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比热容第2课时热量的计算教案新版

合集下载

比热容第2课时教案

比热容第2课时教案

13.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加深比热的概念的理解,学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计算。

2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

【教学重点】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热量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1.什么叫做比热?比热的单位是什么?怎样读?2.水的比热是多少?它表示什么物理意义?3.比较下列物质谁的比热大:一滴水和一桶水?一枚铁针和一支铁棒?0℃的水和100℃的水?二.引入。

以水的比热为例,说明它的物理意义,使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需要吸收4.2×103焦的热量,完成下列表格。

〖精讲启发〗一、公式理解。

Q=cmΔt1.吸热公式及理解。

(1)Q吸=cm(t-t0)用Δt升=(t-t 0)表示升高的温度可写成Q吸=cmΔt升式中的Q吸是吸收的热量,单位是J;c是物质的比热;m是物质的质量,单位是kg;t0初温,t是末温,单位是℃。

(2)公式的应用。

例题1质量为10kg 的水温度从25℃升高到65℃,水吸收了多少热量?解:Q 吸=cm(t-t0)=4.2╳103J/(kg.℃) ╳10kg ╳(65℃-25℃)=1.68╳106J答:水吸收了1.68╳106J 热量2.放热公式的理解。

(1)Q 放=cm (t 0-t ) 用Δt 降=( t 0-t)表示降低的温度可写成Q 放=cm Δt 降(2)公式的应用。

例题2质量为2kg 的沸水(100℃),温度降低了60℃,水放出了多少热量?Q 放=cm(t0-t) =4.2╳103J/(kg.℃) ╳2kg ╳60℃=5.04╳105J答:水放出了5.04╳105J 热量例3、质量是1kg 的铝壶内装有25℃的3kg 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将水烧开。

壶和水共吸收了多少热量?解:铝壶吸热Q 吸1=c1m1(t-t0) =0.88╳103J/(kg.℃) ╳1kg ╳(100℃-25℃)=6.6╳104JQ 吸2=c2m2(t-t0)=4.2╳103J/(kg.℃) ╳3kg ╳(100℃-25℃)=9.45╳105JQ 吸= Q 吸1+ Q 吸2= 6.6╳104J +9.45╳105J=1.011╳106J答:壶和水共吸收了1.011╳106J 的热量。

物质的比热第2课时教案学案

物质的比热第2课时教案学案

物质的比热第2课时教案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物理学》第四章“热学”部分的第2课时“物质的比热”。

具体内容包括:1. 物质的比热容定义及公式;2. 比热容的应用实例;3. 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公式;2. 学会运用比热容进行相关计算;3. 能够运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的比热容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难点:比热容计算中公式的运用及单位的转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温度计、烧杯、电子秤等);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约5分钟):利用烧杯、热水、冷水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温度变化,提问:“为什么热水冷却得比冷水慢?”2. 例题讲解(约15分钟):讲解物质的比热容的定义,给出比热容的公式,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约10分钟):让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4. 知识拓展(约10分钟):介绍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空调、热水器等。

5. 小组讨论(约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比热容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7. 课堂小结(约5分钟):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比热容定义;2. 比热容公式;3. 比热容计算方法;4. 比热容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已知物质的比热容和质量,求温度变化;(2)应用题:解释生活中的比热容现象。

2. 答案:(1)略;(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比热容在科技发展中的应用,了解新型材料的研究。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课堂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4. 板书设计的关键信息;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详细程度;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入性。

第2课时 与比热容相关的热量计算 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第2课时 与比热容相关的热量计算 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第3节比热容第2课时与比热容相关的计算一、教学目标1.能根据比热容概念,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2.利用热量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重难点:热量计算。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一节我们探究了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通过实验知道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物质的质量、温度和种类等有关,那么能否利用一个公式具体地说明热量、温度、质量、比热容之间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推导。

【新知探究】(一)热量计算公式的推导[提出问题]同学们看下面的例题,通过例题你能总结出热量计算的公式吗?[例题]已知铝的比热容是0.88×103J/(kg·℃),这表示质量是1kg的铝块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0.88 ×103J。

计算:把质量为2kg、温度为30℃的铝块加热到100℃,铝块吸收的热量是多少?质量温度变化吸收热量1kg 1℃↑ 0.88×103J2kg 1℃↑2×0.88×103J2kg 70℃↑70×2×0.88×103J如果以Q吸代表物体吸收的热量,c代表物质的比热容,m代表物体的质量,t0和t分别是加热前、后物体的温度;通过上面的计算,可以总结出一个由比热容计算物体吸收热量的公式:Q吸=m×(t - t0)×c。

[师生总结]热量的计算公式:(1)吸热公式:Q吸=cm(t-t0);(2)放热公式:Q放=cm(t0-t)。

其中t0表示物体的初温,t 表示物体的末温。

若用Δt 表示温度变化量,则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 Q=cmΔt。

[特别提醒]运用热量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时应注意的四个问题:1.各物理量的单位必须统一为国际单位制单位:Q→J、c→J/(kg·℃)、m→kg、Δt →℃。

2.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比热容、物体的质量和温度的变化量三个因素都有关系,注意这里指的是温度的变化量,而不是物体的温度。

