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毒预防控制

合集下载

职业中毒的防范措施

职业中毒的防范措施

职业中毒预防措施生产性毒物种类繁多,影响面大,职业中毒约占职业病总数的一半。

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防止职业中毒。

(1)组织管理措施。

企业领导必须重视预防职业中毒工作;认真执行国家有关预防工作中职业中毒的规定和政策;结合企业内部接触毒物的性质,制定预防措施及安全操作规程,并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

(2)消除毒物。

利用科学技术和工艺改革,使用无毒或低毒物质,而不是有毒或剧毒物质。

(3)降低毒物浓度。

降低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含量,使其达到或低于最大允许浓度,是预防职业中毒的中心环节。

首先,要使毒物不能逸散到空气中,或消除工作接触毒物的机会;其次,对逸出的毒物要设法控制其飞扬、扩散、缩小毒物接触的范围,并减少受毒物危害人数。

降低毒物浓度的方法包括:1)改革工艺。

尽理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过程,避免开放式生产,消除毒物逸散的条件;采用远距离程序控制,尽量减少工人接触毒物;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等等。

2)通风排毒。

应使用局部排气通风装置尽快收集产生的毒物,防止毒物逸散。

常用的装置有通风柜、排气罩、槽边吸气罩等,排出的毒物要经过净化装置,或回收利用或净化处理后排空。

3)合理布局。

不同生产工序的布局,不仅要满足生产上的需要,而且要考虑卫生上的要求。

有毒的作业应与无毒的作业分开,对于危害较大的毒物,应提供隔离设施和预防措施。

4)安全管理。

加强生产设备的维护管理,防止跑、冒、滴、漏污染环境。

(4)个人防护。

做好个人防护与个人卫生。

除普通工作服外,一些工人仍然需要特殊质地或风格的防护服。

如接触强碱、强酸应有耐酸耐碱的工作服,对某些毒物作业要有防毒口罩与防毒面具等。

为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减少毒物作用机会,应设置盥洗设备、沐浴室及存衣室,配备个人专用更衣箱等。

(5)增强体质。

合理实施有毒作业保健待遇制度,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锻炼。

注意按排夜班工人的休息,组织年轻人开展健康的业余活动,以及做好季节性多发病的预防等。

(6)严格进行环境监测、生物材料监测与健康检查。

职业性中毒及其防治ppt课件

职业性中毒及其防治ppt课件

11
二、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式与分类
按用途分类 按化学结构分类 生产性毒物分类(按生物作用性质)
刺激性气体——对眼睛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性 窒息性气体——单纯窒息性和化学窒息性 麻醉性毒物 溶血性毒物 致敏性毒物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全工程系 张新梅 zhangxm@
取决于其通过细胞膜的能力和与体内各组织的亲和力,而 且在接触毒物的不同时期会有改变。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全工程系 张新梅 zhangxm@
15
四、生产性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人体内化学物的储存库
血浆蛋白 脂肪 骨骼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全工程系 张新梅 zhangxm@
刺激性气体:氯、氨、氮氧化物 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氰化氢、硫化氢 ④ 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三硝基甲苯、苯胺 ⑤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过程中的毒物:氯乙烯 ⑥ 农药: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类
3
劳动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 (与职业有关的生活方式)
劳动组织、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作业与生理
16
五、生产性毒物毒性作用的机制和 影响因素
1.毒物本身特性: 化学结构,理化性质。
分散度、挥发性、 溶解度、水溶性
2.毒物的作用条件:
剂量、浓度和时间、毒物联合 作用、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
3.机体因素: 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生理状况、营养、 内分泌功能、免疫状态及个体遗传特征等。
4.社会、心理、经济因素:国民生产总值、财富分配、文 化教育水平、生态环境、劳动 立法、医疗卫生制度等。
状况不相适应,导致劳动者精神(心理)过 度紧张等 劳动工具设计不科学或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 导致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等。 精神紧张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三篇.doc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三篇.doc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三篇第1条职业病危害预防措施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预防职业病,保护职工(劳动者)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职业病预防措施条例。

I 、职业危害、职业病1、职业危害因素是指生产劳动或其他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危害工人身体健康的各种有害因素、化学、生物。

本企业的主要职业危害来自露天工作环境中的紫外线辐射和寒冷天气对人体的伤害,以及人孔中的有毒、有害气体等。

二、职业病危害类型及预防措施根据公司经营和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公司的职业病危害分为四类1、高温作业危害长期高温作业会导致人体内水和电解质紊乱,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人体崩溃、昏迷甚至休克,容易造成事故。

预防措施(1)改善工作条件,配备防护设施、设备,加强生产现场的通风散热。

(2)加强个人防护,避免高温工作环境,尽量远离高热源,避免或减少热辐射;(3)制定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减少高温期间的工作,增加工作间的休息时间,尽量避免高温期间的室外高温工作,为员工提供凉爽的休息场所。

