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第二课时教师版
小说阅读:鉴赏艺术技巧之语言技巧教案完美版
小说阅读:鉴赏艺术技巧之语言技巧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小说语言技巧概览1.1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语言的基本特征及艺术价值。
掌握小说中常见的语言技巧及其表达效果。
1.2 教学内容:小说的语言特点:个性化、生动形象、情感色彩、风格独特。
语言技巧的分类:描写、对话、叙述、修辞。
1.3 教学活动:分析经典小说段落,引导学生感受小说语言的魅力。
小组讨论,分享对不同小说语言风格的看法。
第二章:小说的描写技巧2.1 教学目标:掌握小说描写的不同手法及其作用。
学会分析描写如何塑造人物、渲染氛围、推进情节。
2.2 教学内容: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外貌、心理、动作、环境。
描写的作用:刻画人物性格、营造氛围、推动故事发展。
2.3 教学活动:观看小说片段的视频解读,理解描写手法的运用。
学生示例分析,练习解读描写技巧。
第三章:小说的对话技巧3.1 教学目标:了解对话在小说中的功能。
学会分析对话如何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3.2 教学内容:对话的形式:独白、对话、群像对话。
对话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揭示心理、推进情节。
3.3 教学活动:挑选小说中的对话片段,分析其表现力。
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对话技巧。
第四章:小说的叙述技巧4.1 教学目标:掌握小说叙述的不同视角及其特点。
学会分析叙述技巧如何影响故事表达效果。
4.2 教学内容: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全知视角。
叙述技巧的作用:增强真实感、塑造悬念、多元视角。
4.3 教学活动:对比分析不同叙述视角的小说片段。
讨论叙述技巧如何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第五章:小说的修辞技巧5.1 教学目标:认识小说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学会运用修辞技巧丰富小说语言。
5.2 教学内容:比喻、拟人、夸张、反讽等修辞手法。
修辞的作用:增强表现力、深化主题、美化语言。
5.3 教学活动:搜集修辞手法的实例,分析其在小说中的效果。
创意写作练习,运用修辞技巧创作短篇故事。
第六章:综合分析小说语言技巧6.1 教学目标:能够综合运用所学描写、对话、叙述、修辞技巧分析小说。
小说阅读——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师版)
小说阅读(四)——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预习案】考点透视: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自然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典型题例:阅读《核按钮》116页《晚秋》,思考小说开头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消化参考答案。
【探究案】活着余华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是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树叶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
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
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第二年,我买牛的钱凑够了,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
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
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
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转着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
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
想想做牛真是可怜。
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
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高中语文小说类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高中语文教学对象:高中生教材版本:(根据实际使用教材填写)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小说,理解小说的基本结构和人物形象,掌握小说的叙事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分析小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小说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3. 掌握小说的叙事手法。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 分析小说中的复杂人物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小说文本、教学课件、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小说,查阅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小说的背景和作者。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阅读1. 学生阅读小说,做好笔记。
2. 教师检查学生阅读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三、课堂讨论1. 主题思想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讨论小说所表达的意义。
2. 人物形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讨论人物性格特点。
3. 叙事手法探讨: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叙事手法,讨论小说的艺术特色。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深入分析1. 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 人物关系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复杂人物关系。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2.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小说主题思想的读书笔记。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撰写一篇人物分析文章。
3. 阅读与小说相关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教学效果。
小说类文本阅读(教师版)
小说类文本阅读〔高二使用〕典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走正门王春迪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货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
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丰街”了。
