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大气课程设计

大气课程设计

大气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大气的基本概念、结构和成分,了解大气层的作用和大气现象产生的原因。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和研究大气现象,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能够运用数学和图表等工具处理大气数据,培养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环境对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能够积极参与保护大气环境的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的概念和组成:介绍大气的基本概念,解释大气的组成和来源。

2.大气层结构:介绍大气层的结构和功能,解释各层大气的特点和作用。

3.大气现象:讲解大气现象的产生原因和特点,如风、云、雨、雪等。

4.大气环境问题:分析大气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探讨保护大气环境的措施。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大气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现象,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讨论大气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大气环境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问题的实际情况。

4.实验法:安排户外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研究大气现象。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地球科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来源。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和视频资料,直观展示大气现象和环境问题。

4.实验设备:准备户外观察实验所需的设备,如望远镜、气象站等。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评估方式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平时表现。

2.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包括练习题、研究报告等。

3.考试: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大气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大气科学课程设计

大气科学课程设计

大气科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的基本组成、结构与功能,掌握大气层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了解气候系统的工作机制。

3. 学生能够掌握气象观测的基本方法,了解常见气象现象的成因及其预报。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大气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象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制作简单的天气预报,提高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实施简单的气象实验,提高实验操作与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学生能够对大气科学产生兴趣,培养主动探究自然现象的精神。

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大气科学,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提高对科学的敬畏之心。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大气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大气科学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对大气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目标的设定旨在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方向,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评估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基本组成与结构:介绍大气层的划分、各层特点及其对地球环境的作用;涉及教材第一章内容。

2. 大气运动与气候系统: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如热力环流、大气波动等,以及气候系统的构成与工作机制;涉及教材第二章内容。

3. 气象观测与预报:介绍气象观测方法、仪器设备及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涉及教材第三章内容。

4. 常见气象现象及其成因:分析台风、龙卷风、洪涝等常见气象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涉及教材第四章内容。

5. 气象实验与实践活动:设计简单的气象实验,如制作小型气象站、模拟大气环流等,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涉及教材第五章内容。

大气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学生能够了解大气成分、气象要素的基本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释实际大气现象。

3.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质量评价的方法,分析我国大气污染现状及政策。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大气污染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大气质量监测设备,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绿色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2. 学生能够关注国内外大气环境问题,关注政策动态,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拓展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改善大气环境贡献力量。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上述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工程基本概念:大气组成、大气层结构、大气污染源及其分类。

2. 大气污染成因与危害:大气污染物迁移与转化规律、典型大气污染事件案例分析、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脱硫、脱硝、除尘技术,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

4. 大气质量评价与监测:大气质量评价标准、监测方法与设备、数据收集与分析。

5.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与政策: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策略。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大气工程基本概念,大气层结构及大气污染源分类。

大气课程设计

大气课程设计

大气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大气的基本概念、结构和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大气的组成、分层和主要成分;(2)掌握大气压力、温度、湿度等参数的分布规律;(3)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如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4)熟悉气象灾害的种类和成因。

2.技能目标:(1)学会运用气象学原理和工具分析大气现象;(2)能够阅读和解释气象图表、数据;(3)具备简单的气象观测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2)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培养探索精神;(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以人教版《高中地理》为例,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大气的组成和分层:介绍大气的起源、组成、分层结构及其主要成分;2.大气压力和温度:讲述大气压力的分布规律、温度随高度的变化;3.大气湿度:分析湿度在大气中的作用和影响;4.大气运动:讲解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基本概念及其作用;5.气象灾害:介绍主要气象灾害的成因、影响及预防措施。

三、教学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本章节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大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成因;2.讨论法:学生讨论气象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气象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4.实验法:进行简单的气象观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支持本章节的教学,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及相关辅助材料;2.参考书:大气科学、气象学等相关书籍;3.多媒体资料:气象图表、动画、视频等;4.实验设备:气象观测工具、实验材料等。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大气污染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危害,掌握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和主要污染物。

2. 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治理的工程措施和技术,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

3. 帮助学生了解大气质量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学会分析大气污染案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数据、撰写报告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3.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健康,提高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大气污染工程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关注环保、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热情。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精神,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基本概念:大气污染的定义、成因、分类及危害。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与主要污染物:介绍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分析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3.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措施:讲解大气污染治理的技术措施,如除尘、脱硫、脱硝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4. 大气质量评价与监测:介绍大气质量评价的标准、方法及监测技术。