(4)应提供足够的清洁饮用水,建议多次少量供应冷饮、冷饮产品和补充营养饮用水。

与此同时,应该注意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

(5)准备毛巾、香膏、藿香正气水和任丹等防暑降温用品,制定合理的饮食制度,并在饮食中补充蛋白质和热量。

(6)操作人员应及时报告高温禁忌症,班组长不应指派有高温禁忌症的员工从事高温作业(7)注意天气预报2、有毒物质危害发布的极热天气警报。

在生产过程中,许多有机溶剂经常暴露在外,如防水施工中的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

喷漆经常会接触到苯、苯系物、乙酸乙酯、氨、甲苯二氰酸盐等。

这些有机溶剂的沸点很低,很容易挥发。

使用过程中挥发到空气中的浓度会很高,容易发生急性中毒和中毒死亡事故。

预防措施(1)控制和消除有毒物质,用无毒或低毒物质替代有毒或高毒物质;改造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尝试将手工操作改为机械化操作、密封操作、自动化和遥控操作。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一、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实现集团公司所确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特制定本措施。

职业病:是指企业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二、适用范围:本防治措施适用于本公司所有承建工程施工现场及办公区域等。

三、防治方针:职业病的防治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各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四、职业病危害种类:根据本公司经营和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确定本公司的职业危害为六大类:1、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材料的搬运使用、石材的加工,土石方挖运,金属加工、建筑物的拆除,均可产生大量的矿物性粉尘,长期吸入这样的粉尘可发生矽肺病。

2、缺氧和一氧化碳的危害:在建筑物地下室、桩基开挖、密闭容器内施工作业时由于作业空间相对密闭。

狭窄。

通风不畅、特别是在这种作业环境内使用内燃机和燃烧器,耗氧量极大,又因缺氧导致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从而造成施工人员缺氧窒息和一氧化碳中毒。

3、有机溶剂的危害:建筑施工金属门窗加工过程中常接触到多种有机溶剂,如防水施工中常常接触到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喷漆作业常常接触到苯、苯系物外还可接触到醋酸乙酯、氨类、甲苯二氰酸等,这些有机溶剂的沸点低、极易挥发,在使用过程中挥发到空气中的浓度可以达到很高,极易发生急性中毒和中毒死亡事故。

4、焊接作业产生的金属烟雾危害;在焊接作业时可产生多种有害烟雾物质,如电气焊时使用锰焊条,除可以产生锰尘外,还可以产生锰烟、氟化物,臭氧及一氧化碳,长期吸入可导致电气工人尘肺及慢性中毒。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194-2007)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194-2007)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194-2007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工业作业场所接触有毒有害气体职工身体健康,充分发挥卫生工程防护措施的效用,体现以人为本,防止职工发生急、慢性中毒,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类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工业作业场所。

本规范的执行主体是各类含有有毒作业的工矿企业。

用人单位有义务按照本规范的规定为职工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监督部门可根据本规范的要求对其进行预防性和经常性卫生监督。

第三条本规范主要编制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法规、标准。

第四条本规范主要对含有职业中毒危害的工作场所厂区平面布局和车间设备布置、建筑设计卫生要求、辅助卫生设施、防毒设备及设施中一般规定、毒物源控制、毒物排放控制、测试评价及人员培训等方面作了规定。

第五条本规范可作为拟建建设项目卫生防护设施“三同时”进行预防性卫生监督和对已建建设项目经常性卫生监督的依据。

第六条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用人单位应委托相关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的要求对其进行预评价并编写评价报告书,经专家组评审通过后上报卫生行政部门。

防止职业中毒的卫生防护工程设施的设计评价是该报告书的重要章节,第七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用人单位应委托相关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的要求对其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并编写评价报告书,经专家评审通过后上报卫生行政部门,防止职业中毒的卫生防护工程设施的实施效果评价是该报告书的重要篇章。

第八条凡涉及工作场所有毒有害气体卫生工程防护监督管理的内容,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法规、条例、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术语第九条有毒有害作业。

有毒有害作业是指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作业场所进行的作业。

第十条职业中毒。

职业中毒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生产性毒物所致的中毒性疾病。

职业中毒主要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中毒三种类型。

建筑施工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建筑施工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建筑施工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建筑施工的职业危害对劳动者的健康和劳动能力存在许多有害因素。

因此,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履行安全生产的责任。

一、预防职业中毒的措施1、加强管理。

领导重视,建立防毒组织机构,抓好防毒工作。

2、遵守相关法规,严格执行劳动保护条例规定和工业卫生标准等相关规定,针对企业实际搞好防治工作。

3、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开展认证工作,对施工产生的“三废”和噪音按规定排放,有处理措施,监测手段,杜绝污染。

4、改革施工工艺,采用无毒或低毒的新工艺,新材料替代有毒、高毒作业方式,防止职业中毒发生。

5、积极采用低毒无毒环保产品,不使用国家、行业明令禁止的含毒产品。

6、加强作业通风,改善作业环境,减少有害残留,减少环境和空气污染。

7、进入通风很差或长期封闭的罐、窖井、窑池、管道、舱室、矿井、地下室,应先有检测或安全防护措施。

8、加强培训和宣传教育,进行岗前安全和卫生知识教育。

9、认真执行操作规程,严防错误操作。

10、使用个人防护用具,建立作业互控、互保机制,编制现场应急救援预案。

二、防暑降温措施1、合理安排劳动时间,采用小换班制度,调整作业时间。

2、改革工艺,改善作业条件尽量减少露天作业。

3、做好卫生保健工作,按季节发放清凉饮料和防暑药品,定期进行体格检查,排查职业禁忌人员。

三、预防锰中毒的防护措施1、在通风不良的电焊作业场所采取措施,使空气中锰烟浓度降低至0.2mg/m3以下。

2、加强机械通风,或安装锰烟抽风装置,以降低现场浓度。

3、建议使用低尘、低毒或无锰焊条,尽量采用自动焊代替手工焊接。

对于在密闭狭窄环境下进行电焊作业的工人,应戴送风式头盔或使用移动式抽风机,以便及时排出烟尘。

流动电焊作业应在通风良好的场所进行,选择上风方向进行操作。

4、为预防苯中毒,施工前应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使苯在空气中的浓度下降到国家标准40mg/m3以下。

