继承和发扬古代优秀音乐遗产有着重要的价值。
智化寺京音乐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起历经政府、音乐界及佛教界人士的发掘和抢救,但仍存在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智化寺京音乐在佛事应酬上完全丧失;其次,智化寺第27代传人在技术上亟待提高。
再者,当前社会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对智化寺京音乐的兴趣越来越淡,使智化寺京音乐发展举步维艰。
而且,智化寺京音乐的传人在数量上还十分缺乏,乐队不能达到原来的规模,其中打击乐仍然面临失传的窘境。
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中和韶乐源于中国古代雅乐,又名郊庙乐,是一种将礼、乐、歌、舞融为一体的典礼音乐。
它是明清两朝举行祭祀、朝会及宴飨活动时所使用的音乐,也是中国古代最具典型意义的宫廷音乐,历史源远流长。
因中国古人信奉“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尊雅乐为“华夏正声”,故历朝历代的中央政府均设立专职官员和职能部门负责有关音乐事宜。
浅析北京市传统民居的性质及保护对策——以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为例
浅析北京市传统民居的性质及保护对策——以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为例北京市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其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以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为例,从性质和保护对策两个方面对北京市传统民居进行浅析。
一、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的性质四合院是指一种由四面围合而成的传统住宅建筑,常见于北京城区。
四合院建筑具有以下特点:1. 空间布局合理:通常由一个中心院落和四个生活区围合而成,中心为进门大院,南北各设有两个厢房,其中的东厢房为主人居住的房间。
2. 环境良好:四合院建筑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注重环境,四合院被围合起来,既具有私密性又具有开敞性,前后楼阁,曲士楼栋,错落有致,相得益彰。
3. 风水讲究:四合院建筑通常遵循“五行”、“阴阳”、“风水”等传统建筑规则,采用合适的方位、朝向、造型等,使建筑具有良好的风水格局。
二、北京市传统民居的保护对策北京市传统民居的保护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传统民居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老化:大量的传统民居属于“小时代”的建筑,与时代的变迁不相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本身的结构、功能、材料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老化现象。
2. 建筑整体性收到影响:大量原有的传统住宅正在消失,导致与古城区域其他建筑的整体性失衡,文化传承遭受残缺。
3. 污染带来影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环境日趋恶化,传统民居所在区域的环境也在遭受污染。
综合上述问题,对于保护北京市传统民居,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 引入新科技,保护传统建筑:包括旧建筑结构加固,经验与先进技术的融合应用等。
2. 采用现代化技术加强保护管理:应运用电脑审核,加强对建筑实体和环境的监控和保护。
3. 引入现代的生态设计理念:通过环境协调,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让文化资源更好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4. 暂停对古建筑的破坏与改建:在合法的前提下,批准文化性建筑的建造项目,不得挤压、拆毁古城区域内的传统建筑,避免古建筑被破坏。
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一、历史古迹保护历史古迹是北京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北京市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对历史古迹进行登记、认定和公布,建立保护档案,制定保护规划和修缮计划等。
二、传统胡同和四合院保护传统胡同和四合院是北京市独特的建筑风貌,也是北京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这些建筑,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对传统胡同和四合院进行认定、公布和修缮,推广传统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控制传统建筑风貌的改建和翻新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北京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
为了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传承人保护和培养、推广非遗项目等。
四、文物和博物馆事业文物和博物馆事业是北京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北京市拥有众多的博物馆和文物收藏单位,为了加强管理和保护,北京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强文物鉴定和评估、推广文物知识、提高博物馆质量等。
五、历史建筑修缮和再利用历史建筑是北京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这些建筑,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推广修缮技术和建筑材料,鼓励历史建筑的再利用等。
六、古都风貌保护区划定与管控为了保护北京市的古都风貌,北京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划定古都风貌保护区,对保护区的建筑风貌、高度、密度等进行控制,禁止在保护区内进行破坏性建设等。
七、历史文化街区认定与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是北京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这些街区,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对街区进行认定和公布,制定保护规划和修缮计划等。
同时鼓励居民参与街区的保护和管理,促进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八、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引导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是保护历史文化的重要环节。
北京市通过制定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规范,推广优秀案例和技术标准等措施,引导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向有利于历史文化保护的方向发展。
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案例分析
