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 年 遥感
基于InVEST模型近10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碳储量功能
基于InVEST模型近10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碳储量功能摘要:应用“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中2000、2010年2期土地覆盖类型数据和生物量数据,并根据《基于1 ∶100万世界土壤数据库(HWSD)的中国土壤数据集》计算太湖流域地区土壤碳密度、植被(地上、地下)碳密度,并分别计算2000、2010年太湖流域地区碳储量,结合土地利用变化转移情况,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太湖流域地区近10年碳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碳储量净减少了914.80万t,其中土壤碳储量下降了1 375.66万t,主要是由于林草湿地等土地类型转换为建设用地所致;植被碳储量上升了460.86万t,主要由于林草地近10年生物量上升所致,虽然农田和建设用地向林草地转换使得植被碳储量有所上升,但土地利用转换不是植被碳储量上升的主要驱动因素。
关键词: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碳储量;InVEST模型中图分类号:F323.2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6-0447-04收稿日期:2015-04-28基金项目:国家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编号:201209029-1)。
作者简介:荣月静(1989―),女,山西阳泉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生态恢复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E-mail:rongyuejing@。
通信作者:张慧,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安全评价。
E-mail:zhnies@。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碳管理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气候变暖影响土地利用方式,进而影响碳储量的变化[1-2]。
1970年开始,全球气候开始转暖,我国的增温速度明显高于全球平均速度[3]。
1990年以来,太湖流域发生突变式增温,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很大变化[4-5],严重影响流域碳储量。
目前,国内外利用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和模型方法对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研究日益增多。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
附件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通报表扬集体和个人名单一、通报表扬集体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天津市环境规划院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山西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3—湖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农村环境保护处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环境生态研究所贵州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处云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西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陕西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监测中心站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监测室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自然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信息技术研究团队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生态与农村环境规划部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生态环境遥感部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运行管理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4—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系统评价与规划研究组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研计划处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科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数字农业研究室二、通报表扬个人李鹏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水和生态环境管理处姜磊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刘春兰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张征云天津市环境规划院郭健天津市环境规划院岳昂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王伟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万宝春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李霄宇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李光毅山西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党晋华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马晓勇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苏金华内蒙古自治区排污权交易管理中心布仁图雅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监测室—5—高学磊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监测室李冬辽宁省环境保护厅吕久俊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李杨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王宏媛吉林省环境保护厅陈明辉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王媛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卢云峰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张显辉黑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尚艳红黑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吴劲松上海市环境保护局王敏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吴健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戢启宏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牛志春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姜晟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葛伟华浙江省环境保护厅生态处于海燕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生态监测与评价研究所邓劲松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孙立剑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钱贞兵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徐升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陈兴伟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6—林燊福建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陈良圣福建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借用)彭延治江西省环境保护厅廖兵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王伟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田贵全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孟祥亮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王兆军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曹琼辉河南省环境保护厅李洁河南省环境保护厅钱发军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朱艳湖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王玲玲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廖琪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曾凡文湖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易敏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胡树林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黄优勤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固废重金属处肖荣波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庄长伟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