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历史大洪水分析共22页文档

合集下载

洪涝灾害ppt课件

洪涝灾害ppt课件
10
案例: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灾害
1998年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 水。从6月中旬起,因洞庭湖、鄱阳湖连降暴雨、大暴雨 使长江流量迅速增加。受上游来水和潮汛共同影响,我省 沿江潮位自6月25日起全线超过警戒水位。南京站高潮位7 月6日达9.90米。沿江苏南地区自6月24日入梅至7月6日出 梅。由于沿江潮位高,内河排水受阻,形成外洪内涝的严 峻局面。秦淮河东山站最高水位10.28米,居历史第三位 ;滁河晓桥站最高水位达11.29米,超出警戒水位1.79米 。 7月下旬至9月中旬初,受长江上游干流连续7次洪峰及 中游支流汇流叠加影响,大通站流量8月2日最大达82300 立方米每秒,仅次于1954年洪峰流量,为历史第二位。
区是我国洪水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是防洪的重点地区。我国海
岸线长达18000公里,当江河洪峰入海时,如与天文大潮遭遇
雨超了年平均降雨量。
29
我国洪涝灾害首先和气候有直接关系,气侯对于水利最直接的影响是雨量的分布。我国每年平均降雨量分 布随着与海洋的距离加大而逐渐减少,大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由1500毫米以上逐渐减少到50毫米 以下。从大兴安岭起, 经张家口、榆林、兰州、玉树至拉萨附近的400毫米等雨线,把我国划分为两大部 分:东南为湿润和半湿润区,西北为干旱和半干旱区。东南半壁以秦岭、淮河的一百毫米等雨 线为界分 成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可见我国降雨偏重于东部和南部。
01 中国的洪涝灾害分布
02
世界的洪涝灾害分布
20
我国洪涝分区
我国洪涝分区图
21
分布特点:东多 西少。多分布在 沿海地区,而内 陆地区较少。多 分布在平原地区, 高原和山地少。
22
23
洪涝灾害分布:

黄河上游龙羊峡(唐乃亥)近年洪水特点分析

黄河上游龙羊峡(唐乃亥)近年洪水特点分析

黄河上游龙羊峡(唐乃亥)近年洪水特点分析任璇(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青海西宁810008)内容提要黄河上游龙羊峡以上流域从2018年起已连续三年来水偏丰,唐乃亥水文站是龙羊峡水库的入库站,是黄河干流控制站,是黄河上第一个洪水编号站,也是国家重要水文站和黄河重点报汛站。

通过对唐乃亥水文站近期几年的洪水过程与以前洪水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其特点,对黄河上游防洪调度具有参考价值。

近几年黄河上游洪水的特点主要有洪水流量回落慢,洪峰值小,来水量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反映出黄河上游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改善的特点。

1引言黄河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其中唐乃亥以上为黄河源区,控制流域面积12.2万km2,占黄河流域面积75.2万km2的16%,约占龙羊峡水电站控制面积13.14万km2的93%。

近年来黄河源洪水丰枯变化频繁,对流域洪涝灾害预防和水库运用提出了重要挑战。

本文通过对黄河上游龙羊峡以上流域2017年以后洪水与以前洪水进行比较,分析其特点,为黄河上游梯级水库调度运用和防洪减灾提供参考。

2基本情况2.1唐乃亥以上流域概况黄河唐乃亥水文站介于东经100°09'~100°12',北纬35°35'~35°40'之间。

唐乃亥以上部分为河源段。

河源段从卡日曲始,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玛多。

扎陵湖、鄂陵湖两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m以上,蓄水量分别为47亿m3和108亿m3,为中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

黄河绕积石山南麓,向东南流去,穿过若尔盖草原北部,到唐 克和玛曲处,纳入源于四川北部的白河、黑河。

受东面岷山阻挡折向西北,穿行于西倾山和积石山的峡谷间,到唐乃亥后转向东流,经共和盆地进入龙羊峡谷。

该段河流大部分流经于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回,两岸多为湖泊、沼泽、草滩,水质较清,水流稳定,产水量大。

