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孔子为人处事之道共44页文档
孔子之处世之道
孔子之处世之道孔子的中庸思想不仅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同时也是一种有关现实生活的处世之道。
在《论语》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是有关孔子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处理各种事宜的事例,如他对子路和冉有的同一问题即“闻斯行诸?”的不同回答,就是中庸之道在教学过程中的典型体现(参见第九章)。
但是,由于孔子对中庸之道的强调特别突出了“时中”的意义,而“时中”,如上所述,乃是一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境遇伦理学观点,有着“无可无不可”的特征,因此,它作为一种处世之道的灵活性经常有沦为“乡原”的圆猾性的危险,以至于鲁迅先生认为,中庸之道所培养的人格具有保守、卑怯的特征,他说:“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
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力,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待到满口‘中庸’时,乃是势力已去,早非‘中庸’不可的时候了。
一到全败,则又有‘命运’来做话柄,纵为奴隶,也处之泰然,但又无往而不合于圣道。
这些现象,实在可以使中国人败亡,无论有没有外敌。
”[鲁迅:《华盖集·通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由此可见,在鲁迅先生看来,中庸是传统中国的“国民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国民性”实际上又是一种“劣根性”,因而需要加以批判和改造。
如此说来,则中庸之道如何可能配享“至德”的美誉呢?我认为,关于这一问题,应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中庸之道本身确实存在着向“乡原”转化的可能性,甚至可以说“乡原”人格确是传统国民性中的重要方面之一,故鲁迅先生所言是有根据的;另一方面,从根本上说,本来意义上的中庸之道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如孔子所说,是“民鲜久矣”。
这一情形造成了人们对中庸之道的误解。
故鲁迅先生所批判的中庸之道并不是孔子所讲的中庸之道,而只是中庸之道的变种。
因此,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作为一种处世哲学的孔子的中庸之道,做出全面的描述与概括。
孔子做人54精要
1、人有三知就可以立世,你可知否?人这一辈子需要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常常让人感到累得慌。
那么这些繁杂的知识中有没有最为主要和核心的东西呢?也就是说,即使不太了解其他的知识,只要了解它们就足以立身处世?有!说来倒是简单,只有三个字:礼、命、言。
2、享不了洪福就享清福。
一个人如果实现了俗世理想,成为达官显贵,那么自然可以享洪福;如果没有实现俗世理想,那么也要安心享受清福。
没有人能同时既享洪福又享清福的,智慧的人从这两种福中都能享受到超然的乐趣。
3、善于提问是金钩,能钩出令你惊喜的答案。
世事复杂,对任何事都得多留几个心眼。
凡事多问必多益,因为任何疑难问题都招架不住三个以上问号的敲打,只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问题的症结必定会水落石出。
4、可以让人帮你买鞋,不可让人代你走路。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但是接受别人的帮助也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别人的脚步注定是别人的去处,自己的双脚走出的是自己的路。
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立自强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
5、良药苦口,喂药时别被对方喷到你脸上。
朋友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关键时能提个醒儿,走错了路时能帮着扳扳道岔子。
可要注意的是,当一再规劝仍然不被朋友接受,甚至还误会我们的用意时,我们明智的做法是“差不多就行了”。
6、变通,是人生的万向轮。
“兵地常势,水无常形”,我们在处理各种事物时都要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一格,甚至逢大势不践小诺,处大事不拘小礼,从而达到变则通,通则灵,灵则达,达则成的理想效果。
7、慷时间之慨的人,命运会对他很吝啬。
慷时间之概的人,命运之神会对他很吝啬。
只有惜时如金的人,只有想尽一切办法挤干时间这头奶牛最后一滴乳汁的人,才会成为人生的阔佬。
8、不要做自己心灵的绑票者。
我们的一切烦恼都源于欲望,因为欲望是无限的,而能得到满足的欲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一生烦恼不断。
减少烦恼的秘诀是限制自己如蛇的欲望,解救被功利之魔绑架的心灵。
9、自己发达时,莫忘帮助他人发展。
孔子处世智慧:谨言慎行
孔子处世智慧:谨言慎行俗话说:“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
”言语表现了一个人内在品德修养。
然而,人们知道言语能够彰显自己的德行,却不知道,谨慎言语,才是培育德行的所在。
心地真纯善良,说出来的话自然真诚可信;心地平静祥和,必然不会多嘴多舌,远离怨上级,君子深知不可高高在上,所以要谦下一些;深知不可老是跑在前头,所以退居后面。
”“温厚恭谨,戒慎仁德,会使人仰慕;坚持柔道,谦虚下人,人们永远超越不了它。
大家都拥向那里,只有我坚守此道;大家都到别的地方去,只有我不迁徙。
把我的智慧藏在内心深处,在别人面前不显露自己的技能,即使处于尊贵的地位,别人也不会伤害我的。
江海虽然是低姿态,但却能为百川之长,正是因为它处在卑下的地位啊!上天不论亲疏,却只扶助那些能居人下的人,要警戒呀!”孔子读完了这篇铭文,回头对弟子们说:“你们年轻人要记住啊!这些说得很具体而又很中肯,说得合乎情理而又很有说服力。
《诗经》中说‘恐惧戒慎,好像下临无底深渊,生怕跌了下去一样;好像踩在薄薄的冰块上,生怕陷了进去一样。