蒋波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邹绿柳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察设计院生态规划所于嵘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环境规划研究—7—中心王清奎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厅环境监测与科技标准处史建康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关学彬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张晟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杨春华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李月臣重庆师范大学方自力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谢强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杨渺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张韬贵州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处刘春贵州省环境保护厅监测处夏园贵州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处吴学灿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周盈涛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胡箭云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加央多吉西藏自治区措勤县环境保护局刘丽君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蒋小兰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李旭辉陕西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丁强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综合室罗仪宁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综合室王斌甘肃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8—王伟红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孙旭伟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丁玲玲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唐文家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强建宁青海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王彤贤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王耀宗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室刘志鹏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室阴俊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朱海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陈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徐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自然生态保护处侯秀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监测中心站卢响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监测中心站王文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信息所李岱青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王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信息所徐延达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董贵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监测室马广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监测室曹铭昌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钱者东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吴翼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9—杨大勇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于锡军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宋巍巍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饶胜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柴慧霞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王桥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侯鹏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张峰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王昌佐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申文明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刘晓曼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李静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刘慧明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肖桐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高彦华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屈冉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李营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李利军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欧阳志云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郑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周伟奇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陈利顶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冯晓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0—陈保冬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肖燚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徐卫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邓红兵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效科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马克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饶恩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张路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高焕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邵全琴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谢高地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王秋凤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谈明洪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王小丹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李爱农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唐立娜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王宗明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戈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颜长珍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王学志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黄宝荣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段学军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陈劲松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11—黄进良中科院武汉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包安明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吴炳方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何国金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焦伟利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黄振英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张明阳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12—。
全国土地覆盖野外核查方法
