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语文真题(含答案)
![2023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语文真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0d7edb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81.png)
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该事件的看法。
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
B.“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的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项。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甲卷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甲卷](https://img.taocdn.com/s3/m/a9ee2c31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9b.png)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甲卷)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 B2. D3. 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 C5. D6. ①使很多两性花植物的杂种优势能广泛应用于生产;②找到了我国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③促使全国出现与杂交水稻种植相配套的新型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④提高了中低产稻田的产量,大大缩小了与高产稻田产量的差距。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 A 8. (1)刚毅果敢。
腿部受伤化脓,他果断决定让人挤出脓血,体现出铮铮铁骨。
(2)意志坚强。
没有医疗器械和麻药,他忍受剧痛,有不屈的意志。
(3)信念坚定。
环境的艰苦和身体的痛苦都不能改变他革命的信念。
9. (1)文本一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展示了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文本二叙事情节简约。
(2)文本一重在艺术性,有动作、语言、神态、细节等描写,还有环境的烘托;文本二讲究真实性,没有环境方面的烘托渲染。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0. B 11. A 12. B13. (1)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
”(2)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是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4. C 15. 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①. 总角之宴②. 言笑晏晏③.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④.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⑤. 金戈铁马⑥. 气吞万里如虎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17. (1)天翻地覆(2)遥不可及(3)身临其境(人在画中游)(4)尽收眼底18. 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将古代绘画艺术与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
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
![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ed4219c3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3d.png)
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 论述类文本阅读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徐良高的《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论证中国考古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展现了中国上古史构建的广阔学术前景。
文中列举的诸多考古发现,有助于考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鼓励他们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2. 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摘编自德国科普作家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第6题要求学生回答,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药带给人们什么思考,引导学生在充分掌握和理解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对从材料引申出来的问题作深入思考。
3.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巴金的散文《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赞美机械具有“创造的喜悦”和“散布生命”的诗性,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工人形象,礼赞劳动,引导考生思考“机械的诗”背后是工人的辛勤创造。
二、古代诗文阅读1. 文言文阅读(单文本)材料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文中周尧卿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事母至孝、周济亲族、为官爱民。
第11题B选项将文中“何怨”与教材中李白《行路难》“今安在”的结构进行比较。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试题不要求考生具备系统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只需要熟悉课文中同类句子即可。
2. 古代诗歌阅读材料选用宋代晁补之的《临江仙》,是一首典型的“言情”之作,面对未来与友人的离别,词人愈加珍视与朋友的相聚时光,词作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两人间深厚的情谊。
词中有被后人赞为“绝妙”的两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第15题要求学生分析这两句的“妙处”,引导考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品味诗词的语言之美。
3. 名篇名句默写(1)《行路难》(2)《邹忌讽齐王纳谏》(3)以花喻雪或以雪喻花三、语言文字运用材料摘编自张志公的《说工具》一文,通过介绍三位教师对成语“破釜沉舟”的不同教学方法,引入对语言作为思维和交流工具的思考。
2024年新高考全国II卷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
![2024年新高考全国II卷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ccf41a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7e.png)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土星5号火箭升空了!它一点一点上升,庞大的身躯稳健有力。
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被巨大的推力紧紧摁在座位上。
火箭在他们身下持续上升,各级火箭按照预定程序点火,第一级火箭、逃逸塔、第二级火箭一一分离。
绕地球轨道飞行一周后,宇航员检查了火箭和飞船状况。
第三级火箭再次点火,把飞船推向更远的高空。
当地球被甩到身后,就是船箭分离的时候:第三级火箭前端打开,哥伦比亚号从顶端弹出。
鹰号(登月舱)在火箭顶端继续待命,这艘小飞船外形奇特,像一只蜷缩着的蜘蛛。
哥伦比亚号的驾驶员柯林斯,让飞船慢慢转身。
“哥伦比亚”与“鹰”对接成功。
宇航员告别土星5号的最后一级火箭,乘坐合成一体的两艘小飞船继续飞行。
终于抵达月球上空。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鹰号离开,向着月球越飞越近。
柯林斯驾驶着哥伦比亚号孤独地环绕月球飞行。
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时刻关注着、期待着……预定着陆区在哪儿?宇航员们全力搜寻。
但是意外忽然发生:当他们发现着陆区,鹰号已经飞过了头!数英里一闪而过,舷窗外的月球变得崎岖不平。
家园远在万里之外,更无法奢望什么援手。
此时此刻,他们能做的,只有保持镇定,平稳驾驶,继续飞行。
看到了,就在不远处,那里平整而干净!鹰号慢慢减速、缓缓下降,登月舱越来越低、越来越低……直到平稳落地!此时此刻,在遥远的地球,人们鸦雀无声、屏息聆听。
语文近5年高考全国卷真题及答案
![语文近5年高考全国卷真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72cfb82b160b4e777fcf26.png)
语文近5年高考全国卷真题第一部分一、语文基础知识(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錾(zàn)银炮(pào)烙度(dù)长絜大六艺经传(zhuàn)B. 囊(náng)括罪愆(yǎn) 残羹冷炙(zhì) 羽扇纶(ɡuān)巾C. 哆(duō)嗦怂(sǒng)恿战战兢(jīng)兢安然无恙(yàng)D. 蓊(wěng)郁猗(qī)郁游目骋(chěng)怀横槊(shuò)赋诗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惊讶斟酌只言片语锱珠必较B. 洗练漩窝准备就绪自命得意C. 玄虚凝聚促不及防心心相映D. 璀璨涸辙急不暇择黯然神伤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一位博士生的春节返乡日记》并不是的学术报告,而是一位从大别山走出去的知识青年的社会观察随笔。
文中对黄冈农村的生活状况及乡村没落的许多描述,引发了不少网民的。
②古镇有一条石板街,石板街用清一色的青石条铺成。
青石一块紧挨着一块,。
街两旁是一色的青砖黛瓦房,瓦房的进深很长,门面皆为店铺。
开市时,家家打开大门,摆满货物,街道上人头攒动,打货的、卖货的叫喊声。
A.严谨争议错落有致此起彼伏B.严肃非议有条不紊此起彼伏C.严谨非议有条不紊络绎不绝D.严肃争议错落有致络绎不绝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素有“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水、陆、空交通便利,丰富而又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的建成,为武汉深水港建设和通江达海的航运发展提供了优越的配套资源。
B.根据湖北人彭高峰寻子故事拍摄的电影《失孤》近期在全国公映,影片中的武汉话、鄂A牌照汽车、滔滔长江水、巴河铁索桥等湖北元素给人以全新的视听享受。
C.在解答阅读中的探究题时,我们经常会出现审题不清、要点不全、脱离文本泛泛而谈等错误,为了避免这类问题不再发生,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个微专题训练。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4e4cbe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b0.png)
