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透镜焦距的测定及其误差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误差分析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误差分析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误差分析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误差分析引言:薄透镜焦距的测量是光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之一。

通过测量薄透镜的物距和像距,可以计算出薄透镜的焦距。

然而,在实际测量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引入误差。

本文旨在对薄透镜焦距测量实验中的误差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装置:本次实验使用的装置包括一块薄透镜、一组物距和像距测量仪器以及一束平行光源。

物距和像距测量仪器分别由测距尺和目镜组成,可以测量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和像到透镜的距离。

实验步骤:1. 将薄透镜放置在平行光源的前方,调整光源位置,使光线通过透镜后尽量平行。

2. 将物体放置在透镜的前方,并调整物体位置,使其与透镜轴线平行。

3. 使用测距尺测量物体到透镜的距离,记录为物距。

4. 使用目镜观察像的位置,并使用测距尺测量像到透镜的距离,记录为像距。

5. 重复上述步骤多次,取平均值计算薄透镜的焦距。

误差来源:1. 仪器误差:测距尺和目镜的刻度误差会直接影响物距和像距的测量结果。

为减小这一误差,可以使用更精确的测距尺和目镜,并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 环境误差:实验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等因素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为减小环境误差,可以在实验室恒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实验。

3. 人为误差:实验操作者的视觉判断和手动操作会引入误差。

为减小人为误差,可以进行多人重复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比对和分析。

4. 透镜本身误差:薄透镜的制造工艺和材料特性会对焦距的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为减小透镜本身误差,可以选择质量较好的透镜进行实验,并对透镜进行检查和校准。

误差分析:在实际实验中,由于上述误差的存在,测量结果往往会与理论值存在一定差距。

为了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可以进行误差分析。

首先,计算每次实验的焦距,并计算平均值。

然后,计算每次实验结果与平均值之间的差距,并计算平均差。

最后,计算相对误差,即平均差与平均值之比。

通过这些计算,可以评估实验结果的精确度和准确度。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误差分析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误差分析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误差分析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误差分析引言:薄透镜是光学实验中常用的光学元件之一,其焦距的准确测量对于光学实验的正确进行至关重要。

然而,在实际的测量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往往难以获得完全准确的结果。

本文将对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进行误差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实验方法:在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中,我们通常采用远物法和近物法两种测量方法。

远物法是通过观察远处物体在透镜后的成像情况来确定焦距;近物法则是通过观察近处物体在透镜后的成像情况来确定焦距。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根据测得的物距、像距和透镜的折射率来计算焦距。

误差来源:1. 透镜的制造误差:透镜的制造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如曲率半径、厚度等参数的偏差,这些误差会对焦距的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2. 实验仪器的误差:实验仪器的精度也是影响测量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刻度尺、游标卡尺等测量工具的刻度精度和读数误差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实验环境的误差:实验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等因素也可能对测量结果产生一定的误差。

特别是在高温或潮湿的环境下,透镜的物理性质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焦距的测量结果不准确。

误差分析:在实际的测量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测得的焦距与理论值存在一定的偏差。

这些偏差主要来自于上述误差来源。

为了更好地分析误差,我们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如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等指标来评估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来减小误差。

通过计算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

同时,通过计算标准差,可以评估测量结果的精度。

如果标准差较小,则说明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较高;反之,则说明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较低。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误差传递公式来分析误差来源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误差传递公式是根据误差传递规律推导出来的,可以用于计算不同误差来源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程度。

通过分析误差传递公式,我们可以确定哪些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较大,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误差控制。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薄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2、学习几种测量薄透镜焦距的方法。

3、掌握测量薄透镜焦距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1、薄透镜成像公式当物距为$u$,像距为$v$,焦距为$f$ 时,薄透镜成像公式为:$\frac{1}{u} +\frac{1}{v} =\frac{1}{f}$2、测量薄透镜焦距的方法(1)自准直法当物与透镜之间的距离为无限远时,通过调节透镜的位置,使从物发出的光经过透镜后成为平行光,然后再经过一个与光轴垂直的平面镜反射回来,再次通过透镜后成像在物平面上,此时物与像重合,物距即为透镜的焦距。

(2)物距像距法当物距和像距都可以测量时,根据成像公式,通过测量物距$u$ 和像距$v$,可以计算出焦距$f$。

(3)共轭法移动透镜,在物屏和像屏之间分别得到放大和缩小的实像,根据透镜成像的共轭性质,分别测量出这两种情况下的物距$u_1$、$u_2$ 和像距$v_1$、$v_2$,然后利用公式:$f =\frac{D^2L^2}{4D}$计算焦距,其中$D =|v_1 u_1| =|v_2 u_2|$,$L = u_1 + v_1 = u_2 + v_2$ 。

三、实验仪器光具座、薄凸透镜、蜡烛、光屏、平面镜、毫米刻度尺等。

四、实验步骤1、自准直法(1)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一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放置一个平面反射镜,并使其与光轴垂直。

(2)在凸透镜的前方放置一个带十字叉丝的物屏,并使其与光轴垂直。

(3)打开光源,使物屏上的十字叉丝通过凸透镜和平面镜反射后成像在物屏上。

(4)前后移动凸透镜,直到物屏上的十字叉丝与反射回来的像重合,此时物屏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即为透镜的焦距。

(5)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物屏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作为焦距的测量值。

2、物距像距法(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移动蜡烛,使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两倍焦距,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物理实验报告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物理实验报告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物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薄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

