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幼苗长大了》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幼苗长大了》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幼苗长大了》优秀教案2.幼苗长大了【教材分析】本课的学习内容是衔接上节课种子发芽了,学生在继续观察长出根的小苗后,发现有根、茎、叶的变化,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聚焦学生的思维。

其中,根与茎是构成了植物的主干部分,是植物形态结构上作重要的部分。

本课主要内容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观察并描述西红柿或黄瓜的幼苗,了解其形态特征。

第二部分:探究根的作用,了解根有吸水和固定等作用。

第三部分:观察茎的位置,探究茎的作用,知道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树枝树干都是茎。

第四部分:观察叶的构造,研究叶的作用,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植物没有叶子不能成活。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在低年段过程中有过初步认识多姿多彩的植物,有栽小葱的经历,因此对于植物以及根、茎、叶的名称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植物各个部分的作用和功能还不完全理解,特别是根、茎的作用以及叶的基本构造和作用,学生还不太了解或者了解不够全面。

对于常见植物的研究,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认识植物的根、茎、叶。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够用语言和数据描述西红柿和黄瓜幼苗的形态特征。

2.说出茎的作用。

3. 说出叶的构造和作用。

科学探究:1.通过实验,发现茎的作用是输送养料。

2.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叶有制造养料的作用。

科学态度:1.乐于长期照料植物,认真进行观察记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植物是人类耐以生存的资源,要认识和保护植物。

【教学重点】说出茎的作用,及叶的构造和作用。

【教学难点】长期观察并能记录植物的生长。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芹菜茎、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花盆。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1.师:同学们,我们在上一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别播种了西红柿和黄瓜的种子,经过一周的生长,种子有变化吗?有什么变化?生:种子发芽了。

2.师:第几天发芽的?生:第____天。

3.师:发芽后的西红柿或者黄瓜,我们把它称为西红柿幼苗或黄瓜幼苗。

苏教版科学三下《认识液体》优秀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三下《认识液体》优秀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三下《认识液体》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液体》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液体的特征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以生活中的液体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性质,从而提高学生对液体的认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适合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液体并不陌生。

但学生对液体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对液体的性质和特点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交流,深入了解液体的性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液体的特征和性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液体的特征和性质。

2.难点:液体性质的实验验证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液体的性质。

2.运用观察法、实验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生活中的液体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液体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液体的定义和特征,引导学生了解液体的基本性质。

3.观察与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液体的特点,进行实验验证液体的性质。

4.交流与分享:小组内交流实验结果,分享液体性质的认识。

5.总结与拓展:总结液体的性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6.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液体性质的认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突出液体的特征和性质。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液体特征和性质1.液体有固定的体积,没有固定的形状。

小学科学_ 认识液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  认识液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认识液体-科学-小学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三课。

二、课题:认识液体三、教材简析:本单元是依据物质世界板块中关于“物体的特征”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它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和液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现阶段完成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体现“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需要多种多样的方法的设计思想。

《认识液体》是本单元的第三课,学生已学习了《认识固体》。

了解了固体的一些性质,因此,我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认识液体。

本课是以液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液体,了解液体的常见性质,引发学生对液体其他性质的认识。

在探究液体性质的过程中,学会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研究以及运用多种方式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实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目标。

四、教学目标:1、能运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有性质。

2、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片等多种方式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3、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知道液体的颜色、味道、轻重、流速、表面张力等性质。

4、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快乐。

五、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知道不同液体的的特点和他们的不同性质。

五、教学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活动规律,,运用简单易行的科学探究活动展开整个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讨论研究方法——实验验证——得出结论逐步完成教学目标。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根据学生在上一课中所学《认识固体》的知识,引出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认识液体》。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猜猜这些常见液体是什么?并说说自己凭什么来判定。

我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板书:颜色、透不透明、气味、味道,接着向学生交代这些都是液体具有的特点,在科学上把这些特点叫做性质(板书:性质)这样以旧引新的导入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急于了解、认识液体的其他性质。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1一、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很有特色,教材的编写者将知识、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既注意到激发并呵护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又尽可能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全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科学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教学,一个是通过《植物的一生》、《关心天气》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进行长期的连续的观察、记录、研究,从而发展学生认真、细致、坚持性等科学态度,这样的训练能克服浮躁心理,对学生学习专一的做一件事很有帮助。