’这样去要求自己,难道还怕嘴巴会招来祸害吗?”智慧之光:吕近溪有曰:“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论语》曰:“敏于事而慎于言。
”《易经》亦曰:“吉人之词寡,躁人之词多。
”都告诉我们,做人需谨言慎行。
而《弟子规》于此,亦有很深的教诲,诸如:“凡出言,信为先。
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
惟其是,勿佞巧。
”又如:“奸巧语,秽污词。
市井气,切戒之……彼说长,此说短。
不关己,莫闲管。
”一句句都饱含诲勉,深切地警示我们,言语需谨慎。
有谓“祸从口出”,言谈是非,好言人短,常会为自己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甚至有人因一句话说得不当,就造成无法弥补的灾祸,败家丧身。
由此可见,言语不慎,岂不可畏?俗话说:“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
”言语表现了一个人内在品德修养。
然而,人们知道言语能够彰显自己的德行,却不知道,谨慎言语,才是培育德行的所在。
像文中金人三缄其口,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封了口,形象表现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言态度。
孔子——做人之道
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此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老子——处事之道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道者,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寡欲是养心第壹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进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庄子——养性之道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地道义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b5E2R。
人生要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孟子——君臣之道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p1Ean。
、荀子——学习之道可概括为七个方面.一是蜕: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地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二是虚:虚指地是学习态度.虚者,虚心、谦虚也.三是一:“一”是专一、专心致志地学习,“学之道,贵以专”.四是静:“静”,指地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五是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有了好地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DXDiT。
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地“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RTCrp。
、孙子——韬略之道意指文韬武略.中国地韬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历史遗产之精华.韬略犹如双刃古剑.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若藏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愿学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发扬古道,利国利民5PCzV。
孔子54做人之道
孔子54做人之道1、人有三知就可以立世,你可知否?人这一辈子需要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常常让人感到累得慌。
那么这些繁杂的知识中有没有最为主要和核心的东西呢?也就是说,即使不太了解其他的知识,只要了解它们就足以立身处世?有!说来倒是简单,只有三个字:礼、命、言。
2、享不了洪福就享清福。
一个人如果实现了俗世理想,成为达官显贵,那么自然可以享洪福;如果没有实现俗世理想,那么也要安心享受清福。
没有人能同时既享洪福又享清福的,智慧的人从这两种福中都能享受到超然的乐趣。
3、善于提问是金钩,能钩出令你惊喜的答案。
世事复杂,对任何事都得多留几个心眼。
凡事多问必多益,因为任何疑难问题都招架不住三个以上问号的敲打,只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问题的症结必定会水落石出。
4、可以让人帮你买鞋,不可让人代你走路。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但是接受别人的帮助也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别人的脚步注定是别人的去处,自己的双脚走出的是自己的路。
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立自强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
5、良药苦口,喂药时别被对方喷到你脸上。
朋友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关键时能提个醒儿,走错了路时能帮着扳扳道岔子。
可要注意的是,当一再规劝仍然不被朋友接受,甚至还误会我们的用意时,我们明智的做法是“差不多就行了”。
6、变通,是人生的万向轮。
“兵地常势,水无常形”,我们在处理各种事物时都要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一格,甚至逢大势不践小诺,处大事不拘小礼,从而达到变则通,通则灵,灵则达,达则成的理想效果。
7、慷时间之慨的人,命运会对他很吝啬。
慷时间之概的人,命运之神会对他很吝啬。
只有惜时如金的人,只有想尽一切办法挤干时间这头奶牛最后一滴乳汁的人,才会成为人生的阔佬。
8、不要做自己心灵的绑票者。
我们的一切烦恼都源于欲望,因为欲望是无限的,而能得到满足的欲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一生烦恼不断。