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
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
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
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
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
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
如此花园,中间竞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
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
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海爷却说,不可。
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
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
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
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
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
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
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5都低着头鱼贯而入。
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
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平凡的世界》(第二课时)教案
平凡的世界第二课时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从对情节的具体细节描写中,感受作品语言的表现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主要人物在不同空间结构内的活动,串联起整体的人物活动轨迹。
审美鉴赏与创造:激发阅读经典作品的热情,感知小说人物的自强向上的精神和善良美好的品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从情节中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对变革时代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有所感知。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巴尔扎克曾说过:“小说往往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而著名作家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更是以深入浅出、平实近人的文风为我们揭示了一幅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那段看似平凡实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对于这部百万字的长篇巨作,作家究竟是怎样组织架构,组织故事情节,从而有力地支撑起这样一座雄伟的艺术大厦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平凡的世界》。
二、人物关系阅读第一部,绘制人物关系图(一)找人物通读第1—3章,找出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并给人物分类。
可按照人物身份或生活的地域来划分。
1.按人物之间是否是同学关系划分。
同学:孙少平、郝红梅、侯玉英、顾养民、金波、田润生、田晓霞。
非同学:孙少安、孙玉厚、孙玉亭、孙兰花、孙兰香、田福堂、田润叶、田福军、金俊海、王满银、徐大夫、金秀、田二。
2.按人物是否是双水村人划分。
双水村人:孙少平、孙少安、孙玉厚、孙玉亭、孙兰花、孙兰香、金波、田福堂、田润叶、田福军、金俊海、田润生、田晓霞、金秀、田二。
非双水村人:郝红梅、侯玉英、顾养民、王满银、徐大夫。
(二)绘图谱阅读第一部,分别以孙少平、田福军、金波三家为核心,绘制主要人物关系图谱。
小组活动:提示:先绘制某一家人物关系,如孙少平家;再绘制田福军和金波家人物关系;最后寻找三家之间的人物关系。
三、情节框架(一)主要情节第一部1.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2.孙少平和郝红梅产生情愫3.郝红梅与家境优越的顾养民恋爱4.孙少平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做了一名教师5.孙少平与田晓霞建立了友情6.孙少安和润叶互有爱慕之心,却遭到田福堂反对7.孙少安与秀莲相亲并结了婚8.田福堂组织偷挖河坝与上游抢水,出了人命9.田福堂炸山修田叫人搬家又弄得天怒人怨第二部1.田福堂连夜召开支部会抵制责任制2.孙少安却领导生产队率先实行责任制3.孙少安进城拉砖,用赚的钱建窑烧砖4.孙少平青春的梦想激励着他到外面去“闯荡世界”5.田福堂抵制变革,也为儿女的婚事窝火第三部1.孙少平从学生成了一名优秀工人2.田晓霞在抗洪采访中为救小女孩光荣牺牲3.因烧砖师傅根本不懂技术,少安砖窑蒙受很大损失4.县长帮助下再度奋起,少安成了当地的领头人5.润叶生活幸福,生了个胖儿子6.少平在一次事故中为救护徒弟受了重伤7.少平从医院出来,面对了现实,又充满信心地回到了矿山(二)情节线索作品的时间跨度从 1975 年初到 1985 年,它全景式地反映了这一年间我国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
初中小说阅读指导教案
初中小说阅读指导教案对于初中生而言,小说的阅读已经不是难事了,可是应该怎么样在小说的阅读中快速的去理解与学习呢?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初中小说阅读指导教案,欢迎阅读!初中小说阅读指导教案教学过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明确教学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新课:第一板块:小说知识我来说!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有关的小说知识并积极发言学生活动:回顾有关的小说知识并积极发言第二板块:中考小说考什么?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明确中考小说考查要点:一、知识点:1.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2.人物的塑造:①依托于情节;②正面描写;③侧面烘托;④细节描写。
3.环境描写: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二、能力点:1、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把握小说的情节脉络。
2、把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能品味、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3、分析环境描写在塑造人物、烘托主题方面的作用。
4、体会、理解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
5、理解并表述重要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并对优美语句进行赏析。
6、能根据小说内容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
(如续写、补出人物的话语或心理活动、说说言外之意等)7、小说的写作特色分析,特别是文体特色分析学生活动:了解中考小说考查要点第三板块:小说阅读我注意: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明确阅读要领。
1、把握人物形象要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环境烘托等等。
