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禅与唐诗
唐诗三十首幼儿园必学集安禅
唐诗三十首幼儿园必学集安禅导言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词藻,使其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而在幼儿园教育中,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次编写的唐诗三十首幼儿园必学集中的一首诗歌便是《安禅》。
诗歌介绍《安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
该诗以短小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安静祥和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内心宁静、舒适的向往。
这首诗在简约中展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非常适合幼儿园的幼儿学习。
诗歌内容《安禅》的内容简洁,共计四句。
每一句都在形容一种状态或感受,通过充满画面感的描写,使人们可以深入体会其中的情感。
钟声新透绿窗纱,梦觉微微到天涯。
日光寒,寂寞空廊下。
平羌尘,满城飞絮花。
第一句“钟声新透绿窗纱”,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徐徐的清晨,绿色的窗帘透过金黄色的阳光,映照出清新宁静的氛围。
这句诗给人一种舒适、温暖的感觉,幼儿可以通过朗读和描绘来模拟这个场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第二句“梦觉微微到天涯”,这句诗描绘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感受,安静的环境让人的思绪自由飘荡,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离天涯更近的感觉。
这种感受对于幼儿来说或许有些抽象,但通过带领他们进行感受与想象的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句诗的内涵。
第三句“日光寒,寂寞空廊下”,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冷清的场景,仿佛一个人独自在长廊下的感觉。
通过这个场景的描绘,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寂静带来的感受,培养他们对孤独和思考的认识。
第四句“平羌尘,满城飞絮花”,这句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满城飞舞的絮叶飞花。
通过这个场景的描绘,幼儿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感受到生命的勃发和迸发出的活力。
教学方法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安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朗读诗歌:由老师或成年学生慢慢朗读诗歌,引导幼儿跟读,感受其中的节奏和韵律。
2. 图片展示:展示一幅描绘《安禅》诗意境界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体验其中的情感。
略论禅宗美学对唐诗的影响
Au . 0l g2 0
略 论 禅 宗 美 学 对 唐 诗 的 影 响
曹 颖
( 疆 大学 , 疆 乌鲁 木 齐 8 0 4 ) 新 新 30 6
● 一蔓 一 一 舞 一 曼 一 曼 一 奠 一 ● 一 曩 一 ● 一一 一 曩 一 舞 一 ● 一 舅 一 安 一 ● 一 曩
一 寞 一 ● , 囊 寞 ~ 舞 一 寞 一 羹 一 寞 一 聋 一奠 一 寞 一 寞 一 一 寞 寞 一
脱 的审美情 感 为文人 士大夫 提供 了心灵 的慰藉 。 梅洛 ・ 蒂 声 称 : 一 物并 非 实 际上 在 知觉 中 庞 “ 被给 予的 , 它是 内在地 由我们造成 的 , 就其 与一个世
界 相 联 系 而 言 ( 世 界 的 基 本 结 构 与 我 们 联 系 在 一 此 起 ) 由我 们 重 新 建 构 和 经 验 到 的 。 『 ( 是 ”3 J 文 人 士
基 于官场 的黑暗 , 人 的力 量 难 以对 抗 腐 朽 的封 建 个 官僚制 度 , 一些 文人 士大 夫不得 不远 离官场 , 隐居在
山林 中 , 自然 淡 泊 的 山 林 中 追 求 心 灵 的 净 土 。 在 在 唐 代 , 维 倡 导 的 山水 诗 一 度 盛 行 , 也 是 以禅 入 诗 王 这
一一、ຫໍສະໝຸດ 无 为解 脱 的 审 美 情 感
禅宗 注重无 为解脱 的 审美情感 , 注重 明心 见性 ,
这 为 士 大 夫 追 求 自然 恬 淡 的 生 活 提 供 了 理 论 基 石 。
。
禅宗 美 学 关 注 的是 人 的 独 立 性 , 的精 神 自 人
由 , 供 给 人 的 是 一 种 审 美 的 生 活 态 度 , 美 的 情 提 审
唐温如仅存诗8首:兰、猫、禅、书、画,一醉,一梦,一浮生
唐温如仅存诗8首:兰、猫、禅、书、画,一醉,一梦,一浮生这里有沉香千年的古诗词,亦有最精美的配图提起唐温如,大概每个人都会知道那句“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曾是传遍网络的“网红句”,其衍生效仿版本还有“我与秋风皆过客,你携秋水揽星河”。
因为这两句诗被收进了《全唐诗》,所以很多人都以为,唐温如是唐代人。
同时唐温如诗红人不红,仅存遗世的诗也仅有八首,分别为:“兰、猫、禅、书、画,一醉,一梦,一浮生”,很难找到作品出处和详细文献,也就一直被一些网红误读、误传着。
唐温如本名唐珙,是元末明初人,其父是南宋义士,曾于元僧盗掘南宋皇陵之时,偷拾诸帝遗骨并重新安葬,所以唐珙虽是元代人,因受其父教,奉行侠义之道,亦可谓是南宋遗民。
下面我们就来重温一下唐温如的旷世诗8首。
【兰】瑶阶梦结翠宜男,误堕仙人紫玉簪。
——摘自唐珙《墨兰》这是唐温如永兰的诗,把兰花比作仙人遗落凡间的紫玉簪,诗中的“宜男”指的是宜男草,也是是萱草,还有一个寓意深远的别名,叫忘忧草。
所以唐温如在这首诗的后两句中又写了:鹤帐有春留不得,碧云扶影下湘南。
由此可以判断这首诗是唐温如在游途中所作,“鹤帐”所指是隐士的居所,故诗人有效仿仙人寻仙问道之意。
【猫】觅得狸儿太有情,乌蝉一点抱唇生。
牡丹架暖眠春昼,薄荷香浓醉晓晴——摘自唐珙《猫》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唐温如是很有生活情趣的人。
某一个春日,诗人于野外捡拾一只小花猫,悉心豢养,看着它在牡丹架下甜甜入睡,觉得很惬意,晨起时薄荷的香味都格外醉人。
小猫睡醒以后,就跳到自己膝上,舔舐着自己的手掌,引得孩童呼唤它的名字。
没办法,它活泼时又那么调皮,只好多买些鱼,如此才能在书房里读卷。
