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实验》实验报告 刘明明

合集下载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及其与生理、环境等因素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实验心理学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实验旨在探讨似动现象的时空条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似动现象的基本原理和特点;2. 探究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3. 分析似动现象在不同条件下的产生规律。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2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8-25岁之间,男女比例相当;2. 实验材料:黑色背景屏幕、红色亮点、计算机程序;3. 实验程序:将被试分为两组,每组10人。

每组被试分别接受两种实验条件,即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被试观察屏幕上的两个红色亮点,并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先后出现、同时出现还是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向被试讲解实验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被试理解实验内容;(2)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3)对每组被试进行两种实验条件的实验,分别记录被试的判断结果;(4)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

四、实验结果1. 时间距离条件下,被试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先后出现的概率较高;2. 空间距离条件下,被试判断两个红色亮点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的概率较高;3. 在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共同作用下,被试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同时出现的概率较高。

1. 似动现象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对静止物体的运动错觉。

本实验结果表明,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对似动现象的产生具有显著影响;2. 在时间距离条件下,由于前后刺激的间隔时间较长,被试更容易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先后出现;3. 在空间距离条件下,由于两个红色亮点之间的距离较远,被试更容易判断它们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4. 在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共同作用下,被试更容易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同时出现。

六、实验结论1. 似动现象的产生与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有关;2. 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共同作用下,似动现象的产生更为明显。

心理学实验研究报告

心理学实验研究报告

心理学实验研究报告心理学实验研究报告一、基本信息实验名称:《注意力对记忆的影响》实验编号:PSY-001实验日期:2021年10月10日实验地点:XX大学心理学实验室实验对象:大学生志愿者30人(男生15人,女生15人)实验器材:计算机,眼动仪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注意力对记忆的影响。

通过测量被试在不同注意力条件下的记忆表现,目的是了解在提高注意力的情况下,记忆力是否也会提升,并进一步了解注意力与记忆的关系。

三、实验设计实验采用单盲实验设计。

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在进行记忆任务之前,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注意力训练。

而对照组则没有进行任何特殊操作。

实验过程包括以下步骤:1. 被试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填写个人基本信息表。

2. 被试进行眼动仪校准,保证测量数据准确。

3. 实验组被试进行15分钟的注意力训练,对照组则休息同样的时间。

4. 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接受记忆任务,任务内容为观看一段视频,然后回答与视频内容相关的问题。

5. 被试填写问卷,反馈自己的注意力和记忆体验。

6. 结束实验,给予被试适当的奖励。

四、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实验组在记忆任务中的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即注意力训练对提高记忆表现有积极影响。

2. 实验组的眼动仪数据显示,在注意力训练后,被试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对记忆任务的关注度明显增加。

3. 学习向导问卷的结果显示,实验组被试的注意力和记忆体验更加积极,对注意力训练的评价较高。

4. 性别对实验结果没有显著影响,男女被试在注意力和记忆表现上没有明显差异。

五、讨论与结论本实验的结果支持注意力对记忆的影响假设。

注意力训练可以提高被试的记忆表现,在任务中表现更出色。

眼动仪的数据显示,注意力训练使被试更加专注于任务,提高了对任务信息的捕捉能力。

问卷结果显示,被试对注意力训练的评价较高,认为注意力训练对记忆有积极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提高注意力对于记忆的重要性。

心理实验学实验报告

心理实验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认知风格对学习效率的影响二、实验目的:探究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率差异。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某高校100名本科生,随机分为A、B、C三个小组,每组各33人。

2. 实验工具:采用“认知风格问卷”(Cognitive Style Questionnaire,CSQ)对实验对象进行认知风格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将学生分为场独立型、场依存型、场独立与场依存混合型三种认知风格。

3. 实验材料:选择同一本教材中的三个章节,分别作为A、B、C三个小组的学习内容。

4. 实验步骤:(1)对实验对象进行认知风格测量,并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

(2)对三个小组分别进行三个章节的学习,学习时间为两周。

(3)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分数等。

(4)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认知风格对学习效率的影响: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以下结论:(1)场独立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效率,课堂表现积极,作业完成情况良好,考试分数较高。

(2)场依存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效率相对较低,课堂表现一般,作业完成情况一般,考试分数一般。

(3)场独立与场依存混合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效率介于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之间。

2. 认知风格对学习策略的影响: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以下结论:(1)场独立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自主探究、自我调节,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场依存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依赖他人、寻求帮助,较难自主解决问题。

(3)场独立与场依存混合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又善于寻求他人帮助。

五、实验讨论:1. 认知风格对学习效率的影响:认知风格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场独立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效率,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2. 认知风格对学习策略的影响:认知风格不仅影响学习效率,还影响学习策略。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刺激强度对反应时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的记忆任务对记忆效果的差异。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深入了解人类感知、认知和反应过程中的心理机制。

