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课件第9-10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价值观是不能通过传授与灌输获得的。
(三) 价值澄清的四大要素、三大阶段以及 主要方法
拉斯等人提出了价值澄清的四大要素: 关注生活、接受事实、深入思考、培养能 力。 三个阶段和七个步骤: 第一阶段为选择阶段: (1)完全自由选择; (2)在尽可能广泛的范围内自由选择; (3)对每一个可选择途径的后果加以充分
第九章 德育
第二节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规律制定德育原则、选择德育 方法、组织德育活动的主要依据,在德育中 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德育过程的要素
从德育过程的内涵来看,构成德育过程 的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标、 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德育过程是诸多 因素按一定的关系构成的相互作用的矛盾 运动过程。
三、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一)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一般认为,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以《小
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纲要》为指导, 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道德教育 (2) 思想教育 (3) 政治教育 (4) 法制教育
(二)《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纲要》
从《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纲要》 对德育内容的规定来看,一方面,德育内 容的一些提法反映了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和 路线、方针、政策的变化和需要;另一方 面,德育内容日益丰富、全面,这是德育 实践与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的结果,也是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提出的新要求。
及,不能苛求; ➢ 一贯到底,前后一致。
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是指在德育工作中, 学校方面应主动协调家庭、社会等多方面 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 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 整体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七、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教育影响的连续性是指有计划、有系统、 前后连贯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从德育的目的和结果来看,德育过程是促进思 想品德形成并使受教育者形成自我教育能力的过 程。
第九章 德育
第三节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 准则和要求,依据德育任务和德育过程的规 律制定,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是指在思想品 德教育过程中,要面对学生集体进行教育,并用 个别教育中的问题教育集体。这一原则是由苏联 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马卡连柯又将其称为 “平行教育”原则。 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二)主要观点
(1) 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 个人的道德可得到改变;
(2) 社会环境、文化、榜样强化是影响人 的道德发展的主要因素;
(3) 德育过程要充分认识到这些因素,重 视榜样的作用和强化的方法的运用。
(三)特征与评价
基本特征 ➢该理论注重研究青少年儿童道德行为的形
成问题; ➢该理论强调儿童行为的习得主要是观察榜
➢ 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班集体; ➢ 通过集体教育个人,又通过教育个人巩固和促进集体的发
展; ➢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相结合; ➢ 正确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二、知行统一
知行统一原则是指在思想品德教育中, 把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品德行为习惯,做 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知是行的先导, 行是知的检验。 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考虑之后进行选择。
第二阶段为赞赏阶段: (1)喜爱作出的选择并感到满足; (2)乐于向公众宣布自己的选择。
第wk.baidu.com阶段为行动阶段: (1)按作出的选择行事; (2)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在拉斯等人的《价值与教学》中提到的 方法有19种之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澄清应答法。 2、价值表填写法。 3、价值观延续体法。
第九章 德育
第四节 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指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 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完整品德的方法。
当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说服 教育、陶冶教育、实践锻炼、自我教育、 榜样示范、品德评价。
一、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 讲道理,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使 学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是指在德育 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 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与 爱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 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 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德育工作; ➢ 教师要尊重、信任和热爱学生,但不能溺爱; ➢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合理、明确、具体、力所能
二、情感陶冶
情感陶冶是通过自然地、特别是教师自觉 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利用自身的教育 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 并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三、实践锻炼
实践锻炼是指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 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 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四、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指在教育者的启发和指导下,受 教育者对自己的品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 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以提高 品德水平,形成良好品德习惯的方法。
(四)特征与评价
基本特征是: ➢该学派企图探讨一种不受各种各样具体道
德内容、道德准则和道德观制约的普遍适 用的价值观发展形式; ➢该学派理论通俗易懂,便于在学校实践中 推广运用; ➢这一学派的思想根源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有 关。
四、社会学习模式
(一)理论前提 社会学系模式强调以行为的研究为主线
来讨论道德教育问题,着眼于儿童青少年 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之间的联系,特别 重视环境对道德形成的作用。
(二)德育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 德育的对象是人的品德,德育的目的在于 促进人的品德的发展;但是,品德发展的 途径不仅仅是德育
• 德育与其他各育间是有机统一、和谐共生 的辩证关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之间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 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
二、德育任务