正所谓:分唾掌中频洗面,引儿窗下自呼名。
溪鱼不惜朝朝买,赢得书斋夜太平。
【禅】沅湘有脉通神州,乾坤无根元气浮。
青天在下水在上,铸出一片玻璃秋。
——摘自唐珙《澄碧堂》唐温如一生未入仕途,贪恋山水和禅道,这首长诗就是他在禅堂里静修时所作,感念于山水、古今和日月浩然之气。
禅与存有王维辋川诗析论
禅与存有:王维辋川诗析论一、前言:川鹿苑据《旧唐书》卷一九·下〈传〉所载:“(王维)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口,水周于舍下,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别为《川集》。
”从这段资料,我们可以知道王维在口营构了一处川别业,且曾经写了与裴迪唱酬的作品辑为《川集》。
史上曾有“终南别业”与“川别业”之辨但川二十景及其二十首诗作的范畴殆无疑义。
《全》卷一二八王维诗中有〈川集并序〉云:余别业在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宫槐陌、临湖亭、南、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竹里馆、辛夷坞、漆园、园等。
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
这段序文同样见于《王诘全集》中,清赵殿成注曾云:“唐书本传称维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川集》者,即此二十首,是盖当时自为一耳。
”《川诗》的辑成与川别业的环境,在历史上已极明确,但诗的精解及别业的旨义却乏人深论。
笔者以为川诗的美感来源及川别业营构的目的都与佛教有极深的关系。
王维自三十一岁贩依道光禅师后,精进佛理,诗文中也有不少论佛教名理的作品,川之作表面上虽只是自然山水的布置与描绘,其内在实有王维清修的理想寓托。
换言之,即川别业实际上如佛陀之鹿野苑,是王维心灵寓所,也是王维心中净土,川诗的终极内涵,不只是山水自然形象,而是作者契道的心灵语言。
本文之作,即希望借现象学的路径帮助诠解出川诗的终极内涵,提供品读这组诗的读者,更深入的解读方式。
王维的川,诗与画双绝,其实历来都有不少评赏,但论者只作吉光片羽的语言。
以诗来说,《而庵说唐诗》云:“诘精大雄氏之学,句句皆合圣教。
”《空同子》云:“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奉佛之应哉。
”二人虽能从王维受佛教影响的角度加以肯定,但所论不限于川诗。
《瀛奎律髓》与《朱子语录》则直接讨论到川诗。
方回《瀛奎律髓》云:右丞终南别业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
如川孟城坳、华子冈、茱、辛夷坞等诗,右丞唱,裴迪和,虽各不过五言四句,穷幽入元,学者当自细参则得之。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摘要】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人们中国佛教,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传统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诗歌的内容、创作的群体以及诗歌的形式、题材、创作境界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古代诗歌影响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3)10-080-01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发展演化过程中不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进一步演化成中国化佛教,即形成人们称之为的中国佛教。
从南北朝后,佛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国汉文化主要思想支柱之一,并长期影响着中国人的观念和行为。
中国传统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佛教产生了重要影响。
反之,佛教也对中国传统诗歌带来了重要影响。
一、佛教中的时空观对诗歌的影响在我们所运用的语言中,其实有许多是来自佛教用语,比如"大千世界"、"劫难"、"地狱"、"刹那"等等,这些都是佛教在时空概念上用的。
在空间观上,佛教从佛法广大无边、无所不在的理念出发,把人间的佛教竭力推向了辽远的宇宙之中,架构了凡人难以想象的宇宙立体空间论。
把空间无限度地放大,让有情众生看到了摆脱生死轮回的美好希望。
在时间观念里,佛教认为宇宙中的时间是无始无终的,它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世俗经验世界的时间概念。
随着佛典的翻译,佛教拥有的这些高维时空观念也进入了中国,在极大的程度上改变了儒家文化长期压抑文学创作中自由表现的局面,激发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佛教的微观时间概念如刹那、须臾、一瞬、瞬息等也被中古文人吸收到文学创作之中,如"生住无停相,刹那即徂迁"(萧衍《游钟山大爱敬寺诗》,;"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诗》,;"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三里生云雾,瞬息起冰雷"(萧纲《十空诗》第一首《如幻》。
古诗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翻译赏析
古诗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翻译赏析《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
古诗全文如下: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前言】《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
这是一首抒写感想的抒情诗。
此诗写出晨读禅经的情景和感受,曲折地表达了埋藏在心底的抑郁之情,抒发了诗人的哲学见解。
前半部写诗人到禅院读经,指责世人追逐的乃是那些荒诞的事情,而不去了解佛经的真正含义。
后半部写他认为佛家的精义与儒家之道有相通之处,但如何修养本性,却难以精熟。
然而,他对禅院的清静幽雅却流连玩赏。
全诗描写了习禅的心境,以及深得禅趣那种轻松、愉悦、闲适的心态。
【注释】⑴诣(yì):到,往。
超师院:指龙兴寺净土院;超师指住持僧重巽。
禅经:佛教经典。
⑵汲(í吉):从井里取水。
⑶拂:抖动。
⑷贝叶书:一作“贝页书”。
在贝多树叶上写的佛经。
因古代印度用贝叶书写佛经而得名,又叫贝书。
⑸东斋(zhāi)指净土院的东斋房。
⑹真源:指佛理“真如”之源,即佛家的真意。