2、学习几种测量薄透镜焦距的方法。

3、掌握光学实验中的基本测量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1、薄透镜成像公式当光线通过薄透镜时,遵循薄透镜成像公式:$\frac{1}{u} +\frac{1}{v} =\frac{1}{f}$,其中$u$ 为物距,$v$ 为像距,$f$ 为焦距。

2、自准直法当物屏上的物点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变成平行光,若在透镜后面垂直于光轴放置一个平面反射镜,此平行光将沿原路返回,再次通过透镜后仍成像于物屏上的物点处。

此时,物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即为透镜的焦距。

3、物距像距法当物距和像距分别为$u$ 和$v$ 时,通过测量物距和像距,代入薄透镜成像公式可求得焦距$f$ 。

4、共轭法移动透镜,在物屏和像屏之间分别得到放大和缩小的清晰像。

根据光路可逆原理,两次成像时物距和像距互换,利用公式$\frac{u + v}{4}$可计算出焦距。

三、实验仪器光具座、凸透镜、凹透镜、物屏、像屏、平面反射镜、光源等。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自准直法测凸透镜焦距(1)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一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放置物屏,使物屏上的十字叉丝清晰可见。

(2)在凸透镜后面垂直于光轴放置平面反射镜。

(3)沿光具座移动物屏,直到在物屏上再次看到清晰的十字叉丝与原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记录此时物屏与凸透镜的位置,两者之间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

(5)重复测量三次,计算焦距的平均值。

2、物距像距法测凸透镜焦距(1)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间位置。

(2)在凸透镜的一侧放置物屏,另一侧放置像屏。

(3)移动物屏和像屏,直到在像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4)记录物屏和像屏的位置,分别得到物距$u$ 和像距$v$ 。

(5)代入薄透镜成像公式计算焦距,并重复测量三次,计算平均值。

3、共轭法测凸透镜焦距(1)将物屏固定在光具座的一端,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中间附近。

测量薄透镜焦距实验报告

测量薄透镜焦距实验报告

测量薄透镜焦距实验报告测量薄透镜焦距实验报告引言:薄透镜是光学实验中常见的一个元件,它具有很多重要的应用,如成像、放大等。

测量薄透镜的焦距是我们研究透镜特性的基础,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测量薄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

一、实验原理薄透镜的焦距是指光线经过透镜后会聚或发散的位置。

根据薄透镜的成像公式,可以得到焦距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

在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测量透镜的物距和像距来计算焦距。

二、实验器材1. 薄透镜2. 光源3. 物体4. 屏幕5. 尺子6. 实验台三、实验步骤1. 将实验台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确保实验台水平。

2. 将光源放置在实验台的一侧,并调整光源位置,使光线射向透镜。

3. 在透镜的另一侧放置物体,并移动物体的位置,直到在屏幕上观察到清晰的像。

4. 使用尺子测量透镜与物体的距离,即为物距。

5. 使用尺子测量透镜与屏幕的距离,即为像距。

6. 重复上述步骤多次,记录每次的物距和像距。

四、实验数据处理1. 将实验中测得的物距和像距数据整理成表格。

2. 根据薄透镜成像公式,计算每次实验得到的焦距。

3. 对焦距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偏差。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数据处理,得到了多次测量的焦距数据。

根据数据计算,得到了平均焦距为XX,标准偏差为XX。

可以看出,实验结果的标准偏差较小,说明实验测量结果较为准确。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误差来源。

首先,光线的折射现象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其次,透镜的制作和形状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此外,实验者的操作技巧和观察能力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为了减小误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保持实验台的水平稳定,避免实验台晃动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其次,使用光源和屏幕时,要确保光线的直线传播,避免光线的散射和干扰。

此外,可以多次重复实验,取平均值,以减小个别误差的影响。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测量了薄透镜的焦距,并得到了平均焦距为XX。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7页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7页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7页实验目的:1、掌握薄透镜的基础知识,了解薄透镜的几何光学特性;2、学会利用具体实验设备实现薄透镜的焦距的测量;3、掌握误差分析的方法,明确测量结果的合理范围。

实验原理:凸透镜是出射光线会聚的镜头,凹透镜是出射光线会散的镜头。

一个薄透镜可以看成由无限多的圆环形元薄透镜叠合所组成,因此可分析一层圆环形元薄透镜对光线的折射与像的关系。

做实验时把透镜放在物屏和像屏之间,调整物距和像距,测量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求出薄透镜的焦距。

我们以三种方法来测量薄透镜的焦距。

方法一:凸透镜。

取一个凸透镜,用架子尺放置于离明显的小刻度处,在凸透镜前后各放置一张屏,并从激光源发出的光线在凸透镜中心穿过。

调节屏板和凸透镜距离,使得光线聚于屏幕上方的一个点,此时称屏板和凸透镜间的距离为物距 $p$,移动屏幕,调节其与凸透镜的距离,使得激光束聚于像屏上,此时称屏幕与凸透镜间的距离为像距 $q$。

此时凸透镜产生的像距量 $q_1$ 及式:$$q_1=\frac{f_1}{f_1-p}=\frac{p-f_1}{f_1}$$其中 $f_1$ 为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三:两组共面透镜。

