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的利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物质循环利用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循环利用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循环利用教案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化学物质循环利用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掌握化学物质循环利用的方法和途径。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讨论化学物质循环利用的实际案例。

二、教学重点:
1. 化学物质循环利用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化学物质循环利用的方法和途径。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运用化学知识来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
老师简要介绍化学物质循环利用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化学物质循环利用。

2. 学习新知识(15分钟)
学生学习化学物质循环利用的方法和途径,包括物质回收再利用、废物资源利用等内容,同时学习相关案例。

3. 案例分析(1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化学物质循环利用的实际案例,分析其中的过程和方法,分享各自的见解和思考。

4. 拓展练习(15分钟)
老师布置相关拓展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总结反思(5分钟)
老师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实践化学物质循环利用的理念。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相关拓展练习。

2. 搜集化学物质循环利用的新闻报道或科普文章。

七、教学反馈:
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和反馈,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和指导,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中化学_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4.3.3 能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的过渡,引导学生从定性到定量角度来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教材中给出了两个实例来说明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的特点来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本课题中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净物的计算,在数学方面的知识要求不高,计算难度也不大,关键在于正确列出比例式。

因此,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方程式是进行化学反应相关计算的基本依据,体会到化学计算题中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本节内容在本册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为今后的化学计算奠定了基础。

3.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已经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正确表示化学反应,在此基础上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应用: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显得水到渠成,学生能够认识到反应物和生产物之间的质量比是不变的,利用各物质间的质量比就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

此外,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注意使学生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和使用化学方程式,要强调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及时检查纠正不规范的书写。

【学习目标】1. 通过自学,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简单计算。

2.通过学习例题,总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的一般方法。

3.结合实际生活,初步体验定量计算在化学实验和化工生产中重要作用,进一步了解化学定量研究的实际应用。

【评价任务】1.设计题目,书写化学方程式,计算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目标1)2.从例题的格式中总结书写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基本步骤。

(目标2)3.列举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实例,写一写与生活联系的常见的化学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高中化学实验资源利用教案

高中化学实验资源利用教案

高中化学实验资源利用教案一、实验目的:1. 了解资源的重要性2. 学习如何有效利用资源3. 探究资源的再生利用方法二、实验器材和药品:1. 玻璃试管2. 硫酸铜3. 铝箔4. 镊子5. 火柴6. 燃烧器7. 火焰剪8. 瓶塞9. 温度计三、实验步骤:1. 取一个小块铝箔,用镊子夹住放入玻璃试管中2. 向玻璃试管中加入适量硫酸铜,并用瓶塞封闭试管口3. 将试管置于燃烧器上,用火焰剪加热4. 观察试管内的变化,并记录温度变化四、实验内容和要点:1. 实验过程中,铝箔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氧气和铜,反应方程式为:2Al + 3CuSO4 →Al2(SO4)3 + 3Cu + 3O22. 氧气可以被用于燃烧,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3. 通过实验,可以了解如何利用废弃的铝箔和硫酸铜来生成氧气,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五、实验评价:1. 实验操作简单易懂,能够直观展示资源的再生利用方法2. 实验内容符合高中化学课程要求,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3. 实验结果可观,能够引起学生对资源利用问题的思考,并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六、延伸实验:1. 尝试使用其他废弃材料进行实验,比如纸张、塑料等,探究它们的再生利用方法2. 进一步研究资源的循环利用过程,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七、教师建议:1. 在实验中引导学生思考资源利用的重要性,并提倡绿色生活方式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活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实验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分享彼此的实验心得和体会,以及对资源利用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希望通过本次实验,能够引起学生对资源利用问题的重视,激发他们为环保事业做出积极贡献的热情。

化学反应原理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原理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原理教学设计引言:化学反应是化学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研究物质的转化过程以及反应条件对反应速率、反应产物等的影响。

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掌握化学反应的特征和表达方式;2. 熟悉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并能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数据分析,了解反应机理;3.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理解速率方程的概念;4. 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表达方式,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5. 理解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掌握热力学方程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1)通过实验展示化学反应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2)通过示意图和文字描述,讲解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如反应物、生成物、化学方程式等;(3)利用实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化学方程式。