2、概括情节,概括要完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注意:情节总是为人物和主题服务的,情节的发展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推动。
3环境描写也是为人物和主题服务的。
作用有:再现自然风光;交代背景;营造气氛烘托人物情感和思想等。
4、主题是小说的灵魂,要从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中深入理解。
特别要注意小说的标题和结尾。
第四板块:中考实例我研究:父亲的游戏两天前,儿子独自一个人来到这个城市。
现在,父亲要送他回去。
小说阅读——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师版)
小说阅读——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复习目标:1.了解小说阅读在环境描写鉴赏方面的命题特点。
2.学习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环境描写的作用概括。
课时:2课时第1课时:方法指津第2课时:练习及讲评【课前预习】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小说里一般会有自然环境的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能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骆驼祥子》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
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命。
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悲惨的主题。
(2)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特征。
小说里的环境描写,不是无缘无故的空洞文字,往往具有一定的暗示性。
如鲁迅小说《故乡》开端部分对故乡凄凉环境所作的描绘,不仅展示了一个落后封闭的农村小镇,为情节展开创造了一个典型环境;也向我们暗示了辛亥革命十余年后中国广大农村的封建思想、封建秩序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的社会现实。
(3)渲染某种气氛。
小说都有一种感情基调,一种特定的氛围。
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的气氛,或喜庆,或清冷,或悲凉,用来感染读者。
(4)反映人物个性品格和生活情趣。
环境描写在一些小说中可以反映人物个性品格和生活情趣。
如《红楼梦》中贾母的住处,有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说明这位老祖宗地位尊贵,又不管事,于是一味找乐的情趣。
贾政的小正房内摆放着半旧家具、书籍、茶具等,显示出他保守、迂腐、假正经的个性品格。
(5)烘托人物的心情。
小说中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丰富的心理,凸显人物心理活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做客回来有一段景物描写:天开始模模糊糊地黑起来了。
城市的四面八方,灯火已经闪闪烁烁。
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
隐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泥土和青草芽的新鲜味道。
多么好呀,春夜!这段景物描写来自孙少平的目光,暗示了一个下午的经历如此紧张,让人喘不过气来,现在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了,映衬着人物的心理——从最初的惶恐,到后来的紧张,再到最后的心情舒畅。
(完整版)《简爱》教案
太原市第四实验中学校
课时(课题)教学设计首页
日
第页(总页)
课时(课题)教学流程
主要环节的效果
第页(总页)太原市第四实验中学校
课时(课题)教学流程
主要环节的效果
第页(总页)
太原市第四实
验中学校
课时(课题)教学流程
(完整版)《简爱》教案
主要环节的效果
第页(总页)
太原市第四实验中学校
课时(课题)教学设计首页
第页(总页)
太原市第四实验中学校
课时(课题)教学流程
主要环节的效果
第页(总页)
太原市第四实验中学校
课时(课题)教学流程
(完整版)《简爱》教案
主要环节的效果
第页(总页)。
中考语文阅读课教案 小说阅读
中考语文阅读课教案——小说阅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提高学生对小说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的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了解小说类型、关注、把握情节、分析人物、品味语言等。
2. 小说人物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关系、人物性格等。
3. 小说情节理解:情节发展、情节转折、情节高潮等。
4. 小说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作用等。
5. 小说主题理解:主题提炼、主题表现、主题挖掘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小说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
2. 教学难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挖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篇中考真题小说阅读题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兴趣。
2. 教学小说阅读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小说、分析人物、理解情节、品味语言等。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小说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的特点和主题。
4. 分享与反馈: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完成一篇中考真题小说阅读题目。
2. 写一篇关于小说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的分析短文。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讨论的参与度以及学生对小说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提升来评价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小说中的元素和技巧。
3.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
4. 应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比较不同小说的特点和风格。
七、教学准备:1. 准备中考真题中的小说阅读题目及其答案解析。
2. 搜集不同类型的小说文本,用于案例分析和课后作业。
3. 准备教学PPT,包括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呈现、实例展示等。
4. 准备反馈和评价表,用于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和建议。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和讨论情况。
复活教案优秀教案初中版
复活教案优秀教案初中版年级:初中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复活》小说,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
2.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命运悲剧。