当两组透镜共面时,取中间的透镜作为待测的薄透镜,且两组透镜间距相等,即$d_1=d_2$。

测得物距 $p$ 和像距 $q$ 后,薄透镜的焦距 $f$ 可以用下式求得:$$\frac 1 f=\frac 1 {f_1} +\frac 1 {f_2} $$实验步骤:1. 安装实验器材:将激光装置放在实验台上,亮度适中,使激光束不直接照射眼睛;2. 调节凸透镜位置并测量其焦距:调整三脚架高度,固定凸透镜。

微调测距器,将物移至离镜头 10 ~ 50 cm 的地方,调节屏板到使得激光束聚焦在屏幕上的距离,记录下物距 $p_1$。

升高物体放置架,将屏幕略微下移,调整其位置到使得激光束像直线走向,记录下像距 $q_1$。

重复以上操作 5 ~ 10 次,取平均值作为凸透镜的焦距 $f_1$。

薄透镜测焦距实验报告

薄透镜测焦距实验报告

薄透镜测焦距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薄透镜测焦距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 理解薄透镜成像原理;
2. 掌握薄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3. 学会使用公式计算薄透镜的焦距。

实验器材:
1. 薄透镜;
2. 光源;
3. 物体;
4. 屏幕;
5. 尺子。

实验步骤:
1. 将物体放置在薄透镜的左侧;
2. 调整光源位置,使其照射在薄透镜的左侧;
3. 将屏幕放置在薄透镜的右侧;
4. 调节屏幕位置,使其可以观察到物体的清晰图像;
5. 测量薄透镜与物体、屏幕之间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6. 将物体的位置向薄透镜移动,寻找到使图像最为清晰的位置,并记录下来;
7. 重复步骤4、5、6三次,再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的焦距。

实验结果:
观察到物体在不同距离下的清晰图像,并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
薄透镜的焦距。

实验分析及结论: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薄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是:物距与像距之
积等于焦距的平方,即f=pq/(q+p)。

利用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薄透
镜的焦距。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主要来自于测量物距、像距和屏幕距离的不准确,以及薄透镜实际并非完美的理想模型。

在实验中应尽量提高测量精度,减小误差。

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理解了薄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实践掌握了使用公式计算薄透镜的焦距的方法。

这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所帮助。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量薄透镜的焦距,掌握测量薄透镜焦距的方法和技巧。

实验仪器,凸透镜、光具架、物镜、白纸、尺子、平行光源。

实验原理,薄透镜的焦距是指平行光线经过透镜后汇聚或者看似汇聚的位置。

对于凸透镜来说,焦距为正,对于凹透镜来说,焦距为负。

焦距的计算公式为1/f = 1/v + 1/u,其中f为焦距,v为像距,u为物距。

实验步骤:1. 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架上,调整光具架使得凸透镜与平行光源垂直放置。

2. 在凸透镜的一侧放置一张白纸,调整白纸的位置使得凸透镜的像清晰可见。

3. 测量凸透镜与白纸的距离,即像距v。

4. 移动白纸,使得凸透镜与白纸的距离变化,再次测量像距v。

5. 测量物距u。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实验一:像距v1 = 20cm,像距v2 = 18cm,取平均值v = (20+18)/2 = 19cm。

物距u = 25cm。

代入公式1/f = 1/v + 1/u,得到焦距f = 47.5cm。

实验二:像距v1 = 15cm,像距v2 = 14cm,取平均值v = (15+14)/2 = 14.5cm。

物距u = 20cm。

代入公式1/f = 1/v + 1/u,得到焦距f = 40cm。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两次实验测量得到的焦距分别为47.5cm和40cm,两次实验结果相差不大,说明实验数据比较准确。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主要来自于测量距离的精度以及光线的折射等因素。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测量薄透镜焦距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加深了对薄透镜焦距的理解。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薄透镜的焦距来确定透镜的性质,为光学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提供重要参考。

总结:本实验通过测量薄透镜的焦距,加深了对光学原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实验操作的技能。

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中,我们将更加熟练地运用光学知识,为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薄透镜焦距测量实验报告

薄透镜焦距测量实验报告

薄透镜焦距测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薄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

2、掌握测量薄透镜焦距的几种方法。

3、学习使用光学实验仪器,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1、薄透镜成像公式当物距 u、像距 v 和焦距 f 之间满足以下关系:1/u + 1/v = 1/f 。

2、自准直法当物与透镜之间的距离恰为透镜的焦距时,物上一点发出的光线通过透镜后成为平行光,经反射镜反射后,再次通过透镜成像于物平面上,此时物与像重合。

3、物距像距法通过测量物距 u 和像距 v,利用成像公式计算出焦距 f。

4、共轭法移动透镜,在物与像屏之间分别得到放大和缩小的像,根据物像之间的距离与焦距的关系计算出焦距。

三、实验仪器光具座、凸透镜、凹透镜、光屏、光源、物屏、平面反射镜等。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一)自准直法测凸透镜焦距1、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一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放置平面反射镜,并使其与光轴垂直。

2、移动光源和物屏,使物屏上的十字叉丝经凸透镜后成清晰的像于物屏上,此时物屏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即为焦距。

3、重复测量多次,取平均值。

(二)物距像距法测凸透镜焦距1、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光源、物屏、凸透镜和光屏,并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光轴上。

2、移动凸透镜,使物屏上的物体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3、分别测量物距 u 和像距 v,记录数据。

4、根据成像公式计算焦距 f,并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共轭法测凸透镜焦距1、把物屏和像屏分别固定在光具座的两端,在它们之间移动凸透镜,使在物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缩小像。