2. 化学反应的类型和机理(1)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探究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2)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反应机理和反应速率的概念;(3)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反应问题的能力。

3. 化学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1)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2)通过示意图和文字描述,讲解速率方程的概念和表达方式;(3)通过实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速率方程的应用。

4. 化学平衡和平衡常数(1)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现象和条件;(2)通过示意图和文字描述,讲解化学平衡的定义和表达方式;(3)通过实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5.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和热力学方程(1)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现象;(2)通过文字描述和计算公式,讲解热力学方程的定义和应用;(3)通过实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热力学方程的计算方法。

高中化学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利用》(第二课时)

高中化学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利用》(第二课时)

《化学反应的利用第2课时》班级姓名学号【要求】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简单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实际意义及其重要应用。

【课前预习案】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1、原电池: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把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以Cu-Zn- H2SO4原电池为例说明其工作原理:由于_____活泼,容易_____电子,锌原子失去电子被______成Zn2+进入溶液,锌片的质量减小,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铜片, 溶液中的______从铜片得到电子而被______形成氢原子, 氢原子再结合成氢气分子从铜片上逸出。

电极反应式:负极: Zn -2e- = Zn2+正极: 2H++2e-=H2总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正极反应式+负极反应式)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______离子移向正极, ______离子移向负极。

2、形成原电池的条件: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有电解质溶液③形成闭合回路④能自发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从理论上说,任何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均可设计成原电池)注:负极必须能与电解质溶液的粒子发生反应二.电极反应式和原电池总反应式的书写(1)负极——失电子,发生反应(一般是负极本身失电子)(2)正极——得电子,发生反应(一般是溶液中阳离子在正极上得电子或正极本身得电子)(3)总反应式(即电池反应)= 正极反应式 + 负极反应式例1.一原电池如右图所示:试写出该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正极:负极:总式:FeCl3溶液4、原电池正负极判定方法①依据原电池两极材料: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的非金属(石墨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电流(内电路)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迁移方向:阳离子移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移向原电池负极。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学设计一.学习内容和要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主要学习内容是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热化学方程式以及燃料的充分利用。

学习水平分别是B、C、B。

在《基本要求》中合格考和等级考学生内容相同,但难度要求不同。

在高一新授课时,学生已具有原子结构、化学键、物质结构等化学知识和热量、物质变化、分子热运动等物理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化学键的有关知识引导,从而理解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进而为后期的能源利用、原电池、电解池、化学平衡、化工生产等知识体系打下基础。

作为高二选修学生的复习课来说,学生已掌握了上述所有知识版块的基础内容,但是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这些知识板块(化学键、能量、平衡、化工生产等)还是相互独立的,所以希望通过复习课将学生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相互关联的系统;同时尝试将图式法、化学用语表达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法等化学方法进行模拟训练,促进科学方法的养成,将对立统一、宏观与微观转化等化学辩证思想进行渗透;体验绿色化学节能环保的理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如今高考改革,3+3的模式下,选修化学的学生人数增加,但由于课时大幅度减少,学生对知识点的训练度减少,再加上学生学习精力不够,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导致学习能力下降。

因而要求在有限课堂中做到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在上课前,先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还没有掌握什么,还有哪些知识点存在困惑和干扰,对学生的知识点进行排摸,除去他们已经掌握的部分,在课堂上主要解决学生还存在的困难点。

如“列举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重要形式”,这个知识点学生已经可以说出“除了热能,还有光能,电能等”。

但在热化学方程式意义的解释还存在不能完全理解和表达正确,能量变化图的应用还存在一定困难,不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计综合上述情况,本节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知识与技能1.复述放热反应、吸热反应概念2.解释反应的热效应与反应物、生成物能量相对高低之间的关系3.辨析热化学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异同,解释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4.在能量变化示意图中正确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高低以及反应热5.辨析有无催化剂对能量变化的影响6.说出能源充分利用的意义,说出热交换法是一种常用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符号的解读加强对热化学方程式意义的认识2.通过作图,提高图像的解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矛盾问题时体会能源充分利用的重要性,进一步达成节能环保的共识。