可使用无毒或低毒材料代替含苯材料,采用先进工艺替代手工操作。

最新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194-2007)

最新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194-2007)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194-2007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工业作业场所接触有毒有害气体职工身体健康,充分发挥卫生工程防护措施的效用,体现以人为本,防止职工发生急、慢性中毒,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类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工业作业场所。

本规范的执行主体是各类含有有毒作业的工矿企业。

用人单位有义务按照本规范的规定为职工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监督部门可根据本规范的要求对其进行预防性和经常性卫生监督。

第三条本规范主要编制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法规、标准。

第四条本规范主要对含有职业中毒危害的工作场所厂区平面布局和车间设备布置、建筑设计卫生要求、辅助卫生设施、防毒设备及设施中一般规定、毒物源控制、毒物排放控制、测试评价及人员培训等方面作了规定。

第五条本规范可作为拟建建设项目卫生防护设施“三同时”进行预防性卫生监督和对已建建设项目经常性卫生监督的依据。

第六条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用人单位应委托相关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的要求对其进行预评价并编写评价报告书,经专家组评审通过后上报卫生行政部门。

防止职业中毒的卫生防护工程设施的设计评价是该报告书的重要章节,第七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用人单位应委托相关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的要求对其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并编写评价报告书,经专家评审通过后上报卫生行政部门,防止职业中毒的卫生防护工程设施的实施效果评价是该报告书的重要篇章。

第八条凡涉及工作场所有毒有害气体卫生工程防护监督管理的内容,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法规、条例、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术语第九条有毒有害作业。

有毒有害作业是指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作业场所进行的作业。

第十条职业中毒。

职业中毒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生产性毒物所致的中毒性疾病。

职业中毒主要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中毒三种类型。

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

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

⑷振动危害个体防护 双层衬垫无指手套或衬垫泡沫塑料手套 防寒服装
⑸高频电磁场的个体防护 远距离防护 ⑹微波辐射个体防护 辐射最小位作业 防微波专用衣帽和防护眼镜
热水浸手
⑺电离辐射个体防护 ①外照射防护 距离防护 时间防护 缩短每个人的连续暴露时间 ②内照射个体防护 采取一切措施,防止放射性核素进入机体内
核心是把工作的重点不断前移,发现病因,找出规律, 从源头上加以严格控制
仅依靠临床被动治疗 疫情不能有效控制,只会迅速蔓延
传播蔓延
SARS
易感人群
传播蔓延
SARS
易感人群
SARS
……
临床治疗已发病例 + 预防措施阻止新病例 快速控制疫情
密切接触者 预防措施 临床治疗 SARS 临床治疗
SARS
新发SARS
2.执法 ⑴预防性卫生监督 以职业卫生法规为依据,运用预防医学和相关学科技 术,对厂矿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和续建的建设项目中 劳动卫生防护设施是否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 同时投产所进行的卫生监督,保证投产后的劳动环境符 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保护劳动者的身心健 康
内容 ①审核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②对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的防护设施进行审查 ③监督建设项目的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 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④监督建设单位进行防护设施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职业病防治法配套规章
规范用人单位
规范执法行为
规范技术服务
标准与技术规范
职业病危害分类 危害项目申报 职业病危害因素
事故处理 监督程序 处罚办法
健康监护 职业病诊断鉴定 技术服务机构 职业危害评价 职业卫生监测 ……
职业卫生标准 工业企业设计 接触限值 诊断标准 检验方法 放射卫生防护 听力保护规范 ……

生产性毒物的预防控制措施有哪些?

生产性毒物的预防控制措施有哪些?

生产性毒物的预防控制措施有哪些?职业中毒的病因是职业环境中的生产性毒物,故预防职业中毒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从根本上消除、控制或尽可能减少毒物对职工的危害。

应遵循“三级预防”原则,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做好“前期预防”。

具体控制措施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根除毒物从生产工艺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质,可用无毒或低毒原料代替有毒或高毒原料,例如用硅整流器代替汞整流器,用无汞仪表代替汞仪表,使用苯作为溶剂或稀释剂的油漆,其稀料改为二甲苯等。

但替代物不能影响产品质量,并需经毒理学评价,其实际危害性较小方可应用。

因工艺要求必须使用高毒原料时,应强化通风排毒措施,实行特殊管理。

降低毒物浓度减少人体接触毒物水平,以保证不对接触者产生明显健康危害是预防职业中毒的关键。

其中心环节是加强技术革新和通风排毒措施,将环境中毒物浓度控制在最高容许浓度以下。

技术革新:对生产有毒物质的作业,原则上应尽可能采取密闭生产,清楚毒物逸散的条件。

应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尽可能采取遥控或程序控制,最大限度的减少操作者接触毒物的机会。