四、地面调查
成果提交要求
提交样点野外调查电子表格(.xls格式); 提交照片(JPEG图像格式);
咨询电话
土地覆盖类型定义、野外调查方法:张磊:64842376-1023、 64842375-1023
经度、纬度:在“全国土地覆盖核查点”矢量文件(shp格式) 中的属性表中“经度、纬度”读取,由于实际采集数据的略有 偏差,或者GPS的精度限制,所以到达目的地后,属性表中的坐 标与实际地块中心的坐标有差异,则选择合适的地点,重新采 集坐标。地类坐标采集时,手持GPS必须位于地类中央,距其它 类型距离大于30米以上。以度表示,小数点后要求精确到6位。
省市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自治区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总计
项目总体组、遥感组
60
128
60
122
135
53
124
345
185
车载GPS系统导航,接近核查点。在Arcmap中确定核查点 、道路、起始点之间的空间关系,确定行径方向,出发后 利用车载GPS导航,不断接近核查点,汽车行驶到达离核 查点最近的地方;
地面GPS导航,接近核查点。在道路达不到的地方,需要 步行达到核查点。将核查点输入到手持GPS中,打开手持 GPS、接收卫星信号。利用手持GPS中的目标导航,接近核 查点。
草丛:中生和旱生中生多年草本植物群落。属地 带性植被,分布于我国东部、南方地区;
稀疏植被:覆盖度在4-20%,分布西北地区。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
1.2 项目组织实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时间
2013年1-6月
工作任务
1)完成国家、各省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与评估; 2)编写调查与评估综合报告与图集; 3)完成典型区域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与评估,编写综合报告与图集; 4)完成全国生态环境变化调查与评估数据库和“一张图”综合系统建设。
2013年7月-12月
1)建成全国生态环境变化调查与评估数据库和“一张图”综合系统; 2)完成全国、各省、典型区域调查和评估成果汇总、集成和发布; 3)形成全国、各省和典型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9 国家生态屏障区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10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1.2 项目组织实施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各专题
11 典型国家重点开发区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12 重点城市化区域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18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评估成果集成与综合分析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19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对策和建议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20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评估技术要求制定、培训与 质量控制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1.2 项目组织实施
2012年1月,环保部联合中科院召开四方协议 签订仪式暨项目启动会,李干杰副部长、丁 仲礼副院长出席会议,标志项目全面启动。
1.1 项目目标与内容
本次项目以遥感调查为主,结合地面调查/核查工作,系统获取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动态变化信息。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调查评估报告发布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评估报告发布结果表明,二〇〇〇年至二〇一〇年,全国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低中国环境报讯《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调查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近日发布。
调查评估结果表明:全国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低。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是经国务院批准,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于2012年1月启动的,目的是“摸清家底,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提出对策”。
通过调查评估,基本掌握了全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了生态环境变化及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新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
调查评估结果显示,十年间,全国森林、灌丛、草地生态系统质量总体向好,城镇、农田生态系统格局变化剧烈,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人工化趋势明显。
农业生产与开发导致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等问题依然严重,城镇化、工业化与资源开发导致的流域生态破坏、城镇人居环境恶化、自然海岸线丧失、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减少等问题加剧。
全国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环境风险增加,生态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格局局部变化剧烈。
森林、湿地生态系统面积有所增加,灌丛、草地、农田生态系统面积减少,城镇生态系统面积扩张迅速。
二是生态系统质量低,森林与草地质量有所提高。
森林、灌丛与草地生态系统质量为优等级的面积比例分别为5.8%、11.7%和5.4%。
三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低,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
生态系统土壤保持、防风固沙和洪水调蓄功能有所提高,水源涵养功能无明显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下降。
四是生态环境脆弱,人工化加剧,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石漠化等土地退化问题依然严重。
生态系统人工化加剧,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减少。
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综述2012-06-0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现予公布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部长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五日Array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作重要讲话。
会议提出,着力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要严格目标责任和管理,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强化节能减排政策引导,加快建立节能减排市场机制。
要加强环境保护,重点抓好大气、水体、重金属、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要坚持建设性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和合作。
新华社记者摄2011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我们要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加大耕地保护、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新华社记者摄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妥善处理速度、结构和物价三者关系,有效应对突出矛盾和问题,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召开了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十二五‖环境保护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及政策措施。
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更加强化,指导思想更加明晰,重点任务更加突出,保障措施更加有力。
一是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进一步强化。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
报考博士自荐书3篇
报考博士自荐书报考博士自荐书3篇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很多地方都会使用到自荐书,自荐书是一种特殊的书信。
怎么写自荐书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报考博士自荐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报考博士自荐书1尊敬的*老师:您好,我现在是**大学***学院的在读硕士研究生,下学期就进入研三生活,打算报考您的博士。
首先,我介绍自己的求学经历。
我20xx年考到**学院测绘工程专业。
那时本科学校刚刚升本四年,由于是新校区,好多建筑仍在施工。
开始对学校的印象很差,但既来之则安之,我选择默默的坚持。
本科学校主要是强调仪器操作技能,不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这点是我来到**大学最大的感受。
大学前三年基本上就学专业课和考英语与计算机证书。
大三决定考研,因为这是我一进大学就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我也很想亲身感受好大学里的学习氛围,感受好的大学的大学文化。
我是以考研成绩初试第二名的成绩进入复试,并且被录取,我不是强调成绩的重要性,但我认为成绩最起码代表了我对考研的态度。
当初考研时,对科研一点都不了解,直到进入研究生阶段,确切的说,是进入现在的课题组,才开始慢慢的接触研究。
研究生第一年是在上基础课,但主要还是看专业方面的书籍,并尽快入门。