教材章节:第三章5. 大气污染防治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大气污染案例,探讨治理措施及效果。

教材章节:第四章6. 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加深对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理解。

教材章节:第五章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目标进行系统组织,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根据教学大纲安排进度,结合教材章节内容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环境监测大气课程设计

环境监测大气课程设计

环境监测大气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2. 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物种类、来源及其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影响;3. 帮助学生理解大气质量评价标准及监测数据分析。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大气环境监测设备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2. 提高学生分析大气监测数据,判断空气质量,并提出改善措施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大气污染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大气环境保护的兴趣,树立环保意识;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大气环境保护行动;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科学相关学科,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环保意识为主。

学生特点:学生具有一定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但实践经验不足,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课程内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其环保意识,实现课程目标的达成。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环境监测基本概念:大气污染、大气质量评价、大气监测;2. 大气污染物种类及来源: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等;3. 大气环境监测原理及方法:采样方法、分析方法、监测设备;4. 大气质量评价标准:国内外大气质量标准、污染物限值;5. 大气监测数据分析:数据统计、分析方法、评价空气质量;6. 实践操作:使用大气监测设备进行实地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7. 案例分析:典型大气污染事件分析,提出改善措施。

教材章节关联:1. 第一章 环境监测概述;2. 第二章 大气环境监测;3. 第三章 大气污染物及其监测方法;4. 第四章 空气质量评价与监测数据分析;5. 第五章 环境监测实践与案例分析。

大气课程课程设计

大气课程课程设计

大气课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与功能,掌握大气层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污染的类型、成因及防治措施,了解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学生能够了解气候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现象,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相关问题。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整理和分析大气数据,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描述大气现象的分布特征,提高空间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养成关注大气环境、保护地球家园的良好习惯,增强环保意识。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科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大气课程,培养科学精神、团队协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大气科学的基本概念,提高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对科学现象充满好奇,但需引导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实例分析、实验操作等手段,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将环保意识、科学精神等融入课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目标分解,确保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介绍大气层的划分、各层特点,探讨大气对地球环境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大气污染与防治:分析大气污染的类型、成因,介绍防治措施及我国相关政策。

教材章节:第二章3. 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讲解气候系统的基本概念,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

教材章节:第三章4. 大气现象与生活:结合生活中的大气现象,解释其成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教材章节:第四章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大气实验、观察,如制作简易气压计、观察天气变化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科学探究能力。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和污染物类型。

2.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及主要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污染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法,评估大气污染控制措施的成效。

3. 学生能够运用科技手段,设计简单的大气污染监测和治理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 学生能够关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活动,提高社会参与度和公民素养。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环境科学领域,旨在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知识,掌握控制大气污染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特点分析: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年龄阶段,对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具有很高的关注度。

他们对大气污染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

教学要求:1. 教学内容要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模块:模块一:大气污染基本概念及污染物1. 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及分类。

2. 常见大气污染物(如PM2.5、SO2、NOx等)的特性和危害。

3. 教材章节:第一章 大气污染概述。

模块二: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1. 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的影响。

2. 大气污染对植物、水体、土壤等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教材章节:第二章 大气污染的影响。

模块三: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及政策1.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

大气课程设计报告

大气课程设计报告

大气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大气的基本知识,包括大气层的结构、大气现象、大气污染及其影响等。

知识目标具体包括:1.了解大气层的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2.掌握大气现象,如气候变化、天气系统、大气环流等;3.认识大气污染的来源、传输和影响,以及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技能目标具体包括:1.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大气现象和污染问题;2.能够运用相关软件和仪器进行大气污染监测和分析;3.能够撰写简单的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研究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具体包括:1.培养学生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环保素养;2.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强科学探究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层结构:介绍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的特点和功能;2.大气现象:讲解气候变化、天气系统、大气环流等基本概念和原理;3.大气污染:阐述大气污染的来源、传输途径、影响和控制措施。

具体的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大气层结构;第二周:大气现象(一);第三周:大气现象(二);第四周:大气污染(一);第五周:大气污染(二);第六周:实践与探究。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用于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掌握大气知识;2.讨论法:学生针对大气现象和污染问题进行讨论,培养思考和表达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大气污染案例,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实际情况;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具体如下: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的《大气科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大气知识;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大气科学著作,拓宽知识面;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资料,辅助讲解和展示大气现象;4.实验设备:配备必要的实验仪器,如气象站、空气质量监测仪等,开展实验教学。