通风排毒:在有毒物质生产过程中,如密闭不严或条件不许可,仍有毒物逸散入作业环境空气中时,应采用局部通风排毒系统,将毒物排出。

其中最常用的为局部抽出式通风。

工艺、建筑布局生产工序的布局不仅要满足生产上的需要,而且应符合职业卫生要求。

有毒物逸散的作业,应根据毒物的毒性、浓度和接触人数等对作业区实行区分隔离,以免产生叠加影响。

有害物质发生源,应布置在下风侧;如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放散有毒气体的生产工艺过程应布置在建筑物的上层。

对容易积存或被吸附的毒物如汞,可产生有毒粉尘飞扬的厂房,建筑物结构表面应符合有关卫生要求,防止沾积尘毒及二次飞扬。

个体防护是预防职业中毒的重要辅助措施。

个体防护用品包括呼吸防护器、防护帽、防护眼镜、防护面罩、防护服和皮肤防护用品等。

选择个人防护用品应注意其防护特性和效能。

在使用时,应对使用者加以培训;平时经常保持良好的维护,才能很好发挥效用。

职业中毒预防控制策略

职业中毒预防控制策略

职业中毒预防控制策略一、加强职业卫生培训1. 对员工进行定期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

2. 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卫生培训,使员工了解本岗位的毒物特性和危害。

3. 定期组织职业卫生知识讲座,邀请专业人员进行授课,提高员工的职业卫生素养。

二、完善职业健康监测1. 对员工进行定期的职业健康检查,特别是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员工。

2. 建立健全员工健康档案,实时掌握员工健康状况,对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干预。

3. 对患有职业病的员工,及时给予治疗和康复,保障其合法权益。

三、优化工作环境1. 加强企业内部环境监管,确保生产环境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2. 对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有效隔离,减少员工接触机会。

3. 加强通风设施建设,降低工作场所空气中毒物浓度。

四、规范化学品管理1. 建立健全化学品管理制度,明确化学品采购、储存、使用、废弃等环节的管理要求。

2. 对有毒有害化学品进行标识,确保员工能够正确识别和使用。

3. 定期对化学品储存设施进行检查,防止化学品泄漏、溢出等事故发生。

五、提高应急救援能力1. 制定完善的职业中毒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架构、应急流程和应急措施。

2.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3. 配备齐全的应急救援设备,确保在发生职业中毒事故时能够迅速投入使用。

六、强化法律法规意识1. 严格遵守国家关于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符合法律要求。

2. 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及时进行整改,并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3. 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提高全体员工的法律意识。

我要强调的是,职业中毒并非遥不可及,它可能就隐藏在我们日常工作的每一个角落。

因此,加强职业卫生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我要对员工进行定期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

我要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卫生培训,使员工了解本岗位的毒物特性和危害。

我还要定期组织职业卫生知识讲座,邀请专业人员进行授课,提高员工的职业卫生素养。

中毒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措施

中毒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措施

中毒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措施中毒分为职业中毒和食物中毒。

职业中毒是指劳作者在从事生产劳作的过程中,由于接触毒物及有毒有害气体〔一氧化碳、硫化氢、甲烷、苯〕含量超标造成缺氧而发生的窒息及中毒现象。

食物中毒是指由于人食用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而引起的急性、亚急性中毒现象。

中毒事故在建筑工地中时有发生,特别是食物中毒,更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

因此,必须提升劳作者对防止中毒的熟悉,强化宣扬教育工作。

一、预防职业中毒事故的基本要求1.根除毒物。

从生产工艺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质,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是最理想的防毒措施。

2.降低毒物浓度。

〔1〕革新技术,改造工艺。

尽量采纳先进技术和工艺,避免开放式生产,消除毒物逸散的条件。

有可能时采纳遥控乃至程序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人接触毒物的机会。

采纳新技术、新方法,从根本上控制毒物的逸散。

〔2〕通风排毒。

安装通风装置时,首先要合计在毒物逸出的局部就地排出,尽量缩小其扩散范围。

最常用的是局部抽出式通风。

在地下室和密闭房间内作业以及储存油漆等有毒化学物品的仓库,都必须安装通风设备,坚持新鲜空气流通。

局部排毒装置的结构和样式,以尽量接近毒物逸出处,最大限度地阻止毒物扩散,而又无妨碍生产操作,便于检修为原则。

经通风排出的废气,要加以净化回收,综合利用。

当建筑物地下室外侧回填土方仅剩下后浇带部分,而且正要进行该部分的防水施工时,必须按时监测防水材料可能产生的有毒气体的浓度,并采用适当的通风措施。

〔3〕建筑布局卫生。

不同生产工序的布局,不仅要满足生产上的必须要,而且要合计卫生上的要求。

有毒物逸散的作业,应设在单独的房间内,可能发生剧毒物质泄漏的生产设备应隔离。

使用容易积存或被吸附的毒物〔如汞〕,或能发生有毒粉尘飞扬的工房,其内部装饰应符合卫生要求。

3.搞好个体防护和个人卫生。

除一般工作服外,对某些作业工人还必须供应特别质地或式样的防护服装、防毒罩和防毒面具。

应设置盥洗设备、淋浴室及存衣室,配备个人专用更衣箱。

职业安全健康危害的防治措施

职业安全健康危害的防治措施

职业安全健康危害的防治措施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职业安全健康危害的防治措施一、职业中毒的预防(一)技术、管理人员应注意的几个方面:(1)在生产过程中应尽量不用或少用工业毒物,应以无毒物代替有毒物,以低毒物代替高毒物。