德育任务是德育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 成、发展中所要达到的要求。为一定教育 目的所决定,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 要求,并为其服务。 我国德育任务表现出以下特征: (1)社会主义现实性和共产主义方向性 (2)全面性 (3)层次性和针对。
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一)道德发展阶段论
三水平六阶段论:
①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主义取向阶段。
②习俗水平:第三阶段:人际和谐也称“好孩子”
定
向阶段。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
的道德定向阶段。
③后习俗水平也称原则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 道德定向阶段。第六
阶段:普遍原则的道
三、价值澄清模式
(一)理论前提
价值澄清模式是指使受教育者通过价值评价和 选择的学习,获得最合适和清晰的个人价值观的 一种道德教育模式”。
(二)主要观点
➢ 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通过一种“评价过程” 来促进形成一致的价值,以帮助人们减少价值的 混乱;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是随着个人经验的变 化而变化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永恒的,而是 多变的、相对的;
德育过程内部各要素之间及其与影响德 育的外在因素之间,构成德育过程的矛盾 运动。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德育过程的规律应该基于对德育过程基本矛盾 的认识。
从德育的依据来看,德育过程要依据社会对德 育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发展规律进行。
从德育的动力机制来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 思想矛盾内部转化的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 意、行等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
查监督; ➢ 养成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行为和习惯。
四、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是指在德 育过程中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 因素,抑制不良影响,并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促进学生品德健康、顺利地发展。 ➢ 全面了解学生,既看到优点,也看到缺点; ➢ 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自觉开展品德内部矛 盾斗争,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 一视同仁,不偏爱优秀生,不讨厌后进生,对后 者尤需热情、诚恳、耐心; ➢ 把发扬优点作为教育的依据,据学生特点因势利 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第九章 德育
第五节 德育途径
一、直接道德教学 直接道德教学是指,通过开设专门的道德
课程向学生系统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教 授德育知识。
二、间接道德教育
(一)通过各科教学进行 德育既可直接地教授也可以融于各科的教 学之中,在教学之中进行德育。
(二)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进行的所有 的教育活动的统称。
会的崇高道德教育目标; ➢该学派在方法论上的重要特征是两难故事
法。
简要评价
道德认知理论过分地强调人道德认知结 构的发展,对于道德发展中情感、意志、 行为的关注不够。德育过程是一个整体的 实施过程,只强调认知的作用,显然是有 失偏颇的。
二、体谅模式
(一)理论前提 体谅模式也称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
的沟通在道德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f) 以母爱式的关心为道德教育的途径。
(三)特征与评价
基本特征 ➢麦克菲尔和诺丁斯在著作中都曾指出其理
论原理受布贝尔(M.Buber)“我—你”关 系的影响; ➢注重调查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对他 们周围的成人,主要是教育者和家长的看 法; ➢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样示范的结果。
社会学习模式成功地吸收了行为主义学派和认 知主义学派的理论,以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探讨了 人类学习和道德形成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想 观点,也进一步拓宽了学校德育研究的领域和实 践。
(三)织建立一些学生的团体,主要是共青 团、少先队、学生会,让学生在集体的协 作中互相学习获得品德的发展。
(四)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之 一,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通过劳动获得 情感体验,从而促进思想品德的提高。
第九章 德育
第六节 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是指在一定德育理论指导下形 成的、较有特色而且相对稳定的集德育理念、 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等组合在一 起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一整套德育运作模 型。
第九章 德育
德育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德育概述 德育过程 德育原则 德育方法 德育途径 德育模式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概念 (一)德育的内涵及外延
德育即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品德的教育,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 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是这 些教育活动的总称。狭义的德育一般指道德 教育。
是由英国教育家彼得· 麦克菲尔(Peter Mcphail)和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内 尔· 诺丁斯(Nel Noddings)创立的。
(二)主要观点
a)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道德教育的课程。 b)道德教育应该促进发展成熟的社会判断和
行为。 c)要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 d)反对用高度理性化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 e)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关心,强调感情
➢ 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学生思想实际进行理论教育, 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 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判断能力; ➢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品德实践活动,使学生在
行动中养成良好习惯,形成优良道德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 教师自身要把身教与言教结合起来,做好知行统一的表率。
三、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是指在德育 过程中以事实、道理、榜样等进行启发诱 导,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同时制定必要 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
➢ 坚持正面说理,疏通引导,启发自觉; ➢ 树立先进典范,运用榜样示范; ➢ 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分为辅,培养自尊心、上进
心; ➢ 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定期检
德定向阶段。
(二)“公正群体”的道德教育途径
公正群体途径主张给学生更多的民主参 与机会,反对道德说教和灌输,主张利用 学校环境氛围和伙伴之间相互影响的教育 资源促进儿童道德向前发展。
(三) 特征与评价
基本特征 ➢该学派是西方研究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
集大成者; ➢该学派的公正群体途径也很值得肯定; ➢该学派提出与其他各派不同的超越世俗社
五、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以正面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 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六、品德评价
品德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 想言行作出判断的方法,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 段。
