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谱分析技术hu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02章光谱分析技术hu 共106页

第02章光谱分析技术hu 共106页
的能力越强,相应的分光度法测定的灵敏度就越高。ε值越大,
说明电子跃迁的几率大,通常 ε=10~105:一般认为ε> 104为强吸收;ε =103~104 为较强吸收;ε< 102 为弱吸收,此时分光光度法不灵敏。
1.3 应用朗伯-比耳定律的条件:
入射光波长应为λmax,且单色性好; 被测溶液具有均匀性、非散射性(不浑浊,也不呈胶体); 被测物质的浓度应在一定范围内; 朗伯-比耳定律不仅适用于可见光,也适用于红外光和紫外光; 朗伯-比耳定律不仅适用于均匀非散射的液体,也适用于固体
T:透光度, T=I / I0 I0:照射到吸收池上的光强 It:透过吸收池的光强。
1.2 吸光度、溶液浓度及液层厚度之间关系:
A =εbC
ε:摩尔吸光系数或克分子吸光系数,L·mol-1·cm-1 b:样品光程(cm),通常使用1.0cm 的吸收地。 C:样品浓度,mol·L-1 摩尔吸光系数ε是物质对某波长的光的吸收能力的量度。ε越大,吸收光
吸收滤光片由有色玻璃或内夹在两玻璃片之间的 有色染料的明胶所组成,这种滤光片适用于可见 光区。
干涉滤光片是根据光的干涉原理设计的,它是由 透明的电解质(如氟化钙或氟化镁),夹在两块 内侧涂有一层半透明金属(如银)簿膜的玻璃或 石英片之间所组成。电解质的厚度必须严格控制。 这种滤光片适用于紫外光区。
当光以垂直方向照射光栅即i=0°,则 n=0,±1,±2,……,
n称为干涉的级。可以得到称为零级、一级、 二级、……的光栅光谱。 若入射光不是垂直地照射在光栅上,而是有 一定的角度,则上式写为:
该式称为平面衍射光栅方程,简称光栅方程。
反射型复制光栅,它是在平面玻璃上粘结上 一定角度刻槽的铝反射膜而制成的。

光谱分析法概论(共76张PPT)全

光谱分析法概论(共76张PPT)全
(1) 简并:振动形式不同,但振动频率相同,产生简并。
(2) 红外非活性振动:振动过程中分子偶极矩不发生变化。
(或说偶极矩变化为0),正负电荷重心重合 r = 0 因为µ= q·r = 0 ,Δµ= 0;红外线是个交替磁场,若
Δµ= 0,则不产生吸收。
(3) 仪器分辨率太弱。 (4) 峰太弱。
☆产生红外光谱两个必要条件:
苯环和发色团相连,使E2和B带均长移, ε大 E2,K 带合并,有的就称为K带
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
苯的乙醇溶液
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 (四)影响因素 溶剂效应 ① n→π* 极性 短移 π→π* 极性 长移 ②影响吸收强度
③影响精细结构:苯在乙醇中(极性) 精细结构消失
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
3080-3030 cm-1 re 平衡位置原子间距离 差频峰: ν1-ν2 亚甲基的伸缩振动形式示意图
即:不对称分子,Δµ大
质谱法
确定分子的原子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分子
式和分子结构。经常与UV、IR及NMR等配合 运用。
光学分析仪器的基本组成
紫外光谱 Ultraviolet absorption spectra
3. n→π* :含有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近紫外区, ε很小 例如:-C=O: ,-C≡N:
4. n→σ* :远紫外区,含有杂原子的饱和基团, 例如:-OH,-NH2,-X,-S
σ→σ*> n→σ*≥π→π*> n→π*
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
(二)紫外光谱中常用术语
生色团 — 结构中有π→π*或 n→π*的基团,
50 ~ 500 µm 远红外(far-infrared)
红外光区的划分与跃迁类型
注意波数和波长的换算关系