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变化规律有周期性的和无周期性的事实。

另一个是通过《土壤与生命》、《固体和液体》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角度的认识和描述,从而发展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个物体,并且通过探求土壤奥秘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对土壤产生亲近感并心存感激,意识到土壤和人类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可以和《植物的一生》相结合,使得研究土壤和种植活动互相结合。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是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对植物的一生做较深一层的研究。

同时引导学生开展一次长周期的“种植物”活动,也是对一个生命周期作连续观察、记录、描述活动的开始;是孩子们真正去“种”的第一个活动;更是一次亲身经历植物生长每一个阶段的活动。

希望老师们要做实这个活动,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们了解种子、花的结构和作用,学会一些基本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物质世界。

这一单元的编写与《土壤与生命》有相似之处,都是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和描述一个具体事物,并且,不是单纯地认识固体或液体的性质,而是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大量、反复的实验,认识固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液体与液体之间的关系,以此培养学生比较全面、客观的认知能力。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小学科学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接下来,我们将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教材的整体结构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在整体结构上呈现出清晰的脉络和合理的布局。

教材通常以单元为组织形式,每个单元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涵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多个领域。

例如,在“生命世界”这一单元中,教材从植物、动物的生命特征入手,逐步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这种由浅入深、逐步递进的编排方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助于他们系统地构建科学知识体系。

二、教材的内容特点1、贴近生活实际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选取了大量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作为教学素材。

比如,在讲解“物体的运动”时,以常见的交通工具、体育活动中的运动形式为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注重探究活动苏教版教材强调通过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材中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实验、观察、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溶解”这一课题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溶解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从而得出溶解的相关概念和规律。

3、体现科学方法教材在内容编排中注重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如观察、比较、分类、推理等。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科学方法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4、涵盖前沿知识虽然是小学教材,但也适当引入了一些科学前沿的知识和成果,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比如,在介绍宇宙科学时,提及了最新的天文观测技术和发现。

三、教材的呈现方式1、图文并茂教材中配有大量生动形象的图片、图表和示意图,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

同时,精美的插图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语言简洁明了教材的文字表述简洁易懂,符合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认知特点。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3《认识液体》教学设计1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3《认识液体》教学设计1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3《认识液体》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3《认识液体》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液体的特点,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对液体进行分类。

教材内容丰富,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掌握液体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交流能力,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较为浓厚。

但学生在液体方面的知识储备有限,对液体的特点和分类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他们建立液体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液体的特点,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对液体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液体的特点,液体分类的方法。

2.难点:液体分类的依据,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液体样品、实验器材、教学课件。

2.学具:实验记录表、液体样品、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液体样品,引导学生关注液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液体的特点,如: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等。

然后讲解液体分类的方法,如:按照物质组成、温度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液体的特点,尝试对液体进行分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液体分类的依据。

学生互相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液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教案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教材分析】本节课为新版本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第一课题。

基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材料有了基本的认知,本课将继续从三个层面来丰富学生对材料及现代科技的感性认识。

第一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通过调动各种感官器官去观察、触摸发现身边的材料,并尝试用生活经验来分类。

第二阶:理性认识阶段。

能根据材料的不同用途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

第三阶段:对比总结。

分析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不同,并能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许多物品,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常识,认识物品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

但是并不具备对物品进行分类的思想,至于各种材料所具有的特性,就更不能明白了。

因此,本节课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生活物品的探究兴趣,并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描述的能力。

以期树立学生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讲授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1.知道生活中材料的简单分类。

2.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力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讲授重点】探究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之处。

【讲授难点】了解身边物品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多寡的原因。

1【讲授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烧杯,镊子,酒精灯,火柴,石棉网、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展示几件物品——塑料直尺、铰剪、桌子、窗帘等。

请问: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设计企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材料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度。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3《认识液体》教学设计3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3《认识液体》教学设计3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3《认识液体》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3《认识液体》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认识固体》、《认识气体》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认识液体及其特性。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生活中的液体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液体的特性和液体的微观结构,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液体的特性,并激发学生对液体微观结构的好奇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液体,了解液体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乐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液体,了解液体的特性。