教案:热量的计算

教案:热量的计算

第二节比热容第二课时热量的计算”教学目标1. 会利用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进行有关吸、放热计算2. 在条件足够情况下会计算物质的比热教材分析分析一:教材首先通过例题,运用所学比热概念,归纳总结出物体吸热公式,然后再通过例题写出放热公式,加深学生对物质比热的理解.分析二:本节内容突出体现对学生计算能力、理解能力的要求.教学方法:一:我们可以先复习比热的概念,然后提出若物体升高的温度不止1℃怎么计算吸热?若物质的质量不止1千克又怎么计算吸热?若升高的温度不止1℃,同时物质的质量也不止1千克又怎么计算吸热?由此引出课题,并运用例题1进行验证.最后由吸热引申到放热情况的计算,引出例题2.二:在讲完热量的计算方法后,可以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如何计算物体的比热.并给出例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若加热条件相同时,相同时间内,_______的温度升高的多,若升高相同的温度,_______吸收的热量多.这反映了物质的不同特性.2.________的物质温度升高____所____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比热容.符号是______.它的单位是____________.3.水的比热容最大,等于__________,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质量是2Kg的水温度升高10℃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你能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吗二.新课讲授:例1.要把2Kg温度为20 ℃的水加热到40 ℃,至少需供给多少热量?说明:当物体吸热时,我们用t1表示初温,用t2表示末温,则△t=t2-t1,此时热量计算公式为:Q吸=cm(t2-t1) (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例2.质量是2Kg的钢锭,温度从130℃降低到30 ℃,能放出多少热量?(c钢=0.46×103J/(Kg •℃)说明:当物体放热时,我们用t1表示初温,用t2表示末温,则△t=t1-t2,此时热量计算公式为:Q放=cm(t1-t2) (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例3.质量为400g,温度为-2℃的冰放出8.4×103J的热量后,温度为多少℃? [C冰=2.1×103J/(Kg•℃)] Q放=cm(t1-t2) (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拓展提高例4:把温度为100℃,质量为200g的金属块放进12 ℃的400g水中,最后水温升高到20 ℃,求金属块的比热容. Q放= Q吸(教师讲解)教师引导学生解题. 纠正学生在解题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总结正确的解题方法。

物质的比热第2课时教案学案

物质的比热第2课时教案学案

物质的比热第2课时教案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四章第2节“物质的比热”。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比热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了解比热的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热的概念,了解不同物质比热的大小差异。

2. 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比热容的计算及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温度计、天平、烧杯、热水、冷水、盐、沙子等。

2. 学具:计算器、实验报告单、笔、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差异,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热水比冷水热。

2. 知识讲解:a. 介绍比热的概念,解释不同物质比热的大小差异。

b. 讲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Q = cmΔt,并举例说明。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比热计算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6. 结果讨论:b. 教师点评,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六、板书设计1. 比热的概念、计算公式。

2. 不同物质比热的大小比较。

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2. 答案:a. 水:4.18 J/(g·℃)b. 盐:3.89 J/(g·℃)c. 沙子:0.89 J/(g·℃)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比热的概念、计算公式掌握程度如何?实验操作是否规范?2. 拓展延伸:a. 让学生思考比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为什么热水袋比暖宝宝更保暖?b. 探讨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与其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2.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2024年物质的比热 第2课时精彩教案学案

2024年物质的比热 第2课时精彩教案学案

2024年物质的比热第2课时精彩教案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2)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3)了解不同物质比热容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2.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比热容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能够运用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比热容的计算及不同物质比热容的差异。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与温度有关的现象,比如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气温的差异。

那么,这些现象背后有什么科学原理呢?(2)学生思考并回答。

2.学习比热容的概念(1)教师讲解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

(2)学生理解并举例说明。

(3)教师引导学生对比热容的概念进行深入探讨,如比热容的单位、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等。

3.学习比热容的计算公式(1)教师讲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Q=mcΔt,其中Q为热量,m 为质量,c为比热容,Δt为温度变化。

(2)学生理解并运用公式计算实际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如如何确定质量、温度变化等。

4.学习不同物质比热容的差异(1)教师讲解不同物质比热容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2)学生举例说明不同物质比热容的差异。

(3)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不同物质比热容差异的原因,如分子结构、分子间作用力等。

5.应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生活现象(1)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吗?(2)学生思考并回答。

6.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3)教师强调比热容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7.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习比热容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物质的比热第2课时优质教案学案

物质的比热第2课时优质教案学案

物质的比热第2课时优质教案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四章热学部分,具体内容为“物质的比热”第2课时。

详细内容包括:1. 比热容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2. 比热容的计算方法;3. 比热容与物质种类、状态的关系;4. 比热容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2. 学会计算不同物质比热容的方法,并能运用比热容解释实际问题;3. 掌握比热容与物质种类、状态的关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计算方法及与物质种类、状态的关系。

难点: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烧杯、温度计、电子秤等);2. 学具:物理课本、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讨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吸热现象,如烧水、煮饭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吸热与什么因素有关。

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比热容的概念、计算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计算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巩固所学知识。

4. 探究活动(2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比热容与物质种类、状态的关系,并记录实验结果。

6. 应用拓展(10分钟)讨论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水袋、保温杯等。

7. 知识巩固(5分钟)进行课堂小结,回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概念、计算方法;2. 比热容与物质种类、状态的关系;3. 比热容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已知物质的吸热量、质量和初温度,求物质的比热容。

(2)简答题:简述比热容与物质种类、状态的关系。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比热容 = 吸热量 / (质量× 温度变化)。

(2)简答题答案:比热容与物质种类、状态有关,一般情况下,固体比热容较小,液体和气体比热容较大;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比热容也会发生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掌握了比热容的概念、计算方法及与物质种类、状态的关系。

物质的比热容(第二课时)教学案

物质的比热容(第二课时)教学案

课型:新授课题:物质的比热容(第二课时)日期:主备人:魏治宏刘建明审核人:审批人: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学习重难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学习过程】[温故知新]:1、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高温物体热,温度,低温物体热,温度。