了(iăo):懂得,明白。
⑺妄迹:迷信妄诞的事迹。
⑻遗言:指佛经所言。
冀:希望。
冥:暗合。
⑼缮性:修养本性。
熟:精通而有成。
⑽道人:指僧人重巽。
缮:修持。
⑾膏:润发的油脂。
沐(mù木):湿润、润译。
⑿澹(dàn)然:亦写作“淡然”,恬静,冲淡,宁静状。
⒀悟悦:悟道的快乐。
【翻译】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鉴赏】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到超师院读佛经的感受,其主要内容是:清晨早起,他到住地附近一个名叫超的僧人(师)的寺院里去读佛经,有所感而写下这首五古抒情诗,既表达了他壮志未已而身遭贬谪,欲于佛经中寻求治世之道的心境,又流露出寻求一种超越尘世,流连于冲淡宁静的闲适佳境的复杂心情。
唐代山水田园诗中禅意浅析
唐代山水田园诗中禅意浅析一、禅意与山水田园诗关系浅谈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是古印度人们长期文化的产物和结晶,而禅宗是佛教进入中国后,与中国实际进行融合后而产生的一种佛教宗派,是中国化佛教的产物,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文化。
从本质进行分析“禅”属于中国文化,它是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禅”指的是“思惟修”、“静虑”,是印度很多教派进行修习的一种方法,在佛家体系的形成与传播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小乘佛教把“禅”定义为四种不同的阶段,并且将其简称为“四禅”,也就是说在进行修行的过程中修行人是要经历四个阶段的,这四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状态和要求,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够真正的理解禅意。
第一禅是“离生喜乐”,在第一禅中主要是修习“离欲定”,指的是人们要学习摆脱种种欲望对自己的影响;二禅“定生喜乐”,主要修“定功”,指的是在修习的过程中人们要摆脱用语言思维对象的方法;三禅“离喜妙乐”,指的是在修习的过程中人们要摆脱欢喜的心情,要做到不喜不悲的境界;四禅是“舍念清净”,主要指的是要除掉“乐”的观念,将“苦”和“乐”看成是两种同等的状态,不应该将其看作是对立面,修习者要进入到清净寂灭的境界。
《诗经》可以说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对于山水的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老庄的影响下我们开始发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开始将这种朴素之美应用到诗词的创作过程中。
中国文化在发展沉淀的过程中深受儒家思想道德影响,“天人合一”教导着中国人要和大自然保持一种“和”的状态。
由于文人墨客本身就有着浪漫情怀,因此他们通常放浪山水、寄情山水,与大自然不分彼此,亲密无间。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田园诗开始成为了一种诗体。
它被定义为通过描写山水田园而寄遇诗人情感的一种抒情诗。
在我国古代,禅与诗一直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曾经有诗句这样描述——“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古人常说不懂得禅就没有资格去评论诗,可见诗与禅关系之紧密。
唐诗之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唐诗之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作为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被誉为“唐诗三百年”中的佼佼者。
他的诗歌作品表现了宏观的社会现象和微观的个体内心。
柳宗元的诗歌表现了他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和赞扬,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的一首名为《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的诗。
柳宗元与佛教尽管柳宗元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可以在他的诗歌中被看出,但关于他是否真正接受了佛教的信仰却存在一些争议。
在历史的文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柳宗元曾经信奉佛教,但后来又放弃了这种信仰。
另一方面,一些人则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因为柳宗元在其诗歌中表达了对佛教的支持和尊敬。
最终,关于柳宗元是否真正信仰佛教的问题还存在争议,但是他的诗歌确实是一种表达他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和赞美的方式。
诗歌解析诗句欣赏晨诣超师院,禅经久已修。
胡能乎亲见,力薄心先遒。
佛说阿弥陀,应人世间需。
如何不进登,何以得见求。
词汇解释•晨诣:早晨前去。
诣,去,到。
•超师院:超级禅师的寺院。
超,远远超出寻常。
•禅经:佛教徒所依据的教义和原则的书籍统称。
•胡:何。
疑问词,表示疑问或反问。
•亲见:亲自目睹。
•力薄:意志不坚定,毅力不足。
•遒:勇敢。
•阿弥陀:主要佛教神祇之一,也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王。
•世间:指人间世界。
•应:表“适应,适合”的意思。
•如何:怎么。
•进登:向上进步,提升。
诗歌解释此诗描写柳宗元早晨前去超师院读禅经,对佛教的理解和崇拜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诗中,作者提到了禅经的修习与超级禅师的寺院,以及自己心志的不足。
他在赞颂佛教阿弥陀等神明的同时,也深入思考禅修的真谛,对人生的追求和精神上的升华提出了自己深刻的见解。
读完这首诗歌,你会被其中所表达的深情感动。
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如何不进登,何以得见求。
”,向上努力使自己不断提升,才能满足人在精神上的需求,也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这种精神追求正是柳宗元把佛教思想融入诗歌之中的真实写照,在这种令人震撼的追求中,我们可以体味到柳宗元所展现出的气宇不凡。
论唐诗中的禅宗思想与表达方式