光谱分析幻灯

光谱分析幻灯

光谱测定中的两个数据
透光度( ) 透光度(T)
均匀吸收介质的透过光的比例,也叫透 射比。 T=I/Io
吸光度(A) 光密度 光密度OD) 吸光度( )(光密度 )
均匀吸收介质透光度的倒数的对数。 均匀吸收介质透光度的倒数的对数。 =lg( /I) A=lg (1/T) =lg(Io/I)
(三)光学理论依据
(七)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的结构
光源 单色器 样品室 检测器 显示
1. 光源
在整个紫外光区或可见光谱区可以发射连续光谱, 在整个紫外光区或可见光谱区可以发射连续光谱,具 有足够的辐射强度、较好的稳定性、较长的使用寿命。 有足够的辐射强度、较好的稳定性、较长的使用寿命。 可见光区: 可见光区:钨灯作 为光源, 为光源,其辐射波长范 围在320 320~ nm。 围在320~2500 nm。 紫外区: 紫外区:氢、氘灯, 氘灯, 发射185 185~ nm的连 发射185~400 nm的连 续光谱。 续光谱。
医学实验技术基础
光谱分析
Spectral Analysis
光谱分析的概念
利用各种化学物质(包括原子、基 团、分子及高分子化合物)所具有的 发射、吸收或散射光谱系的特征,来 确定其性质、结构或含量的技术,称 为光谱分析技术。
电磁波谱
区域 γ射线 X射线 远紫外 紫外 可见 红外 远红外 微波 无线电波 波长 10-3-0.1 nm 0.1-10 nm 10-200 nm 200-400 nm 400-760 nm 0.76-50 µm 50-1000 µm 0.1-100 cm 1-1000 m
激发态
n π σ
σ,成键轨道; 成键轨道; π,成键轨道; 成键轨道; n,非成键轨道(电子对未共用) ,非成键轨道(电子对未共用) 反键轨道; σ* ,反键轨道; π*, 反键轨道; , 反键轨道;

光谱分析 ppt课件

光谱分析 ppt课件
光度准确度测试方法主要有标准溶液法和滤光片法。 标准溶液多采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三)光度线性范围
指仪器光度测量系统对于照射到接收器上的辐射功率与 系统的测定值之间符合线性关系的功率范围,即仪器的 最佳工作范围。
检测方法——溶液稀释法:配制适当浓度的溶液,按照 一定的倍数逐步稀释,分别测定其吸光度,根据测得的 吸光度计算吸光系数,以吸光度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 系数为纵坐标,绘制吸光系数-吸光度曲线,曲线的平 坦区域即为仪器的线性范围。
1.被测物在一个波长上有最大吸收峰,在另一个波长上没有 吸收或很少吸收;
2.非被测物在两个波长上的吸收相同。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优点
只要λ1、λ2选择适当,ΔA就是消除了非特征性吸收干 扰的吸光度值。将ΔA用于计算结果能较好的解决由于 非特征吸收信号(如试样的浑浊、吸收池与空气界面 以及吸收池与溶液界面的折射差别等)影响而带来的 误差,结果更准确。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四、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性能 评价指标
(一)波长准确度和波长重复性 (二)光度准确度 (三)光度线性范围 (四)分辨率 (五)光谱带宽 (六)杂散光 (七)基线稳定度 (八)基线平直度
(一)波长准确度和波长重复性
波长准确度是指仪器波长指示器上所示波长值与仪器此时 实际输出的波长值之间的符合程度。
(四)分辨率
指仪器对于紧密相邻的峰可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此 间隔越小分辨率越高。它是分光光度计质量的综合反 映。
单色器输出的单色光的光谱纯度、强度以及检测器的 光谱灵敏度等是影响仪器分辨率的主要因素。
(五)光谱带宽
光谱带宽(Spectral band width)是指从单色器射出的单色 光最大强度的1/2处的谱带宽度。它与狭缝宽度、分光元 件、准直镜的焦距有关,可以认为是单色器的线色散率的 倒数与狭缝宽度的乘积。

光谱分析技术PPT课件

光谱分析技术PPT课件

.
8
结论:
I0=I a+ I r+ I t
I0--入射光强度 I a--吸收光强度 I r--反射光强度 I t--透射光强度
通常由于I r很小可忽略不计,上式可简化为 I0=I a+ I t
透射光I t与入射光强度I0之比为透光率或透 光度,用T表示:
T= I t/ I 0 透光率的负对数称为吸光度或光密度或消光 度,用A表示:
溶液颜色的深浅与浓度之间的关系可 以用吸收定律来描述。它是由约
翰·海 因里希·朗伯和奥古斯特·比尔相结合 而成的,所以叫朗伯-比尔定律。原 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也符合这个定律。
溶液对光的吸收 当一束强度为I的平 行单色光照到溶液时,一部分光被溶 液吸收,一部分光被界面散射,其余 的光则透过溶液,如图所示
A
E 表示
E = C(g/dl).L(cm)
单位是dL/(g.cm)
摩尔消光系数与百分消光系数的换算关系:
ε =E
* M(摩尔质量)
.
10
12
一、仪器基本组成
光源
单色器
样品室
检测器
显示
.
13
可见分光光度计
.
14
722型分光光度计示意图
.
15
722型分光光度计使用方法
(1)预热仪器 将选择开关置于“T”,打开电源开关,使仪器预热20分钟。为了防止光 电管疲劳,不要连续光照,预热仪器时和不测定时应将试样室盖打开,使光路切 断。
紫外分光光度计 751、752、753型分光光度 计等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贝克曼DU500系列紫外/分 光光度计
.
11
吸光(消光)系数表达式