2.难点:理解液体的微观结构。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发现液体的特性,理解液体的微观结构。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实验器材,如各种液体、容器等。

2.学生准备:学生自带一些液体物品,如矿泉水、牛奶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认识固体》、《认识气体》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然后,教师展示一些液体物品,如矿泉水、牛奶等,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液体的定义和特性,让学生初步了解液体的概念。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液体物品,并讨论它们的特性。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液体的特性。

实验内容包括:液体的形状、液体的流动性、液体的高度等。

教师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液体特性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是学生在学习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固体和液体的特性。

本单元共安排了4课时的教学内容,分别是《固体的特征》、《液体的特征》、《固体和液体的分类》和《固体和液体的利用》。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固体的特征。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基本概念,对物质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和观察方面,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固体的特征,能运用固体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固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固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固体的名称,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固体的特征:(1)观察固体:学生观察教师提供的固体模型,说出固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

(2)实验验证: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固体的硬度、密度等特征。

(3)讨论交流: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固体的特征。

3.应用固体特征: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固体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4.总结固体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固体的特征。

5.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固体的特征,并进行记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形状、大小、颜色•硬度、密度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实验等环节的参与情况。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和生命周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单元包括5课,分别是《种子的旅行》、《生根发芽》、《叶子与光合作用》、《开花结果》和《生命的延续》。

这些内容涵盖了植物生长的各个方面,从种子的传播、生根发芽、叶子与光合作用、开花结果到生命的延续,系统地介绍了植物的生长过程。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但对于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命周期可能还缺乏系统的了解。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观察和研究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和生命周期,提高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命周期,掌握植物的生长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研究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命周期产生兴趣,增强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命周期,掌握植物的生长特点。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研究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材料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探究:学生分组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提出问题并讨论。

3.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和讨论,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命周期,引导学生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

4.实践:学生进行植物生长的实验或实践活动,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过程。

202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教案

202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教案

202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物与环境》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植物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能力,并培养他们关爱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但对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关爱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植物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能力;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关爱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植物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准备实验材料,如植物、土壤、水等;3.布置教室,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植物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实例,如沙漠中的植物、水中的植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植物是如何适应和改变环境的。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实验,如种植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植物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方法,分享自己的感悟。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植物与环境问题,如校园绿化、家庭养花等,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关爱植物、保护环境。

2020年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020年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科目: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1.种子发芽了【教材分析】《种子发芽了》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课程内容属于“生命科学领域”中年段要求。

四课内容按照自然顺序编排:从播种到收获,从发芽到结果,依次展开对植物生命过程的观察与记录,对植物各部分形态和功能进行观察与探究。

本课首先介绍种子的多样性;然后共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时间关系,本课将种子发芽的过程研究放在课外,使学生可以将课堂继续下去,在生活中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观察一周后有的发芽、有的没发芽的情况会自然而然引起学生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兴趣。

在学生的前概念里很多人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必备条件。

由此可见,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也会有前概念的模糊,学生的判断容易出错,需要继续探究。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够收集不同植物的种子,了解到种子形态的多样性。

2.知道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是种子能否萌发的基本条件。

科学探究:1.能够理解种子萌发实验的设计,并初步认识种子萌发的条件。

科学态度:1.珍爱生命,意识到植物种子的价值,种子萌发的意义。

【教学重点】能够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教学难点】做好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探究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蚕豆种子、苹果种子、松子、冬瓜、红枣种子、广口带盖的瓶子(6个)、水、纸巾。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几天过去了,你们的种子发芽了吗生:交流种植后的现象。

师:黄瓜种子很多都发芽了,很棒,发芽后隔断时间要记得浇水哦。

西红柿的种子还没发芽,不要着急哦,过几天可能就发芽了呢!孩子们每天都要观察哦。

二、认识种子多样性1.师:老师之前让大家带来一些其他的种子,你们带来了哪些种子呢生:介绍带的种子。

2024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观察天气》教案

2024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观察天气》教案

2024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观察天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观察天气》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天气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天气、记录天气变化的能力。