大气课程设计

大气课程设计

大气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大气的基本概念、组成和重要性;2. 帮助学生了解大气层结构、气候系统以及大气与地球其他系统间的相互作用;3. 使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及大气污染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大气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研究大气现象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进行大气环境问题探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大气科学产生兴趣,树立探索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2. 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大气环境保护行动;3. 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高国际视野。

本课程针对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大气科学的教学要求,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掌握大气科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为我国大气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基本概念与组成:介绍大气层的定义、组成及其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涉及课本第二章第一节内容。

2. 大气层结构与气候系统:讲解大气层的垂直结构、各层特点,以及大气与水、陆地、生物等系统的相互作用,涉及课本第二章第二节内容。

3. 大气现象与人类活动:探讨大气现象(如风、云、雨等)的形成原理,分析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涉及课本第二章第三节内容。

4. 大气污染与防治:阐述大气污染的类型、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为例,涉及课本第二章第四节内容。

5.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讨论大气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涉及课本第二章第五节内容。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大气基本概念与组成;第二周:大气层结构与气候系统;第三周:大气现象与人类活动;第四周:大气污染与防治;第五周: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组织,结合教材章节和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大气科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气课程设计依据

大气课程设计依据

大气课程设计依据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

首先,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大气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特性,了解大气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其次,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大气现象,提高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最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其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关注。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介绍大气的组成、分层结构和主要成分,以及大气圈的边界和厚度。

其次,讲解大气层中的各种现象,如风、云、雨、雪等,以及它们的形成原理和作用。

接着,分析大气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气候、天气、氧气供应等。

最后,探讨大气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等,以及应对策略。

三、教学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首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大气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其次,利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大气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培养其思考和表达能力。

然后,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运用实验法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大气现象,培养其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本章节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大气科学》、《大气环境》等。

参考书方面,推荐学生阅读《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等专著,以加深对大气科学的理解。

多媒体资料方面,利用互联网下载或制作与大气相关的视频、动画和图片,以便生动直观地展示大气现象。

实验设备方面,准备气象观测仪、空气采样器等,以便进行实地观测和实验分析。

此外,还可通过邀请气象专家讲座、学生参观气象台站等方式,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大气课程设计书

大气课程设计书

大气课程设计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大气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对大气现象和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循环和变化等基本知识;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的基本概念、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循环和变化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来说,将讲解大气的定义和特点,介绍大气的组成元素和化合物,阐述大气的层次结构和主要成分,讲解大气循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分析大气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包括讲授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等。

通过讲授法,将系统地讲解大气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通过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大气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实际中的大气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将使用权威的教材和参考书,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料,包括图片、视频和动画等,以直观地展示大气的现象和过程。

同时,将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验和观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几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等来评估。

作业方面,将布置适量的练习题和研究报告,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考试方面,将设置期中和期末考试,考试内容将涵盖本课程的所有重要知识点,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评估结果将及时反馈给学生,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大气污染危害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危害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危害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成因及主要污染物种类。

2.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措施及成效。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2. 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等方式,收集、整理和分析大气污染相关数据。

3.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报告等形式,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对大气污染问题的观点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2. 学生能够关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认同绿色发展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3. 学生能够关爱生态环境,尊重生命,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环境科学领域,旨在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能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具备一定的分析、表达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概述- 大气污染的定义、成因及分类- 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2.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大气污染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的影响- 大气污染与疾病的关系3. 大气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对植物、动物及生态系统的影响- 酸雨、光化学烟雾等现象的产生及危害4. 大气污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大气污染对农业、工业、旅游业等的影响- 大气污染治理的经济成本与效益5.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与措施- 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 主要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及成效6. 大气污染案例分析- 典型大气污染事件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策略7. 大气污染防治实践- 学生实地调查大气污染状况-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大气污染概述第二课时: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三课时:大气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四课时:大气污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第五课时: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与措施第六课时:大气污染案例分析第七课时:大气污染防治实践教材章节及内容对应:第一章:大气污染概述第二章: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三章:大气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四章:大气污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第五章: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与措施第六章:大气污染案例分析第七章:大气污染防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式,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大气的课程设计