2、记录此时凸透镜的位置 x1。

3、继续移动凸透镜,使在物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放大像,再次记录凸透镜的位置 x2。

4、测量物屏和像屏之间的距离 L。

5、根据公式 f =(L^2 d^2) / 4L 计算焦距 f,其中 d =|x2 x1| 。

(四)测凹透镜焦距1、先用凸透镜得到一个实像作为凹透镜的虚物。

2、在凸透镜和像之间插入凹透镜,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总结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总结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总结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总结引言:薄透镜是光学实验中常用的元件之一,其焦距是薄透镜的重要参数之一。

测量薄透镜焦距的实验方法有很多种,本实验采用物体放在薄透镜的正焦点位置并测量像的位置,从而间接测量薄透镜的焦距。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测量薄透镜的焦距,了解薄透镜的基本原理,并掌握测量薄透镜焦距的实验方法。

实验设备与原理:本实验使用的设备包括光源、物距确定架、测微器、薄透镜。

根据薄透镜的成像原理,当物体放在薄透镜的正焦点位置时,透过薄透镜的光线会经过折射成一束平行光线,而此时薄透镜会形成一张清晰的像。

实验步骤:1.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薄透镜,并记录薄透镜的参数。

2.将薄透镜放置在物距确定架上,并确保薄透镜平行于光路。

3.调整物距确定架的位置,使得光源能够发出平行光线并穿过薄透镜。

4.通过测微器测量物体到薄透镜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5.使用屏幕,调整屏幕的位置,观察并找到一张清晰的像。

6.通过测微器测量像距,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测量物体到薄透镜的距离和像距,我们可以计算得到薄透镜的焦距。

假设物体到薄透镜的距离为u,像距为v,薄透镜的焦距为f,则根据薄透镜成像公式1/f = 1/v -1/u,我们可以计算出薄透镜的焦距。

实验中,我们重复进行了多次测量,并计算了薄透镜的平均焦距。

通过这些测量数据,我们可以得到薄透镜的平均焦距,并比较其与理论焦距的差异。

如果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相差较大,可能是实验中存在误差导致的。

讨论与改进: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将物体放在薄透镜的正焦点位置并测量像的位置的方法来间接测量薄透镜的焦距。

但是,实验中可能存在一些因素会导致测量结果的误差,如光路不够稳定、测量不准确等。

因此,在进行实验时要尽量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减小误差。

此外,可以进行一些改进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如使用更精确的测量设备、增加测量次数并取平均值、采用更稳定的光源等。

另外,可以通过在实验中加入其他的测量方法来验证结果的准确性,比如通过测量物体的放大倍数来确定薄透镜的焦距。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引言薄透镜是光学实验中常见的光学元件之一,其焦距的准确测量对于光学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薄透镜的焦距,探究薄透镜的光学特性,并验证薄透镜公式的适用性。

实验原理薄透镜是指其厚度相对于其曲率半径来说非常小的透镜。

根据薄透镜的公式,可以得到以下关系式:1/f = 1/v - 1/u其中,f为透镜的焦距,v为物体到透镜的距离,u为像到透镜的距离。

实验装置本实验所使用的装置包括一块薄透镜、一支光源、一块屏幕、一把卷尺以及一支直尺。

实验步骤1. 将光源置于实验台上,并调整光源位置,使其与透镜的光轴垂直。

2. 将薄透镜置于光源与屏幕之间,并调整透镜的位置,使其光轴与光源的光轴重合。

3. 在透镜的一侧放置一个物体,并调整物体的位置,使其与透镜的光轴重合。

4. 在另一侧的屏幕上观察到物体的像,并记录下像的位置。

5. 移动物体,改变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并记录下不同距离下的像的位置。

6. 将透镜翻转,即将原先放置物体的一侧改为放置屏幕的一侧,重复步骤3-5。

7. 根据记录的数据,计算出不同距离下的焦距,并进行对比和分析。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不同距离下的焦距。

根据薄透镜的公式,我们可以将实验数据代入公式中,计算出理论焦距。

通过对比实验结果和理论值,我们可以评估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误差。

例如,由于透镜的制造和测量装置的限制,实际测量的焦距可能会与理论值存在一定的偏差。

此外,由于人眼对于像的观测存在主观性,也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误差。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测量了薄透镜的焦距,并验证了薄透镜的公式的适用性。

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基本吻合,证明了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结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是光学实验中的基础实验之一。

通过本实验,我们不仅学习了薄透镜的光学特性和测量方法,还锻炼了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实验中,我们将进一步应用和拓展这些知识,深入探究光学的奥秘。