唐乃亥以上流域地处高寒地区,海拔在2600m以上,根据上游14站气象站观测年平均气温在-41C~33C之间,极端最高313C,极端最低达-48.lt,日温差一般在15°C左右,最咼可达20t。

历史趣谈细说中国历史上的水灾 洪水五进京城八淹津城

历史趣谈细说中国历史上的水灾 洪水五进京城八淹津城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细说中国历史上的水灾洪水五进京城八淹津城导语:我国是洪水灾害频仍的国家。

据史书记载,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2155年间,大水灾就发生了1029次,几乎每两年就有我国是洪水灾害频仍的国家。

据史书记载,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2155年间,大水灾就发生了1029次,几乎每两年就有一次。

相传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中国中原大地上发生过一次特别大的洪水。

洪水淹没了土地,冲毁了庄稼,房屋倒塌,人死牲亡,到处是白茫茫的水波,活着的人纷纷跑到丘陵或山上去避难。

这时有位治水的英雄叫大禹,传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

他象征了中国人民战胜水害的顽强斗争精神。

历史上,长江多次发生洪涝灾害。

自公元前185年(西汉初)到1911年(清朝末年)的2096年间,长江共发生较大洪水灾害214次,1499到1949年的450年间,湖北省境内的江汉干堤决口达186次。

出现较大洪水的年份有1153年、1227年、1560年、1788年、1849年、1860年、1870年、1905年、1931年、1935年、1949年、1954年、1998年等。

1788年全流域大水,荆江大堤决口20余处,荆州城内水深五六米,两个月后才退去。

1870年,宜昌的最大洪峰流量竟高达10.5万立方米/秒。

1931年气候反常,长时间的降雨,造成全国性的大水灾。

其中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山东、河南八省灾情最重,是20世纪受灾范围最广、灾情最重的一年。

1954年长江发生了全流域性大洪水,长江中下游洪水与川水遭遇。

受灾人口1890万,淹死3.4万人,淹没良田317万公顷,损失数十亿元。

最大30天洪量,1954年分洪溃口水量达1023亿立方米。

生活常识分享。

黄河多灾多难的历史

黄河多灾多难的历史

黄河多灾多难的历史黄河曾以“害河〞、“中国之患〞闻名于世界。

在新中国成立前历代反动统治的漫长岁月里 ,黄河的水利得不到开发 ,水患得不到治理 ,洪水、干旱、冰凌、风沙、盐碱、内涝六大灾害 ,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斑斑血泪 ,黄河也成了中华民族苦难的象征。

在六大灾害中 ,洪灾尤为严重。

据历史记载 ,自公元前602年到新中国成立前2000多年中 ,黄河下游因洪水决口泛滥达1500屡次 ,平均3年2次 ,下游少道26次 ,其中较大而长时期的改道有9次 ,曾有7个入海口 ,涉及范围北至津沽 ,南达淮河 ,约25万平方公里 ,淮河和海河也成了黄河的受害者。

每次决口泛滥 ,都造成“江河横溢 ,人为鱼鳖〞的凄惨景象。

例如1933年黄河发大水 ,下游决漫堤72处 ,使河北、山东、河南三省67个县受灾而积达12000平方公里 ,364万人流离失所 ,无家可归 ,18000多人被夺去了生命。

黄河洪水灾害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呢 ,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先天缺乏 ,后天失调〞 ,前者是自然原因 ,后者是社会原因。

黄河中游分布着面积广阔、耐冲性很差的黄土高原 ,赋予黄河极高的含沙量 ,使下游成为“地上河〞 ,这是黄河决口泛滥的自然原因之一。

黄河流域降水多集中在七八月份 ,且多暴雨 ,而冬季降水很少 ,使黄河的径流量变幅特别大。

例如花园口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22300立方米/秒 ,最小枯水流量为零。

而长江大通站最大最小流量之比仅17倍。

黄河径流量变化大 ,是容易发生洪水灾害的第二个自然原因。

与长江相比 ,黄河中下游没有一个湖泊 ,缺少湖泊的调节作用 ,这也是黄河“先天缺乏〞的一个方面。

黄河“先天缺乏〞固然是很大的缺欠 ,但“后天失调〞更使它“病势〞加重。

4000多年前 ,黄土高原还是林茂草丰之地。

但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 ,不少朝代和军阀在黄河中下游建都 ,为了营造豪华的宫殿楼阁 ,大量砍伐树木 ,破坏植被。