2、同温度的一壶水和半壶水,加热到沸腾, 吸收的热量多,说明物体吸热的多少与有关。

3把同一杯水加热到50℃比加热到100℃需要吸收的热量,说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有关。

4、取相同质量的沙和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使他们升高相同的温度,谁的时间长,需要吸收的热量一样多吗?5、比热容定义:,比热容常用单位:6、看常见物质比热容表,了解各物质的比热容,可知(1)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相同、不同)(2)水的比热容最大,是_ _,它的意义是。

沙石的比热容是,如果让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吸收相同的热量,水升温(快、慢)7、人们常用冷水冷却发动机,冬天用热水来取暖,是因为相同情况下水与其他的物质相比吸收的热量,放出的热量。

1、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1)提出问题:物体温度升高,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2)猜想与假设:以水为例:水吸热的多少,与水的质量,水的温度升高有关,不同物质(如水和煤油),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相同吸热是否相同呢?(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提示: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取质量相同,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看吸热是否相同,(以加热时间的多少来看吸热的多少)(5)分析与论证:(1)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不同的温度,吸热是的,(2)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热是的,(3)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热是的。

总结:物体吸热多少与物质种类,物体的质量,温度的量有关(6)评估、交流与合作2、比热容列表从比热容表可看出:a 、在所有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 b 、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比热容一般是不同的c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是不同的。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比热容热量的计算》教案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比热容热量的计算》教案

第2课时热量的计算【学习目标】热量的计算【重点难点】推导并利用比热容的公式解决相关的热量计算问题。

学习内容一:热量的计算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14文字内容,尝试推导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自学检测】1.比热容在数值上等于质量是1 kg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铝的比热容是0.88×103J/(kg ℃).它的物理意义是质量是1_kg的铝块温度升高(或降低)1_℃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_0.88×103J。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阅读P14“想想议议”,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质量是1 kg的铝块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0.88×103J,质量是2 kg的铝块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0.88×103×2J;质量是2 kg的铝块温度从30℃升高到100 ℃,吸收的热量是0.88×103×2×(100℃-30℃)J。

2.如果我们用Q吸代表物质吸收的热量,c代表比热容,m代表物质的质量,t0代表物质的初温,t代表物质的末温,则利用比热容计算物体吸收热量的公式应该怎么写?答:Q吸=cm(t-t0)3.利用这个公式尝试解答问题1的后二问,注意格式。

4.如果物质放出热量,则公式应该怎么写:答:Q放=cm(t0-t)5.一壶质量为1 kg的水,温度从100 ℃自然冷却到20 ℃,在此过程中,这壶水放出多少J的热量?(c水=4.2×103J/(kg·℃)。

答:Q放=c水m(t0-t)=4.2×103J/(kg·℃)×1 kg×(100 ℃-20 ℃)=3.36×105 J【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1.在物理学中也可以用Δt来表示温度差,所以这两个公式也可以写成Q吸=cmΔt,Q放=cmΔt2.应用公式Q吸=cmΔt,Q放=cmΔt及其变形式c=QmΔt、m=QcΔt、Δt=Qcm、Δt=t-t0(Δt=t0-t)可以计算物质的比较容、质量、初温、末温等。

比热容课时2热量的计算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比热容课时2热量的计算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比热容课时2 热量的计算教案一、教学目标知道热量的计算公式。

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热量的计算公式,公式的应用。

2.难点:利用比热容的定义推导热量的计算公式。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热容的单位是J/(kg·℃),而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物质的质量、温度和种类有关,请同学们思考能否利用一个公式具体地表示热量、温度、质量和比热容之间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将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教学情境:如果有2kg的水,温度升高2℃,要吸收多少J的热量呢?教师提示:已知某种物质的比热容,这种物质的质量和温度升高的度数,我们就可以计算出这种物质吸收的热量。

分析:2kg的水温度升高1℃,要吸收2×4.2×103J的热量;则2kg的水温度升高2℃,要吸收2×2×4.2×103J的热量。

如果质量为m的水,加热前温度为t0,加热后温度为t,那么它吸收了多少热量呢?知识归纳:如果某物质的比热容为c,质量为m,温度变化量为Δt,则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Q=cmΔt。

说明:(1)t0、t分别表示物体的初温和末温,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Q吸=cm(t-t0);物体的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量Q放=cm(t0-t)。

(2)此公式对物态变化的过程不适用。

(3)注意区分“升高了”“升高到”和“降低了”“降低到”等关键词。

(1)吸热计算例1 把质量为2kg、温度为30℃的铝块加热到100℃,铝块吸收的热量是多少焦耳?[c铝=0.88×103J/(kg·℃)]答案:1.232×105J(2)放热计算例2 有一根烧红的铁钉,温度是800℃,质量是1.5g,将温度降低到20℃,放出多少热量?[c铁=0.46×103J/(kg·℃)](3)比热容计算例3 质量为2kg的某物质吸收4.2×104J的热量后,温度升高5℃,则该物质的比热容为多少?答案:4.2×103J/(kg·℃)四、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2课时 比热容的应用及相关的热量计算》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2课时 比热容的应用及相关的热量计算》公开课(教案)