减少工业毒物来源,是预防职业中毒的根本措施。

(2)凡使用、生产有毒物质,或生产中伴有毒物产生的生产过程,设备均应密闭,以防止毒物对环境的污染。

凡具有腐蚀性的有毒物质,均应以耐腐蚀材料制成容器、管道等。

(3)加强对生产设备的检查、维修,防止出现跑、冒、滴、漏,污染环境。

(4)加强对生产车间的空气监测,控制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使之不超过国家工业卫生容许浓度。

(5)在生产环境中,应安装足够、有效的通风设备,对毒物的发生源和集散点进行抽风排毒,并应给以回收利用或净化处理。

(6)对有关人员加强安全教育,使广大群众了解工业卫生的基本知识。

(7)定期为接触毒物的人员检查身体。

(二)操作人员应注意的几个方面:(1)严格执行生产工艺。

(2)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3)遵守个人卫生、个人防护规范。

(4)不应在可能被污染的环境中存放食物,也不应在那里用餐、饮水、吸烟。

(5)在工作时间内,如需用餐、饮水,应先认真以温水、肥皂洗手并漱口后,在指定的房间内进行。

(6)班后洗澡。

换下的工作服等应放在固定的位置,不应和非工作服装混放。

(7)必要情况下,应按规定戴齐个人防护用品(如眼镜、皮靴、手套、橡胶鞋)。

(8)进入曾盛过毒物的容器、管道内作业,应于事先将内壁清洗干净,并应在其内采样,进行分析,符合工业卫生指标时,方可进入其内。

二、防尘综合措施我国多年来防尘工作的实践证明,在多数情况下,单靠某一种方法是难以解决粉尘危害问题的。

要切实做好防尘工作,使工人工作地点的含尘浓度达到卫生标准的规定,就必须采取防尘综合措施。

防尘综合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组织管理措施和卫生保健措施。

施工中毒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预案(三篇)

施工中毒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预案(三篇)

施工中毒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预案施工中毒事故是指在施工作业过程中,由于工作环境污染或操作人员个人不慎而导致中毒的事故。

中毒事故的发生不仅会给工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还会对施工进度和项目质量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因此,预防施工中毒事故并制定应急预案是非常重要的。

一、施工中毒事故的预防1. 提高施工现场环境质量为减少工业噪声和空气污染,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如隔音、隔尘等,确保施工现场空气清新,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和散布。

2. 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培训和指导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等形式,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危害认识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指导他们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3. 定期对施工作业区进行检查定期检查施工现场环境,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例如对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管道进行检查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及时清除堵塞、修复破损等。

4. 严格管理危险品对于危险品的使用和储存要进行专门管理,严格遵守使用操作规程,确保危险品不会泄露、溢出或误用,减少中毒事故的发生。

5. 预先制定施工作业方案在施工前制定小组及每项工作的负责人员,明确各种施工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并针对可能出现的中毒事故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二、施工中毒事故的应急预案1. 排查施工现场中的危险源一旦发生中毒事故,首先要迅速判断中毒事故的原因和范围,关闭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设备,迅速清除污染源等。

2. 紧急救护对中毒的操作人员进行紧急的救护和送往医院就诊,注意观察中毒人员的症状,采取相应的解毒措施,包括饮用大量清水、及时采取人工呼吸等。

3. 组织救援人员根据中毒事故的类型和规模,迅速组织调集救援人员、车辆等资源进行施救,并与医院、相关部门进行紧急联系,做好信息沟通和协调。

4. 疏散人员及时疏散中毒现场周边的其他工作人员和附近居民,减少人员伤害的发生,避免事故进一步扩大。

5. 报告和调查事故发生后,要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查明事故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实现公司所确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特制定本措施。

职业病:是指企业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公司所属各单位和个人在从事接触粉尘、电气焊、建造防水、防腐保温、油漆作业等有毒有害作业时均应执行本办法。

职业病的防治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各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根据企业经营和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确定本单位的职业危害为六类:1、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在建造行业施工中,材料的搬运使用、石材的加工。

建造物的拆除,均可产生大量的矿物性粉尘,长期吸入这样的粉尘可发生矽肺病。

2、缺氧和一氧化碳的危害:在建造物地下室施工时由于作业空间相对密闭。

狭窄。

通风不畅、特殊是在这种作业环境内使用内燃机和燃烧器,耗氧量极大,又因缺氧导致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从而造成施工人员缺氧窒息和一氧化碳中毒。

3、有机溶剂的危害:建造施工过程中常接触到多种有机溶剂,如防水施工中往往接触到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喷漆作业往往接触到苯、苯系物外还可接触到醋酸乙酯、氨类、甲苯二氰酸等,这些有机溶剂的沸点低、极易挥发,在使用过程中挥发到空气中的浓度可以达到很高,极易发生急性中毒和中毒死亡事故。

4、焊接作业产生的金属烟雾危害;在焊接作业时可产生多种有害烟雾物质,如电气焊时使用锰焊条,除可以产生锰尘外,还可以产生锰烟、氟化物,臭氧及一氧化碳,长期吸入可导致电气工人尘肺及慢性中毒。

5、生产性躁声和局部震动危害:建造行业施工中使用的机械工具如钻孔机、电锯、震捣器及一些动力机械都可以产生较强的躁声和局部的震动,长期接触躁声可伤害职工的听力,严重时可造成躁声性耳聋,长期接触震动能伤害手的功能,严重时可导致局部震动病。