黄河中下游也是古代战场 ,频繁的战争 ,也破坏了山林。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黄河水灾成因及后果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黄河水灾成因及后果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黄河水灾成因及后果胡梦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国古老的文明。

但是,历史上的黄河也曾多次决口,给下游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有文献记载以来,黄河的泛滥、决口、改道有1500多次,河道明显的改流有20余次”。

河道的每次决口和变迁都给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现在影响较为深远的是南宋初年的“黄河夺泗入淮”。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为抵御金兵南下,在河南滑县李固渡(今河南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掘开黄河大堤,河水由决口滚滚东流,经滑县南、濮阳,鄄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注入泗水,复由泗水入淮河,经徐州、宿迁、淮安沿线的淮河河道流入大海。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东临黄海,西接中原,南襟江淮,北扼齐鲁,古时汴泗二水交汇于此,明清时期京杭运河和黄河更是傍城而过,自古以来就是历史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兵家必争之地。

由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夺泗入淮”流经徐州至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山东,黄河流经徐州700多年。

黄河的流经给徐州带来便利水运交通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黄河水患。

在分析明清时期徐州黄河水灾的成因的同时,重点论述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此为当前徐州水灾防治和城市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所指的徐州特指当今徐州市管辖下的铜山(包括今徐州市辖区)、丰、沛、睢宁、邳州等地区。

一、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黄河水灾成因的考察自公元1368年明朝开国至1949年建国前,黄河在徐州境内的决口达50余次,漫溢近20次。

581年间,由黄河决口和泛滥而引发的洪涝灾害115次。

其中,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山东之前,徐州境内共发生108次。

“明朝276年间,徐州共发生水灾48次,平均不到6年就发生一次。

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至咸丰五年(1855年)间,黄河流经徐州211年,期间,徐州境内共发生黄河水灾60次,平均每3年多就发生一次”。

(完整word版)黄河入海口变迁历史

(完整word版)黄河入海口变迁历史

黄河入海口变迁历史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其下游河道的变迁极为复杂,从孟津以东至荥阳(南岸)、武陟(北岸)间,因河身为南岸山脉所约束,只是沿着自西而东的方向发生很小的移动,古孟津城在今城北十二点五公里,古黄河更在古孟津城之北,而今黄河则距孟津城仅二点五公里,可见这一段河道向南移了约十公里。

武陟、荥阳以下,黄河正式进入华北平原,才有改变方向的大规模改道.改道不仅次数频仍,流路紊乱,波及地域也极为广阔.历史上出现的河道,有如一把摺扇的扇骨,多至数十根。

武陟、荥阳是扇纽,扇骨的分布北至海河,南至淮河。

黄河的改道对这一广大区域的地貌变迁造成极大的影响。

据文献资料记载,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约三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三年两次决口,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

清初学者胡渭从古代黄河上千次改道的记载中,予以整理归纳,在《禹贡例略》里提出五大徙之说。

后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加上一徙,统称“六大徙"。

再加上战国初期前原有故道,概括为七个阶段。

分述于下:1.战国初期以前河道见于先秦文献而为人们所熟悉的古黄河下游河道“禹河”,也就是“禹贡大河”,根据《禹贡·导水》章的叙述是“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洛汭”为洛水入河处,“大伾”在今河南浚县,说明古河水东过洛汭后,自今河南荥阳广武山北麓东北流,至今浚县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然后沿着太行山东麓北行。

“降水”即漳水,“大陆”指大陆泽。

说明大河在今河北曲周县南,接纳自西东来的漳水,然后北过大陆泽.“九河"泛指多数,是说黄河下游因游荡不定在冀中平原上漫流而形成的多股河道.“逆河"则是在河口潮水倒灌下,呈逆流之势而在今天津市东南入于海。