二、实验方法(一)被试选取了X名年龄在X岁至X岁之间的大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男性X名,女性X名。

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精神疾病史和药物依赖史。

(二)实验材料1、刺激强度实验:使用了一个自制的刺激强度调节器,能够产生不同强度的光刺激。

2、记忆任务实验:准备了两组不同类型的记忆材料,一组是图像材料,另一组是文字材料。

(三)实验设计1、刺激强度实验:采用了单因素被试内设计,刺激强度分为低、中、高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呈现X次刺激,被试需要在每次刺激出现后尽快按下反应按钮,记录反应时。

2、记忆任务实验:采用了两因素被试内设计,因素一为记忆材料类型(图像、文字),因素二为记忆时间(短、长)。

被试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记忆给定的材料,然后进行回忆测试,记录回忆的准确率。

(四)实验程序1、刺激强度实验(1)被试坐在安静的实验室内,眼睛注视屏幕中央。

(2)实验开始后,不同强度的光刺激随机呈现,被试在刺激出现后尽快按下按钮。

(3)实验过程中,记录每次反应的时间。

2、记忆任务实验(1)被试首先接受关于实验任务的说明和培训。

(2)根据实验设计,呈现不同类型和时间的记忆材料。

(3)记忆时间结束后,进行回忆测试,被试需要尽可能准确地回忆出所记忆的内容。

三、实验结果(一)刺激强度实验1、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被试的平均反应时逐渐缩短。

低强度刺激下的平均反应时为X毫秒,中强度刺激下为X毫秒,高强度刺激下为X毫秒。

2、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刺激强度的主效应显著(F =X,p < 005)。

(二)记忆任务实验1、图像材料的记忆准确率普遍高于文字材料。

短时间记忆条件下,图像材料的准确率为X%,文字材料为X%;长时间记忆条件下,图像材料的准确率为X%,文字材料为X%。

心理学实验实训总结报告

心理学实验实训总结报告

一、前言心理学实验实训作为心理学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本次实验实训历时两周,共进行了五个实验,包括感觉阈限实验、延迟满足实验、小阿尔伯特实验、波波玩偶实验和罗森塔尔效应实验。

以下是对本次实验实训的总结。

二、实验实训内容1. 感觉阈限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感觉阈限的概念,掌握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

(2)实验过程:将被试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声音、视觉和触觉的感觉阈限测试。

通过改变刺激强度,观察被试在不同感觉通道上的感觉阈限值。

(3)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感觉通道的感觉阈限值存在差异,且个体间的感觉阈限值也存在差异。

2. 延迟满足实验(1)实验目的:探讨延迟满足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实验过程: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为延迟满足组,另一组为即时满足组。

两组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分别接受不同的奖励方式。

(3)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延迟满足组的被试在后续的实验中表现出更强的自控能力和更高的满意度。

3. 小阿尔伯特实验(1)实验目的:研究条件反射、引导和影响对孩子恐惧情绪的作用。

(2)实验过程: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实验组被试在观看恐惧图片的同时接受轻微电击,对照组则只观看图片。

(3)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被试在后续的实验中对恐惧图片的反应更为强烈,表现出条件反射现象。

4. 波波玩偶实验(1)实验目的:揭示榜样示范对孩子攻击性暴力行为的影响。

(2)实验过程: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实验组被试观看攻击性暴力行为的视频,对照组则观看非暴力行为的视频。

(3)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被试在后续的实验中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暴力行为。

5.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1)实验目的:探讨激励、赞许对孩子发展的重要作用。

(2)实验过程: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实验组被试在实验过程中接受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对照组则接受教师的批评和忽视。

最新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1

最新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1

最新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1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旨在探讨认知偏差对决策过程的影响。

实验采用
了经典的“赌徒谬误”作为研究背景,即个体在面对随机事件时错误
地认为先前的结果会影响未来的结果。

为了测试这一现象,我们设计
了两个实验条件,分别模拟了有记忆的赌徒谬误和无记忆的赌徒谬误。

实验1:有记忆的赌徒谬误
在这一条件下,参与者被告知他们将观察一系列独立的抛硬币事件,
并预测下一次抛掷结果为正面还是反面。

实验开始前,参与者被随机
分配到两组,一组看到连续五次正面的序列,另一组则没有看到任何
先前的结果。

结果显示,看到连续正面序列的参与者更倾向于预测下
一次为反面,这表明他们受到了先前结果的影响,表现出有记忆的赌
徒谬误。

实验2:无记忆的赌徒谬误
在这一条件下,参与者被要求在没有任何先前结果信息的情况下,预
测一系列抛硬币的结果。

与实验1相似,参与者需要对每一次抛掷做
出预测。

结果表明,即使在没有任何先前结果信息的情况下,参与者
仍然倾向于预测反面出现的概率会随着连续正面的出现而增加,这揭
示了无记忆的赌徒谬误的存在。

两个实验的结果均通过统计分析得到了验证,表明即使在理性预期应
该认识到事件是独立的,人们仍然会受到之前结果的影响,从而产生
认知偏差。

这一发现对于理解人类决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未来
在教育、经济决策和政策制定等领域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实验心理学实训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训报告