减少烦恼的秘诀是限制自己如蛇的欲望,解救被功利之魔绑架的心灵。
孔子的处世之道
孔子的处世之道作为在中国流传千古,为后世所敬仰的圣人,孔子有自己独特的处世之道,他的为人处世让人值得深思、探索。
即便是孔子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没有得到重视,但是他的独立不迁的处事原则,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忠恕之道”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中记录着一个故事:孔子对着自己的弟子们说:“吾道一以贯之。
”说完之后,就施施然而去,留下弟子们一头雾水地愣在那里。
唯独有曾子明白了孔子的话,并且深以为然。
别的弟子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何意,曾子回答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个简短的故事里,明确鲜明地告诉了我们孔子为人处世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忠恕”二字。
忠恕二字何以解释,论语中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这是孔子在另外一个时间亲自回答的,他依旧简短地说了一句话,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后来被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领袖伏尔泰奉为圭臬,认为孔子的话语正是其思想启蒙的主旨所在。
这样简短的八个字,在两千年之后被一个法国思想家如此推崇备至,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是一个言简意赅,但却又意蕴深远的八个字。
孔子的思想以中正平和著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如此。
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就不要推到别人的身上。
这是一种典型的推己及人的思想。
虽说以己度人并非一种完全正确的思想方式,但是通常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又有多少人会接受你的推脱呢?这是一种对于自我行为的原则性约束,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
这个原则集中体现了两点对人态度:一,人人平等。
二,高尚自我。
人人平等是一种很难得的处世观念,尽管这个世界推行人人平等的观念推行了几百年,但是直到现在,我认为也并没有真正做到。
人与人毕竟是不同的。
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社会地位,会造就千差万别的世界观。
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眼界,对于与自己相差甚远的人,实际上无论是从心理情感上,还是具体行为上,都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
而这种平等,恰恰是对于别人一种最重要的尊重。
孔子的处世之道
孔子的处世之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对学生说这么一句,你真是个书呆子。
这简直就成了一个思维定式,好像读书就容易呆板,做事就会迂腐。
可在读完《史记孔子世家》以后,我不禁勃然大怒,我们这些读书人是怎么搞得嘛,那读书人的祖师爷孔子他可是一点都不迂腐的。
今天我就给大家简单的讲几件发生在孔子身上的事情,看一下孔子是怎么不迂腐的。
孔子从小的家庭情况不太好,在他出生不久以后,父亲就去世了,而母亲从来都没有告诉过他父亲埋葬的地方。
等孔子成年以后,他母亲也去世了,按照常理父母应该是要合葬的,所以孔子就没有着急把母亲下葬,而是多方打探,终于知道了父亲的确定墓地,这才把父母合葬。
就在孔子给母亲守孝期间,鲁国的大家族季氏举行宴会,款待各界名流,孔子觉得自己也是个人物,就欣然前往了。
可刚到门口,就被拦住了,有人告诉他,我们这里招待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你不符合条件。
听完之后,孔子表现的非常淡定,没有和人家理论,也没有恼怒,只是扭头回家了。
孔子的情商和处理事情的能力,这里就可见一斑。
在孔子五十多岁的时候,他带着弟子们去卫国寻找发展的空间,当时卫国的国君是卫灵公,卫灵公有一个叫南子的夫人。
那南子是个有名的美女,她很欣赏孔子,就派人去告诉孔子,各国各地的人啊,凡事想和卫国交好,或者想在卫国发展的,都会去拜访南子夫人的,夫人也都会赏脸见他们一面的。
孔子一听就明白了,可他总觉得一个人去见国君夫人不太好,况且那夫人的名声还不是很好,可是架不住人家老是来让他去拜访,为了自己在卫国的事业和前途,孔子只好去拜访了南子夫人。
具体的过程咱们就不说了,反正孔子是尽量按照礼仪规范去做的这件事情。
虽说问心无愧,可孔子总觉得弟子们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他就对脾气最不好的子路解释,我本来是不想去的,可后来一想,既然去了,就该按照规矩给人家行礼不是。
可子路听完这些还是气呼呼的,没办法,孔子就给子路对天发誓,如果我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就让老天抛弃我,就让老天抛弃我。
孔子为人处世的十大原则,值得今人借鉴
孔子为人处世的十大原则,值得今人借鉴孔子的中庸思想对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庸亦被称为中行、中道,它源自于上古的尚中思想,经孔子成为儒家思想重要思想概念,至《中庸》已经形成一套精细完备的思想体系。
中庸思想要求人们以礼和义为原则,在待人处事等方面时时处处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
孔子是善于创造、建立、维系人际关系的大师。
他为人处事的十大原则,至今仍值得借鉴。
1、“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守信用、讲诚信、重承诺。
不能够说话不算话,要让朋友觉得你是个靠的住的人。
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做一个人,尤其是做一个君子,重要的是要严格地要求和责备自己,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这样,就自然不会招致怨恨了。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所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要想让别人了解自己,自己首先要了解别人。