高中化学反应的应用教案

高中化学反应的应用教案

高中化学反应的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各种化学反应的应用领域及相关实际例子;
2. 掌握化学反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原理;
3. 能够运用化学反应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各种化学反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难点:理解化学反应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原理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各种化学反应的应用实例,并准备相关实验材料;
2. 学生准备化学反应的基本知识,并做好实验前的安全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化学反应的基本知识,并让他们思考化学反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二、理论学习(15分钟)
1. 介绍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胃酸与胃壁中的碱性食物中和。

2. 探讨氧化还原反应在电池和防锈涂料中的应用。

3. 分析置换反应在金属冶炼和水处理中的应用。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选择一个化学反应应用示例,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反应产物并分析其应用原理。

四、总结讨论(10分钟)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选择一个化学反应应用,撰写小论文,说明其原理及实际应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化学反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

同时,也启发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深入思考,促进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盖斯定律》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盖斯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盖斯定律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盖斯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运用盖斯定律计算化学反应热的方法; 3. 能够通过盖斯定律分析化学反应热的影响因素; 4. 培养学生运用盖斯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盖斯定律的应用与实际问题解决; 2. 盖斯定律计算化学反应热的步骤; 3. 化学反应热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两张相同的照片或物品,要求学生告诉他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相同物体会有不同的感受。

教师通过这个引入,给学生带来对“热量”的思考,热量是如何传递和转化的。

2.概念讲解(10分钟) 2.1 盖斯定律的定义和原理•盖斯定律是热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该定律指出,在恒压条件下,物质在标准状态下的标准生成焓变与其反应物质摩尔数之间存在着固定的比例关系。

•盖斯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ΔH=ΣnpΔHf•其中,ΔH为反应热,np为各反应物的摩尔数,ΔHf为反应物的标准生成焓变。

2.2 盖斯定律的适用范围 - 盖斯定律适用于多种化学反应,包括气体的燃烧反应、溶解反应、化合反应等。

- 盖斯定律对非标准条件下的反应热计算也是有效的,只需将反应物的摩尔数和生成焓变换算到所需的条件下即可。

3.计算实例(15分钟) 3.1 燃烧反应的热计算例如有反应:C(s) +O2(g) -> CO2(g),已知C(s)的标准生成焓变为-393.5 kJ/mol,CO2(g)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变为-393.5 kJ/mol,求该反应的反应热。

解题步骤如下:•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数:np(C) = 1 mol,np(O2) = 1 mol,np(CO2) = 1 mol。

•利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ΔH = np(C)ΔHf(C) + np(O2)ΔHf(O2) - np(CO2)ΔHf(CO2)•代入各项数值进行计算,并注意单位的转换。

初中化学化学能的利用教案

初中化学化学能的利用教案

初中化学化学能的利用教案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化学能的概念及实际应用。

2. 掌握化学能转换的基本原理。

3. 能够分析和解释化学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化学能的概念。

2. 化学能的转换。

3. 化学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初中化学》
2. 实验材料:燃烧试管、燃烧煤气灯、燃烧木柴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引入化学能的概念,“为什么燃烧可以产生热量?”
2. 学习化学能的概念:讲解化学能的定义及特点。

3. 化学能转换的实验演示:通过燃烧实验展示化学能的转换过程。

4. 化学能的应用举例:讲解一些化学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燃烧、发酵等。

5. 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并分析不同物质燃烧产生的热量大小,并探讨其原因。

6. 总结与评价:总结化学能的应用及转换过程,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五、课后作业:
教师布置化学能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验演示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会化学能的转换过程,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同时,要引导学生思考化学能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的利用氯气的制备》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的利用氯气的制备》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新课标鲁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引入】化学反的特点是什么有新物质生成,人们利用这些反应,来制备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十分重要用途的新物质,以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利用多媒体展示:化学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评价与概括】1、到目前为止,你已经学习过哪些化学反应?你对化学反应的实质、规律有了哪些了解?我们学习了具有代表性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了解了这些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

知道了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旧化学键的断裂、新化学键的生成,既有物质的变化也有能量的变化。

2、化学反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化工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请你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和化工生产中,化学反应有哪些应用?概括学生发言,展示各种图片(可由网上下载)。

指出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被应用在新物质的合成、新材料的研制上,能量的变化被应用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