在研一的时候参加了一个小的项目,同时也确定研究生的主要研究方向。
研二上学期参加了第27届**年会,研二更多的时间是自己看论文,做实验,同时,我的导师不允许我们在外面做兼职。
我谈谈自己对本科生活以及研究生这两年学习生活的理解。
(1)本科阶段:本科四年里没有了高中三年的那种压力,但是现在回想那时的自己就像一只井底之蛙,只知道学好专业课,与外界的交流很少。
现在一些实力很强大学的学生在大二就开始跟着老师搞科研,接受科研训练,同时学校提供很多创新项目支持他们,我现在真的好羡慕他们。
我那是学校没有平台,也没有老师的引导,我对科研知之甚少。
但考研一年的时间,我还是学到了很多,学会了坚持,学会了自我调节,让自己变得更坚强,更独立与自信。
近十年中国东北森林植被物候遥感监测
1 研究 区与数据来 源
1 . 1 研 究 区 概 况
以中国东北 地 区 的森林 植 被作 为研 究对 象 ,包 括 黑龙
江 、吉林 、 辽宁三 省和 内蒙古 自治 区的 5市 ( 3 8 。 4 4 N ~5 3 。
林生长季结 束 日期 推 迟 ,阔 叶林 呈 现微 弱 提前 趋 势 ;李 明
等_ 9 ] 发现 1 9 9 9年 ̄2 0 0 8年长 白山林地生 长季开始 日期为第 1 O 0 ~1 2 0 天 ,结 束 日期在 2 7 5 ~2 8 5天 ,生长 季持 续 1 6 0 ~
1 8 0天 。 有关整个 中国东北地 区森林 植被 物候在 长时间序列 上 的时空格局 的专 门研究鲜有 报道 。 而且 , 据 夏传 福等l _ 1 0 _ 报
森林 物候 监测 的主要遥感数据源 。 中国东北 地区森林 类型 比较全 , 且季 节特征 明显 ,是森
绿 叶末期 以及绿叶面积达到最大值持续时间三个重要的物候 指标 ;国志兴等_ 8 ] 发现 ,受春 季温度 升高的影 响 ,东北森林
春 季生长季 开始 E t 期提前 , 受 降水影响 ,针 叶林 和针 阔混 交
感监测方法 ,基于森林植被的年 ND VI 时 间累积 曲线 , 利用 L o g i s t i c 模 型对 N DV I 累积曲线进行拟合 , 依据 曲率极值方法提取森林植被物候 期的关键 参数 ( 生 长季开始 日期 , S OS ; 生 长季结束 日期 , E OS ) , 并 对森林
2 6 0  ̄2 9 0天 , 森林 逐渐停 止生长 , 生长季结束 日期从北 向南逐 渐推迟 ,但在 十年问几乎 没变化 ;( 3 ) 与生长 季开始和结束 日期相对应 ,东北森林生长季长度集 中在 1 2 O ~1 6 0天 之间 , 但 存在空 间差异 ,大兴安 岭地区 森林生长季长度较短 ,集中在 1 2 0 ~1 4 0天之 间,小兴安岭 、长 白山 、辽东半 岛地 区的森林生 长季长度 可达 到1 6 0天 , 对整个研究 区来讲 , 近1 o年问变化 的区域仅 占研究 区的 1 4 . 9 , 变化 趋势集 中在 l d / 1 0年 。研 究结果与物候观测数据及 已有 的研究具有较好 的一 致性 , 说 明利用遥感 数据 动态监测 东北森林 植被 物候 期 具有一定 的可靠性 。
《中国生态参数遥感监测方法及其变化格局》记录
《中国生态参数遥感监测方法及其变化格局》阅读随笔目录一、内容概述 (3)1. 背景介绍 (4)2. 遥感技术在生态参数监测中的应用 (5)二、遥感技术基础 (7)1. 遥感技术概述 (8)(1)定义与原理 (9)(2)遥感技术分类 (10)2. 遥感平台与传感器 (12)(1)卫星遥感 (13)(2)航空遥感 (14)(3)地面遥感 (16)三、中国生态参数遥感监测方法 (17)1. 植被参数监测 (18)(1)叶绿素含量监测 (20)(2)植被覆盖度监测 (21)(3)植被生物量监测 (22)2. 水域参数监测 (24)(1)水体质量监测 (25)(2)水域面积监测 (27)(3)水文变化监测 (28)3.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监测 (29)(1)土地利用类型监测 (30)(2)土地覆盖变化监测 (31)四、生态参数变化格局分析 (32)1. 时间序列分析 (34)(1)长期变化趋势 (35)(2)短期波动特征 (37)2. 空间分布特征 (38)(1)地域差异 (39)(2)空间自相关分析 (41)3. 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42)(1)自然因素 (43)(2)人为因素 (44)五、案例分析 (45)1. 典型案例选取与数据来源 (46)2. 参数监测结果分析 (47)(1)植被参数变化分析 (48)(2)水域参数变化分析 (49)一、内容概述第一部分:引言。
该部分介绍了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大国所面临的挑战。
作为全球经济与环境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中国生态环境的状况与变化趋势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对于如何利用遥感技术对中国生态环境进行精确有效的监测成为了本书探讨的起点。
第二部分:遥感技术及其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这一章节详细介绍了遥感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和主要类型。
特别突出了其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优势,如大范围、连续性和动态监测等。
也提到了遥感技术在不同生态环境领域(如森林、湿地、荒漠等)的应用及其技术特点。
环保总结十年环保政策实施成果总结
环保总结十年环保政策实施成果总结环保总结:十年环保政策实施成果总结十年来,我国环保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举措,我们成功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本文将分析并总结十年环保政策的实施成果,展示我国在环保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
一、大气环境保护成果在大气环境保护方面,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应对空气污染问题。
首先,制定了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并对工业企业进行了监管。
通过加强监测和执法检查,有效控制了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实现了大气污染的有效减少。
其次,鼓励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通过大力推广使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有效降低了燃煤和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这些努力使我国大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城市居民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有效保护。
二、水环境保护成果在水环境保护方面,我国加大了水污染治理力度。
通过修建污水处理设施和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工程,改善了我国水环境的质量。
另外,推行河长制和湖长制,加强了对水质的监管和管理,有效降低了水体污染的程度。
同时,加强了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了人民饮用水的安全。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许多湖泊和河流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水生态环境逐渐恢复。
三、土壤环境保护成果我国重视土壤环境保护,通过严控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加强农田土壤的监测和评估,有效减少了农业活动对土壤的污染。
此外,加强了工业废弃物和固体废物的处理,防止其对土壤造成二次污染。
通过这些措施,我国土壤环境的质量得到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也得到了保障。
四、生态系统保护成果我国着力保护生态系统,重点关注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态恢复。
通过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了珍稀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
同时,加大了湿地保护力度,改善了湿地生态系统的质量。
此外,推广生态农业和生态城市建设,提高了各个领域的生态效益。
这些举措有效保护了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后代子孙留下了绿色的家园。
地表参数
2、地表参量—北方地区地表温度(1km)
多光谱热红外卫星遥感数据
(AIRS、IASI 数据;MODIS 数据)
卫 星 数 据
尺度扩展:通过片区与
样区的调查及收集(气象
地表温度遥感反演的通用“劈窗”方法,地表比辐射反演方法 大气可降水汽含量反演方法
反 演 方 法
部门),对地表比辐射率 和大气水汽含量等区域化 参数进行确定;对农田、
24
光能利用率ε 温度胁迫T2
( SR SRmin ) ( FPAR max FPAR min ) FPAR ET FPAR 植被蒸散发 水分胁迫W min SRmax SRmin
(t ) * T1 (t ) T2 (t ) W (t )
ETWatch
高时间分辨率
AVHRR MODIS SPOT VGT ……
过程:方法与监测
单要素数据同化
多源数据同化技术/系统 多要素数据同化
数据融合与同化 参量估算方法研究
同化数据 协调、一致的时空连续数据集 (1)高时间分辨率 (2)高空间分辨率 (3)高精细/海量 (4)高可靠性 土地覆盖及地表参量监测方法 植被覆盖度/LAI 监测模型 NPP/生物量监 测模型 地表温度/蒸散 发监测模型
表参量指标。
3、科学问题—有生态学意见的遥感参量
空间一致、时间可比、满 足动态生态模型需求
数据重建:不同遥感平台、 不同传感器间的数据存在不 一致 协同反演:不同遥感数据反 演得到的陆表参数间的不一 致 模型同化:时间尺度与空间 分辨率与需求间的不一致
耦合间隙
Original NDVI
Hyperion
光谱库
数据处理
光谱观测
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遥感评价指数
e c o l o g i c a l c h a n g e s . Th e i n d e x c o mb ne i d f o r u nd i i c a t o r s f r o m e x i s t i n g r e mo t e - s e n s i n g nd i i c e s / c o mp o n e n t s t o r e p r e s e n t g r e e n n e s s , d r y n e s s , we t n e s s a n d h e a t , wh i c h we r e t h e i mp o r t a n t e c o l o g i c a l i n d i c a t o r s f r e q u e tl n y u s e d n i ss a e s s i n g r e g i o n a l
中图分 类 号:X8 7
文献 标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0 0 0 6 9 2 3 ( 2 0 1 3 ) 0 5 — 0 8 8 9 — 0 9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调查评估报告》发布
服 务 业 发 展 态 保 护 与 恢 复项
多 头 管理
效益 低下
;
城市 建 设
20
1
6
.