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换位思考。
5、“以直抱怨,以德抱德。
”——以公道的态度对待自己怨恨的人,把恩惠施与对自己有恩的人。
就是说对待自己的敌人不要自私,对待恩人要感恩图报。
对那些你怨恼的东西,喜爱憎恨、接纳拒绝,应该要有原则,要直来直去不偏差,来做到“至公允而无私怨”,是子所说的“直”。
冤冤相报何时了?所以生活中最好不要以怨抱怨。
对那些你感恩的事,就一定要给对方好处来回报他,不能忘记。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正直的人应该努力去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别人的坏事。
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
7、“乐道人善,乐多贤友,益矣。
”——喜欢称道他人的良善,喜欢多结交贤朋良友;这是有益的。
“乐道人之善”,既喜欢真诚夸奖表彰他人的善行嘉言,又能够“尽己之直”,帮助和引导他人向善。
“乐多贤友”,就是要多多结交亲近“友直,友谅,友多闻”,特别是那能够直言规正的真朋友。
孔子的日常言行与人处世之道
孔子的日常言行与人处世之道《乡党篇第十》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这一节,讲孔子的为人处世,日常行用之间的行为,言语,容貌神态。
很值得大家学习揣摩。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孔子跟乡里乡亲在一起的时候,看起来,显得木讷,不多言,甚至连话都不会说,谦虚,恭顺,低调。
孔子当然很有本事,也聪明,智慧,有能力,能言善辩。
但是在乡里乡亲这里,没必要显示这些,您显示您有能力,言语厉害干啥?大家乡里乡亲的,和睦相处,能办事,言简意赅就行了啊。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在宗庙朝廷,这是工作,谈工作了,该说的都要说,很多事情必须认真,必须讲清楚,必须讲规律,只是不乱讲,谨慎小心,不出差错。
看来,孔子把工作与生活分的比较清,工作上不马虎,生活中呢,也不锱铢必较,比较考虑大家。
有些人则不然,对于无关紧要的事情,争的面红耳赤,甚至抡起胳膊要干架,但对于工作,应该认真的地方,他们却从来不认真,做不好。
对于应该负责的人,他们没时间,没精力去负责,对于不应该负责的人,他们却是很上心。
大家对号入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去朝廷,见到下大夫,就是地位比自己低的官员,同事,有话就直说,侃侃而谈,不拐弯抹角,就是为了讲清楚,直言不讳。
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与比自己地位高的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就是面有悦色,从容,当然还是不卑不亢的,直言不讳。
但为什么面有悦色,从容之色呢?因为对方地位比较高,要考虑对方的感受,因为孔子讲的是正言,直言,刚正不阿,这肯定会让一些人不舒服,有点愉悦的神色呢,让对方容易接受,对事不对人,就是为了做事,这样地位比您高的人也不会计较您。
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国君来了,踧踖如也,既恭敬国君,又感到不安,因为是国君啊,当然要恭敬,这是自己的上司,不安呢,就是怕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或者要仔细听国君的旨意,怕漏过了。
孔子与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孔子与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孔子——为人之道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
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
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此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为人处世是人际关系中的必行之道,也是必修之道。
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必须要与人打交道,所以说,我们必须要有“良善”之心态,“和谐”之行为,常怀助人为乐之爱心要以礼为纲,以德为尚。
不得损人利己,横行霸道。
采用我们中国最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做人不能“缺德”!做事不能“亏理”。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难免因为利益问题产生“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规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大自然新陈代谢中的必然产物.“矛”与“盾”的关系中,必然产生“进攻”与“防卫”和“伤害”与“保护”现象在人际关系的“矛盾”中,无论是处于“矛”者,还是“盾”者的角色,我们都要学会处理“矛盾”的方法,一定要有高度“理解”和“谅解”的心态去对待所发生的一切“矛盾”。
必须要有与人为善的“德行”去对待“矛盾”中的一切事物。
一旦“矛盾”冲突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时,就必须要有“化敌为友,为我所用”的策略和组织能力去化解各种已经发生了的“矛盾”,切忌不能耿耿于怀、长存报复之心。
其举措是为人事中平常之“道理”!为了避免和减少矛盾的发生,以达到人际关系的最佳效果,我们就要首先做到:交朋结友要定位,为人处世有原则。
定位:哪些朋友可以成为未来的合作伙伴,哪些朋友是生死之交,哪些朋友是能够帮助你解决困难的及时雨,哪些朋友是你可求助的人,哪些朋友是你的捧场人脉,哪些朋友是暂时利用你的人,切忌不要身边养着一只狼。
为人处世的原则是:不要轻易占他人的便宜,不要依赖他人的帮助,不要轻信他人的许愿,不要坐等他人的承诺,不要在乎他人的回报,不要忘记回敬他人的礼物,要常怀感恩之心态切记时时刻刻想着身边朋友随时遇到的困难,及时主动的伸出发自内心的真诚友谊之手去帮助遇难朋友。
孔子是如何与人相处的