第3节比热容第2课时热量的计算【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比热容,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2.能根据热量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利用比热容的定义,及其和质量、温度之间的关系,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锻炼学生的推导能力和动手计算能力.【教学重点】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教学难点】利用比热容的定义推导热量的计算公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稳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稳固.【新课引入】师我们知道比热容的单位是J/〔kg·℃〕,而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物质的质量、温度和种类有关,请同学们思考能否利用一个公式具体地说明热量、温度、质量、比热容之间的关系呢?〔学生积极思考并发言.〕师大家先不要着急判断,等我们学完本课时就知道了.【进行新课】知识点热量的计算师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表示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结合前面学习的密度的物理意义进行思考.生: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1℃,要吸收4.2×103J的热量.师答复正确.这就是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好,请大家再思考,如果有2kg的水,温度升高2℃,要吸收多少J的热量呢?学生根据上面类推:2kg的水,温度升高1℃,要吸收2×4.2×103J的热量;则2kg的水,温度升高2℃,要吸收2×2×4.2×103J的热量.师那么如果知道有mkg水,加热前初始温度为t0℃,加热后温度为t℃,那么它吸收了多少热量呢?学生类推,得出结论:吸收热量为m×〔t-t0〕×4.2×103J.师同学们很棒!答复非常正确.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关于比热容的热量公式.〔多媒体展示课件“热量和热平衡〞问题的计算〕热量和热平衡问题的计算〔多媒体课件〕〔1〕如果某物体的比热容为c,质量为m,温度变化为Δt,则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Q=cmΔt.〔2〕此公式适用于物体温度改变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对物态变化的过程不适用.〔3〕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Q吸=cmΔt升=cm(t-t0);物体的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量Q放=cmΔt降=cm(t0-t),Δt为物体温度的变化值,即物体高温值和低温值之差.〔4〕在热传递过程中,当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热传递而没有热量的损失时,根据热平衡,则有Q吸=Q放.板书:热量的计算:〔1〕升温吸热:Q吸=cm〔t-t0〕.〔2〕降温放热:Q放=cm〔t0-t〕.例题1〔多媒体展示〕有一根烧红的铁钉,温度是800℃,质量是1.5g,温度降低到20℃,放出多少热量?[c铁=0.46×103J/(kg·℃)]解:Q放=cm(t0-t)=0.46×103J/(kg·℃)×1.5×10-3kg×(800℃-20℃)=538.2J例题2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练习册中对应题目,并针对性地讲解.课堂演练完本钱课时对应课堂练习.【教师结束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吸〔放〕热时的热量公式,并通过练习稳固强化了对热量计算公式的应用,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谢谢!课后作业完本钱课时对应课后练习.关于热量的计算,新课标并未做具体要求,由于在比热容的教学中,未给出比热容的计算公式,故无法用直接公式法进行计算.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比热容的物理含义,用算术法计算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进而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时,要提醒学生分清温度变化中的“升高了多少℃〞和“升高到多少℃〞的区别.第2课时知识与技能1.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物质的比热第2课时教案学案

物质的比热第2课时教案学案

物质的比热第2课时教案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十章“热学”中的第二节“物质的比热”。

具体内容包括: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单位,不同物质比热容的差异,比热容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以及通过实验探究比热容的测定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热容的概念,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

2. 培养学生运用比热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计算,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验器材(包括烧杯、温度计、电子秤、热水、冷水、不同物质的样品等)。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受热和冷却现象,如热水和冷水的混合,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热量变化。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比热容的定义,介绍比热容的单位和常见物质的比热容数值,解释比热容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10分钟)举例说明如何计算物质的比热容,引导学生运用比热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15分钟)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计算并解答,巩固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5. 实验探究(3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测定不同物质的比热容,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6. 数据分析(1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定义、单位及常见物质比热容数值。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3. 实验数据记录和分析表格。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已知某物质的比热容和质量,求其在吸收一定热量后的温度变化。

(2)应用题:解释生活中与比热容有关的现象。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根据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列出已知量和求解量,代入计算。

(2)应用题答案:结合比热容的定义和实际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比热容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热力学、能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3比热容课时2热量的计算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13.3比热容课时2热量的计算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教案:13.3 比热容课时2 热量的计算一、教学内容1. 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定义;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3. 热量计算的基本原理;4. 热量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2. 学会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3. 能够将热量计算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2. 教学重点:热量计算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2. 学具:课本、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夏季炎炎烈日下,为什么在操场上跑步会感觉比在树荫下跑步更容易出汗为例,引发学生对热量计算的兴趣。

2. 讲解比热容的概念:通过PPT展示比热容的定义,讲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以及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以一个标准游泳池的水温变化为例,讲解如何利用比热容计算游泳池水温的变化。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计算一个物体在不同温度下的热量变化。

5. 热量计算的应用:以家庭空调制冷为例,讲解热量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 热量计算的基本原理;3. 热量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物体质量为2kg,比热容为4.2×10^3 J/(kg·℃),从20℃升高到40℃,求物体吸收的热量。

答案:物体吸收的热量为8.4×10^4 J。

2. 题目:一个物体质量为1.5kg,比热容为3.0×10^3J/(kg·℃),从60℃降低到40℃,求物体放出的热量。

答案:物体放出的热量为9×10^4 J。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并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热量计算的基本原理。

九年级物理全册13.3比热容第2课时热量的计算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13.3比热容第2课时热量的计算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13.3比热容第2课时热量的计算导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第 2 课时热量的计算【学习目标】 热量的计算 【要点难点】推导并利用比热容的公式解决有关的热量计算问题 ||。

学习内容一:热量的计算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 P14 文字内容 ||,试试推导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自学检测】1.比热容在数值上等于质量是1 kg 的某种物质温度高升或(降低 )1 ℃ 所汲取或 (放出 )的热量 ||。

2.铝的比热容是 0.88 ×103J/(kg ℃ ).它的物理意义是质量是 1_kg 的铝块温度高升 (或降低)1_℃时汲取或 (放出 )的热量为 _0.88 ×103J||。