(完整word版)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194-2007)

(完整word版)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194-2007)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194-2007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工业作业场所接触有毒有害气体职工身体健康,充分发挥卫生工程防护措施的效用,体现以人为本,防止职工发生急、慢性中毒,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类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工业作业场所。

本规范的执行主体是各类含有有毒作业的工矿企业。

用人单位有义务按照本规范的规定为职工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监督部门可根据本规范的要求对其进行预防性和经常性卫生监督。

第三条本规范主要编制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法规、标准。

第四条本规范主要对含有职业中毒危害的工作场所厂区平面布局和车间设备布置、建筑设计卫生要求、辅助卫生设施、防毒设备及设施中一般规定、毒物源控制、毒物排放控制、测试评价及人员培训等方面作了规定。

第五条本规范可作为拟建建设项目卫生防护设施“三同时”进行预防性卫生监督和对已建建设项目经常性卫生监督的依据。

第六条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用人单位应委托相关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的要求对其进行预评价并编写评价报告书,经专家组评审通过后上报卫生行政部门。

防止职业中毒的卫生防护工程设施的设计评价是该报告书的重要章节,第七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用人单位应委托相关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的要求对其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并编写评价报告书,经专家评审通过后上报卫生行政部门,防止职业中毒的卫生防护工程设施的实施效果评价是该报告书的重要篇章。

第八条凡涉及工作场所有毒有害气体卫生工程防护监督管理的内容,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法规、条例、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术语第九条有毒有害作业。

有毒有害作业是指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作业场所进行的作业。

第十条职业中毒。

职业中毒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生产性毒物所致的中毒性疾病。

职业中毒主要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中毒三种类型。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要求措施要求规范(GBZT194-2007)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要求措施要求规范(GBZT194-2007)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194-2007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工业作业场所接触有毒有害气体职工身体健康,充分发挥卫生工程防护措施的效用,体现以人为本,防止职工发生急、慢性中毒,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类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工业作业场所。

本规范的执行主体是各类含有有毒作业的工矿企业。

用人单位有义务按照本规范的规定为职工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监督部门可根据本规范的要求对其进行预防性和经常性卫生监督。

第三条本规范主要编制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法规、标准。

第四条本规范主要对含有职业中毒危害的工作场所厂区平面布局和车间设备布置、建筑设计卫生要求、辅助卫生设施、防毒设备及设施中一般规定、毒物源控制、毒物排放控制、测试评价及人员培训等方面作了规定。

第五条本规范可作为拟建建设项目卫生防护设施“三同时”进行预防性卫生监督和对已建建设项目经常性卫生监督的依据。

第六条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用人单位应委托相关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的要求对其进行预评价并编写评价报告书,经专家组评审通过后上报卫生行政部门。

防止职业中毒的卫生防护工程设施的设计评价是该报告书的重要章节,第七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用人单位应委托相关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的要求对其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并编写评价报告书,经专家评审通过后上报卫生行政部门,防止职业中毒的卫生防护工程设施的实施效果评价是该报告书的重要篇章。

第八条凡涉及工作场所有毒有害气体卫生工程防护监督管理的内容,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法规、条例、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术语第九条有毒有害作业。

有毒有害作业是指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作业场所进行的作业。

第十条职业中毒。

职业中毒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生产性毒物所致的中毒性疾病。

职业中毒主要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中毒三种类型。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

3 毒物排放控制


1 当车间有毒有害物质通过天窗排出时,在该 车间屋顶应避免设置机械通风进风口。 2 可能突然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的工作场所, 应设置事故排风装置,事故排风宜由经常使用 的排风系统和事故排风的排风系统共同保证。 事故排风的排风量应根据工艺资料计算确定。 当缺乏上述资料时,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得少于 12次。
防毒设备及措施

1 一般规定 2 毒物源控制 3 毒物排放控制
1 一般规定



1 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作业,均应积极创造条 件采用新工艺,以无毒、低毒的物料代替有毒 和高毒的物料,采取无毒害或毒害较小的工艺 流程。 2 应将散发有毒有害物质的工艺过程与其他无 毒无害的工艺过程隔开。 3 散发有毒有害物质的工作场所,应用密闭的 方法防止逸散,在密闭不严或不能密闭之处, 应安装通风排毒设施维持负压操作,并将逸散 的有毒有害物质排出。


6 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可能突然增高,或空气 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毒有害物质能对人体 具有叠加或增强作用时,不得采用循环空气作 空气调节或热风采暖。 7 工作场所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混合后 具有协同作用时,应隔开进行生产,分别单独 设置排风系统,不得将两者的排风系统联在一 起,通过工作场所的排风管道必须保持负压。
辅助卫生设施

1 一般规定 2 应急救援设施
1 一般规定



1 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的辅助卫生设施的设计应 符合GBZ 1的有关要求。 2 有毒有害工作场所都应设置盥洗设备、淋浴 室及存衣室,专用更衣箱。 3 应根据生产特点和实际需要设置休息室,可 兼学习、取暖、进餐之用。休息室设在工作附 近的地方,并应避免有毒有害物质的影响。室 内可设桌、椅、洗手池、饮水设施及空调设备。