【点评】重在分析学生对化学反应实质的认识。

肯定学生在课前准备中所作的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渡】我们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来认识人们是怎样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以及能量的转化。

本节课先来探究有关新物质的制备。

【板书】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一、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讲述】消毒剂和漂白剂的有效成分中大多含有氯元素,如次氯酸盐和二氧化氯等,它们都可以由氯气和其它物质反应制得,那么,氯气又是如何制备的呢?本节课我们就以氯气的制备为例来学习怎样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

【板书】1、探究实验室制取氯气【思考】回忆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做同步训练相关题目。

【讲述】反应②是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石时,把盐酸和软锰矿矿石混合在一起加热,意外地发现有一种令人窒息的黄绿色气体生成,产生的就是氯气。

至今,实验室中仍用这种方法制取氯气。

反应③也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制取氯气的方法之一。

【板书】反应原理:MnO2+4HCl =MnCl2+Cl2↑+2H2O△ 【过渡】确定了反应原理和药品,还需要选择合适的仪器装置。

《第六章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六章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基本观点,包括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 掌握焓变(能量变化度)的计算方法。

3.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与能量变化之间的干系。

4.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掌握焓变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化学反应速率与能量变化之间的干系,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实验器械等。

2. 搜集相关案例,准备进行教室讨论。

3.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准备参与教室讨论。

4. 准备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实验,以便在教室上进行演示。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 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2. 讨论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3.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又是怎样的?(二)化学反应的实质1. 观看化学反应的动画模拟,了解化学反应中原子或分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2. 讨论化学键断裂和形成的过程。

3. 了解化学反应的焓变(ΔH)的观点。

(三)能量变化的原因1. 介绍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失,只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 讨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引导学生理解焓变的观点。

3. 举例说明化学反应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四)化学反应与能源利用1. 讨论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如电能、光能等)在能源利用方面的应用。

2. 分析燃烧反应和燃烧热的定义。

3. 举例说明燃烧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五)实验: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1.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2. 讨论实验中的能量变化和现象产生的原因。

3. 分析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安全问题。

(六)小结1. 回顾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能量变化的原因。

2. 强调化学在能源利用方面的应用和环保认识。

(七)作业安置1. 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在平时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加强实验室建设,确保实验设备齐全、安全,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场所。
-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如燃烧、电池放电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能量变化。
2.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能源企业,了解化学反应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五、总结与反思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特点。
2.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提高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他们对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化学性质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这一章节的学习,既有知识储备上的支持,也有探究兴趣的激发。然而,能量变化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2.结合实验现象,解释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如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等。
3.介绍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守恒的原理。
4.通过图示、动画等形式,展示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能量变化的本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举例说明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和规律,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判断及实例分析。
2.难点:能量变化的定量表示和计算,以及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高中化学_利用化学反应制备物质氯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利用化学反应制备物质氯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3/探究任务一:实验装置的选择3/3/ 2、药品:MnO2与浓盐酸展示问题:【探究任务一】实验装置的选择,让学生研讨发生装置的选取依据是什么?三组装置分别适用制取那些常见气体?1、发生装置:下图是常见的气体发生装置,请根据氯气的实验室制备原理,选择合适的装置,并说明理由。

A B C2、收集装置:下图是常见的气体收集装置,请根据氯气的实验室制备原理,选择合适的装置,并说明理由。

A B C问题引导:以上装置分别适用于收集什么气体?3、尾气处理装置:下图是常见的尾气处理装置,请根据氯气的实验室制备原理,选择合组内讨论、回答老师展示问题小组讨论:回答老师展示问题。

小组讨论:找出尾气处理方式让学生通过已经熟悉的制H2、O2的装置找出制气装置的选择理由。

此处较易得出结论,尽量让学生了解有毒气体的收集方法,C装置的其它用途可以让学生课后分析讨论涉及气体的尾气处理,老师适当指导,写出离子方程式探究任务二:小组合作,组装仪器,按照教材P486/【随堂演练】:3/适的装置,并说明理由。

