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其二)优秀教案
《马嵬其二》优秀课件.
《马嵬其二》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马嵬其二》这一课。
该诗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要讲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详细内容包括:分析诗歌的背景、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马嵬其二》的诗意,了解诗歌背景。
2. 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素养。
3. 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理解作者的情感。
重点:诗意理解,诗歌背景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进入诗歌学习。
2. 诗歌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背景介绍:讲解《马嵬其二》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4. 诗意解析:逐句解析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5.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题目,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8. 作者情感体验:讨论诗歌中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2. 诗意解析3. 艺术特色分析4. 作者情感体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马嵬其二》诗意理解与鉴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诗歌朗诵比赛,锻炼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意解析2. 艺术特色分析3. 作者情感体验4. 作业设计一、诗意解析1. 词语理解:对生僻词、古今异义词进行解释,如“翠华”、“摇摇”等,确保学生正确理解诗句。
2. 句子结构:分析诗句的句式、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 情感表达: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对唐明皇、杨贵妃的同情、惋惜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马嵬》优秀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李商隐的《马嵬(其二)》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课文。
本单元以唐诗为主,选取了唐朝不同阶段的诗人代表,旨在领悟唐朝诗人不同的风格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和艺术感悟能力。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以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高。
本诗是李商隐咏史诗的佳作,以杨贵妃、唐玄宗为抒情对象,以马嵬之变为写作事件,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酒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作品中,诗人不是在劝诫惋惜,而是把讽刺的锋芒直指唐玄宗。
二说学情学生对古典诗歌已经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
对于咏史诗在讲解《杜甫诗三首》中也有涉猎,他们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鉴赏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反复咀嚼体验诗歌这一含蓄细腻力情感见长的文体,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激发审美情趣,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依据新课标三个维度、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涵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教学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教学一篇诗歌目的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以此达到陶心之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为了发挥教材的立体功能,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我决定从学情出发,结合教学目标,采取: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与技能:理解《马嵬其二》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杜甫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忠诚爱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马嵬其二》这首诗的内容。
2. 体会诗人杜甫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象征手法。
2. 体会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忠诚爱国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马嵬其二》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为什么他会在诗中提到“马嵬”?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二)自主阅读,理解内容1. 学生自主阅读《马嵬其二》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2)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合作探究,体会情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诗中的“马嵬”有什么象征意义?(2)诗人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哪方面的关注?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拓展延伸,感悟精神1. 结合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谈谈你对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忠诚爱国精神的感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马嵬其二》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诗人杜甫的情感表达。
2. 强调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忠诚爱国的精神,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杜甫的其他诗作,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2. 撰写一篇关于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忠诚爱国精神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嵬其二》这首诗的内容和诗人杜甫的情感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马嵬其二》公开课教学设计
《马嵬其二》公开课教学设计《马嵬其二》公开课教学设计1李商隐【唐】一、走近作者李商隐,子义山,号玉奚谷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早年为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常识,借其得以中进士。
后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