绝密★启用前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份,答卷前,考生务势必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较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做是重要的美学问題,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做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者现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惟独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故意不写或者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象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象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象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评。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涵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往往引起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走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语文全国卷3试题及答案
![语文全国卷3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26b747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9a.png)
语文全国卷3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讣告(fù)蹊跷(qiāo)诘难(jié)B. 踟蹰(chú)蜚声(fěi)龃龉(jǔ)C. 蹉跎(cuō)踌躇(chú)踽踽(jǔ)D. 徜徉(cháng)叱咤(chà)缱绻(quǎ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B. 他虽然年轻,却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
C. 我们一定要防止火灾事故不再发生。
D. 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采取了多种措施。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他这个人很固执,总是一意孤行,从不听取别人的意见。
B. 面对困难,他总是迎难而上,从不退缩。
C. 他这个人很自私,总是以邻为壑,不顾别人的感受。
D. 他这个人很懒惰,总是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读过《红楼梦》,也读过《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B. 他问我:“你明天有空吗?”C. 他对我说:“你明天有空吗?”D. 他问我:“你明天有空吗?”5.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受伤的野兽,蜷缩在角落里。
B.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
C. 他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痛得无法呼吸。
D. 他的声音像春风一样温暖。
6. 下列句子中,句式正确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也好。
B. 他不但学习好,而且品德也好。
C. 他不但品德好,而且学习也好。
D. 他不仅品德好,而且学习也好。
7. 下列句子中,没有歧义的一句是()A. 他告诉我,他明天要来。
B. 他告诉我,他明天不来。
C. 他告诉我,他明天要来不来。
D. 他告诉我,他明天不来不来。
8. 下列句子中,符合语言得体要求的一句是()A. 你今天穿得真漂亮,像个新娘子。
高考全国卷2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
![高考全国卷2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750365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52.png)
2022高考全国卷2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
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
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
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
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
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
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
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
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乙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乙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0be6db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40.png)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乙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
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
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
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
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
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
武松自忖这一定是蒋门神了。
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
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
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
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
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
《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
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
金圣叹的眉评甚妙:“一段写满教场眼睛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作者眼睛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
作者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睛不觉在两人身上。
”流动视角妙处在于:看客反成被看客,着墨不多自风流。
2022新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Ⅰ卷)
![2022新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Ⅰ卷)](https://img.taocdn.com/s3/m/35885523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f5.png)
2022新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Ⅰ卷)2022新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22全国新高考Ⅰ卷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及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4a299d7e21af45b207a807.png)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第一部分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题文】A0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伶俜(pīn) 酝酿(niàng) 脑髓(suǐ) 余勇可贾(gǔ)B.薰(xùn)菌夹(jiá)缝凝睇(dì) 夙(sù)兴夜寐C.悲怆(chuàng) 晕(yùn)车蹩(bié)脚鹬(yù)蚌相争D.煞(shā)尾延宕(dàng) 栏楯(shǔn) 靡(mí)靡之音【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C解析:A项,伶俜(pīng);B项,薰(xūn)菌;D项,靡(mǐ)靡之音。
【思路点拨】如何掌握多音字的读音:①学习多音字时,一定要把字音和它所组成的词语结合起来去认识和记忆,这样才能达到准确无误。
②有些多音字在读音上是有规律的,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发现,注意总结。
③有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借鉴,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一些比较难的多音字结合所学课文中的词语单个击破。
把每单元出现在课文中的多音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在已建立的多音字本,利用早读时间和课前预备找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带读已积累的多音字,边读便书空字音,天长日久,掌握多音字能力在逐步提高。
【题文】B0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战栗联袂连篇累椟家有敝帚,享之千金B.喋血震慑鞠躬尽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C.绻缩缔造蕙质兰心涸泽而渔,焚林而猎D.匏樽喧阗插科打诨失之东隅,收之桑萸【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A连篇累牍;C 蜷缩;D收之桑榆【思路点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①从字音上区别,②要从字形上区别,③从字义上区别。
总之,区分形近字,一定要从音形义等方面入手。
2024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甲卷)(含答案)
![2024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甲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3e421b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11.png)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语文使用地区:四川、宁夏、内蒙古、青海、陕西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9年4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时指出:“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
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