通过观察天气,学生可以了解天气的变化规律,增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天气的定义、天气变化的原因以及如何观察和记录天气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对于天气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天气变化的原因可能还不太清楚,需要通过课堂讲解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观察天气的方法和记录天气的方式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示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天气的定义,知道天气变化的原因,学会观察和记录天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记录天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的定义和变化原因。

2.观察和记录天气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讨论法等,结合多媒体教学和户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天气变化的图片、视频等。

2.户外实践活动材料:观察天气的工具(如温度计、湿度计等)、记录天气的表格等。

3.教学参考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天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的定义,解释天气变化的原因,让学生理解天气的变化是自然现象。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如何观察和记录天气,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观察和记录。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天气现象,互相交流观察和记录天气的方法。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如出行、穿衣等,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观察和记录天气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观察天气的作业,要求学生每天记录天气,并在下一节课分享。

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说课稿

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说课稿

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植物的生长、植物的繁殖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有趣的故事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

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体验科学的乐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

但是,对于植物的生长过程,他们可能只有一些模糊的认识,缺乏系统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认识植物的生长过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种子的结构,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认识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植物的繁殖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体验科学的乐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条件,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繁殖方式。

2.教学难点:种子萌发的条件,植物的生长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材料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过程。

2.探究种子结构: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了解种子的结构,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种子萌发的条件。

3.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种子萌发过程,验证之前总结的种子萌发条件。

4.认识植物生长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如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5.探究植物繁殖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实物,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如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6.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植物生长过程的模型,加深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12课《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区别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图片和实例,使学生对天然材料如木头、石头、棉花等和人造材料如塑料、玻璃、钢铁等有直观的认识,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分辨和运用这些材料。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和分辨不同的材料。

但学生对人造材料的概念可能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区别,能够分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区别及应用。

2.难点:人造材料的概念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实践活动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图片、实物、材料样品、活动器材等。

2.学具:每人一份材料样品、活动器材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并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些材料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 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介绍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定义、特点和应用,通过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提供各种材料样品和活动器材,让学生动手操作,分辨和归类材料。

4. 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掌握情况,并给予指导和纠正。

5.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合理使用这些材料?”并分享一些环保和节约资源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材料的重要性。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

本单元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音乐的基础知识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听觉敏感度和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学生对声音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在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探究声音的奥秘。

此外,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掌握音乐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听觉敏感度和音乐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音乐基础知识。

2.教学难点:声音传播的原理,音乐节奏的感知。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声音的奥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听辨不同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观察实验,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探究声音的传播: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4.探究声音的特性: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了解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感知能力。

5.音乐知识学习: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包括节奏、音符、音阶等,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0《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0《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0《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传播》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十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以及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传播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声音传播的条件和传播速度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认知盲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声音传播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传播原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传播条件。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传播过程。

2.讲解法:教师对声音传播的原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心得体会。

4.提问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声源(如音叉)、振动器、距离尺、计时器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学习材料:教材、实验报告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声音传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声音传播的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吗?”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如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的声音。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的条件和速度。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声音的传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实验结束后,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单,总结实验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单元概要分析在我们生活周围;随处都可以看到土壤;乡村的田野里;城市的花圃里……只要有绿色植物;土壤就必然地为其提供着营养。

许多小朋友在田地或花圃边玩耍的时候;会发现土壤里有许多秘密——土壤里面有虫子;岩石等。

他们也许会在菜园肥沃的土壤中栽上鲜花或果实的种子;或者挤压潮湿的黏土来塑成各种有趣的形状。

本单元就是在孩子们对土壤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简单实验;学习怎样鉴别土壤中的沙;黏土和腐殖质;探究植物怎样在不同的土壤中生长;并且能够观察到在虫子的帮助下;枯死的植物是怎样分解并变成土壤的一部分的。

在本单元;将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主要成分;研究土壤;生物;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关于土壤的概念;促进学生探究技能的提高;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单元从实用价值出发;引导学生从了解土壤概况开始;去了解土壤的成分;肥力以及如何保护土壤;呈逐渐深入的编排体系。