疾控中心职业中毒应急预案

疾控中心职业中毒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应对职业中毒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疾控中心应对职业中毒事件的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疾控中心在职业中毒事件发生时,对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处置、恢复和评估等各个环节的应急处置工作。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 指挥长:疾控中心主要负责人- 副指挥长:疾控中心相关部门负责人- 成员:职业卫生科、应急办、公共卫生科、监测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及专业人员2. 应急指挥部职责- 负责制定和调整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 负责指挥、协调和监督应急工作的实施。

- 负责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和评估总结等工作。

3. 各专业工作组职责- 现场调查组:负责现场勘查、采样检测、人员救治等。

- 应急救治组:负责中毒人员的紧急救治和转运。

- 信息报告组:负责事件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报告。

- 物资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备和供应。

- 宣传培训组:负责宣传教育、培训指导等工作。

四、预防措施1. 建立健全职业中毒监测网络: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置职业中毒隐患。

2. 加强职业中毒宣传教育:提高劳动者职业中毒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 完善职业中毒应急预案:定期修订和完善应急预案,确保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五、应急处置程序1. 接报:接到职业中毒事件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2. 现场调查: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现场勘查、采样检测,查明中毒原因。

3. 应急救治:对中毒人员进行紧急救治和转运,确保其生命安全。

4. 信息报告: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事件情况。

5. 处置措施:针对中毒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防止事态扩大。

6. 恢复重建:协助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秩序,保障劳动者健康安全。

7. 评估总结:对事件进行评估总结,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措施(三篇)

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措施(三篇)

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措施为了切实保证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健康和安全,加强对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公司根据国家、北京市、集团和公司有关的管理规定,特制定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措施如下:一、市政工程易发职业病危害的作业项目1、地下管线有毒、有害气体引起的职业中毒2、电焊作业有害物质、有毒气体引起的职业中毒二、地下管道有毒、有害气体引起的职业中毒的作业场所的防护措施1、在施工作业范围内,施工前应由作业人员采取强制通风措施,由安全检查人员使用有毒有害气体探测仪进行检测,达到安全标准后,方准进入地下管道进行施工作业。

2、施工前,应由施工负责人向全体参与作业人员进行详细的书面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并履行签认手续。

3、在施工区周边要设立围挡或护栏,同时设立安全警告标志。

4、一旦发生管道破裂,有毒、有害气体溢出,施工负责人应及时组织作业人员的撤离工作,疏散周边人员,封闭施工现场,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三、地下管道有毒、有害气体引起的职业中毒的个人防护措施1、作业人员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佩带和使用各种防护用品、用具。

2、作业人员应在作业前进行个人体检,符合条件者方可从事地下管道的作业。

3、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免连续加班作业,进行轮换作业,保证合理的膳食和充足的睡眠。

四、对地下管道有毒、有害气体引起的职业中毒的安全检查1、检查对从事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情况。

2、检查施工组织设计的针对性、可行性,检查安全交底的可操作性。

3、检查现场的安全防护设施是否到位,是否满足使用需要。

4、检查从事作业人员的个人防护用品、用具是否佩带齐全、有效。

5、检查施工区域作业人员,有无遇险自救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6、对以上检查范围内如发现问题,一律采取先停工,后整改的原则,进行逐项跟踪复查落实,直到存在的问题解决完为止。

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先撤人,封闭现场,后研究补救措施,绝不允许冒险蛮干的情况发生。

五、电焊作业有害物质、有毒气体引起的职业中毒的作业场所的防护措施:1、在施焊作业区内设立排烟、送风设备。

职业中毒防治知识

职业中毒防治知识

职业中毒防治知识哪些属于高毒物质?根据卫生部〖高毒物品目录〗规定,高毒物质共有54种:N-甲基苯胺、N-异丙基苯胺、氨、苯、苯胺、丙烯酰胺、丙烯腈、对硝基苯胺、对硝基氯苯/二硝基氯苯、二苯胺、二甲基苯胺、二硫化碳、二氯(代)乙炔、二硝基苯、二硝基甲苯、三硝基甲苯、二氧化氮、甲苯-2,4-二异氰酸酯、氟化氢、氟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铬及其化合物、汞、碳酰氯(光气)、黄磷、甲(基)肼、偏二甲基肼、甲醛、焦炉逸散物、肼、镍与难溶性镍化合物、可溶性镍化合物、羰基镍、磷化氢、硫化氢、硫酸二甲酯、氯化汞、氯化萘、氯甲基。

什么是窒息性气体?窒息性气体指能导致人体缺氧的气体。

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称为单纯性窒息性气体,其本身无毒。

如氮气、甲烷和二氧化碳则属于这一类。

另一类称为化学性窒息性气体,其主要危害是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使氧的运送和组织利用氧的功能发生障碍造成组织细胞缺氧。

如:一氧化碳、氰化物等。

什么是刺激性气体?刺激性气体是一类以气体、蒸汽、或烟雾形式对皮肤和黏膜有刺激或/及腐蚀作用的气体。

刺激性气体的水溶性程度与作用部位有关。

水溶性大的刺激性气体,如氨气、氯气、二氧化硫,对眼和上呼吸道可迅速引起刺激作用;水溶性小的刺激性气体,如光气、二氧化氮,对细支气管及肺泡的作用较明显。

短期接触高浓度刺激性气体后,可导致急性中毒,病人立即出现流泪、畏光、呛咳等刺激症状;随后,可引起化学性气管、支气管炎,化学性肺炎,化学性肺水肿。

长期接触低浓度刺激性气体可引起眼的慢性结膜炎、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什么是有机溶剂中毒?有机溶剂是指能溶解油脂、蜡、树脂、橡胶和染料等物质的有机化合物。