ABC【探究任务二】小组合作:按照教材P48组装仪器问题引导:该装置气密性如何检验?探究设疑:通过以上三套装置的连接,可以得到干燥纯净的氯气吗?可能混有哪些杂质?如何除去?先除哪一种杂质?选用什么试剂和仪器?下列实验装置图有那些错误?先讨论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方法,再观察Cl2的制备讨论完成制氯气中杂质气体的净化当堂检测(当堂训练1-4)4min限时、独立、闭卷完成训练学生针对具体实验进行仪器选择和组装的能力让学生对气体的净化方式和仪器选择构建一定的思维明确连接仪器顺序:从下到上,从左到右。

明确验密方法和加药先后顺序。

保证获得真实答题情况,了解学生学习知识状况【迁移应用】:5/反馈训练案4/拟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下表中的四种气体(图中夹持仪器均已略去,a、b、c表示相应仪器中加入的试剂),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1、实验室用下列两种方法制氯气:①用含146g HCl的浓盐酸与足量的MnO2反应;②用87gMnO2与足量浓盐酸反应。

《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方向》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19选修1

《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方向》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19选修1

《化学反应的方向》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方向的微观本质,掌握熵增原理及其应用。

2. 学会从热力学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可能性与可能性大小。

3. 培养科学思维和推理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熵增原理,掌握从热力学角度分析化学反应方向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熵增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微观粒子的统计规律。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图表、案例等。

2. 准备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演示。

3. 准备相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

4.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5. 准备练习题,用于学生巩固知识。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方向,掌握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方向的判断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步骤:1. 引入课题:首先,我会通过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实例,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方向对于实际应用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反应的方向并不是唯一的,从而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方向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授化学反应方向的概念:在引入课题之后,我将详细介绍化学反应方向的概念,包括焓变、熵变等概念。

通过讲解这些概念,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方向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3. 讲解熵变和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熵是衡量混乱度的物理量,而熵变则是衡量物质系统混乱度变化的物理量。

我将通过实例讲解熵变和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让学生理解为什么熵增加的反应更容易进行。

4. 课堂讨论与实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方向,我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实验。

讨论部分,学生可以分组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实例,分析它们进行的方向。

实验部分,学生将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如溶解、结晶等,通过实验观察化学反应的方向。

5. 总结与反馈:在课堂结束之前,我将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化学反应方向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本节课的疑问和收获,以便于进行反馈和改进。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应用教案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应用教案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应用教案
主题:离子反应的应用
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理解离子反应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 掌握离子反应在化学方程式中的表示方法;
3. 了解离子反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离子反应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离子反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二、知识点讲解(15分钟)
1. 离子反应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 离子反应在化学方程式中的表示方法;
3. 离子反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案例。

三、示范演示(15分钟)
教师进行示范实验,展示离子反应的实际应用,并解释实验结果。

四、小组讨论(1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总结离子反应的应用场景,分享彼此的观点和发现。

五、练习与巩固(10分钟)
学生进行练习题目,巩固离子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
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离子反应的应用,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七、作业布置
布置适量的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离子反应的应用知识。

备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拓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化学的合理使用教案初中

化学的合理使用教案初中

化学的合理使用教案初中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能量变化的科学,并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的技能。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化学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
1. 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展示化学实验的视频和图片,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并介绍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知识讲解
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征等。

讲解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如称量、挥发、析出等。

3. 化学实验
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实验分析和讨论。

引导学生探索科学世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

4. 安全教育
强调化学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如佩戴实验室服装、使用实验室器材时要注意避免交叉污染、做实验时要小心操作等。

教育学生要认真对待化学实验室的安全,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秩序。

四、教学反思
通过化学的合理使用教案,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安全意识。

同时,教师需要重视化学实验的安全教育,保障学生在实验中的安全和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反应的利用》教学设计设计:黄儒辉福建省屏南县第一中学点评:张志红丰泽区教师进修学校一、概述《化学反应的利用》为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学需要2课时。

《化学反应的利用》一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是以氯气制取为例说明了化学反应的重要应用――物质的制备及基本方法和思路。

第二部分是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源,该部分介绍了化学能与其他形式能之间的转化,重点以原电池为例说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和原理。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了解了学习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今后电化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作为化学必修模块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最后一节,本节还承担着对前面知识的回顾、总结,以及深化和提升学生对化学研究的应用价值的认识的双重任务。