论唐诗中的禅宗思想与表达方式简介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倡导通过冥想和内观实现悟道。
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繁荣的时期之一,众多诗人在其作品中融入了禅宗思想,并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
本文将探讨唐诗中禅宗思想的体现及其表达方式。
唐诗中禅宗思想的体现1. 空灵意境禅宗强调超越物质世界,寻求内心的净化与平静。
许多唐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等手法,营造出清新高远、空灵深邃的意境。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描绘壮丽景色,表达了超越尘世纷扰的愿望。
2. 心性觉悟禅宗注重个体内心的觉悟与修炼。
唐代诗人常常以自身的生活经历与禅修体验为素材,揭示人性与命运的无常和变化。
例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通过山川自然景观的转换与环境氛围的凝练,表达了对于世事变幻不已的深切感慨。
3. 即物即心禅宗强调直觉体验与当下的意识寄托。
唐代诗人通过描写事物细节、抒发真实情感等方式,追求文字直击内在本质和真实感受。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通过描绘原野上枯草再生与苍劲有力的笔触,表达了万物不息、生命力量勃发的精神。
唐诗中禅宗思想的表达方式1. 比喻与象征唐代诗人常常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来传递禅宗思想,使作品更具隐晦性与哲理性。
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来比喻人生如梦、虚幻不实。
2. 点题手法唐代诗人经常使用点题手法,将禅宗思想融入开头或结尾的几句话中,以达到精神共鸣和思考的效果。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以写景起篇,通过描述寂静的秋夜和星空中的牵牛织女来指代禅宗思想中平等共存与无边宇宙。
唐代文学史·第三章 盛唐诗人群体
总之,王维是以诗人的灵感,画家的眼 光、音乐家的听力、禅家的意趣把握山 水,创作山水田园诗的,所以他的山水 田园诗 不仅 “ 诗中有 禅 ”、 “诗中 有 画”,而且,都是有声画。
17
4、炉火纯青的语言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既有陶渊明诗歌的浑 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也有谢灵运诗歌的细 致精工的刻写。 语言清新明快,洁净洗练,是朴素平淡与 典雅秀美的完美结合。 不错采镂金,雕字琢句,追求整体意境的 塑造,给人总体的印象和感受。王维笔下 的山水不是被肢解的,不是一个个细部的 描摹,而是浑然一体的气象,更易唤起读 者类似的体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第三章
盛唐诗人群体
盛唐诗坛概况
一、盛唐诗歌分期 可以安史之乱爆发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二、前期 盛唐诗歌前期的主流是积极浪漫主义,李白 是最伟大的代表,呈现“笔力雄壮,气象雄 浑”(《沧浪诗话》)、主题多样的特征。
2
二、盛唐诗歌前期
1、边塞诗派(以七言为主) 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为代表。 从艺术风貌上又分为两个群落: ⑴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人的诗具有 清刚劲健之美, ⑵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的诗具有慷慨奇伟之美。 2、山水田园诗派(以五言为主) 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诗歌风貌较为统一,呈现静逸明秀之美。
34
(二)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清新自然,不尚雕饰。 2、气象雄浑,境界阔大。 3、富有生活气息。 4、语淡而味浓
35
1、清新自然,不尚雕饰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大多是平和冲淡, 清新自然,不尚雕饰,而又能超凡拔俗。 清沈德潜评论说:“孟诗胜人处,每无意 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 (《唐诗别裁》) 闻一多说:“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 孟浩然的诗。”(《唐诗杂论》)
柳宗元的唐诗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柳宗元的唐诗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柳宗元的唐诗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的唐诗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是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诗写的是什么内容呢?《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作者:柳宗元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浅论唐诗中的禅宗意象
关键词 : 唐诗
禅宗意象
意境
情趣
禅, 本意 为沉思 、 静虑 , 汉魏 时译 为禅 定。禅宗 自菩提 达摩于南朝 梁时从印度来 中土传法后 , 便开始与 中国的诗歌相结合 。到了唐代 , 禅 与诗之融合最 为突出 , 成就也最好 。金代诗人元好问 曾诗 云 : “ 诗为禅 客添花锦 , 禅 是诗 家切 玉刀 。” 禅与诗的密切融合 不仅与禅 师们 的大力 弘扬有关系 , 而且诗人们在其 中也作 出了很大 的贡献 。此外 , 它与唐 王 朝 当时 的 社 会 环 境 、 政 治制 度 也 密 切 相 关 。 “ 自唐以来 , 禅 学 日盛 , 才智 之士 , 往往 出乎 其间 。” 由于禅学在 当
了, 而 对 个 人 的 考 虑增 多 了 , 从 外 在 的 事 功 转 向 了 内 在 的 心境 。其笔 下 也 就 常 常 表 现 自然 山水 那 种 最 神 奇 、 最微妙 的动人之处 , 反 复 运 用 那
