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复习重点_最新修正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观与景观生态学

1,景观:是指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地域。

2,景观的基本特征:①景观是由异质性的土地单元组的镶嵌体,即生态系统的聚合;

②景观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③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等尺度的空间实体;④景观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多重价值。

3,景观要素:指组成景观最基本的、相对均质的土地生态要素或单元。分:斑块、廊道和基质。①斑块:是外貌和属性与周围景观要素有明显区别、且空间上可分辨的线性景观要素。②廊道:是景观中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③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度最高、对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特征起主要作用的景观结构成分。

4,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内容:景观的结构、功能和景观变化;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景观生态保护与管理;景观生态监测和预警。景观生态学的特点:强调空间的异质性;注重尺度在研究景观格局和过程中的作用;整体性和系统性;综合性和宏观性;人类主导性。

斑块的特征:大小(面积)、形状、数量、空间关系。

边缘效应:在景观要素边缘地带,由于环境的不同,可以发现不同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景观结构:指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量构成、多样性、空间关系及其影响机制。

干扰斑块:由基质或者先前的斑块中局部性干扰造成的小面积的斑块。

残存斑块:由于基质受到广泛干扰后残留下来的部分未受干扰的小面积区域。

短生斑块:是指由于环境条件短暂波动或植物活动引起的、持续时间很短的斑块。

1、斑块的起源及类型划分。

答:斑块的起源涉及干扰、环境异质性和人类活动。根据起源,至少现存四种类型的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入斑块。

2、根据物种对边缘的反应可将物种分为内部种和边缘种。

3、影响斑块起源的主要因素:环境异质性(环境资源斑块)、自然干扰(干扰斑块、残存斑块)、人类活动(引入斑块)。

4、干扰斑块与残存斑块的异同点:相同点:1、都是自然或人工干扰的产物。2、都受到干扰的初期以及随后的演替过程中发生着物种、种群大小、灭绝和迁移的变化。3、都以相似性消失于基质或者先前的斑块中。4、都具有高的转化速率。不同点:干扰的影响的范围不同。干扰斑块干扰的影响范围小,残存斑块干扰的影响范围大廊道:景观中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

1、廊道的类型:按成因:干扰廊道(森林中带状砍伐)、残余廊道(采伐森林留下的林带)、资源环境廊道(河流廊道和沿狭窄山脊的动物路径)、种植廊道(行道树)。按结构和性质:线状廊道(小道、公路、树篱)、带状廊道(高速公路、宽林带)、河流廊道。按空间位置:低位廊道(林间小道)、高位廊道(农田防护林)按起源:人工廊道和自然廊道。按城市廊道的功能:绿色廊道(街道绿化带、环城防护林)、蓝色廊道(河流、海洋)、灰色廊道(人工味十足的街道、公路、铁路)。

2、廊道有以下重要的生态功能:资源功能、通道功能、屏障功能、防护功能、美学功能。

3、城市廊道据功能划分为三种:绿色廊道、蓝色廊道、灰色廊道。

孔隙度(也称其为孔性,基质孔隙度或景观孔隙度):是景观内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密度的量度,指单位面积上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数目。

简述基质概念及判断标准: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优势度最高的景观要素。判断景观基质的标准有三条:①相对面积:景观中某一类要素明显比其他要素占有的面积大得多时,可以据此来判断这种景观要素就是基质。通常基质的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类型的总面积,或者说基质的面积应占总面积的50%以上。②连通性:假若景观的某一要素(通常为线状或带状要素)连接得较为完好,并环绕所有其他现存景观要素时,可以认为这一要素是基质。③动态控制:当相对面积和连通性两个因素难以对景观基质进行判别时,考察某种景观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控制作用尤为重要。基质对景观动态的控制程度较其他景观要素类型大。

景观边界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通道或廊道:景观中许多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物种流等)是沿景观边界流动的,此时的边界相当于廊道。②过滤器或屏障:穿越景观边界的流在质、量和速度上大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此时的边界相当于一个半透膜。③源:由于景观边界两侧物质和能量水平的差异,从而导致生态流由景观边界向相邻景观单元的流动,起到源的作用。④汇:景观边界可以聚集生态流。⑤生境:景观边界有其特有的物种和环境特征,因此也成为很多物种的一种栖息地类型。

生态交错带的主要特征:①生态交错带是不同的生态系统间的应力带;②生态交错带具

有边缘效应;③生态交错带阻碍物种分布。

景观形成的自然要素:地貌因素、土壤因素、气候因素、植被因素、自然干扰。景观也是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的结果,不同的自然要素作用常形成不同的景观格局。