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组成本单元的四课;第一课;“我们周围的土壤”。

说明土壤的存在并了解学生关于土壤知识的原有概念。

通过组织学生到现场实际观察土壤;让学生亲近土壤;直观认识土壤的组成;了解土壤与生物的关系。

第二课;“了解土壤"。

以指导观察为手段;引导学生在观察中逐渐深入地认识土壤。

这方面内容包括五个部分;第三课;“肥沃的土壤"。

揭示土壤存在肥力差异;腐殖质的来源以及腐殖质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改良土壤的方法;并通过做肥料袋的活动进一步懂得有机质是怎样转变成腐殖质的;使学生加深对用有机质改良土壤方法的理解。

第四课;“土壤的保护”。

探讨土壤与生物;人类之间的关系;认识土壤的重要性;了解人类的哪些行为危害着土壤;并通过有植被和无植被土壤蓄水性和水土流失的对比实验;体会植被破坏对土壤的破坏力。

其后;指出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滥用土地;开山毁林等活动正在破坏着土壤;教育学生行动起来;积极保护土壤。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单元概要分析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中;学生已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进行了观察讨论;建立了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

本单元将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对植物从种子的萌发到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功能做较深一层的研究。

同时引导学生开展一次长周期的“种植物”活动;这是对一个生命周期做连续观察;记录;描述的活动;是一次亲身经历植物生长每个阶段的活动;伴随着这个种植活动;可以围绕进行一些探究性学习;学会观察;测量;收集证据;积累资料等科学方法。

“种植活动”虽然是条“隐线”;却意义深远。

学生可以通过亲自栽种植物的活动;对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连续的观察;记录;描述;从而建立一个“生命周期”的概念。

正是考虑到“隐线”的重要性;在本单元中的每一课都提示学生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并做好日记;不断提醒;激励学生将种植活动进行到底。

教学时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周期为1~2个月的植物去种植;如;油菜;蚕豆;辣椒;小西红柿;凤仙花;西瓜等。

在种植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坚持长期观察。

“贵在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也是本单元的一个主要目标。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单元概要分析本单元是依据物质世界板块中关于“物体的特征”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它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和液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现阶段完成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体现“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的设计思想。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认识固体以及固体的性质。

包括“认识固体”和“把固体放到水里”两课。

在“认识固体”一课中;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手段;区分固体和液体;探究固体的自身特点;使学生对固体形成总体认识。

在此基础上;研究固体混合后体积的变化和重量的不变;将学生对固体的认识引向深入。

在“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实验;认识固体进入水后的两种显著现象;即沉浮;溶解。

教材取材于生活现象;引领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开展实验;将生活与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认识液体以及液体的性质。

包括“认识液体”和“把液体倒进水里”两课。

“认识液体”一课研究的是液体的属性;即形态;密度;黏稠度等;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描述;认识一些液体的特点;懂得全面认识事物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

“把液体倒进水里”一课研究液体的相互作用;即溶解;分离与混合等现象。

引导学生遵照科学探究的过程需求;开展研究活动;发现液体间的相互作用所表现出的液体属性以及液体的变化。

3.了解改变沉浮状态的方法并感知其中的原理;即“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

该课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所示的研究主题;开展一系列的实验活动;渗透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四单元关心天气单元概要分析本单元是根据小学科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天气变化现象和对天气的观测;以及天气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

通过认识现象和展开观测活动;使学生更加关注天气;初步掌握观测天气的方法;加深对天气变化的认识。

由于小学生在通常情况下只是被动地关心天气和接受天气变化的事实;在成人的要求或指导下改变衣着;以及在气温和环境的变化下被迫地改变行为方式;缺乏主动关注天气;了解与认识天气变化的主动意识和行为;所以;本单元的建构充分体现了调动主动学习意识进行有意识学习的理念;将学生从被动应对者导向主动探究者。

学生在长期的生活体验中;对天气以及气象变化总会有一些认识和了解;然而;这些认识大多数仅停留在对现象的观察层面上;未能进行准确的测量和记录;也未与随季节变化而导致的生产生活以及生物的活动变化建立对应的关联。

本单元正是基于此点;采用总——分——总的整体布局与逐渐引申的结构来引导学生认识天气的变化。

其总——分——总的整体布局表现在先从讨论今天的天气情况人手;导引出天气预报和气象符号以及天气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为下一阶段测量气温;湿度;降水量;风力风向做好铺垫。