些具有空 、 寂、 静、 净等美学象喻的意象。 唐 诗 中的 禅 宗 意 象 大 都 由 生 活 中 的特 定 的情 景 所 触 发 。如 王 维 的 《 鸟鸣涧 》 : “ 人 闲桂花落 , 夜静春 山空 。月 出惊山鸟 , 时鸣春涧中 。” 春 山, 原应是一 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 处处闻啼鸟 , 群 芳烂不收 。但 王维却 写其静谧 。 “ 春 山空” 突出春山静得像空无一物 。 “ 空” 是虚笔 , 也是诗人 的主观感受 。实写桂 花 、 明月 、 山鸟从各个不 同的角度烘托 出春 山的静 谧 。桂 花本 是一 种花 型细小 的花 , 但它的飘落居然可以使人仿佛 听到 。 月亮升起 , 月光射进山谷 , 竟 然惊醒了 山鸟 , 表现了春 山寂静无 声 。而 山鸟时鸣 又衬托 出春山之幽静 。这恰如 皎然所说 的“ 静, 非如 松风不 动, 林犹未鸣 , 乃为意中静 ” 。而这 “ 意 中静” 则正是禅悟 。禅悟之 悟 , 在 于体 悟 自身佛性 , “ 悟人 顿修 , 自识本心 , 自见本性 、 获取解 脱等方面 上 , 禅 的境 界往往 也借助艺术 的表达 , 禅便进入 了诗 ; 而诗 的境界往往也具 有禅的境界 ,
唐诗宋词中的禅意与修身养性
唐诗宋词中的禅意与修身养性
1. 禅意在唐诗宋词中的体现
- 唐代以及宋代文人崇尚禅宗思想,许多作家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心灵境界来表达对禅意的追求。
- 描绘山水、花鸟等自然景色,寄托了作者内心对于悠闲、宁静的向往,展示了禅修的理念。
2. 修身养性在唐诗宋词中的呈现
- 许多诗人以自省和反思为主题,探讨人生哲学和个体修行。
- 展示了温良恭俭让等儒家伦理观念,并强调凡事均应保持自然、平和、从容。
3. 禅与修身养性在具体作品中的例子
3.1 唐诗中的禅与修身养性
- 杜甫《登高》:透过登高望远之境,表达了舒缓烦躁情绪、寻求心灵释放与安慰的愿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草木凋零,寄托了对生命短暂性的思考与珍惜。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登高远眺、宽广胸怀,表达了修身养性、超越尘世的追求。
3.2 宋词中的禅与修身养性
- 苏轼《水调歌头》:以水为比喻,倡导诗人自我修炼、静心修行来完成心境的改变和追求境界上升。
- 周邦彦《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通过对大自然浩渺景象的描写,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宁静与豁达。
结论
在唐诗宋词中,禅意与修身养性是两个紧密相关并相互交织的主题。
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内心境界的描绘,表达了文人士子们对于悠闲宁静以及修身养性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作品不仅传达了作者的感受与愿望,也启发读者反思生活中更加真实而经验丰富的层面。
2019-阅读答案: 《诗与禅》(含答案解析)-推荐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阅读答案:《诗与禅》(含答案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与禅袁行霈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
诗的作用在于帮助人认识世界和人生;禅的作用在于引导人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泯灭人生的意义。
它们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
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
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
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
诗赋予禅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澹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
元好问说:“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赠嵩山隽侍者学诗》)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
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
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
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壳而没有诗的审美价值。
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禅言诗”。
这些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尚能引起我们的兴趣。
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楞严经》曰:“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是此诗之本。
这个比喻本来就有趣,经苏轼点化后更有机锋。
在儿童般天真的发问中,包含着耐人寻思的理趣。
禅对诗的渗透,另一方面就是以禅喻诗。
这是传统的说法,比较笼统。
细分起来,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
以禅参诗是用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阅读欣赏诗歌作品。
以禅衡诗是用禅家所谓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
以禅论诗则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作诗的奥妙。
这是不同的三种以禅喻诗,前人把它们混在一起,所以讲不清楚。
唐诗中的禅宗思想影响
唐诗中的禅宗思想影响简介禅宗是佛教中一支重要的宗派,起源于中国的唐代。
在唐诗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融合了禅宗思想的作品。
本文将探讨唐诗中禅宗思想的影响,并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禅宗思想概述禅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追求通过内心体验来达到超越世俗的境界。
其核心理念包括定、静、虚无等,提倡寂静与思考的结合。
禅宗对唐诗创作的影响1.境界表达:禅宗注重直观的境界体验,而唐诗中常常以景物描写来表达内心状态,并通过细腻、典雅的语言传达出禅意。