实验一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一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一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实验目的1.学会调节光学系统使之共轴,并了解视差原理的实际应用;2.掌握薄透镜焦距的常用测定方法;实验仪器和用具光具座,会聚透镜,物屏,白屏,光源实验原理 详细见P39-41. 实验内容一 成像透镜法测透镜焦距 1 测量数据表1 物距、像距测量数据 单位:cm2 像方焦距标准不确定度的分析f ′的A 类标准不确定度为: )5=n (cm 15.0=)1-n (n )f ′-f ′(=)f ′(U ∑2iAB 类不确定度:cm 03.03cm05.03Δ=)f ′(U B ==仪;f ′的总标准不确定度为: cm 15.0=)f ′(U +)f ′(U =)f ′(U 2B 2A C 故测得的透镜的像方焦距为:cm )15.0±94.14(=f ′. 二 透镜两次成像法测焦距 1 测量数据表2 物屏距离L 、透镜移动距离d 的测量数据 单位:cm2 像方焦距的标准不确定度的分析 f ′的A 类标准不确定度为: )5(02.0)1-()-()(∑2==''='n cm n n f f f U iAB 类不确定度:cm 03.03cm05.03Δ=)f ′(U B ==仪(测量均匀分布取3=C );f ′的总标准不确定度为: cm 04.0=)f ′(U +)f ′(U =)f ′(U 2B 2AC 故,测得透镜的像方焦距为:cm )04.0±04.15(=f ′.实验结论误差主要来源于:一,光线并非严格的满足傍轴条件;二,存在视差,成最清晰像的位置很难测准;三,透镜、光屏支架的底座和平行轨道之间的接合不够光滑,接合处较松动,位置读数误差较大.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由测量的不确定度可以确定测量的误差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测量薄透镜焦距的基本方法。

2. 学会调节光学系统的基本方法。

3. 了解调节系统共轴的重要性及方法。

4. 通过实验加深对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薄透镜的焦距是指透镜的光心到焦点的距离。

根据薄透镜成像公式,当物距u大于2倍焦距2f时,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u等于2倍焦距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物距u介于f和2f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距u等于焦距f时,不成像。

本实验采用以下方法测量薄透镜焦距:1. 自准直法:利用透镜的光学特性,通过调节物距和像距,使物体通过透镜成像在透镜的另一侧,从而确定焦距。

2. 物距像距法:通过测量物距和像距,根据薄透镜成像公式计算焦距。

3. 贝塞尔法:通过移动透镜,使物体成像在像屏上两次,分别得到放大像和缩小像,根据像距和物距的关系计算焦距。

三、实验仪器1. 薄透镜2. 平面反射镜3. 物屏4. 狭缝板5. 光具座6. 刻度尺7. 计算器四、实验步骤1. 共轴调节:将光源、狭缝板、透镜、平面反射镜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调整各元件的位置,使它们共轴。

2. 自准直法测量焦距:a. 将物屏放置在透镜的一侧,调整物距,使物体通过透镜成像在另一侧的像屏上。

b. 移动透镜,使像清晰,记录物距和像距。

c. 重复上述步骤,测量多组数据。

3. 物距像距法测量焦距:a. 将物屏放置在透镜的一侧,调整物距,使物体通过透镜成像在另一侧的像屏上。

b. 记录物距和像距。

c. 重复上述步骤,测量多组数据。

4. 贝塞尔法测量焦距:a. 将物屏放置在透镜的一侧,调整物距,使物体通过透镜成像在另一侧的像屏上。

b. 移动透镜,使像清晰,记录物距和像距。

c. 再次移动透镜,使像清晰,记录物距和像距。

d. 重复上述步骤,测量多组数据。

五、数据处理1. 自准直法:根据测量数据,计算物距和像距的平均值,代入薄透镜成像公式计算焦距。

2. 物距像距法:根据测量数据,代入薄透镜成像公式计算焦距。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误差分析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误差分析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误差分析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误差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实验仪器误差:实验中所使用的仪器可能存在读数误差、刻度误差等。

对于测量焦
距的仪器,如凸透镜、屏幕等,需要确定其误差范围。

2. 实验条件误差:实验环境的温度、湿度等条件变化,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尽量保持实验环境的稳定,减小这方面误差的影响。

3. 人为误差:实验操作过程中,由于人为操作不精确或者读数不准确等因素,可能对
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误差。

通过多次实验并取平均值,可以减小人为误差的影响。

4. 光源误差:实验中所使用的光源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可以选用稳定度较好的光源,尽量减小光源引起的误差。

5. 计算误差:在实验数据处理过程中,计算公式的使用以及精度的要求也可能引入一
些误差。

需要确保计算公式的准确性,并注意计算精度。

为减小误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使用高精度的仪器和测量设备,尽量减小仪器误差和人为误差。

2. 保持实验环境的稳定,尽量减小环境条件的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选用稳定度好的光源,尽量减小光源误差。

4. 进行多组数据的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5.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采用合适的计算公式和精确的计算方法。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使用,可以有效降低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测薄透镜焦距实验报告

测薄透镜焦距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测量薄透镜焦距的基本方法。

2. 学会调节光学系统的基本方法。

3. 了解调节系统共轴的重要性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薄透镜的焦距是指透镜中心到焦点的距离。

测量薄透镜焦距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自准直法:利用透镜成像原理,当物距等于焦距时,物体通过透镜成像后,像与物体大小相等,且为实像。

通过测量物体与像的距离,即可计算出焦距。

2. 物距像距法:根据透镜成像公式,当物距u和像距v确定时,可以计算出焦距f。

公式为:1/f = 1/u + 1/v。

3. 贝塞尔法(位移法):在物距大于4倍焦距的条件下,移动透镜位置,使像屏上出现两次清晰的像,一次为放大像,一次为缩小像。

测量透镜的位移量,根据物像的共轭对称性质,可以计算出焦距。

三、实验仪器1. 光具组(包括滑块、支架)2. 薄透镜3. 平面反光镜4. 白炽光源5. 狭缝架6. 物屏7. 刻度尺四、实验步骤1. 将灯光滑块固定,并将狭缝板滑块置于灯源前,记录狭缝板的位置。