一、引言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它通过实验方法对心理现象进行探究,从而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

为了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和理论水平,我参加了本次实验心理学实训课程。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训过程的总结和反思。

二、实验内容与方法本次实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实验设计与准备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设计实验、准备实验材料。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变量和自变量,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

其次,准备实验材料,包括实验仪器、实验对象、实验记录表等。

在准备过程中,要注意实验材料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 实验实施实验实施是实训的核心环节。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以下是一些实验实施的关键步骤:(1)选择合适的实验对象: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变量,选择合适的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的选择应遵循随机化原则,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2)控制实验条件:在实验过程中,要尽量控制无关变量,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例如,实验环境、实验时间、实验材料等。

(3)记录实验数据:在实验过程中,要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现象。

(4)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3. 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报告是实训的总结和反思。

在撰写实验报告时,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实验背景:介绍实验的目的、意义和理论基础。

(2)实验方法:详细描述实验设计、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等。

(3)实验结果:呈现实验数据,并进行图表展示。

(4)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结论,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本次实训,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1. 观察者偏见实验实验目的:探究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的偏见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方法: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实验组被要求观察一个物体,并在观察过程中受到外界干扰;对照组则不受外界干扰。

观察结束后,记录两组被试对物体的评价。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情绪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通过对情绪词语与中性词语的加工实验,研究不同情绪状态下的认知加工差异。

二、实验流程1.实验材料准备:-40个情绪词语(包括20个积极情绪和20个消极情绪,如“快乐”、“愤怒”、“难过”等)-40个中性词语(如“桌子”、“笔记本”、“树木”等)-电脑、耳机、实验软件2.受试者招募:-招募20名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大学生。

3.实验程序:-为每位受试者随机呈现80个词语,包括40个情绪词语和40个中性词语。

其中50%的情绪词语和50%的中性词语用积极情绪,另外50%用消极情绪。

-每个词语呈现时间为2秒,呈现顺序随机。

-在每个词语呈现完毕后,受试者需根据实验软件上的提示,进行情绪识别任务。

-识别任务为判断刚刚呈现的词语是表示积极情绪、消极情绪还是中性情绪。

受试者通过键盘输入“A”、“S”或“D”来作出选择。

-实验结束后,进行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反应时间:情绪词语组和中性词语组的平均反应时间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情绪词语组的平均反应时间显著高于中性词语组(t(19)=2.34,p<0.05)。

这表明情绪词语在认知加工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时间。

2.正确率:情绪词语组和中性词语组的平均正确率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情绪词语组的平均正确率略低于中性词语组,但差异不显著(t(19)=0.86,p>0.05)。

四、结果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认知加工差异:情绪词语在识别任务中的认知加工需要更多的时间,这可能是因为情绪词语在大脑中引起了更多的激活和注意力分配。

2.正确率影响:虽然情绪词语组的平均正确率略低于中性词语组,但差异不显著。

这可能表明情绪对于识别任务的正确性没有显著影响。

然而,本实验只对积极和消极情绪进行了比较,未包含其他情绪状态,如焦虑、压力等。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引言:实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领域,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探索和验证心理学理论。

本篇报告将介绍一项关于记忆和情绪之间关系的实验。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情绪对记忆能力的影响。

具体来说,我们想了解不同情绪状态下的人们在记忆任务中的表现是否存在差异,并进一步分析情绪对记忆能力的影响机制。

实验设计:我们邀请了50名参与者,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

第一组被要求观看一段悲伤的电影片段,而第二组观看一段欢乐的电影片段。

观影结束后,我们对两组参与者进行记忆测试,测试内容包括观看片段中的细节和情节。

实验过程: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向参与者解释了实验的目的并取得了他们的知情同意。

然后,我们播放了相应的电影片段,确保每个参与者都能够充分体验到对应的情绪状态。

观影结束后,我们给予参与者一定的休息时间,以便他们能够恢复到平静的情绪状态。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记忆测试。

参与者被要求回忆他们在观看电影片段时所看到的细节和情节,并将其记录在答题卡上。

我们对参与者的回答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以得出不同情绪状态下的记忆表现。

实验结果:通过对参与者的答题卡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两组参与者在记忆任务中的表现存在明显差异。