另一条见于先秦文献的古黄河下游河道“山经大河”,由于《山经》中不见关于河水径流的记载,一直为世人所忽视。

近年谭其骧根据《北山经·北次三经》所载入河诸水,与《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所载的河北水道相印证,发现“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山经大河”即由此分道北流,会合虖沱水,又北流至今蠡县南,会合泒水、滱水后,继续北流至今清苑县折而东流,经今安新县南、霸县北,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①。

黄河洪水_精品文档

黄河洪水_精品文档

黄河洪水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黄河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黄河的特点一是水少沙多。

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相当于长江的1/17,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4位。

流域内人均水量593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324m3,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

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造成下游河道严重淤积,河床平均每年抬高约10厘米。

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合沙量为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在世界江河是绝无仅有的。

如果把16亿吨泥沙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其长度为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

“跳进黄河洗不清”的说法,也就是由形容黄河泥沙多而来的。

同时,黄河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呈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还真不易洗净呢!二是水、沙时空分布不均。

黄河水量的60%来自兰州以上,秦岭北麓,90%以上的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与泾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区。

全年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量集中来自汛期,汛期又主要集中来自几场暴雨洪水。

这种水少沙多,水、沙分布的集中性,给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和下游防洪,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三是地上悬河。

由于长期泥沙淤积,目前黄河下游堤防临背悬差一般5~6米。

滩面比新乡市地面高出约20米,比开封市地面高出约13米,比济南市地面高出约5米。

悬河形势险峻,洪水威胁成为国家的心腹之患。

四是洪水灾害频繁。

从先秦时期至民国年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余次,大的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北抵天津,南达江淮,洪水波及范围达25万平方公里,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惨重损失。

同时黄河洪水挟带大量泥沙,淤塞河道,良田沙化,给环境造成的破坏性影响,长期难以恢复。

由于洪水灾害频繁,历史上黄河洪水被称为“中国之忧患”。

黄河——母亲河PPT 人教版 (共22张PPT)

黄河——母亲河PPT 人教版 (共22张PPT)

关于黄河知多少(知识问答)
1、你知道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朝代有哪些吗? 答: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 丘),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 安),秦朝定都于咸阳,西汉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 定都于洛阳,魏晋均定都于洛阳,隋唐均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 安),宋朝定都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2、黄河流域早期的人类遗址有哪些? 答:“蓝田猿人”“丁村人”“河套人”等旧石器时代遗址,还 有河南仰韶、西安半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 3、你知道黄河的发源地吗?
17、请列举关于黄河的歌谣,并试唱之: A黄河谣 B信天游 C黄土高坡 D三十里铺 F女儿歌 G 在太行山上 H 到敌人后方去
E黄河大合唱
[女儿歌(歌词)六月里黄河冰不化,扭着我成亲是我大 ,五谷里 数不过豌豆儿圆,人里头数不过,女儿可怜,女儿可怜,女儿呦。 浮水上的鸭子刮水上的鹅, 公家人不知我会唱歌。 青杨柳树十八 根杉, 想说心事我开口难,我开口难,女儿呦。天上的沙鸽队队飞, 不想我的那亲娘再想谁, 不想我的那亲娘再想谁,不想我的那亲娘 再想谁,再想谁]。
李白诗曰: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黄河早在我们华夏民族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约110万年前, 古代先民“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开始 在黄河流域内生息繁衍,最终形成黄河文明。

1996年黄河洪水异常原因分析及治河探讨

1996年黄河洪水异常原因分析及治河探讨

1996年黄河洪水异常原因分析及治河探讨赵衍庚(山东省科技战略研究所济南 250014)1958年成功地防御了黄河花园口22300 m3/s 大洪水,而1996年8月5日7600 m3/s 中型洪水就大漫滩。

由于洪峰演进速度特别慢,8月13日花园口5520 m3/s 第二场洪水,于15日在孙口赶上第一场洪水,两峰合为一峰,流量为5540 m3/s。

洪水从花园口至利津共用了369.3小时,约为正常漫滩行洪时间的2倍。

洪水位也异常高,花园口、孙口、洛口均为最高历史洪水位,东明3000 m3/s左右就进滩,漫滩速度慢,滞水时间长,积水深(一般0.5~3.5m,最深5.5m),排水困难。