”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是打造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海洋环境。
要实现海洋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各国必须摒弃传统的大国争霸思路,充分照顾彼此的安全关切和合理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海盗、人口走私、贩毒等海上犯罪行为,在涉及海洋权益争端时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短期内无法协商的问题可以考虑搁置争议。
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的愿景意味着,我们要坚持开放的自由贸易体系,同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环境保护等问题,发挥海洋作为国际求的日益增加,各国都希望开发利用更多的海洋资源。
如何才能在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又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海洋发展的“四个转变”:“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
这为海洋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
具体到全球、地区和双边层面,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应该着眼于不同的路径,这样才更具有可行性。
在全球层面,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主要着眼于涉海全球公共问题的治理,各国应致力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稳定有效的国际法和国际规则体系。
语文全国卷试题及答案
![语文全国卷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0aef9b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db.png)
语文全国卷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怦然心动B. 别出心裁C. 心旷神怡D. 心旷神怡答案:A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也好。
C. 他学习好,品德也好。
D. 他不仅品德好,而且学习也好。
答案:C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桃花依旧笑春风。
C. 月落乌啼霜满天。
D. 江水流春去欲尽。
答案:B4. 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写文章时,在关键处加上一两句话,使内容更加生动。
B. 画蛇添足: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C. 画饼充饥: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
D. 画地为牢:比喻限制自己的行动。
答案:A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猎豹一样迅速地冲向终点。
B. 他跑得像猎豹一样快。
C. 他的速度像猎豹一样快。
D. 他的速度非常快。
答案:A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草儿绿了,鸟儿叫了。
B. 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草儿绿了。
C. 花儿开了,草儿绿了,鸟儿叫了。
D. 花儿开了,草儿绿了,春天来了。
答案:A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为什么春天这么美好?B. 春天为什么这么美好?C. 春天的美好,你感受到了吗?D. 春天的美好,你无法想象。
答案:B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难道你不知道春天的美好吗?B. 春天的美好,难道你不知道吗?C. 春天的美好,你感受到了吗?D. 春天的美好,你无法想象。
答案:A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的声音大得像雷鸣。
B. 他的声音很大。
C. 他的声音像蚊子一样小。
D. 他的声音很小。
答案:A10.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一卷(含答案)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一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cebf6bc5da50e2534d7f08.png)
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全国1卷(解析版)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钢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纸币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
高考语文2023全国甲卷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2023全国甲卷试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7cfe59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99.png)
高考语文 2023 全国甲卷试题及参考答案绝密★启用前202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甲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或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金银器》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囊括了器皿与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与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
本书的研究旨趣,不在金银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而在与社会生活史密切相关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史,也可以说,它不是穷尽式的历史资料汇编,也不是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器物分型、分式以划分时代,而是以目验实物为前提,从名物学入手,通过定名,以器物描述的方法,来展示工艺美术史与社会生活史中的金银器。
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是伴随现代考古学而生的一门新兴学问。
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来的金银器史,是不一样的。
前者显示了数量颇多的名目和使用甚巨的数目,但提供具体形象的材料很少。
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
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
首先它是财富,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形态,然而通过销溶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
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
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
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首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这里便格外显示出设计的重要。
(摘编自扬之水《“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考古发现的金银器实物在名目和数量上远远比不上典籍记载,而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典籍记载之上。
2022年全国卷Ⅰ语文高考试题(含答案)
![2022年全国卷Ⅰ语文高考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0bdb34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9.png)
2022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留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复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复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完毕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标准,它们往往表达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标准,而要使这些标准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法规。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根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当连续,必需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标准。
这种伦理标准又必需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标准,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标准,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依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依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学科&网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
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
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学科&网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
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
《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
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纵人渔界河,又..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学科&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 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
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 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
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锄李锐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
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六安爷已经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