1
3
20 1 6
.
1
3
城市规 划 通 讯 ^ ^ A Of S WO M iM
I
d
H
l
Gl
A
J
T
UN
新闻广 角
国 务院雌多 地推 进全面 创新 改革试
家
口
、
“
五 区 五 带五 链
、
”
,
即 以 北京 中 关村
、
、
天 津滨
(
海新 区
唐山 曹 妃甸 区
)
沧 州 沿海 地 区
,
建 设 京津 走 廊 高 新 技术 及 生 产性 服 务 业
、
验方 案
要 求 各 地 制 定 具体实 施方案
落 实 各 项改 沿 海 临 港 产 业 带
、
沿 京 广 线 先进 制 造 业
、
沿京九 线
;
革举 措 特 色轻纺
。
沿 张承线 绿 色 生 态等 五 个 产 业 带
、
并重
国 务 院 关 于 京 津 冀 系 统 推 进 全 面 创 新 改 革 试 点 发 展 汽车
、
责 任不
自 然恢
;
升 创 新能 力
推进 高 端共性技术 研发 和 关 键核 心 部 落 实
、
,
生 态 保 护 观 念 落后
;
重 人工 建 设 缺乏
,
、
轻
件研制
,
加 快 工 业设计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
2011年11月,李干杰副部长主持召开项目会议 ,审议通过生态十年调查项目实施方案;
2011年12月,生态司组织召开省级环保部门座 谈会,征求地方环保部门意见。 2012年1月,环保部联合中科院召开四方协议 签订仪式暨项目启动会,李干杰副部长、丁 仲礼副院长出席会议,标志项目全面启动。
1.1 项目目标与内容
本次项目以遥感调查为主,结合地面调查/核查工作,系统获取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动态变化信息。
(1)全面掌握全国生态环境现状基础信息,阐述和评估十年来全 国生态系统格局、质量、服务功能等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编制 中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国家报告; ( 2 )深入分析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及其胁迫趋动因素,揭示存在 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未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各省生态环境十年 变化遥感调查评估
1 .省域生态系统格局 2 .省域生态系统质量 3 .省域生态系统功能 4 .省域生态环境胁迫 5 .省域生态环境问题 6 .省内典型区域分析 7 . 十年变化分析 8.综合评价与对策
区域生态环境十年 变化遥感调查评估
1.重点生态功能区 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生多保护优先区 4.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5.重点开发区环评区 6.重点城市化区域 7.全国七大流域 8.全国海岸带 9.重要生态建设区 10、矿产资源开发区
(3)推进国家“天地一体化”生态监管体系建设,为定期开展 生态监测评估的制度体系等,提高国家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奠定基础。
1.1 项目目标与内容
(1)工作范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兵团;重点 生态服务功能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国 家生态安全屏障区等10大类、300多个重点项目区。 (2)遥感调查——2000-2010年期间县、市、省、全国的生态环 境背景数据资料;2000年至2010年逐旬的全国低分辫率的数据,2000、 2005、2010三年6个时相中分辨率数据;2010年重点地区高分辫率数 据。需要处理卫星遥感影像约13000多景,总数量量达20TB。数据量 约0.6TB。 (3)地面调查——在全国范围对3000多个样区、50000多个样点 的野外实地野外调查和核查,建立全国遥感目视解译标志数据库, 开展生态地表参数实地测量和生态项目调查。
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遥感评价指数
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遥感评价指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遥感技术以其高效、快速、大范围的特点,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遥感技术在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评价中的应用,并构建一套科学、实用的遥感评价指数,以期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回顾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变化评价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然后,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一套适用于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评价的遥感指数体系,包括植被指数、水体指数、地形指数、热环境指数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详细介绍各个遥感指数的计算方法、应用场景和解释意义,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本文还将以某一具体区域为例,详细阐述遥感评价指数在生态环境变化监测中的应用流程和效果评估。
通过案例分析,旨在展示遥感评价指数在生态环境变化监测中的实用性和可行性,为其他区域的生态环境变化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将对遥感技术在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评价中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遥感技术与其他技术手段的结合应用,以及遥感评价指数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
二、遥感评价指数的基础理论遥感评价指数,作为一种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生态环境变化评估的方法,其基础理论主要基于遥感技术的特性以及生态环境变化的科学原理。
遥感技术,通过搭载在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平台上的传感器,实现对地球表面的大范围、连续、快速的观测和数据获取。
这种技术具有信息量大、时效性强、覆盖范围广等特点,为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和评估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遥感评价指数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二是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与评估方法。
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是遥感评价指数的前提。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源,如卫星遥感数据、航空遥感数据等,以及进行数据的预处理,如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几何校正等,以获取准确、可靠的遥感信息。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质量评估》编制说明