【合作研究】 教师巡视指导 ||。

1.阅读 P14“想一想议议 ”||,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

质量是 1 kg 的铝块温度高升 1℃ 时汲取的热量是0.88× 103J||,质量是 2 kg 的铝块温度高升 1℃ 时汲取的热量是 0.88× 103× 2J ;质量是 2 kg 的铝块温度从30℃ 高升到 100 ℃ ||,汲取的热量是 0.88× 103× 2× (100℃ -30℃ )J||。

2.假如我们用 Q 吸 代表物质汲取的热量 ||,c 代表比热容 ||,m 代表物质的质量 ||,t 0 代表物质的初温 ||, t 代表物质的末温 ||,则利用比热容计算物体汲取热量的公式应当怎么写?答: Q 吸 = cm(t - t 0)3.利用这个公式试试解答问题 1 的后二问 ||,注意格式||。

4.假如物质放出热量 ||,则公式应当怎么写:答: Q 放 = cm(t 0- t)5.一壶质量为 1 kg 的水 ||,温度从 100 ℃ 自然冷却到 20 ℃ ||,在此过程中 ||,这壶水放出多少 J 的热量? (c 水 = 4.2 ×103J/(kg ℃·)||。

物质的比热第2课时教案学案

物质的比热第2课时教案学案
4.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
(1)计算题:已知物体的质量、初温度和末温度,求比热容;
(2)简答题:简述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2.答案:
(1)计算题答案:比热容=吸收的热量/(质量×温度变化);
(2)简答题答案:如热水袋、保温杯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比热容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实验操作的理解。
2.拓展延伸:
(1)了解比热容在工业、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2)探索不同物质比热容的差异及其原因。
重点和难点解析
1.教学难点:比热容的计算;
2.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差异;
3.例题讲解:对比热容计算方法的详细解释;
4.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的难度和答案的详细程度;
5.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对比热容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拓展。
(2)应用题:根据比热容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5.随堂练习:
(1)让学生计算给定物体的比热容;
(2)解释生活中的比热容现象。
6.总结: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比热容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2)强调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
1.比热的概念、单位及性质;
2.比热容的影响因素;
3.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三、例题讲解解析
在例题讲解环节,应详细解释以下要点:
1.计算题:详细讲解计算步骤,强调单位换算的重要性;
2.应用题:结合生活实际,解释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3.解题技巧:传授解题方法,如先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再运用计算公式;
4.举例说明:通过具体例题,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13.2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第2课时)教案

13.2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第2课时)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第2课时)【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并能利用比热容解释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2.理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3.会用比热容的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一些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1.体验物理公式的推理过程.2.尝试用物理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学会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体会物理学科的美.重点1.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2.会用公式计算物体吸收和放出的热量.难点热量计算公式的应用.【教学环节安排】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最佳解决方案创设情境新疆地区有句谚语叫“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请说明其中的道理,夏威夷是一个地处太平洋深处的一个岛,那里气候宜人,是旅游度假的圣地,除了景色诱人之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冬暖夏凉,你能根据其地理特点结合物理知识说明原因吗?教师展示的图片,并提出问题,通过笑星“范伟”幽默的疑问也促使学生产生疑问和好奇心,教师趁机引出课题.教师最后回扣问题:沙漠地区多砂石,而砂石的比热容较小。