光谱分析技术ppt课件

光谱分析技术ppt课件
→* n→*
π*
>
>
>
n
π
σ
反键轨道
非键轨道 成键轨道 成键轨道
基本原理
1.σ→σ* 跃迁: 饱和烃( C-C,C-H ) 能量很高,λ<150 nm
2. n→σ* 跃迁: 含杂原子饱和基团(-OH,-NH2) 能量较大,λ150~250 nm
3. π→π*跃迁: 不饱和基团(C=C,C ≡ C ) 能量较小,λ~ 200nm

番茄红素
番茄红素在溶剂正己烷中的谱图
番茄红素在溶剂石油醚中的谱图
生物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蛋白质
Proteins in solution absorb ultraviolet light with
absorbance maxima at 280 and 200 nm. Amino acids
with aromatic rings are the primary reason for the
共轭体系,E更小,λ> 200nm 4. n→π*跃迁:
含杂原子不饱和基团(C ≡N ,C=O ) 能量最小,λ 200~400nm
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
1 共轭效应
共轭体系越长, π与π*的能量差越小,红移效应和
增色效应越明显。
2 立体化学效应
空间位阻、跨环效应
3 溶剂的影响
溶剂效应
4 体系pH的影响
荧光强度与浓度的关系
荧光的淬灭
荧 光 淬 灭:荧光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它溶质分子 相互作用引起荧光强度降低或消失的现象。
荧光淬灭剂:这些溶剂分子或其它溶质分子称为荧 光淬灭剂(如卤素离子、重金属离子、 氧分子、硝基/羰基/羧基化合物等)。

光谱分析法ppt

光谱分析法ppt
27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润滑油分 析中的应用

采用近红外分析方法代替传统分析方法测 定润滑油基础油的化学族组成,重现性好, 分析速度快,结果准确,且不消耗有机溶 剂,对基础油生产的质量控制和润滑油的 研制调配有实际指导意义。还可以采用PLS 校正方法建立了近红外光谱一粘度指数校 正模型,代替传统方法进行润滑油基础油 粘度指数的测定。
14
近红外光谱分析原理

近红外光谱主要是由于分子振动的非谐振 性使分子振动从基态向高能级跃迁时产生 的,记录的主要是含氢基团X-H(X=C、N、 O)振动的倍频和合频吸收。不同基团(如 甲基、亚甲基、苯环等)或同一基团在不 同化学环境中的近红外吸收波长与强度都 有明显差别,NIR光谱具有丰富的结构和组 成信息,非常适合用于碳氢有(紫外、可见吸光光 度法)一样,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时根据物 质组分的吸收峰强度来进行的。它的依据 是朗伯-比尔定律。各种气体、液体和固 态物质,均可用红外光谱法进行定量分析。 目前有光栅色散型红外光谱仪和傅立叶变 换红外光谱仪两种。
红外可见光谱法
光楔

色散型红外光谱仪:从光源发出的红外辐射,分成二束, 一束进试样池,一束进参比池,先经斩光器周期地切割 进入单色器,即试样光束和参比光束交替进入单色器的 色散光栅,若某波数的单色光不被试样吸收,二束光的 强度相等,检测器不产生信号;若有吸收,在检测器上 产生一定频率的信号。经放大器放大,进入带动记录笔 和光楔的机械装置。光楔的作用是进行补偿,即减弱参 比光强,使与试样光强相等,致二束光重新处于平衡。 试样对各不同波数红外辐射吸收有多有少,则光楔相应 按比例移动补偿。因而光楔改变相当于试样的透射比, 以纵坐标被记录在纸上,单色光的波数连续改变,并与 记录纸移动同步,这是横坐标。最后得到透视比对波数 (波长)的红外光谱吸收曲线(光谱图)。