令狐楚与王茂元是政敌,李商隐无意中卷入当争的漩涡,一再受到排挤。
选宗大中年间,先后在桂州、徐州、梓州等地观察使、节度使幕府中任职,位卑禄微,心情抑郁。
其诗词华美色彩浓丽;构思新颖,多用典故。
有时因已经过于朦胧而不易所解,此特色在“无题”诗中最为明显。
政治诗、咏史诗多揭露时政,托古讽今,抒发内心忧愤。
但有时消极感伤成分较多,用典过多,隐晦难明。
有《李义山诗集》和《樊南文集》。
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二、诗歌背景公元75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变,促使繁盛的大唐王朝由此走向衰败,这便是历的“安史之乱”。
公元756年,7月14日,安禄山统领的叛乱军大举攻入长安接到密报的唐玄宗连夜带领嫔妃以及贴身禁军仓皇出逃。
第二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
就在这时,随行的将士突然起义反叛,当朝宰相杨国忠瞬间死于乱军之中。
随后,叛乱的将士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了杨国忠的姐姐—--玄宗最为宠爱的杨贵妃,这个大唐最美丽的女人。
七十多岁的老皇帝李隆基,最终没有保住自己爱妃的生命,一代绝世美女香销玉殒在荒凉的马嵬坡上。
三、朗读课文展示《乐游原》《晚晴》《夜雨寄北》并带领学生扫读(若有时间朗读)四、讲读课文1.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首联夹叙夹议,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用“徒闻”加以否定。
“徒闻”者,偶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不禁“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2.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颔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马嵬(其二)》全诗,理解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关键意象和典故,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感悟人生、珍惜爱情的态度,以及对诗人李商隐深刻洞察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欣赏。
教学内容:•文本解析:《马嵬(其二)》原文及译文。
•作者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及马嵬之变的历史事件。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意象及典故运用。
•拓展延伸:探讨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马嵬(其二)》原文、译文、作者介绍、历史背景、相关图片、音频资料)。
•小组讨论任务卡。
•诗歌鉴赏分析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唐朝历史的短片,简要介绍唐朝的繁荣与衰落,特别是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的影响。
•学生活动:观看短片,思考历史事件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教师导入:在唐朝历史上,安史之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命运,也催生了无数文学作品。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感受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和对爱情的独特见解。
二、作者介绍与背景分析(约10分钟)•教师活动: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创作风格及《马嵬(其二)》的创作背景。
强调李商隐在晚唐文坛的重要地位及其诗歌的含蓄深沉、意境深远的特点。
•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李商隐的画像、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李商隐的生平及《马嵬(其二)》的创作背景。
•教师引导:分析李商隐创作《马嵬(其二)》时可能的心境和动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联。
三、原文诵读与译文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示范朗读《马嵬(其二)》,注意节奏、语调及情感表达。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马嵬》其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2、学习本诗叙事、表现等手法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教学重难点】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2、诗歌蕴涵的寓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新,是科学的灵魂,亦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李商隐《马嵬》诗在叙事立意都极具特色。
二、写作背景介绍参见课文注解,但要明确马嵬事变内容三、疏通诗意1、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2、解释重点词语。
更:还有;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笑:嘲笑;如何:为什么四、诗歌欣赏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问2: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
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问4: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
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
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问5: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对比3、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问1: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马嵬(其二)》名师教案1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2.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2学情分析《马嵬(其二)》这首诗歌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语文必修三的第二单元,是一首咏史诗,讲授对象为高一学生。
高一学生对诗歌尤其是咏史诗的学习没有经验,也没有一定的诗歌学习方法,思考问题时容易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去赏析诗歌,也没有积累赏析咏史诗的切入点。
高一学生对待咏史诗习惯于浅尝辄止,停留在表面内容,不去深入思考。
好在高一学生对中国的古典诗歌兴趣浓厚,他们喜欢古典诗歌,愿意多去朗读。
在咏史诗学习方面,高一学生需要积累赏析咏史诗的经验,学会赏析咏史诗的需要注意的方面。
教师应系统地引导学生去赏析咏史诗,从咏史诗的内容到其写作方法、写作特点。
让学生积累咏史诗的有关文学常识,慢慢地学会赏析咏史诗。
3重点难点1.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导入】活动1提起李商隐,我们马上就会想起他所写的表现坚贞爱情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优美诗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商隐的一首咏史抒怀诗《马嵬》,希望能借助这首诗,学习鉴赏此类诗歌的一般方法。
【活动】精通历史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初夏,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
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以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长安,逃往四川。