这是现河道未曾发生过的行洪异常现象。

那么,二级悬河是怎样形成的? 黄河洪灾威胁的严重性到底如何? 怎样治理?本文试进行分析探讨。

一、下游防洪特点及灾害威胁形势黄河全长5464km,流域面积75.24万km2,天然径流量560亿m3(花园口),仅为长江的1/20。

中上游穿越40多万km2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下游平原是以郑州为顶点的大冲积扇,800多km的平原河道,位处大冲积扇脊背上,河床一般高于地面3~5m,两岸临黄大堤1400多km。

大堤决口时洪水泛滥成灾,北可达海河,南可达淮河,范围约12万km2。

历史上黄河洪灾严重。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盆地型地貌,各支流洪水挟沙下泄,汇水迅速,下游来水峰高浪大流急,但水量较小。

两岸临黄大堤之间的面积4000多km2,中水河槽约占1/3。

为适应黄河洪水特点,下游采取宽河防洪战略,让广大滩区蓄滞洪水,以使洪峰坦平,洪水水位降低,以减轻对两岸堤防的压力,形成下游河道上宽下窄、纵比降上陡下缓、防洪能力上大下小的特点。

上段河宽5~20km,平均7 km;下段河宽0.4~5km,平均3km。

艾山以下山区段最窄处仅368m。

黄河水少沙多,年均来沙量16亿t,平均含沙量28.57 kg/m3,居世界各大江河之冠。

黄河大洪水

黄河大洪水

黄河大洪水黄河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渐变得安静、温顺了。

从1982年花园口站发生15300立方米每秒洪水,至今已有25年没有发生大洪水。

1996年黄河下游发生了高水位、大漫滩,但其流量级别,也只是中常洪水。

人们逐渐对黄河失去了警觉,对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再认真思索和对待。

但是,黄河的问题毕竟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不要说是标准洪水的防御,即使中常洪水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亟待解决。

笔者从经历黄河8次调水调沙和2003年发生秋汛的实践中,发现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河势多变,控导(护滩)工程防守任务重、责任大控导(护滩)工程起着保滩护堤,稳定河势流路的重要作用,是黄河大堤保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但控导工程的防守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究其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工程多、战线长。

大多数工程深居滩区腹地,滩区交通路况差,一旦出现险情,料物运送、防御队伍集结等,时间长、速度慢,如遇阴雨天气就更加困难,容易贻误抢险时机,造成工程险情扩大甚至垮坝。

如东明县王夹堤控导工程在山东的最西南端,距黄河大堤10余公里,通往工程的道路还有2.2公里的土路,遇雨天抢险,困难之大可想而知。

二是经过几次的调水调沙,加之左右岸工程建设不同步,河势发生较大变化,原来常年或多年不靠河工程重新靠河,工程出险多,而且重大险情出现几率多。

如2004年王高寨控导工程重大险情,是由河势变化引起的。

王高寨护滩工程始建于1969年,共有24道坝。

从1980年至2004年24年间,工程大部分坝岸脱河,只有最下首22-24坝靠水而不着溜。

随着左岸河南大留寺工程下延加长,加之调水调沙,王高寨工程河势开始上提,而且提幅较大。

2004年汛前,王高寨7-10道坝距河尚有300米,经过调水调沙后,于7月上旬,该四段坝相继着河受大溜顶冲。

由于该地处于层淤层沙的格子底基础,8-10三道坝都出现猛墩猛蛰险情,迎水面至前头的坦石墩蛰入水,情形十分危急。

建国以来中国的大洪水(1949年-1998年)

建国以来中国的大洪水(1949年-1998年)

建国以来中国的大洪水(1949年-1998年)1949年以来中国的大洪水我国发生的洪水,主要由暴雨造成。

我国地处太平洋西岸,受季风性气候影响,夏季炎热,暴雨集中,具有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等特点,特别是影响降雨的天气系统,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的变动,西南涡的运动和热带风暴(或台风)的活动频度发生异常,常常造成我国大面积降雨,当各河流洪水遭遇时常常形成流域性大洪水或局部地区的特大洪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兴修水利工程,提高了抗御洪水的能力。