《光谱分析技术》课件

《光谱分析技术》课件
《光谱分析技术》 PPT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光谱分析技术概述 • 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 常见光谱分析技术 • 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实例 • 光谱分析技术的挑战与展望 • 光谱分析实验技术
01
光谱分析技术概述
光谱分析技术的定义
于研究物质的组成和浓度。
01
常见光谱分析技术
原子吸收光谱法
总结词
基于原子能级跃迁的定量分析方法
详细描述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光谱分析技术,通过测量待测元素原子对特征谱 线的吸收程度,确定待测元素的含量。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广 泛应用于地质、环境、食品等领域。
原子发射光谱法
总结词
01
光谱分析技术的应 用实例
金属元素的分析
总结词
通过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 测出金属元素的存在和含量。
VS
详细描述
光谱分析技术利用不同金属元素对光的吸 收和发射特征不同,通过分析光信号的特 征,可以确定金属元素的存在和含量。这 种方法具有高精度、高灵敏度和快速分析 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地质、冶金、石油、 化工等领域。
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总结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光谱分析技术也不断涌现 。
详细描述
如表面增强拉曼散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学腔增强 等新技术,这些技术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为光 谱分析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和机 器学习技术的发展,光谱数据的处理和解析也得到了极 大的提升,为光谱分析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详细描述
传统的光谱分析方法通常需要较长的测量时间和复杂的 样品处理过程。为了满足现代分析的需求,需要研究和 开发能够实现快速分析的光谱技术,如时间分辨光谱和 显微光谱等。

光谱分析法-研究生[PPT课件]