而接下来的分则是教会学生如何观测记录气温;降水量;风力风向以及统计相关数据;寻找规律。

其后;又在观测记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季节的特征;引导了解相对宏观的天气变化。

在逐渐引申方面;本单元的最后一课的“气候与季节”与本单元首课“今天天气怎么样”遥相呼应;将某日的天气情况扩展到季节变化和气候特征。

同时;“今天天气怎么样”只涉及人的生产生活与天气的关系;而“气候与季节”还涉及到动植物的变化;并通过连续观察活动再一次扩展和延伸学生的视角。

综合整体布局与逐渐引申的结构;本单元围绕天气这个主题;分三层展开次级主题;引导学生认识天气现象;关心天气变化。

第一次级主题为天气与我们。

即本单元首课“今天天气怎么样”;概要介绍天气的变化;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其主要内容为四个子项;其一;说明我们都关心天气变化;以导引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其二;交流了解天气预报的途径;认识气象符号;为第二次级主题的展开做好铺垫。

其三;介绍古今预报天气的方法;激发学生在第二次级主题活动中进行气象观测的兴趣。

其四;承接第一子项的内容;将视角引向天气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为第三次级主题的展开埋下伏笔。

第二次级主题为天气测量。

其紧接第一次级主题活动中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关注;用“气温是多少”;“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风"三课来指导学生进行气象观测活动;介绍观测以及记录气温;湿度;降水量;风力与风向的方法和手段;并教学生自制雨量器;风向标和风力计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观测和记录。

希望学生通过长期观测;为他们了解气候变化做好经验储备。

第三次级主题为气候变化。

该次级主题以“气候与季节”一课为载体;与第一次级主题遥相呼应;总括在不同季节里气候变化的特征;扩展学生对天气变化的认识。

在学生不断深入学习的基础上说明天气现象存在规律性;季节的气候特征影响动植物的生活方式;从而将季节与生物的生命活动周期贯串起来;为学生以后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奠定基础。

由于本单元教学涉及到对气温;湿度;降水量;风力与风向等气象要素的观测;需要客观天气条件的支持;所以;可以不必完全依次上“气温是多少”;“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风”等课;可针对天气情况;自主调整第二次级主题中教学活动的时间顺序;以便学生切实在实践中学会观测。

此外;为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季节特征;可将第五课调整至当地秋去冬来时上。

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单元概要分析一;本单元主要建构依据;本单元主要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以下两个部分的要求建构的;第一;分目标中“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能运用自己的感官;简单工具或通过实验等方法;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证据”;“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自然;了解科学;了解周围事物奥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第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二;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观察与测量是收集证据的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手段;本单元将这两个方法合在一起进行介绍并实施对学生的训练;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对这两种方法而言;观察是测量的基础;测量促使观察更加准确;因此;本单元从两个方面人手展开;第一方面;观察。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观察不仅是基本的收集问题证据的方法与技能之一;也是其他两种收集证据的基本方法;即调查与实验方法的基础。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观察是学生首选的;最便利使用自身感官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形式。

所以;教材试图通过三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感受;体会。

其具体意图如下;首先;观察不仅是视觉的;而是需要运用多种感官的。

这是为了避免学生出现将观察只等同于用眼睛看的偏误。

其次;观察不仅是运用感官的;还常常是借助于观察工具的。

第三;观察不仅可以单一地运用感官或工具;有时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和多种工具。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观察不仅是一种趣味;而且是一种科学素养;我们应该认真思索前人关于“观察;观察;再观察”论述的深刻含义。

第二方面;测量。

此方面的内容起于观察;而又精准于一般的观察;教材虽然没有给测量下文字定义;但是;从指导学生科学探究的角度;在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活动中;通过追求科学;客观的观察结果;将观察引向精确化;技术化;从而可以使其应用于描述;运算和比对等;促进学生逐渐学会规范地进行科学探究。

本部分从置疑我们的感官是否可靠开始;在学生多种力所能及的测量活动中;先研讨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测量工具;后研讨用什么测量工具能够测量什么;并进行实测练习。

最后;指导学生将难以量化的对象大约地估算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