附件17《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质量评估(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编制组二〇二〇年七月目录一、项目背景情况 (1)(一)项目背景 (1)(二)主要工作过程 (2)二、标准制修订必要性分析 (4)三、国内外相关标准情况 (6)四、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12)(一)基本原则 (12)(二)技术路线 (13)五、主要技术内容 (13)(一)适用范围 (13)(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14)(三)术语和定义 (14)(四)总则 (16)(五)生态系统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17)(六)构建综合生态系统质量指数 (21)六、实施本标准的管理措施、技术措施、实施方案建议 (22)七、实施本标准的环境效益及经济技术分析 (23)《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质量评估(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为落实生态环境部“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评估”职责,以及《全国生态状况定期遥感调查评估方案》(环办生态〔2019〕45号)“建立技术方法规范和质量控制规范,及时转化提升为行业技术规范和国家技术规范,指导生态状况调查评估规范化开展,保障调查评估成果质量”要求,现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编制工作。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成立编制组,共同编制完成。
一、项目背景情况(一)项目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
开展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支撑。
2000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总局)联合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门完成了3次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
分别是2000年全国生态环境调查、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全国生态状况变化(2010-2015年)调查评估。
张云华 1975,12,14 -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云华1975年12月出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94.09—1996.07 阜阳师范学院生物教育专业;1997.09—1999.07 合肥师范学院生物教育专业;2000.09—2003.07 安徽农业大学生物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2005.09—2008.12 南京大学生物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2010.03—2012.06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学专业博士后主讲课程:讲授本科生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及研究生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恢复生态学等课程。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植物生理学、植物分子生物学和生态修复等研究。
科研项目:1.安徽省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及其十年变化。
环保部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子项目。
2012,主持;2.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全球转基因微生物调研。
2011,主持;3.安徽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安徽省生态农业现状评估与对策研究。
2010,主持;4.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过表达Ppc和Pdk基因水稻耐Al机制的研究。
KJ2010A114。
2010,主持;5.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度校青年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固氮斯氏假单胞菌RpoN调控基因功能分析和新基因发掘。
2010,主持;6.安徽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生态省综合示范基地建设现状评估。
2009,主持;7.安徽省烟草专卖局。
皖南优质高效烟田烤烟断叶发生的原因及机理的研究。
2008,主持8.安徽省教育厅高校青年基金项目《用回交群体检测与水稻早衰相关的Iqtl》(2008jq1052)。
2008,主持9.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国丰棉12配套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
(2008GB2C300126)2008,参加成果与奖励:主要代表作:1. Long Ruan & Lijuan Chen & Yihong Chen & Jinling He & WeiZhang & Zhengliang Gao & Yunhua Zhang (Correspondingauthor). Expression of Arabidopsis HOMEODOMAINGLABROUS 11 Enhances Tolerance to Drought Stress inTransgenic Sweet Potato Plants. J. Plant Biol. 2012, 55:151-158(Corresponding author)2. Li Dahui, Wang Zaigui and Zhang Yunhua. Antifungal activity ofextracts by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xtraction from roots ofEchinacea angustifolia and analysis of their constituents using 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Journal ofMedicinal Plants Research. 2011, 5(23):5605-5610(Corresponding author)3. Y.H. Zhang, L.J. Chen, J.L. He, L.S. Qian, L.Q. Wu and R.F. Wang.Characteristics of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nd anti-oxidativesystem in super-hybrid rice and its parental cultivars underchilling stress. Biologia Plantarum, 2010, 54 (1): 164-1684. 张云华,王强,张鹏飞,刘静,陈建群. 豌豆蚜基因组P450 基因家族的分析. 昆虫学报, 2010, 53:849-8565. X. Yang, Y. H. Zhang, Z. L. Yang, L. J. Chen, J. L. He and R. F.Wang. pH Dependence of Photosynthetic Behavior of PlantPhotosystem I Particles. Russ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2009, 56(5): 599-606(Co-author)6. 张云华,王强,张鹏飞,刘静,陈建群. 水溞基因组P450 基因家族的分析.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2009, 42:53-607.吴丹,张保龙,倪万潮,王荣富,张云华.烟草转GroEL 基因抗双生病毒的研究.江苏农业学报,2009, 25(2):260-264 8. 张云华,钱立生,王荣富.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及其亲本低温强光适应特性. 激光生物学报, 2008, 17:75-80专利:1. 利用内含肽反式剪接制作蛋白质分子量标准的方法(专利申请号:200810024846.3)2. 分层式细胞培养板(专利申请号:201210410253.7)联系方式:邮箱:yunhua9681@。