3. 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
2. 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道德观念。
教学难点:1. 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2. 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事先阅读《复活》小说,做好教学设计。
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托尔斯泰的生平和创作经历。
3. 准备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托尔斯泰及其作品《复活》的相关背景知识。
2.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主题,即复活的意义和价值。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阅读小说第一至二十章,了解故事情节。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掌握程度。
三、人物分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说的人物分析和主题理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小说的主题,思考复活的意义。
二、深入探讨(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道德观念。
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拓展延伸(15分钟)1.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小说中的道德观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说的社会意义和道德观念。
2. 提醒学生课后继续阅读小说,深入思考复活的主题。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道德观念的把握程度。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专题11 小说阅读(教师版)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专题11 小说阅读(2024·重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永远的雪域高原乔正芳①那天下午,天气好得出奇。
夹杂着黑丝的绯红色云朵,似乎要把西天点燃。
看得久了,便感觉目迷神摇。
②连长站在山坡上。
马上就要转业了,这雪原、边界、哨卡,他有太多的留恋和不舍。
战士小洪默默地站在他身边。
③连长注视着前方,似自言自语:“我来和老班长告个别。
”小洪知道老班长是连长心里永远的痛。
那是连长刚来雪原不久,一次和老班长巡逻,不慎摔下悬崖,又恰逢雪崩,老班长为了救他被永远地埋在了雪原……④小洪想起他刚来雪原时,由于水土不服病倒了。
那天,连长偷偷塞给他一个苹果,要知道,在零下三十摄氏度的雪原上,一个新鲜的苹果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
小洪吃完,顿觉神清气爽,病似好了大半。
这时,听到门外巍巍的哭声:“我的苹果呢?谁偷了我的苹果?”原来,连长家嫂子带着六岁的儿子巍巍来雪原探亲,嫂子历经千辛万苦带来一袋苹果,给见到的战士每人一个,最后一个留给了巍巍。
⑤连长看起来有些低落。
小洪抬起头,忽见大团的红云已变成灰云,滚动着汹汹而来。
眨眼功夫,狂风裹挟着暴雪似千万条巨鞭狠狠抽来。
连长一把搂住小洪,猛一侧身,靠在了一块巨石上。
只觉耳边山呼海啸、地动天摇,世界正被一只看不见的巨手疯狂撕扯、摇撼……⑥也不知过了多久,他们睁开眼睛,茫茫雪海中,二人渺小如蚁。
⑦“连长,我们还能回去吗?”小洪快哭了。
⑧“能!当然能!”连长笑着说,“我当兵二十三年了,什么危险没见过!等天亮了,部队一定会来救我们的。
”⑨看着连长胸有成竹的样子,小洪点点头。
⑩时间在慢慢熬着,也不知几点几分了。
⑪棉大衣被冷气穿透了,裹在身上像层铁皮。
小洪手脚麻木,茫然四望,看着因长期在高原生活而心脏早已出问题的连长,心一点点沉下去……⑫连长掏出一支烟,哆嗦着手点燃,递给小洪。
平时,连长是不允许他们抽烟的。
过了会儿,连长又掏出一颗糖,想塞到小洪嘴里。
高考小说阅读教案
高考小说阅读教案【教案】高考小说阅读教案教材:高中语文必修四《高考小说选读》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现当代优秀的小说作品。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关怀。
教学重点:1. 学会分析小说的结构和情节。
2. 掌握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3. 学会用恰当的词汇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读后感。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学生自主阅读2. 小组合作探究+课堂讨论3. 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教学的背景和目的,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意义。
然后教师请学生打开课本,找到《高考小说选读》这个章节的介绍,让学生大概浏览一下目录和作品的封面,猜测一下这些作品的主题和内容。
第二课时:分组阅读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阅读其中一篇小说。
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阅读,并做好阅读笔记。
阅读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向全班介绍所读的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第三课时: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引导学生分析各个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 这些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有什么特点?2. 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如何?3. 小说的结构和情节如何?是否有什么特别之处?第四课时:多媒体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向学生展示一些与小说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接着,教师请学生就自己所读的小说中的某一个片段,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演绎一遍,并用恰当的词汇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第五课时:总结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讨论,让学生就本次阅读的小说作品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并相互交流和讨论。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理解这些作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第六课时:评价反思教师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教师也可以就学生的表现和问题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学拓展:1.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小说,并进行详细阅读和分析。
高中语文教学备课教案小说阅读与分析