由于我国东部地区,各大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广大平原都处于最高洪水位以下,有的达10多米以上。

这些地区集中了我国2/5人口,1/3耕地和3/5的工农业总产值及大量的城市集中在洪水威胁区,防汛任务艰巨。

河道堤防的标准近期内也不可能达到很高标准,遇超标准洪水常造成防汛形势严竣,甚至洪水灾害。

因此正确了解我国洪水发生发展规律,采取对策,以减轻洪灾威胁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我国堤防标准不高,一般重现期在20年一遇。

本文按此标准,将1949年以来50年间的洪水挑选出来,就雨情、水情方面的特点进行了介绍。

从挑选出的15年27场洪水中可以看出:暴雨强度,持续时间和覆盖面积的多少是发生洪水的主要原因,据经验统计,大洪水年暴雨中心强度24小时降雨可达400毫米,面平均雨量当在200毫米以上,持续时间超过7天。

在年际变化上,具有重复性和阶段性,大致可以分为2个阶段,第1个频发期是1949~1963年,第2个高频发期是90年代以后,1991~1999年。

1 1949年7月西江洪水雨情自6月22日至30日,西江流域不断出现大到暴雨,历时9天。

22~23日暴雨区主要分布在柳江,左、右江以及红水河中下游。

23日最大日雨量融安县长安镇138毫米,隆安、都安、柳州均接近或超过100毫米。

27~28日雨区北移至柳江和桂江流域,27日桂江灵川站日雨量185毫米,28日柳江支流洛清江永福站日雨量300毫米,29日~30日雨区又南移至红水河、右江流域,以29日暴雨区范围最大,日雨量均超过100毫米。

黄河上游历史大洪水分析

黄河上游历史大洪水分析

4 结论
4.2 气象背景配合,出现长历时,大范围降雨。 大气环流形势支持大范围连续降雨过程,一般 强度小,50毫米以下,黄河上游主产流区降水 日数持续15天以上,面积大,10至20万平方公 里,并且降雨范围影响到长江流域部分地区。 4.3 基流较大。 6至7月大洪水一般上年10月汛末流量就较 大。
2 黄河上游洪水特性
2.2 洪水划分

根据《水文情报预报规范》洪水 量级划分:水文要素重现期小于20年 的洪水,为中小洪水;水文要素重素重现期为大于等 于50年的洪水,为特大洪水。
2 黄河上游洪水特性
2.3 洪水特性 黄河上游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角,夏季当西太平 洋副高强大西伸,且停滞少动,使高原上空偏南气 流明显增强,此时孟加拉湾暖湿空气不断北上,此 时如有冷空气南下,则形成持续性的连阴雨天气。 黄河上游大洪水多出现在7至9月,由于降雨面 积大,历时长,加上流域内湖沼草地调蓄作用等, 洪水过程涨落平缓,历时长一般一次洪水过程平均 为30至40天。
4 结论
4.4 其他因素 通过太阳黑子周期性变化与黄河上游大 洪水的相关性统计分析和灰关联度计算,表 明黄河上游大尺度的天气系统与太阳黑子具 有很好的相关性,均发生在太阳黑子的峰、 谷年或峰、谷年的前一年,可以通过太阳黑 子的变化对年最大洪峰流量进行定性预测。
4 结论
ENSO现象是厄尔尼诺厄尔尼诺(ElNino) 现象和南方涛动(Southern Oscillation) 现象的总称,它们对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和海 洋状况异常都有重大的影响,最终导致陆地 上的洪涝灾害。统计结果表明 ,ENSO现象 与黄河上游唐乃亥以上流域的径流丰枯有着 密切的关系。总体而言 ,伴随着ElNino事件 的发生 ,黄河上游出现枯水的概率较大 ,而 黄河上游的洪水常伴随着LaNina事件发生。