光谱分析法-研究生[PPT课件]
3. 分子本身绕其重心的转动--转动能级.
13
分子的能级图与跃迁
分子的总能量 = E电子+ E振动+ E转动
Sn: 电子能级 Vn: 振动能级 Jn: 转动能级
14
分子光谱分析法的分类
分子吸收
分 子 光 谱
分子发光
UV-Vis (紫外-可见) IR(红外)
光致发光 如:荧光和磷光 其它发光形式 如:化学发光等
15
第二节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法
16
第二节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法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分析法:
利用溶液中分子吸收紫外和可见光产生跃迁所记录的 吸收光谱图,可进行化合物结构分析,根据最大吸收波长 强度变化可进行定量分析。属于分子吸收光谱法,分析波 长范围一般为200~800nm。
历史悠久、应用广泛:
T=10-Kbc=10-A
20
一、基本原理
吸光度A、透射比T 与浓度c 的关系
1.0
100
0.8 T =10-kbc
80
0.6
A=kbc 60
0.4
40
0.2
20
A
T (%)
c
21
一、基本原理
k 吸光系数 (Absorptivity)
(1)当c的单位用g·L-1表示时,用a 表示,
A=a b c
射的荧光(或磷光)强度与照射光波长的关系曲线。
2.荧光光谱(或磷光光谱) (fluorescence spectrum) 固定激发光波长(选最大激发/吸收波长), 化合物
发射的荧光(或磷光)强度与发射光波长关系曲线。
3. 最大激发波长(λex)和最大荧光波长(λem)
5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E=E2- E1=h
▪ E1、E2分别表示初能态和终能态的能量,初能态与终能态 之间的能量差愈大,则所吸收的光的频率愈高(即波长愈短
),反之则所吸收的光的频率愈低(即波长愈长)。由于吸
收是不连续的,因此在光的一定部位出现一系列吸收暗带。
因为分子转动、振动及电子能级跃迁的能量差别较大,因此
,它们的吸收光谱出现在不同的光谱区域。分子转动能级级 差小,△E<0.05电子伏特(ev),分子转动光谱的吸收出 现在远红外或微波区。振动能级纵间的差别较大, E=0.05 ~1.0 ev,振动光谱出现在中红外区。电子能级的级差更大 , E=1~20 ev,所以由电子跃迁得到的光谱出现在可见、 紫外或波长更短的光谱区。
▪ 常用标准的紫处吸收光谱是萨德勒研究实验 公司编制的“Sadtler”紫外标准图谱集,到七 十年代末为止已收集28585个化合物紫外光
谱图,此外还有药物和非极性溶剂紫外光谱 图2000多幅。
▪ 由于化合物紫外吸收峰较少,而且峰形都很 宽,不象红外光谱是许多指纹峰,所以在用 紫外吸收光谱进行化合物定性鉴定时,应注 意:化合物相同,其紫外光谱应完全相同; 但是紫外光谱相同不一定化合物就相同,可 能仅是存在某些相同的发色团或基团,因此 在鉴定时应与红外光谱相结合。
▪ 光的波长是二个相邻的波峰之间的距离。
▪ 光的传播是由相互垂直的电场分量“E”和磁场分量 “H”所构成。
▪ λ=C/ν
▪ λ——波长 C——光速 ν——频率,单位时间通过 一个定点的波数。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形成
▪ 按照量子力学原理,分子能态按一定的规律 跳跃式地变化,物质在入射光的照射下,分 子吸收光时,其能量的增加是不连续的,物 质只能吸收一定能量的光,吸收光的频率和 两个能级间的能量差要符合下列关系:
常用的术语
▪ 紫外光谱中常用的术语有发色团、助色团、增色效应和减色 效应。
▪ 发色团:凡是与饱和碳氢化合物连接能引起n→π*、π→π* 、 n→σ* 等电子跃迁的基团称为发色团。例如:C=C、C= O等发色团。
▪ 助色团:助色团是一些具有非共价键的基团(如OH、NH2 、SH等)。这些基团在波长>200 nm处没有吸收,当它与 发色团相连接时,使发色团的吸收带向长波移动,称为红移 (或浅色效应),红移的同时吸收带的强度增加。若助色团 与发色团相连接,产生 n→π* 跃迁,使吸收波长向短波移 动,称为兰移(或深色效应)。
➢ 有色溶液对可见光线有选择性的吸收作用,有些无色溶
液,所含物质可以吸收特定波长的紫外线或红外线。
➢ 不同物质由于其分子结构不同,对不同波长光线的吸收能力
也不同,因此,每种物质都具有其特异的吸收光谱。
➢ 利用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和激光等测定物质的吸收光谱, 利用此吸收光谱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物质结构分析的
▪ 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核酸变性或降 解,使得DNA或RNA溶液对紫外光的吸收明显增加 ,即 ε值(吸光系数或称消光系数)显著升高,此 现象称为增色效应。此效应是由于碱基之间电子相 互作用的改变所致,通常在260nm处测量。
▪ 减色效应(hypochromic effect):在一定的条件 下,变性的核酸又可以复性,此时ε值又明显减少, 回复到原来的核酸分子ε值较低的水平,即此时 DNA或RNA溶液的紫外光吸收显著降低,此现象称 为减色效应,此效应也是由于碱基之间电子相互作 用的变化所引起的,通常在260nm条件下测量。
第一节 朗伯-比尔(Lambert-beer)
1.1 朗伯-比尔(Lambert-beer)光吸收定度,又称光密度“OD”
✓T:透光度, T=I / I0 ✓I0:照射到吸收池上的光强 ✓It:透过吸收池的光强。
1.2 吸光度、溶液浓度及液层厚度之间关系:
第二章 光谱分析技术
利用各种化学物质所具有的发射、吸收或散 射光谱谱系的特征来确定其性质、结构或含 量的技术,称为光谱分析技术。 ➢吸收光谱分析法 ➢发射光谱分析 ➢散射光谱分析
▪ 光是电磁波,可用波长“λ”表示,电磁波谱是由不 同性质的连续波长的光谱所组成,对于生物化学来 说,最重要的波长区域是可见光和紫外光。
▪ 可见光、紫外光吸收光谱,是由于分子中联 系较松散的价电子被激发产生跃迁从而吸收 光辐射能量形成的,即分子由基态变为激发 态,电子由一个低能级的轨道(即成键轨道 ),吸收了光能量跃迁到高能级轨道(称为 反键轨道)。
▪ 若逐渐改变照射某物质的入射光的波长,并 测定物质对各种波长光的吸收程度(吸光度 “A”或光密度“O.D”)或透射程度(透光度 “T”),以波长λ作横坐标,“A”或“T”为纵 座标,画出连续的“A~λ”或“T~λ”曲线,即 为该物质的吸收光谱曲线。
▪ λmax是化合物中电子能级跃迁时吸收的特征 波长,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最大吸收峰,所以 它对鉴定化合物极为重要。吸收光谱中, λmax、λmin、肩峰以及整个吸收光谱的形状 决定于物质的性质,其特征随物质的结构而 异,所以是物质定性的依据。
▪ 测定某物质的紫外吸收光谱的曲线,可与已 知标准的紫外光谱图相对照,对照时须注意 测定的条件,如溶剂、浓度等。
方法,称为分光光度法或分光光度技术,使用的仪器称 为分光光度计。
➢ 分光光度计灵敏度高,测定速度快,应用范围广。
第二章 光谱分析技术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朗伯-比尔(Lambert-beer)光吸收定律 分光光度计基本结构 光度法的误差 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荧光分析法 散射光谱分析法
▪ ⑴曲线上“A”处称最大吸收峰,它所对应的波长称 最大吸收波长,以λmax表示。
▪ ⑵曲线上“B”处有一谷,称最小吸收,它所对应的 波长,所对应的波长,称最小吸收波长,以λmin 表 示。
▪ ⑶曲线上在最大吸收峰旁边有一小峰“C”,称肩峰 。
▪ ⑷在吸收曲线的波长最短的一端,曲线上“D”处, 吸收相当强,但不成峰形,此处称为末端吸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