读博的推荐信怎么写范文
读博的推荐信怎么写范文推荐信是博士生读博的引玉之砖,推荐信写得好有利于学生顺利读博。
下面是由店铺分享的读博导师推荐信范文,希望对你有用。
读博导师推荐信范文(一)本人应xx同学请求,推荐该生参加贵校博士生入学考试。
本人曾于该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时,担任xx助研,在与该生的课内、课外互动中,对其印象极为深刻。
该同学积极钻研业务,努力学习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理论、技能和专业知识,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
该同学英语水平达到国家六级,具有较好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能够自如地阅读相关领域的英文文献,能够用英语撰写本领域的学术论文。
该同学在研究生期间参加了课题组的部分科研项目,能够独立完成所承担的研究内容,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果。
该同学在硕士生阶段学习认真刻苦,勤于思索,追求上进,掌握了岩土工程中关于数值分析模拟这一领域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学习成绩优秀。
在科学研究工作中,该同学表现出较强的科学精神,有较很好的学术能力和学术素质。
在科学实践中,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得以不断的提高。
该同学对于岩土工程领域仍有很大的兴趣,想进一步深入的求索,对于贵单位,该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立志要从贵单位学到更多知识,并衷心希望能够在贵单位得到更大的发展。
鉴于该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本人特向贵单位推荐该同学,希望他能有机会到贵单位得到进一步地培养和提高,最终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此致敬礼!XXXXXXX年XX月XX日读博导师推荐信范文(二)人应吴××同学请求,推荐该生参加贵校博士生入学考试。
该同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上要求上进,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积极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
该同学品行端正,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为人诚恳,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在各项公益活动中表现较强的奉献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为实验室做了大量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项目组织实施
6、成果上报、审核和发布 ➢各专题、课题承担单位应按照工作进度安排及时上报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专题 负责人负责课题成果的初审,项目实施管理组负责专题和课题成果的审核。项目成 果由项目实施管理组上报项目组织协调组、领导小组审议。 ➢项目实施过程中公开发表论文、专著等,须经项目实施管理组同意。未经许可, 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外界发布项目成果。
2012年2月29日-3月1日:各省实施方案审查与技术培训会 2012年3月:各省实施方案修改完善、编制任务合同书 2012年3月:各省实施方案修改,送省级专家指导组各位专家复审 2012年4月12日-13日:山西等25省实施方案和任务书专家论证会 2012年4月20日:山东等7省实施方案和任务书专家论证会
2. 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
(1)全面掌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现状基础信息,阐述 和评估十年来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系统质量、生态服务功能等生态环境 状况及其变化,编制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评估报告。 (2)深入分析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及其胁迫趋动因素,揭示存在的主要 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 (3)构建“天地一体化”生态监管体 系,初步形成开展宏观生态环境调查 能力,推进定期开展生态系统状况调 查评估制度建设。
1、项目背景和工作任务
2011年11月,庄国泰司长主持召开司务会,审 议项目实施方案;侯代军副巡视员主持召开 司长项目会议,研究项目相关工作;卫星中 心组织召开环保部相关直属单位工作座谈会 ;
2011年11月,李干杰副部长主持召开项目会议 ,审议通过生态十年调查项目实施方案;
2011年12月,生态司组织召开省级环保部门座 谈会,征求地方环保部门意见。
3. 项目野外地面调查/核查设计 4. 各省野外调查工作实施要求
1、项目背景和工作任务
2000年环保总局组织开展了全 国生态环境遥感调查,首次全面获 取了全国生态环境空间信息;
十年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 ,发展速度远大于历史其它时期。 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 水平迅速提高,基本建设突飞水猛进,开发规模空前;自然灾害 频发,人类干扰和气候变化胁迫加大;同时,环境保护与生态 建设力度加大,成就突出。 面对十年来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有必要全面掌握生态环 境及其变化状况,以满足新时期生态监管工作的需要。
2. 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 2.1 各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2.2 各省典型区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2.3 预期成果
3. 项目野外地面调查/核查设计(三个层次,三个内容) 4. 各省野外调查工作实施要求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 分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专题
1.2 项目组织实施
2、会议制度 ➢组织协调会议:项目组织协调组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项目工作会议,听取项目实施 管理组汇报,讨论项目实施的重要问题,并形成会议纪要,下发至项目实施管理组和 各相关承担单位,或上报项目领导小组。
➢项目会议及报告制度:项目实施管理组每两月召开一次项目工作交流会议,会议要 求各专题负责人对工作进展情况、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等进行工作交流,并及时解 决存在问题。会议结束后,在两个工作日内,项目实施管理办公室形成会议纪要,上 报组织协调组和领导小组。
1、项目背景和工作任务