夜间砂石散热,温度降低较多,因而早晨气温较低。

午间在阳光的照射下砂石吸热,温度上升很快,气温迅速上升。

这样就出现了早、午气温差别较大的奇特现象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提纲”见学案,答案:1.1kg铝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0.88×103J2.8.4×103J 1.26×104J Q=c mΔt温度教师出示导学提纲,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利用课前或课上5分钟左右的时间预。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第2课时热量的计算教案新版沪科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第2课时热量的计算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2课时热量的计算【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比热容,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2.能根据热量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利用比热容的定义,及其和质量、温度之间的关系,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物理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锻炼学生的推导能力和动手计算能力.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教学重点】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教学难点】利用比热容的定义推导热量的计算公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我们知道比热容的单位是J/(kg·℃),而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物质的质量、温度和种类有关,请思考能否利用一个公式具体地说明热量、温度、质量、比热容之间的关系,怎样才能计算出物体温度改变时吸(放)热的多少?要解决这些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预习指导】阅读课本P42-43公式和例题,推导初末温度、质量、变化温度的表达式,并完成对应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然后,各小组内部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组长做好记录,准备展示.【交流展示】1.各小组代表举手发言,报告“课前预习”答案,教师评价订正.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释疑.【拓展探究】比热容的大小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利用比热容的公式判断比热容的大小.生1:据Q c m t =吸△()可知Q 吸、m 一定,通过比较Δt 比较比热容的大小. 生2:据Q c m t =吸△()可知m 、Δt 一定,通过比较Q 判断c 的大小. 教师点拨总结后用多媒体展示例题讲解.例题1通过比较Δt 的大小判断c 的大小用两个相同的加热器,分别对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以看出( )A.甲的比热容比乙大B.甲的比热容比乙小C.甲和乙比热容相同D.开始加热时,甲和乙的比热容为零解析:由于两个加热器相同,当加热时间相同时,甲、乙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等.Q 甲吸=Q 乙吸,由图像可知,Δt 乙>Δt 甲,又由Q c m t =吸△()可知当质量m 、 Q 吸相同时,c 乙<c 甲.故选A.答案:A例题2通过比较Q 的大小判断c 的大小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比热容,小明在家里做了如下实验:在两个相同的塑料瓶甲和乙内分别装入质量相同,初温都是室温的水和煤油,在瓶口扎上气球,将它们一同浸入热水中,如图所示.(1)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瓶口的气球膨胀得大些.(2)要使两球膨胀的大小相同,应对________加热时间长些.(填“甲瓶”或“乙瓶”)(3)此实验表明________比________的比热容小些.解析:本题中用气球膨胀的大小表示煤油和水温度上升的大小,两球膨胀的大小相同,反映了煤油和水上方气球内气体的温度相同,即煤油和水升高的温度,乙瓶加热时间长一些,表明水吸收的热量多一些,即Δt 油=Δt 水,Q 水吸>Q 油吸,而m 油=m 水,由Q c m t =吸△()可知c 煤油<c 水.答案:(1)煤油(2)乙瓶(3)煤油水例题3将质量相同的甲、乙、丙三块金属加热到相同的温度后,放到上表面平整的冰块上.经过一定时间后,冰块形状基本不再变化时的情形如图所示.则三块金属的比热容c 甲、c 乙、c 丙大小相比( )A.c 甲最大B.c 乙最大C.c 丙最大D.c 甲=c 乙=c 丙解析:由题意可知,m 甲=m 乙=m 丙,t 0甲=t 0乙=t 0丙,由于冰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即t 甲=t 乙=t 丙,∴Δt 甲=Δt 乙=Δt 丙.由图可知丙使金属块熔化的最多,甲最少,即Q 丙放>Q 乙放>Q 甲放,由Q c m t =放△()可知c 丙>c 乙>c 甲,故选C.答案:C【课堂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热量的计算师 利用比热容的公式我们可以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请同学们讨论交流,写出吸热和放热公式,并说明计算中应注意什么.生: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Q 吸=cm Δt 升=cm (t -t 0);物体的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量Q 放=cm Δt 降=cm (t 0-t ),Δt 为物体温度的变化值,即物体高温值和低温值之差.师 解题时,题目中的“升高”、“升高了”、“降低”“降低了”就是指温度的改变量Δt.在热传递过程中,当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热传递而没有热量的损失时,根据热平衡,则有Q 吸=Q放.例题4某太阳能热水器的容积为100L,烈日夏天,可使一满水箱20℃的水升高50℃,求水吸收的热量.解:Q吸=cmΔt=cρvΔt=4.2×103J/(kg·℃)×1×103kg/m3×100×10-3m3×50℃=2.1×107J例题5质量是2kg的铁锤,每次都从1m的高度落下去打击质量为4kg的铁块,共打击500次,假设重力对铁锤所做的功的50%转化为热量被铁块吸收,则铁块的温度升高了多少?【c铁=0.46×103J/(kg·℃)】解:铁锤做的功W=nmgh=500×2kg×10N/kg×1m=1×104J铁块吸收的热量Q=W×50%=1×104J×50%=5×103J铁块升高的温度Qt==cm△33510J=0.4610J/kg4kg⨯⨯⨯(℃)=2.7℃【课堂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做课本P44作业35.2.请同学们完成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课后作业答案】3.相同铝铜5.Q吸=cm(t-t0)=4.2×103J/(kg·℃)×0.1kg×(90℃-20℃)=2.94×104JQ放=c铁m′(t0′-)=0.46×103J/(kg·℃)×10×10-3kg×(100℃-25℃)=4485J1.本节课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比热容公式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通过用多媒体展示例题讲解,帮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能注意单位统一和解题规范.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时,要提醒学生分清温度变化中的“升高了多少℃”和“升高到多少℃”的区别.2.在教学中要做到少讲精讲多练,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纠正问题,教师释疑解惑,注重课前备教案备课件,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第2课时)热量的计算 电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第2课时)热量的计算 电子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第3节比热容第2课时热量的计算一、知识与技能1.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2.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3.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不同。

2.通过“想想议议”用算术法计算出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热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刻苦精神。

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有关计算。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并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沙石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小得多,同样质量的水和沙石吸收相同的热量,哪种物质温度升高得多一些?相反,如果它们放出相同的热量,哪种物质温度下降得多?1.热量公式推导(1)学生思考:已知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2 kg的水从10 ℃加热到90 ℃,怎样计算水吸收的热量?教师点拨:问题1:1 kg的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Q1=4.2×103 J)问题2:2 kg的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Q2=2×4.2×103 J)问题3:2 kg的水温度升高80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Q3=80×2×4.2×103 J)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的变化量、比热容成什么关系?Q与c、m、Δt三者都成正比例关系。

(Q是放出或吸收的热量,m是该物质的质量,c是该物质的比热容,Δt是物质温度的变化)(2)引导学生得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吸=cm·Δt=cm(t-t)。

思考:怎样计算放热物体释放的热量呢?引导学生得出放热公式Q放=cm(t-t)。

2.应用Q=cmΔt进行计算例题:有一高温物体被投入到质量为10 kg,温度为20 ℃的水中,如果传入水的热量是5.46×106 J,则水的温度会升高到多少度?解:按Q吸=cm(t-t)计算得出t=150 ℃,水温上升到150 ℃,考虑到常温常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所以水温实际升高到100 ℃。