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时,护驾军士砍杀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
唐玄宗以怎样的心情下令缢死杨贵妃,旁人无法体会,但之后他便让出了皇位,晚年则在难以消解的悔恨忧愁中度过,直到死去。
【活动】读法指导学生先完成生字的阅读,并掌握律诗的基本节奏,教师用指点法,让学生顺利阅读【活动】疏通文意,了解写作方法1.首句用典,玄宗听方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得“世世为夫妻”的誓言,有何用意?2.颔联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作者的怎样的观点?3.颈联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作者的怎样的观点?4.整首诗歌在顺序上和一般是个有何不同?明确:对比,反衬,反问【活动】问题探究马嵬事变,以玄宗赐死贵妃为结,为什么要赐死贵妃?中国自古有“红颜祸水”的说法,你认同吗?你可以有怎么样启示和感想,举例说明。
《马嵬》一等奖说课稿(其二)
《马嵬》一等奖说课稿(其二)1、《马嵬》一等奖说课稿(其二)一、说教材《马嵬》(其二)是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属于古代诗歌。
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古代诗歌鉴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鉴赏诗歌的要点便是在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体悟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而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意境高远,语言华美,风格秾丽,值得玩味。
马嵬》(其二)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鉴赏。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①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特色;②诵读,认识并积累生僻字词,如:惘、瑟、嵬、柝。
2、能力目标:①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②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3、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4、教学重点:能力目标①、②5、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情感、意境及表现手法三、说教法诵读指导、引导讲解、点拨启发、讨论领悟、探究、归纳总结四、教具多媒体、导学案五、时间一课时六、说学习过程1、以李商隐诗词中的名句导入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 “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他们耳熟能详的这些名句的重温进而激发他们了解李商隐及阅读他的作品的兴趣。
2、及写作背景介绍这部分内容量比较大,全部由多媒体展现。
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了及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
3、学习《锦瑟》,解题“锦瑟”,意为“装饰华美的瑟”。
①、范读正音(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②、朗读指导正音之后,请个别学生朗读,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③、反复诵读,请学生说感受。
马嵬(其二)-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马嵬(其二)-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赵高、韩信之间的关系,理解他们在历史中的重要性。
2.认识到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历史时期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不一样,需要在历史中寻找共通点,学习历史中的知识对于了解当今社会有重要意义。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判断力,发展一种较为成熟的直觉判断。
4.实现语文知识的拓宽和延伸,增加学生的学科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赵高、韩信之间的关系,以及赵高对韩信的态度和行为。
2.难点:通过历史的角度来理解当时赵高和韩信的处境和背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了解几个问答题,引出赵高的故事。
-“秦代的那个大臣,让人割了自己的肚皮送给将军,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曾经要将军的命,将军却把自己的璧还给了他,名叫什么?”-“他曾经请将军回到秦国,被太子当场赶了出来,然后举报了将军,后来将军被赵国收编,这位大臣也被赵高杀害了,你们知道吗?”2.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回答这些问题,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赵高、韩信的背景。
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课堂讲授1.学生提问在了解完赵高、韩信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后,可以先以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
让学生对赵和韩之间的过节有何大致的了解,并思考几个问题:-为什么赵高会对韩信怀恨在心?-韩信为什么要让赵高处于尴尬的境地?-这件事情对于赵国和韩国有什么影响?通过学生的提问和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对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2.课文阅读在学生提问和理解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阅读《史记》中的《淮阴侯列传》,进一步了解赵高、韩信之间的情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历史知识。
3.讲解重点难点通过历史的角度,让学生了解当时赵高和韩信的处境和背景,以及赵高对韩信的态度和行为。
4.辅导练习根据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在课后练习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测试和练习,以达到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赵高、韩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阅读和讲解,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在增加学生的学科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判断力,发展了一种较为成熟的直觉判断。
马嵬其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马嵬其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单元《唐诗》中的《马嵬其二》,作者为杜甫。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2. 诗歌文本解读,分析诗中的艺术手法;3. 诗歌意境的体会及主题思想的探讨;4. 诗歌的朗诵与赏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掌握《马嵬其二》的诗意、艺术手法和主题思想;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及意境的体会;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马嵬其二》诗歌打印稿、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安史之乱”背景,引入杜甫及其创作《马嵬其二》的情景;2.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介绍杜甫生平,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3. 诗歌文本解读:带领学生逐句分析诗中的艺术手法,如比喻、对偶等;4. 诗歌意境的体会:组织学生讨论,分享对诗歌意境的感受;5.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领悟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6. 诗歌朗诵与赏析:组织学生朗诵诗歌,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安史之乱、杜甫简介;2. 诗歌内容:逐句解读;3. 艺术手法:比喻、对偶等;4. 主题思想:国家、民族命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马嵬其二》的意境和主题思想;2. 答案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作品,如《春望》、《登高》等,进一步了解杜甫的诗歌艺术。