大气的课程设计

大气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大气的基本概念、结构和运动规律,培养学生对大气的科学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大气的基本组成和性质;•掌握大气的压力、温度和湿度等参数的分布规律;•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和力的作用;•认识大气中的天气系统和气候系统。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收集大气数据;•能够分析大气现象,解释大气现象的原因;•能够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解决大气相关问题;•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大气数据的处理和展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大气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技巧;•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大气层结构、大气成分、大气压力、温度和湿度等;2.大气的运动规律: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风的产生和传播、气旋和反气旋等;3.大气的天气系统和气候系统:天气系统的基本组成、气候系统的变化规律;4.大气环境问题:大气污染、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等。

具体的教学大纲和进度安排如下:第一周: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第二周:大气的运动规律;第三周:大气的天气系统和气候系统;第四周:大气环境问题。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大气的运动规律和天气系统;3.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4.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大气参数,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使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大气科学导论》;2.参考书:大气物理学、大气环境学等;3.多媒体资料:大气现象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4.实验设备:气象站、温湿度计、风速计等。

大气课程设计通用

大气课程设计通用

大气课程设计通用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大气科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大气的组成、结构、循环和变化等方面的内容。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描述大气的组成和结构,解释大气循环和变化的基本原理,并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分析大气现象的数据,并能够运用数学工具进行简单的气象计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珍视自然资源,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的基本概念、大气的组成、大气的结构、大气循环和变化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大气的基本概念,包括大气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

2.第二章:大气的组成,包括大气中的气体成分、颗粒物质和化学成分。

3.第三章:大气的结构,包括大气层划分、大气压力和温度分布等。

4.第四章:大气循环,包括大气的水循环、能量循环和气体循环等。

5.第五章:大气变化,包括气候变化、天气变化和大气污染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大气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气象事件和环境问题,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亲自体验大气现象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一本适合学生水平的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提供一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和拓展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和动画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大气现象和环境问题。

大气课程设计voc

大气课程设计voc

大气课程设计 voc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大气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和主要成分;了解大气层的特点和功能;掌握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和分析大气现象;能够运用大气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改善大气环境作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成分,大气层的特点和功能,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

具体教学大纲如下:1.第一课时:大气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结构教材章节:第1章大气的概念与组成教学内容:大气的定义、大气的组成、大气层的特点和功能。

2.第二课时:大气的成分和大气污染教材章节:第2章大气的成分与污染教学内容:大气的成分、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

3.第三课时:大气污染的控制与防治教材章节:第3章大气污染的控制与防治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的控制策略、防治技术和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本章节的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相结合。

1.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传授大气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和成分等知识。

2.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大气污染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实验法:学生进行大气污染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资源本章节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采用《大气科学》作为主教材,辅助以《大气环境保护》等参考书。

2.多媒体资料:利用课件、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示大气现象和案例分析。

3.实验设备:配置相关实验器材,如空气采样器、分析仪器等,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大气课程课程设计

大气课程课程设计

大气课程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大气的基本概念、特性和现象,包括大气压力、温度、湿度、风等,理解大气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天气变化等。

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大气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了解大气的分层结构及其特点;3.认识大气中的主要气象现象及其成因;4.理解大气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大气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象现象;2.学会通过气象图表获取信息,分析气象数据;3.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大气的基本概念和组成:介绍大气层的结构、大气的成分及其作用;2.大气的特性:讲解大气压力、温度、湿度、风等基本气象要素;3.大气现象:阐述云、雨、雪、雷电等气象现象的成因及特点;4.大气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探讨气候变化、天气变化等大气现象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大气的基本概念、特性和现象;2.讨论法:分组讨论大气现象的成因及影响,促进学生思考;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气象案例,让学生运用大气知识解决问题;4.实验法:进行简单的气象实验,如测量大气压力、湿度等,增强学生对大气现象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大气科学》、《气象学》等;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如《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气候变化原理》等;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动画等,直观地展示大气现象;4.实验设备:准备气象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设备,如气压计、湿度计等。

大气课程设计书

大气课程设计书

大气课程设计书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及基本特性,掌握大气层的主要成分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学生能掌握大气压力、风力等基本概念,了解气象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3. 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掌握全球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气象数据,能够预测天气变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大气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象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气象实验和观测,提高团队协作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增强对大气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学生通过学习大气知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3.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树立科学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类课程,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和实践。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层的划分及各层特点- 大气成分及其作用2. 气象现象与原理- 大气压力的概念及其应用- 风力的形成与作用- 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3. 气象观测与预测- 气象观测工具的使用方法- 气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4. 气候类型与分布- 全球气候类型的划分- 我国气候特点及成因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大气的组成与结构第二课时:气象现象与原理(大气压力、风力)第三课时:气象现象与原理(气候变化)第四课时:气象观测与预测第五课时:气候类型与分布教学内容与课本关联性说明:本章节内容以教材中关于大气科学的相关章节为基础,结合课程目标,系统性地组织教学。