物质的比热容第2课时热量的计算教案新版

物质的比热容第2课时热量的计算教案新版

物理备课大师 【全免费】第 2 课时热量的计算【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能依据比热容,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2.能依据热量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利用比热容的定义,及其和质量、温度之间的关系,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2.培育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物理问题的能力.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 锻炼学生的推导能力和着手计算能力.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信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愉悦 .【教课要点】依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教课难点】利用比热容的定义推导热量的计算公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课课时】 1 课时【稳固复习】教师指引学生复习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并解说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稳固.【新课引入】师我们知道比热容的单位是J/ (kg ·℃), 而物质汲取(或放出)的热量与物质的质量、温度和种类相关,请思虑可否利用一个公式详细地说明热量、温度、质量、比热容之间的关系,如何才能计算出物体温度改变时吸(放)热的多少?要解决这些问题,下边我们就来持续学习第二节科学研究:物质的比热容.【预习指导】阅读课本 P42-43 公式和例题,推导初末温度、质量、变化温度的表达式,并达成对应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而后,各小组内部沟通议论,提出预习疑问,组长做好记录,准备展现 .【沟通展现】1. 各小组代表举手讲话,报告“课前预习”答案,教师评论校正.2.学生怀疑,教师指导释疑 .比热容的大小教师指引学生议论沟通,如何利用比热容的公式判断比热容的大小.Q吸可知 Q吸、 m必定,经过比较t 比较比热容的大小.生 1:据c( m△t)Q吸可知 m、 t 必定,经过比较Q判断 c 的大小.生 2:据c( m△t)教师点拨总结后用多媒体展现例题解说.例题 1 经过比较t 的大小判断 c 的大小用两个同样的加热器,分别对证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以下图 . 由图像能够看出()A.甲的比热容比乙大B.甲的比热容比乙小C.甲和乙比热容同样D.开始加热时,甲和乙的比热容为零分析:因为两个加热器同样,当加热时间同样时,甲、乙两种液体汲取的热量相等. Q甲吸 =乙吸,由图像可知,t乙>t甲,又由c Q吸可知当质量、Q m( m△t)Q吸同样时, c 乙< c 甲.应选A.答案: A例题 2 经过比较Q的大小判断 c 的大小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比热容,小明在家里做了以下实验:在两个同样的塑料瓶甲和乙内分别装入质量同样,初温都是室温的水和煤油,在瓶口扎上气球,将它们一起浸入热水中,以下图.(1)察看到的现象是: ________瓶口的气球膨胀得大些 .(2)要使两球膨胀的大小同样,应付 ________加热时间长些 . (填“甲瓶”或“乙瓶” )(3)此实验表示 ________比 ________的比热容小些 .分析:此题顶用气球膨胀的大小表示煤油和水温度上涨的大小,两球膨胀的大小同样,反应了煤油和水上方气球内气体的温度同样,即煤油和水高升的温度,乙瓶加热时间长一些,表示水汲取的热量多一些,即t油 =t水,Q水吸>Q油吸,而油=水,由c Q吸可知c煤m m( m△t)油< c 水.答案:( 1)煤油( 2)乙瓶( 3)煤油水例题 3 将质量同样的甲、乙、丙三块金属加热到同样的温度后,放到上表面平坦的冰块上. 经过一准时间后,冰块形状基本不再变化时的情况以下图. 则三块金属的比热容 c 甲、c 乙、 c 丙大小对比()A. c甲最大B. c 乙最大C. c丙最大D. c 甲=c乙=c丙分析:由题意可知, m甲=m乙=m丙, t 0甲=t 0乙=t 0丙,因为冰在融化过程中,持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即 t 甲=t 乙=t 丙,∴Δ t 甲= t 乙= t 丙.由图可知丙使金属块融化的最多,甲最少,即 Q> Q> Q Q放可知 c 丙> c 乙> c 甲,应选 C.丙放乙放甲放,由 c(△)m t答案: C【讲堂训练】教师指引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热量的计算师利用比热容的公式我们能够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请同学们议论沟通,写出吸热和放热公式,并说明计算中应注意什么.生:物体的温度高升时汲取的热量Q吸=cm t 升=cm(t - t 0);物体的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量 Q放=cm t 降=cm( t 0- t ),t 为物体温度的变化值,即物体高温值和低温值之差.师解题时,题目中的“高升”、“高升了”、“降低”“降低了”就是指温度的改变量t.在热传达过程中,当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热传达而没有热量的损失机,依据热均衡,则有Q吸=Q放.例题 4 某太阳能热水器的容积为100L,骄阳夏季,可使一满水箱20℃的水高升50℃,求水汲取的热量.解: Q吸=cm t =cρv333× 10-3 3t =4.2×10 J/(kg·℃)×1×10 kg/m×100m× 50℃ =2.1×107J例题 5 质量是 2kg 的铁锤,每次都从1m的高度落下去打击质量为4kg 的铁块,共打击500 次,假定重力对铁锤所做的功的50%转变为热量被铁块汲取,则铁块的温度高升了多少?【c 铁=0.46×103J/(kg·℃)】解:铁锤做的功W=nmgh=500×2kg×10N/kg×1m=1×104J43铁块汲取的热量Q=W×50%=1×10 J×50%=5×10 JQ 5 103J℃铁块高升的温度△ t== ==2.7cm0.46 103 J(/ kg g℃) 4kg【讲堂训练】教师指引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讲堂小结】教师指引学生概括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做课本 P44 作业 35.2.请同学们达成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课后作业答案】3.同样铝铜5. Q吸=cm(t - t0) =4.2 × 103J/ ( kg·℃)× 0.1kg ×( 90℃ -20 ℃) =2.94 × 104JQ放=c 铁 m′( t 0′-)=0.46×103J/(kg·℃)×10×10-3kg×(100℃-25℃)=4485J1. 本节课教课中,注意指引学生利用比热容公式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经过用多媒体展现例题解说,帮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能注意单位一致和解题规范.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师指引学生进行计算时,要提示学生疏清温度变化中的“高升了多少℃”和“高升到多少℃”的差别.2.在教课中要做到少讲精讲多练,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纠正问题,教师释疑解惑,着重课前备教课设计备课件,不停提升讲堂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热量的计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比热容,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2.能根据热量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利用比热容的定义,及其和质量、温度之间的关系,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锻炼学生的推导能力和动手计算能力.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教学重点】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教学难点】利用比热容的定义推导热量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师我们知道比热容的单位是J/(kg·℃),而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物质的质量、温度和种类有关,请思考能否利用一个公式具体地说明热量、温度、质量、比热容之间的关系,怎样才能计算出物体温度改变时吸(放)热的多少?要解决这些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预习指导】
阅读课本P42-43公式和例题,推导初末温度、质量、变化温度的表达式,并完成对应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然后,各小组内部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组长做好记录,准备展示.
【交流展示】
1.各小组代表举手发言,报告“课前预习”答案,教师评价订正.
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释疑.
【拓展探究】
比热容的大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利用比热容的公式判断比热容的大小.
生1:据Q c m t =吸△()
可知Q 吸、m 一定,通过比较Δt 比较比热容的大小. 生2:据Q c m t =吸△()
可知m 、Δt 一定,通过比较Q 判断c 的大小. 教师点拨总结后用多媒体展示例题讲解.
例题1通过比较Δt 的大小判断c 的大小
用两个相同的加热器,分别对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以看出( )
A.甲的比热容比乙大
B.甲的比热容比乙小
C.甲和乙比热容相同
D.开始加热时,甲和乙的比热容为零
解析:由于两个加热器相同,当加热时间相同时,甲、乙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等.Q 甲吸=Q 乙吸,由图像可知,Δt 乙>Δt 甲,又由Q c m t =吸△()
可知当质量m 、 Q 吸相同时,c 乙<c 甲.故选A.
答案:A
例题2通过比较Q 的大小判断c 的大小
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比热容,小明在家里做了如下实验:
在两个相同的塑料瓶甲和乙内分别装入质量相同,初温都是室温的水和煤油,在瓶口扎上气球,将它们一同浸入热水中,如图所示.
(1)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瓶口的气球膨胀得大些.
(2)要使两球膨胀的大小相同,应对________加热时间长些.(填“甲瓶”或“乙瓶”)
(3)此实验表明________比________的比热容小些.
解析:本题中用气球膨胀的大小表示煤油和水温度上升的大小,两球膨胀的大小相同,反映了煤油和水上方气球内气体的温度相同,即煤油和水升高的温度,乙瓶加热时间长一些,
表明水吸收的热量多一些,即Δt油=Δt水,Q水吸>Q油吸,而m油=m水,由
Q
c
m t
=吸

