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摄像拍摄角度

摄影摄像拍摄角度
摄影摄像拍摄角度

拍摄角度

在摄像艺术中,拍摄角度是十分独特而又非常重要的造型元素。拍摄角度,又称画面角度、镜头角度,指的是摄像机拍摄镜头画面时所选取的视角。拍摄角度的不同,直接决定了画面形象主体的轮廓和构架,决定了画面的光影结构、位置关系和感情倾向。同样的人或物,由不同角度拍摄,传达的信息会截然不同。

角度体现摄影机的空间位置,影响画面的透视关系,是重要的视觉造型元素之一,也是表达影片视觉风格的手段;角度体现摄影机与被摄体的关系,强化人物内在形象,完成基本的叙事功能;角度体现视点,表达创作者的态度、观点和立场。

拍摄角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心理角度,即叙事角度,心理角度的含义是指由拍摄角度的形成而给观众带来的心理感受,可分为:客观性角度,从观众了解事件的要求出发,不代表任何人的主观视线的角度。主观性角度,在拍摄中从剧中的某一角色的视角去呈现所发生的事情。2、几何角度,即拍摄角度,几何角度是指拍摄机位与被摄对象之间形成的客观位置和角度关系。它代表了直接观察的视点,几何角度包括,水平平面角度——拍摄方向,垂直平面角度——拍摄高度。

拍摄方向是指摄像机拍摄角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

1、正面角度,镜头正对着被摄主体的正面拍摄。是体现物体主要外部特征的最主要的角度,再现被摄体正面的全貌和局部。展示人物的面部表情、神态和动作。适合表现安静、平衡、庄重的主题。易于较准确、较客观、较全面地表现人或物的本来面貌。使被摄体直面镜头,产生画面内外的直接交流,让观众忽视摄影机的存在。可以把多个有联系或者差别的形象并列展示,形成对比,产生丰富内涵。其缺点是缺乏立体感和空间透视感,若用的不当容易形成无主次之分,呆板无生气的画面效果。

2、侧面角度,侧面角度是从被摄体的正侧面拍摄,它往往用来勾勒物体的轮廓线,强调动作线、交流视线的表现。有利于表现人或事物的动作姿态。有利于清楚地交待运动物体的方向和事物之间的方位。多用于对话、交流、会谈、接见、运动等场合。其缺点是不利于立体、空间表现。

3、前侧面角度,拍摄人像时既能表现人物的主要面部特征,又能表现人物面部的起伏和轮廓,矫正人物面部的缺陷。前侧面角度可以弥补正、侧面结构形式的不足,消除画面的呆板,显得生动、活泼、多变。有利于使相互联系的事物分出主次关系。利于表现空间透视感和物体的立体感。充分利用画面对角线的容量,形成对角线构图。前侧面角度还有利于表现动势、动感。

4、背侧面角度,画面中的人物几乎形成背影,面部带得较少。这种拍摄方向,常用于人物案头工作时的沉思、写作或站立窗前眺望远方的造型。通过人物反侧面透视的延伸,能看到桌上的物体或窗外的远处景物的画面造型。所以,用此角度拍摄能够强调物体的线条和空间透视。

5、背面角度,即从人物背后拍摄。被摄对象显得含蓄、丰富。代表人物与世界的疏离,也可表达隐匿而神秘的气氛。给观众带来很强的参与感、伴随感。有一定的悬念效果。不利于交待、介绍被摄对象。

拍摄高度不同,会影响到画面中地平线的高低、景物在画面中的位置、前后景物的显现程度、景物的远近距离感等。以摄像机与被摄物体视平线上下的相对位置为标准,具体分为:

1、平视角度拍摄

镜头与被摄对象处在同一水平线上,接近人们平时的视觉习惯和观察景物的视点。平视角度通常不带情感,可以使人物更符合我们自己的愿望,其视觉效果与日常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的正常情况相似,适于表现人物的情感交流和内心活动。被摄对象不易变形,使人感到平等、客观、公正、冷静、亲切、真实、自然的感觉。也是表现面部表情最有效的角度,也称为“表情角度”。有对话感,使观众身临其境。空间透视效果比较差。画面结构稳定,是新闻摄像通常选用的拍摄高度。纪录片拍摄时,需要临时进入各种现场,面对形形色色的人,而运动摄影中的摄影师,通常是以站立的姿势肩扛或手执摄像机。这种情况下,如果被拍摄的人物比摄像机的高度更低,比如孩子或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残疾人,就会造成俯拍,显得不尊重对方,并且不利于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所以,需要尽力设法避免这种不尊重被摄对象的俯拍。

2、仰视角度拍摄

镜头置于视平线以下,由下向上拍摄被摄体。有利于表现处于较高位置的对象和高大垂直的景物。拍摄跳跃动作有夸张跳跃动作高度的作用,增加动作的速度感,尤其是暴力镜头。往往有较强的抒情色彩,如表示赞颂、胜利、高大、敬仰、庄重、威严、崇高等。利用广角近距仰拍,可使前景物体变得高大、有夸

张作用。有利于简化背景。仰视角度镜头可以用来模拟剧中某个主人公的特定视角,或代表观众的视线,传达特殊的主观情绪效果。特殊情况下,仰角度镜头还可以模拟动物的视角,达到特殊的表达效果,产生独特的喜剧化和人性化效果。增加主体的重要性,使物体在观众前方展开,甚具威胁性,也使观众欠缺安全感并觉得被人控制。由仰角拍摄的人物通常会引起恐怖、庄严及令人尊敬的感觉,故常用于宣传片以及强调英雄主义的电影中。

3、俯视角度拍摄

摄像机镜头置于正常视平线以上,由高处向下拍摄被摄体。有利于表现某种气势、地势,如山峦丘陵、河流等;有利于介绍环境、地点、规模、数量,如群众集合、阅兵等。有利于展示画面中物体间的相互关系、相互方位等。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表示反面的、贬义的感情色彩。造成观众心理上的渺小、可怜、压迫及宿命感。使被摄物看起来不那么高,且总是包括作为背景的地板或墙面,其动作也感觉比较缓慢,比较适合沉缓、呆滞的意义。可以凸显环境,使环境看起来似乎可以吞噬角色。俯拍往往用于表达蔑视、贬义的态度,或者表达怜悯的情感,视线发出的一方,处于更为强势的地位。如果将仰角度镜头和俯角度镜头结合使用,还会达到对比强烈,褒贬鲜明的艺术效果。

4、鸟瞰角度拍摄

摄影机镜头垂直地从被摄物体上方自上而下拍摄。又叫“扣拍镜头”。有利于强调人物、景物造型上的图案变化,往往用于展现平面上组成的图案的美感。上帝的视角,俯瞰众生,显示主人公的无助。其主体显得不易辨认。有时相当具有表达效果,使观众盘旋在被摄物上空宛如天神般,镜头下的人物往往像蚂蚁般卑微无助。

5、倾斜角度拍摄

水平线多是斜的,摄影机倾斜拍摄。可以用于主观镜头,如醉汉的视角。倾斜镜头给人紧张的感觉,预示着转换以及动作的改变。使水平和垂直的线条都变成斜线,会使观众迷乱,适合用于暴力的场景,因其可精确地捕捉视觉上焦躁的感觉。

虽说拍摄角度可以根据我们的需求来任意布置,但归根结底还是要根据内容主题和被摄主体等因素来进行衡量。摄影角度运用得当能够丰富画面形象、烘托环境氛围,对影片剧情的开展和整体视觉形式风格的形成有很大帮助。相反,如果角度不当,就很可能会歪曲人物形象,扰乱故事情节,混淆视听,把观众不知不觉地“引入歧途”。一部影片中镜头画面缺乏角度上的变化会使观众视觉上

产生疲劳感。变换拍摄角度不但是剧情的需要,更是调节画面气氛的手段。最后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拍摄过程中多运用镜头角度的变化进行拍摄,你会发现平淡无奇的事物也可以拍出非凡的精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