大气环保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大气环保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大气环保二、课程目标1. 理论目标: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分类、来源、危害及防治方法等基本理论知识。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气环保事业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课程内容1. 大气污染基础知识- 大气组成及性质- 大气污染物的分类、来源及危害- 大气污染物的监测与评价方法2.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源头治理技术- 过程治理技术- 终端治理技术- 环境修复技术3. 大气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 我国大气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概述- 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地方性大气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4. 大气污染案例分析- 典型大气污染事件案例分析- 大气污染治理案例分析5. 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大气环境保护- 大气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大气环保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大气污染事件和治理案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大气环保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大气污染治理工程现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课程考核1. 课堂表现:20%2. 课后作业:30%3. 案例分析报告:30%4. 期末考试:20%六、课程资源1. 教材:《大气环保》2. 参考书籍:《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等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网站、政府网站等4. 实践基地:大气污染治理工程现场、环保企业等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1-4周:大气污染基础知识2. 第5-8周:大气污染治理技术3. 第9-12周:大气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4. 第13-16周:大气污染案例分析5. 第17-20周: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八、课程特色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大气课程设计手册

大气课程设计手册

大气课程设计手册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大气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循环和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运用大气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大气的基本组成和结构;(2)了解大气循环的原理和过程;(3)理解大气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大气科学知识分析气象现象;(2)具备简单的气象观测和数据分析能力;(3)学会运用大气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气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保护大气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感;(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的基本组成、结构、循环和变化规律。

具体安排如下:1.大气的组成和结构:介绍大气的气体成分、垂直结构及其分布特点;2.大气循环:讲解全球大气循环的原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大气变化规律:阐述大气温度、压力、湿度等参数的时空变化规律;4.气候变化与大气环境:探讨气候变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系统讲解大气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2.讨论法:学生针对气象现象和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气象事件,让学生学会运用大气科学知识解读和分析气象现象;4.实验法:开展气象观测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科学的实践过程。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充分利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大气科学知识;2.参考书: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4.实验设备:配置齐全的气象观测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取多种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运用能力;3.考试:定期进行考试,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总体掌握情况;4.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小组项目: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概述 (1)1.1设计目的 (1)1.2设计任务及要求 (1)1.3设计内容 (1)1.4设计资料 (1)二.方案选择 (2)2.1气态污染物处理技术方法比较 (2)2.2方案选择 (2)2.3工艺流程 (3)三.集气罩的设计 (3)3.1集气罩基本参数的确定 (3)3.2集气罩入口风量的确定 (4)四.填料塔的设计 (5)4.1填料塔参数的确定 (5)4.2填料塔高度及压降的确定 (8)五.储液池的设计 (9)5.1储液池尺寸计算 (9)5.2水泵的选取 (10)六.管网设计 (11)6.1风速和管径的确定 (11)6.2系统布置流程图 (11)6.3阻力计算 (11)七.烟囱设计 (13)7.1烟囱高度的设计 (13)7.2烟囱进出口内径计算 (14)7.3烟囱阻力计算 (14)八.风机的选择 (15)8.1风量与风压 (15)8.2动力系统的选择 (15)九.结论和建议 (15)十.参考文献 (16)十一.致谢 (16)十二.附录 (17)一.概述1.1设计目的通过对气态污染物净化系统的工艺设计,初步掌握气态污染物净化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培养利用已学理论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绘图能力,以及正确使用设计手册及相关资料的能力。

1.2设计任务及要求对某化工厂酸洗硫酸烟雾治理设施进行设计,其主要内容包括:集气罩的设计、填料塔的设计、管网的布置及阻力计算等,经过净化后的气体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二类区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具体内容包括:①主要设备的设计计算;②工艺管道计算及风机选择;③绘制治理设施系统图及Y型管图;④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1.3设计内容1.集气罩的设计2.填料塔的设计3.储液池的设计4.管网的设计5.烟囱的设计6.设备选型1.4设计资料1.设计题:酸洗硫酸烟雾治理设施2.已知条件;(1)采用5%NaOH溶液在填料塔中吸收净化硫酸烟雾;(2)标准状态下硫酸浓度为3000mg/m3,排风量为V G=0.60m3/s。