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案例分析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
但是,在现代化的发展中,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下面就以几个实践案例分析,探讨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方法与路径。
一、以传统工艺为载体传统工艺是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既体现了历史、文化、地域的特色,又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
保护传统工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比如整理和记录传承人生活和工艺技能的情况,开展技艺交流和再造,将技艺传承给更多人,并通过商业贸易等方式实现经济价值的转化。
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蒋堡镇的木雕技艺为例,该技艺已有千年历史,但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已经濒临失传。
为了保护传统木雕技艺,蒋堡镇成立了木雕协会,开展技艺保护、传承与推广工作。
该协会建立了师徒传承制度,组织传统木雕技艺的教育和培训,将木雕技艺传承给更多的年轻学习者。
同时,为了实现经济价值的转换,该协会还与当地纪念品和家居装饰品厂商合作,生产高档木雕工艺品,营造出一种新的传统文化消费理念。
二、开展文化教育和宣传活动文化教育和宣传活动是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它能够使人们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意义、价值和传承方式,激发人们的文化意识,形成广泛的文化认同。
以重庆市的巫山木偶戏为例,该传统文化艺术起源于700多年前,是巫山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该文化艺术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为了保护木偶戏,巫山县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教育和宣传活动,如开设木偶戏专业课程,举办木偶戏文化节,制作木偶戏纪录片等。
这些活动不仅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巫山木偶戏,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参与,使该传统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
三、保护传统文化空间和场所保护传统文化空间和场所既可以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也可以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
以北京市的永定门城楼为例,该文化遗产建筑能够体现出北京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但经过多年的消退和破坏,使之面临着危险。
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一、引言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承载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北京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其发展的脉络,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为了深入了解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概述北京拥有众多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天坛等皇家园林和宫殿建筑群,它们展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辉煌与精湛工艺;还有八达岭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见证了古代军事防御的智慧;以及众多的胡同、四合院,体现了老北京的生活风貌和传统文化。
三、保护工作的现状与成效(一)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例如《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明确了保护的范围、原则和措施。
(二)文物修缮与保护工程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重点文物进行修缮和保护,如故宫的修缮工程,使其能够更好地展现历史风貌。
(三)保护机构与专业人才培养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管理和监督。
同时,注重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保护工作的水平。
四、利用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一)旅游开发将部分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为旅游景点,如故宫、颐和园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文化活动举办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天坛的祭祀表演、长城文化节等,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
(三)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以历史文化遗产为元素,开发出丰富多样的文化创意产品,如故宫的文创产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五、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一)城市化进程的压力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一些历史文化遗产受到了建设性破坏,如部分胡同和四合院的拆除。
(二)保护资金不足尽管政府投入了一定资金,但对于众多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来说,资金仍然短缺。
(三)公众保护意识淡薄部分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不足,存在随意破坏、涂鸦等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北京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作为国家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充分体现了古老与现代的统一,历史与传承的统一。
在继承和发展北京文化的过程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程就是系统地认识北京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最大限度地保护北京传统文化中的多种遗产,同时坚持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文化思维,在对遗产的利用中传承北京传统文化,发挥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