点评:概述就是对教学内容的明晰以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地位的认识,这方面黄老师认识很准确。

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对“利用化学反应造福人类”的认识进一步具体化。

2.掌握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原理、装置、收集方法和尾气处理方法。

3.了解原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活动·探究—氯气的制取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进一步提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交流·研讨”,进一步提升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3. 利用“化学前沿”、“资料在线”等拓展性栏目提供的丰富材料,开拓视野,从更多角度体会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教材中活动栏目的设计,养成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提升对化学反应价值的认识,体会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点评: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内容或主题,黄老师分析了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会取得哪些潜在的学习结果,增强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定位明确,具体,设计有层次,说明了达到目标的条件,使用了行为动词和动宾结构短语表述。

本人认为,知识与技能目标1.对“利用化学反应造福人类”的认识进一步具体化。

应放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2结合,过程与方法目标3. 利用“化学前沿”、“资料在线”等拓展性栏目提供的丰富材料,开拓视野,从更多角度体会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应放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更适宜。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是县城一中的高一学生,他们对化学现象,尤其是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有较浓厚的兴趣,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对实验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学习者已学习了许多化学反应和多种气体的制取方法,对物质的性质和制备有较扎实的基础,对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能量转化现象有所了解。

点评:对学习者特征认真分析,才能因材施教,即我们常提的备“学生”,黄老师分析了学生的智力因素,如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便于新知学习和吸收的旧知:学习了许多化学反应和多种气体的制取方法,对物质的性质和制备有较扎实的基础,对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能量转化现象有所了解。

)还分析了非智力因素,如兴趣,性格等。

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还需要分析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技能如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节课选择的教学策略有问题引导、小组交流研讨、实验探究、启发诱导、先行组织者策略、比较法、联系生活实际点评:黄老师采用多种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学教并重,关注学习过程,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符合课改理念。

五、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如何利用化学反应制造新物质和怎样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探究物质制备的一般思路的形成,能量转化研究的利用。

六、课时安排2课时点评:黄老师在本节课中运用了图片,视频课件,演示实验等媒体,综合多种媒体的优势,使用方式恰当。

八、教学过程第1课时【引入】人类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和利用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

随着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化学反应的利用逐渐从经验走向理性,尤其是现在对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实质的探讨,使人们对物质及其性质的认识更加深入,并能科学地创造适宜的条件调控化学反应。

这就为新物质的合成、新材料的研制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等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人类对化学反应的利用水平。

点评:导语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必须生动,形象,一段理性的开场白是比较难引起学生注意的,建议使用多媒体生动的图片或视频。

【投影】检查学生课前预习作业。

点评: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

投影仪的使用,有效,学生感觉真实,能引起学生注意。

【评价与概括】1、到目前为止,你已经学习过哪些化学反应?你对化学反应的实质、规律有了哪些了解?我们学习了具有代表性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了解了这些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

知道了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旧化学键的断裂、新化学键的生成,既有物质的变化也有能量的变化。

2、化学反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化工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请你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和化工生产中,化学反应有哪些应用?概括学生发言,展示各种图片(可由网上下载)。

指出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被应用在新物质的合成、新材料的研制上,能量的变化被应用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

点评:有“学生发言”,说明黄老师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知发言形式是什么样的,若能让学生上台讲,并演播学生下载的图片(当然,要提前布置)效果更好。

【过渡】我们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来认识人们是怎样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以及能量的转化。

本节课先来探究有关新物质的制备。

【板书】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一、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讲述】20世纪40~50年代,人们用高纯度的人工制备的化合物代替黏土制得了“先进陶瓷”,使其具有不同于普通砖瓦的优异性能;70年代后,一些不同材质和不同结构的陶瓷复合材料相继出现,材料结构进一步完善,性能进一步提高,适用范围扩展到航空领域、军事领域等。

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丰富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世界,目前人工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500万种,且其数量仍在以每年合成几百万种新物质的速度继续增长着。

【思考、讨论、提问】那么,一种新物质是怎样利用化学反应制备出来的呢?【概述】应该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科学合理的实验原理,合适的仪器和药品;根据实验的 特点,设计安全可靠的实验装置。