经过净化后的气体达到70mg/m3。

二.方案选择2.1气态污染物处理技术方法比较表1 处理方法对比2.2方案选择通过以上对四种方案的比较选择,本设计采用吸收法处理硫酸烟雾,即采用5%NaOH 液体在填料塔中吸收净化硫酸雾。

净化设备为填料塔。

操作情况下,气相传质系数:3144/()(101325)Ga k kmol m h atm latm Pa =⋅⋅=; 液相传系数:10.7La k h -= 液气比为:3/ 2.5~4/L G L m = 2.3 工艺流程三. 集气罩的设计3.1 集气罩基本参数的确定集气罩的罩口尺寸应不小于罩子所在污染位置的污染物扩散的断面积。

如果设集气罩连接风管的特征尺寸为d 0,(圆形为直径,方形为短边),污染源的特征尺寸为E ,集气罩距污染源的垂直距离H ,集气罩口的特征尺寸为D 0,集气罩喇叭口长度L ,应满足d 0/E >0.2,1.0<D 0/E <2.0和H/E <0.7(若影响操作,可适当增大)和L/d 0≤3。

由酸洗槽排风量V G =0.60m 3/s ,可知该厂酸洗处理规模较小,故采用单个集气罩进行废气收集即可。

取E=800mm ,H=500mm 则:1200mm 5000.88000.8H E D 0=⨯+=+= 集气罩下口面积:ππ22002.125.041⨯==D F =1.13m 2 集气罩下口罩裙高:13.125.025.00⨯==F h 裙=0.27m 集气罩上口直径拟定为0d =250mm集气罩喇叭口长度:225.02.1200-=-=d D L =0.48m 校核:2.03125.08002500>==E d 1.0<80012000=E D =1.5<2.0 800500=E H =0.625<0.7 25.048.00=d L =1.92<3 校核结果表明设计参数全部满足设计要求 3.2 集气罩入口风量的确定冬季:环境温度为-6℃,加酸后槽内温度可达100℃106K =(-6)-100=T -T =T 21∆222m 50.048.041===ππd F 源36005.010698.8360098.825.125.1⨯⨯=∆=F T q =0.424kJ/s()()3131205.05.0424.0403.0403.0⨯⨯⨯==源qHF Q =0.151m 3/s50.013.1'0-=-=F F F =0.63m 2 取吸气罩入口速度'V =0.8 m/s63.08.0151.0''0⨯+=+=F V Q Q =0.655m 3/s夏季:环境温度为31℃,加酸后槽内温度可达100℃69K =31-100=T -T =T 21∆36005.06998.8360098.825.125.1⨯⨯=∆=F T q =0.248 kJ/s()()3131205.05.0248.0403.0403.0⨯⨯⨯==源qHF Q =0.127m 3/s取吸气罩入口速度'V =0.8 m/s63.08.0127.0''0⨯+=+=F V Q Q =0.631m 3/s由于冬季排风量大于夏季排风量,应以冬季排风量来计算,Q=0.655(m 3/s) 校核管道中风速:ππ22025.0655.044⨯==d Q V =13.3 (m/s),符合要求(10~20m/s) 上式中ΔT ——温差,K T 1——料槽温度, K T 2——环境温度,Kq ——热量流量,kJ/s Q 0——-热烟气流量, m 3/s Q ——最小吸入风量,m 3/s'F ——集气罩罩口面积与污染面积之差,m 2'V ——最小吸入速度,0.5~1.0m/s四. 填料塔的设计4.1 填料塔参数的确定 1. 填料的规格及相关参数(1) 拟选用陶瓷鲍尔环填料的规格及相关参数表2 填料参数填料类型规格mm尺寸mm 比表面积 m 2/m 3孔隙率 %堆积个数 n/m 3干填料因子 m -1陶瓷鲍尔环填料Φ38 38×38×4 150 78% 13400 356(2) 计算泛点气速本设计采用5%NaOH 溶液为吸收液,。