以上德育方法各有特点与作用,都是进行德育所 不可缺少的,但又不是万能的,在整个德育过程 中它们是不可分割、彼此有机联系着的整个方法 体系,并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三) 价值澄清的四大要素、三大阶段以及 主要方法
拉斯等人提出了价值澄清的四大要素: 关注生活、接受事实、深入思考、培养能 力。 三个阶段和七个步骤: 第一阶段为选择阶段: (1)完全自由选择; (2)在尽可能广泛的范围内自由选择; (3)对每一个可选择途径的后果加以充分
第九章 德育
第二节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规律制定德育原则、选择德育 方法、组织德育活动的主要依据,在德育中 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德育过程的要素
从德育过程的内涵来看,构成德育过程 的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标、 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德育过程是诸多 因素按一定的关系构成的相互作用的矛盾 运动过程。
三、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一)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一般认为,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以《小
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纲要》为指导, 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道德教育 (2) 思想教育 (3) 政治教育 (4) 法制教育
(二)《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纲要》
从《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纲要》 对德育内容的规定来看,一方面,德育内 容的一些提法反映了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和 路线、方针、政策的变化和需要;另一方 面,德育内容日益丰富、全面,这是德育 实践与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的结果,也是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提出的新要求。
及,不能苛求; ➢ 一贯到底,前后一致。
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是指在德育工作中, 学校方面应主动协调家庭、社会等多方面 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 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 整体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七、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教育影响的连续性是指有计划、有系统、 前后连贯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从德育的目的和结果来看,德育过程是促进思 想品德形成并使受教育者形成自我教育能力的过 程。
第九章 德育
第三节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 准则和要求,依据德育任务和德育过程的规 律制定,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是指在思想品 德教育过程中,要面对学生集体进行教育,并用 个别教育中的问题教育集体。这一原则是由苏联 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马卡连柯又将其称为 “平行教育”原则。 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二)主要观点
(1) 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 个人的道德可得到改变;
(2) 社会环境、文化、榜样强化是影响人 的道德发展的主要因素;
(3) 德育过程要充分认识到这些因素,重 视榜样的作用和强化的方法的运用。
(三)特征与评价
基本特征 ➢该理论注重研究青少年儿童道德行为的形
成问题; ➢该理论强调儿童行为的习得主要是观察榜
➢ 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班集体; ➢ 通过集体教育个人,又通过教育个人巩固和促进集体的发
展; ➢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相结合; ➢ 正确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二、知行统一
知行统一原则是指在思想品德教育中, 把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品德行为习惯,做 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知是行的先导, 行是知的检验。 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考虑之后进行选择。
第二阶段为赞赏阶段: (1)喜爱作出的选择并感到满足; (2)乐于向公众宣布自己的选择。
第wk.baidu.com阶段为行动阶段: (1)按作出的选择行事; (2)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在拉斯等人的《价值与教学》中提到的 方法有19种之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澄清应答法。 2、价值表填写法。 3、价值观延续体法。
第九章 德育
第四节 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指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 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完整品德的方法。
当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说服 教育、陶冶教育、实践锻炼、自我教育、 榜样示范、品德评价。
一、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 讲道理,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使 学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是指在德育 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 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与 爱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 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 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德育工作; ➢ 教师要尊重、信任和热爱学生,但不能溺爱; ➢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合理、明确、具体、力所能
二、情感陶冶
情感陶冶是通过自然地、特别是教师自觉 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利用自身的教育 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 并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三、实践锻炼
实践锻炼是指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 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 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四、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指在教育者的启发和指导下,受 教育者对自己的品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 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以提高 品德水平,形成良好品德习惯的方法。
(四)特征与评价
基本特征是: ➢该学派企图探讨一种不受各种各样具体道
德内容、道德准则和道德观制约的普遍适 用的价值观发展形式; ➢该学派理论通俗易懂,便于在学校实践中 推广运用; ➢这一学派的思想根源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有 关。
四、社会学习模式
(一)理论前提 社会学系模式强调以行为的研究为主线
来讨论道德教育问题,着眼于儿童青少年 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之间的联系,特别 重视环境对道德形成的作用。
(二)德育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 德育的对象是人的品德,德育的目的在于 促进人的品德的发展;但是,品德发展的 途径不仅仅是德育
• 德育与其他各育间是有机统一、和谐共生 的辩证关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之间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 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
二、德育任务
德育任务是德育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 成、发展中所要达到的要求。为一定教育 目的所决定,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 要求,并为其服务。 我国德育任务表现出以下特征: (1)社会主义现实性和共产主义方向性 (2)全面性 (3)层次性和针对。