悲伤情绪组的参与者在回忆细节和情节方面表现更为出色,相比之下,欢乐情绪组的参与者在记忆任务中的表现较差。

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显示,这种差异可能与情绪对大脑记忆系统的影响有关。

悲伤情绪能够引起大脑内部记忆网络的激活,提高记忆编码和存储的效率。

而欢乐情绪则可能导致大脑处于更为放松的状态,减少了对细节的关注和记忆。

讨论与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情绪对记忆能力有着明显的影响。

悲伤情绪有助于提高记忆的效果,而欢乐情绪则可能对记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一发现对于我们理解情绪和记忆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本实验只涉及了悲伤和欢乐两种情绪状态,其他情绪状态下的记忆表现可能存在差异。

此外,个体差异和其他因素也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报告】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报告】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关键字】报告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编制教师刘小平专业:应用心理学班级:2006 级 2 班学号:20061341013姓名:吴立涛2008—2009学年第1学期教育科学院实验名称:简单反应时实验日期:2008年12 月9 日实验地点:心理实验室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测定个体视觉和听觉反应时所需要的时间,进而比较反应时的个别差异。

学习反应器和安慰呈现器的使用方法。

实验方法:1、检查反应器和安慰呈现器是否完好,并接通电源。

2、打开仪器,并预热三分钟。

分别进行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的视觉试验以及听觉的简单反应时实验。

3、正式开始测验:在呈现安慰时被时按下对应的按钮,并记录下错误的次数和反应放入时间,。

每个被试重复进行20次测试。

实验结果:实验结论:在试验中存在个人的反应时差异,有的人三项反应时时间普遍较短,错误次数也相对较少,而有的人只是在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或辨别反应时实验中的其中部分反应较快,说明在试验中被试还要受准确性与反应快慢权衡的影响。

实验讨论:在试验中,额外变量的控制也值得考虑。

例如将手指放在按钮上与否,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安慰呈现光线的强弱差异都有可能对被试的反应快慢与正确性产生影响。

附录:实验名称:棒触迷宫实验日期:2008年11 月日实验地点:心理实验室实验目的:1、学习棒触迷宫的方法。

并会使用棒触迷宫实验仪器。

2、通过动作学习的过程了解心理实验中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方法。

3、棒触迷宫用于研究运动学习及进程,动作技能的迁移,也可以比较动作技能形成的速度和所犯的错误次数和个体差异。

实验方法:(1)连接计数器和迷宫,接通电话,开启技数器,清零。

(2)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学会用小棒走迷宫,中间不要停顿,积极运用知觉、记忆、思维。

(3)被试自觉的闭上双眼,手拿小棒。

主试引导被试拿着的小棒放在迷宫起点。

然后发口令“预备,走”。

当被试听见“走”,从起点开始在迷宫中移动小棒直至终点为止。

颜色爱好实验解析

颜色爱好实验解析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颜色爱好实验实验时间:2014 年 5月 6日院系:人文社科学院班级:应用心理学1201班组别:七组颜色爱好实验实验报告摘要:本次实验通过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测定个人对颜色的爱好程度,并学习制作心理顺序量表。

心理顺序量表是较粗略的量表,它既没有相等的单位又无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出一个次序。

只是在一个分类基础上对事物进行分类,每一类别只具有序列性,并不表示数与数之间的差别是相等的。

心理顺序量表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一般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来制作心理顺序量表。

关键词:心理顺序量表、对偶比较法、等级排列法一、引言(一)背景介绍物理刺激可由物理量表来测量,但是心理量的大小却不能用物理量表来测量。

首先,这是因为刺激的物理值的变化不一定会引起心理上相应的一对一的变化:其次,有一些物理刺激本身就难以用物理量表来测量。

因此,心理量的大小只能用心理量表来度量。

心理量表大体上可以分为3类: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下面主要介绍一下顺序量表的制作方法。

心理顺序量表(ordinal scale)是一种较粗略的量表,它既无相等的单位,也无绝对的零点,只是按心理的某种标志把事物排成一个顺序。

从顺序量表上只能查出某事物在一定的心理量顺序中所处的位置。

心理顺序量表可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制作。

对偶比较法(method of paired comparison)是把所要测的刺激配成对,让被试判断在两个刺激中哪一个特性更明显。

若有几个刺激,则一共可以配成对的数目为n(n—l)/2。

由于比较时每对刺激或先后呈现,或同时呈现,都会产生误差(前者为时间误差,后者为空间误差),因此为了避免这些误差,每对刺激都要比较两次,互换其呈现的时间或位置。

这样,总的比较次数就共有n(n—1)次。

等级排列法(rank order method)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另一种方法。