马嵬(其二)优秀教案
马嵬(其二)优秀教案第一篇:马嵬(其二)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3、体会本诗深刻寓意教学重点: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教学难点:体会本诗深刻寓意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李商隐的《锦瑟》,现在大家一起背诵这首诗。
(生齐背《锦瑟》)《锦瑟》可以说是李商隐所写诗歌当中最朦胧难懂的,但今天我们要学的《马嵬》相对而言要易懂许多。
二、初读正音断句1.出示已断好节奏的诗歌原文,生齐读。
师注意字词读音。
2.解题(1)马嵬,在今陕西,如今已然成为旅游景点。
此地有杨贵妃墓,更有“马嵬之变”的历史。
(2)唐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
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长安,逃往四川。
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护驾军士砍杀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
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3.咏史诗鉴赏步骤弄清史实;揣摩意图;分析写法三、再读分析人物本诗牵涉到的主要人物是唐玄宗,主要历史事件是马嵬之变。
请大家结合诗歌分析历史事件之下的历史人物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形象。
1.从诗歌哪一句可以看到马嵬之变时的玄宗?当时情况如何?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前一句写六军将士止步不前迫使玄宗赐死贵妃。
这样不正常的情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威严尽失无能为力的落魄天子形象。
尊贵的天子不是一声令下就能让千军万马齐发吗?忠诚的将士不是应该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吗?可现在呢?将士停步不前,说,贼本尚在。
天子迫不得已,说,赐其白绫。
后一句写五年前玄宗贵妃七夕盟誓。
当年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你侬我侬誓要生生世世在一起,而今却是你自顾保命赐我一死独活人间。
今昔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一个虚伪自私的薄情男子形象。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马嵬》(其二)教案[三D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李商隐古代咏史诗的风格和特点(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1)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透过表层语言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诗能力和朗诵能力,实现李商隐诗歌意境高、语言华丽、情感深沉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腐朽堕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绪。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课堂安排】1学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全班同学一起背诵《锦瑟》。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他的诗风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深受后人喜爱。
在他的早年,诗人们也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帮助国家渡过世界。
他们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衰落感到无限悲哀。
然而,官场的挫折、生活的艰辛和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名利,失去了生命。
知道自己无法回到天堂,他转向了自己的情感世界。
在诗歌创作中,他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尤其是晚年的无题诗和史诗。
本课程所选的两首诗是他的代表作。
2、古诗词咏史简介。
(一)涵义:所谓咏史诗,是为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遗迹而创作的带有情感的诗歌;所谓怀古诗,则是指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一般说来,咏史怀旧不仅是关于古代的事情,而且还结合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或者用过去讽刺现在,曲折地反映出他们对现实的关注。
(2)欣赏和吟诵史诗的三个步骤首先,弄清史实。
其次,体会意图,领悟情感。
最后,分析技巧。
三、字音。
例如,韦布守望者的第四个时期是四、1.听泛读,注意划分节奏。
2.全班一起阅读。
五、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我徒劳地听到了海外仍有九州的传说。
来生难以预料。
我将放弃此生。
?当空中听到禁卫兵的声音时,他们在夜间用刀战斗。
《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唐朝李商隐的诗歌创作背景和他的创作特点;2. 让学生了解《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的文化内涵和诗歌形式特点;3. 提高学生分析古诗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欣赏古诗,感受古文化中独特的审美情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的诗歌鉴赏和文化解读;2. 教学难点:情感与艺术的统一。
三、教学方法1. 题外话法带领学生回到唐代历史背景中,了解李商隐所处时代和诗歌地位;2. 画面分析法分析诗歌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3. 情感、艺术统一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共鸣,提高诗歌乐感。
四、教学过程Ⅰ. 导入环节(1)引入课题首先,教师通过展示悬挂在教室里的写有李商隐诗的屏风,引入课题。
解释屏风的来源和价值,使学生对唐代文人和文化的美感和独特性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2)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既然李商隐是唐代著名诗人,那么他的诗歌有什么特点?他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Ⅱ. 阅读环节(1)师生互动,解读《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引导学生阅读全诗。
(2)学生小组合作,分析《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的押韵、语言表述技巧和用词。
(3)学生自主思考,提出自己对此诗的理解,从此诗句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到古诗中那种独特而深刻的文化情感。