高中语文教学备课教案小说阅读与分析课题:高中语文教学备课教案-小说阅读与分析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高中学生进行小说阅读与分析,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本教案,学生将能够全面理解小说的内涵,分析小说的结构与语言运用,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小说的定义和特点,明确小说阅读的目的与意义;2. 能够分析小说的结构要素和叙事技巧,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3. 掌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和功能,分析人物关系与性格;4. 理解小说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分辨并解读其中的隐喻与象征;5.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本解读,形成独立的文学评论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小说结构与叙事技巧的分析;2. 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人物关系的理解;3. 意象和象征的解读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分析小说中的结构、人物、意象等要素,并进行讨论与交流,培养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精神;2. 阅读导读法:在开始阅读之前,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阅读指导,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小说的文本;3. 批判性思考法:鼓励学生在阅读和分析小说时,积极思考、提出质疑,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与内容第一课时:小说的定义与特点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是小说,小说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和联系,并列举自己所喜爱的小说;2. 教师引导:教师介绍小说的定义和特点,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小说的一些典型特征;3. 阅读指导:指导学生阅读一篇小说,并要求他们发现并总结小说中的典型特征。
第二课时:小说的结构与叙事技巧1.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结构要素和叙事技巧,并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部小说进行结构分析和叙事技巧展示;2. 教师指导:教师对不同小组的结构分析和叙事技巧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3. 阅读指导: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一部经典小说,分析其中的结构要素和叙事技巧。
小说阅读——故事情节(教师版)
小说阅读(二)概括小说的情节【预习案】一、阅读《核按钮》第112页“考点透视”,建立以下概念:1.小说的阅读,一般都是从入手,而概括小说情节又须从入手,这就要求考生既要注意作品,;又要注意。
2.最常见的概括故事情节的提问方式,,。
二、阅读《核按钮》第113页《面包》,读懂文本。
【探究案】一只鸟芦芙荭每天清晨走进公园时,他总要在那位盲眼老头面前徘徊好久好久。
盲眼老头是遛鸟的,鸟儿好漂亮,有一个特别令他怦然心动的名字——阿捷。
每次盲眼老头用父亲喊儿子般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地叫着那鸟儿,教那鸟儿遛口时,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久久不安。
他是个很古板的老头,并不爱鸟。
退休这么长时间,除了每早来这公园里溜溜达达外,几乎没有一点儿兴趣。
但自从见了盲眼老头养的那只叫阿捷的鸟儿之后,他就从心底生出了一种欲望——无论如何也要得到这只鸟儿!之后的日子,他就千方百计地有意去接近那个盲眼老头。
盲眼老头很友善,也很豁达。
他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和他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他简直有点喜出望外。
有一天,他终于按捺不住,对盲眼老头说,他想买下那只鸟。
尽管他的话说得很诚恳,可盲眼老头听了他的话,先是吃了一惊,继而摇了摇头:“这只鸟儿,怎么我也不会卖的!”“我会给你掏大价的,”他有些急了,“万儿八千,你说多少,我掏多少,绝不还价。
”“你若真的喜欢这种鸟的话,我可以托人帮你买一只。
”盲眼老头的态度也极为诚恳。
“我只要你这只!”可是,不管他好说歹说,盲眼老头还是不卖。
他打定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主意,又去和老头交谈了几次。
老头仍是那句话:“不卖!”这使他很失望。
一次次失望,他感觉到自己的心像堵了一块什么东西似的。
他病了。
他心里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病的。
几天以后,那位盲眼老头才得知他病了,而且知道病因就出在自己的这只鸟儿身上。
老头虽然不舍得,还是忍痛割爱提了鸟笼拄着拐杖来看他。
“老弟,既然你喜欢这只鸟,我就将它送给你吧。
”躺在病床上的他,看到手提鸟笼的盲眼老头,听了这话,激动得差点掉下泪来。
小说阅读指导(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小说阅读指导(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小说阅读指导(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小说阅读指导(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概述该教案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高三必修小说《红楼梦》、《秧歌妇女的艰苦岁月》的阅读,让学生们培养阅读小说的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们的思辨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与标准1.能够运用文献分析方法,分析小说的语言、结构、主题、形象等要素,掌握小说中的意义和价值。
2.能够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理解小说中的内涵和外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通过重点细读和整体把握,领会小说的主题和思想,提高思维和表达能力。
4.能够在小说阅读中体验美的享受,提升文学欣赏能力。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介绍小说的语言、结构、主题等要素。
2.让学生重点阅读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理解小说的内涵和外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让学生深入探究小说的意义和价值,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思想,提高思维和表达能力。
4.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等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提高表达能力。
5.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一本小说进行阅读和研究,提升文学欣赏能力。
四、教学手段1.板书:阅读技巧和方法、小说的语言、结构、主题等要素。
2.多媒体设备:播放小说的相关视频、音频等资料。
3.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阅读小说的讨论,交流自己的思考和疑问。
4.课堂演讲:邀请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提高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