2.淡泊情感:禅宗主张超脱尘世欲望,并追求内心平静,这种情感也在一些唐诗中得到体现,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淡泊意境。
3.空灵意象:禅宗思想强调无形无相,唐诗中常用虚幻的意象来表达禅宗的观念,如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银河欲落九天羞,飞度中庭云影稠”的描写。
影响的主要作品1.王之涣《登鹳雀楼》:该诗以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现了对浩瀚世界的超越和淡泊情怀。
2.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描绘寂静而祥和的秋夜,展现了禅宗强调的人与自然、心与妙境的统一。
禅宗对唐诗创作风格的影响:1.言简意赅:禅宗注重直指人心,唐诗中常以简洁而富有内涵的文字表达思想感情。
2.抒发内心体验:禅宗倡导直接属于个人内心体验,并通过唐诗展示出了内在体验的思想。
总结禅宗思想对唐诗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通过境界表达、淡泊情感、空灵意象等方面,禅宗思想为唐诗注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唐诗中融入了禅宗思想的作品不仅有着高度的艺术价值,更展现出人类追求内心升华和超越的精神追求。
感谢您阅读本文!。
谈“以禅论诗”——以王维山水诗为例
95品 评谈“以禅论诗”——以王维山水诗为例柯 昱在《沧浪诗话》中,严羽提出“论诗如论禅”,同时指出,盛唐之诗为禅中上乘之品。
而盛唐诗人中,王维享有“诗佛”的美誉,其山水诗蕴含丰富的禅学意味。
实际上,“以禅论诗”的真正核心在于“妙悟”,本文以王维的山水诗作为研究对象,以“妙悟”作为切入口,论证“以禅论诗”的方法在诗歌鉴赏实践中运用的可行性。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一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诗歌美学著作,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
在这部著作中,严羽提到“论诗如论禅”,开辟了以禅喻诗的论诗方式。
同时,严羽进行分级,将盛唐之诗列为禅中第一义,又将诗道的核心归于妙悟。
运用“以禅论诗”的方法论作为指导,鉴赏盛唐诗人王维所擅长的山水诗中的妙悟,人们可以一睹禅中第一义之风采。
分析诗中禅意,也是严羽诗论的一次实践尝试。
一、“以禅论诗”之争在《沧浪诗话·诗辨》中,严羽说:“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
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
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
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
”严羽所述的“论诗如论禅”,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其中,一个主要争论为:严羽“以禅喻诗”是否必要,这直接关系到这个方法是否能成立的问题。
一些诗学学者认为,不必借禅为喻,甚至反对“以禅喻诗”,认为这种方法会阻碍诗的发展。
例如,与严羽处于同时期的刘克庄认为:“诗之不可为禅,犹禅之不可为诗也。
何君合二为一,余所不晓。
夫至言妙义,固不在于语言文字,然舍真实而求虚幻,厌切96品 评近而慕阔远,久而忘返,愚恐君之禅进而诗退矣。
”相反,一些诗家学者甚为推崇严羽的“以禅喻诗”,明代都穆《南濠诗话》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严沧浪谓论诗如论禅:‘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说课稿第1篇】短文两篇《蝉》说课稿一、说教材和学情1、教材分析《短文两篇—蝉、贝壳》是九年级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
这两篇散文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诵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经典之作。
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2、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易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思维。
有感情的朗读时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但对已初一的学生来说,较难以达到。
因此需要教师师范朗读,指导诵读。
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发现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结合上述的教材和学情分析,以及新课标中对阅读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2)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了解欲扬先抑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2)依据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感受作品语言优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难点: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多媒体课件,以诵读—鉴赏—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
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景法、朗诵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学法指导:在对本课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朗读法、对比探究阅读法法。
禅与白居易
君 若 欲 高 卧 ,但 自 பைடு நூலகம் 掩 关 。
亦 无 车 马 客 ,造 次 到 门 前 。 一
人 生 处 一 世 ,其 道 难 两 全 。
有唐一代,文人与禅士往来频繁,文人接受 佛
贱 即 苦 冻 馁 ,贵 则 多 忧 患 。