中国历史大洪水-黄河流域

中国历史大洪水-黄河流域

20 1482年7月(明成化十八年六月)晋东南洪水21 1662年9、10月间(清康熙元年八月)黄河及邻近流域洪水22 1761年8月(清乾隆二十六年七月)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洪水23 1843年8月(清道光二十三年七月)黄河中游洪水24 1875年7月(清光绪元年六月)晋西洪水25 1895年8月(清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山西南部洪水26 1904年7月(清光绪三十年五月)黄河上游及川西北洪水27 1933年8月黄河中游洪水28 1958年7月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洪水29 1977年7月延河、北洛河、泾河洪水30 1981年9月黄河上游洪水31 1982年7月底至8月初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洪水20 1482年7月(明成化十八年六月)晋东南洪水山西省水文总站:宁秀英本章概述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晋东南地区发生了一场异常大洪水,沁河九女台最高洪水位比1895年(近百年来最大洪水)尚高10m左右,洪峰流量达14000m3/s,为近500年来最大的一场洪水。

与此同时丹河卫河以及河南省境内的伊、洛河也普遍发生了大洪水。

该年气候极为反常,大汛期间降雨持续时间长达数月之久,农历六、七、八3个月,连续多次出现灾害性大洪水。

沁河、伊、洛河下游地区灾情极为惨重,淹死了万余人。

然而在山西省其它地区及陕西省却出现了严重的旱情。

由此可见该年汛期降雨的时空分布也很特殊,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罕有的。

虽然洪水发生的年代相去久远,但由于洪水特别大,灾情异常严重,各类史籍如地方志、《明实录》、《明史》、《明通鉴》、《御批历代通鉴辑览》、《行水金鉴》、《续文献通考》等多有所记载。

除此以外,在沁河流域还调查到4处有关该年最高洪水位的题刻、碑记以及至今还流传的洪水民谣。

现将该年暴雨、洪水情况简要归纳如后。

一、雨情从表1所列的记载可以看到该年汛期雨量特别丰沛,洛阳、沁阳等地区自六月至八月淫雨长达3月之久,六月中旬至七月份又连续发生大强度的暴雨,伊、洛河、沁河、丹河多次发生大洪水。

长江上游寸滩站2010年“7.19”洪水预报分析

长江上游寸滩站2010年“7.19”洪水预报分析
分析 , 以后 的 洪 水 预报 积 累 经验 , 便 更 好 地 服 务 于 长 江 防 汛 和 三 峡 水 库 调 度 。 为 以 关 键 词 : 水预 报 ;长 江 上 游 ; 滩 水 文站 ; 峡 入 库 洪 水 洪 寸 法分 类 号 :P 3 39
右。



2 2
6 6
● ●
2 2

2 2 2
5 5 4
● ●
表 1 20 0 4—2 1 0 0年 寸滩 站 5—9月径 流 量 组成 统 计 成 果
余 沙 江 岷 江 沱 江 嘉 陵 江
3 2 4 2
法。
省 、 防汛部 门以及重 庆市沿 江企事 业单 位等 提供 , 市 及 时 、 确 的预 报是 长江 防汛 、 庆市 地方 防汛 以及长 江 准 重 三峡水 库调 度准 确决 策的重要 依据 。
2 1 洪水 预 报 流 程 .
每天 80 :0需 要 完 成 寸 滩 站 7 的 洪 水 预 报 , 2h 需 要 向 上 游 各 控 制 站 反 推 预 见 期 , 出 上 游 的 预 报 边 界 找
长 江 上 游 寸 滩站 2 0 “ . ” 水 预 报 分 析 1 0年 7 1 洪 9
张 世 明, 晓 凤 , 王 张 亮
( 江 水 利 委 员会 水 文局 长 江 上 游 水 文 水 资 源 勘 测 局 , 庆 4 0 1 ) 长 重 0 04
摘 要 :0 0年 7月长 江上 游控 制 站 寸 滩 站 出现 1 8 21 9 7年 以 来 的 最 大洪 水 , 洪峰 流 量 达 6 0 s 是 长 江 三 峡 490m / ,
报, 主要 是建立 P ~P a~尺降雨 径流经 验相关 图 ( 主

黄河流域的水文发展史

黄河流域的水文发展史

黄河流域的水患及其治理关键字:黄河概况黄河水灾及产生原因黄河水患治理摘要:黄河座作为中华民族的第二大河,作为华夏儿女的母亲河,创造了繁荣的华夏文明,虽然黄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曾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能够逐渐控制黄河水患,并将其加以利用,使得黄河能够再次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做出更加引人注目的贡献。