孔子是如何与人相处的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那孔子是如何与人相处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是如何与人相处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处世之道孔子处世之道的核心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所在,是孔子的经典妙句之一,同时也是孔子“仁”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孔子“恕”之思想的核心部分。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能强加给别人”,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宽恕待人。
世人都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孔子还有一个“恕”的思想,有人将他的这一思想称为“恕”道。
“恕”道是“仁”这一思想的消极表现,积极的表现应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改变自己也要改变身边的人,自己进步也要让身边的人进步。
后来,孔子在实行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才有了后来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略带消极的思想。
这句话也被现代很多人立为自己的处世准则,孔子说出这句话的本意是人要有广大的胸襟,不能心胸狭窄,小气待人,要有一颗宽恕的心。
但是,这只是孔子的处世之道,虽然被很多人所接受推崇,但是这不是放之四海之内皆准的道理。
它本来就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是一种积极无奈之后,才选择的一种处世态度。
例如,一个警察和一个亡命之徒持枪相对,两人此时心中都是想杀死对方的,如果警察抱着一种“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那么死的不仅仅是自己了,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无辜群众送命。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是个怎么样的人,历史上儒生都将孔子看作是极其伟大的圣人,对孔子的言行都极为推崇,就好比西方人信奉上帝那般信仰孔子。
的确,孔子在各方面的成就之大足以被世人尊称一声圣人,然而其实孔子也是一个人,他也会有犯错,也有不足之处。
孔子是历史上著名的伟大人物,在思想、教育等各方面的成就都无比巨大。
他为实现政治理想坚持游历各国十余年,即使碰壁,即使多次差点丧命,他也不曾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坚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他主张与人为善、热心助人的人生观,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热心的人。
讲孔子为人处事之道共44页
•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第四讲 孔子的处世之道
• 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人们之间的关系日 益疏远。 • 但太过亲密也不是相处的最佳状态。 •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 疏矣。”《论语· 里仁》
• 1、朋友之间该如何相处? • 子贡曾经问过他的老师,孔子告诉他: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 颜渊》 • 2、亲人之间,也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吗? • “非爱行为”: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 人所进的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 的意愿去做,这样就打乱了亲人之间的合 适距离。
• 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 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 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 食不语,寝不言。 • 席不正,不坐。《论语· 乡党》
• (4)谨言慎行 •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 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 成。”《论语· 子路》 •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忧; 多见阙怠,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 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 为政》
• 三、礼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论语· 颜渊》 •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论语· 乡党》 • 乡人难,朝服而立于阼阶。《论语· 乡党》
• (2)任用贤才 • 哀公问:“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 民不服。”《论语· 为政》 • “人必忠信重厚,然后求其知能焉。……是 故,先其仁信之诚者,然后亲之,于是有 知能者,然后任之。故曰亲仁而使能。” 《说苑· 尊贤》
• (3)庶、富、教 •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 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 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论语· 子路》 •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 语· 子路》