2.作业完成度:学生是否按时完成布置的阅读任务和课堂作业。
3.考试成绩:学生是否能够在考试中正确理解小说的内容和意义。
4.课外阅读:学生是否能够在课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小说进行阅读和研究。
六、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小说,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疑问,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_触摸鲁迅的温度——《故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触摸鲁迅的温度《故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一字立骨,通过“冷”感受鲁迅笔下《故乡》的小说笔调。
2、通过咬文嚼字,体会小说中传递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3、引导学生体悟文字背后鲁迅的炙热情怀。
教学重点:以“冷”切入,品读故乡景、故乡人。
教学难点:感悟故乡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以及鲁迅的炙热情怀。
教学方法:勾画圈点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步骤:一、直接导入席慕蓉曾经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当我们说起故乡时也总是或亲切或留恋的感觉,但是鲁迅笔下的《故乡》却带给我们怎样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概括。
二、凄冷故乡景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前两段,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冷?预设:身体的寒冷,心境的悲凉2、但是从前的故乡是怎样的呢?请学生寻找原来故乡的描写,并抓住色彩词进行对比体会。
预设:原来的故乡——深蓝的天空、金黄的月亮、碧绿的西瓜现在的故乡——隐晦的天气、苍黄的天空、萧索的荒村有感情的齐读课文前两段,用声音传递感情。
小结:故乡不仅仅让我感到身体寒冷,更是一种心境的悲凉。
三、心寒故乡人那么同学们,除了故乡的景色让人感到冷以外,还有什么也让人心冷呢?请同学们快速跳读课文,圈画批注,记录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己发现,思考,批注)小组内互相交流,并在全班展示讨论得结果。
1、品读杨二嫂的“冷”抓住“冷笑”,分角色朗读46—52段,品读杨二嫂的尖酸刻薄、贪小便宜。
寻找从前的杨二嫂,发现又一次“对比”。
2、品读闰土的“冷”抓住“心寒”,品味59—61段中那一声“老爷”的心境,体悟到闰土的等级观念以及与“我”的隔膜。
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描写中省略号用法不同的对比,感受中年闰土的麻木愚昧。
通过探究闰土是否在灰堆里偷藏碗碟的情节,发现闰土离儿时的形象越来越远。
3、品读闰土与杨二嫂的关系之冷抓住杨二嫂揭发闰土藏碗碟的情节,品读出同处在社会底层的他们之间并不是亲切温暖的,而是以揭发功劳自居,也是有隔膜的。
4、品读社会制度的冷造成闰土麻木贫困原因的是“官、兵、匪”,而这也是造成杨二嫂变化的主要原因。
2020年语文统编版《桥》第二课时说课稿
巧用比较,言思兼得——《桥》第二课时说课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要素。
语言,是基础;思维,是内核。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以《桥》为例,巧用比较,探索以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为指向的阅读教学。
下面我结合《桥》第二课时,从说研究、说教学、说亮点三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研究1.说教材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注重文体意识,按照文体特征进行篇章教学。
统编版六上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也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的方式引导学生接触小说,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情节推进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小说三要素是一个整体,情节塑造人物,环境影响情节的发展。
情节、环境和人物共同虚构一个“可能的故事”。
只有准确把握和理解内涵,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彰显文体特征,落实语文要素。
《桥》是小说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指向学习、领悟语文要素。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着力写了老汉面对洪水来临时的四句话,塑造了一个镇定自若、大义凛然、大公无私、舐犊情深的老支书形象,体现了小说的人性美。
小说情节矛盾冲突集中且出人意料,最后揭示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形成突转式结尾,体现了小说的结构美。
小说环境描写大量使用短句,语句简短精当,体现了语言美。
《桥》同时也是人教版五下的一篇课文,两个版本教学价值有何不同呢?我通过比较课后习题的变化发现:统编版《桥》的课后习题紧紧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提出了清晰、具体的学习任务,为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学生“言”“思”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2.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
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通过五年来的学习,学生有阅读叙事类文本的阅读基础,知道可以通过听其言、看其貌、观其行来了解人物的特点,可以通过具体事例、细节描写刻画人。
第3.2课 哦,香雪(教师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3.2课 哦,香雪(一)作者及背景作家作品铁凝,祖籍河北赵县,1957年9月生于北京,1975年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
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
自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约150余万字。
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哦,香雪》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同年,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4年《六月的话题》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麦秸垛》获1986至1987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
1984年铁凝调入河北省文联任专业作家;1996——2006 担任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2006年起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和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