2010年10月,卫星中心联合中科院生态中心完成《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 (2000-2010)遥感调查与评估技术方案》编写; 2010年11月,周生贤部长在卫星中心召开现场办公会,要求做好项目工作 ; 2010年12月,周生贤部长与路甬祥院长将开展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 感调查与评估工作的相关事宜联合函报李克强副总理; 2011年 1月, 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周生贤部长将“启动《全国生 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遥感调查与评估》” 列为环境保护的重点工 作之一。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 调查与评估项目
2012年4月24日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
1. 项目背景 和工作任务 1.1 项目目标与内容 1.2 项目组织实施
2. 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 2.1 各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2.2 各省典型区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2.3 预期成果
2. 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 生态系统格局及其十年变化
重点调查评估各类生态系统分布、面积及其 十年各类生态系统类型之间相互转换情况。 生态系统类型分布及其十年变化; 生态系统构成及其十年变化; 生态系统类型转换特征; 生态系统格局特征。
2. 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 生态系统质量及其十年变化
重点调查评估森林、草地、荒漠、湿地等生态系统质量。 生态系统植物生物量的空间格局及其十年变化; 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格局及其十年变化; 生态系统植被覆盖度的空间格局及其十年变化。
(3)地面调查——在全国范围对3000多个样区、50000多个样点 的野外实地野外调查和核查,建立全国遥感目视解译标志数据库, 开展生态地表参数实地测量和生态项目调查。
(4)分析评估——提取全国范围内的地表覆被信息8大类25小 类,定量反演多尺度、多时相的生态格局、质量、功能、问题、胁 迫所需要的近100个生态环境参数,针对近20个主题构建指标体系和 评价方法,提出全国和区域生态保护策略和建议。
2012年1月,环保部联合中科院召开四方协议 签订仪式暨项目启动会,李干杰副部长、丁 仲礼副院长出席会议,标志项目全面启动。
1.1 项目目标与内容
本次项目以遥感调查为主,结合地面调查/核查工作,系统获取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动态变化信息。
(1)全面掌握全国生态环境现状基础信息,阐述和评估十年来全 国生态系统格局、质量、服务功能等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编制 中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国家报告;
1.2 项目组织实施
1、项目管理 ➢项目实施采用“项目—专题—课题”分级管理,各承担单位明确专题、课题负责人 ,按照项目管理要求,对各自承担专题和课题负责,其中课题负责人向专题负责,专 题负责人向实施管理组负责。
➢各专题、课题承担单位分别与实施管理组签订任务合同书,以任务合同书作为依据 进行经费下拨、任务考核和监督管理等,并明确资金审计、保密和廉政要求。
➢专题会议及报告制度:要求专题至少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交流会议,会议要求专题负 责人召集各课题对工作进展情况、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进行工作交流,并及时解决 存在问题。会议结束后,在两个工作日内,形成会议纪要报送实施管理组。
1.2 项目组织实施
3、档案管理 ➢各专题、课题技术文档应按完整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要求整理编制;各专题、课 题应对技术文档、数据资料、档案材料等由专人进行整理、立卷、归档、统一编号, 并报送项目实施管理组归档。 4、经费管理 ➢按照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经费管理规定,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分别制定项目资 金使用管理办法。项目各有关单位按规定编制经费预算和支出计划,在批复预算范围 内合理、有效地使用各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专人负责。 5、保密规定 ➢项目任务实施中涉及到的相关保密数据、资料、文档等按照相应相关保密规定执行 。
➢实施管理组负责专题任务检查、考核和验收,协调经费使用监督和财务审计,要求 各参与单位对承担的专题和课题负审计责任。
➢实施管理组每月编写项目工作简报,汇报项目工作进展、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与建 议等。
➢实施过程中有关管理和技术等重要文件,需经项目实施管理组组织专家咨询论证后 ,报由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下发各承担单位参照执行。
1 .省域生态系统格局 2 .省域生态系统质量 3 .省域生态系统功能 4 .省域生态环境胁迫 5 .省域生态环境问题 6 .省内典型区域分析 7 . 十年变化分析 8.综合评价与对策
1.重点生态功能区 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生多保护优先区 4.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5.重点开发区环评区 6.重点城市化区域 7.全国七大流域 8.全国海岸带 9.重要生态建设区 10、矿产资源开发区
组织协调组下设协调办公室.庄国泰、范蔚茗为办公室主任,侯代军 、冯仁国为办公室副主任,相关司局相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
1.2 项目组织实施
实施管理组 组 长:吴国增、曲久辉 副组长:王桥、欧阳志云 成 员:各项目负责人
实施管理组下设管理办公室、专家顾问组、技术总体组、培训与 质量控制组、资金监管组、省级技术指导组等。
(2)深入分析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及其胁迫趋动因素,揭示存在 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未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3)推进国家“天地一体化”生态监管体系建设,为定期开展 生态监测评估的制度体系等,提高国家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奠定基础。
1.1 项目目标与内容
(1)工作范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兵团;重点 生态服务功能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国 家生态安全屏障区等10大类、300多个重点项目区。
1.遥感数据 2.生态背景数据 3.野外核查与调查 4.数据处理与分类 5.数据集成与分析 6.数据库建库 7.“一张图” 平台 8.项目图制作
12 3 4
1.2 项目组织实施
领导小组
组织协调组
实施管理组
领 导 小 组:负责项目重大决策、总体指导; 组织协调组:负责项目总体协调、调度,以及成果上
报、发布与应用等; 实施管理组:负责项目具体组织实施和管理、技术把
1.1 项目目标与内容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 变化遥感调查评估
各省生态环境十年 变化遥感调查评估
区域生态环境十年 数据获取、处理、 变化遥感调查评估 集成与成果发布
1.全国生态系统格局 2 .全国生态系统质量 3 .全国生态系统功能 4 .全国生态环境胁迫 5 .全国生态环境问题 6 . 动态变化分析 7.生态综合评价 8.对策建议
关、进度监督调度、质量控制、资金管 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