对偶比较法是一种间接的方法;等级排列法则是一种直接的方法,它要同时呈现所有的刺激,让被试根据一定的心理特点,将其中最优的刺激(他觉得胜过其他刺激的刺激)排在第1位,把最差的刺激(他觉得与其他刺激相比都不如的刺激)排在最后,其他刺激依次排在中间,以等级(第1位为第1等)来表示与各刺激相应的心理量的顺序。

心理学真实验实验报告(3篇)

心理学真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名称心理学真实验研究:对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二、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为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假设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与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因素存在相关性。

2.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可以通过情绪调节训练得到提高。

四、实验对象随机抽取某高校10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50名,女性5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

五、实验材料1. 情绪调节问卷:包括情绪调节能力、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基本信息。

2. 情绪调节训练教材:包括情绪调节理论、技巧和方法等。

六、实验方法1. 问卷调查:对实验对象进行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收集实验数据。

2. 情绪调节训练:对实验对象进行为期4周的情绪调节训练,每周2次,每次1小时。

3. 重复问卷调查:在情绪调节训练结束后,对实验对象进行第二次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比较训练前后的变化。

七、实验程序1. 实验对象随机分组:将10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人。

2. 问卷调查: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收集实验数据。

3. 情绪调节训练:对实验组进行为期4周的情绪调节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

4. 重复问卷调查:在情绪调节训练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第二次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比较训练前后的变化。

八、实验结果1. 实验组在情绪调节训练后,情绪调节能力得分显著提高(p<0.05)。

2. 对照组在情绪调节训练后,情绪调节能力得分没有显著变化(p>0.05)。

3.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九、讨论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与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因素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2. 情绪调节训练对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3. 本实验结果为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十、结论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可以通过情绪调节训练得到提高。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论文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论文

一、引言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

本文以似动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以期为心理学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1. 对象选取西昌学院教师教育学院2018级应用心理学班2班同学1名作为被试。

2. 方法(1)实验材料:黑色背景、两个红色亮点。

(2)实验程序:将被试置于黑暗环境中,屏幕上呈现两个红色亮点,观察两个亮点之间的关系,包括先后出现、同时出现和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

在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两个变量的影响下,观察并记录被试对似动现象的感知。

(3)数据处理: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

三、结果1. 时间条件:实验结果显示,当两个亮点的时间间隔在50毫秒左右时,被试对似动现象的感知最为明显。

2. 空间条件:实验结果显示,当两个亮点的空间距离在5厘米左右时,被试对似动现象的感知最为明显。

四、讨论1. 时间条件:似动现象的时间条件表明,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先后呈现的刺激能够使被试产生似动现象。

这可能与人的视觉暂留现象有关,即视觉刺激在停止后,仍能在短时间内保留在视网膜上。

2. 空间条件:似动现象的空间条件表明,在一定空间距离内,先后呈现的刺激能够使被试产生似动现象。

这可能与人的空间认知能力有关,即人们对空间距离的感知在一定范围内是相对稳定的。

3. 实验意义: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为心理学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本文的研究结果也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如电影、电视的摄制和放映等。

五、结论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得出以下结论:1. 似动现象的时间条件为50毫秒左右。

2. 似动现象的空间条件为5厘米左右。

3. 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心理学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

六、参考文献[1] 韦特默,M. (1912). Die kinetischen Phänomene. Pflüger's Archiv für die gesamte Physiologie des Menschen und der Tiere, 64(1), 475-524.[2] 杨治良. 实验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 张春兴. 心理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心理学的实践报告范文(2篇)

心理学的实践报告范文(2篇)

第1篇一、引言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学科,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我们组织了一次心理学实践报告活动。

本次实践报告旨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探讨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同学们对心理学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践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增大。

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本次实践报告旨在通过案例分析,使同学们了解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心理素质,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践内容本次实践报告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案例分析2. 心理知识讲解3. 心理调适方法4. 实践总结与反思四、案例分析案例一:工作压力导致的焦虑小李是一名职场新人,由于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导致他出现了焦虑情绪。

他常常感到紧张、不安,甚至失眠。

通过心理咨询,小李了解到自己的焦虑情绪是由于工作压力过大导致的。

心理咨询师建议他调整工作节奏,合理安排时间,同时进行适当的放松训练。

案例二:亲子关系紧张小张是一名初中生,与父母的关系紧张。

他经常因为学习问题与父母发生争吵,导致家庭氛围紧张。

通过心理咨询,小张了解到自己的问题在于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以及对自己的期望过高。

心理咨询师建议小张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同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降低对成绩的期望。

五、心理知识讲解1. 压力与应对:压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关键在于如何应对压力。