()
可知c煤
油<
c水.
答案:(1)煤油(2)乙瓶(3)煤油水
例题3将质量相同的甲、乙、丙三块金属加热到相同的温度后,放到上表面平整的冰块上.经过一定时间后,冰块形状基本不再变化时的情形如图所示.则三块金属的比热容c甲、c 乙、
c丙大小相比()
A.c甲最大
B.c乙最大
C.c丙最大
D.c甲=c乙=c丙
解析:由题意可知,m甲=m乙=m丙,t0甲=t0乙=t0丙,由于冰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即t甲=t乙=t丙,∴Δt甲=Δt乙=Δt丙.由图可知丙使金属块熔化的最多,甲最
少,即Q丙放>Q乙放>Q甲放,由
Q
c
m t
=放

()
可知c丙>c乙>c甲,故选C.
答案:C
【课堂训练】
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
热量的计算
师利用比热容的公式我们可以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请同学们讨论交流,写出吸热和放热公式,并说明计算中应注意什么.
生: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Q吸=cmΔt升=cm(t-t0);物体的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量Q放=cmΔt降=cm(t0-t),Δt为物体温度的变化值,即物体高温值和低温值之差.
师解题时,题目中的“升高”、“升高了”、“降低”“降低了”就是指温度的改变量Δt.在热传递过程中,当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热传递而没有热量的损失时,根据热平衡,则有Q吸
=Q放.
例题4某太阳能热水器的容积为100L,烈日夏天,可使一满水箱20℃的水升高50℃,求水吸收的热量.
解:Q吸=cmΔt=cρvΔt=4.2×103J/(kg·℃)×1×103kg/m3×100×10-3m3×50℃=2.1×107J
例题5质量是2kg的铁锤,每次都从1m的高度落下去打击质量为4kg的铁块,共打击500次,假设重力对铁锤所做的功的50%转化为热量被铁块吸收,则铁块的温度升高了多少?【c铁=0.46×103J/(kg·℃)】
解:铁锤做的功W=nmgh=500×2kg×10N/kg×1m=1×104J
铁块吸收的热量Q=W×50%=1×104J×50%=5×103J
铁块升高的温度
Q
t==
cm

3
3
510J
=
0.4610J/kg4kg

⨯⨯
g
(℃)
=2.7℃
【课堂训练】
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做课本P44作业35.
2.请同学们完成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
【课后作业答案】
3.相同铝铜
5.Q吸=cm(t-t0)=4.2×103J/(kg·℃)×0.1kg×(90℃-20℃)=2.94×104J
Q放=c铁m′(t0′-)=0.46×103J/(kg·℃)×10×10-3kg×(100℃-25℃)=4485J
1.本节课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比热容公式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通过用多媒体展示例题讲解,帮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能注意单位统一和解题规范.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时,要提醒学生分清温度变化中的“升高了多少℃”和“升高到多少℃”的区别.
2.在教学中要做到少讲精讲多练,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纠正问题,教师释疑解惑,注重课前备教案备课件,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