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发表反映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了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
1988年还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种和谐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的较量与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
背景:本文选自1982年第5期的《青年文学》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
《哦,香雪》是铁凝的成名作,和大部分青年作家一样,铁凝也在这篇作品里倾注了相当多的抒情成分,作家特有的女性的细腻、敏感也突出了作品的抒情风格;但更重要的是时代思潮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个性解放和主情主义思潮,使这一时期的小说出现了一种抒情化的倾向。
铁凝的小说《哦,香雪》也正产生于此时,它深刻地反映了80年代初整个中国走向文明、开放的艰难与坎坷。
她的小说常以普通人生活为表现对象,通过平凡的日常事物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心灵世界,并借助人物心灵深处的触动传达具有时代特征的情绪。
她善于从自己独特的视角捕捉人物内心的活动,以清丽简洁、富有音乐性和诗意的语言,营造空灵、淡远、含蓄的艺术境界。
小说阅读:鉴赏艺术技巧之语言技巧教案完美版
教案:“小说阅读:鉴赏艺术技巧之语言技巧”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小说语言的特点和作用。
培养学生对小说语言技巧的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小说语言的定义和特点。
小说语言的作用。
1.3 教学步骤:1.3.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阅读经验。
1.3.2 讲解小说语言的特点:简练、生动、形象、情感丰富等。
1.3.3 分析小说语言的作用:表达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氛围等。
1.3.4 学生阅读一篇短篇小说,注意其中的语言表达。
1.3.5 学生分享对小说语言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章:描绘性语言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描绘性语言在小说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鉴赏描绘性语言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描绘性语言的定义和作用。
描绘性语言的类型和表达方式。
2.3 教学步骤:2.3.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描绘性语言的话题。
2.3.2 讲解描绘性语言的定义和作用: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人物、场景、氛围等。
2.3.3 介绍描绘性语言的类型: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
2.3.4 示例分析一篇短篇小说中的描绘性语言,讲解其表达方式。
2.3.5 学生练习分析自己阅读的小说中的描绘性语言,并与同学分享。
第三章:对话语言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对话语言在小说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鉴赏对话语言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对话语言的定义和作用。
对话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3.3 教学步骤:3.3.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对话语言的话题。
3.3.2 讲解对话语言的定义和作用: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现性格、情感、关系等。
3.3.3 分析对话语言的特点:个性化、情感化、生动等。
3.3.4 示例分析一篇短篇小说中的对话语言,讲解其表达方式。
3.3.5 学生练习分析自己阅读的小说中的对话语言,并与同学分享。
第四章:修辞手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鉴赏修辞手法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
(完整版)《简爱》教案
其他学生补充:
预设:小说描写孤女简幼时受到舅母的虐待,把她送到寄宿学校,但她不屈服恶劣的环境。从学校毕业后,到桑菲尔德府邸当家庭教师。主人罗切斯特是个沉默寡言的人,简与罗切斯特相爱,但在举行婚礼那天,她得知他有一个疯妻子。她不愿做罗切斯特的情妇,悄悄离开了桑菲尔德府。在她面临被冻死饿死的时候,青年牧师圣约翰·里弗斯收留了她。她谋得一个小学教师的职位,拒绝了里弗斯的求婚。最后她回到桑菲尔德府,这里已是一片废墟。罗切斯特的疯妻子放火烧了庄园,自己也被烧死,简和残疾的罗切斯特缔结了幸福的婚姻。
五、再次阅读(第二课时)
在分享的基础上,我们了解了《简爱》这本书的很多内容,接下来,大家根据我们之前的学习,挑选自己喜欢的阅读内容,重点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认真体会。
当简爱发觉她深深地爱上了主人后,在地位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她却敢于去爱,因为她坚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当罗切斯特为了试探她而假意要娶某贵族小姐时,她愤怒地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贱,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就如我们站在上帝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这是简爱发内心的为精神平等观念的辩护。
太原市第四实验中学校
课时(课题)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
课题
《简爱》
课型
新课
第几
课时
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1、了解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及“勃朗特三姐妹”;
2、了解《简爱》的主要内容;
3、通过故事情节了解主人公简爱的人物形象;
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阅读复习训练
【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2、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和表达技巧
学习过程:
一、1、【课前准备】:(1)、了解考纲:见《核按钮》P110页
(2)、熟悉《核按钮》
2、课前练习:完成《核按钮》P122页第一题
3、鉴赏小说的方法:
A、表达技巧:
B、获得信息的途径:
C、答题的步骤: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意外(乔紫)
汪建国驾驶的汽车在行驶到距目的地还有十三公里的地方突然熄火了。
他瞅了身旁正呼呼大睡的父亲一眼,又把头探出车窗外看了看渐渐发黑的天空,便小心翼翼地试着发动了几次,但汽车只是空响就是不肯挪窝。
汪建国没办法,只好寄希望于父亲,他在用手去推父亲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手在颤颤地抖。
“爸,醒醒,车坏了,你醒醒……”
如果你也有一腔墨水想抒发,幻音教育网里有个博客征文比赛,介绍给你们,另外还有卡通形象设计大赛,英语之星等比赛,奖金达1000多,那里将是你们发挥的殿堂哦,百度一下就行了,里面语文,数学,英语资源很丰富,有很多试题,有不懂的还可以在线解答,最主要的是里面知识很生动,讲解都很详细,还可以边玩小游戏边学习,介绍给大家!记得保密哦!
