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概述(共 64张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
第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的教育
•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 • (一)地主阶级内部提出改革,向西方学习: • 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以龚自珍、魏源 和林则徐为代表的一些开明地主和知识分子率先 发出了要求变革和学习西方的呼声: • 一是要求“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 二是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龚自珍) • 三是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即向西 方学习。 • 魏源还编写了《海国图志》,林则徐是开眼开世 界的第一人。

Fra Baidu bibliotek
• 四、新政时期的教育:留学高潮兴起(梅贻琦、胡
适、竺可桢、陶行知、陈鹤琴)。清末学制包含资 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因素,是传统和近代的综合产 物。 • “游美学务处”在选派留学生同时,着手筹建留美 预备学校——清华学堂(1911年正式开学,民国成 立后改为清华学校)
五、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
辛亥革命时期创办的学校:
平民、工读、职业、实用主义思潮。
教育实验:黄炎培《山西划区试办乡村职业教育计
划》 陶行知的乡村师范和山海工团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
晏阳初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的定县
实验区。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党化教育:先进步后反动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1、工农教育:北方最早成立的工人教育机构是长辛 店劳动补习学校,湖南是最有计划最能反映工人 教育发展实际的学校,广东是农民教育开展最早
• 京师同文馆: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院。 • 特点:它是专为培养“译员”“通事”而设, • 课程侧重“西文”和“西艺”; 京 • 实行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度 师 • 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同
文 馆 旧 址
2、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海军制造学校。 它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还有 “英国学堂”和“法国学堂”)它是由左宗棠奏 请设立的。 二)派遣留学生: 派遣留美幼童。1872年在容闳极力倡议下,首批 30名幼童赴美留学,共派出四批120名留美儿童, 后因在留学生管理上出现分歧,于1881年被全部 撤回。但即使是这些尚未完成学业的留美学生, 也仍然成为了我国近代科技、实业、管理、外交、 军事和教育等领域的知名人士。(代表人物:詹 天佑、容尚谦、黄开甲等) )
(二)外国人向中国输入 西方文化,建立新式学 英国传教士——罗伯特· 马 堂。 礼逊是中国大陆第一位基督新
教传教士,他在华25年,在许 多方面都有首创之功。200年 前,他编辑出版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部英汉字典——《华英字 典》。他第一个把《圣经》译 成中文,以自己的医学知识在 澳门开办了第一个中西医合作 的诊所。他揭开了基督新教在 中国的传教历史。
京师大学堂匾
京师大学堂的洋教习
校钟
红楼旧校址
三、百日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1、设立京师大学堂(1898年创办,1900年毁于战 火,1902年复办); 2、废除八股文考试,改革科举制度(设立经济特 科,选拔维新人才);
3、讲求西学,建立新式学堂(令各省府厅州县大 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的新式学堂)。 以上措施对封建传统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 由于封建官僚的抵制,这些措施大多并未实施即 被废止,但它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新潮流。
澳门著名的马礼逊教堂
二、洋务派“新教育”和“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至90年代,其基本内 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奕忻、曾国 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在 教育上采取了改革措施,开辟了传统教育之外的另 一番天地。 一、洋务学堂的创办 洋务学堂的目的在于为洋务运动培养翻译、外交、 工程技术、军事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 “西文”和“西艺”为主。它大概分为外国语学堂、 军事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类。
万木草堂修葺一新,对外开放。
谭嗣同
湖南时务学堂总理及教习合影 梁启超
1894年10月和11月《万国公报》 刊登的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1899年2月的《万国公报 》
中共“一大”嘉兴南湖会址 馆内珍藏的《时务报》、《公车 上书》、《大同书》。
北大在蔡元培 任校长以前, 官气较重,因 为自国子监、 科举制度被取 消後,很多人 都以北大(京 师大学堂)为 科举的替代品, 以此为仕途捷 径。1917年, 蔡元培接任北 大校长,对北 大进行了大规 模的改革,使 北大呈现了完 全崭新的气息。
1872年首批小留学生
中国留学之父容闳
三、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
(一)戊戌维新的改革措施及影响 • 戊戌维新又称“百日维新”发生于1898年6月 11至9月21日,共103天。以康有为、梁启超、谭 嗣同、盛宣怀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所从事的教 育改革活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二)新式学堂:万木草堂(康有为在广州设立)、 时务学堂(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陈宝箴创 于湖南)、京师大学堂(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 •
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时期的教育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1、民主和科学教育被重视
2、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
3、对女子教育的推进(1922年女子获得了平等的教 育权) 4、学校行政管理方面的改革: 北大的办学方针: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兼容并包 5、勤工俭学运动
二、资产阶级教育思潮、教育运动和教育实验:
爱国学社:蔡元培、章太炎
爱国女校:蔡元培于1902年创

大通师范学堂:1905,陶成章、
徐锡麟;秋瑾曾主持校务。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
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
并举的教育思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的地区。
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提倡国防教育,实行文化教 育工作中统一战线方针。“干部教育第一,国民 教育第二”
第三节:中国近代学制的沿革
一、清末新教育制度——“壬寅学制”“癸卯学制”
壬寅学制: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
了一系列有关学制系统的文件,统称《钦定学堂
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但并未实施。 分为三级七段(小学九年、中学四年、大学六年) 癸卯学制: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荣庆、 张之洞重新拟定的一系列有关学制系统的文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