教思想的影响,在创作上表现出文因禅而锦,禅 因
唯 此 中 隐 士 ,致 身 吉 且 安 。
君 若 好 登 临 ,城 南 有 秋 山 。
执空有,此为不可思议而中,它独,它绝,非另有 蹊
君 若 爱 游 荡 ,城 东 有 春 园 。
径,对崇高如 白 居 易 如 是,对 一 切 真 为 道 如 是,平
君 若 欲 一 醉 ,时 出 赴 宾 筵 。
等平等。可见白居易之“中隐”,纯然凡人气 度,道
洛 中 多 君 子 ,可 以 恣 欢 言 。
关 键 词 :白 居 易 ;禅 宗 ;不 二 ;见 ;行 中图分类号:B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6873(2018)04 0027 05 收稿日期:2018 04 10
基 金 项 目 :湛 江 市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规 划 项 目 “禅 法 智 慧 与 人 格 的 和 谐 及 其 对 当 今 大 学 生 的 价 值 ”(ZJ16YB08)。 作者简介:李存周(1978 ),男,河南浚县人,岭南师范学院基础 教 育 学 院 讲 师,硕 士,主 要 从 事 语 言 与 传 统 文化研究。 doi:10.16401/ki.ysxb.1003 6873.2018.04.087
唐诗三百首《破山寺后禅院》
唐诗三百首《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作品赏析】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树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
重重花木掩映着弯弯小路,来到禅房,更是觉得幽静。
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长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
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
全诗虽咏禅房寺院,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
语言古朴,意象深微;构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进入胜境。
首联起居平平“清晨入古寺”简直如同平白说话,毫无诗意。
但却简单地交待了时间地点。
缓之又缓,平之又平,不是孤峰突起,也不是一泻千里,仿佛轻松愉悦地步入山阴道上。
继而“初日照高林”亦是不加粉饰的句子,却在眼前铺开了幅“山林晨景图”。
树密,但不是密不透风;林高,但不是高不可及。
密密匝匝的树林伴着初升的旭日,“初日”亮而微红,红又间黄,从树缝、树头间漏下道道光柱,袅娜着林间微微的雾气,氤氲着别样的轻柔。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此言一出足令人瞠目结舌、啧啧称赞。
步出高林是一丛翠竹,翠杆碧叶下是仄仄的小径,竹影微摇,小径隐现,前路深幽,不可轻现。
隐隐有一角挑檐露在花木深处,幽僻之所,非高僧不可得也!花木、禅房、曲径、竹林仿佛已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既点题,又显意,无怪乎令人叹赏至今。
颈联两句对仗工整,比兴巧妙。
一个“悦”字,高雅了“鸟性”,写活了“山光”。
鸟竟犹人,可识、可赏、可悦这山光。
一个“空”字,沉寂了“潭影”,澹定了“人心”。
潭影幽暗而似空无一物,人心无所求无所欲,空空中而异常的满足。
尾联巧妙的把全诗化为一曲淡雅的乐章。
起先有丝弦竹肉,金革匏陶,到此一节,万籁俱寂,只在那钟磬上一击,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如缕的金玉声萦绕在禅院上空,与那日光相融,与那紫烟相缭,仿佛梵音入耳,涤荡尽胸间尘垢,悠远悠长,回味无穷。
“诗为禅客添花锦 禅是诗家切玉刀”——谈王维诗中的禅理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谈王维诗中的禅理孙大知
【期刊名称】《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4(000)006
【摘要】王维在中国诗史上,是一位有独特风格、独特贡献的伟大诗人,同时又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
早在生前,他就有“当代诗匠,又精禅理”(《酬王维序》苑咸,《全唐文》卷一二九)的名声;死后,更得到了“诗佛”的称号。
他的诗歌创作与宗教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受佛理影响颇深。
【总页数】6页(P55-60)
【作者】孙大知
【作者单位】玉溪师专中文系16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佛教与中国传统诗歌 [J], 钟晓燕
2."禅是诗家切玉刀"——浅论李商隐诗歌的佛学禅意 [J], 甘正芳
3.禅乃诗家切玉刀——从废名的新诗诗论和创作探讨佛教对其的影响 [J], 李芳宇
4.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略论禅与唐诗发展 [J], 曲景毅
5.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略论禅宗与古代诗歌的关系 [J], 吴培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震亨:“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出 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 墨不着色画。” 胡应麟:“孟诗淡而不幽,时杂流丽; 闲而匪远,颇觉轻扬。可取者,一味自 然。”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 《昙智禅师院》: • 高年不复出,门径众草生。时夏方新雨, 果药发馀荣。疏澹下林景,流暮幽禽情。 身名两俱遣,独此野寺行。 • 《善福寺阁》: • 残霞照高阁,青山出远林。晴明一登望, 潇洒此幽襟。
• 贾岛《南斋》: • 独自南斋卧,神闲景亦空。 有山来枕上,无事到心中。 帘卷侵床月,屏遮入座风。 望春春未至,应在海门东。
五、“神韵”之于禅
神韵的基本内涵: 1.极为含蓄、富有余味的意境 2.极为简省的文字 3.清远冲淡的风格 王士祯《香祖笔记》:“唐人五言绝句,往 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 摩得髓,同一关捩。”