一、对北京传统文化中丰富遗产的宏观和微观把握(一)物质文化遗产北京作为元代以来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作为世界性的大都会,古往今来勤劳智慧的北京人创造了大量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与作为生活在政治中心的北京人皇家气质的自我期许相一致,而且极大地承载了北京的城市文化性格,成为北京城历史发展、北京人城市性格变迁中“凝固的历史”。
1.作为整体的北京城作为整体的北京城特别是明清北京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无论是集大成的皇家宫殿、园林,还是城市整体布局中的城墙、城门和胡同;无论是承载了复杂、流变的北京文化性格的宗教建筑、军事建筑、商业建筑,还是反映普通人市井生活的四合院民居。
作为整体的北京城就是最基本、最核心的物质文化遗产。
2.古人类文化遗址北京地区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一元”,有着丰富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包括房山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门头沟东胡林人、平谷上宅村及北埝头遗址以及昌平雪山文化遗址等等。
这些古老的文化遗址给北京地区的历史增加了深沉浑厚的因素,给现代人以更多的遐想空间。
3.宫殿、园林和陵寝宫殿、陵寝和园林主要与皇家相关,它们构成了北京物质文化遗产中最丰富、最璀璨的内容。
北京城作为元代以来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军事中心,作为世界性的大都会,孕育和创造了以北京故宫为代表的皇家宫殿、以“三山五园”(静明园、畅春园、静宜园、圆明园、清漪园)为代表的著名园林和以明十三陵为代表的皇家陵寝。
这些宫殿、园林和陵寝在各种物质文化遗产中保护较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和教育价值。
4.宗教建筑和雕塑北京城虽不是中国宗教发展的中心,无五台、普陀、峨眉、九华之盛,但由于其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宗教建筑特别是寺庙和相关雕塑是北京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
以著名的佛教寺庙广济寺、法源寺、雍和宫,著名的道观白云观,以及伊斯兰教牛街礼拜寺、清真寺,宣武门基督教大教堂等为代表的宗教建筑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宗教在北京城生根发芽和成长的历史。
多元化的宗教氛围给严谨、刚健的北京在严肃之余增添了异域文化宽松的色彩。
5.城市和民居设施北京的城市建筑设计在世界建筑史是首屈一指的。
明清北京城,布局合理、设计科学的城墙,高大宏伟的城门,整齐方正的街道,特别充满神秘色彩的中轴线反映了北京城市设施建设一以贯之的精神和态度。
在民居设施上,胡同、四合院以及在街巷胡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店门面、会馆戏楼、私塾学校等等无不浸透着浓厚的市井文化因素,与整体北京城的建筑风格协调统一。
6.交通和军事设施北京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代表性的交通和军事设施很多。
有以京杭大运河通州段为代表的运河文化,有以卢沟桥、八里桥为代表的古代桥梁,有以世界奇迹――长城为代表的军事设施等等。
而其中的京杭运河和长城像两条巨龙穿越北京城,使北京传统文化带有了更多动态的美感。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部根据我国的具体状况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包括:口头传统(含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和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共六个方面。
北京城市在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长期发展中也积累和形成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有13项,包括智化寺京音乐、京西太平鼓、昆曲、京剧、天桥中幡、抖空竹、象牙雕刻、景泰蓝制作技艺、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雕漆技艺、木版水印技艺、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厂甸庙会。
除此之外,北京还有其他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北京城市与北京人性格的主要载体,可以说建构了北京传统文化的“血肉”。
(三)精神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在传承给我们的更多体会的是北京城市和北京人的气度与精神。
透过北京城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循着北京城市历史发展的足音,发现北京传统文化留给我们最大的教益是丰富的精神资源,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北京城市性格。
北京的精神文化是大气而包容的。
北京文化海纳百川,五方杂处。
渔猎文化、麦黍文化、稻作文化在这里交融;宫廷文化、经典文化、民间文化在这里共同发展;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在这里均匀分布,友好相处;契丹、女真、蒙古、汉族、满族先后在这里建立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北京、清京师,留下了不同风格的建筑物,非常和谐地矗立在北京大地上。
北京的性格与京剧的杂腔杂糅不约而同地重叠在一起,北京供养了京剧,京剧繁荣了北京的性格,二者的结合更加使得北京的文化雍容华贵、丰富多彩。
北京的精神文化在兼收并蓄的同时更有很强的选择性和变异性。
许多文化来到北京,经过融和、变异,形成了北京特有、又流传到全国的文化。
如北京话,是以东北土语与全国各地的方言磨合而成的地方话,现在成为了普通话的标准音。
而京剧是四大徽班与湖北的汉调结合,又吸收昆腔、秦腔及民歌而形成的。
北京话透着股京戏的味道,京戏总该和着北京腔来听。
二、以科学的精神和积极的姿态保护北京文化遗产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快速工业化、市场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只要我们以科学的精神和积极的姿态保护北京多元化的文化遗产,就能赋予北京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和活力。
(一)坚决树立保护第一的原则我们在北京城发展的历史中走过一些弯路,从当下开始,树立对北京传统文化保护第一的原则是刻不容缓的。
当前一大批物质文化遗产或面临超过旅游参观承载量的日益破坏,或面临没有经费投入的无人管理状态。
与此同时,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传承这些遗产的民间传人在不断消失,在城市的发展中,破坏和拆毁的力量甚至大于保护和复兴的力量。
因此,在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的层面积极推进,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界定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建构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组织和实施体系,提供充足有效的财政投资保障是当前北京遗产保护的头等大事。
(二)文化遗产保护中要有科学的精神对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是一项群众或政治运动,而是一项具有科学性的工程。