心理学的压力应对方法包括:合理规划时间、调整心态、寻求支持等。

2. 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

心理学的情绪管理方法包括:认知重构、情绪宣泄、自我调节等。

3.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心理学的良好人际关系方法包括:有效沟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等。

六、心理调适方法1. 放松训练:通过深呼吸、肌肉放松等方法,缓解身心紧张,减轻压力。

2. 心理咨询:通过专业人士的帮助,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习应对策略。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编制教师刘小平专业:—应用心理学_________________ 班级:—2006 级2 班学号:013 _____________姓名:吴立涛_______________2008—2009学年第1学期教育科学院实验名称:简单反应时实验日期: 2008年 12月_9_日 实验地点:心理实验室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测定个体视觉和听觉反应时所需要的时间,进而比较反应时的个别差异。

学习反应器和刺激呈现器的使用方法。

实验方法:1、 检查反应器和刺激呈现器是否完好,并接通电源。

2、 打开仪器,并预热三分钟。

分别进行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的视觉试验以及听觉的简单反应时实验。

3、 正式开始测验:在呈现刺激时被时按下对应的按钮,并记录下错误的次数和反应放入时间,。

每 个被试重复进行20次测试。

实验结果:简单反应时0.350.1 0.05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次数0. 0.32982 0.2982 0.28980.25间时应反0.265 C 0 .207107'0.190501905 1905■18220 .1739二反应时间.20-%153____________ 0.24砂85 0.2;68实验结论:在试验中存在个人的反应时差异,有的人三项反应时时间普遍较短,错误次数也相对较少, 而有的人只是在简单反应时, 选择反应时或辨别反应时实验中的其中部分反应较快, 说明在试验中被试还要受准确性与反应快慢权衡的影响。

实验讨论:在试验中,额外变量的控制也值得考虑。

例如将手指放在按钮上与否,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 刺激呈现光线的强弱差异都有可能对被试的反应快慢与正确性产生影响。

附录:简单反应时邹航珂廖艳 周娜 邓红 付晓莉 杨洪荣/刘继华 吴立涛 王胜.48.81.80 .56.48.30 .83 .71.69.57.49 .56 .36 .38 .41.37.41.30.30 .34 .31 .38 .69.71 .50 .59 .39 .28 .32 .39 .23.43.23.41.31.30.36.53.29辨别反应时0.45 0.4235 0.4 0.35间时应反23(26!4090. 辨别反应时0.051357911 13 15 17 19次数0 32340128248240.2824 2575232620070.34880 3223 0.3235Q 勺156;5■■25O 12575 选择反应时次数I 选择反应时间时应反DescriptivesDescriptives实验名称:棒触迷宫实验日期:2008年11 月 ________ 日实验地点:心理实验室实验目的:1、学习棒触迷宫的方法。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的刺激呈现方式对被试反应时间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人类信息加工的机制和特点。

二、实验假设假设一:视觉刺激的呈现方式比听觉刺激的呈现方式会导致更短的反应时间。

假设二:简单刺激的呈现比复杂刺激的呈现会引发更迅速的反应。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选取了_____名年龄在 18 25 岁之间的大学生作为被试,他们均身体健康,视力或听力正常,且之前未参加过类似实验。

(二)实验材料1、视觉刺激材料:包括不同颜色、形状和大小的图片。

2、听觉刺激材料:涵盖不同频率、音调和时长的声音。

(三)实验设计采用 2(刺激类型:视觉、听觉)× 2(刺激复杂度:简单、复杂)的被试内设计。

(四)实验程序1、被试坐在安静、光线适宜的实验室中,面前放置一台电脑显示器和耳机。

2、实验开始前,向被试详细介绍实验流程和要求,并进行一定的练习,以确保被试熟悉操作。

3、每个试次中,先呈现一个注视点 500 毫秒,然后随机呈现一种刺激(视觉或听觉,简单或复杂),被试需要在刺激出现后尽快按下对应的反应键。

4、每次反应后,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

四、实验结果(一)数据收集共收集了_____名被试的有效数据,每位被试在每种实验条件下进行了_____次测试。

(二)数据分析1、对反应时间数据进行了 2×2 的方差分析。

2、结果发现,刺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_____) =_____, p < 005),视觉刺激的反应时间(M =_____, SD =_____)显著短于听觉刺激(M =_____, SD =_____)。

3、刺激复杂度的主效应也显著(F(1,_____) =_____, p < 005),简单刺激的反应时间(M =_____, SD =_____)明显短于复杂刺激(M =_____, SD =_____)。