孔子的处世态度
孔子的处世态度
孔子讲究的是忠、孝、仁、义、信,这是做人的必须品格。
1、他在交友方面是言而有信,要守信用,诚实,他曾写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2、他在品德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于人。
3、他还说过:“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不抱怨别人的不理解,而是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别人。
4、他在对待别人的态度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要用公正的态度对待别人的怨恨,要以恩惠去报答恩惠。
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要严于纪己,宽于待人的为人处世态度,还值得我们效仿。
孔子教给我们的为人之道
孔子教给我们的为人之道吉林省敦化市雁鸣湖镇学校姚福成邮编:133724 电话: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他不仅在政治上、教育上思想深邃,有真知灼见,在修身为人方面也有透辟的论述,是其博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读来仍极具规范、指导意义。
现拾取其中点滴精粹与读者共飨。
孔子强调做人重于做事,做人先修身。
因此,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境界中,把修身放在了首位。
孔子的修身之道是其睿智和人生经验的集中体现。
他强调“立志”,指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强调“明耻”,要人们“行己有耻”;强调“正己”,提出“行己也恭”,“居处恭,执意敬,与人忠”;强调“自省”,提出“求诸己”、“内自讼”、“躬自责而薄责于人”;强调“改过”,提出“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强调“团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他谆谆告诫世人“恋家求安,难成大事”、“志于利禄,学者之大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还提出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富贵取之有道”等等脍炙人口的主张。
孔子强调做人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不间断地律己修身,日新其德,做至德至善之人,才能有所作为。
孔子很赞成正直做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即人生1活在世上应该是正直的,不正直的人也能生活在世上,那是他侥幸地免于灾祸。
做人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这是为人处世、立足社会的基点,正如高尔基所言“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在与人交往方面,孔子最早提出了“恕”的思想,“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恕”就是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强调对别人的尊敬,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是推己及人的情操。
一个“恕”字重千钧,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之一,至今还有其不可替代的伦理价值和生命力。
孔子与人相处之道
孔子与人相处之道有人说:天不生仲尼,万世如长夜。
可见孔子对后世影响之深远。
大到如何治理国家,小到如何交朋识友,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今天,我们不谈“国事”,只论“交友”,让我们跨越时空界限,与孔子交个朋友,好好学学他的交友之道!道之一:通权变孔子是很讲究礼的,但他并不是教条地充当礼的卫道士,有时他会因人因地因时地灵活对待,并不拘泥。
正所谓“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孔子这种着眼大处,不拘小节,求同存异的交友之道,让他的朋友越来越多。
孔子有个朋友叫原壤。
原壤的母亲去世了,孔子去帮他置办棺材,原壤敲打着棺材的木头说:“我很久没有唱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了。
”于是就唱起歌来:“棺材的纹理就像狸猫的头那么美丽……”母亲刚死,原壤就唱起歌来,这是很不正常的非礼行为。
可孔子却装作没听见。
孔子的学生有的看不下去了,就问老师:“他这么无礼,您还帮他?”他们的意思是,您老人家是知礼的人,应该跟他绝交啊。
孔子却说:“故者毋失其为故也。
”意思是:他是我的老朋友,不能因其一时失礼,而不当他是老朋友啊!原壤因丧母而心情压抑,以唱歌的形式来发泄自己悲伤的情绪,在旁人看来虽然有些出格,但孔子却可以理解,孔子顾念旧情,并不愿因为其一时的失礼而与之绝交,这正体现了他“不拘小节”的交友风格。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的朋友在特殊的背景下,偶尔做出一些在众人眼中看似不合理的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又何必斤斤计较呢?道之二:超功利孔子交友尚德不尚利,尚学问不尚权势。
在他眼里,只要对自己学问、德行有长进的人都是益友。
他还谦虚地说:“三人行,必有吾师。
”孔子这种超功利的交友观,常常会让他忘掉自己的身份、地位、年龄。
燕国有个少年项橐,有一天找到孔子说:“听说孔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
”孔子笑着说:“请讲。
”项橐拱拱手说:“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无论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为树,没有枝也难开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事之道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