Ⅲ. 综合分析环节(1)分析古诗的艺术表现手法,阐释其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2)分析古诗和现代文化的异同点,引导学生反思古诗在当今文化中的价值以及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
(3)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所学内容,使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Ⅳ. 反思环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语文素养、文化素养、审美素养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互相分享个人的体验和心得,让本堂课有一个圆满的收官。
马嵬其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马嵬其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古代文学》第四单元《唐诗》中的《马嵬其二》。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杜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2. 诗歌内容:详细解读诗歌的每一句,分析其意义和修辞手法;3. 诗歌意境: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马嵬其二》的背景知识,了解杜牧的文学地位;2. 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会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修辞手法;2.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义、意境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唐诗》选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杜牧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2. 诗歌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3. 诗歌解析: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分析修辞手法,探讨诗歌意境;4.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类似题材的唐诗,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一首陌生的唐诗;7.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马嵬其二》2. 诗人:杜牧3. 诗歌背景:介绍背景知识4. 诗歌内容:逐句解析6. 诗歌意境:探讨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唐诗,要求不少于300字;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杜牧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修辞手法;2.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义、意境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类似题材的唐诗,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4. 作业设计:分析一首唐诗,要求不少于300字;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杜牧的其他作品。
李商隐马嵬其二教案
李商隐马嵬其二教案篇一:《马嵬其二》教案《马嵬其二》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2.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
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
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要求学生记忆出李商隐的名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关于咏史诗咏史诗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
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
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安史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政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
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
三、题解: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四、诵读诗歌1.重点字词解释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2如何:为什么。
2.教师范读(节拍提示)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马嵬(其二)》教案(最新整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 4、学习本诗叙事的手法 。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 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 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 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 813~858 年),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李商隐 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藩镇跋扈,深为不满。因此,他热衷
政治,企望革新。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 年),由于令狐绹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 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始终被排挤,于禄微位 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他的友人崔珏在《哭李商隐》诗中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尝 开。”李商隐于四十六岁抑郁而终。
马嵬(其二)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3、体会本诗深刻寓意教学重点: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教学难点:体会本诗深刻寓意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李商隐的《锦瑟》,现在大家一起背诵这首诗。
(生齐背《锦瑟》)《锦瑟》可以说是李商隐所写诗歌当中最朦胧难懂的,但今天我们要学的《马嵬》相对而言要易懂许多。
二、初读正音断句1.出示已断好节奏的诗歌原文,生齐读。
师注意字词读音。
2.解题(1)马嵬,在今陕西,如今已然成为旅游景点。
此地有杨贵妃墓,更有“马嵬之变”的历史。
(2)唐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
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长安,逃往四川。
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护驾军士砍杀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
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3.咏史诗鉴赏步骤弄清史实;揣摩意图;分析写法三、再读分析人物本诗牵涉到的主要人物是唐玄宗,主要历史事件是马嵬之变。
请大家结合诗歌分析历史事件之下的历史人物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形象。
1.从诗歌哪一句可以看到马嵬之变时的玄宗?当时情况如何?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前一句写六军将士止步不前迫使玄宗赐死贵妃。