2. 将透镜滑块置于狭缝板前,再将平面镜滑块置于透镜前,形成狭缝板-透镜-平面镜的顺序置于桌面上的刻度尺边缘,固定平面镜的位置。

3. 移动透镜的位置,直到反射到狭缝板上的像清晰为止,固定透镜位置,记录透镜位置。

4. 移动狭缝板的位置,固定后重复上一步骤,记录上三组数据。

5. 撤去平面镜,放上物象板,将狭缝板移回灯源前,调整灯源及狭缝板的位置,使得狭缝板上的像清晰。

6. 移动透镜的位置,使像屏上出现两次清晰的像,一次为放大像,一次为缩小像。

记录透镜的位置和像屏的位置。

7.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透镜的焦距。

五、实验数据及结果1. 狭缝板位置:10cm2. 透镜位置与狭缝板距离:a. 第一次:20cmb. 第二次:25cmc. 第三次:30cm3. 物象板位置与透镜距离:a. 放大像:50cmb. 缩小像:75cm4. 计算透镜焦距:a. 自准直法:f = 10cmb. 物距像距法:f = 15cmc. 贝塞尔法:f = 20cm六、实验分析1. 通过实验,掌握了测量薄透镜焦距的基本方法,包括自准直法、物距像距法和贝塞尔法。

薄透镜焦距测定物理实验报告

薄透镜焦距测定物理实验报告

薄透镜焦距测定物理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实验名称:薄透镜焦距的测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实验地点:基础实验大楼座位号:01实验时间:第77周星期33下午44点开始一、实验目的:1.掌握光路调整的基本方法;2.学习几种测量薄透镜焦距的实验方法;3.观察薄凸透镜、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二、实验原理:((一))凸透镜焦距的测定1.自准法如图所示,在待测透镜L的一侧放置一被光源照明的物屏AB,在另一侧放一平面反射镜M,移动透镜(或物屏),当物屏AB正好位于凸透镜之前的焦平面时,物屏AB上任一点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仍会聚在它的焦平面上,即原物屏平面上,形成一个与原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倒立实像。

此时物屏到透镜之间的距离,就是待测透镜的焦距,即由于这个方法是利用调节实验装置本身使之产生平行光以达到聚焦的目的,所以称之为自准法,该法测量误差在之间。

2.成像法在近轴光线的条件下,薄透镜成像的高斯公式为当将薄透镜置于空气中时,则焦距为:式中为像方焦距,为物方焦距,为像距,为物距。

式中的各线距均从透镜中心(光心)量起,与光线行进方向一致为正,反之为负,如图所示。

若在实验中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即可用式求出该透镜的焦距。

但应注意:测得量须添加符号,求得量则根据求得结果中的符号判断其物理意义。

3.共轭法共轭法又称为位移法、二次成像法或贝塞尔法。

如图所示,使物与屏间的距离并保持不变,沿光轴方向移动透镜,则必能在像屏上观察到二次成像。

设物距为时,得放大的倒立实像;物距为时,得缩小的倒立实像,透镜两次成像之间的位移为d,根据透镜成像公式,可推得:物像公式法、自准法都因透镜的中心位置不易确定而在测量中引进误差。

而共轭法只要在光具座上确定物屏、像屏以及透镜二次成像时其滑块移动的距离,就可较准确地求出焦距。

这种方法无需考虑透镜本身的厚度,测量误差可达到。

操作要领:粗测凹透镜焦距,方法自拟。

取D大于。

调节箭矢中点与透镜共轴,并且应使透镜光轴尽量与光具座导轨平行。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一、引言透镜是光学仪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焦距是透镜的重要光学参数之一。

透镜焦距的准确测量对于光学仪器的设计和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薄透镜焦距的测量,掌握透镜焦距的测量方法,了解透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加深对光学仪器中透镜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验原理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可以通过物距-像距法来实现。

当物体位于透镜前方时,光线经过透镜后会形成一个清晰的实像。

此时,可以通过测量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和实像到透镜的距离(像距),并根据透镜成像公式计算出透镜的焦距。

透镜成像公式为:1/f=1/u+1/v,其中f为透镜焦距,u为物距,v为像距。

当物体位于透镜前方时,物距u为正数,像距v也为正数;当物体位于透镜后方时,物距u为负数,像距v也为负数。

因此,在计算透镜焦距时,需要考虑物距和像距的符号。

三、实验步骤1.搭建实验光路:将光源、光具座、透镜和光屏依次放置在实验台上,并调整它们的高度,使光线能够垂直通过透镜。

2.测量物距和像距:将物体放置在透镜前方,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的实像。

此时,测量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和实像到透镜的距离(像距)。

3.计算焦距:根据透镜成像公式,计算出透镜的焦距。

为了减小误差,需要进行多次实验,并求出焦距的平均值。

4.绘制光路图: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物体、透镜和实像之间的光路图。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表1 实验数据记录表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精度。

在本实验中,通过多次测量并计算焦距的平均值,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实验结果。

然而,由于实验过程中存在误差和不确定性,如光源和光屏的调整误差、测量误差等,因此实验结果仍存在一定的误差。

为了提高实验精度,可以采用更精确的测量仪器和方法,如使用显微镜观察实像的位置等。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光路图如下所示:图1 光路图五、结论本实验通过物距-像距法测量了薄透镜的焦距,掌握了透镜焦距的测量方法,了解了透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实验报告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实验报告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实验报告薄透镜焦距的测定实验报告引言:薄透镜是光学实验中常用的光学元件之一,它具有将光线聚焦或发散的作用。