(三)结果讨论1、视觉刺激反应时间短于听觉刺激,可能是因为视觉信息的处理速度相对较快,且视觉通道能同时接收更多的细节信息。

心理学的实验报告

心理学的实验报告

心理学的实验报告篇一: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1反馈对划线准确性的影响摘要:本研究考察被实验者在有反馈信息的条件下,对自己所画线段与标准线段是否更准确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表明有反馈组在有反馈所画线段的长度的情况下,有误差有显著的减少;无反馈组在没有反馈的情况下,误差减少并不显著。

关键词:信息反馈准确性控制因素一、导言本实验是心理学中研究因果关系的实验,有反馈一组是实验处理,无反馈一组是控制处理。

在心理学的历史中,很多人都做过有关信息反馈的研究,并得到了很多有意义的结果。

现在,信息反馈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学实验中。

鉴于信息反馈的重要性,本研究希望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进一步揭示信息反馈对遮挡划线准确性的影响,同时考察画线过程中的练习效应,以及练习效应与有无反馈的交互作用。

本研究分为有反馈和无反馈组,考察信息反馈对被试划线误差的影响。

本研究预期有反馈组被试的划线误差会显著减小,即表现出明显的练习效应,无反馈组被试的成绩与练习前相当,练习效应不显著。

二、方法2.1被试潍坊学院应用心理学同学10女7男做被试,年龄20~23,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右利手,以前均没有参加过类似实验。

2.2仪器和材料在一张10×10cm 2的白卡纸上画有一条2cm长的黑色直线。

有支架的活动遮版;短米尺,可量最小单位为mm。

6张白纸,编号为甲1、甲2、甲3和乙1、乙2、乙3;两只铅笔。

2.3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组间自变量分为有反馈和无反馈两个水平,各分配被试16人,男女匹配。

因变量为被试所划线段的长度与标准线段长度的误差,由直尺测量,精确到毫米的后一位。

本实验需要控制的变量包括:被试的眼睛距标准线段刺激的距离保持在30厘米,室内照明条件良好,并在所有被试完成实验之前保持恒定。

被试划线的姿势统一,即以右手前臂的中点为支点,手握在笔的二分之一处。

同时,所有被试均应没有参加过类似研究。

2.4实验程序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人,并注意男女匹配,分别接受有信息反馈(甲组)和无信息反馈(乙组)的任务。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信号检测论(有无法)实验报告摘要:运用信号检测论“有无法”,测定在不同先定概率下,4名女生被试对呈现信号和噪音的击中率和虚报率,计算其辨别力d’和判定标准 ,并绘制接受者特征曲线。

检测被试辨别力、判断标准的高低和面对不同先定概率下的反应偏向,测出被试对信号和噪音的辨别能力。

结论:1.被试的辨别力受先定概率的影响,在先定概率接近0.5时,被试的辨别力弱;2.被试的判断标准受先定概率的影响,在先定概率低时(为0.2),标准严格;3.不同被试的ROC曲线不同。

关键词:信号检测论、有无法、辨别力、判断标准、ROC曲线一.引言信号检测论是现代心理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阈限的理解,将个体的感受性和主观的动机、反应偏好等加以区分,从而解决了传统心理物理学无法解决的问题。

是以统计判定论为根据的理论基本原则是把刺激的肯定程度用有序的方法数量化。

信号检测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y,简称SDT,或称信号侦察论、信号觉察论)的研究对象是信息传输系统中信号的接收问题。

在心理学中,它是借助于数学的形式描述“接收者”在某一观察时间内将掺有噪音的信号从噪音中辨别出来。

信号检测论的理论基础是统计决策。

信号检测论本身就是一个以统计判定为根据的理论。

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某一观察到的事件,从两个可供选择的方面中选定一个。

人们要想作这样的决策,必须有一个选择的标准。

由于事物之间的区别并不那么明显,人在作选择决策时往往不是对就是错,因此当刺激超过这一标准时被试就以有信号反应,当刺激达不到这一标准时被试就以无信号反应。

信号检测论应用于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是:将人的感官、中枢分析综合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应用信号检测论中的一些概念、原理对它进行分析。

具体做法是把人类个体比作一个信号感受器,具有对信息辨别的感受能力能在信号的背景噪音不易分清的实验条件下根据可供选择的假说选定一个做为判断标准报告出现的是信号还是噪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心理学实验
实验名称:群体实验演示:画线的准确性
一、 问题(1分)
“知道结果”(反馈)的信息对画线准确性有何影响 二、 假设(1分)
H 0:如果“知道结果”(反馈)的信息对画线的准确性无影响,那么有反馈和无反馈两种情况下画线的成绩无明显差异。