黄河概况: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轻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黄河水患:黄河被称为我们的母亲河,在孕育华夏文明的过程中黄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初中地理黄河课件

初中地理黄河课件

04
下游平原区开发利用现状与 挑战
下游平原区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黄河下游平原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 且肥沃,适宜农业耕作。
气候适宜
该区域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 分明,光照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
水资源丰富
黄河作为该地区的主要河流,提供了 丰富的灌溉水源,对农业生产具有重 要意义。
黄河以泥沙含量高、水量变化 大著称。
黄河水文特征对流域内生态环 境和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
黄河还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和 能源基地,对保障国家水资源 安全和能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
01
02
03
高原山地为主
黄河上游地区主要位于青 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形 以高原、山地为主,海拔 较高。
初中地理黄河课件
目录
• 黄河基本概况 • 黄河上游地区探究 • 中游地区人文景观及经济发展 • 下游平原区开发利用现状与挑战
目录
• 黄河水患问题及其治理策略 • 跨流域调水工程与南水北调中线项目 • 总结:传承黄河文化,共筑美好家园
01
黄河基本概况
黄河的地理位置与流域范围
黄河位于中国北方,流经多个省 份和自治区。
加强水资源管理
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合 理分配和使用水资源,确保黄
河上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03
中游地区人文景观及经济发 展
中游地区著名城市和名胜古迹介绍
著名城市
中游地区拥有众多著名城市,如郑州、洛阳、开封等,这些城市历史悠久,文 化底蕴深厚,是中游地区的重要经济和文化中心。
名胜古迹
中游地区名胜古迹众多,如洛阳的龙门石窟、白马寺、洛阳龙门石窟等,开封 的龙亭公园、清明上河园等,这些名胜古迹见证了中游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 的文化。

关于黄河下游“96· 8” 洪水及河势工情

关于黄河下游“96· 8” 洪水及河势工情

人民黄河1997年5月第5期1—8页黄河下游“96·8”洪水及河势工情胡一三曹常胜(黄河水利委员会郑州450003) (黄委会河务局郑州450003) 文摘“96.8”洪水是1985年以来黄河下游的最大洪水。

这次洪水演进速度慢,传播时间长,长河段出现历史最高水位。

洪水期间,除缺少整治的河段外,河势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堤防险情相对较少,但由于坝垛根石缺额大,河道整治工程出险多,滩区淹没面积较大,经过抗洪抢险,洪水安全入海。

1996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黄河晋陕区间及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以下简称三花区间)发生两次较大范围降雨。

黄河下游花园口站分别于8月5日14时、13日4时30分出现第一和第二号洪峰。

洪峰流量分别为7600m3/s、5520 m3/s,一、二号洪峰演进至孙口站已合并为一次洪水过程,孙口站14日24时洪峰流量为5540 m3/s.,8月20日23时以4100 m3/s 洪峰流量通过利津站进入河口地区。

这次洪水称为“96·8”洪水。

1 洪水来源1.1花园口站一号洪峰来源花园口站一号洪水由三门峡以上来水和三花区间暴雨洪水两部分组成。

洛河洪水与黄河干流洪水遭遇,并经滩区滞洪调蓄后,又与沁河洪水相遇。

5日14时出现花园口站第一号洪峰,流量7600 m3/s ,洪峰水位94.73m(大沽,下同)。

由于伊河、洛河、沁河退水过程较为缓慢,花园口站5000 m3/s 以上洪水持续时间达53小时。

相应洪量为11.6亿m3。

洪水期间平均含沙量56kg/m3。

3日20时最大含沙量为136kg/m3。

1.2花园口站二号洪峰来源8月9日晋陕区间普降中到大雨,局部暴雨。

黄甫川黄甫站9日11时18分洪峰流量5900 m3/s ;窟野河温家川站9日16时30分洪峰流量9800 m3/s ,干支流洪水相遇,9日23时12分形成黄河吴堡站洪峰9600 m3/s ,加上区间来水龙门站10日13时出现11200 m3/s 的洪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