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一)道德发展阶段论
三水平六阶段论:
①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主义取向阶段。
②习俗水平:第三阶段:人际和谐也称“好孩子”
定
向阶段。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
的道德定向阶段。
③后习俗水平也称原则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 道德定向阶段。第六
阶段:普遍原则的道
三、价值澄清模式
(一)理论前提
价值澄清模式是指使受教育者通过价值评价和 选择的学习,获得最合适和清晰的个人价值观的 一种道德教育模式”。
(二)主要观点
➢ 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通过一种“评价过程” 来促进形成一致的价值,以帮助人们减少价值的 混乱;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是随着个人经验的变 化而变化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永恒的,而是 多变的、相对的;
德育过程内部各要素之间及其与影响德 育的外在因素之间,构成德育过程的矛盾 运动。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德育过程的规律应该基于对德育过程基本矛盾 的认识。
从德育的依据来看,德育过程要依据社会对德 育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发展规律进行。
从德育的动力机制来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 思想矛盾内部转化的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 意、行等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
查监督; ➢ 养成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行为和习惯。
四、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是指在德 育过程中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 因素,抑制不良影响,并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促进学生品德健康、顺利地发展。 ➢ 全面了解学生,既看到优点,也看到缺点; ➢ 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自觉开展品德内部矛 盾斗争,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 一视同仁,不偏爱优秀生,不讨厌后进生,对后 者尤需热情、诚恳、耐心; ➢ 把发扬优点作为教育的依据,据学生特点因势利 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第九章 德育
第五节 德育途径
一、直接道德教学 直接道德教学是指,通过开设专门的道德
课程向学生系统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教 授德育知识。
二、间接道德教育
(一)通过各科教学进行 德育既可直接地教授也可以融于各科的教 学之中,在教学之中进行德育。
(二)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进行的所有 的教育活动的统称。
会的崇高道德教育目标; ➢该学派在方法论上的重要特征是两难故事
法。
简要评价
道德认知理论过分地强调人道德认知结 构的发展,对于道德发展中情感、意志、 行为的关注不够。德育过程是一个整体的 实施过程,只强调认知的作用,显然是有 失偏颇的。
二、体谅模式
(一)理论前提 体谅模式也称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
的沟通在道德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f) 以母爱式的关心为道德教育的途径。
(三)特征与评价
基本特征 ➢麦克菲尔和诺丁斯在著作中都曾指出其理
论原理受布贝尔(M.Buber)“我—你”关 系的影响; ➢注重调查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对他 们周围的成人,主要是教育者和家长的看 法; ➢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样示范的结果。
社会学习模式成功地吸收了行为主义学派和认 知主义学派的理论,以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探讨了 人类学习和道德形成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想 观点,也进一步拓宽了学校德育研究的领域和实 践。
(三)织建立一些学生的团体,主要是共青 团、少先队、学生会,让学生在集体的协 作中互相学习获得品德的发展。
(四)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之 一,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通过劳动获得 情感体验,从而促进思想品德的提高。
第九章 德育
第六节 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是指在一定德育理论指导下形 成的、较有特色而且相对稳定的集德育理念、 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等组合在一 起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一整套德育运作模 型。
第九章 德育
德育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德育概述 德育过程 德育原则 德育方法 德育途径 德育模式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概念 (一)德育的内涵及外延
德育即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品德的教育,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 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是这 些教育活动的总称。狭义的德育一般指道德 教育。
是由英国教育家彼得· 麦克菲尔(Peter Mcphail)和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内 尔· 诺丁斯(Nel Noddings)创立的。
(二)主要观点
a)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道德教育的课程。 b)道德教育应该促进发展成熟的社会判断和
行为。 c)要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 d)反对用高度理性化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 e)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关心,强调感情
➢ 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学生思想实际进行理论教育, 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 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判断能力; ➢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品德实践活动,使学生在
行动中养成良好习惯,形成优良道德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 教师自身要把身教与言教结合起来,做好知行统一的表率。
三、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是指在德育 过程中以事实、道理、榜样等进行启发诱 导,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同时制定必要 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
➢ 坚持正面说理,疏通引导,启发自觉; ➢ 树立先进典范,运用榜样示范; ➢ 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分为辅,培养自尊心、上进
心; ➢ 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定期检
德定向阶段。
(二)“公正群体”的道德教育途径
公正群体途径主张给学生更多的民主参 与机会,反对道德说教和灌输,主张利用 学校环境氛围和伙伴之间相互影响的教育 资源促进儿童道德向前发展。
(三) 特征与评价
基本特征 ➢该学派是西方研究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
集大成者; ➢该学派的公正群体途径也很值得肯定; ➢该学派提出与其他各派不同的超越世俗社
五、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以正面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 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六、品德评价
品德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 想言行作出判断的方法,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 段。
以上德育方法各有特点与作用,都是进行德育所 不可缺少的,但又不是万能的,在整个德育过程 中它们是不可分割、彼此有机联系着的整个方法 体系,并互相配合、互相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