H 1:如果“知道结果”(反馈)的信息对画线的准确性有影响,那么有反馈和无反馈两种情况下画线的成绩有明显差异。

三、 预期(1分)
“知道结果”(反馈)的信息,有反馈和无反馈两种情况下画线的成绩有明显差异。

四、 方法(4分)
2、 仪器设备(0.5分)
铅笔、直尺、橡皮、白纸
3、 变量(1分)
3.1自变量:有无反馈 3.2因变量:画线的准确性
3.3控制变量:纸张、直尺完全相同
4、 实验设计(1分)
单因素组间设计
5、 实验任务和流程(1分)
a. 让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两两组合,对坐在桌旁。

桌上放好画有黑色线段的白纸,
每人一张,两张完全相同。

b. 让B 组同学用纸或挡板遮住A 组作者的视线,使他看不到自己的画线的手和
画出的线。

c. B 组同学念指示语:“请你用平时写字的手那好铅笔。

眼睛看着这张白纸上的
班级:15应用心理学1班
姓名:刘明明 学号:2015326670025 实验日期:9.23 指导老师:胡信奎
的黑色竖线,用笔在旁边的白纸上画一根相同长度的竖线。

请你按照你看到的
长度来画,一直画到和看到的线一样长。

画的时候,你不能看自己的画线的手
和画好的线。

一共20次。

从左到右。

我会帮助你移动白纸,你手臂不要移动,
尽量画准确。


d.被试明白后开始实验。

A组同学完成20 条竖线后结束。

e.两组对换。

A组同学年指导语:“现在请你用相同的方法画线。

这次你每完成
一条线,我会告诉你结果。

但是,我只告诉你画的线是长了、短了还是刚好。

(误差<5%为刚好)。

请你注意自己画线的感觉,并记住这种感觉。

如果我告
诉你这次画长了,那么下次就画短一点。

一共画10次,我会帮助你移动白纸,
你手臂不要移动,尽量画准确。


f.每当B组被试画好一条线,主试尽快良好,立刻告诉被试结果。

移动白纸,
直到20条线画完。

g.A组重复无反馈的实验。

h.B组重复有反馈的实验
6、统计方法(可以体现在结果分析里)
用平均数、标准差和方差分析来进行统计分析
五、结果
1、单个被试的数据分析(数据+统计+分析:1.5分)
表1 单组被试画线长度与标准长度的误差(单位,n=40)
自变量
A(李夏涵)B(刘明明)
因变量
2.47±0.77 0.87±0.46
(mean±sd)
*配对t检验,无反馈(A)vs有反馈(B)
由表1可见,在无反馈的情况下,被试误差的平均数相对与有反馈组的误差平均数更大,说明在无反馈的情况下,所画线与标准普遍相差较大;同样的,A组被试标准差相对与B组的标准差更大,说明在无反馈组所画线的长度更加不确定。

2、全组数据的比较分析(数据+统计+分析:1.5分)
表2 全组被试画线长度与标准长度的误差(cm,mean±sd)
自变量
A(无反馈)B(有反馈)
因变量
2.11±1.23 0.87±0.39
(mean±sd)
SSt=∑∑(Xij—Xt)^2=92.38
SSb=n*∑(Xj—Xt)^2=26.52
SSw=∑∑(Xij—Xj)^2=66.86
dft=nk-1=33
dfb=k-1=1
dfw=n(k-1)=32
MSb=SSb/dfb=26.52
MSw=SSw/dfw=2.09
F=MSb/MSw=12.69
F0.01(1,33)=7.50
F>F0.01(1,33)
经方差分析发现,F>F0.01(1,33),达到显著性水平。

也就是说,在总变异中,两种方式的画线引起的部分变异显著的大于由误差引起的部分变异,因此应该认为三种实验处理之间有的差异显著。

六、讨论
A.问题
1. A、B的实验要交替进行,否则被试可能会出现疲劳现象,对实验的结果造成一
定的影响。

2. 不论A、B组在做实验时,主试一定要保证被试所画线不能出现重合现象,否则
在测量数据时会带来不必要的误差和麻烦。

B.假设和结果
实验结果证明,反馈对画线准确性有影响,可以提高画线的准确性。

与预期相符。

C.思考题
1.有反馈的时候,觉得心里有底,自己知道到底是长了还是短了,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感
觉调整,下次画线时就会改进很多
2.实验组做两次是因为要用有反馈来与无反馈作比较,讨论反馈对画线准确性的影响;
对照组做两次是为了与实验组作对比时能够控制其他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每次画20条线是为了减少偶然误差,使结果更加准确的反应被试的画线能力。

3.可以组间设计。

每组画线用不同的人来进行。

4.有练习效应和反馈效应
5.问题:可能无反馈组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画线长短或是未看到目标线段;也
可能是有反馈组被试未能得到正确的反馈。

方法:有效遮挡被试视线,快捷准确的给出反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