测定薄透镜焦距是光学实验中的一项基础实验,通过该实验可以了解薄透镜的光学特性和性能。

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透镜公式和实验方法,测定薄透镜的焦距,并探讨实验误差的来源和解决方法。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一块薄透镜、一支光源、一块白纸、一把尺子和一台测距仪。

实验步骤如下:1. 将光源放置在透镜的一侧,确保光线垂直射向透镜。

2. 在光源的另一侧放置一块白纸,用于观察透镜成像。

3. 调整光源和白纸的位置,使得透镜成像清晰可见。

4. 使用尺子测量透镜与白纸之间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5. 移动光源和白纸的位置,再次测量透镜与白纸之间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6. 重复以上步骤多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的测量结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所得的数据,我们可以使用透镜公式来计算薄透镜的焦距。

透镜公式为:1/f = 1/v - 1/u其中,f表示焦距,v表示像距,u表示物距。

通过实验测得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焦距的近似值。

在计算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单位的一致性,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由于实验误差的存在,我们可以通过多次实验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的影响。

在实验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光线的均匀性和透镜的清洁程度。

不均匀的光线会导致成像模糊,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而脏污的透镜表面会降低透镜的透光性,同样会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误差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仪器误差和操作误差。

仪器误差是由实验仪器的精度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所引起的,而操作误差则是由实验者在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误差所导致的。

为了减小误差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使用具有较高精度的测距仪和尺子,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2. 在实验过程中,尽量减少操作上的不确定性,保持实验条件的一致性。

3. 进行多次实验并取平均值,以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测定了薄透镜的焦距,并通过透镜公式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射镜一块,光屏一个,光学元件底座和支架各6个。
五、实验容与步骤
(一)光学系统的共轴调节
先利用水平尺将光具座导轨在实验桌上调节成水平,然后进行各光学元件同轴等
高的粗调和细调,直到各光学元件的光轴共轴,并与光具座导轨平行为止。
1、粗调
将箭矢物、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白屏等光学元件放在光具座上,使它们尽
记号),调节透镜(或物,一般调透镜)的高低或水平位移,使大像中心与小像的中
心完全重合,调节技巧为大像追小像,如下图所示。
图 表明透镜位置偏低(或物偏高),这时应将透镜升高(或把物降低)。而在
图 情况,应将透镜降低(或将物升高)。水平调节类似于上述情形。
当有两个透镜需要调整(如测凹透镜焦距)时,必须逐个进行上述调整,即先将
(1)
2)物像法
用这种方法测出的凸透镜的焦距 误差为:
(2)
3)共轭法
用这种方法测出的凸透镜的焦距 的误差为:
(3)
答:第一、因凹透镜成虚像,因此必须借助凸透镜所成的倒立缩小实像为凹透镜
的虚物以成实像于屏上进行测量;第二、近轴光线,可通过共轴调节实现。
3、(选做)如果会聚透镜的焦距大于光具座长度,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能在光具座上
测量该透镜的焦距(要求简述实验原理、器材、操作方法与步骤,计算公式及注意事
项)
答:1)实验原理:利用凸透镜对虚物成缩小的实像,即: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
教学目的 1、了解透镜成像的原理、成像规律及视差原理的实际应用;
2、掌握光学系统的共轴调节技术,掌握薄透镜焦距的测量方法;
3、培养学生实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重难点 重点:1)光学系统的共轴调节; 2)透镜焦距的测量。
难点:1)光学系统共轴调节; 2)凹透镜焦距的测量。
动时,可实现两次成像。透镜在 位置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透镜在 位置时,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实验中,只要测量出光路图中的物屏与像屏的距离 和透镜两
次成像移动的距离 ,代入下式就可算出透镜的焦距。
(二)凹透镜焦距的测定
1、物像法
为了测量凹透镜的焦距,常用辅助凸透镜与之组成透镜组,使得到能用像屏接收
的实像。其测量原理如下光路图所示。
(三)凹透镜焦距的测定
用物距像距法、自准法测量凹透镜焦距。
1、物像法
1)利用共轭法中得到的清晰的小像作为凹透镜的物,记下小像的位置 ;
2)保持凸透镜 的位置不变,将凹透镜 放入 与像屏之间,联合移动凹透镜
和像屏,使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放大的、倒立的实像 ,记下像屏的位置 ;
3)用“左右逼近法”移动凹透镜测得像清晰时凹透镜的位置坐标 与 ,重
附录1、实验操作评分标准
1、按规定完成预习任务。(5分)
2、测量原理清楚、光路摆放正确。(10分)
3、实验操作规、准确。(15分)
4、光路共轴调节质量高。(20分)
5、测量数据合理、记录科学。(35分)
6、在规定时间完成实验项目。(10分)
7、仪器收拾整齐,仪器使用记录填写完整。(5分)
附录2、实验报告评分标准
124.25
124.45
124.45
124.30
124.40
124.41
124.43
124.55
124.28
124.30
124.33
124.44
124.50
109.10
109.05
109.15
பைடு நூலகம்109.35
109.25
109.15
108.95
109.10
109.25
108.80
109.13
109.00
复测五次。
2、自准法(选做)
1)取凸透镜与箭矢物的间距略大于 ,然后固定凸透镜;
2)用“左右逼近法”移动光屏测像的清晰位置坐标 与 ,重复测五次并求
取平均值;
3)再放凹透镜和平面镜于凸透镜和光屏之间,用“左右逼近法”移动凹透镜,
看到物平面上清晰的倒立实像时,记录凹透镜的坐标位置 与 ,重复测五次求取
生对测量光路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6、强调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表示以及课后思考题的解答要求。
九、课后思考题
1、共轭法测凸透镜焦距时的成像条件是什么?此法有何优点?
答:此种方法要求物与屏的距离 保持一固定值,且 。用这种方法测焦
距时在理论上误差最小,同时避免了测量物距、像距时估计光心位置不准所带来的误
差。
2、实验室用物距像距法测凹透镜焦距的成像条件是什么?
时,误差最小;共轭法则在 较大、 较小时,误差小,如 。
八、实验指导要点
1、简要说明本实验的作用。
2、简要介绍本实验容、原理,主要包括:
1)高斯公式;
2)光路可逆原理。
3、介绍实验仪器及使用注意事项。
4、示演示共轴调节以及“左右逼近法”确定清晰像的位置。
5、查看学生光学元件的放置、排列的光路、共轴调节等环节是否正确,了解学
数值时应使用左右逼近的方法。
5、物距像距法测凹透镜焦距时不能找到像最清晰的位置,可能是:
(1)辅助凸透镜产生的像是放大的实像。
(2)辅助凸透镜与物的距离远大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
6、三种方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从理论上讲共轭法误差最小、物像法次之、自
准法误差最大,但自准法测量最简单,常用做粗测。物像法测量时,物距和相距相等
表二 (单位:cm)
次数
项目
1
2
3
4
5
124.48
124.70
124.60
124.65
124.50
124.62
124.60
124.65
124.55
124.57
124.55
124.65
124.63
124.60
124.54
,
取 ,则 ,从而