“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 尤为近之。如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 他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明 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及太白‘却 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常建‘松际露 微月,清光犹为君’,浩然‘樵子暗相失 ,草虫寒不闻’,刘昚虚‘时有落花至, 远随流水香’,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 迦叶微笑,等无差别。通其解者,可语上 乘。”(《蚕尾续文》)
• 《送贺兰上人》: • 野僧来别我,略坐傍泉沙。 远道擎空钵,深山蹋落花。 无师禅自解,有格句堪夸。 此去非缘事,孤云不定家。
四、冲淡的风格
钱锺书《中国诗与中国画》: 和西洋诗相形而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 情感不奔放,说话不唠叨,嗓门不提得那么高 ,力气不使得那么狠,颜色不着得那么浓。在 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和西洋诗相形之 下,仍然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是痛快 的,比起西洋诗,仍然不失为含蓄的。我们以 为词华够鲜艳的了,看惯纷红骇绿的他们还欣 赏它的素淡;我们以为“直凭响喉咙”了,听 惯大声高唱的他们只觉得是低言软语。
第三章 禅与唐诗
• 一、空明摇曳的诗境
• 二、静谧中的禅意
• 三、幽独冷寂的情怀
• 四、冲淡的风格
• 五、“神韵”之于禅
一、空明摇曳的诗境
• • • • 唯有深谙禅机又明于诗道者得之。 “诗佛”王维 家庭影响: 其母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 ,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请 施庄为寺表》) • 王维及其弟王缙“俱奉佛,俱常蔬食,不茹荤 血。” • 人生际遇:中年丧妻、张九龄被贬、安史之乱
徐增:“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维诘精 大雄氏之学,句句皆合圣教。” 李梦阳:“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
《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心舍于有无, 眼界于色空,皆幻也,离亦幻也。至人者不舍 幻,而过于色空、有无之际。”
• 《终南山》: •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闻一多:“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 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 全篇中”,“甚至淡到令人疑心到底有诗没 有。”
李泽厚:“禅之所以多半在大自然的观赏 是来获得对所谓宇宙目的性从而似乎是对 禅的了悟。也正在于自然界事物本身是无 目的性的。„„禅则完全强调直观领悟。 禅竭力避开任何抽象性的论证,更不谈抽 象的本体、道体,它只讲眼前的生活、境 遇、风景、花、鸟、山、云„„这是一种 非分析又非综合、非片段又非系统的直觉 灵感。”
常建《破禅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 兰波《黎明》:我遇见的第一件好 事,在白晃晃的清新小径,一朵花 告诉我她的姓名。 • “寂照”:“寂照照寂。寂照者, 因性起相;照寂者,摄相归性。”
王维《木兰柴》: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 《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维十年座下, 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 舍利所在而已。 • 《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日 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 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 禅颂为事。 • 《山中寄诸弟妹》:山中多法侶,禅诵自为群。 城郭遥相望,唯应见白云。
三、幽独冷寂的情怀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江中对月》: 空洲夕烟敛,望月秋江里。 历历沙上人,月中孤渡水。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北望极长廊,斜扉映丛竹。亭午一来寻, 院幽僧亦独。唯闻山鸟啼,爱此林下宿。
胡应麟《诗薮》: 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 之源,张子寿首创清澹之派。盛唐继起 ,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 物,本曲江之清澹,而益以风神也;高 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 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
王维《登裴迪秀才小台作》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王维《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五、“神韵”之于禅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冲淡”: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 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 过雨采苹。薄言情悟,悠悠天均。 “清奇”: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渔舟。 可人如玉,步屟寻幽。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 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 《泛前陂》: • 秋空自明迥,况复远人间。畅以沙际鹤, 兼之云外山。澄波澹将夕,清月皓方闲。 此夜任孤棹,夷犹殊未还。
• 《汉江临泛》: •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二、静谧中的禅意
• 王绩《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