景观构型:(1)斑块—廊道—基质构型:是最常见最简单的景观格局构型,是景观功能、格局和过程随时间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2)网络—结点构型

景观格局:一般是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即空间格局,是大小和形式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1、简述景观格局的类型:有均匀格局、聚集格局、随机格局和组合格局四大类型。

2、Forman的理想景观格局模式:Forman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设计了一种理想的景观格局模式。其中心思想是将相似的用地类型集中起来,但在建成区保留一些自然廊道和小的自然斑块,在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的边缘也布置一些小的人为活动斑块。这些景观模式具有以下优点:①包含大型自然植被斑块:可以保护水源为多种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缓冲干扰影响;②粗粒与细粒相结合:粗粒区利于大型内部种的生存,细粒区则有利于广生境物种的活动。集中的建成区和农业区便于进行大规模的工农业生产活动;③风险分散:为了分散可能的风险,如大风或病虫害,可以多布局几个大型农业斑块或自然斑块;④基因变异:小斑块可能发生的基因变异可以使某些物种在大斑块遭到破坏时幸存部分个体,为大斑块提供源,从而为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可能;⑤边界过渡带:主要是用地类型之间的边界过渡带往往有利于布局碎斑块,这样不至于使周围的大斑块显得支离破碎;⑥小的自然植被斑块:在建成区和农业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们是对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的有益补充;⑦廊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然植被廊道,对于物种流动和地表径流具有重要意义;一种是不同用地类型的大斑块之间的边界过渡带,这里聚集了许多细小斑块,有利于多生境物种的生存。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的步骤:①收集和处理景观数据(如野外考察测量、遥感影像处理等);

②景观数字化;③选用适当的景观格局研究方法进行分析;④对分析结果加以解释和综合。

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景观异质性可分为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两类。通常空间异质性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指水平方向二维平面的异质性,也可以分析垂直面上的异质性,即三维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是指景观系统特征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景观系统特征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分布的不均匀性,它具有周期性。

景观生态过程:把物质和能量在景观要素内部及其之间的流动称为景观生态过程。景观生态过程的基本动力:①扩散:原指溶质物质或悬浮物质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移动,即物质通过自身的布朗运动做无规则的运动,是物质沿浓度梯度的过程;②质量流:物质沿能量梯度的过程;③运动:是指物体通过消耗自身能量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媒介物:景观要素之间物质、能量和物种的流动靠的是五种媒介物:风、水、飞翔动物、地面动物和人。景观生态流:指物质、能量、物种及其他信息在景观各空间组分之间的流。

空间扩散过程(了解)

等级扩散:物种地理学上的“更新种”往往从一个节点跳跃式地迁移到周围几个节点,并在节点周围做局部传播,当节点等级明晰可辨时,该过程称为等级扩散。

移位扩散:指物质和能量离开某一地区移到另一地区。

膨胀扩散:指物质和能量在继续占据原位置的基础上扩大其分布面积。

动物在景观中的运动:运动方式有巢区、散布、迁徙。巢区是指动物围绕它们的巢穴进行取食和日常活动的地域范围。散布:是指某物种动物个体从其出生地向新巢区的单向运动。迁徙是动物随季节变化在不同地域之间进行的周期性往返运动。

景观生态过程原理:①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②格局与过程原理:景观格局的形成反映了不同的景观生态过程,于此同时景观格局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景观的演变过程,如影响景观中物质与能量流动、信息交换、文化特征等。景观格局是包括干扰在内的一切生态过程作用于景观的产物。同一景观格局控制着景观生态过程的速率和强度,不同的景观格局会对不同生态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景观格局是各种景观生态过程中的暂时表现。

1、景观要素中的无机流有哪几种:景观要素中的无机流包括:空气流、水流、养分流。

2、物质、能量在景观中的运动格局:1、连续运动,即某一客体在两点没有停顿的运动过程。这种运动的速度不会降到0,尽管速度有时快,有时慢。2、间歇运动,即一客体在两点之间运动时要停一次或几次的运动过程。连续运动和间歇运动对同一景观的影响不同,一个连续运动的动物对该景观影响很小,而间歇运动的动物在停留点时与停留点发生显著的作用。一方面,动物会按照适宜的条件选择停留点,另一方面,这个动物在停留点附近取食,践踏地面,使土壤变肥,或在这里筑巢或被捕食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