3、共轭法测凸透镜的焦距
次数
项目
1
2
3
4
5
124.26
124.20
1、自准法
1)固定物屏,记录物屏的位置;
2)移动凸透镜,并绕铅直轴略转动靠近透镜的平面镜,看到物屏上一个移动的
像, 用“左右逼近法”移动透镜使其成清晰的倒立实像于物平面上,记录此时透镜
光心在光具座上的坐标位置 与 ,重复测五次。
2、物像法(选做)
1)先用粗略估计法测量待测凸透镜焦距,然后将物屏和像屏放在光具座上,使
7、是否及时提交实验报告。(迟交一周扣5分)
注:
1、实验操作、实验报告评分以等级的形式给出: (95分), (90分),
(85分); (80分),依此类推, 为不及格。
2、有下列情况实验成绩将作调整:
1)实验有新发现,见解独特、有创新,实验成绩评定后,提高一档。
2)迟到,操作成绩降一档。
3)缺席,该次成绩按0分记。
教学方法 讲授与演示相结合
学时 3学时
一、实验简介
透镜是最常用的光学元件,是构成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基础。
焦距是表征透镜成像性质的重要参数。测定焦距不单是一项产品检验工作,更重
要的是为光学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学习透镜焦距的测量,不仅可以加深对几何光学
中透镜成像规律理解,而且有助于训练光路分析方法、掌握光学仪器调节技术。
最常用的测焦距方法大都是根据物像关系设计的,如:物像法、大小像法、辅助
成像法等。
二、实验目的
1、了解透镜成像的原理及成像规律;
2、学会光学系统共轴调节,了解视差原理的实际应用;
3、掌握薄透镜焦距的测量方法,会用左、右逼近法确定像最清晰的位置,测量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焦距;
4、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各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对实验数据进行不确
平均值。
六、数据记录与数据处理
1、自准法测凸透镜的焦距
次数
项目
1
2
3
4
5
131.08
131.06
131.25
131.09
131.20
131.35
131.28
131.24
131.23
131.30
131.22
131.17
131.25
131.16
131.25
表一 (单位:cm)
取 ,则
2、物像法测凸透镜的焦距
一个透镜(凸)调好,记住像中心在屏上的位置,然后加上另一透镜(凹),再次观
察成像的情况,对后一个透镜的位置上下、左右的调整,直至像中心仍旧保持在第一
次成像时的中心位置上。注意,已调至同轴等高状态的透镜在后续的调整、测量中绝
对不允许再变动。
(二)凸透镜焦距的测定
用物像法、自准法、共轭法测量凸透镜焦距。
光路如上图所示,若物位于焦平面上,则由平面镜反射后成一与原物等大倒立的
像于同一焦平面上。
2、物像法(选做)
物像法测焦距
光路如上图所示,测出物距和像距后,代入透镜成像公式即可算出凸透镜的焦距。
3、共轭法(贝塞尔法、位移法)
贝塞尔法测焦距
物屏与像屏的相对位置 保持不变,而且 ,当凸透镜在物屏与像屏之间移
自准法测凹透镜的焦距
实物 经凸透镜 成像于 ,在 和 之间插入待测凹透镜 和平面反射
镜 ,移动凹透镜,当凹透镜与 的间距等于凹透镜焦距 时,经凹透镜折射后
的光线变成一组平行光线,该平行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凸透镜会聚于箭矢物平面成一
清晰的倒立实像,测出 到 的距离,就得到凹透镜的焦距。
四、实验仪器
带标尺的光具座一台,凸透镜一块,凹透镜一块,带箭矢物光孔电源一台,平面
定度处理,写出合格的实验报告。
三、实验原理
薄透镜是透镜中最基本的一种,其厚度较自身两折射球面的曲率半径及焦距要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