这样不正常的情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威严尽失无能为力的落魄天子形象。
尊贵的天子不是一声令下就能让千军万马齐发吗?忠诚的将士不是应该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吗?可现在呢?将士停步不前,说,贼本尚在。
天子迫不得已,说,赐其白绫。
后一句写五年前玄宗贵妃七夕盟誓。
当年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你侬我侬誓要生生世世在一起,而今却是你自顾保命赐我一死独活人间。
今昔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一个虚伪自私的薄情男子形象。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牵牛织女,一年一会。
怎及你我,朝朝暮暮。
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韩晓蓉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1、朗读全诗,描述诗意。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2、整体把握: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歌?写了什么?表达什么情感?咏史诗,(诗歌中那句话可以看出这一历史事件?)此日六军同驻马。
借马嵬兵变的历史事件来批判讽刺唐玄宗。
补充历史事件:马嵬(wéi),地名,杨贵妃缢死的地方。
《通志》:“马嵬坡,在西安府兴平县二十五里。
”《旧唐书·杨贵妃传》:“安禄山叛,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
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曰‘贼本尚在’。
指贵妃也。
帝不获已,与贵妃诀,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
”三年后,公元758年初,玄宗也抑郁而死。
描述诗意:3、《马嵬》一诗,前人评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结合全文,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讽”意来?又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讽刺的?(学习从关键字入手,结合表现手法赏析诗句):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徒闻”具有讽刺意味(为什么徒闻?)明确:所谓徒闻一是对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的否定;二是“他生未卜此生休”,此生都没有保障,何谈未来,岂不“徒闻”?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空闻”具有讽刺意味(明明听到,为什么说“空闻”?)明确:明明听到,但是已经不再是往日宫廷鸡人报晓筹的声音,也就不再有往日的安然安逸所以“徒闻”,此外”虎旅鸣宵柝“本意说的是巡逻的警卫,可是”空闻“二字就将此否定,“虎旅鸣宵柝”显然不是为了保护皇帝,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此为“空闻”的第二层意思。
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
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
3、体会本诗深刻寓意
教学重点:
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
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本诗深刻寓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李商隐的《锦瑟》,现在大家一起背诵这首诗。
(生齐背《锦瑟》)《锦瑟》可以说是李商隐所写诗歌当中最朦胧难懂的,但今天我们要学的《马嵬》相对而言要易懂许多。
二、初读正音断句
1.出示已断好节奏的诗歌原文,生齐读。
师注意字词读音。
2.解题
(1)马嵬,在今陕西,如今已然成为旅游景点。
此地有杨贵妃墓,更有“马嵬之变”的历史。
(2)唐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
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长安,逃往四川。
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护驾军士砍杀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
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3.咏史诗鉴赏步骤
弄清史实;
揣摩意图;
分析写法
三、再读分析人物
本诗牵涉到的主要人物是唐玄宗,主要历史事件是马嵬之变。
请大家结合诗歌分析历史事件之下的历史人物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形象。
1.从诗歌哪一句可以看到马嵬之变时的玄宗?当时情况如何?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前一句写六军将士止步不前迫使玄宗赐死贵妃。
这样不正常的情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威严尽失无能为力的落魄天子形象。
尊贵的天子不是一声令下就能让千军万马齐发吗?忠诚的将士不是应该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吗?可现在呢?将士停步不前,说,贼本尚在。
天子迫不得已,说,赐其白绫。
后一句写五年前玄宗贵妃七夕盟誓。
当年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你侬我侬誓要生生世世在一起,而今却是你自顾保命赐我一死独活人间。
今昔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一个虚伪自私的薄情男子形象。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牵牛织
女,一年一会。
怎及你我,朝朝暮暮。
2.从诗歌哪一句可以看到马嵬之变前的玄宗?玄宗逃难的生活是怎样的?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前一句写玄宗在军营听到夜间巡逻的声音。
从这一句可以看出逃难时的玄宗日夜提心吊胆惶恐不安万分狼狈。
深夜传来巡逻的梆子声,一声一声,这是军营。
这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烽烟四起的地方。
他彻夜难眠。
后一句写玄宗在宫中听到鸡人报晓的声音。
从这一句可以看出逃难前的玄宗居安不思危。
今昔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一个落魄天子的形象。
黎明传来鸡人的报晓声,一声一声,这是皇宫。
这是他可以太阳高挂才上早朝的地方。
他安然高卧。
3.从诗歌哪一句可以看到马嵬之变后的玄宗?杨贵妃死后,玄宗做了什么?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前一句写玄宗寻仙,幻想着能再遇贵妃。
春去秋来,美人不再。
当年她回眸一笑摄人心魄,一曲《霓裳》夺人心魂。
上穷碧落下黄泉,只为再睹芳容,再续前缘。
后一句写诗人的当头棒喝,直斥虚妄。
今生的夫妻缘分,已然在他赐她白绫时就尽了,来世?倘若再有一次马嵬之变,只怕仍是吾独向黄泉吧。
从这两句可以看出执迷不悟荒唐虚妄的玄宗。
诗人的态度也分外鲜明。
(分析完前三联可让学生发现诗歌顺序和历史顺序不同,从而得出倒叙的写法。
)小结人物形象:
当年可以在皇宫安然高卧,而今却在军营彻夜难眠。
当年许诺朝朝暮暮生生世世,而今却挥泪诀别赐其一死。
他是天子,却不能号令自己的军队。
他是男人,却被迫赐死自己的女人。
守不住江山,守不住美人。
对不住将士,对不住玉环。
彼时,他已经是七十岁的老翁了,
竟然也相信召魂之说,幻想来世。
四、三读诗歌寓意
从诗歌前三联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对玄宗可谓是极尽讽刺,那么本诗目的仅在于此吗?读诗歌尾联,感悟深意。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尾联将天子与平民进行对比,越发突显玄宗的无能为力。
诗人以诘问收束全诗,看似平常,实则有力,令人深思。
对呀,为什么天子竟比不上平民?难道这不是应该反思的吗?所以本诗目的不局限于讽刺玄宗如何荒淫无度,诗人还深刻地希望当朝统治者能够引以为鉴。
五、课后小结
本诗多用对比,讽刺意味极浓。
但那无情的讽刺之下是一个有良知的士人对天子对朝廷对国家殷切的希望。
六、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马嵬》(其一)和《马嵬坡》
白居易《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