工业生产中经常应用的有机溶剂约有百余种。

如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共同的急性毒性主要是损伤神经系统。

接触高浓度的有机溶剂可引起麻醉作用。

主要表现为眩晕、定向力障碍、精神错乱、昏迷、麻痹、惊厥等,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或心搏停止而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中毒预防控制
中毒--人类面临的突出公共卫生问题
? 目前,全球已登记化学物 2600 万 种;
? 其中有64 万种实现了商业用途; ? 日常接触化学商品25 万种; ? 每天有20 种新的化学物进入我们
的生活、工作的环境中; ? 我国登记生产的化学产品总数已
超过4.5 万种。
中毒--人类面临的突出公共卫生问题
1999.5
6
2000.5
16
192.9%
è? êy
?à í? è? êy
44
14
68
41
1999.5 2000.5
2001~2002 年全国主要中毒情况
中毒类型 年度 起数 中毒人数 死亡人 数
慢性职业中 2001

2002
1166 1300
急性职业中 2001

2002
农药中毒 2001
759 590 13933
? ?
877
注:2001年为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报告。 职业中 毒漏报率约为 70%。
中毒控制对策
建立突发中毒事件应急救援预案 ? 预案所称重大中毒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有
毒有害化学品或生物物质所引起的人数众多或者社会 影响严重的突发性事件。包括:
? 中毒危害涉及50人以上或 死亡5人以上; ? 炭疽病5人以上; ? 造成环境持续污染的; ? 社会影响恶劣的;生命财产损失严重的; ? 跨省市的中毒事件; ? 不明原因的中毒事件; ?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认定的其他中毒事件。
附录: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响应的一般程序
Staging Area 人员集结地
Staging Area 人 员集结地
Hot Line排 除区控制
线
Crowd Control Line 公众人群控制线
Command Post 指挥

Exclusion (Hot) Zone 危险排除作业区
Decontamination Line 污染降解区控制线
? 人类面临着化学物的威胁:
? 美国平均每人每年使用农药量 3.6 公斤; ? 我国有农药品种650 种,产品15000 多个,产量为有效成分
24 万吨,制剂100 万吨;我国人均每年农药使用量接近 1公 斤; ? 我国人均每天摄入铅8.12ug ,儿童铅中毒发病率为30% 。 ? 其他:
? 蔬菜农药污染; ? 猪肉瘦肉精; ? 家庭装修污染。
急性职业中毒形势
2002年我国发生急性职业中毒205起, 590例,其中死亡112例,死亡率为19.0%; 发生慢性职业中毒1300例。其中,乡镇 企业和外资企业职业中毒明显增加,外 资企业职业中毒发病时2001年的2.1倍。 其他六类职业病568例。粗略估算,每年 我国应职业病、工伤事故产生的直接经 济损失达800亿元。
中毒控制对策—中毒应急救治体系
建立中毒应急救治体系 ?形成以国家、省、市级中毒应急反应中心为基础, 以中毒控制或中毒救治机构为依托的中毒应急救治 协同平台:
?中毒信息联络;
?重大事件现场处理及不明原因事件病因调查的 配合; ?建立参比实验室,控制鉴定、检测质量; ?重大中毒事件毒物鉴定、检测; ?特效解毒剂研究与协调; ?中毒控制研究的联合攻关。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98-1999急性职业中毒比较
800
47.4%
600
15.3%
400
200
67.7%
1998 1999
0 ?e êy
1998
189
1999
218
è? êy
?à í? êy
515
62
759
104
1999.5-2000.5重大急性职业中毒比较
70
54.5%
60
50 166.7%
40
30
20
10
0 ?e êy
Level A
Level B
Contamination Reduction (Warm) Zone
污染降解区
Support (Cold) Zone 支援区
Level C
谢谢大家!
的毒 责是 任全 防 !社 治
会职 共业 同中
人类面临的突出公共卫生问题
?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1953年日本水俣病; ?1968年日本米糠油事件; ?1972年的富山事件(痛痛病); ?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事件
基本概念
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 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因素。
? 急性职业中毒:因接触 各种有毒物质等因素而 引起的急性疾病。
? 属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 件。
特点
? 突发性
? 群体性
? 复杂性
? 特异性
? 不可预测性
? 慢性职业中毒:因接触 各种有毒物质等因素而 引起的慢性疾病。
? 一旦发生,很难康复; 但是合理的预防,完全 可以避免!
? 与毒物性质、存在形式、 接触时限、个人防护关 系密切
职业中毒的发病特点
1.传统的职业危害尚未控制,新危害不断产生。
2.急性职业中毒明显多发,恶性事件有增无减,且 危害具有群体性,致死、致残率高,侵害劳动者 健康权益问题突出。
3.民工大量涌入城市,职业防护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健康影响难以估计和控制。
4. 一些具有风险性的产品由境外向境内转移。
5.职业病疾病谱发生变化,出现一些严重的化学品 危害事故,如正己烷中毒、三氯乙烯中毒和变态 反应等新发职业病。
主要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 生物等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 素。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 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 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中毒:职业活动中,因接触各种有毒物质等因素而 引起的急慢性疾病。
职业中毒的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