如果是工业生产,还需考虑原料的用量、价格以及设备的 承受能力等;实验室中制备物质还要考虑切实可行和简单易行。

【点评】问题设置与答案不匹配,学生难于回答,是否可以这样问:“工业上利用化学反应制备一种新物质需要考虑哪些方面因素?”但这方面知识设置很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个整体框架认识。

【讲述】消毒剂和漂白剂的有效成分中大多含有氯元素,如次氯酸盐和二氧化氯等,它们都 可以由氯气和其它物质反应制得,那么,氯气又是如何制备的呢?本节课我们就以氯气的制 备为例来学习怎样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

【板书】1、探究实验室制取氯气 【思考】回忆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活动•探究】分析以下三个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 1、 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角度分析,有什么共同之处?2、 你认为哪个反应原理适合工业生产,哪些反应原理可以用在实验室中? ① ②③ 【评述】通过学生的比较分析,可得出这几个反应都是利用了氧化剂把-1价的Cl 变成了0价的Cl 。

点评:直接给出三个制氯气的反应,给出思考分析的角度,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媒体显示】电解食盐水装置。

工业上利用反应④通过电解食盐水制备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

反应①是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地康法制氯气。

【评述】反应②和③从原料、反应条件分析都可以用于实验室中制取氯气。

【讲述】反应②是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石时,把盐酸和软锰矿矿石混合在一起加热,MnO 2+4HCl(浓)=MnCl 2+Cl 2↑+2H 2O△2KMnO 4+16HCl(浓) =2MnCl 2+2KCl+8Cl 2↑+5H 2O2NaCl +2H 2O =2NaOH+H 2↑+Cl 2↑通电意外地发现有一种令人窒息的黄绿色气体生成,产生的就是氯气。

至今,实验室中仍用这种方法制取氯气。

反应③也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制取氯气的方法之一。

【板书】反应原理:MnO2+4HCl=MnCl2+Cl2↑+2H2O【过渡】确定了反应原理和药品,还需要选择合适的仪器装置。

【思考、讨论、提问】回忆实验室制取氢气、二氧化碳、氨气时所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比较得出在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的选取上遵循的一般原则。

点评:又是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很好的使用【评述】可根据原料的状态、反应条件选择气体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性质确定收集方法。

物质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氢气固—液不加热型向下排空气法、排水法二氧化碳固—液不加热型向上排空气法氨气固—固加热型向下排空气法【讨论并回答】根据以上信息,选择哪些实验仪器组装成制取氯气的发生和收集装置较为合适?点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探究的过程。

可以采用固—液混合加热制气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仪器有:铁架台、酒精灯、烧瓶、分液漏斗、导气管、集气瓶等。

【演示实验】连接制取氯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提问】氯气有毒、有刺激性气味,对环境有污染。

那么,多余的氯气应该如何处理?【回答】可将多余的氯气通入盛有碱液的烧杯。

【演示实验】实验室制取氯气的一般方法。

(如下图所示,在烧瓶里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粉末,通过分液漏斗向烧瓶中加入适量密度为1.19g/cm3的浓盐酸,缓缓加热,使反应加速进行。

观察实验现象。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多余的氯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小结】填写探究报告。

试剂浓盐酸、二氧化锰固体【思考、讨论、小结】请同学们回味“探究氯气的制取”过程,结合教材48页活动探究栏目的问题3,体会物质制备的一般思路: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反应原理及发生装置,设计实验过程应符合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等。

点评:及时让学生总结归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学习过程。

【板书】2、制备物质的一般思路【导引】化学家在制备许多物质的过程中所作的工作比我们上面讨论的要复杂得多。

舍勒发现氯气到工业电解食盐水,也经历了近200年的努力。

【阅读理解】教材49页第一段。

【媒体演示】相应图片。

点评:关注情感教育,体会科学创造的艰辛。

【板书】3、化学前沿——分子设计与新物质的合成【阅读理解】教材49页的“化学前沿——分子设计与新物质的合成”。

【讲述】“化学前沿”给大家展示了尖端科技的发展动态,说明人们已经从最初的“不经意”发现物质进入到主观设计分子结构,合成自然界中存在或不存在的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