汪建国的父亲醒来的时候,听完汪建国结结巴巴的叙述,什么也没说。
他伸手试着发动汽车,但车依然没动。
汪建国感觉父亲用一种极其复杂的目光瞪了自己一眼,便拿着一张破席子和工具箱下了车。
汪建国看见父亲把席子铺在车头下的地上,便钻了进去。
之后,他便听见刺耳的金属撞击的声音从车底传出。
这时的汪建国觉得没什么事情可做,便将脑袋探出车窗外,观察起附近的景色来。
他发觉这里似乎是个不太好的地方。
一条只能并排行驶两辆汽车的柏油路直通向远方。
路两旁是高而瘦的泡桐树。
再往前看去,便是生长着农作物的田地,借着黄昏里太阳发出的最后一点光亮,他看见远方有几块红色的屋顶从黑压压的树丛中露出来。
车底下,金属与金属相碰的声音仍在继续……
汪建国就是在这时看见那个白衣少女的。
最先,他从反视镜里看见远远的有一个白点点在迅速地滑过来。
当那白点点变大时,他便看清了那是一个骑着白色自行车的少女,汪建国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这个美丽的少女。
但他知道这种可能性等于零。
因为这是他第一次跟父亲跑长途,并且是第一次到这个地方来。
白衣少女从汪建国的汽车旁经过时,扭头看了坐在驾驶室里的汪建国一眼,那表情好像是奇怪这辆车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停在这种地方。
她走过之后,遗留在空气中的香水的气味使汪建国用力地翕了几下鼻子。
看着白衣少女渐渐远去的背影,汪建国不禁有些怅然。
他的目光被白衣少女的背影牵引着,越牵越长。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令汪建国猝不及防。
他看见当那少女距自己的车约两百米远的时候,从路旁的地里窜出一个人,他看见那人将少女掀下车来,往田地里拖……汪建国很快就明白了那人想干什么。
他叫了声不好,手便下意识地向汽车电门的钥匙伸去,引擎轰响起来,车底下传出一声极其可怕的惨叫……
“坏了。
”这一句话是从汪建国的心底发出来的。
(选自《语文新四书》)
1.小说以“意外”为题,结合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小说中的“意外”事件。
答:汽车在行驶到距目的地还有十三公里的地方突然熄火了;白衣少女出现后被一个人掀下车来,往田地里拖;只顾去救少女,却忘了“爸”还在车底下,就把车发动了。
2.小说第一段写到“他在用手去推父亲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手在颤颤地抖”,为什么会“颤颤地抖”?
答:第一次跟父亲跑长途就出了“意外”,怕父亲指责。
3.文中两次写到听见车底下传出刺耳的金属撞击的声音,有什么作用?
答:写出了汪建国内心的烦躁,也为后面专注少女而忘了车下的父亲而出意外作铺垫。
4.小说结尾“坏了”,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①这一声“坏了”,是对车轮之下的父亲说的——为什么我没有意识到?②是对发动的汽车说的——为什么意外发动啊。
③是对刚才那个女孩说的——救不了她了。
④是对自己说的——我坏事了,人没有救,又害了一个人。
三、学以致用,随堂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雪夜(日)星新一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
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
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
”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
”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
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
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
你就别操这份心了。
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
“也许你说得对。
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
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
”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
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
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
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啰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
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
”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
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
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
”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
”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
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
“别,别这样。
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
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
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
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
害得我一脚踩空。
真晦气。
”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
他们惟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
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
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
谁也没有再说话。
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
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选自《外国小小说选》)
5.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何特点和作用?
答:选择了一个雪花飘飞的冬夜,突出了环境的静谧和温馨,同时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6.两位老人惟一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就死了,为什么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答:因为儿子是他们的希望,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是这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促使他们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它蕴含着老夫妇对儿子真切的感情和深深的爱。
7.文章对歹徒着墨不多,然而他的“匕首”却前后出现了三次,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歹徒执意要上楼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为了刻画陌生人凶残而丑恶的嘴脸。
②他以为楼上有更贵重的东西。
8.“老伴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她眼中的陌生人是怎样的形象?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运用学过的描写方法,将陌生人的形象刻画出来。
答:要求:描写生动形象,刻画真切自然,与文章的情节相吻合。
四、课后练习:完成《核按钮》P122页第二题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