标准状态下酸雾含量为3000mg/m3 ,温度为60℃。

标准状态下取液气比L/G=3L/ m 3%1001000984.220.3y 42SO H ⨯⨯⨯==0.069%()()05.29%069.029%069.012914242=⨯+-⨯=+-=SO H SO H y M y M M 酸空T=273+t=273+60=333K 所以:333314.805.293.101⨯⨯==RT PM G ρ=1.065 kg/ m 3 1%510001000⨯+=L ρ=1050kg/m 3 G Q =0.655m 3/s=2358 m 3/h10003655.01000⨯==G LQ Q GL =1.965×10-3m 3/s=7.074m 3/h 065.12358⨯==G G G Q W ρ=2511.3kg/h 1050074.7⨯==L L L Q W ρ=7427.7kg/h1050065.13.25117.7427⨯=L G G LW W ρρ=0.094 上式中M ——混合气体的分子量Q G ——气体流量,m 3/s 或m 3/hQ L ——吸收液流量,m 3/s 或m 3/h W G ——气体的质量流速,kg/hW L ——吸收液的质量流速,kg/h查埃克特关联图取ΔP=150mm 水柱/m 填料⎪⎪⎭⎫ ⎝⎛L G Lf gu u ρρφϕ2.02=0.13 u L 取1m/s ,Lρρϕ水==0.95 2.02.01065.195.035610508.913.013.0⨯⨯⨯⨯⨯==L G Lf ug u φϕρρ=1.92m/s 上式中u f ——泛点气速,m/sφ——干填料因子,m -1(3) 计算操作气速1.920.8=u 0.8=u f ⨯=1.54m/s 计算塔径,并圆整ππ54.1655.044⨯==uQ D GT =0.74=0.8m(4) 重新计算操作气速ππ228.0655.044⨯==D Q u G =1.3/s 92.13.1=f u u =0.68 处于f u 的50%~70%内,符合要求 (5) 校核填料直径与塔体直径的比120038=TD d 填=0.048<0.1,符合要求 (6) 校核填料塔的喷淋密度当填料d<75mm 时,填料的最小润湿率为0.08m 3/(m 2·h),要求L 喷>L 喷minL 喷min =最小润湿率×填料比表面积=0.08×150=12m 3/(m 2·h)填料塔横截面积:48.0422ππ==D A =0.50m 2 50.0074.7==A Q L L 喷=14.15m 3/(m 2·h) >L 喷min ,符合要求 4.2 填料塔高度及压降的确定 1. 计算填料层高度Z由资料可知标准状态下,酸雾含量为3000mg/m 3;查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硫酸烟雾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70mg/m 3;操作情况下,气相传质数为3144/()(101325)Ga k kmol m h atm latm Pa =⋅⋅=当地冬季大气压取Ps=98kPa1Y = y (H2SO4)= 0.069%%10098104.22070.032⨯⨯⨯=-Y =0.0016%*12Y Y dYN Y Y OG -=⎰=ln0.069%-ln0.0016%=3.76 2733334.2200⨯==T T V V =27.3(L/mol) 50.03.272358⨯==VA Q G G =171.8kmol/(m 3·h) 76.31448.171⨯==OG GaN K G Z =4.5m 上式中Y 1——进口处气体中硫酸的摩尔百分比 Y 2——出口处气体中硫酸的摩尔百分比 N OG ——传质单元数GaK G ——传质单元高度,mZ——填料层高度,m2.填料层压降根据所取ΔP=150mm水柱/m填料,1mmH20的压强为9.8Pa填料层压降为:ΔP Z=150×9.8×4.5=6615Pa3.填料塔相关附件的选择表3 填料塔附件表附件名称装置层高度(mm) 阻力(Pa)封头100折板除雾器200 100多环管喷淋器400多孔盘式液体再分布装置300 50栅板支承板200斜口气体分布器400 400废液收集槽400支座2004.填料塔总高度+++++H=6.5m=++1.0+4.04.02.04.05.44.03.02.0T5.填料塔总压降+++∆P=7365Pa=200100+661540050五.储液池的设计5.1储液池尺寸计算1.设计容量(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减去过程中的蒸发量,此处取蒸发系数为0.2,单位时间为1h)8.0074.72.01=-=L Q V 储=8.85m 3 2. 取储液池直径储D =1.5m ,则储液池高度为:π⨯⨯==25.125.085.8储储储A V H =5.0m 5.2 水泵的选取 1. 输水管的规格吸收液的输送采用不易结垢,水流阻力小,耐腐蚀、高压的PPR 管,直径取60mm ;当储液池内水深小于0.5m 时,补充吸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