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坚持科学的精神,首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文化遗产制定不同的保护方案。
对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进行分类评估,当前有接待旅游参观能力的要重新分析旅游承载量,理顺自主收入和国家拨款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在保护中发挥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
对于无力或无条件接待旅游参观的物质文化遗产,要积极发挥民间团体和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公民的作用,通过发展公民参与和社会参与,做好遭到破坏的文化遗产的修复和更新工作。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要积极保护当前遗产的传承人,并积极推进文化遗产的再传承工作。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发挥其在餐饮、旅游、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价值意义,以文化产业化的方式抢救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景泰蓝工艺和京西太平鼓的保护中充分发展了相关连带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就是开发式保护的最好例证。
(三)文化遗产保护中坚持积极的姿态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个态度问题。
在政府、公众、团体和社会参与层面,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最需要的是各界的积极姿态,以怎样的姿态来保护文化遗产就会收到怎样的结果。
在政府方面,要以积极的姿态推进对北京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同时在财政上大力支持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开发。
在公众方面,公众以积极的姿态养成文化保护意识,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从自身做起。
在社会团体参与方面,各种非营利组织要以积极的姿态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相关活动与自身团体活动的结合,通过大量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活动,为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社会力量。
三、以发展的眼光挖掘北京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对待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态度不仅仅是保护,更重要的是开发。
只有在开发中挖掘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才能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实现传统文化从形式、功能到意义的新发展。
(一)开发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观光、鉴赏功能第一,建构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性。
北京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文化遗产集群现象普遍,主题鲜明。
应进一步建构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性,发展以主题观光、旅游、鉴赏、参观等为代表的主题开发形式。
例如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北京胡同游就是很好的样板。
要继续大力推进主题开发,抓住“皇家风范”“领袖气质”“市井生活”“名人故居”“革命文化”等多个主题,以典型带动集群,以集群促进典型,实现多种形式文化遗产资源的统筹安排。
第二,当前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又一个主要问题是某些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故宫、长城、颐和园、天坛、十三陵等有大量的旅游市场份额,甚至严重超出了自身的旅游承载量。
而另一方面,类似于团河行宫、先农坛、爨底下村等其自身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旅游价值,但是由于地理位置、修复与开发状况以及经费和相关配套设施等问题,只有很小的旅游市场份额。
因此在平衡两种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中,一方面可以采取“捆绑”的办法,销售通票,将市内距离较近的不同层次的旅游景点组合“搭售”;另一方面,积极做好配套设施,发展京郊旅游线路,解决旅游者出行、交通、食宿的后顾之忧。
这种整合有利于对现有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在开发中保护。
(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引入百姓生活第一,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向市场,发展相关文化产业。
在对待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上,一方面要采取保护第一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社会,推向市场,在文化发展的潮流中接受市场的检验。
而政府的作用在于为非物质文化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铺平道路,提供政策扶持,创造良好环境。
近年来,以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和京西太平鼓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面向市场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很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第二,积极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人民生活的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濒临消失,并不仅仅因为工业文明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时代和社会发展使相当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满足社会变迁的需要,因而与人民的普通生活渐行渐远是其式微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上,政府要积极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人民普通生活的平台。
通过文化节、主题日、学校活动、社区合作或与节日活动、展览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在轻松、便利的氛围中感受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